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金融产品可以代理:文革余殇:受害者之子33年后刺死杀父仇人(组图二)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04 22:48:09
南方周末:周华蕾范承刚  [导读]林云涛计划着等孩子结婚了再找翁算账。这天他拼命给自己灌酒。他想,黄文美老死,傅玉炳横死,翁元鑅七十多岁了,再不动手,只怕就没机会了。   如今的罐头厂是个失落的所在。宿舍已经破败,和周围的城市有些不搭。(翁洹/图)。 革命之末

 

人们还是以敌我矛盾分析着眼前的一切。“派性”两个字隐隐作祟。于是,林建阳死于他杀,那肯定是被红派害死的。

 

红派、革命,这些关键词在70后林云涛眼里,比父亲打仗的越南还远。

 

1966年,革命的热情席卷了城里。毛号召“要文斗,不要武斗”,到了涵江,到了罐头厂这个巴掌大的地方就成了“东风吹,战鼓擂”。整个涵江迅速站队:红派和新派,不愿站队的叫“逍遥派”。父亲林建阳就是逍遥派。

 

起初红派保皇,新派造反,政治主张一致就是同志,后来就变成了两拨人的你死我活。武斗最厉害时,街上枪战不息。光是涵江,武斗死亡人数23人以上,罐头厂死亡无统计。

 

1977年,粉碎四人帮,红派上台。

 

上头说“除恶务尽”,于是罐头厂的领导班子又被红派一锅端了,有的蹲了监狱,有的进了学习班,其中就有学员林建阳。

 

进了那些由车间、澡堂改造的隔离审查室,跟进了集中营无异。如今,已经没有活着的人能说得出,那一届文革学习班里发生了什么。

 

总之,班里有人用石头猛砸自己的头,自杀未遂,有人把棉被撕成条在宿舍自缢,最蹊跷的是,乐天派林建阳也死在了井里。

 

人们更愿意相信,林死于他杀。

 

补员进厂的林云涛在按部就班的生产里嗅到了“文革”的血腥,虽然那个年代对于他从未真实存在过,但革命激荡的血仍未冷却。

 

人们还是以敌我矛盾分析着眼前的一切。“派性”两个字隐隐作祟。

 

于是,林建阳死于他杀,那肯定是被红派害死的。而在林云涛这个不懂事的孩子看来,红不红的他不管,但冤有头,债有主。仇家就锁定了黄文美、傅玉炳和翁元鑅。他们在红派里最积极,是革命的动力。

 

尤其许多人提起翁元鑅就恨,说他上蹿下跳没干什么好事,属于典型的机会分子,整人的事没少干。

 

其他的证据还有,林建阳曾经揭发过翁元鑅,说他底子臭。自此得罪了翁元鑅。而翁在那时候是得罪不起的。

 

越来越多捕风捉影的“证据”经过民间分析更加言之凿凿。

 

比如,翁元鑅唱戏,演《沙家浜》里的刁德一,都不用化装,众人皆称,他天生是个叛徒的料;翁元鑅家变了,前妻威胁他,“要把林建阳的事情抖出去!”这随即成为民间最有力的证据;前妻寻死,不上吊,不吃药,偏往井里跳。众人就说,林建阳显灵了。

 

其后,红派头子傅玉炳死于溺水。发现尸体时,草帽的绳勒在了脖子上。更有传言,林建阳在复仇。

 

那已经是“文革”的尾声。人们渐渐不愿纠结于你死我活的往事,再过几年,活人大都平反了,升官了,也便没有提它的必要了。于是不再想起。

 

而林建阳的“畏罪自杀”始终没有平反。

 

“如果林建阳还在……”

 

这些年,“如果林建阳还在……”的句式,逐渐成了林家的口头禅。他们反复说,如果林建阳还在,起码是个县级以上干部!

 

许多年过去,虽然伤痕从未消逝,但随着80年代大经商的十年,在温饱中“文革”的记忆被日益涤荡。

 

新涵大街438号,林云涛已经是两个孩子的爸爸了。他做汽修工人,每天无非上班,加班,带孩子。他从不向妻子提起父亲的事。只是钱包里放着父亲年轻时候的三寸照片,如影随形。他像林建阳,长脸,大块头。

 

妻子纳闷,林云涛总爱和上了年纪的人,尤其和罐头厂师傅在一起,泡一壶茶,聊聊罐头厂过去的人和事,一上午慢悠悠就过了。他说同龄人只谈挣钱和泡妞,没意思。

 

绝大多数时候,林云涛寡言少语,极少提起父亲。一副倦怠的样子,日子平铺直叙。也许只有一个时刻,才能刺激他肾上腺激素的分泌。

 

涵江小,七拐八拐总能遇见熟面孔。林云涛记得每一次撞见翁元鑅都心跳加速,手心出汗。他直勾勾地盯着翁,但他觉得翁总在躲闪,从来眼睛往外不看他。这更坚定了他心里“杀父仇人”的判断。

 

30年来,他们没有说过一句话。进入新世纪,大国企罐头厂愈发地不景气,大批工人停薪留职。

 

翁元鑅是留下的中老年之一。“文革”初期,他从部队复员回来,在税务局、公安局和罐头厂里,相中了后者。那时候,罐头厂在福建省光芒万丈,还出口枇杷罐头到西欧;而现在,老翁这辈子被套牢了。

 

多数年轻人则看不到奔头,陆续离开。其中包括25岁的林云涛。

 

很快他结婚,当了上门女婿。对福建男人而言,入赘并不光彩。他在涵江闷头做五金建材生意,亏本。也试过走出去,到武汉、天津打工,又疲惫地回来了。

 

生活还是原地踏步,甚至在走下坡路。今天,身边的人都发大财去了,他还是工人,挣一个月三四千的工资。

 

父亲的死,是他们家摆脱不了的宿命。

 

林云涛的成长史里,提得最多的是“被欺负”。没有爸爸,村里孩子欺负他;11岁进了罐头厂,工人也欺负他。他不敢还手,也不敢吱声。

 

长大后,儿时的“被欺负”异化为更深重的失落。

 

林家三姐弟,姐姐是农村妇女,一次意外把脊椎折断,从此瘫在生锈的轮椅上;妹妹没上过学,常年在广东打工。

 

林云涛努力想撑起这个家。但他时常感到被看不见的权力和倾轧包围着:不稳定的工作,高企的房价,两个孩子的教育成本……偶尔他喝醉给妹妹电话,说起爸爸和四分五裂的家,说着说着哭起来。

 

这些年,“如果林建阳还在……”的句式,逐渐成了林家的口头禅。他们反复说,如果林建阳还在,起码是个县级以上干部!

 

可是,林建阳死在了“文革”的尾声。

 

文革余殇:受害者之子33年后刺死杀父仇人

 

2005年,因为风水,林建阳迁墓。仪式中,林家人看到林建阳的腐骨发黑,一使劲就成灰了。这在林云涛眼里,是父亲不瞑目。

 

一个念头在日益复辟。那是罐头厂的图书馆里林云涛读到的,关于伍子胥的复仇。春秋时,伍子胥父兄被楚王杀害,出逃吴国后,伍子胥借吴国之力雪恨,其时楚平王已死,“乃掘楚平王墓,出其尸,鞭之三百,然后已”。

 

 

如今,这个罐头厂是个失落的所在。厂子破产了,一些退休职工还留在这儿。茶馆,麻将馆,菜市场,是他们精神生活和物质生活的全部。

革命之末

 

人们还是以敌我矛盾分析着眼前的一切。“派性”两个字隐隐作祟。于是,林建阳死于他杀,那肯定是被红派害死的。

 

红派、革命,这些关键词在70后林云涛眼里,比父亲打仗的越南还远。

 

1966年,革命的热情席卷了城里。毛号召“要文斗,不要武斗”,到了涵江,到了罐头厂这个巴掌大的地方就成了“东风吹,战鼓擂”。整个涵江迅速站队:红派和新派,不愿站队的叫“逍遥派”。父亲林建阳就是逍遥派。

 

起初红派保皇,新派造反,政治主张一致就是同志,后来就变成了两拨人的你死我活。武斗最厉害时,街上枪战不息。光是涵江,武斗死亡人数23人以上,罐头厂死亡无统计。

 

1977年,粉碎四人帮,红派上台。

 

上头说“除恶务尽”,于是罐头厂的领导班子又被红派一锅端了,有的蹲了监狱,有的进了学习班,其中就有学员林建阳。

 

进了那些由车间、澡堂改造的隔离审查室,跟进了集中营无异。如今,已经没有活着的人能说得出,那一届文革学习班里发生了什么。

 

总之,班里有人用石头猛砸自己的头,自杀未遂,有人把棉被撕成条在宿舍自缢,最蹊跷的是,乐天派林建阳也死在了井里。

 

人们更愿意相信,林死于他杀。

 

补员进厂的林云涛在按部就班的生产里嗅到了“文革”的血腥,虽然那个年代对于他从未真实存在过,但革命激荡的血仍未冷却。

 

人们还是以敌我矛盾分析着眼前的一切。“派性”两个字隐隐作祟。

 

于是,林建阳死于他杀,那肯定是被红派害死的。而在林云涛这个不懂事的孩子看来,红不红的他不管,但冤有头,债有主。仇家就锁定了黄文美、傅玉炳和翁元鑅。他们在红派里最积极,是革命的动力。

 

尤其许多人提起翁元鑅就恨,说他上蹿下跳没干什么好事,属于典型的机会分子,整人的事没少干。

 

其他的证据还有,林建阳曾经揭发过翁元鑅,说他底子臭。自此得罪了翁元鑅。而翁在那时候是得罪不起的。

 

越来越多捕风捉影的“证据”经过民间分析更加言之凿凿。

 

比如,翁元鑅唱戏,演《沙家浜》里的刁德一,都不用化装,众人皆称,他天生是个叛徒的料;翁元鑅家变了,前妻威胁他,“要把林建阳的事情抖出去!”这随即成为民间最有力的证据;前妻寻死,不上吊,不吃药,偏往井里跳。众人就说,林建阳显灵了。

 

其后,红派头子傅玉炳死于溺水。发现尸体时,草帽的绳勒在了脖子上。更有传言,林建阳在复仇。

 

那已经是“文革”的尾声。人们渐渐不愿纠结于你死我活的往事,再过几年,活人大都平反了,升官了,也便没有提它的必要了。于是不再想起。

 

而林建阳的“畏罪自杀”始终没有平反。

 

“如果林建阳还在……”

 

这些年,“如果林建阳还在……”的句式,逐渐成了林家的口头禅。他们反复说,如果林建阳还在,起码是个县级以上干部!

 

许多年过去,虽然伤痕从未消逝,但随着80年代大经商的十年,在温饱中“文革”的记忆被日益涤荡。

 

新涵大街438号,林云涛已经是两个孩子的爸爸了。他做汽修工人,每天无非上班,加班,带孩子。他从不向妻子提起父亲的事。只是钱包里放着父亲年轻时候的三寸照片,如影随形。他像林建阳,长脸,大块头。

 

妻子纳闷,林云涛总爱和上了年纪的人,尤其和罐头厂师傅在一起,泡一壶茶,聊聊罐头厂过去的人和事,一上午慢悠悠就过了。他说同龄人只谈挣钱和泡妞,没意思。

 

绝大多数时候,林云涛寡言少语,极少提起父亲。一副倦怠的样子,日子平铺直叙。也许只有一个时刻,才能刺激他肾上腺激素的分泌。

 

涵江小,七拐八拐总能遇见熟面孔。林云涛记得每一次撞见翁元鑅都心跳加速,手心出汗。他直勾勾地盯着翁,但他觉得翁总在躲闪,从来眼睛往外不看他。这更坚定了他心里“杀父仇人”的判断。

 

30年来,他们没有说过一句话。进入新世纪,大国企罐头厂愈发地不景气,大批工人停薪留职。

 

翁元鑅是留下的中老年之一。“文革”初期,他从部队复员回来,在税务局、公安局和罐头厂里,相中了后者。那时候,罐头厂在福建省光芒万丈,还出口枇杷罐头到西欧;而现在,老翁这辈子被套牢了。

 

多数年轻人则看不到奔头,陆续离开。其中包括25岁的林云涛。

 

很快他结婚,当了上门女婿。对福建男人而言,入赘并不光彩。他在涵江闷头做五金建材生意,亏本。也试过走出去,到武汉、天津打工,又疲惫地回来了。

 

生活还是原地踏步,甚至在走下坡路。今天,身边的人都发大财去了,他还是工人,挣一个月三四千的工资。

 

父亲的死,是他们家摆脱不了的宿命。

 

林云涛的成长史里,提得最多的是“被欺负”。没有爸爸,村里孩子欺负他;11岁进了罐头厂,工人也欺负他。他不敢还手,也不敢吱声。

 

长大后,儿时的“被欺负”异化为更深重的失落。

 

林家三姐弟,姐姐是农村妇女,一次意外把脊椎折断,从此瘫在生锈的轮椅上;妹妹没上过学,常年在广东打工。

 

林云涛努力想撑起这个家。但他时常感到被看不见的权力和倾轧包围着:不稳定的工作,高企的房价,两个孩子的教育成本……偶尔他喝醉给妹妹电话,说起爸爸和四分五裂的家,说着说着哭起来。

 

这些年,“如果林建阳还在……”的句式,逐渐成了林家的口头禅。他们反复说,如果林建阳还在,起码是个县级以上干部!

 

可是,林建阳死在了“文革”的尾声。

 

2005年,因为风水,林建阳迁墓。仪式中,林家人看到林建阳的腐骨发黑,一使劲就成灰了。这在林云涛眼里,是父亲不瞑目。

 

一个念头在日益复辟。那是罐头厂的图书馆里林云涛读到的,关于伍子胥的复仇。春秋时,伍子胥父兄被楚王杀害,出逃吴国后,伍子胥借吴国之力雪恨,其时楚平王已死,“乃掘楚平王墓,出其尸,鞭之三百,然后已”。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