湛江市第一中医院:转载:孔子的老师是这样批判孔子的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11 00:51:54

转载:孔子的老师是这样批判孔子的-----



   《老子》第十八章
    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

解释:当治国的大道(正确方针)被废黜之后,才会提倡仁义(孔子提倡的治国之道),当仁义成为主流之后,人心会变的狡诈奸猾,真善美的世界会变成一个假恶丑的世界。这时亲戚之间不再和睦,所以才会提倡尊老爱幼、父慈子孝,国家也奸臣当道、祸国殃民,这时候才会出现忠臣。

 老子可谓中华批孔第一人,看看历史,可以发现尊崇孔子的时代,大抵都如此章所说的那样。

《老子》第十九章
  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此三者以为文,不足。故令有所属:见素抱朴,少思寡欲,绝学无忧。

解释:否定圣人,放弃智慧,对人民有百利而无一害;抛弃仁德,废掉义理,人民将重新过上尊老爱幼、父慈子孝的生活,放弃以金钱为根本的价值观,让人民摒弃奸巧,那么国家将不会再有盗贼和犯罪行为。光有前面的三点原则还不够,还需要做出具体的指示,使人民的行为有所遵循:外表纯真、内心质朴,减少私心欲望,抛弃关于人剥削人的所谓学问,就能免除忧患。


   《老子》第三十八章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
    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下德无为而有以为。
    上仁为之而无以为;上义为之而有以为。
    上礼为之而莫之应,则攘臂而扔之。
    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
    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
    前识者,道之华,而愚之始。是以大丈夫处其厚,不居其薄;处其实,不居其华。故去彼取此。

解释:真正品德高尚的人,从不在乎别人眼里的他有没有德,因此他有德;有些看似品行高尚的人,竭力让别人认为他有“德”,所以他没有德(比如孔子)。真正有德的人襟怀坦荡,不把作为当成作为;而无德之人本没有什么作为,却每天都想着要有所作为(比如孔子)。最仁爱的人有所作为,但不是为个人私利而作为;最有义的人有所作为,却有意表现他的义。真正的礼本来没有人响应,于是就卷袖捋臂地强拉硬拽别人按礼行事。

 所以,失去了道,然后才有德;失去了德,然后才有仁;失去了仁,然后才有义;失去了义,然后才有礼;礼这种东西,是忠信最浅薄之处,是一切邪乱的罪魁祸首。
 所谓先知先见之明,不过是道的表面现象(不是道的真谛),而且是愚昧的开端。因此,大丈夫立身敦厚,而不居于浅薄的礼;追求道的真谛,而不居于道的浮华现象。所以大丈夫要采取真道,去除假道。

 道大于德,德大于仁,仁大于义,义大于礼。只有真理被否定之后,才会出现孔子所提倡的那些东西,而他所提倡的礼则是最腐朽,最不值得提倡的东西。

  《老子》第四十七章
    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见天道。其出弥远,其知弥少。
    是以圣人不行而知,不见而明,不为而成。

解释:不出门口,就能知道天下大势;不望窗外,就能认识自然界变化的规律(比如不出茅庐已知天下三分的孔明)。他出外奔走的越远,而他了解的事理越少(比如几十年如一日四处仰人鼻息的孔子)。因此,圣人不必经历就能知情,不必窥见就能心明,不必妄为就能成功。

  老子强调思考而得真理,否定孔子那样周游列国,忙忙如丧家犬般用感觉观察道理的方法。此章是对孔子绝妙的讽刺。

《老子》第五十七章
    以正治国,以奇用兵,以无事取天下。吾何以知其然哉?以此:
    天下多忌讳,而民弥贫;人多利器,国家滋昏;人多伎巧,奇物滋起;法令滋彰,盗贼多有。
   
解释:以正大光明的方法治国,用出奇制胜的方法用兵,用以静治动的方法夺取天下。我怎么知道这些道理呢?因为我发现:天下的禁忌(包括孔子的三纲五常)越多,百姓就越贫穷;市场上图利的器具越多(全民经商后的中国),国家就越昏乱;人的技巧心窍越多,歪理邪念就加泛滥;法律制度越严明,盗贼反而越多(每一个以法治国后的中国人都深有体会)。

 孔子提倡用一系列伦理纲常来治理被剥削阶级----百姓,以让他们不闹事,是用治兵之道来治国,那是国家一切祸乱的根源。

《老子》第五章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解释:天地无所谓是否仁义,如果一定用仁义观点看的话,他把万物当成纸扎的狗。圣人也不能用是否仁义来评价,如果用仁义评价的话,他把百姓当成纸扎的狗。

 此章有许多争议,其实老子的本意是耻笑宣扬仁义者,破坏自然法则,将掠夺有理的道德观强加给百姓。

《老子传》---孔子问师于老子一节

孔子既见老子,老子告曰:“良贾深藏若虚,君子盛德若愚。去子之骄气与多欲淫志,是皆无益于子也。
孔子读书,老子见而问之曰:“何书?

曰:“易也。圣人亦读之。

老子曰:“圣人读之可也,汝曷为读之?其要何说?

孔子曰:“要在仁义。

老子曰:“蚊虻噆肤,通夕不得眠。今仁义惨然而汩人心,乱莫大焉。夫鹄不日浴而白,乌不日染而黑,天之自高矣,地之自厚矣,日月自照

矣,星辰固自列矣,草木固有区矣。夫子修道而趋,则以至矣,又何用仁义!若击鼓以求亡羊(明抄本“羊”作“子”)乎?夫子乃乱人之性也。

解释:孔子问师于老子,老子说:“善于经商的人虽然富有,却象是什么都不拥有,德高的君子往往象个愚笨的人一样毫不外露。你应该尽快去掉你的骄气和过多的欲望,因为这些东西对你没有一点好处。

有一天孔子读书,老子问他:“什么书?

孔子说在读<<周易>>,并说圣人都读这本书。

老子说:“圣人读它可以,你为什么要读它呢(言下之意:你又不是圣人,你也成不了圣人,即便成了圣人,也是伪圣人)?这本书的精髓是什么?
孔子说:“精髓是宣扬仁义的。
老子说:“所谓仁义,是一种白白蛊惑人的东西,就象夜里咬的人不能入睡的蚊子一样,只能带给人们最大的混乱(对孔子的绝妙批判)。你

看,那鸿鹄不用每天洗浴羽毛就自然洁白,乌鸦也不用每天染墨而自然漆黑,天本来就高,地本来就厚,日月本来就放射光芒,星辰本来就排列有序,草木本来就有区别。你如果修道,就顺从自然存在的规律,自然就能够得道,怎么会用得着仁义之类的东西呢!那不和敲着鼓去寻找丢失的羊一样可笑吗?你是在破坏自然规律,败坏人的天性啊!

 看来李零将孔子比喻成丧家狗还不够贴切,丧家狗只是可怜而已,而孔子败坏人的天性,破坏自然规律,可称之为可恨,老子把他比成让人无法入睡的无比可恶的蚊子,甚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