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原市水务局新局长:邓小平白宫遇刺全过程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05 15:46:36

邓小平白宫遇刺全过程
——三K党抽刀冲向讲台

卡特欢迎邓小平访美

 

 

 

  1979年1月29日,邓小平访问美国,世界各地媒体都争相报道邓小平与卡特在白宫的会见,强大的电波把这一历史事件推上了炽烈的顶峰。然而,谁也想不到,在白宫南草坪的欢迎仪式上,却发生了一件意外的事。


 

戒备森严的机场


  1979年1月28日北京时间晚20时35分。邓小平的专机降落在美国安格雷奇机场加油。当专机停稳后,即有一群记者围上前来。作为中方安全小组负责人,罗新华带着3名安全小组人员奔向舷梯。候机楼前美国驻中国首任大使伍德科克和妻子及一行白宫官员已站在舷梯下迎候。


  罗新华指挥安全小组人员站成一排,挡在记者群前面。但他很快发现这样做并无多大意义,数十名身着便衣的美国特工已将专机严密地封锁起来。忽然,罗新华听到身后一片掌声,回头一看,原来是邓小平偕夫人卓琳步出舱门。


  伍德科克和白宫官员们将中国客人迎进机场大楼内作短暂休息。


  尽管机场内外守卫的军警随处可见,罗新华还是有些放心不下。忽然他被一阵争吵声吸引,原来是随团中国记者杜立彬正在舷梯下同一个戴宽边皮帽的美国人连比带划地申辩。美国人穿一件棕色的皮猎装,个子很高,足有1.90米。罗新华一下飞机就见此人站在舷梯旁,料定必是一名正在值勤的特工,便走过去询问:"老杜什么事?"


  杜立彬又急又气地说,他把采访用的录音机忘在飞机上了,他没想到邓副总理会在这个机场停留这样久,也许还要向记者发表谈话,如不及时采录下来岂不误了大事?


  美国人嚼着口香糖仍摇摇头,叉开双腿像铁塔般挡在舷梯前:"不行,飞机加油时任何人不得登机。"


  罗新华被对方呛得很不舒服,语气显得强硬起来:"我是中方安全小组负责人。"他讲这句话的意思是要告诉对方:"我有权准许他登机。"


  美国人冷冷地说:"现在飞机已由美方安全小组接管。我必须执行命令。"


  罗新华正欲同他争辩,忽见王枫副部长(他率先遣队前一天到达)带着一个年轻人大步走来。王枫说:"老罗,这位是大使馆的刘秘书。"他把年轻人向罗新华做了介绍,又望了望美国人,"你还不认识吧?这是美方安全特别执行小组组长哈里·泰伯森先生。"


  刘秘书也用英语将罗新华介绍给泰伯森。


  "噢,欢迎你。"泰伯森朝罗新华伸出手,很随意地握了握。


卡特欢迎邓小平访美

 

料想不到的意外


  1979年1月29日上午10时。华盛顿。白宫。罗新华没想到最担心的事情第一天就发生了。


  上午10时,美国总统卡特和中国副总理邓小平并肩站到白宫前的讲台上,卡特首先致欢迎词。


  就在卡特演讲接近尾声时,记者群中一个戴红色贝雷帽的女郎突然尖声喊叫。人群中引起一阵骚动。几名特工忙冲过去将狂呼的女郎抱住。几乎所有人的目光都被吸引过去。但泰伯森却站在人群与讲台中间纹丝没动,仍冷冷地巡视着前方。就在特工们忙着阻止闹事女郎的当儿,从记者群中又蹿出一个穿黑皮大衣的高个男子,他越过警戒线,一边朝讲台上的邓小平冲去,一边从衣袖中抽出一把短刀。泰伯森像头扑食的猎豹从斜刺里猛撞过去,高个男子被狠狠撞倒在地,正欲挣扎,脖颈已被一条有力的臂肘死死夹住,丝毫动弹不得。随后冲过来3名特工将他架走。正在演讲的卡特只稍微停顿一下,便继续用他热忱、轻松的语调念着欢迎词。站定一旁的邓小平则默默地望着面前的人群,脸上始终洋溢着安详的微笑。


  卡特致完欢迎词,邓小平发表了简短的讲话。


  欢迎仪式结束后,中、美两国领导人并肩步入白宫,开始了第一轮会谈。


  趁这个空当儿,罗新华来到休息间。刚才,当泰伯森冲上前用身体撞倒高个男子时,站在不远处的罗新华清楚地看见刺客挥舞的短刀刺进了泰伯森的皮夹克。尽管后来泰伯森继续站在讲台前面执勤。


  果然,当罗新华走进休息室时,泰伯森正让医生包扎左臂。没等罗新华询问,泰伯森便冲他自豪地扬了扬大拇指:"罗先生,你看我现在成英雄了。"随后又颇不满意地晃了晃头,"可惜,只划破点皮肉,还算不得大英雄。"


  罗新华察看了一下伤口,刀刃在左臂上端靠近肩头处划开一道约两寸长的口子,不算很深,流血也不多。虽然放下心来,但罗新华余悸犹存,便问杀手是什么人。


  泰伯森随口应道:"男的是三K党,女的自称是革命党,他们并不是真正的杀手,只不过想闹点事出出风头。"


  罗新华听出他是在搪塞自己。可既然人家不愿讲明,自己当然不便细问。但使他百思不解,也令他深感不安的是,尽管在白宫四周设置了严密的立体警卫网,两名凶手却能轻而易举地混入欢迎仪式现场。这无疑是一个危险的警钟和信号。


  泰伯森无可奈何地晃了晃秃顶脑袋:"他们是记者,有白宫签发的合法采访证。"他想了想,又补充道,"不过他们在进入白宫之前都经过严格的检查,这小子怎么能把凶器带进来呢?"


  罗新华当即提出今后要对采访的记者严加限制,以防止再发生此类事件。泰伯森表示将转告有关部门。

 

 

 

意外收到42年前毛泽东写给他的信


1979年初,邓小平出访美国,这是新中国成立后中国领导人首次访问美国。在这极富深远历史意义的8天时间里,邓小平除了同美国总统卡特等正式会晤外,还进行了一系列的外事活动。这其中,最耐人寻味、感人泪下的无疑是邓小平与中国人民的好朋友斯诺之前妻海伦·福斯特的会见。在这次会见中,邓小平意外地收到了一封42年前毛泽东写给自己的亲笔信。


在华盛顿庆祝中美建交的盛大招待会上,两鬓斑白的海伦在美国外交官员的引导下,来到了邓小平面前。海伦上前紧紧握住邓小平的手,无限感慨地说:“你好难找啊!”

邓小平热情地握住海伦的手,亲切地问道:“你就是斯诺夫人?”

“是的。”

“你可是大名鼎鼎的记者啊!我听说过的,听说过的,遗憾的是,我们今天才见面。”

“是啊,是啊!”海伦边说着,边拿出一封42年前毛泽东的亲笔信,交给了邓小平。

邓小平捧着这份特殊的信件,仔细阅读了几遍,惊讶之情虽没有更多表现于他素有的沉着的神态上,但细心的人会多少察觉到他内心也正掀起波澜。

这封迟到42年的信是怎么回事呢?原来,早在1931年8月,带着当大作家梦想、远渡重洋来到中国上海的海伦,与先她几年来到中国的斯诺一见钟情,并于年底成婚。1936年6月,斯诺只身秘密到达陕北,对毛泽东等中共高级领导人和陕甘宁边区进行4个月的采访,采写到中共大量鲜为人知的第一手资料,并激情高涨地整理成书。受其感染,妻子海伦也于这年10月初抵达西安,决计赴陕北采访,但因国民党宪兵加强对西安到延安交通的严密封锁,海伦未能如愿,只能沮丧地返回北京等待斯诺的归来。不过,她未虚此行。就在10月3日,张学良将军会见了她与几位中国记者并发表谈话。事后,只有海伦及时如实地报道了张学良的主张。

西安事变和平解决后,国共两党不久就实现第二次合作。1937年4月23日,斯诺夫妇希望能够采访报道国共合作新形势下的共产党和红军,由于斯诺正在全力以赴撰写《红星照耀中国》而脱不开身,海伦决定代替他赴陕北采访,希望能圆自己前往红区采访的梦。但西安事变后的西安,戒备比什么时期都要严格。更何况去年斯诺秘密前往红区采访和海伦发出的关于张学良的报道,已使西安当局对任何一位如斯诺那样的人都采取不欢迎态度。这样,海伦一进入西安,就受到7个警察的严密“保护”。

但天无绝人之路,不久,海伦在仍留驻在西安的12位外国人中,结识了一名叫坎普顿·菲奇的美国青年。正是在他的帮助下,海伦才得以在深夜冒险混出西安招待所,乘车顺利出城抵达西北军驻地三原,然后由彭德怀派人接到红军的前线所在地――云阳镇。5月初,海伦终于来到了中共中央所在地延安,受到了毛泽东、朱德、周恩来等人的亲切接见。当时,中共中央正在延安开会。因此,海伦有幸见到了绝大多数中国共产党的高级领导人。

在斯诺离开陕北后,朱德和红四方面军到达陕北,与中央红军会师,海伦抓住这个难得的机会,采访了朱德。于是,对人民军队总司令的采访和描述后来也编入了《红星照耀中国》,使这部历史性巨著更加完整了。但令海伦遗憾的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高级领导人中,她一直未能与任弼时和邓小平谋面,而此时的任弼时和邓小平已率部队前往云阳前线。所以,在延安的海伦得知消息后,拿出了西方记者那特有的钻劲找到了毛泽东,要求让她随红军部队赴前线采访,并给予帮助。

起初,毛泽东担心她适应不了前线的艰苦生活,多少有些顾虑。但是,海伦却信心十足地说:“我目睹和采访过1932年的上海之战,我还冒险冲出过西安城。”

毛泽东听后顾虑顿消,爽快地说:“那好吧,我为你写封信。”接着,便当场提起笔写了一封简短的介绍信给八路军政治部主任任弼时和副主任邓小平:

弼时、小平同志:

斯诺夫人随部队一起赴前方,作为战地记者,向外写报道。请在工作、生活诸方面予以协助和关照。

致礼!

然而,当海伦拿着毛泽东的这封亲笔信件风尘仆仆地赶往云阳时,任弼时和邓小平已在几小时前率部队出发了。海伦只好慨叹道:“难找!”随后,她小心地把这封信收藏起来。这样,海伦一直没能见到任弼时和邓小平。海伦回到北平后不久,斯诺就完成了《红星照耀中国》。

新中国成立后,中美之间陷入了长达20年的对抗,坚冰一时难破,邓小平也两度沉浮,命运多舛,而任弼时也早在1950年因脑出血告别人世。但坚强自信的海伦并未因此灰心,她犹如当初坚信中国共产党的追求与发展方向一样,始终充满信心地等待着中美关系改善的这一天,因而她小心翼翼地珍藏着这封毛泽东写给邓小平的亲笔信。1979年初,当新一代中国领导人邓小平访问美国时,海伦终于如愿以偿了。她当面将这封珍贵的也是迟到了42年的信,交到了收信人――邓小平的手上。

 

视频:1979年邓小平访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