白小姐欲钱贴士玄机:中华历史朝代的道德轮回(四)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9 20:26:58

41. 清朝的建立——三大盛世天朝之一(一)

德性尚色:

清皇太极早在关外就改族名女真为满 洲,改国号为清,意以三个水德来克掉明朝的三个火德。

主要历史:

恍惚间,人类历史在神之创世纪后,已走过了几千年,走过了半神文化时期,走过了辉煌灿烂的西周和秦皇汉武,走过了盛世大唐与璀璨两宋。在声名远播的元、明的余音中,中华历史又迎来了一个伟大的朝代:清王朝(公元1644年——公元1911年)。

清王朝建立于17世纪前期,并在18世纪出现了康乾盛世,使中国的人口与疆域达到了历史的最高峰,经济及文化上再次出现了繁荣昌盛的局面。一代明君康熙大帝亦为后世留下了光辉的一页。

(上下五千年:历史真貌─三大盛世天朝之一清朝 作者:心缘)

康熙在位时期,智擒鳌拜,剿撤三藩,南收台 湾,北拒沙 俄,订《尼布楚条 约》,西征蒙古,兴修水利,治理黄河,鼓励垦荒,薄赋轻税,爱民如子。他勤 于政事,雄才大略,好学敏求,崇尚节约。其在位61年,由于他的文治武功,中国的统一的局面得到巩固发展,并开启了“康乾盛世”的繁荣。此后的乾隆皇帝将清朝带入了鼎盛时期,使清朝时中国的疆域达到了前所未有的广大。但是在这个东方大国按照自己古老的文明运行方式运行之际,西方的所谓现代文明开始与之发生了碰撞。

十八世纪的欧洲在经历了工业革 命后,经济有了飞速发展,工业化成为发展趋势。拓展海外市场成为欧洲工业国家追逐的目标。而富裕且地大物博的中国更 吸引了众多的目光。在经历了正常通商的要求被拒绝后,西方国家开始采用武力叩开中国的大门。从1840年起,中国历史走入了近代史阶段,在与西方的交往中,经历着动荡和剧烈的变化。西方文明开始侵蚀古老的东方文明。1911年的革 命彻底摧 毁了这个王朝昔日的辉煌。

1912年2月13日宣统帝正式颁布退位诏书,大清王朝落下了历史的帷幕。

关于清朝祖先的神话

很久以前,在东北的长白山有一潭,今人称作天池。池水十分清澈,加之四周高峰林立,风景非常秀美。一天,三位仙女来到池中洗澡。大姐叫恩古伦,二姐叫正古伦,三妹叫佛古伦。洗完后,她们正准备披衣,突然一只喜鹊口衔红果放在佛古伦的衣服上。佛古伦看见后,爱不释手,不小心将红果吞如腹中,感而成孕。不久,佛古伦生下了一个男孩。这个男孩生下来就能说话。没过多久,就已长大成人。佛古伦对儿子说:“你是奉天命来到人间,上天生你,就是命令你去平定乱国。”她还把自己的来历以及吞红果后怀孕生子等事情,告诉了儿子。接着给了儿子一只小船,让儿子顺流直下,而佛古伦则腾空而起,回归天国世界。

佛古伦的儿子按照母亲的指示,乘着小船,来到了有人居住的地方。他来到岸上,折树枝为椅,独坐其上。当时在这个地方居住着三个部族首领,为了争得上峰,整日争斗。当佛古伦的儿子上岸时,正好被一个担水的人看见。担水人回去告诉了正在争斗的三个部族的人们,称自己在岸边看到一位奇人。人们立即停止了争斗,来到岸边观看,果然有一个与众不同的人坐在那儿。人们非常惊奇,便询问他的来历。他说:“我是天女佛古伦所生,姓爱新觉罗,名叫布库里雍顺,上天生我就是来平定你们的纷乱的。”他又把母亲告诉他的话述说了一遍。人们非常高兴,抬着布库里雍顺回到住地,并推举他为国王。自此这个地方战乱平息,人们安居 乐业。这个国家号称满 洲,布库里雍顺是这个国家的缔造者。

清朝入关前的发展

*女真族的发展

前面说过,清朝的祖先是布库里雍顺,初建 国为满 洲,居住在长白山一带,后被称为女真族。发展到元朝时,元政 府在其地置军民万户府。明朝初年,女真族按其社会发展的程度和活动地区的不同,分为三大部:居住在黑龙江两岸和乌苏里江流域的称“野人女真”或“东海女真”;居住在开原以东和松花江中游一带的称“海西女真”;居住在长白山北部、牡丹江和绥芬河流域的称“建州女真”。

41-2

雄才努尔哈赤统 一女真并建立后金

努尔哈赤(1559年~1626年),是明初建州左卫指挥使、酋长猛哥帖木儿的后裔,姓爱新觉罗氏。1583年(万历十一年),努尔哈赤以其父祖 遗甲十三副起 兵。1593年(万历二十一年),他统一了建州女真。由于努尔哈赤“忠于大明”和“保塞有功”,明政府先后封他为指挥使、都督佥事和龙虎将 军。1619年(万历四十七年),努尔哈赤又统 一了海西女真。同时,他还先后兼并了东海女真的许多部落,征服了散居于乌苏里江和松花江下游、混同江两岸及 外兴安岭等地各部族。

当女真各部基本统 一后,1616年(万历四十四年),努尔哈赤于赫图阿拉(辽宁省新宾县西老城)即位称汗,国号大金,建元天命,建立起了新政权,史称后金。

努尔哈赤在统 一女真各部的过程中,创立了八旗制度。这个制度成为后世清朝军 队的主要建制。

“八旗”的基本单位是牛录。每牛录三百人,首领称“牛录额真”;五牛录为一甲喇,设甲喇额真统辖。五甲喇为一固山,由固山额真统辖。每固山一旗,最初四旗为黄、白、红、蓝四色。以后另增加镶黄、镶白、镶红、镶蓝四旗,合计八旗。每旗7500人,八旗共计6万余人。

八旗兵丁平时生产,战时出征。八个固山额真即八旗旗主,都是由努尔哈赤的子、侄担任,他们既是军 事统 帅,又是各部的政 治首领。努尔哈赤是八旗的家长和最高统 帅。

努尔哈赤在统 一了女真各部并建立了后金政 权之后,势力强盛。于是,以报父仇为由,开始向明朝发起了進 攻。1618年,努尔哈赤起 兵攻占了抚顺等地。明朝急派杨镐为辽东经略,在全国加派“辽饷”,调各地官 兵8.8万多人,于1619年二月分四路進 攻赫图阿拉。但努尔哈赤以少胜多,击溃了明军。 1621年,努尔哈赤陷沈阳,破辽阳,夺取了辽东七十余城。1625年,努尔哈赤迁都沈阳,改称盛京。

1626年正月,努尔哈赤率兵围 攻山海关外重镇宁远(辽宁兴城),受到明参将袁崇焕的顽强抵抗,努尔哈赤被炮 火击 伤。同年八月,努尔哈赤病 死,后谥号“太祖”。

《清史稿》对努尔哈赤的评价是:“天赐智勇,神武绝伦”,“用兵三十余年,建 国践祚”。

41-3

皇太极建立清朝及其统 治

努尔哈赤死 后,儿子皇太极在其他几位阿哥的拥戴下继汗位。皇太极不但能文善武,智勇超群,战功卓著,而且十分善于收揽人心。早年,他辅佐努尔哈赤攻打辽西,屡屡取得战功。即汗位后,他大胆進行改革,提出“治国之要,莫先安民”,采取了一些安民措施。比如他下令满人和汉人的“讼狱差徭,务使均一”。他在重用一些满族八旗将领的同时,还注意任用汉族士大夫,因此有“贤明”之称。

为了与明朝一争天下,他大胆对外用 兵。1629年,他下令避开蓟辽总督袁崇焕把守的宁远,从喜峰口越长城,直逼北京城下。袁崇焕从山海关回兵驰援,败后金军于北京广渠门外。这时,崇祯帝中了皇太极的反间计,误杀了袁崇焕,使明朝失去了一个抗金名将。

1636年,皇太极在沈阳称帝,改元崇德,改国号为“大清”,改族名为“满洲”。

皇太极建立大清后,在政 治制度上亦進行了一系列改革。他仿明朝建制,设置六部和内三院等机构。在军 事编制上,除原有满洲八旗外又添置汉军八旗和蒙古八旗,合为二十四旗。此外,皇太极还彻底征 服了蒙古各部和朝 鲜,统一了东北各地,为以后满族入关打下雄厚的基础。

为了使满洲人避免重蹈前金灭国的覆辄,皇太极下诏令后世子孙千万不要“废骑射而效汉人”,并制定了官服和百姓常服。

此后,皇太极又多次挥兵入关。1638年,他命多尔衮等越过长城,扰河北,下济南,俘明德王朱由枢,攻下城池58座,掳获人口46万。1641年,明朝蓟辽总督洪承畴兵败松山,被 俘投 降。至此,除宁远孤城外,明山海关外的要地尽失。

当松山之役处在关键时刻之时,皇太极的宠妃海兰珠病 逝,皇太极悲痛欲绝。海兰珠之 死 给皇太极在精神上以沉重的打击。自此,他身心崩溃,于1643年八月九日突然驾崩,终年五十二岁。死 后被尊谥为“应天兴国弘德彰武宽温仁圣睿孝文皇帝”,庙号太宗。

《清史稿》对皇太极的评价是“太宗允文允武,内修政事,外勤讨伐,用兵如神,所向有功。虽大勋未集,而世祖即位期年,中外既归于统 一,盖帝之诒谋远矣。”

41-4

少年天子顺治时期的清明统 治

顺治帝福临是皇太极的第九子。史书记载,说福临出生时,其母孝庄文皇后“红光绕身,盘旋如龙形”。在生产之前,皇后梦见神人将孩子抱入怀中,说他 是统一天下之主。第二天,生产时,“红光烛宫中,香气经日不散”。其生得是“顶发耸起,龙章凤姿,神智天授”。随着他的逐渐长大,福临更是聪明无比。他从 6岁时就酷爱读史书,并说“皇父自幼小读书,我也想要读书”。读书一目十行,不用先生讲解,能自悟其义。因此他从小就受到皇太极的喜爱。

皇太极的突然驾崩以及没有指定谁来继承大统,使皇位继承人的争 夺再次白热化。就当时的形势而言,最具有竞争力的皇位人选是皇太极的弟弟多尔衮和皇太极的长子豪格。在两派势 力均不肯让步的情况下,最终议定由6岁的福临继承皇位,济尔哈朗和多尔衮共同辅理朝 政,全权处理朝 廷军政大事。至此,福临即位, 亲王辅政,年号为顺治。

多尔衮死 后第二年,14岁的顺治正式亲政。作为顺治生母的孝庄皇太后继续精心辅佐儿子,并常常告诫他要继承祖宗之业,勤于政 务。她教导儿子说治 国之本在于得 到民心,与民休息才能得到百 姓的爱戴和拥护。百 姓安居乐业,国 家才能繁荣昌盛。因此,选拔任用贤能之人十分重要。为此,她劝诫儿:“治 理国家必须亲近忠直 之臣,远斥奸恶小人;用人必须亲自选拔,处理政 务必须详细审慎又要坚决果断;赏罚必须公正平允;自己的衣食住行必须崇尚节俭,不可奢侈靡费;要树立远大理想,勤奋好学;要加强自身修养,临危不惧,喜怒不形于色;不要沉湎于游戏娱乐之中。”

年少的顺治皇帝牢记母亲的教诲,在其亲政的10年中,严于律己,勤于政 务,采取了一系列利国利民的政 策。他时常与臣下讨论政 务得失,遇到重大决 策必先商讨尽善,再行颁布。同时他采纳臣下意见,仿照古制设立起居注官,记载皇帝日常的一言一行,以传之后世。

顺治能够体恤百 姓疾 苦。比如在重新修建乾清宫一事上,他接受大臣的建议,将工程钱粮都用在了赈济受 灾的百 姓身上。同时告诫诸王和大臣们今后的饮食和娱乐也要从俭,对于富户愿意出粮捐助百姓的,国家可以给予奖励。

此外,顺治继续采取轻徭薄赋,与民生息的政 策,废除了前明万历时期增加的多余赋税。对于受 灾地区的赋税则予以免除。

顺治时期,天下初定。虽然明朝并非为清朝所灭,而且清初沿袭明代制 度,翻译《洪武宝训》,由顺治帝写序后颁行天下,称要与天下共遵明朝的祖训。但毕竟清朝是满 族建立的政 权,引起了一些汉族,特别是江南地区汉族的反 抗。部份汉人打着“反清复明”的旗号起兵,部份豪绅则隐匿土地,逃避赋税,以此与清政 府对 抗。对此,顺治一方面派 兵将南方的叛 乱相继平息,一方面下诏对拖欠钱 粮的人加以查处,并根据数量多寡,予以治 罪。

顺治亲 政后,对佛学十分感兴趣,先后邀请一些著名僧人到皇宫讲经。他曾说自己的前身一定是僧人,因此“每次来到寺中,徘徊久久不愿离去”。

1658 年和1660年,顺治先后遭遇爱子之 死 和爱妃之 亡,性情大变,对世事更加心灰意冷。1661年正月,顺治外出不幸染 病,几天后,在养心殿 病逝,终年24岁。在遗诏中,他要求实行火 化,行法事。顺治一生笃信佛法,死 后也依据佛家仪式火 化。顺治 死 后的庙号是“世祖”。

《清史稿》对顺治的评价是:勤 政 爱 民,孜孜求治。

 41-5

辅助大臣:

多尔衮等

皇太极驾崩后,各派势力取得均衡,清朝内部基本趋于稳定。在亲王济尔哈朗和多尔衮的辅政下,清军开始对明王朝发起了最后的進 攻。在收降了山海关守将吴三桂后, 清军入关,并打败了闯王的农民军,占领了北京城,终于取代明朝统 一了天下。在这一过程中,多尔衮以其超凡的胆识,起到了巨大的作用。

清朝定都北京后,由于福临年纪尚小,国家大事由摄政王多尔衮裁决。多尔衮深知“得民心者得天下”的道理,他下令清军在進驻北京城时不要私闯民宅,严禁抢劫财物。此举受到了北京城的老百姓和原明朝官员的欢迎。

同时,多尔衮在用人方面,采取了较为宽松的政策,即“一概录用,宽大为治”的方针。对原明朝各衙门的官员一概录用;对明朝有罪的官员,罪无大小, 一律赦免。在这种用人政策之下,许多曾经与清为敌的原明朝文武官员都投到清政 府为官,同时也吸引了更多的贤良之才到清政 府任职。这既扩大了清政 府的影响, 也为清政 府在关内的立足和统 治天下打下了基础。

为了巩固自己的势力,多尔衮将豪格治罪,使其最终 死 于狱 中。豪格一方的势力被削弱。直到1651年福临亲政,才恢复其爵位,并立碑表彰其功绩。至 此,多尔衮的势力空前。虽无皇帝之名,但却掌握了皇帝应有的权力。很多大臣只知道有摄政王多尔衮,却不知道有皇帝。逐渐长大的福临虽然心怀不满,但却敢怒 而不敢言,只得让自己沉湎于游猎逸乐中。

多尔衮是满人能统 一中国的重要功臣之一,但一般认为他有「六大弊政」, 剃发 、 易服 、 圈地 、占房(侵占房舍)、 投充 (抢掠汉人为奴隶)、逋逃( 逃人法 ),延续时间最长的,是逃人法。在多尔衮当权期间,还发生了“扬州十日”屠城事件。

大权在握的多尔衮因操劳过度,加之自己的亲弟弟多铎年纪轻轻就出天花而 死,身体日渐衰弱。1650年12月,多尔衮去边外狩猎,猝发疾病而 死。终年39岁。其短暂的一生为满族的兴盛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但两个月后,顺治帝因多尔衮当年独断专行,并迫 害 其兄豪格 ,及与其母孝庄皇太后的复杂关系,于顺治八年二月剥夺多尔衮的封号,并掘其墓,斩 其头骨,直到乾隆年间才恢复多尔衮睿亲王的封号。这也是多尔衮应得的报应。

41-6

因果关系:

满洲族缔造者爱新觉罗.布库里雍顺——是天女佛古伦之子。在有了天和地之后,神造了人,又下凡来到人间帮助人类掌握生活的技能,教导人类以文娱形式丰富自己的生 活;此后,神又为人类选择了统治者,并通过他们出生时昭显的神迹来告诉人们他们的降临。在离我们并不太遥远的清王朝的缔造者爱新觉罗,同样为后人留下了关 于自己祖先的神话。

「满洲」一词来源于文殊菩萨的名字「曼殊室利」。「满洲」(Manchu),亦即「曼殊」也就是「文殊」的意思。「满洲」则是音译的汉字。改定族名是非常重大的事,究竟皇太极为何会以「文殊」为族名?是否与菩萨乘愿而来有关?以目前的史料来看,只知道女真族在皇太极之前早有以「文殊」尊称族长的记载,但原因已不可考。作为佛祖的众弟子之首,文殊是智慧的守护神,其造像经常是手持宝剑或一本书端坐于狮子之上。在蒙 古和西 藏的资料中,满族皇帝被认为是文殊菩萨转世,清朝皇帝、皇太后等经常被称为(老)佛爷。文殊菩萨的道场在山西五台山,清朝历代皇帝尊崇五台山,五台山的另一名字为“清凉山”,该名的第一个字与清朝名字相同。

「国语」,现在中国称之为「普通话」。现在我们问一个外国人是否说中文,会问他「Do you speak Mandarin?」这个Mandarin,就是从Manchu来的,英文的正式翻译是「满洲的官方语言」。弄明白「满洲」的原意之后,就会知道 Mandarin其实应该译为「文殊菩萨的语言」!菩萨的语言怎么会普通呢?华人通行的这个语言一点也不普通。

顺治皇帝——坚信自己前世是僧,是金轮王转世,号痴和尚;

41-7

关于清朝建立和发展的预言

历史上诸多预言都对清王朝的建立和发展進行了准确的预测。

《马前课》:三国时期诸葛亮的《马前课》在第九课中预言了清朝的建立和发展。第九课的预言是:“水月有主,古月为君。十传绝统,相敬若宾。”“水月有主”就好像是一个字谜,“水”为“清”字的水字傍(三点水);“月”为“清”字右半边的“青”字的下半截;“主”字形就如“清”字右半边的“青”字的上半截。谜底为“清”字,清朝的国 号。“古月”合起来就是一个“胡”字,“胡”是古代对少 数民 族的统称。“古月为君”是指清朝是少 数民族建立的王朝,清朝 也确是东 北的满 族建立的。

清朝入关以来共有十位皇帝,按其年号依次排列如下:顺治(1644年-1661年)、康熙(1662年-1722年)、雍正(1723年 -1735年)、乾隆(1736年-1796年)、嘉庆(1797年-1820年)、道光(1821年-1850年)、咸丰(1851年-1861年)、同治(1862年-1874年)、光绪(1875年-1908年)、宣统(1909年-1911年)。“十传”就是指这十位皇帝,“绝统”指清朝最后一位皇帝年号是“宣统”。

1912年2月13日宣统正式颁布退位诏书,大清王朝正式落下了历史的帷幕。新的国 民政 府宣布优待清朝王室成员,允许退位的清帝依然住在皇宫里 面,给其访 华的外 国 元 首待遇,而且全 国上下对满 族人 民也没有歧 视,宣布中 华民 国是汉、满、蒙、回、藏五 族共 和。故曰“相敬若宾”。

《推背图》:唐朝《推背图》第三十三象预言了清朝入主中原。

第三十三象图中画一大船,上插着八面旗帜,坐着一群人,从水上而来。一千多年前的李淳风,连清人的八 旗与八 旗 子 弟都预示到了。

谶文是“黄河水清,气顺则治,主客不分,地支无子。天长白瀑来,胡人气不衰,藩篱多撤去,稚子半可哀。”

谶文的含义是:朝 代换了,来统 治中 原的人国号曰“清”,应了“黄河水清”。黄河是中华民 族的发祥地,黄河就代表着整个中原,清入关后第一代皇帝号 顺治,又应了“气顺而治”。本来满 清是明朝的客人,现在清 兵入关,做了中国的皇帝,成了中国的主人,但汉人并没有变成客人,因为经过康熙大帝一生的武功文治,汉满已经逐渐融汇在一起,变成“主客不分”,满汉一家。清朝传位十一世,又应了“地支无子”,因为地支有十二支,即子、丑、寅、卯、辰、已、午、未、申、酉、戌、亥,今少了其中的子,只剩下十一支,就暗示清朝君主十一位,包括入关前的皇太极。

接着再看下面四句。清太祖努尔哈赤原据有松花江、鸭绿江、图们江之地,也就是长白山一带,就应了“天长白瀑来”,即来自于长白山,自从五胡乱体,以至于北宋灭于辽,南宋灭于元,明朝又灭于清,则应了“胡人气不衰”。清圣祖康熙经过较长时间的努力,削平了吴三桂、耿精忠、尚可喜三藩,则应了“藩篱多撤去”。清人入主中原,汉人都要剃光前半部头发,象个小孩童一般,所以叫“稚子半可哀”。

《梅花诗》:宋朝《梅花诗》第五首预言了清朝的建立和发展。第五首中预言道:“胡儿骑马走长安,开辟中原海境宽。洪 水乍平洪 水起,清光宜向汉中看。”

“胡儿骑马走长安”中“胡儿“指满族,这里指东北的满清入主中原。吴三桂引清 兵入关,一统明末的残局,并于公元1644年,建都北京,成为大清帝国。“开辟中原海境宽”:清朝前期,国势大兴,文治武功都非常强盛,有一百多年的“康乾盛世”。特别是康熙皇帝,平定了各种内乱外侵,使中国的版图空前的扩展。另外,自清代开始,進行较大规模的与海外通商,开辟港口,正所谓“海境宽”。

“洪 水乍平洪水起,清光宜向汉中看”:第一个“洪 水”指的是公元1851年洪秀全领导的太 平天 国起 义,象洪 水一样席卷半个中国,历时达13年之 久,严重动 摇了清朝统 治。太平天 国被平息后(“乍平”),清朝内忧外患不断,革 命势 力不断崛起壮大,直到最后,武 昌起 义成功,黎元洪被拥为中 华 民 国 军 政 府 都督,袁世凯 死 后又成为总 统,清王朝彻底灭 亡。所以,清朝最终的前景(“清光”)还应该向武汉(“汉中”)看。

《烧饼歌》:明朝刘伯温的《烧饼歌》对清朝建立的预言是“水浸月宫主上移”,此句暗示一个“清”字。左边三点水,右上角为“主”,右下角为“月”,合起来就成了一个清字。

在预言中,当刘伯温告诉明太祖大明江 山已经 灭 亡多时时,太祖十分吃惊,“即问此人生长何方?若何衣冠?称何国号?治天下何如?”

刘伯温的回答是:“雨水节,草木脱。王出头,春三月。路上行人一半僧,赤头童子皆流 血,倒置三元且听说。”

“雨水节,草木脱。王出头,春三月”几句,暗示了满清王朝的统 治。“满”字的左边是三点水,右上角可视为“草字头”(艹),右下角的“两”又与“ 雨”字相近。预言有以二十四节气里的“雨水节”来扰乱人们的视听,其实暗示着一个“满”字。“春三月”正是清明时节,在此更指明了“清”字。而“王出头 ”,─方面是“王”上加一点,预示真“主”出现,一方面是指“清”字右上角的“主”字。综合起来看,这几句暗示满 清王朝入主中国。而清王朝强令汉人剃掉半 个头,使人活象半个和 尚,不正使“路上行人一半憎”有了着落吗?至于“赤头童子皆流 血”意思更为明显,看来指那些不服剃发令的人惨 遭 杀 害 无疑。最后的“倒 置三元且听说”则复杂一些。“三元”即是“三才”──天、地、人。

“倒置三元”,是说清王朝强令人们剃头,一方面违背了天、地、人的常理,一方面指汉民族的抗 清斗 争。

自古英雄三尺剑,而今世界两文钱

42. 清朝的康乾盛世——三大盛世天朝之一(二)

主要历史:

在业已走过的中华历史上,曾经出现过几位旷世明君,比如西汉的武帝,唐代的太宗,宋朝的太祖。当历史走入清朝时,又出现了一位雄才大略的,堪与前世明君比肩的君王:康熙帝。其文治武功可以说是无与伦比。他引导着大清帝国摆脱了明清之际的混 乱与动 荡,走向了和平与安定,为持续时间长达130余年的康乾盛世奠定了坚实的社会基础。清朝对中国历史最重要的贡献是完成了国 家统 一,而这一成就正是在康熙朝奠定的。后世史家在评价康熙帝的一生时,认为其“虽曰 守成,实同开创”,评价可谓公允。

康熙帝的身世和异象

康熙帝,名玄晔,是顺治皇帝的第三个儿子,母亲是孝康章皇后。史书记载其“天表英俊,岳立声洪”。

顺治帝临终时,指定玄晔为皇位继承人。因当时的玄晔年仅8岁,顺治帝又指派了4名亲信大臣辅政,即索尼、苏克萨哈、遏必隆和鳌拜。玄晔即位后,改元康熙,史称康熙帝。

康熙8岁丧父,10岁又丧母。母亲重病时,康熙“朝夕虔侍,亲尝汤药,目不交睫,衣不解带”;母亲病故后,他又昼夜守灵,水米不進,哀哭不停。康熙后来回忆说,幼年在“父母膝下,未得一日承欢”。幼年的忧患,激励了康熙奋发学习、自立自强的精神。

康熙是个非常喜爱学习之人。康熙5岁入书房读书,昼夜苦读,不论寒暑,甚至废寝忘食。他曾说自己“自五龄受书,诵读恒至夜分,乐此不为疲也。”康熙又喜好书法,“每日写千余字,从无间断”。他读“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必使字字成诵,从来不肯自欺”。后来他要求皇子读书,读满百遍,还要背诵,这是他早年读书经验的传承。

康熙继位后,学习更加勤奋,甚至过 劳咯 血。他读书不是为消遣,而是为“体会古帝王孜孜求治之意”,以治国、平天下。他在出巡途中,深夜乘舟,或居行宫,谈《周易》,看《尚书》,读《左传》,诵《诗经》,赋诗著文,习以为常。直到花甲之年,仍手不释卷。

康熙的身上流淌着三种血统、三种文化和三种品格。康熙的父亲是满洲人,祖母是蒙古人,母亲是汉族人。他深受祖母的教诲,又向苏麻喇姑(苏墨尔,孝庄随嫁贴身侍女)学习蒙古语,向满洲师傅学习骑射,跟汉族师傅接受儒家教育。

康熙的勇武与奋進,受到了满洲文化的影响;高远与大度,得益于蒙古文化的熏陶;仁爱与韬略,来自汉族儒学的营养;后来,他的开放与求新,则是受了耶稣教士西方文化的熏染。康熙帝吸收了中华多民族的、西方多国家的,悠久而又新進、博大而又深厚的文化营养,具有当时最高的文化素质。这为他展现帝王才气,实现宏图大业,奠定了基础。

42-2

少年康熙计除鳌拜亲政

康熙即位之时,清朝处于虽然建立,但国家正百废待兴的局面。而康熙虽然当了皇帝,但因为年幼,国家大事的决断基本掌握在四位辅政大臣手中。对权力最有野心的是鳌拜。为了在索尼退下之后掌控朝 政,鳌拜一方面拉拢遏必隆,一方面借圈 地事件打击苏克萨哈。在处理朝政时,鳌拜十分专横,根本不将康熙帝放在眼中。

聪明的康熙以退为進,在祖母的支持和帮助下,一方面避免与鳌拜发生正面冲突,一方面韬光养晦,专心学习治世本领,并寻找适当时机剪除鳌拜。康熙一方面在表面上麻痹鳌拜,一方面选择一群身强力壮的少年练习扑击之术。1669年5月,康熙决定采取行动。他首先将鳌拜的党羽以各种名义派出,削弱鳌拜的势力,然后派人将鳌拜召入宫中擒获。鳌拜的党羽在此之后也被一一擒拿。

在对待鳌拜的处理上,再次显示了康熙的睿智。他下诏说:“鳌拜愚悖无知,诚合夷族。特念效力年久,迭立战功,贷其死,籍贯没拘禁。”也就是说,鳌拜因立过许多战功,所以免于一死而终身监禁。对于其党羽也给予了不同的处罚。同时恢复了苏克萨哈的职位。这种措施稳定了朝局。

康乾盛世的开启——康熙的宽仁之治

康熙亲政后,清朝内部出现了相对的稳定。但是,国内形势仍然十分险恶。南方的三藩割据,西北噶尔丹的反叛,台湾郑氏的割据等等,都摆在康熙的面前。深谋远虑的康熙凭着自己超凡的胆略,在良臣的辅佐下,开创了盛世王朝。

在治国之本上,康熙选择了儒家思想。康熙自幼就对儒家学说充满浓厚兴趣,认为“殊觉义理无穷,乐此不倦”(《康熙起居注》第1册第80页)。康熙十六年十二月,他在御制《日讲四书解义序》中,明确宣布清廷要将治统与道统合一,以儒家学说为治国之本。康熙帝的这一态度为清朝内部持续数十年的文化纷争(也是治 国方略的纷争)画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

但信奉儒家思想的康熙因受祖母的影响,对佛家思想亦有所研究。每当天下发生灾祸,康熙常常视为对当政者的警示。比如康熙十八年发生地震,康熙下诏说:“朕躬不德,政治未协,致兹地震示警”。因此要求臣下自省,廉洁。康熙二十六年,天下大旱。康熙下诏说,这都是由于自己缺少凉德“不能上格天心”而造成的。

在政治上,康熙進一步加强了皇权。他表示“天下大权当统于一”(《清圣祖实录》卷275,康熙五十六年十一月辛未),“天下大小事务,皆朕一身亲理,无可旁贷。若将要务分任于人,则断不可行”(《清圣祖实录》卷284,康熙五十八年四月辛亥)。为此,他一方面通过各种手段,采取强有力的措施,限制满洲贵族的权 力,如剥夺各旗王公干预旗务的权 力,破除“军功勋旧诸王”统 兵征伐的传统,削弱议政王大臣会议的政 治影响等。另一方面,康熙将用人之权、奖惩之权亲自控制,不许大臣干预;并设立密奏制度,以广泛体察下情。这种统 治方式为被雍正、乾隆二帝继承和发展,并为清朝其他皇帝沿用。

康熙帝在加强皇权的同时,也着手完善清朝官僚政 治制度。有两个现象值得特别注意:一是康熙九年八月将内三院改为内阁,从此内阁作为清朝法定中央政府、作为官僚政治的重要象征,其地位稳定下来并一直存在到清末;二是康熙二十三年开始纂修《大清会典》。这是清代第一部重要的政典。《大清会典》于康熙二十九年完成,共162卷。从此,清朝官 僚政 治的运行基本做到了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初步实现了政 治运作的规范化。

在用人方面,康熙任人唯贤,任用了一大批敢于直言的清官。康熙在用人方面有着非常清醒的认识。比如康熙二十六年,康熙说:“尧舜之世,府修事和,然且兢兢业业,不敢谓己治已安。汉文帝亦古之贤王,贾谊犹指陈得失,直言切谏。今但云主圣臣贤,政 治无阙,岂国家果无一事可言耶?”他要求大臣们尽心职业,视国事如家事。

在经济上,康熙认为“家给人足,而后世济”,在继续采取轻徭薄赋,与民生息的政策的同时,又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体现了他仁爱的一面。其一,是废止 “圈田令”,其二,延长垦荒的免税时间。其三,实行更名地政策。其四,改 革赋役制度。

此外,康熙还重视兴修水利,大力修治黄河,终将“淮黄故道,次第修复”,暂时缓和了黄河中下游和沿淮各地多年水 患的威胁,保证了百姓的耕种。

在军 事上,初步形成了剿抚并用、以德服人的统 一方针,即“乱则声讨,治则抚绥”(《清圣祖实录》卷180,康熙36年2月壬寅),“仰凭天道,俯惬人情,以万不得已而用兵”(《御制亲征平定朔漠方略序》)。康熙认为:“帝王治天下自有本原,不专恃险阻”,“守国之道惟在修德安民,民心悦则邦本得,而边境自固,所谓众志成城者是也”(《清圣祖实录》卷151,康熙三十年五月丙午)。为了维护国家的统 一,康熙在缜密谋划之后平定了三藩之乱;遏制了沙 俄的扩张,签订了中俄尼布楚条 约;武 力平定割据台 湾的郑氏家族,使台 湾回归;康熙还亲征新疆准噶尔,击败噶尔丹,使蒙古土尔扈特臣服清朝。

在文化上,康熙强调兴礼教。他在康熙十八年下诏说:“盛治之世,余一余三。盖仓廪足而礼教兴,水旱乃可无虞。比闻小民不知积蓄,一逢歉岁,率致流移。夫兴俭化民,食时用礼,惟良有司是赖。”

在康熙倡导之下,编成了收字四万九千多的《康熙字典》以及一百八十卷的《大清会典》,一百零六卷的《佩文韵府》,一百二十卷的《历代题画诗类》,九百卷的《全唐诗》,还策划了一万卷的《古今图书集成》。

在对边疆少数民 族的关系上,康熙帝以抚慰为主,加强了边 疆少数民 族对中 央政 府的向心力。比如土尔扈特蒙古虽然受到沙皇俄国的控制,但仍心向中央政 府,多次派人奉表入贡。

在西藏问题上,康熙除了承继顺治帝册封达 赖政策外,还派 兵于1718年至1720年(康熙五十七年至康熙五十九年)间入 藏,击败了占据西藏的准噶尔叛军。此后,清政府分兵驻藏,并任命康济鼐和颇罗鼐二人分理前后藏事务。

42-3

*康熙之治下的繁荣

康熙在位六十年,其文治武功都无与伦比,并开启了康乾盛世,清朝成为当时世界上幅员最为辽阔、人口众多、经济最富庶的帝国。经过其治理,到康熙中叶以后,清朝社会就呈现出一派“盛世”景象。百姓安居乐业,经济富足。时人称,“士敦诗礼,民安耕凿,萑苻夜息,桁杨昼静,行旅歌于途,商贾嬉于市。即梯山航海,沐日浴月之乡,欣欣蒸蒸,无远弗及”(《清圣祖实录》卷300,跋)。各个地方志的记载是“颇多开熟,村烟相接,鸡犬相闻”,“环河洛间无旷土,无游民”。清代人口的增长也很迅速。1661年(顺治十八年),全国人丁数字是1913万。到1711年(康熙五十年),增为2462万。这只是丁数,不是人口总数。而这一成就的取得,显然与康熙帝密不可分。

此外,根据官方统计数字,康熙六十年,也就是1721年,垦田面积从 1651年顺治时期的2,90亿亩增加到了7,30亿亩。像抛荒严重的两淮地 区,至康熙中期已“无尺寸之荒芜”。因遭三藩叛乱而更加残破的云南、贵州、广西、四川等省,到康熙晚年也开垦无遗。相应的是粮食价格从顺治时期的斗米二钱 (银)在康熙年间降到了0.5到0.6钱(银)。

另一方面,雄才大略的康熙平定了国内的叛 乱,将台 湾收回,使中国的疆土进一步扩大。当时清朝的疆域,东起大海,西至葱岭,南到曾母暗沙,北达外兴安岭,西北到巴尔喀什湖,东北到库页岛,总面积为1300万平方公里。

*康熙卓绝的武功主要体现在:

平定三藩:所谓“三藩”,是指镇守云南的平西王吴三桂,镇守福建的靖南王耿精忠和镇守广东的平南王尚可喜之子尚之信。自清初以来,他们各霸一方,形成几股割据势 力。“三藩”都拥有大量武装。特别是吴三桂,“功最高,兵最强”,积极储将帅,习武备,使“四方精兵猛将,多归其部下”。他们仗着自己日益壮大的力量,飞扬跋扈,不听约束,给清朝以很大威胁。而且所耗军 费巨大。

1673年三月,以尚可喜请求归老辽东,但请求留其子之信继续镇守广东为引线,引发了是否撤藩的激烈争论。最后康熙帝认为“藩镇久握重 兵,势成尾大,非国家利”,决定下令“撤藩”。

十一月,吴三桂在云南发 动叛 乱,并于次年派将率军进攻湖南,攻陷常德、长沙、岳州、澧州、衡州等地。他又派人四出散布檄文,煽诱鼓动。广西将军孙延龄、四川巡抚罗森等许多地方大员纷纷叛清。接着,福建耿精忠亦叛。在短短数月之内,滇、黔、湘、桂、闽、川六省陷落,一时局面相当严重。随后,陕西提督王辅臣、广东尚之信等也相继反 叛,变 乱扩大到广东、江西和陕西、甘肃等省。

叛乱消息传到北京后,年轻的康熙帝力排众议,对“三藩”之乱采取了坚决打击的措施。在康熙运筹帷幄的指挥下,1676年(康熙十五年)十月,福建耿精忠在清军進攻下,被迫投降。广东的尚之信也于1677年投降。闽、粤以及江西都先后平复。1678年八月,吴三桂死,其部将迎立其孙吴世璠继位,退居云贵。此后,清军先后收复湖南、广西和四川。1681年,清军攻破昆明,吴世璠自杀。云贵悉平。

此次平叛的胜利,消除了地方割据势力,维护了国家的统一。

收复台湾:在三藩刚刚平定不久,割据台湾的郑氏家族发生内乱。起因是1662年郑成功病逝后,其子郑经立。1681年,郑经死后,其部将冯锡范等杀死了郑氏的继承人,改立郑经次子克塽继承延平王位。郑克塽年幼,成为冯锡范的傀儡。

康熙在此情况下,决心为了国家统一收复台湾。1681年七月,康熙下诏“以施琅为福建水师提督,与将军总督等统舟师進取澎湖、台湾”。

1683年,施琅率领战舰三百,精锐水师二万,進攻澎湖。经过七天激战,清军占领了澎湖。不久,郑克塽派人前来乞降,清军進驻台湾。

1684年,清政府在台湾设一府(台湾府)三县(台湾、凤山、诸罗),隶福建省,并在台湾设巡道一员,总兵官一员,副将二员,兵八千。在澎湖设副将一员,兵二千。在清朝中央政府的统一管理下,台湾与大陆的关系更加密切。

平定准噶尔叛乱:清初,西北方居住的蒙古族分为漠南蒙古、漠北喀尔喀蒙古和漠西厄鲁特蒙古三大部。漠北喀尔喀蒙古内部又分为扎萨克图、土谢图、车臣等三部。漠西厄鲁特蒙古内部又分为准噶尔、和硕特、杜尔伯特、土尔扈特四部。清军入关之前,漠南蒙古就已归附清朝,喀尔喀蒙古和厄鲁特蒙古各部,也与清政 府关系密切。

厄鲁特蒙古的准噶尔部,从17世纪中叶以后逐渐强盛起来。特别到噶尔丹为汗时期,势力更加强大。他不仅统 治了厄鲁特四部,而且占领了天山南路各回城,势力达到青海、西藏地区。为了实现割 据一方的野心,噶尔丹与正在对外扩张的沙 俄勾结起来,于1688年春,对喀尔喀蒙古发动了突然進 攻。在清政 府的帮 助下,噶尔丹暂时退 兵。

1690年,噶尔丹在沙俄的支持下,率二万多骑兵,向内蒙古大举進 攻。

康熙帝为了维护国家的统一和巩固边疆,曾先后于1690年,1696年和1697年三次亲征,打败了叛 军。最后,噶尔丹走投无路,染 病 死 去。

噶尔丹叛 乱被粉碎以后,喀尔喀蒙古各部又回到了原来的居住地。清政 府设置将军和参赞大臣率兵驻 守科布多和乌苏雅台等重 镇,加强了对喀尔喀蒙古地区的管理和统 治。

此后,清政府又先后平息了噶尔丹的侄子阿拉布坦的叛 乱,青海和硕特部罗卜藏丹津的叛 乱和准部贵族阿睦尔撒纳在伊犁发动的叛 乱。并改西宁卫为西宁府,设立青海办事大臣,分蒙古族为二十九旗,加强了对青海的管理;在新疆设立伊犁将军、参赞大臣、劣谟大臣、都统等,率 兵分驻伊犁、塔城等地,巩固了对天山北路的统 治。

平定准噶尔叛 乱,突显了康熙卓越的军 事才能,是其武功中最值得书写的一笔。

遏制沙皇俄国的扩张

明末清初,沙俄在亚欧大陆上不断向东扩张,并于17世纪中期侵入了中国黑龙江地区。沙皇多次遣使来华,要求建立外交和通商关系,但因俄国侵 占中国领 土等问题而遭到清政 府拒绝。此外,由于清初国内尚未安定,所以直到17世纪80年代中期,康熙才对黑龙江地区的俄国据点雅克萨采取 了有力的军 事行动。

俄国因内外问题一时无力在东方大规模用 兵,遂希望议和,被康熙接受。1689年,中俄订立了尼布楚条 约,这是中国和近现代欧美国家签订的第一个条 约。根据条 约,额尔古纳河、格尔必齐河和直达于海的外兴安岭为中 俄 边 界,外兴安岭和乌第河之间土地的归属另行议定。这样,黑龙江和乌苏里江流域的广大地区被确认为中国的领 土。此后,俄国多次派遣使节和商队来到北京,清政 府还在北京建立了俄罗斯馆供俄人居住。

42-4

*康熙时期东西方的交流

中国在唐宋时期乃至元朝,其面积和发达程度远远超过了中世纪的欧洲。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辉煌的中华文明影响着欧洲,比如丝绸、造纸术、印刷术、瓷器、火药、铸铁、船舵、罗盘、茶叶等都是从中国传入欧洲的,并对欧洲的历史進程产生了深远的影响。18世纪欧洲大盛“中国风”,欧洲人不仅热衷于儒教思想,伦理道德和仁君思想,而且中国繁荣建筑风格,瓷器、家具和室内装潢也风靡一时。

欧洲与中国的交往主要是通过商业和宗教这两种途径進行的。特别在清朝初年,一些耶稣会教士违背耶稣的“不要向东方传教”的旨意,来到了中国,在传播基督教义的同时,也带来了与中华文明迥异的西方文明。

而康熙皇帝作为一位博学的皇帝,他不仅谙熟儒家典籍,对经学、史学、文学和艺术等颇有研究,而且对算学、天文、地理、光学、医学、解剖学等自然科学也有着浓厚的兴趣。正是在康熙时期的开明宽松政策下,一批传教士得以在中国传播西方自然科学知识和基督教义。康熙帝时,在清朝耶稣会传教士的国籍,有意大利、法兰西、日耳曼、奥地利、葡萄牙、西班牙、荷兰、比利时、瑞士、墨西哥等。

也正是在这一时期,西方的天文学、数学、医学(比如推广种牛痘以防天花)、解剖学等被介绍到了中国。

康熙皇帝怀着浓厚的兴趣学习着来自西方的文化,同时关注着西方科学技术的发展。在这方面和他并列的只有同时代的俄国沙皇彼得大帝。

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十一月二十八日,白晋、张诚等6位法国科学家在乾清宫受到康熙帝的召见,他们献上了从法国带来的30件科技仪器和书籍作见面礼。这些非同寻常的礼品,令康熙帝“天颜喜悦”,当即决定让他们入宫,担任自己的科学顾问。从此开始了外国科学家在清朝宫廷从事科学活动长达数十年的局面。

白晋等人入宫后,与康熙相处很融洽,工作也很顺利。他们对康熙热衷科学的态度给予了高度评价,曾把他们的见闻写在给路易十四(1643~1715 年)的报告中。1698年巴黎出版的白晋著《中国皇帝康熙传》中有过如下记述:康熙带着极大的兴趣学习西方科学,每天都要花几个小时同我们在一起,白天和晚上还要用更多的时间自学。他不喜欢娇生惯养和游手好闲,常常是起早贪黑。尽管我们谨慎的早就来到宫中,但他还是经常在我们到达之前就准备好了,他急于向我们请教一些他已经做过的一些习题,或者是向我们提出一些新的问题……

有时他亲自用几何方法测量距离,山的高度和池塘的宽度。他自己定位,调整各种仪器,精确地计算。然后他再让别人测量距离。当他看到他计算的结果和别人测量的数据相符合,他就十分高兴。

对从法国带来的科技仪器,白晋说康熙“最喜欢的是用于观察天体的双筒望远镜、两座挂钟、水平仪,这种仪器精确度很高,他让把这些仪器摆放在自己的房间里”。他“把着直尺和圆规爱不释手”。

在法国巴黎凡尔赛宫2003年曾举办了“康熙大帝展”,展出故宫珍藏的康熙年间西洋科学仪器,至今仍运转自如,光彩耀人。这些展品主要有:(1) 手摇计算机。世界上第一台手摇计算机是法国科学家巴斯如于1642年制造的,通过里面的齿轮進位進行计算。故宫博物院收藏10台手摇计算机,都是康熙年间制作,能進行加减乘除运算。(2)铜镀金比例规。原是伽利略发明的计算工具,可以進行乘、除、开平方等各种计算。康熙的比例规增加平分、正弦等不同的计算。(3)康熙角尺:尺上镌刻有“康熙御制”四个字。(4)平面和立体几何模型,全部由楠木精制,是清宫造办处为康熙学习几何学所制作的教具。(5)绘图仪。质地有银、木、漆、鲨鱼皮等,每套6至20余件不等。盒内装有比例规、半圆仪、分厘尺、假数尺、两脚规、鸭嘴笔等。为适用野外作业,有的还配有刀子、剪子、铅笔、火镰、放大镜、黑板、画棒等。这类仪器是康熙时期清宫造办处仿照西洋绘图仪器制作的,用于野外绘图。

这充分表明康熙时期东西方的文化交流已经不再是以往的单向交流。不过,这种交流中中华文明依然处于一种强势地位,这也导致了清政 府在对外交往中依旧采取了并非平等的态度。

康熙的为君之道及史书对康熙的评价

1722年,即康熙六十一年十一月十三日,康熙大帝病 逝,终 年六十八岁。终其一生,可以说康熙是一位圣德之君。其为君之道主要在于:勤慎理政,仁爱宽刑。

《清史稿》对康熙皇帝的评价是:圣祖仁孝性成,智勇天锡。早承大业,勤政爱民。经文纬武,寰宇一统,虽曰守成,实同开创焉。圣学高深,崇儒重道。几暇格物,豁贯天人,尤为古今所未觏。而久道化成,风移俗易,天下和乐,克致太平。其雍熙景象,使后世想望流连,至于今不能已。传曰:“为人君,止于仁。 ”又曰:“道盛德至善,民之不能忘。”于戏,何其盛欤!

42-5

*康乾盛世之世宗雍正统 治时期

康熙后期,因为其子嗣众多,诸皇子为夺取皇位闹得不可开交。而康熙晚年崇尚无为而治,对于诸皇子的争斗也只能尽量调和。康熙帝最终在弥留之际将皇位传给了四子胤禛,也就是世宗雍正皇帝。雍正在位虽然只有十三年,但其务实的风格为康乾盛世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

*雍正皇帝的务实之治

康熙晚年,吏治腐 败,国 库空虚,朋党林立,百姓深受其苦。雍正是一位勤勉的皇帝,他即位后,采取了一系列务实的举措,并任用能吏,严 禁朋党,整顿吏 治,继续发展经济。

首先,雍正即位伊始,就宣布打 击朋党。其兄弟及其党 羽相继被加以严惩。

其次,整顿吏 治。对历年的钱粮亏 空和积欠严追不休,限时归还。雍正时期,国 库存银达到了六千多万两,为乾隆时期的富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史家评论说:雍正“澄清吏治,裁革陋规,整饬官方,惩治贪墨,实为千载一时。彼时居官,大法小廉,殆成风俗,贪冒之徒,莫不望风革面“。

第三,在经济上,实行“摊丁入地”的政策。清初赋役的征派仍是按地亩、人丁两重标准進行的,导致不少弊端。为了稳定税收额数,清政 府于1712年(康熙五十一年)宣布以1711年(康熙五十年)全国的丁银额为准,以后额外增丁,不再多征,叫作“盛世滋生人丁,永不加赋”。这只是不再增加丁银,并不是免除丁银。康熙末年,四川、广东诸省已有实行将丁口之赋摊入地亩征收的办法。雍正时,清政府進一步实行了“摊丁入亩”的办法,把康熙五十年固定下来的丁银(人丁2462万、丁银335万余两)摊入田赋银中,一并征收,称为“地丁制”。这样,无地或少地农民不摊或少摊丁银,使赋役负担一元化。从此,中国历史上几千年来的人头税基本上被废除。

第四,废除“贱籍”。清时的贱民不完全具备人身自由,要听凭主人的支配,在法律上低人一等。贱民包括世仆,伴当,乐户和惰民。所谓世仆和伴当是指 一种奴仆化的佃农。他们不仅要为主人耕种田地,交纳地租,还要终身服役,世代相承。乐户又称乐籍,主要指陕西和山西等地编入乐籍的贱民,从事歌舞吹打业等。惰民,是指浙江绍兴一带数以万计的贱民,男的充当婚丧礼仪中的帮手和牙侩,女的充当喜婆和送娘子等。他们禁止读书,缠足,不许与良人通婚,不得参加科举考试。雍正下旨将这些贱民除去贱籍成为良人,在法律上承认了他们与良人具有同等的地位。尽管这些贱民在实际生活中依然受到歧视,但雍正的这一政策的积极作用是非常明显的,这为他们進入各行业创造了条件。

第五,实行“改土归流”的政策。以往,在云南、贵州、四川等边远少数民 族地区实行世袭土司管辖政策,雍正时实行全面的“改土归流”政策,即废除土司制度,在上述地区设立机构,政府委派非世袭的“流官”進行管理。这一政策,促進了当地经济和文化的发展。

此外,雍正时期还设立了军 机 处和密折制度,進一步强化了皇权。

在对边 疆的管理和对外关系上,雍正承继了康熙时的政策。1727年(雍正五年),清政 府在西 藏设置两个驻 藏大臣,分驻前后藏,以监督西 藏地方事务。驻 藏大臣的设置,说明清中 央政 府对西 藏地方的管理有了進一步的加强。

针对北边沙俄的不断侵 略,清政 府逐步加强了边 防,并迫使沙俄同意接受清政 府的建议,派遣使节来华谈判。1727年8月(雍正五年七月),中俄双方 签 订了《布连斯奇条 约》。这是一个关于边 界划分的初步协 定,条约规定了东起额尔古纳河,中经恰克图附近的楚库河(赤奎河),西迄唐努乌梁海地区的西北角的 沙毕纳伊岭(即沙宾达巴哈)的边界走向,中间树立界碑,以南属于中国,以北属于俄国。

此后,中俄双方又签 订了《恰克图条 约》。条 约共十一条,可以说是谈判的一个总结果。在边 界问题上,其内容与《布连斯奇条 约》相同,不过除了中俄北 部边 界以外,又重新申明《尼布楚条 约》中关于东部边界的乌第河地区仍然暂不划分的规定。其次,关于中俄通商,规定俄国商人每三年可以到北京一次,每次不得超过二百人,买卖货物,俱不征税。除北京外,可以经常在恰克图、尼布楚两地進行边 境贸易,也不征税。此外,条约还规定了俄国向中国派遣留学生、俄国在北京 的俄罗斯馆内建造教堂、增派教士等等内容。

雍正在继承康熙盛世的前提下,又革除了康熙晚年的弊政,为乾隆盛世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根据史料,1722年(康熙六十一年)耕地统计数字是851万顷;到1725年(雍正三年),达到890万顷。而人口也在继续增长。

《清史稿》对雍正的评价

雍正帝在 位期间,实行务实严 明的政策。《清史稿》的评价是:圣祖政尚宽仁,世宗以严 明继之。论者比于汉之文、景。独孔怀之谊,疑于未笃。然淮南暴伉,有自取之咎,不尽出于文帝之寡恩也。帝研求治道,尤患下吏之疲困。有近臣言州县所入多,宜釐剔。斥之曰:“尔未为州县,恶知州县之难?”至哉言乎,可谓知政 要矣!

42-6

*康乾盛世之高宗乾隆统 治时期

继清太祖努尔哈赤,太宗皇太极和圣祖康熙大帝后,清朝再次出现了一位留名青史的皇帝:高宗乾隆。他是雍正的第四子,在位60年,退位后又当了三年太上皇,终年89岁。可以说,乾隆是中国有文字记载以来享年最高的皇帝,也是实际执 政时间最长的皇帝。在其统治期间,乾隆在康熙和雍正王朝发展的基础上,使清朝达到了强盛的顶峰,在文治武功方面也颇有建树,称得上是一位有为之君。而且,乾隆皇帝是继远古尧舜实行禅让制后,第一个在有生和在位之年提出“禅让 ”的皇帝,虽然只是形式上的。

乾隆帝弘历,世宗第四子,母孝圣宪皇后,乾隆确是雍正皇帝的亲生儿子,而非野史中传言的那样是汉人的子孙。

乾隆还是孩子时,就是“隆准颀身”,赢得了康熙帝的锺爱。雍正元年八月,世宗在乾清宫写下密诏,藏于世祖所书的正大光明扁额上,由弘历继承皇位。雍正驾崩后,乾隆正式登基。

乾隆帝的文治武功

乾隆即位之初,实行宽猛互济的政 策,既有其祖父康熙帝的宽仁,也有其父亲的严苛。他继续采取务实的政 策,重视农桑,停止捐纳;为保护百姓,在浙江修砌海塘,同时继续平定边 疆的一系列叛乱。根据统计,乾隆十年,三十五年,四十三年,五十五年和嘉庆元年,乾隆下诏先后五次减免全国一年的钱粮,三次减免江南的漕粮,共计2万万两。其减免钱粮次数之多,地域之广,数量之大,效果之好,前所未有。同时说明乾隆时期天下的富庶。此外,乾隆帝向慕风雅,除了自己喜好诗词、丹青外,还在文化方面多有提倡。其在文治方面值得称道的成就主要有:

一、主持编纂《四库全书》,共收书3503种, 79337卷,36304册,其卷数是《永乐大典》的三倍。《四库全书》是对古代书籍的一次整理,修补,使得许多书籍在遭受后来诸多的天灾人祸后得以保存下来,让今天的人们在温习某些书籍的过程中,体察古人的智慧。它同时也方便了读书人的阅读和文化的传播。在编纂的过程中,乾隆曾下令毁书约3000多种,共6万多部。也许,上苍正是借乾隆皇帝之手,将历史的某些真实掩盖,让后人陷入更深的迷中;也许,上苍通过这人间的举动,让后人能够有所警醒。

二、主持编修了其它典籍,如《满文大藏经》,《八旗通志》,《满文老档》,《国朝宫史》等,在文学和史学方面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三、兴建皇家园林。清朝的许多皇家园林和建筑都是在乾隆朝兴建或开始兴建的,比如颐和园,圆明园,香山,避暑山庄等。这些建筑有的经过后代皇帝的翻修,有的已经被毁,但我们今天所看到的,无不体现出了清代园林文化的辉煌。

在武功方面,乾隆帝同样值得称道的有:

一、统一了整个新 疆地区。

二、進一步加强了对西 藏的管理。康熙和雍正时期的西 藏,达. 赖(驻拉萨)和班 禅(驻扎什伦布)掌政令,行教化,同为政 教僧俗领袖。而乾隆时期在两次 打 败入 侵西 藏的廓尔喀(尼泊尔)后,乾隆于1793年(乾隆五十八年)颁布了《钦定西 藏章程》中,规定“驻藏大臣督办藏 内事务”,其地位“与达 赖 喇 嘛、班 禅额尔德尼平等”;各级地方官员及管事喇 嘛,都归驻 藏大 臣管辖,“事无大小,均应禀命驻藏大 臣办理”;他们的任命,也“统归驻 藏大 臣会同达 赖 喇 嘛拣选,分 别奏补拣放”;达 赖、班 禅以及其他呼图克图“灵 童”转世时的“金本巴瓶 掣 签”仪式,也要在驻藏大臣的监 视下進行。即把呈报出世的“灵 童”指出数名,由驻 藏 大臣将其姓名、生年月日,用满、汉、藏三种文字写在签上,放進皇帝颁发的金本巴瓶内,诵经七日,届时,驻 藏大 臣亲临监 视抽签,然后再呈请中 央政府批准,方 为有效。其它如审 查财 政收支、主持对 外事务、春秋巡视国境等,也都由驻 藏大 臣经管。此外还整顿 西 藏 地 方军 队组织,加强防 务,铸造西 藏地 方银币。通过这些措 施,西 藏“事权始归一”。标志着中 政 府 开始对西 藏实行全面的管 辖。

42-7

乾隆时期的盛世景象

乾隆时期,百姓安居乐业,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非常快,主要表现在荒地的大量开垦和耕地面积的扩大。1722年(康熙六十一年),全国耕地面积突破了明代最高耕地统计数字,达到851万顷;到1725年(雍正三年),达到890万顷。而乾隆时期则大大超过了这一数字。

此外,南方双季水稻种植的推广以及番薯和玉米的引進和推广,使粮食单位面积产量大幅度提高。这進一步导致了人口的快速增长。1711年(康熙五十年),人口为2462万。这只是丁数,不是人口总数。乾隆以后,统计方法变了,总括大小男妇数。1741年(乾隆六年),全国人口总数为1亿4300多万;1790年(乾隆五十五年),又增加到3 亿100多万。人口的大量增加,一方面表明了农业生产的发展,但同时,也给社会造成了巨大压力。

另一方面,经济作物的种植面积也有明显的增加。桑、茶叶、棉花、甘蔗、烟草等都成为当时非常重要的商品化农作物。

手工业生产在康熙中期以后,才逐步得到恢复和发展。而乾隆时期的手工业发展得更为迅速。比如在清代手工业中占有重要地位的丝织业的主要产地是:江宁、苏州、杭州、佛山、广州等,发展十分迅速。如江宁的织机在乾、嘉时达到三万余张,而且比过去有许多改進,“织缎之机,名目百余”,所产丝织品畅销全国。而棉织业在江南一些地区也日益发达。无锡也盛产棉布,乾隆时,“坐贾收之,捆载而贸于淮、扬、高、宝等处,一岁所交易,不下 数十百万”,有“布码头”之称。

在制瓷业方面,江西景德镇仍是全国的最大中心。在台湾、福建、广东、四川等地,制糖业都很发达。矿冶业在乾隆时期也发展到鼎盛,云南全省开办的铜厂有三百多处。广东佛山镇的铁器 制造业也很发达。

农业和手工业的繁荣,自然也促進了商业的繁荣。当时中国的各种商品行销海内外,四方流通联系十分密切。中国出口的货物有茶叶、陶瓷器、生丝、绸缎、棉布、纸张、纸伞、干果、线香、烟草、铁锅、家具、糖、人参、牛马、谷物、豆、羊肉、麦粉等,而進口的商品多为毛织品、五金、玻璃、珊瑚、玳瑁和各种香料、海味等奢侈品。在嘉庆以前,中国在国际贸易上始终保持着出超的地位。

而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城市也更加繁荣。北京、南京、苏州、杭州、扬州等著名大城市都很繁华。如苏州“五方杂处,人烟稠密,贸易之盛,甲于天下 ”,“洋货、皮货、绸缎、衣饰、金玉、珠宝、参药诸铺,戏园、游船、酒肆、茶店,如山如林,不知几千万人”。其它繁荣的都市还有天津、济南、开封、太原、广州、厦门等地。此外,一些中小市镇也发展起来。如湖北的汉口镇,“户口二十余万,五方杂处,百艺俱全”,商业往来,以“盐、当、米、木、花布、药材六行最大,而各省会馆亦多”。

商业的发展,导致一些财力雄厚的富商的出现。如山西的票号,两淮的盐商,广东的行商和各地的粮商、布商等,资财都达到数十万至数百万两。可以说,乾隆时期使康熙盛世发展到了顶峰,是故史家将其合称为“康乾盛世”。而历史发展到现在的中国,在世界上仍然可以称得上是一个经济发达的国家。

文字狱和文化专制

清朝在康、雍、乾三朝,一方面在经济上飞速发展,一方面在文化上实行专制政 策,尤其是雍、乾时期,曾连续大兴文字狱。对一切文字著述,只要清朝统 治者认为触犯了君权,或者有碍于自己的统 治,便被目为“狂吠”、“矣谒”、“悖逆”,必兴起大 狱,置之重典,往往一 案株 连数百人。

如1728年(雍正六年)吕留良之狱。浙江吕留良所著诗文和日记,其中有激烈的夷夏之防等言论。吕留良早 死,湖南曾静与弟子张熙,因受其思想影响,列举了雍正皇帝九条罪状,劝四川总督岳钟琪起来反 清。结果岳奏闻朝廷,将吕留良家属、师徒,以及其他与此事件有关的人员,一律治罪。主要人物 死 者 戮尸,活 者斩首,受牵连者或杀或流,或发配为奴,轻者亦受杖 责。乾隆时期的文网更加严密,即使是那些曾经受过皇帝嘉许的人,只要被认为稍有“不安分”的表现,也会横遭杀头之祸。乾隆时期的文字狱,多达50多起。

上述政 策为后世中国的统 治者起了极为不好的示范作用。文化 专 制导致社会自 由思想的萎缩,对于社会风气也产生了消极影响。

乾隆晚期的统 治─夕阳无限好

由于乾隆执 政时间过长,而且为人重 奢 靡,多次出巡南游,并且造了许多宫殿园林;此外,还在一些战 事上耗费了巨大 军 费,晚年时出现了国库财用耗竭。乾隆还重用贪官和珅,使清朝吏治腐败不堪,引发了一些地方的农民起义,清王朝露出了衰败的迹象。

乾隆86岁时,也就是1795年,乾隆宣布禅位,将皇位传给皇十五子喁琰,年号嘉庆,乾隆自己做了太上皇。不过,太上皇乾隆对于军国大事等仍亲自过问,嘉庆只不过是个傀儡皇帝。

1799年正月初三,乾隆驾崩,清王朝進入了嘉庆时代。

《清史稿》对乾隆的评价

纵观乾隆皇帝的一生,应该说还是一位有为之君。他在康熙和雍正之治的基础上,将清王朝发展到了鼎盛时期。《清史稿》对乾隆的评价是:高宗运际郅隆,励精图治,开疆拓宇,四征不庭,揆文奋武,于斯为盛。享祚之久,同符圣祖,而寿考则逾之。自三代以后,未尝有也。惟耄期倦勤,蔽于权倖,上累日月之明,为之叹息焉。

因果关系:

生来不好仙佛的康熙皇帝,曾被称为是转轮王、无量寿佛化身,康熙在位60年,抄写精美的《心经》抄了30年;乾隆十七年所刻的《永佑寺碑文》中,下笔先说如来佛是法王,“宏济天人,遍现十方”,然后说建造永佑寺的康熙帝: “我皇祖圣祖仁皇帝,以无量寿佛示现转轮圣王,福慧威神,超轶无上。”八年之后,在《重修弘仁寺碑文》中,乾隆再度称康熙帝是“再世如来,现转 轮王”。康熙帝的前身是佛,现则为转 轮 圣 王(Cakkavati);雍正帝则是倚靠他致力地习 佛 修 行,所以修 成 佛 果。

勤于政事的威严皇帝雍正胤禛,自号破尘居士,崇尚清静心境的得大自在;现在大家耳熟能详的“圆 明园”,被八 国联 军焚 毁掠夺的那个旷古绝今的名园,就是康熙帝赐予皇四子胤禛的园邸。“圆明”二字也是康熙帝赐予他的,意谓“圆而入神,明而普照”,是君子自修也是帝王治国的极高境界。之后胤禛便以此二字自号为“圆明居士”,又号“破尘居士”。北京的“雍和宫”其实是雍正帝亲王时代的府邸“雍亲王府”,在乾隆九年时才改建为北京最大藏 传 佛 教寺庙“雍和宫”。乾隆帝在九年所刻的《雍和宫碑文》中写道:“我皇考向究宗乘,涅槃三昧,成无上正等正觉。施恰万有,泽流尘劫,帝释能仁,现真实相,群生托命,于是焉在。”很多人不知道梵语“释迦牟尼”的意思是“能仁寂默”。“能仁”是大能大仁,代表的是他以人身修成佛,也代表着浩浩荡荡的慈悲(积极有为的善);“寂默”就是真空,代表的是无边无量的智慧(真空无为的忍)。“帝释能仁,现真实相”可解为雍正帝与释迦牟尼一样,都是苦心孤诣修成佛果。最后一句话则是说与雍正帝一起降世的众生,都把生命的前程寄托在他身上。

多情多才的乾隆皇帝,自视为文殊菩萨转世,乾隆曾命人为自己画文殊菩萨转世像。在西藏首 府拉 萨的布达拉宫里,在一座「当今皇帝万岁万万岁」的满蒙汉藏四体文字牌位背后,有一幅乾隆帝著佛装的唐卡像,他打的手印以及所拿的法器等与藏 传 佛教里的文殊菩萨绘像完全相同。北京雍和宫中,到民 国初年还存放了一幅由清宫造像办 事处「如意馆」绘制的大型挂图,名为「乾隆坐禅图」。其上有一段文字(藏文)写道:睿哲文殊圣,应化为人主。广大难思议,善哉大法王。安住金刚寨,坚固不退转。随意大自在,殊胜世间尊。

清代帝王对藏传 佛 教的情有独钟,无论是寝宫内,还是消闲游乐的花园中都有佛堂,这些佛堂内供着佛像、佛塔、佛 经、祭法器,组成了紫禁城中一个神秘的佛教世界。这些佛堂的大量存在,与清代各帝王笃信 佛 教有关。藏 传佛 教格 鲁 派“黄 教”成为清王朝的一项国 策,有政 治上的紧密联系原因,也因满 族 民 族文化与蒙 藏 民 族更为接近有关。藏 传 佛 教讲究密 宗 修 炼,所以比较合清代帝王的口味。

“满族”一词来源于文殊菩萨的名字“曼殊室利”,因为文殊与满族皇帝之间的联系,康熙和乾隆去五台山朝拜共达11次之多。文殊菩萨的道场在五台山,所有的汉族和蒙古族佛教徒都认为那是个神圣的地方。五台山又称清凉山,据称,这里是文殊菩萨的居所,之所以又被称为五台山是因为山上有五个半月形状平坦的台地。这里因岭峻峰高所以山上没有什么植被,“清凉”一词就是指山上寒冷的气候,曾经有人描写过那里仲夏飞雪的景象。北台为山上最高台地,坐落于此的文殊像自四世纪起就吸引着大量的香 客。五台山在被佛 教徒们兼 并之前曾是个道 教中心。1761年乾隆皇帝参观了据传说菩萨曾显身的文殊院,之后他命人另塑了两尊文殊像,并建两座寺院予以供奉,一座在圆明园以西,一座在承德避暑山庄之北。

42-9

《烧饼歌》中关于康熙帝的预言

明代刘基的《烧饼歌》中有这样的记载:基曰:“十八年间水火夺,庸人不用水火臣,卦分气数少三数。”

这段预言,说的是清圣祖康熙皇帝的故事。“十八年间水火夺”一句,预言康熙继位之事,“康”字底下是“水”的变形,“熙”字底下四又是“火”字的变形,因此正与历史事件暗合。刘基又以“庸人不用水火臣”一句来暗示康熙,“庸”字去掉底下的“用”,再加上“水”便是“康”字;“臣”与“熙”的左上角相近,底下加上“火”(即四点),便基本上凑成了“熙”字(少了一个“已”)。可以说,此句大体上达到了暗示“康熙”的目地。

“卦分气数少三数”一句,是预言康熙皇帝的在位时间。“卦分气数”便是六十四,因为“八卦”当中,“乾”、“兑”、“离”、“震”、“巽”、“坎 ”、“艮”、“坤”等名称。这八卦两两相重,便可形成八八六十四卦。“少三数”,即是“六十四”减少“三”之数,因此得数是六十一,这六十一便是康熙在位六十一年的年数(1661──1722)。

*关于雍正的预言

唐朝高僧黄檗作了十四首《禅师诗》,对明朝灭 亡、清朝各代、八 年 抗 战、国 共 内 战、国 民 党 退 守 台 湾等事件都進行了准确的预测。

在第三首中,他预言了雍正的即位以及在位时间。第三首是这样写的:“有一真人出雍州,鶺鴒原上使人愁。须知深刻非常法,白虎嗟逢一岁周。”真人出雍州,指雍正将做皇帝。鶺鴒原上使人愁,指雍正 杀 死 自己的兄弟,以巩固皇位。白虎嗟逢一岁周,白虎指甲寅年,指雍正 死 于这后一年。

关于雍正之 死 的预言和雍正之 死

明朝《烧饼歌》中有这样的记载“李花结子正逢春,牛鸣二八倒插丁,螺角倒吹也无声。点画佳人丝自分,一止当年嗣失真,泥鸡啼叫空无口。”“牛鸣二八倒插丁,螺角倒吹也无声”是形容雍正 暴 死的情形。“啼叫”二字空无口,便成了“帝十三”(“叫”去掉“口”与“斗”字形近。如果硬在“斗”字的中间切开,那就是活生生的“十三”)因此,“啼叫”二字预示了雍正在位十三年的时间。但历史的真实到底怎样,预言中到底想告诉后人什么,因为资料的缺失,我们还不能進行准确的描述。

不过,历史上关于雍正之 死一直是个谜。据《清世宗实录》记载:雍正十三年(1735年)八月二十日,雍正偶感不适,但仍然照常听 政,二十一日病 情 加 重,但仍照常理政。二十二日,病 情 突然恶 化,二十三日驾 崩。前后三天,即告归 天。到底是什么病 症,清史中没有更为清晰的记载。关于诸多关于雍正 死因的说 法,因为都缺乏足够的说服力,在此就不详述了。

关于乾隆帝的预言和其身世

唐朝高僧黄檗在《禅师诗》第四首中预言了乾隆的在 位时间和功绩。诗中写道:“乾卦占来景运隆,一般六甲子孙同。外 攘初度筹边策,内禅无渐太古风 ”。“乾卦占来景运隆”一句首尾两个字暗含乾隆二字,“一般六甲子孙同”玉石乾隆在位时间和祖父康熙大帝都是六十年左右;“外攘初度筹边策”暗指乾隆平 定 边 疆的武功;“内禅无渐太古风”,预言乾隆将仿效古人实行禅位。

43. 清朝的衰亡

主要历史:

中国近代史的开端——鸦 片战 争和中英《南京条 约》的签订

乾隆和嘉庆时期,英国政 府曾经希望通过外 交途径解决双方進一步通商问题,所以先后两次派使团访 华,但都无功而返。道光年间,双方间的冲突愈加明显了。一方面,1833年,英国政 府废除了东印度公司的对 华贸易垄 断权,并决定向中国派遣商务监督。另一方面,由于向中国输入鸦 片可以赚取巨额的利润,走 私鸦 片成为英商的主要贸易活动。

鸦片的大量输入,给中国带来了严重的危害。据1835年(道光十五年)统计,当时吸 食鸦 片的已超过二百万人,严重侵害了民众的身心健康,加剧了统治阶 级的腐 朽 堕 落。同时造成中国白银的大量外流,导致银价走高、物价上升、政府白银储备短缺和按白银计算的赋税负担加重等一系列问题。当时有人估计,在鸦 片战 争前的几年里,仅广州一地每年外流白银即达三千万两之多。清政府在中英实际贸易中也由出超方变为了入超方,财源日益枯竭,人 民的经济负担也更加沉重。根据公行的统计,1812年中国進出口总值分别是白银1270万两和1510万两,1813年進出口总值分别是1260万两和1290万两。

19 世纪30年代,鸦 片问题已成为清政 府的当务之急,以湖广总督林则徐为代表的禁烟派主张严 禁鸦 片的吸 食和贩 卖。道光帝接受了他们的主张,并于 1838年12月派遣林则徐为钦差大臣到广州禁烟。1839年3月,林则徐到达广州,在两广总督邓廷桢等人协助下开始履行使命。1839年6月,收缴的两万余箱鸦 片在虎门海滩被全部销 毁。

1840年6月,由40多艘舰船和4000名海陆 军 人组成的英国远征 军到达广东海域。英军于1841年1月初攻 占大角和沙角炮 台,進逼虎门。26日,英军進占香港。7月21日,英军攻 占镇江,随后進逼江南第一重镇南京。

8 月中旬,中英在南京展开谈 判。29日,《南京条 约》签订,清政府几乎接受了英方的全部要求。该约的重要内容是:英人可在广州、福州、厦门、宁波、上海五处港口居住通商,英国可在五口派驻领事等官员;中国将香港岛割让英国;中国赔偿英方烟价600万元,军费1200万元和行商债务300万元,废除行商制度;“两国属员往来,必当平行照会”;英商進出口货物的税收“秉公议定”。次年,中英又签订了五口通商章程和五口通商附粘善后条款(虎门条约),作为对南 京条约的补充。

《南京条约》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 约。通过该条约,英国侵略者打破了清王朝闭关自守的局面,从中国攫取了包括割地、赔款、开港、协定关税、领事裁判权和片面最惠国待遇在内的大量权益,以备受列强欺凌和丧权失地为特征的中国近代史由此开端。

鸦片战争的失败,并不能简单的归咎于清朝军 备的落后,吏治的腐败等,因为以当时清朝的实力来说,是完全可以取得胜利的。原因在于:道光时期清朝的 国力虽然开始走向衰落,但依然是一个强大的国家,虽然武器落后一些,但差距并不很大;而且更为重要的是,清政 府面对的是一个远道而来的侵 略国家,从兵 力,从民心,从补给等方面都占有优势。取得胜利自在情理之中。但是结果却是清军不断战 败,并最终签订了屈辱的条 约。那么失败的原因何在?

也许历史选择道光皇帝承载这一影响了此后中国发展的角色,有着其深刻的考虑;也许历史让中国的大门在此时以这种方式被打开,是为了未来的某种安排。我们虽不完全明晰上苍的安排,但历史的发展却让清王朝从此开始走向了衰落,西方文明也开始渗透延续了几千年的中华文明,而且一个西方的“幽灵”在这股“西学东渐”之风中也踏入了中国的国土,并在此后的中国大地生根,干出了让神也为之震怒的恶事。

鸦片战争结束后,道光帝于1850年去世,终年69岁,在位共30年。

43-2

开始走向衰落的清王朝—咸丰之治

咸丰即位后,同时面临着两大问题:内忧是太平天国的起义,外患是英法等国对中国的侵略。

嘉庆,道光年间,清朝开始由盛转衰,经济衰退,政府收入和储备都在减少,加之吏治腐败,人口压力带来的负面作用开始显露出来。1850年,即咸丰即位后当年十二月,洪秀全在广西桂平县金田村起 义,建号太平天国。

次年,太平军攻 占永安;1852年,攻 占武汉:1853年,攻 占九江,安庆和南京,并在南京建立都城,改称天京。太平天国自此控制了中国南方大片 地 区,并在辖区内实行一些有利于老 百 姓的政 策。太平天国对清王朝构成了威 胁,并准备挥师北上,進攻北京。但是1856年起 义 军内部发生了内 乱,将 士 死 伤无 数。这大大削弱了太平天国的实力,为清军的反 攻提供了帮助。这次战火,一直延续到同治三年,地区之广,规模之大,耗银之多,死 人之众(几千万人),影响之深,是清朝建国以来从未有的,使清朝大伤了元气,开始走向衰亡。

1856年9月,太平天国发生内 乱,东王杨秀清被杀,将士死 伤无数,太平天国元气大伤,清军开始加强了军 事反 攻。在这种背景 下,“亚罗”号事件引发了第二次鸦片战争,“对该船遭到搜查的反应是‘对(英国)政 府数月来一直暗中准备战争的公开证明’”。

英法 联 军入侵北京后,咸丰逃往热河承德。在承德,咸丰往往中夜彷徨,一筹莫展,于是沉湎于声色,纵 欲 自 戕,临 死 前两天还传谕“如意洲花唱照旧”。咸丰十一年(1861年8月22日),咸丰病 故。在位只有11年。在这十一年中,民怨沸腾,并不任战,以至“大局糜烂,不可收拾”。可以说,咸丰是一个志高才疏的皇帝,他的软弱,他的无能加速了大清王朝的衰亡。而自咸丰起,清室子嗣的不旺似乎也预示了上天对清朝命运的安排。

43-3

傀儡皇帝同治帝和两宫太后垂帘听 政时期

同治时期,清朝社会动 荡加剧,国 内不仅有太平天国和义和 团运动,同时还面临着如何应对与他国的冲突。慈禧垂帘听 政长达50年,成为同治光绪两朝的实际最高统 治者,并影响了晚清乃至中国这50年的历史進程。

1860 年第二次鸦 片战 争的失败,使中国闭关自守局面完全终结。清政 府不得不承认“天朝”与外邦是平等的国与国的关系,同时也认识到了西方军 事技术上的先進。另一方面,在 镇 压 太平天国起 义中,清 政 府重用了曾国藩,李鸿章等汉族士大夫,他们势 力的崛 起削 弱了满 洲人的统治。同治新 政─“洋 务运 动”兴起。

43-4

走向末世的王朝─光绪统 治时期

在光绪12年的少帝生涯中,主要发生了三件大事。一是 1882年,中法战争爆发,虽然清军取得了胜利,但还是与法国签 订了《中法新约》。中法战 争 期间,慈禧还免去了奕訢一切职务。二是台湾建立了行省。原来隶属于福建的台湾正式建立行省,刘铭传为第一任台湾巡抚。三是光绪七年(1881),东太后突 然死 去,死因不明。此后,慈禧更加肆无忌惮,独掌大权。

亲政后的光绪统 治的清王朝此时已经处于风雨飘摇中。其后的甲午战争的失利,戊戌变法的失败和《辛丑条 约》的签 订,加速了它的灭 亡速度。

义和团 “扶清灭洋”,八国联 军入 侵北京。《辛丑条 约》的签 订,使中国丧失了更多的主权,并在此后继续成为列 强瓜分的对象。同时巨额赔 款使业已不堪重负的清政 府更加举步艰难,使社会的经济发展更加滞后。腐 败的清政 府离灭 亡的时日已经不太远了。

43-5

清朝的灭亡

1908年11月,光绪帝驾崩。宣统帝溥仪即位三年,孙中山倡导的资产阶级民 主革 命爆 发,清王朝的败亡已经是不可逆转的趋势。清庭只得以光绪帝的未亡人隆裕皇太后和末代皇帝宣统的名义颁发退位诏书。1911年清朝灭亡。又一个辉煌的王朝谢幕了,给历史这个大舞台留下了不灭的印记。

1931年,溥仪在侵 华日 军策划下被挟 持至东北。1932年3月出任日本傀 儡政 权“满 洲 国”执 政。日 军 战 败后被中 拱 俘 获,后出 狱 工作。1967年10月17日在北京病 逝,终年61岁。著有自传《我的前半生》。

43-6

因果关系:

从鸦片战争开始,历史的发展让清王朝从此开始走向了衰落,西方文明也开始渗透延续了几千年的中华文明,而且一个西方的“幽 灵”在这股 “西学东渐”之风中也踏入了中国的国土,并在此后的中国大地生根,干出了让神也为之震怒的 恶 事。

*关于嘉庆的预言及其身世

乾隆驾崩后,嘉庆皇帝终于摆脱了傀儡的身份,正式亲政。

唐朝高僧黄檗在《禅师诗》第五首中预言了嘉庆的在位时间和发生的事情。“赤龙受庆事堪嘉,哪怕莲池开白花。二十五弦弹易尽,龙来龙去不逢蛇”。“ 赤龙受庆事堪嘉”此一句中“赤 龙”即丙辰年,为嘉庆元年。第二句“哪怕莲池开白花”暗含嘉庆年间发生的白莲 教起义。第三句说的是嘉庆在位时间是二十五年。 “龙来龙去不逢蛇”预言的是嘉庆驾崩之年。嘉庆登基在丙辰年,是龙年,驾崩于庚辰年,也是龙年,而蛇年在龙年的后一年。

*关于道光的预言及其身世

唐朝高僧黄檗在《禅师诗》第六首中预言了道光的在位时间和发生的事情。诗中写道:“白龙当道漫腾光,宵旰勤劳一世忙。不幸英雄来海上,望洋从此叹洋洋。”第一句“白龙当道漫腾光”暗含道光的年号和即位之年。白蛇,根据五行学说庚辛为金,金为白色;蛇为巳,所以白蛇为辛巳年,道光在这一年即位。第二句中“宵旰”的意思是夜晚,指道光皇帝即位后日夜操劳。第三句和第四句指道光末年的中英鸦 片战争,西方开始以武力叩开中国的大门。

43-7

*关于咸丰时期的预言

关于咸丰帝,唐朝高僧黄檗在《禅师诗》第七首中预言了咸丰的在位时间和发生的事情。诗中预言道:“亥豕无讹二卦开,三三两两总堪哀。东南万里红巾忧,西北千群白帽来。”第一句“亥豕无讹二卦开”预言咸丰登基之年是辛亥年,第三句“东南万里红巾忧”预言洪秀全的太平天国起义。“西北千群白帽来”预言 英法联 军头戴白帽進入北京并火 烧了圆明园。

唐朝的著名预言《推背图》第三十四象和第三十五象也分别预言了太平天国事件和英法联 军入 侵北京。

《推背图》第三十四象的图像是洪 水滔天,树苗只露出点头来,河边白 骨成堆。暗指太平天国之事。谶文是:“头有发衣怕白太平时王 杀王”,颂文是“太 平又见血花飞,五色章成里外衣。洪水滔天苗不秀,中原曾见梦全非。”对后人而言,这是讲得十分清楚的一象。文字一目扫去,对历史和预言有感觉的人会脱口而出,这是讲太平天国!“头有发”指太平天国的民众留长发,但不按满清规定结辫,被称为“长毛”。“衣怕白”喻指太平天国的天京内讧中,执白旗的北王韦昌辉屠 杀 了东王杨秀清和他的全家,及部下和士 兵2万多人,造成一片血 腥 恐怖。“五色章成裹外衣”:此句意指太平天国以五色旗为标志,又以诸多纲领而闻名——包括《原道救世训》、《原道醒世训》、《原道觉世训》、《天朝田亩制 度》和《资政新篇》等。“洪 水滔天苗不秀,中原曾见梦全非”意思是洪秀全的起义以及和清 军的战 争,造成庄稼长势不好。“中原曾见”指曾国藩在湖南组成湘军。此句意指洪秀全的太平天国最终败于曾国藩的湘军手下。

《推背图》第三十五象的图像是有一城墙,城门口站着三个人。隐喻咸丰去世后,三个大臣辅佐幼主。

谶文是:“西方有人,足踏神京。帝出不还,三台扶倾。”意指英法联军入 侵北京,咸丰出逃,却没有回来,死 在外边,遗命端华,肃顺和载垣三大臣辅佐幼主。

颂文是“黑云暗暗自西来,帝子临河筑金台。南有兵戎北有火,中兴曾见有奇才。”前两句还是预言英法联 军入 侵,咸丰逃到承德。而此时南方有太平天国起 义,北方有西方入 侵。曾国藩为中兴奇才,镇 压 了太平天国起 义 。

43-8

*关于同治的预言和“辛酉政 变”

唐朝高僧黄檗在《禅师诗》第八首中预言了同治的在位时间和发生的事情。诗中预言道:“同心佐治运中兴,南北烽烟一扫平。一纪刚周阳一复,寒冰空自惕兢兢。”第一句“同心佐治运中兴”暗含同治的年号,预言两宫太后垂帘听 政。第二句预言南北的太平军和捻军 备 镇压。第三句“一纪刚周阳一复”指同治在位的 时间是十三年,一纪为十二年。“寒冰空自惕兢兢”,指仍面临着外来的威胁。

*关于光绪帝的预言和少帝时的光绪

唐朝高僧黄檗在《禅师诗》第九首中预言了光绪的在位时间和发生的事情。诗中预言道:“光芒闪闪见灾星,统绪帝廷新有凭。秦晋一家仍鼎足,黄狼运兀力难胜。”第一句“光芒闪闪见灾星”暗示光绪将是一位多灾多难的皇帝。第二句“统绪帝廷新有凭”指光绪帝不是同治之子,但是皇室的血脉。“秦晋一家仍鼎足 ”一句预言慈禧立载漪的儿子为大阿哥。“黄狼运兀力难胜”中黄狼指戊申年,是光绪统 治的最后一年,指光绪仍无力扭转清朝的颓势。

*关于清朝灭亡的预言

关于清朝的灭亡,很多历史上的预言都做了预测。

唐朝的《推背图》第三十七象的谶文是:“汉水茫茫,不统继统。南北不分,和衷与共”。颂文是“水清终有竭,倒戈逢八月。海内竟无王,半凶还半吉。”图中有一圆状首 级出水,喻指武昌起 义导致清朝灭亡后,有袁(圆)为首出现。

“汉水茫茫不统继统”:“汉水”指武昌。此句意指武昌起义后,军阀割据的局面取代了原本统一的宣统帝的清末王朝。“南北不分和衷与共”意指全国上下,共渡艰难。“水清终有竭倒戈逢八月”:“倒戈”意指武昌起 义是清朝湖北新军工程第八营中的革 命党 人倒戈而起。此句喻指发生在宣统三年八月的武昌起 义灭 亡了清王朝。“海内竟无王半凶还半吉”:“半凶还半吉”隐一袁字,意指袁世凯。此句意指清亡后军 阀割据,没有王帅,在此状况下袁世凯数次夺 权篡 位。

隋朝步虚大师预言诗第一首中预言道:云暗暗,雾愁愁,龙归泥土塑猕猴;三岁孩童三载福,月下无主水空流,万里烟波一旦收。

“云暗暗,雾愁愁,龙归泥土塑猕猴”。“暗暗”者无光,反扣一个“光”字,“雾愁愁”者迷茫而无绪,反扣一个“绪”字,这一句指光绪皇帝,入土在猴年。真龙天子光绪皇帝入土。只得匆忙“塑猕猴”而冠冕,只不过是“木猴而冠”而已。三岁的宣统坐了三年的皇帝;“月下无主水空流”为“清”字的三个部份被拆散,这句是说,清朝瓦解,万里江山易主。

宋朝的《梅花诗》第五首预言道:清光宜向汉中看。指辛亥年在武昌爆发了起义,导致清朝灭 亡。

43-9

*朝代不长久,文化永流传;一朝天人,一朝文化

唐朝以诗歌闻名,宋朝以词传世,元朝以曲著称,明朝以话本和小说流行,到了清代,文学成就体现在小说和戏剧两个方面。小说的成就中最著名的是曹雪芹的《红楼梦》,蒲松龄的《聊斋志异》和吴敬梓的《儒林外史》。

《红楼梦》初名《石头记》,成书于18世纪,是一部杰出的古典长篇小说。全书一百二十回,前八十回为曹雪芹所作,后四十回是高鹗续写的。

曹雪芹,名霑,号雪芹。其先世原为汉人,清军入关前入了满洲正白旗籍。他祖上三代世袭江宁织造,是一个受到康熙帝特别赏识的贵族世家。后来他家被抄,移居北京西郊,他本人穷困潦倒,但他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开始写作《红楼梦》的。

《红楼梦》以一块补天剩下的石头希望游历繁华红尘为引子,引出了红尘中声名显赫的四大世家中的贾宝玉、林黛玉等一干人物。通过描述诸多人物间的各种感情,对名利的不同看法以及四大家族的盛衰经过,作者希望告诉读者:人一生的命早已注定,人与人今生的缘份只不过是因果的循环。正如书中的《好了歌》所言:

世人都晓神仙好,惟有功名忘不了!古今将相在何方?荒冢一堆草没了。世人都晓神仙好,惟有金银忘不了!终朝只恨聚无多,及到多时眼闭了。世人都晓 神仙好,惟有姣妻忘不了!君生日日说恩情,君死又随人去了。世人都晓神仙好,惟有儿孙忘不了!痴心父母古来多,孝顺儿孙谁见了。

《红楼梦》的艺术成就达到了我国古典小说的最高峰。它结构紧严,语言精炼、清新,所描绘的各种人物情态如生,跃然纸上,具有无穷的魅力。

五、共和时代

44. 民国朝——命运多舛的时代

德性尚色:

孙中山建立的民国以木德继于清朝的水德(水生木),青天白日旗尚青。

主要历史:

在这个时间并不太长的时期,中国承载了太多的苦难,不仅有连绵的战 火,还有那无尽的天灾人祸。在这个时期,中华民国建立,并在中国开始艰难的推行宪政。但 是,袁世凯的恢复帝制和军阀的混战,打乱了中国的民 主進程,使中国陷入了四分五裂的割据局面。二十年代末,国民党在蒋介石的率领下,取得北伐胜利,再次统一了中国,并在南京建立了国民政府。中国在南京国民政府的统治下,各方面取得了一定的发展,甚至出现了二十年代末三十年代初的短暂繁荣期。三十年代初,日本入侵中国,企图将中国变为自己的殖民地。但是中华民族经过十四年的浴血 奋战,终于抵御了日本的侵华图谋,取得了抗日战争的最终胜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