右键 深度清理:从仲景方看大黄的煎煮方法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06 06:50:01
 

从仲景方看大黄的煎煮方法

陈滨海  严余明(指导)

(浙江中医药大学2003级中医系  杭州  310053

摘 要 :大黄的煎煮方法,自古以来就是一个重要的课题。医药界中,一般都主张后下或轻煎。然而,经过对张仲景所创含大黄方剂的分析,归纳出其煎煮方法有先煎、同煎、后下和不煎之分。当然,这其中是有深意的,在某些方面与现代药理实验科学也有着不谋而合的联系。因此,不管是学习者还是临床者,都应重视大黄的煎煮方法。

关键词 :大黄;煎煮方法

       大黄为蓼科植物掌叶大黄、唐古特大黄或药用大黄的干燥根及根茎。《神农本草经》列其入下品:“味苦寒,主下瘀血”,“破癥瘕积聚,留饮,宿食,荡涤肠胃”,“推陈致新,通利水谷”[1]。张仲景323首方剂中,89处用到大黄,占全书方剂1/4左右,其中包括34首大黄复方,占仲景所创方剂1/10以上。由此可见,仲景方中大黄是占有一席之地的。

       大黄的煎煮方法,自古以来就是一个重要的课题。医药界中,一般都主张后下或轻煎[2]。但仲景方中,注明煎煮方法的有30个,包括先煎(1个)、同煎(19个)、后下(8个)和不煎(即麻沸汤渍,2个)四种。笔者受其启发,经多方面资料的参考和查阅,发现大黄的不同煎煮方法是有深意的。现以每种煎煮方法的代表方剂为例,分述如次。

1先煎——大陷胸汤

1.1原方

大黄去皮,六两 芒硝一升 甘遂一钱匕

上三味,以水六升,先煮大黄取二升,去渣,纳芒硝,煮一两沸,纳甘遂末,温服一升,得快利,止后服。

1.2分析

大陷胸汤证为邪热内陷与有形之水饮相结于胸腹,故表现为水热互结之证候特点,如心下硬满,甚则疼痛,不可触按,短气烦躁,头汗出,大便秘结,午后潮热,苔黄腻或黄燥,脉沉紧等。方中甘遂善能泻水,攻逐停于胸腹之间的水饮;大黄、芒硝泻热散结;其中,大黄虽为臣药,但可助甘遂泻热逐饮荡涤肠燥,久煮之后,气味俱厚,虽通腑力下降,但泻热之力益甚[3]。因此,三药共奏“泻热逐水”之功。此外,方后注云“得快利,止后服”,旨在“中病即止”。

2同煎——大柴胡汤

2.1原方

柴胡半斤 黄芩三两 芍药三两 半夏,半斤 枳实四枚 大黄二两 大枣十二枚 生姜五两

上八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渣,再煎,温服一升,日三服。

2.2分析

大柴胡汤证为少阳郁热兼阳明里实之证,表现为寒热往来,胸胁苦满,呕不止,心下急或痞硬,大便不畅,苔黄少津,脉弦数。因为邪在少阳,故方中用柴胡、黄芩和解少阳;生姜、半夏和中止呕,配大枣调和荣卫;而本方证又有阳明热实之证,酸敛之芍药合枳实治腹中之痛,并加苦寒之大黄顺枳实之下行而泻热行积,故“清”“和”俱具,“表里双解”矣。同时,因阳明尚未全实,故同煎大黄,可使其攻下之力减缓,正如古人谓“熟者气钝而和缓”[4],张景岳亦言“欲缓者熟用”[5]

3后下——大承气汤

3.1原方

大黄酒洗,四两  厚朴,去皮,半斤  枳实,五枚  芒硝三合

上四味,以水一斗,先煮二物,取五升,去渣,纳大黄,更煮取二升,去渣,纳芒硝,更上微火一两沸,分温再服,得下余勿服。

3.2分析

大承气汤证为燥屎内结,阳明热实之证,表现为潮热谵语,脘腹胀满坚硬,绕脐痛,手足濈然汗出,热结旁流,脉沉实有力等“痞满燥实坚”的症状。本方为苦寒攻下峻剂,主要在于“通结泻热而存津液”。方中厚朴配枳实以消痞下气;芒硝软坚散结;加大黄则能荡热除积,苦寒折下。四药共奏开塞通闭,破气散结,攻坚泻热之功。大黄在此处后下,取其“推陈致新,通利水谷”之势,即所谓“生者气锐而先行”[6],又正如张景岳的“欲速者生用”[7]

4不煎——大黄黄连泻心汤

4.1原方

大黄二两 黄连一两 黄芩一两

上三味,以麻沸汤二升,渍之须臾,绞去渣,分温再服。

4.2分析

大黄黄连泻心汤证病机为胃热气滞,故表现为心下痞满,按之柔软,口渴心烦,小便黄赤,舌红苔黄,脉数或关脉浮等。方中大黄泻热和胃为君,黄芩、黄连共清中上焦之火,三者合用,则有泻热消痞之功。本方中以麻沸汤渍大黄少顷,以取其气之轻扬,薄其味之重浊,使之利于清心下热结而消痞,而不在于泻下燥结以荡实[8]。“渍者,气味取薄,轻清升浮”[9]亦是此谓。

5 总结

仲景方中大黄的不同煎煮方法,从现代研究的角度来看,也具有较强的药理实验科学性,与现在许多研究在某些方面都不谋而合,仲景师用药之精妙可见一斑!现代研究证明,大黄的化学成分主要为蒽醌衍生物,主要包括蒽醌甙类化合物、鞣质类物质和有机酸等。其中泻下活性成分约20种,包括蕃泻甙、大黄酸甙、游离蒽醌等。大黄水浴煎出致泻的有效成分随煎煮时间延长而减少,蕃泻甙、大黄酸甙的破坏量与煎煮时间成正比。同时,大量具有收敛止泻作用的鞣质类物质产生,使泻下作用减弱[10]。因此,大黄在汤剂中的煎煮,其后下或轻煎不是一概而论的,应视情况而定,宜学思仲景之深意,合古今研究之大成,大黄之运用方能水到渠成。

参考文献

[1]神农本草经.第一版.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3

[2][10]焦东海主编.大黄研究.第一版.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

[3][9]吴安.新中医,1980174):49

[4][6]古今名医方论.第一版.北京:中医古籍出版社,1983

[5][7]张景岳著.景岳全书.第一版.北京:中医古籍出版社,1999

[8]韩茶甫.对张仲景应用大黄的体会,桐乡医药,1983252):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