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巴达克斯第2季网盘:转型社会中的农村宗族与基层政府:1979-1999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30 06:38:50
转型社会中的农村宗族与基层政府:1979-1999
作者:唐晓腾/舒小爱   ( 2006年 08月 15日 )
转型社会中的农村宗族与基层政府:1979-1999
——对江西省古竹村的个案分析*

唐晓腾1/舒小爱2


  (⒈上海市青浦区委区政府政研室上海青浦公园路100号201700;电子信箱:txtsxai@163.com ;

  ⒉江西省司法警官学校南昌昌北330013)

  中国是一个宗族传统厚重的国家,宗族曾是中国农村社会一种重要的治理组织形式。20世纪80年代以来,由于宗族仪式重现和宗族功能的“显扬”,宗族研究又引起了学术界的关注。对于改革前中国乡村社会的宗族,大多数学者认为是处于被打击、从而被瓦解之中,改革后宗族逐渐重建和复兴(黄树民,1989;冯尔康,1994;钱杭,1995;阮新邦、罗沛霖、贺玉英,1998)。对于改革开放后宗族的作用,大多数学者认为逐渐复苏并不断得到加强。

  近四年来,我们持续性地在江西省古竹村进行了多次田野调查。本文从“日常生活中的宗族”和“事件中的宗族”这一视角,通过分析改革开放后古竹村20年来宗族与基层政府的关系,发现宗族的作用在文革后也并非处于“复兴”且不断彰显的状态,宗族的作用其实一直成“波浪型”,并非在改革开放后就始终表现为恒定不变或不断加强的形态。

  一、村情概貌与村治沿革

  1、村情概貌

  古竹自然村属远郊村落,离县城35公里;这里的交通不很便利,只有一条乡级公路穿村而过,离铁路——分文线约10公里。交通的不便限制了该地的经济发展。整个乡没有一个乡镇集体工业企业,这里的村民都以种养为业,因此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力外出务工,仅古竹自然村就有近200人。

  古竹自然村隶属于古竹村委会(古竹村)。古竹村沿袭于大集体时的古竹大队,下辖古竹、芦溪、碧露、山源、雅田等5个自然村(见表1)、10个村民小组,有349户、1433人,耕地1978亩、山地1983亩。其中古竹自然村最大,全自然村都为唐氏的后裔,有188户、756人,户数和人口最多各占全村的近1/2;其次为刘氏,但刘姓同宗不同族。全古竹村的男姓分为唐、刘、欧阳、彭、贺、左、万等6个姓氏。

  2、村治沿革

  古竹村在民国时期隶属于永新县北乡三都、四都,其中雅田、芦溪、碧露三个自然村属三都第8保,其他2个自然村属四都第4保;1949年新中国建立以来,古竹村所属的上级管理单位一直是芦溪乡(及其后改制和变更成的芦溪人民公社),古竹村的称谓也曾几经变动,但其建制和范围一直未变。1949年—1954年设为古竹村代表区,1954—1956年设为古竹村,1957—1960年先后成立初、高级社,1961—1984年设古竹大队,1985年至现在设古竹村委会。



  二、历史上的唐氏宗族

  古竹自然村始于何时已无从考证,原名“苦竹村”,因村落四周长有一种带苦味的竹子而得名。“苦竹村”原为谢氏和尹氏共居的村落,元代末期,唐氏古竹村始祖金章公由渌溪徙居“苦竹村”,从此唐氏宗族便在此地繁衍生息并不断发展。

  古竹自然村面积约为5万平方米,三面环水,一面是稻田。唐氏最早的居住地不在村内,而在村外小溪对岸的一块小沙丘上。明代永乐三年,古竹唐氏始祖金章公之子唐仲安“贡人大学”[2].当时在古竹自然村中处于支配地位的谢氏,出于姻亲的缘由,于是应允唐氏入居村内。随后,唐氏人口增长很快,唐氏宗族也逐步形成并不断壮大;相对应的是谢氏宗族却不断衰落,至明朝中晚期,迫于地少人多的压力,处于被支配地位的谢氏宗族开始分支徙居,而自始至终处于弱势的尹氏就更是全族外迁。

  唐氏宗族在村中处支配地位后,遂把村名改为“古竹”。至民国初、中期,古竹自然村的谢氏衰绝,唐氏就成了古竹自然村单一的宗族。当然,迫于土地紧缺的压力,古竹唐氏从六世开始也不断有人迁往广西等8个地方去开创家业。至此,古竹唐氏宗族完成了由家庭→家族(即由小到大)→宗族→分化→徙居的发展演化过程(唐晓腾,2001a )。

  在离古竹不到5公里的合东村左氏宗族,其宗族势力比唐家还强大。这两大宗族在当时的势力都影响到方圆几十里。于是,至民国末年,这两大宗族之间为争夺土地而发生的争斗一直没停止过;据唐氏家谱记载,这两大宗族仅大规模的械斗就发生过五次,每次械斗发生时都是全村的青壮年倾巢而出,还动用过土铳、土炮和枪支;不过,每次械斗都在两村的族长及缙绅名士的调解下休止;械斗中有过伤员现象,但没死过人。虽然两大宗族中的名门多次联姻,想以此来缓解矛盾,但作用不大,直到解放后,随着宗族权力在政治斗争中隐退,这种矛盾才基本化解。

  古竹自然村的宗族管理在民国中、晚期最为规范,这得益于当时唐氏宗族的族长唐建财。

  正如萧公权(1960)、弗里德曼(1966)等学者指出的:最发达的宗族组织,由有势力和富裕的士绅领袖所主持。唐建财是国民党党员、县政府参议,在社会上很有名望,周边几县的名流和缙绅都对他敬畏三分。唐建财还是古竹唐氏宗族中辈份最高的长辈之一。为此他也受到族人的尊重。当时他把唐氏宗族的族规加以完善并使其在宗族中的作用发挥到了极限,那时如果谁家兄弟不和或儿子不孝,将会被捆押到唐氏宗祠内受到鞭笞。唐页朵就是受鞭笞的人之一。其因抽鸦片成瘾的父亲也被捆到宗祠内强制性戒毒,直至康愈为止。

  地位和尊敬属于那些能为村民在交易中争来优惠条件,并承担其他社会责任的村庄保护人(杜赞奇,1988:233)。唐建财受到族人的尊重也在于他使宗族的利益得到了最好的保护。当古竹唐姓人与外族人发生利益冲突时,只要你找到唐建财,他就能把事情处理好并使你的利益受到保护,即使发生诉讼,只要他出了面,你便可以赢。有时古竹唐氏徙居在外的族人有事找到他,他也定会鼎力相助把事情处理好。就是国民党时期抓壮丁也从不敢来抓古竹唐氏的人,即便趁他不在家时来村里抓了人去,他回来后就会出面干预并把人放回。这样的结果是古竹村唐氏没人参加国民党的军队。不过那时的古竹村处于“苏区”,在激烈的革命斗争中他有时也不得不退避三舍,这就使得古竹村唐氏的一些人借“革命”的名义在村子内引发宗族争斗,甚至打击报复。唐学海的母亲被杀就是一个事例[3].当然,作为国民党党员的唐建财在老苏区的革命斗争中没被杀害,主要有二个原因,一是他属国民党左派,从没反共行为。而他又为维护村里乡亲的利益竭尽了全力。二是当时古竹村唐氏的三名共产党领导干部[4]的保护。

  古竹唐氏在老苏区革命斗争时期,虽然大多数青年都参加了革命红军(据村中老人回忆有近50人),但当时主要是跟随唐学理[5]、唐得勇[6]两人闹革命的。跟随唐学理的有30来人,后来在“富田事变”前两天,被唐学理全部送过赣江到了吉安县的河西区,过后当他们得知“富田事变”的情况后,就回到了古竹村[7].跟随唐得勇的有近20人,在永新县象形乡桃花山的一场战斗中因团长“反水”全团被困,虽在唐得勇的带领下独立团突围出来了,但牺牲了近百人,其中古竹唐氏就有四、五人。剩余的后来大多都划为“AB团分子”被杀害了。以至于解放后古竹村唐氏竟没能有一个党和红军的中、高级干部[8].

  但Potter夫妇(1990)、唐军(1996)、赵力涛(1999)的研究却表明另一种状况:宗族在改革前仍然存在,而且通过它塑造的乡村权力格局,对改革后的乡村社会政治、经济格局产生了深远影响。古竹村的状况正如Potter夫妇和赵力涛等所说,中共国家权力向乡村社会的渗透,并没能真正有效地改造传统乡土社会。宗族意识与作用一直存在于乡村社会,并影响和“牵引”着乡村基层政府的组织行为。而且乡村干部在传输和执行党和国家政策的过程中,“疏离性”作用长期存在,其强化了乡土社会的传统特性,这也成了改革开放后宗族仪式重新出现并有所强化的潜在因素。

  三、改革开放以来的宗族与基层政府(1979-1999)

  改革开放后,随着乡政府和村委会原有的对资源的控制权被剥离,基层组织的社会调控能力不断弱化。于是,宗族意识和宗族活动重新显露、活跃。对于改革开放后宗族与基层政府的关系,从古竹村的个案分析看,主要状况如下:

  1、宗族组织、活动和宗族精英

  因受经济因素[9]的影响,古竹村的宗族组织和宗族活动远未恢复到解放前的规模。特别是正式的宗族组织(指有专门的机构、固定的组成人员、定期的活动、一定的经费和工作任务分工的社会组织形态)并未出现。

  1980年,古竹村的宗族活动开始出现,先是古竹唐氏对宗祠稍作维修后举行了隆重的挂匾仪式,随后各自然村也对原有的祖祠进行维修,并开始开展一些如舞龙灯、舞狮灯等类的宗族活动。古竹唐氏宗祠在解放后至1972年这段时期里,因芦溪乡及其后的人民公社设在古竹村,因此被占用为公社的礼堂。这样直至1975年唐氏宗祠才归回古竹大队。此后,古竹唐姓人在里面堆放了建房用的木材。1980年5月古竹村贴出公告,要求存放在唐氏宗祠内的物品2个月内全部搬出,族人只好把堆放在宗祠内的木材搬出,有的甚至露天堆放。8月,唐氏对宗祠稍作了维修;9月,族人把暗藏保存下来的“古竹唐氏宗祠”、“聚顺堂”匾牌找出来,把涂抹的石灰擦去,用油漆把字重新漆了一遍,然后,举行了隆重的挂匾仪式。唐氏宗祠的首次整修,其实是在唐姓村干部的发动和牵头下才进行的,以至于后来乡党委把当时的牵头人之一——村支书唐国文都免了职,并在乡三级干部大会上给予通报批评。

  1992年,唐氏宗祠因年久失修面临到塌的危险。这时,在县城工作的唐招成提议能否集资整修祖祠,并提出了集资的方案:一是向古竹唐姓在外工作的人员发募捐信,请他们出资相助;二是古竹唐姓在家经商的人员也根据自己的意愿捐款资助;三是在家的纯农户以出工或出料的形式代替。于是,这年9月,唐氏宗族进行了续谱并成立了“修大祠主事会”[10](成员见表2)。1993年2月,“主事会”共收到钱款一万余元。3月,古竹唐氏开始重修大祠,至11月全面完工。同时,古竹唐氏又向从古竹徙居出去的唐氏族人发去请帖,约请他们1994年正月初六到古竹聚会。其后,这六个村落多次派人互访。至此,古竹唐氏的宗族活动达到了又一次顶峰。1995年以后,这样的活动没再搞过,只是大年初一有的唐姓人会带串鞭炮到宗祠去拜年。

  从古竹唐氏宗族的活动状况可以发现,乡村干部(及教师)是农村宗族活动的策划、组织者。这正表明,宗族精英与乡村政治精英具有“耦合性”(肖唐镖,2001b )。



  2、宗族与乡镇政府

  乡镇是中国农村最基层的政权组织层次。肖唐镖的研究表明,“由于乡镇范围较大,也由于政策的限制,使得再强大的宗族组织既无力、也无法影响或控到乡镇政府,而成为乡镇的公共管理者。宗族对乡镇组织一般能予以服从,表现出一定的‘亲和性’”(肖唐镖,2000)。

  20世纪80年代,古竹村唐氏还出现了两次以宗族形式出面发生的利益争端。一次是1982年与邻村炎村村刘姓为山林纠纷出现的争端,这次两大宗族的村民在山界争端处发生了冲突,后来因乡领导及时赶到才避免了一场宗族性群体械斗,这次争端还主要是以村干部和宗族内一些有威望的人组织的。后来两大宗族通过法院和乡政府调解解决了山林界址问题。另一次是古竹村第九村民小组与乡中学的耕地争端。在大集体时期,公社政府从古竹村第九生产队(全为唐姓)划给乡中学20多亩耕地,以便让中学的学生进行劳动教育。在大集体时,这个问题并没显露出来。但到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实行以后,因第九小组的村民人均耕地量比其它小组少得多。为此,在1984年,第九小组向乡政府和乡中学提出要收回这20多亩耕地。

  而乡党委、政府对这一要求和由此进行的上访行为感到强烈不满,从而做出了过激行为——乡党委书记带人抄了那位老干部的家。这就把矛盾激化了,外力的作用又强化了宗族的内聚力。当时不仅村干部倒向了宗族利益一方,而且整个宗族都联合起来了。从此开始了漫长的信访之路。这事不仅闹到了省委省政府,那位老干部还亲自到北京找了当时的中共中央总书记胡耀邦[11].最后在上级的促使下,乡政府和乡中学只好把这20多亩耕地退还给古竹村第九小组。而县委、县政府为了平息事态,最后只好把乡党委书记调离了芦溪乡。这正说明,利益趋动是农村宗族内聚力增强的直接原因(唐晓腾,2000a );在忍无可忍的情况下,宗族在原有的领导下作为一个整体来应付国家政权的“入侵”以及赋税的加重(黄宗智,1986)。

  这一事实也印证了肖唐镖(1997)对江西农村宗族情况作综合考察、研究的结论。

  农村计划生育工作是乡村工作的一大难点,虽经多年努力已在农村形成了习惯。但这一直以来是让村干部感到头痛的一项工作。在农村,出于对老有所靠和传宗接代等传统观念的影响,村干部对计划生育工作往往是半紧半松,对生有男孩的农户就会紧一些,对纯女户常常是碍于情面而听之任之。而在对超生对象执行罚款或其他强制措施时,村干部因碍于邻里关系就会要求乡干部来出面,自己则退居其后。于是,计划生育工作是乡政府的一项重要工作,他们每年都以搞运动的形式开展几次“计生大会战”,由乡干部和各村的村干部交换组成工作组逐村进行。不过,村干部在计生工作上也有一些徇私舞弊的行为,如包庇亲属或私分罚没款等等。

  在古竹村,各类民间纠纷的调解和处理方式,往往要依纠纷双方的关系及其严重程度而定。一般的纠纷是在宗族或家庭内部解决,也有的找村干部来调处。这往往只是评理和调解,而不涉及诸如赔偿、处罚之类的结果。不过,在调解过程中,家庭势力比较弱的一方采取迁就和妥协的比率和可能性较大。但也有不服调解的时候,这往往出现在以强压弱而调解又不公正的事情上;这时,弱的一方往往求助于上级政府或司法机关。当然,如果纠纷发生在不同村庄不同姓氏的农户间,往往出面调处的是乡村干部。但是,在农村真正求助于司法救济的人还是很少[12].

  3、宗族公共事务管理与村干部

  古竹自然村的1810亩山场在解放前由于受宗族的保护(当时村里派专人看护),都履盖着茂密的松、杉。但在“大跃进”炼“土钢”时山上的松、杉基本上被砍光了;到“文革”时期,由于缺乏基本的管理,一些后来重新长起来的稍大一点的松树也被人偷偷砍掉了。至文革结束时,古竹自然村的山场上只剩下一些自发长起来的矮矮的松树丛,当时任大队书记的唐国文出于对宗族的利益出发,就与村里几个有点声望的人商议,决定制定一个村规民约来保护那些矮松树丛,以便让它长起来。他的建议得到了村人的支持,很快,一个保护松林的村规民约出台了。

  村里先从族人抓起,凡族人偷砍了村集体山上的松树,砍一棵罚20元。还从村内族人中选派一位青年唐秋贵当护林员,每月工资48元。起初,封山育林工作相当艰难。但唐秋贵是一个铁面无私且工作认真的人,加之他仗着维护的是宗族的利益,谁找他的麻烦他也不会让步。因此他若抓到你砍树,你受处罚就逃脱不了。在被族人称为“毫无人情”的唐秋贵的认真看护和唐姓村、组干部的共同努力下,本村的族人开始自觉地遵守规约。与此同时,古竹自然村又加大了对偷砍松树的外族人的处罚。因古竹自然村的集体松林面广,有的村庄就在松山边上,于是他们就会去偷砍松树。不过,唐秋贵如果发现外姓人偷砍了古竹自然村松山上的松树,这户人家将会受到50元/棵的罚款。虽然这些人家也会以各种方式抵制,但在古竹唐氏强大的宗族势力影响下,最后都会自动交款受罚。

  至1983年,受到很好育护的古竹自然村的松林已长大,并且又自发长出了很多小松树。

  为了让小松树得到很好的生长,并减轻村人走50多里山路去砍柴禾的辛苦,古竹自然村开始有计划地每年从松林中减伐一些已长大的又取材作用不大的松林,每三年减伐一些松树枝。

  这在古竹自然村称为“开进”。这项活动开始也是由大队干部“承头”来搞。这种状况表明,在古竹村,村级组织的负责人同时又成了宗族事务管理的决策、执行者,他们既行使着村级组织的管理权力,又利用自身的身份和权力来实施宗族事务的管理。宗族组织和村级组织在这里虽是平行相安的关系,但族权与村政权力却是交叉的,强宗大族利益也就影响和决定了村公共决策的取向。

  4、宗族及其内聚力的发展变迁和现状

  自1994年以“分税制”为核心的财政体制改革推行以来,农村社会的经济社会状况发生了较为明显的变化。因受财政支出刚性增长等因素的影响,农民负担不断加重,乡村干群关系日趋紧张,从而重新演化出“新式保护型经纪”

  (杜赞奇,1988:236)。可国家对村民自治制度的推行,又使得乡村治理法制化、权力内生化。“乡村政权内卷化”(杜赞奇,1988:236)与乡村治理的法制化相交合的结果,是乡村精英疏离政治。这时,出于自身经济利益和政治前途的考察,乡镇政府在选用村干部时就注重他能否镇得住村民作为首选条件(唐晓腾,2001b )。于是在乡村社会,出现了樊平(2000)所描述的“恶人治村”的趋向。

  1996年初,在村班子换届中,还不是中共党员、一直游手好闲且嗜赌如命的唐富贵在乡党委书记的扶持下,未经村支部大会讨论和全村党员大会表决,就“火线入党”,且担任了村支书的职务。这事虽遭到古竹村的党员和干部的异议,但乡镇党委仍是这样做了。虽然唐氏宗族的党员和老干部接受了这个不愿承认但已既成的事实,可乡党委的行为使得他们对自己权利感到失望。这加剧了他们和乡党委的“离散”倾向,同时村党支部也失去了群众基础,因而在以后的工作中显得相当无力(唐晓腾2001a )。

  古竹村地处芦溪乡的中心位置,加之“古竹村油水好”,因此古竹村委会也成了乡政府干部的接待站,他们到附近的村委会去做工作都会返回到古竹村来吃饭。这样,原本集体经济薄弱的古竹村的公共经济更加困难,村内公共事务无力维继和发展,村小学也成了危房。

  让唐氏族人意想不到的是,村主要干部(“三大头”都为唐姓)于1998年底以村小学改建为名把古竹唐氏“六位下”的两座宗祠卖掉,砖、瓦等原料卖给了合东左氏整修宗祠,只卖1万多元钱。不过,后来古竹村小学新建的教学楼并不建在被拆旧祠堂的地基上。村干部以改建学校为名拆除两座旧宗祠,其真正目的是想利用这块地基来建商品房,后因族民的极力反对和内部利益争端才未能做成。因此事村支书遭到了来自唐氏宗族的强烈对抗。乡党委为了缓解民愤,2000年初在古竹村进行了村党支部改选。这一次村党支部改选没有采取往常的由乡党委直接任命的方式,而是在古竹村召开了全体党员大会,由党员投票产生新一届支部(这一是为了推御责任,二是为了平息党员心中对上一任支部及乡党委的做法的不满),最后,唐富贵因只得到一票(自己投给自己的)而落选。同时古竹唐氏也已组成修谱主事会,着手进行八修族谱的有关事宜,并作出决定,要把卖宗祠的村干部的名字和行为写入族谱。

  这事表明,乡村干部现有的选任路径——仍由上级党委政府任命,导致乡村干部表现出严重的“离根性”,特别在当前的“压力性体制”(荣敬本,1998)下,经济因素成了乡村干部一切工作的出发点,而一些乡村干部也借此谋求私利,部分来自大族的村干部甚至利用行政权力来占有乡村社会的族产(包括自己所在的宗族)。这样,村庄政治精英的行为又从“规避型和合”转化为“规避型赢利经纪”。同时也说明宗族的社会职能在弱化,如今就连族产都难以保护。当然,仍有一些宗族精英在借助传统的手段来增强宗族的内聚力。不过这事也凸现出,在乡村社会,由于乡村干部传统文化价值意识普遍不高,导致我国民间一些珍贵的传统文化遗产正遭受着日愈严峻的侵蚀。

  从古竹村村民及唐氏族民对村支书唐富贵行为的不满与无奈中可以发现,当前乡村社会,基层政权组织的利益与宗族利益及村民的利益不是谐和的。在乡村社会,国家权力的表面撤出与实际渗入是同步的。在这一过程中,地方政府中的部门与一些个人直接利用行政资源与乡村进行第二重的渗透和博奕,他们在村庄内培植了利益,而村庄的精英则通过其政策的缺陷和松动截留国家利益,进一步巩固自己的权力基础(王小军、萧楼,1999)。而这些乡村权力精英中的少数人正是懂得迎合乡镇干部特别是乡镇主要领导的需求,才通过国家认定的政治程序走上了社区政治的舞台。然而这些人的整体素质与社区民主政治建设的要求存在极大的反差,其结果,是党的形象、基层组织的威信和凝聚力因这些党内不纯分子而得到损坏,同时,宗族自身的内部作用机制也被破坏,使得转型中的乡村社会因调控机制的减弱或退化,变得失范无序(唐晓腾,2001b )。这种现象不能不引起我们深沉的忧虑。

  今日的古竹村唐氏宗族,也没有显在的正式宗族组织,不再设有族长和头人等,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一、原族长唐建财的命运结局,使得古竹村村民心中一直有所忌讳,认为好心难得好报。二、受多次政治运动的冲击,规范化的宗族组织和宗族活动已不存在,虽然改革开放后宗族活动和宗族观念的重新出现,但人们的思想意识在社会变迁中已有改变,宗族组织和宗族活动要回归到解放前的程度已不可能。三、改革开放的深入和民工潮的兴起,使人们的思想观念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特别是在青年人和在外务工村民的眼中,权威应是对他们人身安全、工作、生活有所作用或能提供保障的人,而宗族的权威人士一般都是族中年事较高的人,这些人对他们的作用和帮助都不大。因此,对宗族权威的认同感就减弱了。四、目前“新式经纪体制”下村干部在农民与政府的利益冲突中,都只考虑自身利益,不但不维护甚至还损害农民利益,这又导致了村民们追求自保自安。而农民内在的逐利性使得农民在自身利益和宗族意识之间,选择的是前者。于是,一些村干部在宗族中要能同时行使族长的职权也就不再可能。宗族的内聚力也在这些因素作用下逐渐减弱。

  5、中央的宗族政策与宗族

  和宗法制度相决裂,是中共的一贯立场。但自1978年11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特别是随着“对中国传统文化再认识”思想的兴起,中共对宗族问题的定性、做法和具体政策都与文革及其前有所区别。1983年虽仍非常鲜明地称作“封建宗族势力”,并提出了处置“封建宗族势力活动”的有关政策建议;1990年尽管还要求“制止封建宗族势力的蔓延”,但已将“宗族械斗”改称为“群众性械斗”。至1991年,中央在有关文件中则称宗族思想为“歪风陋习”;在1994年的有关政策部署中,始终将宗族问题称作“宗族势力”、“宗族活动”,并斥之为“落后习俗”,但政治色彩已淡化,对宗族的认识渐趋中性色彩。在对宗族活动制止和打击的政策中,也特别强调要教育引导为主,而不再强制要求和限制[13].而与政策的变化相表里的,是古竹唐氏宗族活动和宗族意识的增强和日趋外现化。这正表明,政治制度的松动,使得政治领域中维持和培育的宗族意识有可能在社会、经济、文化等领域找到了新的表达机会(赵力涛,1999)。

  四、几点结论与思考

  纵观社会变迁过程中古竹村宗族与乡镇基层政权之间的关系及其相互作用,我们可得出的几点结论是:

  ⑴在解放初期,随着国家政权向乡村社会基层的渗透,显在的宗族组织和文化形态虽然不再存有,但作为文化意识的宗族及其作用并没衰退,其依然还流淌、浮现于族民的日常生活实践中。而且频繁发生的群众性政治运动的结果,并没实现当初消除宗族意识及影响的主观愿望,乡村干部在传输和执行党和国家政策的过程中又或多或少会起“疏离性”

  作用,加之理想与现实的反差,这样就强化了乡土社会的宗族观念。这也表明乡土秩序对国家权力的渗透具有反弹力,乡村干部固有的传统观念是这种反弹力作用得以表现的介质。而且,渗透力与反弹力成正相关性。⑵在中国共产党建立新政权后的各个时期,在法律与族规、政府与宗族、公正与亲情之间,传统(宗族意识)毕竟还是占据着更突出的地位,宗族仍有着重要的作用,政治权力甚至有时为维护传统的宗族作用而服务。⑶解放初及其后的“合作化”与人民公社时期,虽然宗族意识及其作用一直存在于乡村社会,但不难看出,受政治、经济和文化等因素变化的影响,宗族作用及其精英行为的表现形式由解放前的“保护型经纪”

  转变为“规避型和合”;改革开放后,受利益观念和利益格局变化的影响,又由“规避型和合”转变为“规避型赢利经纪”。从古竹村“大跃进”时期唐蓉峰的行为和1998年古竹唐氏“三大”主要村干部借小学危房改建之名把两座祖祠卖掉这两大事件中,也可发现:宗族的作用,其实也不是一直处于上升或平衡状态,它也随着社会状况的不同而处于起伏之中,成波浪式表现形态。后者也表明当前乡村社会固有的干部选任路径导致乡村干部严重的“离根倾向”,从而使得干群矛盾激发。当然,上级政府为了平衡民意,最后还是顺应了宗族的利益。⑷在古竹村,宗族组织和村级组织虽是平行相安的关系,但族权与村政权力却是交叉的,强宗大族利益也就影响和决定了村公共决策的取向。不过,在当前乡村社会,基层政权组织的利益与宗族利益及村民的利益正趋于“不谐和性”,经济利益格局及观念的深层变革,使得宗族的内聚力也正逐渐减弱。

  通过对古竹唐氏宗族变迁的个案分析,也可发现,宗族头人要在宗族内外发挥很好作用,不仅依靠其个人能力和强大的宗族势力,还在于其显赫的政治地位。也就是说,宗族权力得以发挥的社会载体是当时的政府赐予给宗族精英的并为民众所认可的政治权力。这种现象从民国时期的唐建财,到古竹村解放后至“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全面推行前的近三十年中,依然潜在地存在着(基层组织负责人的成员构成状况及其行为、作用过程也能看出)。另一方面,古竹村支书的当任,虽然是因其自然特性和社会特性附合了当时的社会需求,但如果他们不是都属于古竹村最大的唐姓宗族,他们的位置也不可能这么稳固(曾任古竹大队书记的刘苏安和大队长的刘龙桂正好反证了这一点)。而政治上的优越性(即他们的社会政治属性)也就使古竹村的唐姓村干部又成了唐氏的宗族精英。

  共产党的宗族政策是较激烈的,一直主张打击和排斥宗族特别是强宗大族。但当时行政组织的设立,并没破裂家族所固有的血缘和地缘性,往往是族与村、族与组或房与组重叠。

  这反而强化了乡村社会这种传统特性。同时主观的“理想化”与现实制度安排的反差、基层干部传统意识的“牵连”以及日常工作上的基础依赖,使得处于乡村最基层的乡镇政府及其干部无法完全走出传统宗族的“窠臼”。从前述状况和分析我们也可看出,宗族的作用得以发挥,在于其内部的精英实现了宗族权力与政治权力的“耦合”,“耦合”的质量与程度直接影响和决定着宗族作用的强弱。当前古竹村的主要村干部虽也是唐氏宗族的人担任,但这些人因其能力、品行并不能得到族人的尊重、信任和认可,因此他们在宗族中并不能成为大家公认的权威。

  主要参考文献:

  ⒈《古竹唐氏七修族谱》。

  ⒉黄树民:1994,《林村的故事——1949年后的中国农村变革》,台北:张老师出版社。

  ⒊阮新邦、罗沛霖、贺玉英:1998,《婚姻、性别与性——一个当代中国农村的考察》,River Edge:美国八方文化企业公司出版。

  ⒋梁治平:《乡土社会中的法律与秩序》,王铭铭、王斯福主编,《乡土社会的秩序、公正与权力》,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7.

  ⒌唐晓腾:1998,《农村非农用地现象中的家族因素分析》,《中国农村经济》,No.11.

  1999a ,《影响中国乡村社会法治化进程的因素和阻力分析》,《战略与管理》,No.3.

  1999b ,《当前农村改革面临的矛盾》,《中国国情国力》,No,6.

  2001a ,《一强余弱宗族村的治理:江西古竹村调查》,载肖唐镖主编,《村治中的宗族》,上海书店出版社。

  2001b ,《影响民主选举制度的因素分析》,载肖唐镖主编,《草根民主的演进》,陕西人民出版社(即将出版)。

  ⒍肖唐镖:1997,《江西农村宗族考察》,《社会学研究》,NO.4.

  2000,《宗族》,载熊景明主编,《进入21世纪的中国农村》,光明日报出版社,2000年版。

  2001a ,《村治中的宗族》,上海书店出版社(即将出版)。

  2001b ,《草根民主的演进》,陕西人民出版社(即将出版)。

  ⒎杨善华等:2000a ,《宗族政治与农村基层政治精英的选拔、角色定位和精英更替》,《社会学研究》,No.3.

  2000b ,《近期中国农村家族研究的若干理论问题》,《中国社会科学》,No.5.

  ⒏赵力涛:《家族与村庄政治1950—1970》,《二十一世纪》,1999年10月号。

  ⒐黄宗智:1986,《华北的小农经济与社会变迁》,中华书局出版社,2000年6月第1版。

  1992,《长江三角洲小农家庭与乡村发展》,中华书局出版社,2000年6月第1版。

  ⒑杜赞奇:1988,《文化、权力与国家——1900-1942年的华北农村》,江苏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

  ⒒费孝通:《乡土中国生育制度》,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⒔冯尔康等:1994,《中国宗族社会》,浙江人民出版社。

  ⒕张乐天:1997,《告别理想—人民公社制度研究》,上海:东方出版社。

  ⒖李振钢、方国强:2001,《和合之境——中国哲学与21世纪》,上海:华东师大出版社。

  ⒗钟家明等:1988,《江西省农业合作经济发展概况》,《江西省农业合作经济史料》(内部资料)。

  ⒘王小军、萧楼:1999,《城市化进程中的农村民主政治生活考察》,《战略与管理》,No.6.

  ⒙唐军:1996,《当代中国农村家族复兴的背景》,《社会学研究》,No.2.

  ⒚荣敬本等:1998,《从压力型体制向民主合作体制转变》,中央编译出版社。

  ⒛樊平:2000,《“恶有治村”的实质是赢利经纪》,武汉:华中师大农研中心“中国农村村委会选举学术研讨会”,2000、

  10.

  21.萧公权:1960,《中国乡村:十九世纪帝国政权对人民的控制》(Hsiao Kung-ch‘üan.1960,Rural China :Imperial Control in the Nineteenth Century.Seattle:University of Washington Press.)。

  22.莫·弗里德曼:1966,《中国的宗族和社会:福建及广东》(M ·Freedman.1966.ChineseLineage and Society :Fnkien and Kwangtung·London.University of London ,The AthlonePress.)。

  23.Sulamith H.Potter &Jack M.Poter ,1990,China ‘s peasants:The anthropologyof a revolution ,New York,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

  *文中地名、人名已按学术惯例作了技术处理。有关古竹村唐氏宗族的详细情况可参见唐晓腾《一强余弱宗族村的治理:江西古竹村调查》,载肖唐镖主编:《村治中的宗族》,上海书店出版社(2001)。本文是“当前中国农村宗族与乡村治理学术研讨会”特邀论文,并收入《当代中国农村宗族与乡村治理》(肖唐镖主编,西北大学出版社出版,2002)。在研讨会上,景跃进教授为本文的修改提出了很有价值的观点和建议,在此深表感谢。

  [1]万姓只有3户,与芦溪自然村毗邻,也归属该小组。

  [2]引自《古竹唐氏七修族谱》

  [3]因古竹村处于永新县和安福县交界线附近,“老苏区”时期,永新属“红区”,离古竹村不远的安福金田一带,又属“白区”,村里人因走亲戚等难免在“红区”和“白区”

  间不停走窜。这时,村中有些人特别是家中没读书人的户主就借此大做文章,一些读书人为此不得不离家出走,而有些读书人的父母在当时遭受了沉重的摧残。当时在永新中学读书一直名列前茅的唐学海的母亲(寡妇)被村里人以通敌的名义杀害了,从此唐学海再也不愿回古竹村,后来他考取国民党时期的中央大学法政系,解放后一直在湖南大学任教。

  [4]指唐学理、唐得勇、唐生三人。

  [5]唐学理,黄埔二期出身,当时任红二十军政治部副主任、红二十军第一师政委,在“富田事变”中被杀害,解放后被确定为“革命烈士”。

  [6]唐得勇,时任苏维埃中共安永县委书记、红军安永独立团政委。后因划为“AB团分子”被杀,解放后被定为“革命烈士”。

  [7]有一部分年轻人后来又重新参加了革命,但也大部分在当时划为“AB团”被杀,虽少数人跟随红军参加了长征,可也在革命战争中牺牲。

  [8]老苏区时任中共永新县委书记的唐生后也因划为“AB团分子”被杀,解放后被定为“革命烈士”。

  [9]宗族作为组织形态没有了自己的固定财产(起码是没有了能获得收益的资产),也就缺乏了经济保障。

  [10]“主事会”是一个临时性组织,只管续谱和修祖祠,组成成员是古竹自然村村长、村小组长和退休干部,这是因为自然村村长和组长出来工作比较便利,而退休干部在村中有社会影响。

  [11]因在老苏区革命斗争时期工作上有过多次接触。

  [12]据笔者的一次问卷调查结果表明,大约仅27%的农民会运用法律来保护自己(唐晓腾,1999b )。

  [13]详细情况参见肖唐镖:《宗族》,载熊景明主编:2000,《进入21世纪的中国农村》,光明日报出版社,P98.

基层党委能否直接任命农村党支部书记 基层党委能否直接任命农村党支部书记 怎样才能快速完成学生到社会人的转型?? 论政府职能转型与企业管理决策 扎根基层(农村支教)的大学生,请帮个忙! 扎根基层(农村支教)的大学生,请帮个忙! 影响中国基层政府行政管理的因素调查分析 中央政府职能是哪些?地方政府职能有哪些?政府与市场和社会的关系? 请问建国后,我国农村的管理体制有哪几次转型,转型的时间以及分别是什么管理体制? 农村的政府编制是怎样??? 基层法制建设和法治社会用英语怎么表述呢? 大专与中专在社会中的区别在那里啊? 问cctv10刚播出的《人与社会》中的配乐 结合实际论述市场失灵与政府在经济生活中的角色与地位? 在建立社会注意市场经济体制过程中,如何正确处理市场机制调节与政府宏观调节的关系 转型时期中国政府在社会福利事业中的角色定位 怎样与政府对话 参加农村社会养老和医疗保险 “小政府,大社会”应该怎么做? 有限政府与有效政府的联系 根据价值规律的基本原理分析市场与政府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我国地方政府在环境保护中的功能如何?其它国家的政府与环保的关系? 请问河南大学生到基层创业到政府哪个部门办理免税和贷款呀? 街道办事处属于基层政府吗?如果是是属于哪一类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