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源连平县:技艺精湛的敦煌壁画(组图)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8 02:35:06

技艺精湛的敦煌壁画(组图)

壁画概述

  敦煌石窟包括敦煌莫高窟、西千佛洞、安西榆林窟共有石窟552个,有历代壁画五万多平方米,是我国也是世界壁画最多的石窟群,内容非常丰富。 敦煌壁画是敦煌艺术的主要组成部分,规模巨大,内容丰富,技艺精湛。五万多平方米的壁画大体可分为下列几类:

一、佛像画

作为宗教艺术来说,它是壁画的主要部分,其中包括

各种佛像:三世佛、七世佛、释迦、多宝佛、贤劫千佛等;

各种菩萨:文殊、普贤、观音、势至等;

天龙八部:天王、龙王、夜叉、飞天、阿修罗、迦楼罗(金翅鸟王)、紧那罗(乐天)、大蟒神等等。

这些佛像大都画在说法图中。仅莫高窟壁画中的说法图就有933幅,各种神态各异的佛像12208身。

二、经变画 

利用绘画、文学等艺术形式,通俗易懂地表现深奥的佛教经典称之为"经变"。用绘画的手法表现经典内容者叫"变相",即经变画;用文字、讲唱手法表现者叫"变文"。

三、民族传统神话题材

在北魏晚期的洞窟里,出现了具有道家思想的神话题材。西魏249窟顶部,除中心画莲花藻井外,东西两面画阿修罗与摩尼珠,南北两面画东王公、西王母驾龙车、凤车出行。车上重盖高悬,车后旌旗飘扬,前有持节扬幡的方士开路,后有人首龙身的开明神兽随行。朱雀、玄武、青龙、白虎分布各壁。飞廉振翅而风动,雷公挥臂转连鼓,霹电以铁钻砸石闪光,雨师喷雾而致雨。

四、供养人画像 

供养人,就是信仰佛教出资建造石窟的人。他们为了表示虔诚信佛,留名后世,在开窟造像时,在窟内画上自己和家族、亲眷和奴婢等人的肖像,这些肖像,称之为供养人画像。

五、装饰图案画

丰富多彩的装饰图案画主要是用于石窟建筑装饰,也有桌围、冠服和器物装饰等。装饰花纹随时代而异,千变万化,具有高超的绘画技巧和丰富的想象力。图案画主要有藻井图案、椽间图案、边饰图案等。

六、故事画 

为了广泛吸引群众,大力宣传佛经佛法,必须把抽象、深奥的佛教经典史迹用通俗的简洁的、形象的形式灌输给群众,感召他们,使之笃信朝拜。于是,在洞窟内绘制了大量的故事画,让群众在看的过程中,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故事画内容丰富,情节动人,生活气息浓郁,具有诱人的魅力。     

1.佛传故事 

主要宣扬释迦牟尼的生平事迹。其中许多是古印度的神话故事和民间传说,佛教徒经过若乾世纪的加工修饰,附会在释迦身上。一般画“乘象人胎”、“夜半逾城”的场面较多。第290窟(北周)的佛传故事 作横卷式六条并列,用顺序式结构绘制,共87个画面,描绘了释迦牟尼从出生到出家之间的全部情节。这样的长篇巨制连环画,在我国佛教故事画中是罕见的。     

2.本生故事画 

是指描绘释迦牟尼生前的各种善行,宣传“因果报应”“苦修行善”的生动故事。也是敦煌早期壁画中广泛流行的题材,如“萨捶那舍身饲虎”、“尸毗王割肉救鸽”、“九色鹿舍己救人”、“须阁提割肉奉亲”等。虽然都打上了宗教的烙印,但仍保持着神话、童话、民间故事的本色。        

3.因缘故事画 

这是佛门弟子、善男信女和释迦牟尼度化众生的故事。与本生故事的区别是:本生只讲释迦牟尼生前故事;而因缘则讲佛门弟子、善男信女前世或今世之事。壁画中主要故事有“五百强盗成佛”、“沙弥守戒自杀”、“善友太子入海取宝”等。故事内容离奇,情节曲折,颇有戏剧性。

4、佛教史迹故事画 

是指根据史籍记载画成的故事,包括佛教圣迹、感应故事、高僧事迹、瑞像图、戒律画等。包含着历史人物、历史事件,是形象的佛教史资料。这类画多绘于洞窟龛内四披、甬道顶部和角落处次要地方。但有的也绘于正面墙壁,如第323窟的“张骞出使西域图”、“佛图澄”和第72窟的“刘萨诃”等。        

5、比喻故事画 

这是释迦牟尼深入浅出、通俗易懂地给佛门弟子、善男信女讲解佛教教义所列举的故事。这些故事大都是古印度和东南亚地区的寓言、童话,被佛教徒收集记录在佛经里,保存至今。敦煌壁画中的比喻故事有“象护与金象”,“金毛狮子”等。

七、山水画 

敦煌壁画中的山水画遍布石窟,内容丰富,形式多种多样。大多与经变画、故事画融为一体,起陪衬作用。有的是按照佛典中的山水,参照现实景物加上高超的想象力,描绘出“极乐世界”青山绿水、鸟语花香的美丽自然风光;有的是以山水为主体的独立画幅,如第61窟的,“五台山图”。   

壁画内容除以上七类外,还有建筑画、器物画、花鸟画、动物画等。敦煌壁画的艺术价值弥足珍贵,在结构布局、人物造型、线描勾勒、赋彩设色等方面系统地反映了各个时期的艺术风格及其传承演变、中西艺术交流融汇的历史面貌。

上述七类壁画,除装饰图案而外,一般有情节的壁画,特别是经变画和故事画,都反映了大量的现实社会生活,如:统治阶级的出行、宴会、审讯、游猎、剃度、礼佛等;劳动人民的农耕、狩猎、捕鱼、制陶、冶铁、屠宰、炊事、营建、行乞等;还有嫁娶、上学、练武、歌舞百戏、商旅往来、少数民族、外国使者等等各种社会活动。因此,敦煌石窟,不仅是艺术,也是历史。

敦煌壁画的内容丰富多彩,它和另的宗教艺术一样,是描写神的形象、神的活动、神与神的关系、神与人的关系以寄托人们善良的愿望,安抚人们心灵的艺术。因此,壁画的风格,具有与世俗绘画不同的特征。但是,任何艺术都源于现实生活,任何艺术都有它的民族传统;因而它们的形式多出于共同的艺术语言和表现技巧,具有共同的民族风格。

 


敦煌 321窟 佛 

【佛】梵语buddha 之音译,巴利语同。全称佛陀、佛驮、休屠、浮陀、浮屠、浮图、浮头、没驮、勃陀、馞陀、步他。意译觉者、知者、觉。觉悟真理者之意。亦即具足自觉、觉他、觉行圆满,如实知见一切法之性相,成就等正觉之大圣者。乃佛教修行之最高果位。自觉、觉他、觉行圆满三者,凡夫无一具足,声闻、缘觉二乘仅具自觉,菩萨具自觉、觉他,由此更显示佛之尊贵。对佛证悟之内容,诸经论有种种说法。对佛身、佛土等,各宗派亦各有异说。但大乘则总以‘至佛果’为其终极目的。 称赞佛之功德有种种异名,即如来十号,或一切知者、一切见者、知道者、开道者、说道者,或世尊、世雄(断世间一切烦恼之雄猛、雄健者)、世眼(世间之引导者)、世英(世间优秀者)、天尊(五天中之最胜第一义天),或大觉世尊(简称大觉尊)、觉王(觉皇)、法王、大导师、大圣人、大沙门、大仙(大仙,仙人中之最尊者)、大医王(如应病与药之名医,应心病而说法者)、佛天(五天中之最胜第一义天)、佛日(比喻佛为太阳之语)、两足尊、二足尊、两足仙、二足仙(以上四名为二足生类中之最尊者之意。又二足即具足愿与行,或福与慧者之意)、天中天(诸天中之最胜者)、人中牛王(比喻佛为牛王之语)、人雄师子(人中之雄者,恰如兽类中之狮子)等种种异名。 佛为能化之人,可教导我人,故称之为能人;由是阿弥陀佛即称为安乐能人(安乐世界之能人)。另有以能人为能仁,能仁即释迦之意译;故又借释迦佛之名,遍指一般殊胜之佛。佛所特有之殊胜德性,具足于其身者有三十二相、八十种好,此外尚具有十力、四无所畏及十八不共法等殊胜之能力。又,佛有七项殊胜功德超越常人,称为七胜事,或称七种最胜、七种无上,即身胜、如法住胜、智胜、具足胜、行处胜、不可思议胜、解脱胜等。佛之定、智、悲均为最胜者,故称大定、大智、大悲,配于断德、智德、恩德等三德,合称为大定智悲。 过去世所出现之佛(过去七佛、燃灯佛等),称为过去佛或古佛。未来将出现于娑婆世界之佛(弥勒佛),则称后佛或当来佛。早期,佛系指历史上之佛,亦即指释尊而言。其后复产生过去七佛之思想,而后更有未来佛与弥勒佛之产生;今于释尊与弥勒二佛之间,别有无佛之世。小乘认为现在世不可能二佛并存,至大乘佛教时期随其世界观之扩大,认为于一时中有多佛并存。例如,东方有阿■佛及西方有阿弥陀佛,同时在现在他方世界,复有无数(如恒河沙之数)佛存在,即所谓十方恒沙诸佛。故一般以小乘为一佛说,而大乘为多佛说。 小乘中之大众部则认为,其他三千大千世界,同时有其他诸佛存在,故主张‘一界一佛,多界多佛’之说。有部则主张多界一佛说;此时之‘界’,系指三千大千世界而言。此外,三世诸佛指过去庄严劫之千佛、现在贤劫之千佛以及未来星宿劫之千佛,合三劫为三千佛;其佛名出于三劫三千佛名经,佛名会即指据此经之说而行之法会。又,入佛道之因缘,称为佛缘。[杂阿含经卷十二、卷二十、新华严经卷四十二、千佛因缘经、贤劫经卷八叹古品、大般若经卷三六五巧便行品、首楞严三昧经卷上、瑜伽师地论卷八十二、大智度论卷九、卷二十九](参阅‘如来’2346、‘佛土’2609、‘佛身’2629)

莫高窟103窟 维摩诘图

佚名壁画纵95厘米横约80厘米甘肃敦煌莫高窟103窟 这幅壁画是绘维摩称病在家,佛祖派遣文殊师利等弟子去看他,席间维摩宣扬大乘教义的场面。维摩侧坐于床上,身体前倾,眉锋微挑,似正辩到激烈处。虽面有病容但精神矍烁,涵容兴奋、激昂的活力,表现出他善于辩论、以词锋制服对手的特点。画家以流利刚健的铁线描一气呵成,人物生动传神,个性鲜明,富有张力,属吴道子一派的画风,是唐代描绘同一题材的作品中,最生动传神、最具代表性的一幅, 旧传为吴道子所作。

敦煌 14窟 阿閦佛

阿閦佛,又称不动如来,梵语为Aksokhya,音译阿閦,意为"不嗔恚"。是初期大乘经典中主持东方净土的佛陀。阿閦佛在因地时,受大日如来的开示而萌发"对众生不起嗔恚"的誓愿,经过累劫的修行,终于在东方的阿比罗提(妙喜)世界七宝树下成佛,佛刹名为"善快"。经中描绘说:无央数佛刹不及此佛土之善快。此佛国无诸苦事,无三恶道,人无恶色。阿閦如来并不为他的弟子说罪事。为什么呢?因为此佛国没有做恶的人。阿閦佛也不为授弟子授戒,因为其佛刹人没有短命的人,没有行不善的人,也没有秽浊。释迦牟尼佛这样说道:阿閦佛所说的法比我所说的法要多的多,我的弟子和弥勒的弟子也不能和阿閦佛的弟子相等同,这都是因为阿閦佛在修菩提道的时候发下的大愿所至。十方不退转的菩萨都顶戴阿閦佛名经。祥见<<阿閦佛国经>> 。东佛国善快,有尊者阿閦佛,修菩提道时常忍辱,任人取眼目也无嗔恨。依《大宝积经》所说,往生妙喜世界的因缘多种,但是最根本的因缘则是"应学不动如来往昔行菩萨行,发弘誓心愿生其国"。释尊时代著名的维摩诘居士就是从阿閦佛的妙喜世界转生此土的。因阿閦佛的妙喜世界转生,故能使人们生活快乐,身体清净,内心安静祥和。又依密教谓阿閦为金刚界五智如来中住于东方之如来。左手作拳,右手持梵函。黄金色。阿弥陀经曰:‘东方亦有阿閦鞞佛。’慈恩疏曰:‘阿閦鞞佛,名无嗔恚,在东方阿比罗提国。’维摩经见阿閦佛品曰:‘有国名妙喜,佛号无动。’同慧远义记曰:‘阿閦胡语,此云无动。’玄应音义九曰:‘阿閦鞞,亦云阿閦婆,此译云无动。’

敦煌 14窟 不空成就佛说法

敦煌 盛唐 彩塑一铺 第45窟平顶敞口龛,

塑像七身,体态各异,个性明朗。主尊正襟危坐,温和慈祥。迦叶老态深沉,襟怀坦荡。阿难少年颖悟,敦实憨厚。菩萨亭亭玉立,秀外中慧。天王戎装革里,金刚怒目

敦煌 14窟 十一面观音

十一面观音是佛教菩萨名,六观音之一,具有十一个颜面。观音造像的头部正面刻有八个小头像,左右耳后各有一头像,一共构成十一面像,各面像神情殊异,喜怒哀乐、和善凶恶,好像集合了人间的各种脸谱。观音面目丰润,饰项圈、臂钏、手镯等;身着帔帛,下穿裙;观音身雕六臂,两臂胸前合十,两臂作说法相,另外两臂下垂。十一面观自在菩萨心密言念诵仪轨经大广智大兴善寺三藏沙门不空奉 诏译如是我闻:一时薄伽梵住补陀落山大圣观自在宫殿中。其山无量娑罗。多么罗。瞻卜。无忧阿底目。多迦种种花树庄严。与大苾刍众八千人俱。复有九十九俱胝那庾多百千菩萨俱。无量百千净居天众。自在大自在梵王天子而为上首。前后围繞而为说法。时观自在菩萨与无量持明仙围繞。往诣世尊所至佛所已。头面礼足右繞世尊三匝。退坐一面白佛言:世尊。我有心密语名十一面。十一俱胝如来同共宣说。我今说之。利益安乐一切有情。能除一切疾病。止诸不吉祥恶梦。及制非命。不净信者令净信。能除一切障尾曩夜迦。心所希望皆称遂故。我不见于天世魔世梵世及沙门婆罗门众。以此心密语加护救济摄受。息灾吉祥免治罚。离刀杖毒药故。若有能违越者无有是处。唯除宿业不决定心受持此密语一切如来称赞护念。一切如来随喜世尊我念过去。殑伽沙等数劫过后。有如来名百莲花眼髻无障碍无染力光王如来。我于尔时为大仙人。从彼如来受此心密语。纔受得已十方一切如来现前。得见一切如来故便获得无生法忍。此密语有如是大功德藏。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以净信心殷重心。忆念作意。现世得十种胜利。何等为十:一者离诸疾病。二者一切如来摄受。三者任运获得金银财宝诸谷麦等。四者一切怨敌不能沮坏。五者国王王子在于王宫先言慰问。六者不被毒药蛊毒。寒热等病皆不着身。七者一切刀杖所不能害。八者水不能溺。九者火不能烧。十者不非命中夭。又获四种功德:一者临命终时得见如来。二者不生于恶趣。三者不非命终。四者从此世界得生极乐国土。世尊我念过去。十殑伽沙劫过后。有佛名曼陀罗香如来。我于是时为长者。从彼如来受此心密言。超四十万劫生死弃舍。我由此密言昼夜念诵作意。得一切佛住大悲智藏菩萨解脱法门。所有系缚临当刑戮。水火风贼蛊毒厌祷。人非人等种种苦难。由此我于一切有情。能作归依救护安慰。洲渚室宅胜趣。以此密言力。收摄一切暴恶药叉罗剎等先令发起慈心哀愍。然后安置立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世尊我此密言。有如是大威德。由诵一遍灭除四重皆得清净。及犯五无间罪蠲除悉皆无余。何况诸罪而不除灭。彼人获得一切无量俱胝那庾多佛积集善根。若闻此心密言若诵若持。一切意愿皆得满足。若族姓男族姓女苾刍苾刍尼近仕男近仕女婆罗门剎利毗舍首陀及余类。于白月十四日或十五日。为我不食一日一夜。清斋念诵。超四万劫生死。一切有情纔称念我名。超称百千俱胝那庾多如来名号。皆得不退转。离一切病患。免一切夭死灾横。远离身口意不善行。若能依教相应。作意观行。佛菩提如在掌中。时婆伽梵赞观自在菩萨言:善哉善哉佛子。汝于一切有情起大悲愍。汝能以此方便。安立一切有情于无上正等菩提。我以授记深生随喜。汝当说之。尔时观自在菩萨摩诃萨。从座而起整理衣服。偏袒右肩顶礼佛足。说自根本密言:那谟 喇纳乍雅雅 那玛 阿唎雅 迦纳 萨嘎喇 贝噜迦纳 拔尤哈 喇杂雅 达他嘎达雅 阿尔哈得三藐三布达雅 那玛 萨尔哇答他嘎得贝 阿尔哈得贝 三藐三布得贝 那玛 阿唎雅 阿哇鲁给得 秀哇喇雅 玻帝萨埵雅 玛哈萨埵雅 玛哈嘎噜呢嘎雅 达雅他 唵达喇 达喇 帝利 帝利 杜鲁 杜鲁 意杰 微杰 杂列 杂列 乍杂列 乍杂列 固书昧 固书玛 哇列 意利 密利 吉帝 着拉 玛巴纳耶 梭哈《十一面经》云:“若诵此咒,则被千眼垂视,千手救护。若以此咒加持水,则凡喝此水者,业障定得清净。凡听闻此咒者或被咒声随风所触之人,亦能清净业障。”  观世音菩萨,梵语为阿缚卢枳底湿伐罗,旧译为光世音或观世音;新译为观世自在或观自在。密宗称为正法金刚或清净金刚。华严探玄记云:「若偏于语业则名观世音。以业用多故;若就身业说则名光世音,以身光照及故;若具三轮摄物无碍则名观自在。」名以诠德,以观音菩萨功德无量故,名号亦有多种。又菩萨原译为观世音,因避唐太宗李世民的讳,简称观音菩萨,后人亦就相沿成习了。我国人称呼名号喜欢简略,因此观音菩萨这称号,反而比其它二种称号更流行了。菩萨为了度生的方便,常常变化成各种不同的身形,在六道里,示现和光同尘,救度众生,因此有六种圣号之别。今列表说明如次:    
┌圣观音  : 主救饿鬼道众生    
│千手观音 : 主救地狱道众生    
│马头观音 : 主救畜生道众生      
│十一面观音: 救阿修罗道众生    
│准提观音 : 主救人间道众生    
└如意轮观音: 主救天道众生

敦煌藏经洞 佛传“降魔成道”图

佚名绢本设色纵144.4厘米横113厘米(法)吉美国立东方美术馆藏佛传“降魔成道”图 佚名 绢本设色纵144.4厘米横113厘米 (法)吉美国立东方美术馆藏 此图发现于敦煌藏经洞。描绘释迦降魔成道内容,这是小乘八相中的第五相,而大乘八相无此相。所以此类题材在藏经洞所 发现的绢画中比较少见。佛陀结跏趺坐于画面中央,手施降魔印,头顶上有巨大的华盖。在上方云彩之上有三面八臂明王(降三 世明王),四周描画的是众魔军为阻止佛祖成道向其进攻的场面,其中喷火的火器值得注意。画的两侧从上到下分绘各种姿态的佛像, 以此表明佛超常的法力。画的下部绘有白象、玉女等七宝。 全图场面宏大,内容繁多,但描绘不失工整谨细,人物构图排列有条不紊。

敦煌 北魏 第263窟南壁 三佛说法图

三佛分腿并立着,椎髻,偏袒袈裟,跣足。两侧供养菩萨,宝冠天衣长裙,体态优美。上部两飞天巾带回环缭绕,衬托出轻捷的飞动感。

敦煌藏经洞 菩萨像

佚名绢本设色纵71厘米横17.5厘米(英)不列颠博物馆藏敦煌藏经洞发现。本图与右图菩萨非常相似,是一个粉本正反两面的样式。本图体现了中国壁画以至民间美术中使用强烈对比色的技法传统,如衣袖边缘依次涂上红色和石绿,对比强烈。

敦煌藏经洞 金刚力士像

佚名绢本设色纵64厘米横18.5厘米(英)不列颠博物馆藏此图发现于敦煌藏经洞。与右图性格暴烈的力士相比,本图力士力量内敛。然而他们都在面容、胸、腿、臂等部位用晕染和凹凸起伏剧烈的轮廓线描相组合,以突出肌肉团块的体量感,从而显示护持佛法者的刚毅雄健。这种极端强调的表现手法是一种民间美术中较为程式化的摹写样式。


 

 

反弹琵琶图 莫高窟112窟

此图见于莫高窟112窟的《伎乐图》,为该窟《西方净土变》的一部分。写伎乐天伴随着仙乐翩翩起舞,举足旋身,使出了“反弹琵琶”绝技时的霎那间动势。人物造型丰腴饱满,线描写实明快、流畅飞动,一气呵成,天衣飘飓,有“吴带当风”的韵致,体现了唐代佛教绘画民族化的特色。敷彩以石绿、赭黄、铅白为主,使整个画面显得更加典雅、妩媚,令人赏心悦目。这幅“反弹琵琶”无论是从反映生活的角度,还是从绘画技法的角度,所取得的成就都是引人注目的,是敦煌壁画中的代表杰作。

敦煌 321窟 乘龙仙人

【仙人】梵语r!s!i,巴利语isi。(一)音译利师、哩始。又作仙人、神仙、大仙、仙圣。略称仙。即住于山林,保持长寿之人。据佛母大孔雀明王经卷下载,此诸仙人皆持成就禁戒,常修苦行,具足威德,有大光明,或住山河,或居林薮,食果饮水,具有五种神通,游行虚空,一切所为无有障碍。又以佛为仙人中之最尊者,故亦称大仙。于佛教经典中,所列举仙人之种类与名称极多,如中阿含卷三十教昙弥经举出七古仙之名,佛本行集经卷二十二问阿罗逻品列举二十九仙人之名,佛母大孔雀明王经卷下举出六十八大仙之名,大佛顶首楞严经卷八则列举仙人之十种类。此外,我国自古亦盛行神仙之说,如抱朴子内篇卷二论仙即是。[长阿含经卷二十二世本缘品、大方等大集经卷四十一星宿品、法华经卷四提婆达多品]

敦煌 254窟 说法佛像

 

【说法】梵语dharma-des/ana^,巴利语dhamma-desana^。即宣说佛法,以化导利益众生。与说教、说经、演说、法施、法读、法谈、谈义、赞叹、劝化、唱导等同义。佛之说法乃应众生之能力、根机等,各施以适当之教法,以达完全效果。又于一座说法中,佛以一音演说教法,听者各依其根机而理解之深浅互异。据思益梵天所问经卷二载,佛以五力而有五种说法情况,即:(一)言说,指以契合真理之言说,说三世、世间与出世间、有罪无罪、有漏无漏等法。(二)随宜,指随应众生之能力、性质而说偏圆、渐顿之教法。(三)方便,即善巧方便,说布施能得大富、持戒能升天等,使众生修之,而得以脱离苦海。(四)法门,即宣说殊胜法,显示菩提之道。(五)大悲,指为救度众生,以大悲心导引之,为执着于‘无’者说‘有’、执着于嗔恚者说慈悲等。 宣说经论者有五种人,称为五说或五种说人。据大智度论卷二所举,五种说人为佛、佛弟子、仙人、诸天、化人(佛、菩萨或罗汉等,隐其本相,示现种种形像而说法者)。善导之观经疏玄义分则举出佛、圣弟子、天仙、鬼神、变化等五种。在佛十大弟子中,富楼那尊者即被誉为‘说法第一’。此外,据澄观之华严经疏卷一所举,佛、菩萨、声闻、众生、器界(山河、大地等)五种,宣说华严经中之教法,称为五类说或五类说法。又据一行之大日经疏卷七所举,说真言者,有如来、菩萨金刚、二乘、诸天、地居天等五种。 说法属于法施,为出家者应行之布施行为。又据五分律卷二十六载,于自恣之终夜,应行说法、经呗(配合节拍歌咏经文)等教团行事。有关说法所应注意之事项,据法华经卷四法师品所载,说法者应入如来之室(大慈悲之意)、着如来之衣(柔和忍辱之意)、坐如来之座(诸法空之意)。优婆塞戒经卷二亦举出时说、至心说、次第说、和合说、随义说等十六事。有关说法之仪式,详见佛本行集经卷四十九说法仪式品。此外,经论中亦载有听法者所应注意之事;凡说者与听者须注意之事项,统称为说听方轨。 据优婆塞戒经卷二载,说法有清净、不清净二种。凡先施食而后说法,或为增长三宝、断自他烦恼、分别正邪、使听法者得最胜而说法,称为清净说法;反之,凡存有利己心、与他人竞争之心,或为报、为世报,或有疑而说法,均为不净说法。我国举行斋会时之说法,称为唱导;梁高僧传卷十三即载有善于唱导之高僧传记。

梵名S/a^kya 。意译作能仁。

释迦牟尼所属种族之名称,为佛陀五姓之一。又为释迦牟尼之简称。释迦族为古印度民族之一,属武士阶级,为雅利安民族中日种系(梵Su^ryavam!s/a )甘蔗王(梵Iks!va^ku )之后裔。佛陀出身于此族,因而称为释迦牟尼(梵S/a^kya -muni ,即释迦族之圣者)。

【释迦牟尼】梵名S/a^kya -muni ,巴利名Sakya-muni 。意即释迦族出身之圣人。又作释迦文尼、奢迦夜牟尼、释迦牟曩、释迦文。略称释迦、牟尼、文尼。意译作能仁、能忍、能寂、寂默、能满、度沃焦,或梵汉并译,称为释迦寂静。又称释迦牟尼世尊、释尊。即佛教教祖。其称号之原由,见于佛本行集经卷二十观诸异道品、有部毗奈耶杂事卷二十、阿毗昙八犍度论卷三十等。

 

敦煌 285窟 菩萨

【菩萨(梵bodhi-sattva,巴bodhi-satta,藏byan%-chub-sems dpah!)】指志求佛果者。即求无上菩提,利益众生,修诸波罗蜜行,当来可成佛之大心众生。为三乘之一,十界之一。‘菩萨’为‘菩提萨埵’的略称,又作菩提索多、冒地萨怛缚、扶萨;意译觉有情、道众生、道心众生、开士。有时菩萨亦被尊称为‘大士’,即梵语maha^sat-tva(巴maha^satta)的意译。音译为‘摩诃萨埵’或‘摩诃萨’。虽然佛陀有时亦被尊称为‘大士’,然此‘大士’系梵语maha^purusa(巴maha^purisa)之汉译,与maha^sattva不同。此外,由于菩萨是佛位的继承者,因此亦被尊称为‘法王子’(Kuma^rabhu^ta),此词音译究摩罗浮多,意译又作‘童真’。关于‘菩萨’一词的名义,《注维摩经》卷一僧肇释云(大正38•328b)︰‘菩提,佛道名也;萨埵,秦言大心众生。有大心入佛道,名菩提萨埵。’《四分律饰宗记》卷七(本)引《大毗婆沙论》卷一七六,而谓此语有二义(卍续 66•411下)︰‘此萨埵未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时,以增上意乐,恒随顺菩提,趣向菩提,亲近菩提,爱乐菩提,尊重菩提,渴仰菩提,求证欲证,不懈不息,于菩提中心无暂舍,是故名为菩提萨埵。复次,萨埵是勇猛义,未得阿耨菩提时,恒于菩提精进勇猛,求欲速证,是故名为菩提萨埵。’此外,该书又引《佛地论》卷三而立三义,即(1)谓诸萨埵求菩提故;(2)缘菩提萨埵为境,故名菩萨,具足自利利他,大愿求大菩提利有情故;(3)萨埵是勇猛义,精进勇猛求大菩提,故名菩萨。

敦煌 285窟 无量寿佛说法

【无量寿佛】(一)即阿弥陀佛。阿弥陀,意译为无量寿(梵amita^yus )、无量光(梵amita^bha ),故阿弥陀佛亦称为无量寿佛、无量光佛。惟密教则以阿弥陀佛之应化身为无量光佛,其报身为无量寿佛。无量寿经卷上言,无量寿佛,威神光明,最尊第一。观无量寿经亦谓,无量寿佛,身量无边,非是凡夫心力所及。(参阅‘阿弥陀佛’3680) (二)为阿弥陀经证诚段所出之六方恒沙诸佛中住于西方之一佛。以其方处与阿弥陀佛同位于西方,又同名无量寿,故古来有同异之论。[不可思议诸佛所护念经卷下(隋代叉那屈多译)、阿弥陀经通赞疏卷下(窥基)、阿弥陀经义疏(元照)、阿弥陀经要解(智旭)]【阿弥陀佛】梵名Amita -buddha ,西藏名Dpag-tu-med, Dpag-yas 。为西方极乐世界之教主。又作阿弥多佛、阿弭跢佛、阿弭亸佛。略称弥陀。梵语amita,意译无量。另有梵名Amita^yus ,音译阿弥多廋,意译无量寿;梵名Amita^bha ,音译阿弥多婆、阿弥亸皤,意译无量光。 

关于阿弥陀佛名号之由来,据鸠摩罗什译之阿弥陀经载,此佛光明无量、寿命无量,故称阿弥陀佛。然据梵本阿弥陀经及称赞净土佛摄受经载,此佛寿命无数、妙光无边,故称无量寿佛、无量光佛。一佛而有不同义之二名,为其他诸佛所未见。又于般舟三昧经、大阿弥陀经、维摩诘经等早期经典中,亦仅有阿弥陀之称号,故推知无量寿、无量光之称号,系后代依其名之原义所立。另据平等觉经、后出阿弥陀佛偈、称赞净土佛摄受经等载,弥陀号称无量清净佛,所在之世界称为清净世界、极乐世界。 

阿隬陀佛成道之本缘,据无量寿经卷上载,过去久远劫世自在王佛住世时,有一国王发无上道心,舍王位出家,名为法藏比丘,于世自在王佛处修行,熟知诸佛之净土,历经五劫之思虑而发殊胜之四十八愿。此后,不断积聚功德,而于距今十劫之前,愿行圆满,成阿弥陀佛,在离此十万亿佛土之西方,报得极乐净土。迄今仍在彼土说法,即净土门之教主,能接引念佛人往生西方净土,故又称接引佛。阿弥陀三尊像通常以观音菩萨及大势至菩萨为其胁侍,而与此二尊并称为西方三圣。

敦煌 中唐 第159窟南侧 阿难、菩萨、天王此为吐蕃时期彩塑中的精品。

阿难是一个虔心侍立的小和尚。菩萨身体S形,面相丰腴而略方,两眼角上翘,服饰彩绘精致细腻。天王盔甲式样大约取材于吐蕃军队。

 

敦煌 盛唐 第45窟 迦叶

这是盛唐时期的迦叶造型,完全是一幅饱览人世变换的哲人,超然深邃。

敦煌 盛唐 第45窟 阿难佛的小弟子阿难

完全是一个年轻英俊的小和尚。身体微扭作S型,嘴唇的棱角与眉眼的曲线,显示出年轻、幼稚、单纯。

敦煌 盛唐 第45窟 菩萨

这尊菩萨上身全裸,饰以璎珞批帛。高髻、蛾眉、红唇,身段婀娜,肌肤柔软,手臂修长,神态端庄温情。她的形象是人间眷恋有情的娇宫娃。(传说这是观世音菩萨的塑身)


敦煌 盛唐 第45窟 阿难、菩萨、天王此为上图的局部

阿难年轻持重,菩萨温情,天王凶猛。但三者又是一个和谐的总体,同侍于佛侧,神情相应,就连手臂的高低起伏也无不与主尊内在配合

敦煌 盛唐 彩塑一铺 第45窟\平顶敞口龛,塑像七身,体态各异,个性明朗。主尊正襟危坐,温和慈祥。迦叶老态深沉,襟怀坦荡。阿难少年颖悟,敦实憨厚。菩萨亭亭玉立,秀外中慧。天王戎装革里,金刚怒目。

迦叶、菩萨、天王 第322窟正龛北迦叶清瘦体健,通肩袈裟,足登云头履。菩萨身材修长,花冠垂带,霞披系裙。天王戎装,盔铠战裙蔽体,长靴护腿,脚踩地神。

彩塑一铺 第432窟中心柱东向龛券形龛,双龙首龛梁,火焰纹身光。主尊善跏坐,外着大袖袍,内着僧抵支,挽结。二菩萨粗头,精神静谧,宝冠,披巾著裙。色彩丰富,格调明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