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滨海新区厨师招聘:【名人档案】历史上最负盛名照片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7 21:46:19

【历史上最负盛名照片】 1.《刺杀肯尼迪的凶手被枪杀》

“奥斯瓦尔德出现了。我举起照相机,察觉到有人从人群中挤出来。他向前迈了三步。我按下快门。我直到听到了枪响才知道发
生了什么事。当人们向鲁比扑过去时我照了另一张照片。可是闪光灯不起作用,又来不及充电。我一直为第一张照片感到担心。
我有没有过早地按下快门?差不多过了两个小时我才能够从监狱里下班回办公室去把照片洗出来。快门没有按得过早。”
2. 《拿手榴弹的小男孩》

阿伯斯的风格是一种幻想世界和意识形态世界的不和谐。正如这幅照片中阳光明媚的公园和两棵梨树之间, 以及优美的景致和
小孩子明显的恐怖而带点残暴的表情。
3.《被打捞的小猫》

这并不是一锅小猫靓汤。8周大的猫咪呼噜噜太想知道主人的晚餐是什么了, 它围者着面汤锅打转,直到一头载了进去……
4. 《枪》

在纽约105街区, 一个小流氓将枪直指摄影家的镜头。“他只有11岁,却学会了一切狰狞。”克莱因回忆说:“当然,他手里
是一把假枪,他正玩的也不过是美国孩子街头巷尾惯玩的游戏。但在我看,这一瞬间早已不再是儿童的游戏。”
5. 《最著名的吻》

这是有关接吻的著名照片中最早的一张。面对这张在公共场合抢拍的照片,今天的人们可能会想到肖像权,隐私权这样的字眼,
实际上它的确引发了一场肖像权的官司。但这并没能阻挡它在全世界流传。
6. 《她叫玛格丽特马瑟》

这幅坐姿人体使韦斯顿的人体摄影达到巅峰状态, 也是人体摄影最伟大的经典之一,并由此产生了一系列抽象的人体艺术。
7. 《奥马伊拉的痛苦》

1985年11月13日, 哥伦比亚鲁伊斯火山突然爆发,山上的积雪融化后夹杂着泥石流顺坡而下,几乎吞没了附近的阿麦罗镇,
造成了毁灭性的灾难。 火山爆发后的第三天,美联社的法籍摄影记者富兰克福尼尔赶到现场采访。在现场发现一个叫奥马伊
拉的12岁小姑娘被两座房脊卡在中间不能自拔,她的脊椎已被砸伤,尽管福尼尔曾经当过外科医生,但此时也无能为力。只
有在他拍下小姑娘那美丽而坚强的面孔的同时,不时同她交谈。希望增强她生存的力量和信心。 待救护人员赶到时,她已在
泥浆里浸泡了60个小时了。虽然小姑娘接受了治疗,但还是死了。 福尼尔从始至终守候在奥马伊拉身边,一直拍到小姑娘下
葬的最后一个镜头。 翌年这组照片获第29届WPP突发新闻系列一等奖,其中充分表现小姑娘横遭灭顶之灾时仍能保持神情镇
定自若的这张被评为1985年年度最佳新闻照片。
8. 《乡村医生》

1948年,史密斯被《生活》杂志派往科罗拉多州的克瑞米林拍一个工作中的医生。这次克瑞米林之行也促成了史密斯第一本摄
影作品集的诞生。史密斯曾经作为战地摄影记者随美国空军来到了太平洋战争的战场。但最终,由于他的成果不受编辑的肯定,
史密斯被子辞退。 他认为如果使用得当,摄影将“促进改良和理解的伟大力量”,他认为实事摄影不在于事先如何安排,更重
要的是其内容含能被不同层次、不同水平的读者所领悟。就像这位抽着烟,端着几乎末碰的咖啡的杰瑞亚尼医生那样,史密斯也
在捕捉着此际和下一时刻之间的人生的感觉。
9. 《陷阱》

一个溜狗的老人突然停下来进入了摄影家设计的“圈套”…
10. 《陷阱前奏》

画家为他穿着大衣的女友画一幅裸画, 这是在塞纳河畔由摄影师精心安排的一个“圈套”,最初的目的不过是想看看周围的人
对此有何反应。
11. 《毕加索》

“请看这块面包, 这是面包师出的主意。它们只有四个手指,这也是它们被命名为毕加索的原因。”毕加索如此对杜瓦诺斯说道
12. 《铁路边的商店》

阿拉巴马州的一个铁路边的商店,再现了美国30年代乡村富有的一面:种类繁多的瓜果和鱼,以及穿戴整齐的商店老板。不过很
快的,美国经济就进入了大萧条期。这也是这张照片被人追忆的原因。
13. 《旋转的温达》

这张照片是杜瓦诺斯1953年在一条大街上拍的。这期间,他拍摄大量温达的照片。温达在她父母的马戏团工作,实际上她是一个
脱衣舞表演者,被称作“激情的蜗牛”。对“温达”的着迷来源于她的表演所带来的强烈对比:表演场里黑乎乎的,条件极其简
陋,连街头苦力都可以进去看她的表演。外面则十分明亮。这明确地显示了公共场所和隐秘场所的对比。
14. 《碎镜》

镜子打碎了, 两个孩子在拾碎片,其它的孩子则默默看着,像犯了错的大人们那样惶恐。与此同时,另外的世界则依然各自奔忙,
这是1981年出版的《观察的方式》一书,68张系列街头摄影中的第14张,也是作者最得意的作品之一。
15. 《小大人》

照片中三位美国女孩在西班牙塞维尔某条小巷交谈。这张照片在一段时间内成为了美国销售第二的明信片。
16. 《温斯顿.丘吉尔》

关于这张照片的轶事是这样的:
1941年1月27日, 刚开完会的丘吉尔来到唐宁街10号的一个小隔间拍摄几张表现坚毅刚强的照片。然而,抽着雪茄的丘吉尔显得
过于轻松,跟卡特所设想的领导神韵不符,于是卡特走上前去,把雪茄从这位领袖的嘴里拿开,丘吉尔吃了一惊,他被卡特的举动
激怒了。就在他怒视卡特的一x那,卡特按下了快门。这张照片在世界广为流传,成为丘吉尔照片中最著名的一张。
17. 《撤退》

这是在撤退中的美国的海军陆战队士兵, 邓肯别具匠心,真切的表现了当时极度的寒冷。1950年美国海军陆战队在朝鲜作战,冬季
来临之前战况一直不错。当时麦克阿瑟将军的部队高估了自己的实力,以为他们会顺利推进到朝鲜北部,他们都意想不到地受到中国抗
美援朝部队的回击。史密斯将军的话使他们的失利更加出名:“Withdraw?..........!We go aheaad to the wrong drection!”
18. 《裸跑者》

在1975年英联邦橄榄球决赛上,包括伊利莎白女王在内的英国政要聚集在主席台上。这个体型优美的裸跑者-澳大利亚会计师米歇尔.奥
.布瑞恩正跑过球场的看台前。据报导,面对这个尴尬场面,女王差点晕过去。后来,布瑞恩以“有伤风化罪”被判三个月监禁。
19. 《布列松习作》

这张照片的题材并不重大,但却是布列松的一幅脍炙人口的名作。表现一个男孩:两只手里,各抱一个大酒瓶,踌躇满志的走回家去,好
象完成了一个光荣而艰巨的任务。照片中的人物,情绪十分自然真实。
20. 《饥饿的苏丹》

这张照片是凯文卡特, 赢得九四年普立兹新闻特写摄影奖的作品。那是一个苏丹女童,即将饿毙跪倒在地,而兀鹰正在女孩后方不远处,
虎视眈眈,等候猎食女孩的画面。这张震撼世人的照片,引来诸多批判与质疑。当人们纷纷打听小女孩的下落,遗憾的是,卡特也不知道。
他以新闻专业者的角色,按下快门,然后,赶走兀鹰,看着小女孩离去。 在他获颁这一生最高的荣誉两个月之后,卡特**身亡。道德良
心上的遣责,可能是卡特无奈结束生命的原因之一吧?在我们周围,正有无数这样的图像在形成、在发生,你我是否也仅止于按下人生镜
头的快门,然后,漠然地擦肩而过?
21. 《玛丽莲.梦露》

此照之所摄, 是60年代美国好莱坞著名女明星玛丽莲.梦露。虽然布列松是在梦露不经意时抓拍了此照,但从这一凝固的瞬间里,还是抓
住了模特的天生丽质和娴雅风度。
22. 《苦难的眼睛》

1948年冬至1949年春,布列松先后采访了中国的北平、南京、上海等城市,这张愁容满面的男孩子照片,是在南京市民买米的队伍中抓
拍下来的。照片揭示了中国人民的悲惨和苦难。 布列松是一位善于思考的摄影家。著名的美国杂志摄影家协会主席B.格林曾说:“看上
去,布列松的摄影好象是漫不经心随手拈来。但实际上他是一个很有思想的人。”
23. 《你先请》

猫米Terry和狗Tomson正在决定谁先下嘴。金花鼠Jim万万没有想到,主人刚离开家自己就要变成这两个“朋友”的晚餐。它们三个都
是Mark家喂养的宠物。在主人面前,它们似乎是亲密无间的伙伴
24. 《时代广场的胜利日》

当二战结束的消息传到纽约的时代广场,一位 狂喜的 海军士兵 搂过正在身旁的陌生护士热烈地吻着她。照片出现 于《Times》杂志,
是反映战争结束后人们轻松欢乐心情的优秀作品。40年后,伊森斯塔特在报上刊登寻人启事找到了当年的这两位照片中的男女,他们已
成了子孙满堂的爷爷和奶奶。
25. >

17年前(左),“阿富汗少女”古拉充满力量的眼神让世界为之着迷;17年后(右),古拉的眼眸依然充满着抗争精神。
1984年,美国摄影家史蒂夫·马科里在一个难民营拍下了一位阿富汗女孩的肖像;次年6月,《国家地理》杂志选用这张照片作封面。
如今这张照片已成为世界上最著名的新闻照片之一,被无数次印在报刊、海报和贵重的地毯上,甚至被人当作文身的图案。马科里说:
“19年来,我每天都能接到来信、电子邮件或者电话,总有人想给她捐钱,或者想收养她,甚至还有许多男人来信是想找到她并娶她
为妻!” 《国家地理》杂志的主编威廉·艾伦说:“可以肯定的是,这张封面图片中的人物是我们杂志社迄今为止所使用过的最令人
难忘的一个图片人物。我曾自问过数百次,图片中的那个绿眼睛女孩现在过得如何?” 遗憾的是马科里没有记下女孩的名字。2003
年,马科里和《国家地理》杂志再赴阿富汗,查找女孩的下落。几经周折之后,这个名叫沙巴特·古拉的女孩终于被找到。古拉也立刻
认出了马科里,她生命中只拍过一次照,而她自己并没看到这张广为人知的照片。她老了许多,贫穷而不幸,苏阿战争令她失去了双亲
和一个孩子,现在是一个面包师的妻子和三个女孩的母亲。在得到丈夫的同意后,古拉除下面纱,让马科里再次为她拍照。《国家地理》
尽可能从物资上帮助她,还资助了她和七名家人去麦加朝圣--这是她的最大梦想。 照片最让人难忘的是女孩清澈而惊恐的眼神。马科
里承认自己最初就是被女孩的眼神打动的,他说:“她好像在承受着惊人的困苦。女孩的双亲被战争吞噬。她那极具穿透力的眼神,震
惊中隐含着忧伤和恐惧……” 《美国摄影》杂志总编戴维·舍瑙尔评论说:“你无法一下子读懂她目光中的深意。她害怕吗?愤怒吗?
绝望吗?还是对自己的美丽非常自信?每次你看这张照片的时候,你读出的意思绝对不一样。任何一张能永世流传的照片都应该是这
样!” 一张盯着你的肖像照片和一幅自然风光是不同的,前者令我们失衡,惊慌失措。法国文化批评家罗兰·巴特写了本《暗室》的书
谈摄影,他说:“如果眼神坚持不变(尤其是,如果眼神持续着并通过摄影穿越时间),它就总有一种潜在的疯狂因素。”这里说的疯
狂,我理解为非理性的震撼,是艺术直指人心的最伟大力量。
26.

1972年6月8日,越南战争已接近尾声。久战不胜的美国军队已经变得歇斯底里,对着平民村庄和赤手空拳的百姓狂轰滥炸。照片拍摄
的是一群孩子被从天而降的燃烧弹吓坏了而四处奔跑的情景,特别是中间那个小姑娘因为身上的衣服被烧着,不得不赤身露体地在路上
奔跑。这个形象十分鲜明地展示了皮肉的痛苦与精神上的极度恐惧。这个形象撕扯着每一个富有正义感、同情心的读者的心。
这幅照片很快就被刊登在美国《纽约时报》的头版上,一下子成了轰动一时的话题。这幅照片逼真地揭露了战争的残酷性,显示了战争
对人类灵与肉的深重伤害。美国人早已被这场远离美国而无休止的战争弄得漠然麻木了,但这幅照片重又唤醒了他们的良知,于是一场
反战的浪潮重又兴起。不久,越战宣告结束,人们说,是这幅照片促使越战提前半年结束。1973年,这幅照片荣获美国普利策奖,同
年,在荷兰世界新闻摄影比赛中又被评为年度最佳照片。
照片中的小姑娘名叫潘金淑,当年9岁。照片成名之后,她成了新闻摄影跟踪的人物。成年后,她移居美国,被联合国任命为和平大使
奔走世界各地,以自己的经历讲述和平的意义。1996年,她有了自己的家庭和孩子,但背部还留有当年烧伤的疤痕。
27.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非洲少雨,连年干旱,成千上万的人民在饥饿中、在瘟疫中备受折磨而走向死亡。许多记者在那里拍摄的镜头
触目惊心,令人不寒而栗。这幅作品很有代表性。记者前去采访旱情十分严重的乌干达,深深地为那里经受的苦难而感动。他没有一般
化地去拍摄面黄肌瘦的灾民,也没有去拍摄寸草不生的干裂土地,而是拍摄了一个对比强烈的镜头--丰润的大白手和枯瘦的小黑手,
从而表达出自己对于干旱恶果的强烈感受和向社会呼吁的热望。作者大胆的画面剪裁,舍弃了对比以外的一切东西,而使人们的视觉感
觉强烈而集中,强化了照片的视觉冲击力,使干旱带来的深重苦难在无言中得到充分展示。
新闻报道摄影以瞬间纪实为使命为优势,然而,在拍摄的一瞬间,又能以恰当的构图、生动的形象冲击人们的视觉,震撼人们的心灵,
则是十分难能可贵的。
28.

1937年5月,德国“兴登堡”号飞艇顺利飞跃大西洋,正要在美国新泽西州莱克赫斯特基地着陆时,因撞击建筑物而爆炸起火。这一灾
难是人类的悲剧,更使德国国家尊严严重受损。因为在20世纪20年代,飞艇曾经是一种力量的象征。它意味着将来人们可以毫不费力地
驾驭天空。30年代,由于飞艇的成功,德国人曾经认为未来的天空将是他们的舞台,就像英国人从前称霸海洋那样。“兴登堡”号是飞
艇中最好的一只,然而却如此惨败。当时,这一事件被22架电影摄影机和许多摄影师拍摄下来。因为大家早就架好设备,对准天空,要
拍摄它成功着陆的镜头,却未曾料到拍下这一令人胆战心惊的一幕。
29.

作者是《波士顿先驱美国人报》记者,听到火警后,他连忙开车赶到现场。一边朝火场跑,一边把携带的两台相机调好光圈和快门,同时
观察着着火房屋的情况。紧张中,一名消防队员正跨到太平梯上,想帮助已经站在太平梯上等待救援的两个女孩--19岁的黛安娜和3岁
的蒂亚娜。
作者用镜头密切地注意每一个下落的东西,没想到却拍摄到了这桩惨剧的全过程。第二天,这组照片见报后,波士顿居民大为震惊。人们
被激怒了,强烈要求当局采取措施,检修这些不太平的太平梯。波士顿政府在24小时之内对全城的楼房进行了检修,以使人们的生命得到
可靠的保障。
这组照片荣获了美国普利策新闻照片奖。其中这一幅在世界新闻摄影比赛(WPP)年度赛中被评为最佳新闻照片。
30.美国 洛高.莫洛比托 1967年
事情发生在美国佛罗里达州。7月17日早晨,电线工人兰度.赞比安到杰克逊维尔市进行例行检查时,碰到了一根活的高压线,立刻被电击得
不省人事。在附近工作的工人马上跑过来抢救。画面上是最先跑过来爬上电线杆的工人汤普逊。他发现赞比安已经窒息,马上用口对口的方
法进行人工呼吸抢救。随后的工人上来一起把赞比安救落到地面,送往医院,终于从死神手里夺回了赞比安的生命。
作者洛高.莫洛比托是一名有经验的记者,当他走在路上时,听到人们惊慌的叫喊,便马上跟着跑了过去,观察事态的发展,最终拍摄到这幅
感人至深的照片。第二年,这幅作品获得了美国普利策大奖。
31.

二战结束后日本经济逐步从废墟上复苏,发展迅猛。然而随之而来的工业污染也日益严重。由于一家名叫“奇索”的化学工厂不断向海里
排放含有大量水银毒素的污水,以致当地渔村许多人得了一种怪病:四肢萎缩,全身痉挛,导致死亡。
史密斯得知这一情况,决定用照片揭露这种污染环境的罪恶,为受害的人们讨回公道。1971年在日本女友的帮助下,他开始到水俣村采访。
在三年半的时间里,他和渔民住在一起,吃在一起,拍摄了许多真实的镜头。厂方为了阻止他采访,雇用了**多次袭击他,以致被打伤住进
了医院。但他“九死不悔,永不妥协”,终于拍摄到了上千幅照片,完成了采访。他选出175幅出版了一本名叫《水俣》的画册,发行量达
到三万册。这个专题不仅轰动了日本,也轰动了全世界,引起了全世界人民对环境保护问题的高度重视。他的这些作品,有如唤起人们共同
起来保护环境的警钟。
32.

[木偶戏表演] 伊森斯塔特清楚地记得这张照片是当时《生活》杂志委托他拍摄一个“伊森斯塔特眼中的巴黎”专辑中的一张。“这是一件非
常困难的工作,以为巴黎曾经被许多人摄入他们的镜头。后来在帕克得.芝刺索雷斯我发现了一个露天木偶戏表演。许多孩子在怀着惊奇和
兴奋的心情在观看表演。我找到一个非常好的角度,接连拍了两卷胶卷。”当伊森斯塔特92岁时,他承认:“在我有关人的表情的作品中,
没有哪一幅比这张成功。”
33. >

早在1915年底,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双方一致认定西线战事将是决定胜负的关键。因而当德军在东线获得胜利后,就立刻集中兵力向凡尔登大
举进攻。双方在凡尔登展开了拉锯战,无论是胜利还是失败,双方都付出了同样的代价:法军伤亡了35万人,德军也差不多。照片上冲在最
前的法军士兵永远地停止在这一刻--永远地告别了战场。中弹士兵朝后仰的身体与一群正向前冲锋的战士形成了强烈的对比
34. >

1951年1月27日, 朝鲜阳吉的一处雪地中,赫然透出一双被捆绑的手和一个被呼吸融化的“雪洞”。雪的下面是一具朝鲜平民的尸体。他是
被撤退的南朝鲜军队开枪打伤然后被折磨其后任其死于雪中。都是朝鲜人,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画面构图简单,但却充满了战争的残
酷与悲哀!
35. >

对硫磺岛战役来说,冲锋则意味着死亡。此时距离整个太平洋战争结束只有一个月多一点的时间,
但其中的每一天都有大量的生命在炮火下失去生命:有美国人也有日本人。照片上的冲锋的美军士兵也许还不知道,他们将面临太平洋上最
血腥的一次战役--硫磺岛战役。到5天后战役结束时,将有6821名美军士兵阵亡,19217人受伤。而这一切仅仅是为了这个名为硫磺岛的
可怜火山灰岛,一个长5英里,最宽处只有2英里的岛屿,它在浩瀚的太平洋上简直微不足道,但以其距离日本东京不足700英里的原因而使
它成为一个军事地位十分重要的战略要地。小小的岛屿上,一半是泥土,一半是白骨。
36. >

1965年10月10日,美联社记者洪阮迈与他随行的小分队一起在水稻田里卧倒躲避伏击。在这张照片拍摄后不到10分钟,洪阮迈的相机与头
颅同时被一颗子弹击中。
37. >

没有车祸的发生,他却死于横穿斑马线之时。在1994年11月18日这一天,在波黑首都萨拉热窝,7岁的内米.迪渥维奇被暗藏的狙击手打死,
倒在血泊中。照片中两个联合国维和人员跑到他身边,但他们自己也得提防随时打来的冷枪。
38. >
1945年二战结束时,一名美国海军士兵在纽约时代广场前拥吻一位年轻护士的照片一直被视为经典之作。照片女主角、现年87岁的伊迪丝·库
伦·谢恩现身后多年,照片男主角的身份却一直不为人知。谜底终于解开,82岁的退役军官乔治·曼多萨正是当年的年轻水兵。

精彩瞬间成为永远
1945年8月14日,纽约街头和广场上到处都是庆祝二战胜利的人群,素不相识的人们彼此拥抱和亲吻。伊迪丝回忆道:“一个水兵抓住了我
并吻了我,之后,我们就互相走开了。”两人深情一吻的片刻被摄影师阿尔佛雷德·艾森斯塔德及时捕捉到了,这一瞬间成了美国《生活》杂志的
封面照片。从此这张照片广为流传,在人们的心目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被誉为“终战之吻”。
两个年轻人素昧平生
杂志出来之后,伊迪丝一眼就认出了封面照片上的那名女子就是自己,当时她只有27岁,因“过于害羞”,所以对这个秘密一直秘而不宣。
直到1979年,伊迪丝才鼓起勇气给摄影师阿尔佛雷德写了一封信,坦承自己就是“终战之吻”中的女主角。
日前87岁的伊迪丝接受记者采访时说:“他将我揽在怀中的方式像是踩着舞步,当时我闭上了眼睛,我甚至不知道他叫什么名字。我之所以
允许他亲吻我,是因为他曾在战场上为我而战、为这个国家而战。”
男主角希望自己被认同
今年8月11日,根据这张“终战之吻”照片制成的彩色雕塑终于在纽约时代广场展出,为雕塑揭幕的正是当年照片中的女主角伊迪丝。然而男
主角的身份却一直是个谜。让人啼笑皆非的是,有20多人宣称自己就是当年照片中的水兵。
伊迪丝自己也表示,实在没有办法认出哪一位才是当年亲吻她的水兵。专家经过3D动画分析后发现,来自罗得岛的乔治·曼多萨才是那位“终
战之吻”的男主角。
对此,现年82岁的乔治·曼多萨说:“当然,我当时喝了酒,也和大家一样一起举杯,庆祝二战胜利。”他表示,这张照片是终战的一个伟大象
征,他也希望自己能以其中一员的身份,被世人认同。
39. 二战历史画面
不能忘却的创痛胜利是值得庆贺的,胜利却又是让人伤怀的。即使时光已经流逝60个年头,第二次世界大战这场空前浩劫带给人类的灾难,仍然让
今人心悸。二战期间,军人、平民死亡人数超过5500万,参战国物资总损失达4万亿美元。在中国,被日军屠杀和作战牺牲的民众、军人2000余万,
日本侵略给中国造成直接经济损失达1000亿美元.
1.  1937年8月28日,日军轰炸上海南站,炸死候车妇孺200多名。废墟前,一个满身鲜血的幼儿,因为伤痛、惊恐和失去母亲而嚎啕大哭。撕心裂
肺的哭声,穿越68年的漫漫时光……日军的残暴,令人发指。除南京大屠杀等为世人熟知的惊天暴行外,日军还曾“创下”30天内,连续血洗山西阳
高、天镇、左云、灵邱、宁武、朔县、原平7座县城,屠杀无辜百姓1.6万人的“纪录”。

2.  奔跑,是这群德军士兵被定格在胶片上时保持的姿态。这是怎样一种奔跑?背景是烈焰熊熊的房屋,侵略者或手持长枪,或紧握手榴弹,凌乱的
步履踏在烧焦的废墟上。德军入侵苏联后,实行“焦土政策”,所到之处总是火光冲天,哀声震地。德国法西斯摧毁了苏联1710座城市、7万多个村
庄、3万多座工厂,物质损失按照1941年价格计算达6790亿卢布。

3.  残垣断壁,空空如也。面对被日军焚毁的家园,他愤怒地举起紧握的右拳。这是一只瘦削的拳头,却握得那么有力……日军在中华大地烧杀掳掠,
无恶不作。仅在山西霍县,日军就向根据地扫荡1025次,烧毁房屋8456间,杀害1204人。由于日军频繁大规模的扫荡、蚕食和残酷的“三光”政策,
1941 年至1942年,敌后抗日根据地人口由1亿降到5000万以下。

4.  他斜靠在断墙上,保持着临死的姿势:身体前倾,头颅低垂,左手攥紧几根草一样的东西。他是被活活烧死的,在一个叫奥斯维辛的人间地
狱。在奥斯维辛集中营,遇难者的人皮被制成手套或灯罩,头发被做成褥垫,假牙上镶的金子被熔化后存入德国国家银行,就连身上的脂肪,也
被刮下来做成肥皂。苏联红军攻克这里时,除了幸存者,还发现了7000公斤头发、近1.4万条人发毛毯……

5.  一级级台阶上,男女老少,尸横遍地。许多人枕叠在一起,一些人俯身向下,一些人仰面朝天。他们是为了躲避日军轰炸,在防空壕里窒
息而死的。 1940年6月28日,86架日本飞机对重庆进行3个多小时大轰炸,造成“重庆防空壕大窒息惨案”。1938年2月至1943年8月,日
军对重庆进行了长达5年半的战略轰炸,共空袭重庆218次,出动飞机9513架次,投弹21593枚,炸死市民11889人。

6.  还有什么样的手能比这双更让人难忘?被日军进行24小时冻伤实验后,这双手严重变形,膨胀的手面还残留着一层寒霜。我们看不见主人
公的面庞。这一点不再重要,因为在那段岁月,有这样一双手的人很多很多。细菌、毒气、冻伤,各种惨无人道的人体实验构成了侵华日军第
731部队的魔鬼史。日军曾在哈尔滨、长春、北京、南京、广州等地设立大型细菌战基地和工厂,并曾在我国20个省进行过细菌战,死者难计
其数。

7.  战争,不仅给受害国带来无尽的苦难,也给战争发起国的人民带来深重灾难。日本广岛的一位妇女在喂养受伤的婴儿。婴儿双眼紧闭,口含
母乳;母亲神情呆滞,右颊有一块核辐射留下的创伤。1945年8月,日本广岛和长崎分别遭到美国原子弹轰炸,当时死伤20余万人。原子弹爆
炸后,有的人内脏被炸出,有的人眼睛被炸出,很多广岛市民在原子弹射线和冲击波的影响下痛苦地死去。

8.  残垣断壁间,硝烟弥漫。在纳粹空军疯狂的轰炸下,高高耸立的世界第三高教堂--伦敦圣保罗大教堂也难逃厄运:祭坛被炸碎,地下室遭
破坏,彩色玻璃被震碎,周边建筑遭严重毁坏。二战期间,许多珍贵文物和建筑被毁,博物馆、图书馆的典籍文献遭劫掠,人类文明遭受前所未
有的打击和破坏。中国1929年发现的北京猿人头盖骨,在日军占领北京后就不翼而飞,成为至今无法弥补的重大损失。

9.  晴朗的天空,白云朵朵。杂草丛生的荒原上,母亲背着孩子和行李,左手拉着幼女,正在艰难地前行。路在何方?家在哪里?难民,是战争的
附产品。第二次世界大战让多少人流离失所?至今还难以找到准确数据。仅以法国为例,二战期间,共有30多万犹太人背井离乡,有近6万犹太孩
子被送到各地的村庄东躲西藏。

40. 亚利桑那号战列舰(USS Arizona BB-39)

图片显示急剧下沉中的亚利桑那号战列舰。 照片摄于1941年12月7日,当时日本正袭击珍珠港(Pearl Harbor)。这场悲剧结束了 1,177 条生
命,占珍珠港总死亡人数的一半,其中945人仍在舰体内。
41. 1963南越和尚**改写了历史

1963年时,当时南越总统吴庭艳是个铁腕人物。跟越共斗争中,尚能支撑。那时美
国主要给予武器,空中和顾问支持,地面部队还没有大规模进入南越。吴庭艳是个
虔诚的天主教徒,他异想天开,要在有千百年佛教历史的南越立天主教为国教。南
越的佛教徒起而反抗,1963年11月,第一个和尚用**来抗议。
当时三派势力作出不同反应:吴庭艳指责**的和尚是祖国万岁;佛教界便以**和
尚的精神为鼓励,展开大规模的护佛教的抗议活动;而越共说和尚**是争取民主
自由,和他们的目标一致的(祖国万岁夺取政权前“民主自由”的口号比谁都叫的响)。
一拉一推,佛教界和越共结成了联盟,越共成功地开劈了第二战场。
就象企业效率差的股票要抛掉一样,CIA策划(现在美国历史教科书说是“同意”)政
变,吴庭艳被满门抄斩。他的妻子幸免,故有传说是他妻子出高价雇杀手刺肯尼迪。
吴庭艳死后的十八个月,有过十次政变。南越领导人象走马灯似的更换。南越从此
一病不起,美国只能亲自动手和越共地面作战,留下了几万具美国青年的尸体。
和尚**的最大赢家当然是北越,不过对南越佛教来说也是好事。虽然越南统一后
佛教也遭到镇压,但随越南近年来改革开放,佛教再兴盛起来,人数大大超过天主
教徒。
42. The Power of One [2007]

上面这张会让我们马上产生兴趣,一个女子独自对付一群满腹武装的JC,这明显是一个弱小抵抗强大的模式,再加上一个普通百姓妇女对抗代表
国家暴力工具的男性JC,照片中的对立因素,很容易激起观看者的同情与关注。
这张照片获得 Pulitzer Breaking News Photography 2007award,图中一位犹太妇女正在阻止犹太军警拆除西岸的非法定居点
43. Reichstag flag [1945]

1945年4月30日,苏联红军攻占了纳粹德国的最后堡垒柏林,结束了盟军在欧洲战场的最后一仗。希特勒也在这一天从历史上消失了。就在
希特勒结婚的这天,黎明时分,苏军步兵七十九军的三个营受命攻占国会大厦。德军在这座大厦里安置了重兵,以守卫在一片废墟的柏林城中
仍然矗立的这座建筑。当苏军士兵在大厦里迎面遭遇德军时,他们用刺刀与德国人短兵相接。 % Y: p; N0 f. I4 x
1945年4月30日21时50分,苏军叶戈罗夫中士和坎塔里亚下士在德国首都柏林国会大厦的圆形拱顶上升起了苏联国旗。
照片显示两个苏联军人 Raqymzhan Qoshqarbaev 和 Georgij Bulatov 在德国首都柏林国会大厦的圆形拱顶上升起了苏联国旗。
44. Hooded Iraqi prisoner comforting a child [2003]

摄于2003年,
画面中是一名在美军战俘营的伊拉克犯人
头戴着头套正在抚慰他的孩子
这幅照片不只在讲述战争的可怕
更是一种人性的慈悲
因为在战俘营中
战犯都是要带上头套及手铐
为了使战犯失去方向感及保护他的身分
而当这个犯人的儿子
到了战俘营去看他父亲时
却被这个样子吓坏
而当时美军战俘营的领导
便下令解开他的手铐
让他能安慰他的孩子
这是一个领导者在他的权限范围中
所能做到的最大宽容
战争的本质即便是残酷
也无法泯灭人性的良知
此照片荣获年度最佳图片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