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语diss是什么意思:英国驻华公使朱尔典眼中的袁世凯(二)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9 16:14:41

英国驻华公使朱尔典眼中的袁世凯

2009-08-01 07:35:39 来源: 网易历史 跟贴 43 条 手机看新闻

朱尔典眼中的袁世凯是那个时代唯一能平定大局的伟人,他也因此为袁世凯提供了许多帮助。我们姑且不去评说朱尔典的评判是否有误,不去评说朱尔典为袁世凯所做的一切是否正确;我们只是呈现朱尔典的观点,呈现朱尔典眼中的袁世凯的模样,以给后人更多的参考。

在袁世凯进驻孝感的当日,奕劻自知无力支撑局面,遂向清廷请求辞去内阁总理大臣的职位。清廷准其请,并授权袁世凯为内阁总理大臣。袁世凯称宪政之规定,内阁总理大臣须国会选举产生。于是,资政院开会,给袁世凯补足了手续,使他成为民众选举产生的合法内阁总理大臣。但袁世凯之上还有皇帝、皇太后、摄政王等人,尤其是摄政王,手上还控制着一万多人的禁卫军,名义上还代行大元帅之职权。于是袁世凯在朱尔典的帮助下,迫使摄政王交出了权力。

袁世凯在获得实际最高权力后,继续打着维护清室的旗号,但实际上是想利用清廷和革命派之间的矛盾和弱点,抬升自己的身价,来个一箭双雕。他想以清政府为工具去压迫革命力量,迫使其就范妥协;同时借助革命力量威胁清廷,迫使它交出全部的权力。就在这关键时候,朱尔典又为袁世凯出了一力。在朱尔典的策动下,袁世凯在强攻汉阳之后,本来可以一鼓作气再攻下武昌,却突然提出要双方无条件停战三天。此举颇令人费解,但细想便知:一旦清军攻下武昌,他就失去了向革命党妥协的可能性。此时独立的省份已占十之七八,人心已去,维持清廷的虚君已无可能。而此时袁又不可能立刻称帝,遂希望能在清廷和革命军之间求得平衡,让两者对峙,而自己从中得利。这样,调解、谈判就成了手段。

朱尔典是个聪明人,在这关键时刻,他几乎天天与袁世凯会面,早在袁世凯动身前往孝感督战的时候,朱尔典就给英国外相格雷打电报说,袁世凯的威信“或许可能使他能够安排某种妥协,既将挽救朝廷,又将满足起义者的要求。运动已发展到如此广阔的范围,对袁世凯这样一个具有实际见识的人来说,任何以武力镇压运动的企图大概不会具有很大的成功希望。在中国人民与满清王朝之间,没有任何人能够比袁世凯更适于充当调停者的角色,因为他是中国人民中最信任的代表,而他和他的家族有好几代人为清朝效劳”。接着,朱尔典电令英国驻汉口领事葛福向湖北军政府转达袁“甚愿停战”之意,同时要求葛福代表英国政府声明战争“不应再延续下去”。在朱尔典的调停下,袁世凯对汉口停战谈判提出了四项条款。英国驻汉口领事还作为证人在停战协议上签了字。接着,葛福就急忙向朱尔典汇报:“通过我的调解,双方已同意无条件地停战三天。目前的情况几乎同袁世凯所要求的完全一致。”事态的确朝着“袁世凯所要求”的方向发展。1911年12月初,袁世凯又提出了和议谈判的四项条款,并委派唐绍仪去上海谈判。谈判围绕君主制与共和制展开,虽然没有取得什么实质性的东西,但却为袁世凯赢得了声誉。当时英国《大陆报》特派员埃德温·丁格尔就说:“这次北京政府和南方派全权代表的和平会谈被认为对中国有非常之重要性。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此为中国命运之转机。”(丁格尔著、刘丰祥等译:《辛亥革命目击记:〈大陆报〉特派员的现场报道》,中国青年出版社,2002年版)丁格尔希望南方革命派能尽快接受袁世凯停战的条款,以停止目前的冲突。

和谈在给袁世凯赢得掌声的同时,也给袁世凯赢得了时间。在和谈进行过程中,袁世凯借助外力不断施压,使革命军内部也发生了一些变化,尤其是黎元洪权力的削弱,为袁世凯赢得了筹码。黎元洪曾力图说服朱尔典等外国使节能承认他的政府,但朱尔典明确表示:“这当然是办不到的。”但随着和谈的无果而终,朱尔典还是有点沮丧,他叹息说,袁世凯“为实现和平解决竭尽一切努力,但都失败了。唐绍仪已经辞职;上海革命派在整个谈判中是绝不妥协的”。

就在和谈没有进展时,孙中山的到来更是彻底地改变了袁世凯、朱尔典的布局,形势突然紧张起来。袁世凯、朱尔典都没恍过神来,孙中山就在南京宣布中华民国成立,并就任临时大总统。

南京临时政府的成立,虽然还没得到列强的承认,但显然让袁世凯、朱尔典等人措手不及。袁世凯一直渴望君主立宪,他在跟朱尔典的多次交谈中,也都明确表达了自己倾向君主制的主张。1911年12月22日,袁世凯在与朱尔典就唐绍仪从上海发回北京的电报的谈论中,明确反对南方革命派提出的共和制的主张。“在同我的会面中,袁世凯用很强的语气说,他将与共和政体不共戴天,因为他深信共和只会导致国家的分裂和毁灭……他认为一个有限君主制是唯一能够确保国家完整的政体。”(李丹阳译:《英国外交档案摘译:武昌起义后袁世凯父子与英国公使的密谈》,《档案与史学》2004年第3期)迷恋君主制的袁世凯自然不愿看到中华民国临时政府的成立。但当共和政府业已成为事实,且在国内共和呼声日益高涨的情况下,袁世凯开始了暗中与南京临时政府的接触。南京临时政府愿意而且真诚地邀请袁世凯前来就任大总统,但也开出了条件,就是要迫使清帝退位,成立统一的共和政府。朱尔典在这个时候能做的就只有两件事了:一是联合列强拒绝承认新生的共和政权;二是继续为袁世凯谋取革命成果出谋划策。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后,就向世界各国呼吁,希望能够早日得到承认。但列强却污蔑革命党人非常缺乏管理国家的经验,声称必由袁世凯来统一南北,才肯承认中华民国。孙中山以大局为重,表示愿意辞职让位于袁世凯。朱尔典也为袁世凯即将获得的职位向其表示祝贺,他说:“袁世凯博得了各国的信任。”

1912年1月16日,北京革命党人暗杀袁世凯,结果失败。朱尔典获悉后,马上前往祝贺袁世凯幸免于难,并讨论时局。袁世凯提出了两条建议:(一)发表一道谕旨,授权他在那些已聚集在南京和北京的各省代表选举共和国总统之前(选举大约在一周后进行),按照共和的原则处理临时政府工作。(二)由一道类似的谕旨授权他,在特别召集的国民大会选举共和国总统之前,处理临时的共和政体问题。朱尔典赞同他的建议,认为这是新政府能够立即着手进行的恢复秩序和平息全国形势的工作,是可取的。袁世凯还告诉朱尔典,朝廷已经承认“国民意志必将获胜”。他向朱尔典保证,“他办事始终是严格服从国民愿望的”。

(本文来源:网易历史 作者:汤伏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