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药时间:摆脱石油“诅咒”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07 14:39:27
摆脱石油“诅咒”    最近,利比亚人重获生机,在经历这么多事故后,终于觉得可以主宰自己的命运。在经历了10年的战争后,也许伊拉克人也有同感。这两个国家都是产油国,人民普遍期待这一天赐的财富能在社会重建过程中成为一个巨大优势。

  与此同时,非洲的加纳首次进行开采石油,乌干达也决心效法。说真的,从西非到蒙古,好多国家都财自天降,发现了石油和矿产。石油和矿产价格最近4年在世界市场上屡创历史高位,可谓喜上加喜。

发现资源 须防反成诅咒

  很多国家都有类似经验,因为发现丰富自然资源而喜出望外,最终却落得失望的下场。天赐良机白白浪费,国民的生活素质却没得到多大改善。但是,不论是利比亚还是加纳,今天的政治领袖们都有一个优势,他们大都记得前车之鉴,都想知道如何才能避免臭名昭著的自然资源“诅咒”。

  要开药方,就先得诊病。为什么盛产石油除了是天降之福外,往往也是诅咒?

  经济学家指出了自然资源出口国可能面对的六个陷阱:商品价格波动、制造业在经济发展策略中被忽视、“荷兰病”(Dutch disease,指某一出口行业的繁荣导致货币迅速升值,因此损害了其他出口商的竞争力)、制度发展滞后、内战、资源的浪费和快速耗竭(节约不足)。

  油价波动尤其厉害,最近5年的过山车走势是很好的提醒。近期的石油大牛市很容易逆转成熊市,特别是当全球经济活动放缓时。

  波动性本身也有昂贵的代价,会导致经济体无法有效地对价格信号做出反应。短期的商品牛市往往会从新兴的制造业和其他国际贸易品生产行业那里吸走工人、资本和土地。如果这些行业可以提供学习的机会并更广泛地增加生产力,这种资源再分配便可能损害长期的经济发展。

  问题也不仅在于工人、资本和土地被吸进繁荣的商品领域。它们也往往从制造业流向兴旺的建筑业和其他不可流通(non-tradable)商品和服务领域。这种发展情况还包括政府开支的过度扩张,这可以导致公务员薪资膨胀和大规模的基础设施建设。一旦油价下跌,两者都将不可持续。若制造业已被“空心化”,结果会更糟糕。

  就算油价上涨真能持久,还是处处陷阱。可以轻易靠石油、矿产资源来应付开支的政府,往往难以发展出有利于经济发展的长期制度。

  此类国家往往演化成阶级化的威权社会,人们唯一的动力就是争夺商品寻租的特权。在极端的情况下,这种争夺可以演变为内战。在没有丰富资源的国家,领导人反而没有什么选择,只能让经济分散发展,让人们有动力去工作和储蓄。这样的经济体才会走上工业化道路。

  最后一个问题是石油、矿产资源过早的耗尽,违反了适度节约的原则,更说不上保护环境了。

  这些国家要怎么做才能确保自然资源是福祉而不是诅咒呢?有一些政策和制度已经被证明是行不通的,包括试图以价格管制、出口管制、市场联盟和卡特尔(cartel)等形式人为地抑制国际市场的价格波动。

成功模式 值得仿效

  但也有一些国家成功了,它们的策略可以作为利比亚、伊拉克、加纳、蒙古和其他国家效仿的模式。这些经验包括,像墨西哥那样利用石油期权市场对冲出口收入风险;像智利那样利用结构性财政管理维持财政政策的抗周期波动能力;及像博茨瓦纳那样雇用专业经理来管理主权财富基金等。

  最后,还有一些从来没有尝试过但似乎可行的想法:发行以石油价格而非美元计价的债券,以预防价格下跌的风险;在货币政策上,以商品价格目标制代替通胀目标制或汇率目标制;向全体国民均分石油收入,确保它们不会流入领导人的瑞士银行户头。

  领导人有选择的自由。石油出口国不是注定要成为诅咒的牺牲品。这些国家可以选择利用它们的自然资源来为人民谋求长期的经济发展,而不仅是让领导人从中得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