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图圣迪城堡红葡萄酒:溥仪骨灰迁葬始末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8 01:06:33
溥仪骨灰迁葬始末


窦忠如


  封建帝王们都竭尽奢华修建自己的陵寝,是自不待言的。中国末代皇帝爱新觉罗·溥仪也早在1915年年仅10岁时,就在清西陵境内的泰东陵附近选定了狐仙楼作为自己逝后的万年吉地。然而,纵观中外历史上每个朝代最后一位帝王的最终归宿,似乎都难以寿终正寝,不是被戕杀身首异处,就是沦为阶下囚了结凄惨人生。而中国数千年封建王朝的最后一位皇帝溥仪,虽未能像其先祖们那样奢葬在生前选定的陵地上,但也未落下悲悯的结局。正如其在接受英国《工人日报》记者塔德·勃莱克采访时所言,他一生四次当皇帝,前三次从来都不是主人,只有第四次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名公民,获得了选举权和被选举权,即真正当家作主的权力,成为“集体皇帝”中的一员,才是他一生中最幸福的事。然而,幸福延伸至1967年10月17日凌晨2时30分时,宣统皇帝溥仪却病逝在北京的人民医院里。关于遗体的安葬地点,先是由八宝山人民公墓移存于革命公墓,后又迁葬在清西陵境内私人经营的华龙皇家陵园里,最终使狐仙楼吉地未能成为世人关注的一座帝王陵寝。
  只有为新中国解放和建设事业立下显赫功勋的英灵们,才有资格永远进入八宝山革命公墓。然而,作为中国封建王朝的最后一代皇帝、民族战争的罪犯爱新觉罗·溥仪,却能光明正大地安息在革命公墓西副一室东侧26号,不能不说是人类历史上的一个奇迹。而奇迹的创造,又完全是由共和国第一任总理周恩来一言而定的。
  对于溥仪后事的处理,周恩来总理曾作过明确而十分具体的指示,其遗体火化、土葬由其家属决定,安葬地点可在八宝山革命公墓、万安公墓、人民公墓或另一处墓地任意安葬或寄存骨灰。
  1967年10月21日,爱新觉罗氏家族主要成员商讨溥仪骨灰寄存问题,一致同意寄存八宝山人民公墓骨灰堂。溥仪妻子李淑贤认为,溥仪生前喜欢热闹,且后半生与人民群众相处融洽,还是长期与老百姓在一起符合其生前性情。溥仪七叔载涛也认为,溥仪生前死后一直受到周恩来总理的关注,这时正是文化大革命高潮,不应该再给总理添不必要的麻烦,故此也同意不放在革命公墓为宜。22日,溥仪骨灰被寄存在八宝山人民公墓骨灰堂。
  1980年5月29日下午,中央有关部门在政协礼堂专门为溥仪等三人举行追悼会,并将其骨灰安放到八宝山革命公墓第一骨灰堂西副一室东侧26号格。
  位于北京复兴门西10公里处的八宝山,旧时就称得上是一块风水宝地,据说是因为当地盛产红土、耐火土、青灰、黄浆、白土、马牙石、沙石和板石等八种非金属矿产而得名。新中国成立后,北京市人民政府将此地辟为公墓,1970年经周恩来总理批准改称为八宝山革命公墓,一直延用至今。八宝山革命公墓,作为中国规格建制最高、声名最盛的园林式公墓,主要是因为其中安葬存放了中国近百年来令人景仰的风云人物(群众出版社孟向荣先生曾向本文责编提到:他父亲孟昭亮,原青海省副省长,公安部顾问,其骨灰盒正好与溥仪骨灰盒挨着。孟昭亮是参加过长征的老红军,溥仪有这样的“高邻”应为幸事。另据孟向荣介绍,茅盾先生的骨灰盒也安放在副一室)。当然,这些使人耳熟能详的名字,多是新中国各界的精英忠魂,像爱新觉罗·溥仪这样一位封建末代皇帝能安息其中,实在是他逝后的一大幸事。
  不过,后来溥仪还是返回了爱新觉罗氏的祖陵———清西陵境内的一处私人陵园。其实,溥仪骨灰寄存在八宝山革命公墓的骨灰堂内,并非死者生前所愿,这一点直到1994年12月李淑贤与经营陵园的海外华人张世义商谈迁葬溥仪的骨灰时才透露。据李淑贤说,溥仪生前就对自己逝后有所交待,那就是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还是土葬为好,并且要求如果土葬就要葬在清西陵。可是,直到28年后,李淑贤才满足了他的遗愿。而溥仪入土西陵也并未安葬在他生前选定的吉地里。
  溥仪入承大统,即三岁时登基做了清入关后的第十位皇帝,按照定制就该选定陵址。然而,世事变幻使溥仪成为一名逊帝,所以直到1915年溥仪10岁时才将这一大事提出来商议。紫禁城的小朝廷官员们之所以敢有为溥仪建陵之想法,完全是凭着一种直觉和旧观念的支配。那时,中华民国政府无论谁主政北京都对溥仪礼敬有加,以致逊清遗老们整天幻想有朝一日再如从前那样统治神州。有了这种幻想,遗老们就经常做出一些在今天看来十分可笑的举动,为溥仪勘选陵地就是其一。溥仪10岁之际,端康皇贵妃降谕说:“现因皇帝10年正寿,即着筹商吉地办法。”于是,按照清丧葬之制,溥仪应在西陵境内选址。提及选派谁充任风水先生时,遗老们一致举荐前广东廉州府教授李青,并由内务府出钱400元作路费,将这位李先生请到了北京。卜选黄道吉日,李青在逊清堂掌稿笔帖式锡泉等人的陪同下来到易县清西陵。面对西陵这块世所鲜有的风水宝地,李先生自是赞叹不已,经过一番精心细致的勘测与卜算,最后选中靠近泰东陵的旺隆村(俗称狐仙楼)的东北口子一地。返京后,李青就此专门拟写了一份《勘舆说帖》呈送上去。帖中详细说明了那块吉地的吉祥之处,清室遗老们看后也认为确是上吉之壤,特别是内务府大臣世续亲自到西陵查看后亦说:“泰东陵后山从西三峰岭高起发脉,来龙旋转东北口子门地方宝山龙脉作穴,其势灵秀巍峨可观,内堂外堂皆在红椿界内,甚属相宜。”就此圈禁了那处吉地,并旋即进行点穴,确定金井所在位置。在修建陵寝之初,陵工大臣们采用先地下后地上且由后至前的施工方法,并在一年时间左右就将地宫开槽奠基和明楼宝城等基础工程修好。然而纷乱的国内形势使溥仪的万年吉地工程被迫停止,又经数年风雨剥蚀和人为的盗毁,迄今已是破落无余且踪迹鲜见了。
  溥仪万年吉地就此荒败后,他也因疲忙于复辟、流亡、蹲监、改造和撰写史料之间,没有闲暇和精力考虑重建事宜,当然历史条件也不准许他那么做。溥仪逝前想入土西陵是人之常情,而逝后28年间寄存转存人民公墓、革命公墓是他无可奈何的,好在妻子李淑贤还算不负亡人之愿,于1995年1月26日终将其骨灰迁葬在西陵境内。
  关于溥仪骨灰迁葬西陵之事,清西陵管理处副主任尚洪英女士说,原籍山东泰安的海外华人张世义萌发迁葬溥仪之念,始于他在易县考查时闻听人们慨叹溥仪未能入葬西陵的传言。当时,专门经营陵园的张世义就精明地意识到,如果能将溥仪这位中国末代皇帝请进他的陵园中,就势必会增加其知名度和经济收益。张世义下决心在易县西陵境内投资修建陵园之后,一边招标施工队伍,一边细心走访和了解溥仪家族中仍在世的亲人。执著的张世义终于得悉溥仪的第五位妻子李淑贤仍居住在北京一所小院内,并查访结识了溥仪夫妇的婚介人周振强之子周小奇。在这位原国民党中将、蒋介石卫士队长之子的引荐下,张世义于1994年12月在北京昆仑饭店拜会了李淑贤女士。
  张世义侃侃而谈,将他对溥仪了解不多的一点知识尽数说出,以博得李淑贤的认同和赞赏。当李淑贤女士问他为什么愿意将溥仪骨灰迁葬其私人陵园时,张世义就从溥仪的历史地位、对后世的教育作用、乃至他同情溥仪一生运际等方面讲了自己的见解,当然张世义也不隐讳地说出提高经济效益的意图。李淑贤女士问他迁葬溥仪对他有什么益处时,他说:“我是经营陵园的,当然希望我的陵园知名度高,甚至让全世界都知道。如果溥仪先生这件事安排得好,将来就可能给我的陵园带来一些效益。”
  之后,张世义陪同李淑贤来到他的陵园,并有意将陵园名称叫做华龙皇家陵园,以便突出他建陵似乎是专为溥仪这位末代皇帝的心意。李淑贤看了华龙皇家陵园后,颇为满意,这不仅是因为这处陵园修建华美恢宏,溥仪入葬不算辱没身份,更主要的是清西陵是溥仪生前就确定了的葬身之所。故此,张世义迁葬之举得以顺利实现。不过,李淑贤女士还提出了一个附加条件,那就是希望自己逝后能与溥仪合葬一处,张世义当即应允并表示完成这些事的一切费用由他支付。两厢情愿,李淑贤返京后即到八宝山办理迁葬溥仪骨灰的手续,并确定在1995年1月26日将溥仪安葬清西陵。
  那天天气晴好,李淑贤女士乘车来到易县清西陵,在张世义专门为溥仪举行的骨灰迁葬仪式上,李淑贤颇多感慨地发表了一番讲话,使在场的人听后心生酸楚。之后,李淑贤亲自手捧木质雕花的溥仪骨灰盒走向墓穴,工作人员虔诚而小心地接手后,轻轻放在由水泥铸成铺着黄色绸缎的棺椁内,稳实盖好棺盖并浇铸上混凝土。望着工作人员有条不紊地完成入葬程序,李淑贤女士眼噙泪花,喃喃地说:“今天我很高兴,溥仪有了安葬之处,我也就放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