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调查qq登录网址:初中文言文重点篇目要点提炼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08 10:05:46

初中文言文重点篇目要点提炼

古文加油站 2008-12-14 20:24:00 阅读0 评论0   字号: 订阅

  《鱼我所欲也》《孟子》
   一、语音 : 箪(dān)蹴(cù) 羹(gēng) 死亦我所恶(wù)
   二、重点词解释
   1、本心:天性,天良” 2、患:祸患,灾难 3、辟:通“避”,躲避
   4、箪:竹筐 5、蹴:用脚践踏 6、得:通“德”,恩惠,这里是“感激”的意思
   7、乡:通“向”,从前 8、何加,好处。 9、恶:厌恶。
   10、辩:通“辨”,辨别。 11、义:正义或仁义。 12、勿丧:不丢掉,不遗失。丧:遗失
   13、万钟:万钟的俸禄,形容位高禄厚。 14、贤者:有道德的人。
   15、苟得:苟且取得,本文指:“苟且偷生,意思是只为求利益,不择手段。
   三、重点句子翻译
   1、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尔。
   不仅有道德的人有这种信念,而且人人都有,只是有道德的人能不丧失罢了。
   2、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与我何加焉。
   对于优厚的俸禄如果不问他合不合礼义,就接受它,那么优厚的俸禄对我来说有什么益处呢?
   3、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如果这两种东西不能同时得到,那么我就舍弃生命而选取正义了。
   4、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
   以前宁肯死亡,也不接受,今天却为了我所认识的穷苦人感激自己而接受它。
   5、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
   假使人们追求的东西没有比生命更宝贵的,那么一切能够用来逃避祸患的手段,有哪一种不能采用呢?
   四、思考题
   1、本文出自《孟子•告子上》,作者孟子,战国时期鲁国人,思想家、教育家,是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还学过他的文章有《得到多助,失道寡助》《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附“四书”:《孟子》《论语》《大学》《中庸》)
   2、归纳段意:第一段:论述舍生取义是人的本性。
   第二段:论述见利忘义是丧失本性的行为。(第一层(1-2句)从正面举例,说明义的存在。第二层从反面举例,接受万钟这是丧失人的本性。)
   3、理解及背诵:(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用原文回答: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2)文中能概括全篇大意的句子是:生,亦无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开头以"鱼"和"熊掌"为喻,巧妙地回答了这个问题,请写出原句: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3)《鱼我所欲也》中出现的成语有:舍生取义、嗟来之食;由此我们可联想到与本文观点相关的孟子曾说过的三句话: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4)《鱼我所欲也》中体现“性本善”思想的句子是: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5)孟子认为能做到舍生取义的人是;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
   (6)孟子认为失其本心的行为是: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为宫室之美而受之;为妻妾之奉受之;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
   (7)在孟子看来,什么情况下,即使遇到祸患也会挺身而出的?(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
   (8)不辩礼仪的接受万钟是为了:(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9)文中与“嗟来之食”的意思相一致的句子是: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4思考、(1)文中所指的比生命更可贵的东西是指道义,比死亡更可怕的东西是指丧失道义。
   (2)人的本心是什么?舍生取义
   (3)本文使用了哪些论证方法,试举例。
   比喻论证、对比论证、举例论证、道理论证。
   (4)文章开端没有直接进入议题,而是先从生活中人们可能遇到的事情写起,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
   给所要论述的问题增加了通俗性,为下文论议正题作好了铺垫。
   (5)文中多次使用对比这种手法,请举例说明。
   鱼和熊掌对举 生与死对举 向与今天比较等
   (6)写“鱼”和“熊掌”“不可得兼时?”取“熊掌‘的用意是什么?意在说明在生活中经常会遇到需要选择的事,在两者不可兼得的情况下,人们会选取价值更高的东西,用此事情来比喻”舍生取义“的道理。
   5、联系、本文观点广为后人所赞同,请找出本文观点并写出与之一致的两句诗。
   观点:舍生取义诗句:(1)取义成仁今日事,人间遍种自由花(2)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6、应用。(1)本文孟子用“ 舍生而取义 ”来表现他的人生追求(选择)文天祥《过零丁洋》中体现这种追求的诗句是:“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请写出历史上在人生中有正确选择的人。例如:岳飞精忠报国,文天祥选择忠义守节,布鲁诺选择坚定信念。
   (2)本文所强调的“义”与市场经济下的“利”有无矛盾,由此会引发一点什么样的启示,请简要谈谈。
   不矛盾,在市场经济下也要讲诚信、讲道德,不做违法乱纪的事。
   (3)在现实生活中许多人用自己的青春热血和宝贵的生命谱写了一曲曲“舍生取义”的正气歌,请概述一个这样的例子:如抗洪英雄李向群为保一方群众生命财产安全誓斗洪魔,以生身殉国。刘胡兰,朱自清病危之际拒绝吃美国救济粮等。
   (4)列举奉行“舍生取义”这一行为准者的事例,并简要概述。如:南宋末年文天祥组织力量坚决抵抗外侵,失败被捕后,面对元朝威逼利诱,竟毫不动摇,视死如归,最终被杀,这种高尚的民族气节和为正义而献身的精神永远值得后人学习。
   (5)本文主要阐述了“舍生取义”的道理。作为21世纪的中学生,你怎样理解这个“义”字?(能见义勇为、为正义事业而献身、做与国与民与人有益的事等。社会上的哥们义气是与小团体个人私利相关的江湖义气与本文的“义”不同。)
   (6)作者在文中赞扬的是怎样的人:舍生取义的人(精神永存),批评的是怎样的人:见利忘义的人(无生命价值)
   《三峡》(郦道元北魏著名地理学家、散文家
      1、 文学常识:作者:郦道元 , 北魏著名地理学家、散文家 。《三峡》一文出自《水经注》这是记叙我国古代水道的一部地理书。
   2、实词: 自:从。 空谷传响:回声 襄:漫上。漱,这里是冲刷的意思。
   沿:顺流而下。 溯:逆流而上。 御:驾。献:山峰。
   良:实在、真。 肃:寂静。 属 :连续。引:延长。
   绝:消失。 素;白色 旦;早晨。漱,这里是冲荡的意思。
   嶂:像屏障一样的高山。 朝:早晨。 清荣峻茂
   曦月:阳光,月亮。曦,早晨的阳光,这里指阳光。。
   3、特殊用法:奔:飞奔的马。 湍:急流的水。三声:几声。三,这里不是确数
   4、 区别: 属:属引凄异(连续) 绝:久绝(消失)。自三峡……(从)
   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类) 绝 献(山峰):极自非……(如果)
   属予作文以记之(嘱咐)。 阻绝:断
   5、通假字:阙;同“缺”,中断。
   6、重点句翻译: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白色的急流,回旋着清波,碧绿的深水,映出了(山石林木的)的倒影。
   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
   7、理解性背诵:
   1)写山连绵不断(长)的句子: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2)写山高峻的句子:重岩叠嶂,隐天蔽日。从侧面烘托山峰陡峭幽邃的一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3)写夏水的句子:(1)写水势凶险的句子:夏水襄陵,沿溯阻绝。
   (2)写水流湍急的句子: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
   4)写春冬三峡水的特点的句子: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5)烘托三峡秋景凄凉的语句是;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6)引用渔歌反衬三峡深秋清幽寂静的句子是: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引用渔歌作用:进一步突出三峡山高水长的特点,同时渲染三峡秋季肃杀、凄凉气氛)
   7、结构。结构:文章先总写三峡地貌,(总写)(第一段),再写三峡四季壮丽景色,(分写)(第二段)
   8、文章表现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表现作者对祖国山水的热爱之情。
   9、运用:(1)2003年6月,世界人民见证了“三峡蓄水315”高峡出平湖的壮丽景象,郦道元所描述的昔日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的三峡秋日的凄凉景象将一去不复返。
   (2)由李白的“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这一诗句,你想到《三峡》中与此意境相同的句子是:朝发白帝,暮到江陵。
   10、探讨:(1)文章为何先写夏而后写春冬、秋,春冬为何放在一起写?
   (2)文章第一段写山,第二段写水,这样安排的目的是什么?(写山的特点,为写水设置了条件或为下文作铺垫,山高水的落差大,水速自然急速。)
   11、欣赏:
   (1)你喜欢文中那一点?说出喜欢的原因。如;用词精当,趣;表愉快心情。或 引用渔歌起反衬作用。
   (2)本文语言精致、洗炼,用语俏丽贴切,选一点分析。
   (如:描写三峡深秋清幽静寂,说明人们感伤程度。如:描写三峡春冬时,因急流险滩,雪浪飞溅,故以“素”字修饰“湍”,因潭水澄碧,深沉宁静,故以“绿”字修饰“潭”字。
   飞漱其间。的“飞”字。答:“飞”形象一写出了瀑布从天而降,落下深谷的气势。)
   《记承天寺夜游》
   一、作者:苏轼,北宋著名的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学过他的文章有《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江城子 密州出猎》
   二、解释句中加点的词: 念:考虑,想到 寝:睡 但:只是相与:共同,一起
   闲人:清闲的人 空明:形容水的清澈透明。户:窗户
   水(月光)中藻、荇(水草,这里指竹子和柏树的影子)交横。
   三、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张怀民也没睡,于是我们一起在庭院散步。
   2、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月光照在庭院中,像积水那样清澈透明,竹子和柏树的影子就像水中交错的藻和荇(水草)。
   3、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哪一夜没有月亮呢?哪里没有竹子和柏树呢?只是很少有像我们两个这样的“闲人”罢了!
   四、填空
   1、全文以“月光”为线索,依据作者的行踪,以诗的笔触描绘了夏夜月光图,创设了一种清冷皎浩的意境,表达了作者旷达心境。
   2、文中描写月光美景的语句是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3、表达作者微妙复杂的感情语句是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主旨句)
   4、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作者的复杂感情。(旷达胸怀)(1)贬谪悲凉。(2)人生感慨。(3)赏月喜悦;(4)漫步悠闲。
   五、结构:本文运用了哪几种表达方式,请按不同的表达方式划分层次,并写出各层次大意。
   记叙 描写 议论。
   第一层:(1-3句)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庭院漫步。(表达方式是叙述,交代清楚了时间、地点、同游者、游历的缘由)
   第二层:(4句)观月赏景。(写景、描绘月夜庭中美景)
   第三层:(最后3句)月夜问天,自喻闲人。(庭中月色或月光如水,议论,点出作者旷达乐观的襟怀)
   六、思考1、你是如何理解文中“闲人”的含义?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种种微妙复杂的感情尽在其中。(或表现作者虽遭贬谪仍强作轻松愉快的复杂心情。既有由赏月咏月而发的自豪自慰,又有为"闲人"的境遇而生的惆怅和苦闷。)
   2、文章表现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旷达(豁达)乐观的胸怀。
   3、 作者游承天寺的原因:月色入户,无与为乐。
   五、欣赏、“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这一段写出了月光和竹柏倒影的什么特点?点染出一个怎么样美妙的境界?
   (此句用比喻手法写出了月光的清澈透明,点染出一个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亦真亦幻的美妙境界。)
   《与朱元思书》(吴均、南朝梁文学家)(阅读课)
     1、作者:吴均,南朝梁文学家。解题:“与”:给予。“书”:信。题目的意思是写给朱元思的一封信。信中述说旅行所见,寥寥一百四十余字,把富春江富阳到桐庐一段的山光水色描绘得生动逼真,使人读后悠然神往,就像置身于奇山异水之间,是六朝骈体文中描写山水景物的妙品。
   2、解释重点字。①风烟:指烟雾。
   ②共色:同样的颜色。 ③俱:都。 ④许:附于数词之后,表约数,相当于“光景”“左右”。
   ⑤独绝:独一无二;绝,到了极点。
   ⑥从流飘荡:乘着船随着江流飘浮荡漾。这句是作者叙述自己的行动的,省略了主语。
   (7)急湍:急流的水(8)寒树:使人看了感到有寒凉之意的树。
   (9)负势竞上:凭依(高峻的)形势,争着向上。这一句说的是“高山”,不是“寒树”。
   (10)轩邈:轩,高;邈,远。这两个字在这里作动词用,意思是这些高山仿佛都在争着往高处和远处伸展。
   (11)泠泠:形容水声的清越。(12)相鸣:互相和鸣(13)⑥戾天:到天上;戾,至
   (14)息心:平息热衷于功名利禄的心。(15)经伦:筹划、治理。
   (16)忘反:流连忘返;“反”同“返” (17)⑩横柯上蔽:横斜的树枝在上边遮蔽着。上,在上,(18)犹:好像,如同。 (19)交映:互相掩映。
   (20)见:同“现”,显现,显露。 (21)缥碧:青白色。
   3、中心:.《与朱元思书》一文描述作者乘船自富阳至桐庐沿途所见,历历如画,令人有同行亲见之感。同时,也表现出他沉湎于山水的生活情趣。
   4、结构:第一段是文章的总起,概括描写了自富阳至桐庐一路上的奇山异水。
   第二段以简练传神的笔法从静态和动态两方面描写了富春江的异水。水色、水清、水深、水急都突出了“异”的特点:。   
     第三段描写了富春江夹岸的奇山,并抒发了作者爱慕自然、避世退隐的高洁志趣。
   全文分三自然段,第一自然段总写富春江奇特秀丽的景色。下文就扣住第一自然段中的“奇山异水”来写;第二自然段写异水,运用比喻和夸张将富春江“异水”(水清、急的特点)形象地表现出来;第三自然段写“奇山”(紧扣山高、树多、景美的特征):作者从视觉、听觉感受的角度来写,给景物蒙上了一层清淡幽雅的色彩。
   5.结合文中语句说说作者有怎样的志趣和情怀。(4分)
   (1)从“从流飘荡,任意东西”句中表现作者对自由的渴望;
   (2)从“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句中表现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对生命的歌颂;
   (3)从“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句中表现对山水风光的热爱,对功名利禄的鄙视,对官场的厌恶。(重点)
   6、 理解背诵。按要求写出句子。
   写登舟纵目总体感受的:_________________。(风烟俱净,天山共色)
   写江上放舟自由情态的:_________________。(从流漂荡,任意东西)
   总的概括赞叹富春江景的:(总领全文的句子)_________。(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写富春江水清澈的:________________。(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
   写江流气势磅礴的:________________。(急湍甚箭,猛浪苦奔)
   写听觉感受的:_____________。(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不绝(对偶句)
   写山“奇”的句子: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竟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
   文中“急湍甚箭,猛浪苦奔”一句是写水流湍急,《三峡》一文中那句话与它有异曲同工之妙?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7、重点句翻译。
   ①风烟俱净,天山共色。----烟雾全部消散尽净,晴空和青山呈现同样颜色。
   ②急湍甚箭,猛浪若奔。――飞腾的急流,比箭更快;汹涌的浪滔,与快马无异。
   ③夹岸高山,皆生寒树。――紧贴两岸的山上,长满了常青(阴森森)的树木。
   ④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那些为名为利极力攀高的人,看到这些雄奇的高峰,就会平 息他那热衷于功名利禄的心。
   ⑤横柯上蔽,在昼犹昏。――横斜的大树枝遮蔽着天空,即使白天与黄昏无异。
   ⑥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治理社会事物的人,看到这些幽美的山谷,就会流连忘返。
   ⑦横柯上蔽,在昼犹昏横斜的树木在江面上边遮蔽着,在白天也像黄昏时那样阴暗。
   8、欣赏。急湍甚箭,猛浪若奔.特点是水流湍急,快如箭马。作者在此连用两个比喻,将急水猛浪的迅捷之势表现得十分生动形象
   9、中心:“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表现对山水风光的热爱,对功名利禄的鄙视,对官场的厌恶。(重点)(也是本文表现作者的思想感情)
   10、讨论。“奇山异水,天下独绝”是对这里的山水的总的评价,试根据作者的描写,分析这里的山“奇”在何处?答:奇在“负势竟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句中连用“负、竟、轩、邈、争、指”等字,把原本静止的重山叠岭写活了,似乎仍在生成变化中,其次写山中各种声音,简直是一只自然交响曲,使人感到山间处处勃发生机。
   11、练习,看到富春江的奇山异水,作者发出了什么样的感慨?你怎么样理解他发出的这些感慨?
   《生于忧患死于安》
   中心:阐述造就人才和治理国家的问题,人才的培养中,逆境作用不可小视;国家的治理中,如果没有执法严格,直言敢谏的臣子和邻国的侵扰,国家就会在安逸享乐中灭亡。
   一、生字、重点词和句子翻译
   1、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
   重点词:任:责任,担子。苦,劳,饿,空乏,均为使动用法,翻译为“使 ……痛苦”“使……劳累”“使……受到贫困之苦” 拂:违背,逆,不顺。乱:干扰,错乱。
   句义:所以,上天要下达重大使命给这个人,一定要先使他的内心痛苦,使他的筋骨劳累,使他的体肤饿瘦,使他身受贫困之苦,所行不顺,使他所做的事情颠倒错乱。
   3、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重点词:衡:同“横”,梗塞,指不顺。
   作,奋起,指有所作为。 征:征验 。喻:明白,了解。
   句义:内心困扰,思虑阻塞,然后才能有所作为;憔悴枯槁,表现在颜色上,吟咏叹息之气发于声音(看到他的颜色,听到他的声音),然后人们才了解他。
   4、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重点词:入:在里面,指国内。 出:在外面,指国外。法家:有法度的世臣。
   拂士:足以辅佐君主的贤士。拂:通“弼”读bi,辅佐。恒:常。
   句义:如果国内没有坚持法度的大臣和足以辅佐君主的贤士,国外没有敌对的国家和外来的忧患,国家时时都有灭亡的危险。
   5、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重点词:生:生存发展。
   句义:忧患(能激励人勤奋)使人生存发展,享受安乐使人委靡死亡。
   6、问题设计及解答
   (1)文章讲的是造就人才和治理国家的问题,中心论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2)文中第一段所举历史人物的共同特点:都是在经历了艰难困苦之后才成就了不平凡的事业。
   第一段运用排比句式的作用是:非常有力的说明人才是在艰苦环境中造就的道理。
   (3)第二段承上启下的句子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其中“是人”指
   上述六人和与此相似的其他人。
   (4)第二段讲客观条件对造就人才的作用,阐述的道理是:
   成就大业,必须先经受苦难磨练。
   其中阐述在思想上磨练的句子是:苦其心志。
   在行动上受磨练的句子是: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行为。
   :在生活上经受磨练的句子: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
   其结果才能动心忍性,(受磨练的益处)增益其所不能。
   (5)第三段讲人的主观因素对成才的作用即:困境能激发人的斗志
   写人心理状态的变化,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写人面部表情的变化。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6)第三段从正反两方面论述经受磨练的好处,从正面讲磨练激发人斗志(个人)。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从反面提示国家灭亡的原因(国家)。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7)孟子对治理国家提出的论断是: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孟子认为国家要长盛不衰,就需要有法家拂士和敌国外患。
   三、思考、应用。(1)孟子在文中列举了六位历史人物的经历。强调了“逆境能成才”;在今天有人认为“顺境也能成才”。对此,你如何看待,请举例谈谈。
   (2)有人认为现在生活优越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就失去了现实意义。请举例谈谈你的看法。
   附论证本文观点的名言及事例:勾践,卧薪尝胆。
   艰难困苦,玉汝玉成。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忧劳兴国,逸豫亡身。
   桃花源记
     1、作者:陶渊明,朝代:晋宋诗人,散文家。本文选自《陶渊明集》。还学过他的文章有
   《归园田居》(其三)《饮酒》《五柳先生传》等
   2、文章知识:(1)线索:渔人(武陵人),进出桃花源的行踪为线索。发现——访问——离开——再寻,贯穿起来。(2)顺序:时间先后
   3、重点字词、(1)通假字:要通“邀”,邀请。
   (2)古今异议:交通,交错相通。无论:不要说,要不必说。
   妻子:妻子和儿女。 绝境:与世隔绝之地 。鲜美:鲜艳美丽
   (3)一字多义:志: 处之志之;标记,寻向所志。
   (4)重点词:欲穷其林穷:穷尽。 具答之具:详尽。悉如外人,全部、完全。
   咸来问讯咸,都。黄发(老人)垂髫(小孩),并怡然自乐,都。
   4、成语:(1)世外桃源:与世隔绝,没有战乱,人人安居乐业的理想社会。后用此成语指虚构的超脱现实的安乐美好的地方。
   (2)豁然开朗:豁然,开阔明亮的样子。形容有狭窄阴暗突然变为开阔敞亮。也比喻心理突然悟出道理而 感觉明朗。
   (3)无人问津;津:渡口。没有人来问渡口。后用此成语比喻没有人过问受到冷遇。
   (4)落英缤纷;落英:落花。缤纷:繁多凌乱的样子。鲜花纷纷飘落,形容春天美好的景色。也指花儿凋谢的暮春天气。
   5、理解背诵;(1)本文中描绘桃花林中草美花繁(桃花林奇异景象)的语句是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2)本文中是什么吸引渔人"欲穷其林"的?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3)本文中描写了桃花源美好的自然环境的句子: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2003年河北省中考填空题)
   (4)本文中描写了桃花源社会环境的安宁的句子: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髻。并怡然自乐。
   (5)本文中描写了桃花源人民安居乐业、和平幸福的境况(或:描写老人和小孩神情)的句子黄发垂髻。并怡然自乐。
   (6)本文最能体现桃花源人热情好客、民风淳朴的句子有:a.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B.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7)本文"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桃花源人为何叹惋不已?问今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8)交代桃源人来历的句子: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
   5、思考、(1)本文中第三段描写了桃花源人社会风尚的哪两个方面?(简答):生活幸福;民风淳朴。
   (2)本文的哪两件事能说明桃花源是虚构的理想社会?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未果,寻病终。
   (3)从文章那些地方知道内容是虚构的:从“桃源世界”,结果“不复得路”,而后“无人问津”可知。
   (4)虚构目的:描绘无剥削,压迫,自食其力,自给自足,和平宁静,人人自得其乐的社会,同当时的黑暗社会形成鲜明对照,表达了作者和广大劳动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理想社会的追求。
   (5)作品意义:尽管这种理想不可能实现,但它体现了人们的追求和向往,也反映出人们对现实的不满与反抗。
   6、讨论、 回答下列问题
   1、为什么“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设下悬念,使故事更加离奇)
   2、“桃花源”是作者虚构的理想世界,既然是不存在的,作者为什么还要写它呢?
   (为了寄托自己的政治理想,反映广大人民的意愿。或:为了寄托美好理想,追求自由生活)
   3、渔人离开桃源后,还写太守与刘子骥先后探访未果的情形的作用是什么?
   (① 增添神秘色彩。②暗示这是一个虚构的无法实现的理想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