速卖通营销活动:《“叶吟学诗入门速成法”·中篇:“赋形”技法兼谈诗之本质、学诗之四维》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9 23:35:11
《“叶吟学诗入门速成法”·中篇:“赋形”技法兼谈诗之本质、学诗之四维》

新诗一首:《感觉》,作者顾城:
  
   天是灰色的
   路是灰色的
   楼是灰色的
   雨是灰色的
  
   在一片死灰之中
   走过两个孩子
   一个鲜红
   一个淡绿
  
  以下一段,摘自《美学是什么》:
  
  “诗意就在常见的语言素材不常见的精心“赋形”中诞生了。诗歌的分行排列和意向组合,这些形式手段超越了日常语言的平庸琐屑,把想象力提升到另一个境界,这就是艺术的神奇之处。顾城的诗《感觉》又是一例,极其简约的语言素材,经由诗人别具匠心的安排,连日常语言中令人厌烦的重复也变得富有意蕴了。”
  
  由此推出本贴主讲:
  
       《体味诗歌“赋形”的本能技法--兼谈诗的本质、学诗之四维》
  
  一、从赋形谈起
  
  诗是感性。诗是作者一瞬间的感觉,诗是作者心灵与外物在感性直觉层面上的激荡生发和水乳交融。
  
  诗是赋形。诗须形象化。无论怎么大叫:我十分孤独,我万分孤独,我十二万分地孤独!都不成其为诗,充其量是热情的口号罢了。吾观风雨,吾揽江山,尔后舞之咏之,这是直达,还不算技法;那么我们作为坐在书桌和电脑面前的诗歌训练,从技巧方面来说,诗的主题必然通过描情写物的具体形象来表述。诗歌与艺术上的模仿论与表现论,都绕不开“赋形”二字。待我们在基础训练上熟习了这种思维方式,再来面对广阔的自然世界与社会生活,真正有所感伤时,就将写出名句名篇。
  
  诗是结构,是语言材料的线条组织,是思维活动的时间过程(一维单向性)。具体到格律诗,就是前人总结的“起承转合”(并非不可打破,然而这是最优的和最基础的)。是的,据说,“语言是人类的家园”,人不象动物一样,仅仅是直接生活在这个物质世界上的。人还生活在“语言”和“概念”之中,这是人类的悲哀,人比动物“隔”了一层!那么,作为诗的语言的结构和组织,平面变线条,顾城先生的这首诗很直观,同时还暗合古人总结的“逆挽法”,“以哀景写乐”,铺以暗淡,归于希望。叶吟谨以个人练笔习作举上一例:《次韵咏梅》“冰魂玉魄森森月,铁骨苍枝烈烈风。待得春光来普照,柔情还与百花同”。一二句起笔,承接铺叙,第三句转折,第四句结以意外之意。总之三四句绝不可重复前两句的内容,平行并列也不好,是为寡淡之作,要不就是意外反转,要不就是意思更上一层,强力推进!
  
  二、学诗之四维、诗之本质
  
  学诗之四维:意境、格律、辞汇、章法。用时空四维来比喻,意境就是时间轴,其余三者为长宽高的空间形式轴。事件是时间在空间中运动的过程,诗篇就是意境在格律、辞汇、章法三大形式中赋得的终极产品。
  
  1、意境。诗之本质:意境。反过来讲也行:意境一节,关键是掌握诗之本质:兴味感发。但得有这个眼光和心理,读诗、写诗,必大得诗味。对于我们初习诗的人来说,如何形成这种体味的本能?进而自已也能学会营造多种意境?在境界的营造这一方面,唯一推荐一本书:叶嘉莹所著《唐宋词十七讲》,可以助我们得诗之本质,得诗人的心灵。其余的书,都差得远,不必看了。在《新社典藏》一栏,我贴出了网上能搜到的前四讲。
  
  2、格律。格律学之有余。最后也是形成本能。还是前面说过的:读诗一定要念,要体会其平仄架构。一句入口,心里同时就有平仄的体验。这在最初,是先后发生,故意分析出来的;到最后,是同时发生,分不清是内容还是格律。揣摩主贴第1点所提到的七种资料,可以过基础关,以后但得用这种办法多看多读,就好了。如果不用这种办法,背一万首诗也是门外之人,体会不到味道。这在一些研究学者,就是这样子。
  
  3、辞汇。不单单是积累辞汇的量,而且是积累辞汇可以填入的位置和相互的位置关系,还有对仗。前人法数俱在,与时俱进,灵活应用之,就是大成。至于雄改一代之风,开一代之体,非我们所能为,甚至也不是这一代两代所能为。诗有定法,很难创新,初学,但得整旧如旧就好了。这在很多人都有一定基础,但是得来太艰难了,而且还不够。最好的办法还是读别人的诗时,以及几种启蒙韵书时,把眼光改改,不要看什么志意,就看辞汇的组织编排。其中又涉及韵脚组词和平仄位置。
  
  4、章法。前面及主贴已涉及很多了,再作罗嗦:章法就是谋篇,就是层次结构是否得法。无非就是先写什么后写什么之类。忌东拉西扯,不成段落。好诗血脉贯通,如珠串连,又有轻重腾挪的功夫。我们初学,不妨如写作文一般,老老实实安排妥当平稳。诗初稿成,反复自我体味和检查:文辞是否顺畅,是否表达准确。拗口是大忌。练字宜选取最传神的。凡此,一念就知。
  
  三、总结:古诗形式的本质性及其它
  
  内行人和外行人的区别就是一个感知气味;一个诗外赏析。请允许我们从形式上、也就是古诗的气韵去理解:什么叫入门?入门就是得其味,获得感觉,就象下棋有了感觉。哪怕我水平低,可是我也入其中,得其味了,成为圈子中的人。如何算获得了感觉呢?我们,要把眼光从欣赏的眼光,变成写出来、凑成篇的眼光。这是一个根本观念和关注点的转换。换过来了,就会自动自发,时间一久,必有积累。再加上一些取巧的路子,根本不需要太多时间就能入门会写,写得象模象样。同时,我们读诗看诗的眼光也就有了不同,能感味其气韵了。
  
  我们为什么要当内行、要当圈内人、要得诗之本质,而不当外行、不必注重诗的知识,甚至不当研究学者呢?因为诗是用来玩的。据说艺术都是玩,此不假。要玩就玩出味来,对于那种诗人最幽微、最隐约、最深情的心灵、感情、品格的意境,我们,一要能体味别人和别人的诗篇中所表达出来的;二要自已能生养这种诗心诗情;三还要能传达给别人。简言之:欣赏、内涵、创作。其实三者又是一回事。古诗有完美的形式,千载而下移不动。这个形式本身就是内容,就是一种美。不得其味,没有感受,只是诗立意好不好,内容如何,有个啥用?不用写古诗了,写杂文去。
  
  叶吟所讲,面向初学者,方家可以不信。对于初学者,有个浅入和效率的问题,如何不蔓不枝,最有效率地迅速抓得诗之本质与形式,并快速入门会写?再次开列资料清单,不深不浅,不多不少,正好就是最好:
  
   意境:《唐宋词十七讲》
   格律与辞汇:《声律启蒙》《笠翁对韵》《花间集》《千字文》《增广贤文》
   章法:《千家诗》《诗法家数》
  
   以上资料,可以互用。比如千家诗中的七律,不唯最适合于体味章法,也适合于感味格律与辞汇的组织。资料链接如下:

速成基本资料八种:

【国学典藏】《诗法家数》 元代 杨载 著 供学习章法、技巧用

【国学典藏】《声律启蒙》 清代 车万育 著 供熟习辞汇量,揣摩平仄和对仗用
  
【国学典藏】《笠翁对韵》 清代 李渔 著 供熟习辞汇量,揣摩平仄和对仗用

【国学典藏】《唐宋词十七讲》 作者:叶嘉莹(供学习如何营造多种意境用,供涵养诗心诗情诗意用)

【国学典藏】《增广贤文》 供熟习浅易文言词汇、吸收古典思想用

【国学典藏】《千家诗》 主要读其五七律,及部分七绝,供揣摩章法用
    
【国学典藏】《千字文》 梁 周兴嗣 著 (附:千字文散句解读、作者:叶吟)

【国学典藏】《花间集》 (供熟习辞汇,得婉约意境之用) 现分三部分之一

【国学典藏】《花间集》 (供熟习辞汇,得婉约意境之用) 现分三部分之二

【国学典藏】《花间集》 (供熟习辞汇,得婉约意境之用) 现分三部分之三

速成查考资料六种

《平水韵部》常用字表 (供写作五七绝、律时挑韵字)

《词林正韵》常用字表 (供写作古风等非近体诗、填词时挑韵字)

《白香词谱》(建议初填词以此为好词读本与格律范本,并进一步放宽,可有律诗拗句)

《平仄特殊字详列》并附《今平古仄的入声字表》 作者暂不详

《人间词话》 作者:王国维 (含正稿、删稿、散稿,注释所引,均是经典诗词,宜诵习)

《诗词医案拾例》 作者:熊东遨 (倾情推荐!!!)

收藏 分享

 2# 发表于 2009-6-19 23:27 | 只看该作者 附上在九天文化网新社的回贴一则:
  
  是啊,所以叶吟强调意境,强调兴味感发的力量,却不知怎么说,最后只好唯一推荐一本讲得最好的书。
  
  同时也是,意境并不神秘,顾城的诗,我们也都写得出来,只要写时注意用上这些营造意境的办法,并注意其他各方面如下字不可忽轻忽重,等等。但得精思多改,必会有好诗。
  
  再次向朋友们强调:我的主贴及第一个回贴所主讲,看似轻松,其实得来不易,是我多年实际摸索,走了一些弯路之后,去粗存精、去伪存真、“去慢存快”、“去低效,存捷径”的最佳总结。没有轻飘飘胡乱下断语的地方。比如,我推荐而且只推荐那些几本小书小资料,背后一一的分析、甄别和感觉,实在太多,不足详言,最后只能是强调:我不是随便乱说的!这也不是在写传世文章和教科书,我只敢奉上细致实践之后的经验教训,实在,有效。可能为学诗入门的朋友们所用,锦上添花,必有脾益,却不足为入门之后奉行的家法!

作者:叶吟 回复日期:2009-04-07 22:35:49 
  
     天是灰色的
     路是灰色的
     楼是灰色的
     雨是灰色的
    
     在一片死灰之中
     走过两个孩子
     一个鲜红
     一个淡绿
  
  顾城这首诗,也没什么了不起,但是中规中矩。叶吟的赏析要点在于,它象一首标准的七绝。大家不妨把前二行看成“起”,中二行看成“承”,又二行看成“转”,最后二行看成“结”。

作者:叶吟 回复日期:2009-04-07 22:37:53 
  顾城此诗,据说写于文革后、改革前的华惠帝在位期间,其时对走资派和知识分子而言,乌云仍在,冬天将尽,春天不远,不死的希望在萌生。顾城就是这个比喻。



另附叶吟当年邀请名家做的网上现场讲座一堂如下:

新社第2届诗词研讨之诗歌速成法一:怎么立意?
  
         ---并以《□社》第二届同题诗赛(风)为例
  
  特邀主持人:惊四座
  
  (一)
  
  写诗歌有没有速成法?我的回答是:有。一些“著名诗人”故弄玄虚,说要多少学问,多少磨练等等,实际是对我将要说到的方法秘而不宣,或者用而不知。我的速成法,就是说几个写诗词的基本规律,要写作者不走弯路而已。至于学问等等,是一种修炼和境界,和基本规律无关。
  
  我写文章的风格,是举自己的例子而且现场写。古人的东西也用,但是不作为主要例子。
  
  我首先说说立意。古人强调诗词“以意为主”,写诗词要“意在笔先”。这个意,很重要,但是并不是那么玄乎。说到底,意,就是一个说法而已,就是这么简单。秋菊打官司要个说法,写诗词也是要个说法。
  
  我们平时讨论一件事情,都是有自己的观点,也就是说法。这种说法有好有坏,有新有旧,放到诗歌里面,就是意了。意立起来了,全诗就好写了,剩下的东西就比较次要了。
  
  还是举例子。首先看看九天的这期题目:风。风怎么写?我们开始坐下来,抽一根烟,喝一杯茶,把自己的思想和风试图结合在一起。
  
  风是流动的,风吹云散,风扫落叶,风起虎啸,飓风起于浮萍,风声凄厉,风吹得我很冷,风让人心惊肉跳等等,这就是说法,就是意了。从这里就可以开始写诗了。把这些意思组合起来,就成了:
  
  云飞卷落花,凄厉散流霞,虎啸疑山动,声寒百姓家。
  
  大家说,是不是很简单?
  喝口酒,等下再写。
  
  (二)
  
  但是,立意并不是这么简单的,立意有很多讲究,比如要深,要高,要远,要幽等等,一些人看见这些词就害怕了。但是说到底,立意要新。至于高远深幽,是一个人自己修炼和积累的结果,是一个人本身做人的反映。诗如其人,字如其人等说法,就是这个道理。
  
  高远深幽在速成法中确实不好说,但是新,是一定要注意的。就是说别人未说之事,或反其意而用之,或延其意而用之,或升其意而用之,变化由心,不拘一格。其来源,在于作者本身敏锐的观察力和领悟力。
  
  新,可说。举例子。我刚才说的:风是流动的,风吹云散,风扫落叶,风起虎啸,飓风起于浮萍,风声凄厉,风吹得我很冷,风让人心惊肉跳等等,这就是常人的思维,于是就成了我那一首五绝。这首五绝虽然中规中矩,但是意思平平。
  
  那么,我们思维了:都说风是流动的,我偏要说是静止的行不行?风吹云散,我偏要说风吹云聚行不行?风扫落叶,我偏要说风滋润了树叶,让它生长行不行?这就是反向思维,就是在试图出新。
  
  从这个思路,我们再来一首:
  
  云聚长空静,钟幽遐思飞,清心听叶出,虎啸敛余晖。
  
  好像不是在写风,但是如果题目说是风,那就是风了,哈哈哈哈,秘诀也。
  
  还是喝酒再说。
  
  (三)
  
  立意的延伸和升华,是写诗歌的重要一环。诗歌是人写的,当然要若有若无地包含着人这个因素。古人有有我之境和我无之境的说法。我本人以为,无我之境也是有我的。相看两不厌,唯有敬亭山,不也是说人么?不过隐蔽一点而已。
  
  那么诗歌的立意,最好写的,还是写人。写什么都是写人,最容易入手。
  
  还是风,如果咏风写人,我们就要立意了:我是天涯孤客,风也是的;我四处飘零,风也是的;我恩怨未了,风也是的,我有理想,风也是的,等等,找出这么多共同点,就可以写了:
  
  落魄天涯任所之,偿恩还怨重轻吹,浮萍叶末飘然起,倒海翻江诵愤诗。
  
  当然也可以写别人。比如爱情,你的情人在外和你不相聚,你听见风声,想起情人,就可以立意了:风在外情人也在外,风不知道何时熄灭情人也不知道何时归来等等。我也写一首:
  
  扬子江边轻拂柳,朝天门外漫行舟,山河问遍归何处?琴瑟交鸣晓月楼。
  
  中国诗歌讲究比兴手法,比就是比喻。从诗歌立意角度说,我们可以一开始就来个整体的比喻。比如风,我们可以比喻成神,比喻成魔鬼,比喻成酒,比喻成电话,找到共同点就行。找不到怎么办?那就不写。一般出奇的手法就是这样。
  
  为了证实我的观点,我把风比喻成酒:
  
  扫得愁肠千日秽,拉来醉眼满天星,山河变换青黄绿,功过说与乱世听。
  
  在立意上,我喜欢单纯。一个单纯的立意就是如歌曲的一个主旋律,以后怎么变化都是围绕着它来。就如你说一段话一样,不能上一句话说星星,下一句话就说啤酒,一下说东,一下说西。这不是说话,是神经病。你说愁,那么就不能让人看了半天看出欣喜来。
  
  立意,往往表现为一种灵感。而往往表现为一句话和一个特别的意思。全部诗歌都围绕着这个意思展开和敷衍。我们读了很多东西,写了很多东西,一些事物都是有常规的表现手法了。比如笑容就象花,悲哀就流泪,高兴就大笑,激昂就舞剑等等。当我们注意观察和思考和寻觅的时候,就会发现一些事物的不同的,别人没有说过的特性。我的校友高伐林在25年之前对我说过的一句话,我现在还记得:
  
  她的笑,象一把伞,打开了又收拢了。
  
  这就是发现,这就是思考。立意就从这里开始了。一首诗歌就成功了一半了。
  
  杜牧的折戟沉沙铁未消,我看其立意就是从最后两句话出来的:东风不予周郎便….。前面两句话是后面两句话的发展和敷衍。王安石如果没有想到仪态由来画不得,当时妄杀毛延寿,也就不会有这么一首诗。全诗就是从这里出来的。同样的例子很多很多。
  
  比如,最近看到的听风轩主的夏日咏电扇:
  
  缕缕轻风意气扬,夜临几案日悬梁。此生未料周旋苦,主得人间炎与凉。
  
  整个意思就是从后两句出来的。

TOP

 

3# 发表于 2009-6-19 23:27 | 只看该作者 学诗心得(新手入门之指南) 作者不详

虽然古诗词会的人越来越少,但总有那么些人喜欢,借助网络又使更多人了解了它。有很多新朋友看到格律和韵就咬牙切齿的,总觉无理,喜欢自由,更有人把意境提出来做挡箭牌。不过,既然喜欢的是古诗词只好甘愿照它的规律办事,想要当一代宗师开风气之先,创出什么新体来,没有足够的学力和才力,怕是没人做得到;而且那也要先对诗词了如指掌了,才能谈到创新,如果对它完全不了解来龙去脉,就高谈阔论,那就成盲人摸象了。而喜欢自由的朋友们,写些现代诗、散文等也是不错的选择,毕竟每种文学体裁都不容易。

诗词说起来互相作用的有三方面,一是格律、二是字句、三是意境。打个比方吧,格律是个骨,字句是肉,意境是魂。光会格律,把字按照平平仄仄往里一放,那是个骷髅,怪吓人的。光说意境好意境好,没有骨和肉,那就是个孤魂,飘呀荡呀的,也不是好玩的。有了格律和字句,没有意境;那就是没有灵魂,可就成了行尸走肉,但这最容易骗人,因为看上去就是那么回事了。不过,想要达到这一步也不是什么容易的事。

一、 关于对诗的了解 (一)格律 1、诗 格律,近体诗共十六式,五绝、五律、七绝、七律各四式,真正只要掌握了一类的四式,其他三类举一反三的就能明白。格律关好过么,说难不难,因为这是诗词里最简单的一个环节,因为有章法可寻,一般有规律给你的东西都不会太难,只要用心花个三个月到半年我看都能过;说简单不简单,因为古韵今韵有不同,入声字最让人头大,这该如何解决。说到底,四个字,熟能生巧,多读多背多写,第一次写错记不住,第二次第三次,就算错他个十次八次我看每个人都能记住了;有人说错了多不好意思,可是哪个初学者不会错,要是都会了,那还要学什么呢。不过,用心这两个字是一定要的,不用心啥事也做不好。

顺便说下押韵的事,有人主张新韵,有人主张死守平水韵,各持一言,往往让人无可适从。平水韵离我们现代的发音确实远了些,特别是普通话为标准的语系,但新韵没有统一的标准各编各的,哪种都有不合理的地方,也没法遵照。那就只有各行其道了,想用新的就用新的,想用旧的就用旧的,只有一条规律要遵守,不可新旧混用。我自己么,选了个比较折中的方法,用词韵入诗韵,现代押不顺的字尽量的不用,反正半旧不新的,自己优哉游哉。 还有就是古风和近体的区别,我们现在说的绝、律都是在唐朝时成熟的诗体,因为有别于唐前的,所以称近体,(当然对我们来说也不近了,但称呼就这么传下来了,姑且就这么叫了。:)现在我看好多人,只要格律一不对,就自称古风;那是大错特错。古风自有它的特殊韵味,虽然它只要押韵不要格律,不要格律不等于它没有自己的风格,而正因为自由(题材自由,长的短的两行的数百行的都可以;只需押韵不要求粘对啥的)所以对现代人来说更难,至少你先要有一定的文言文基础,才能谈得上写古风。 2、词 词的格律比诗更严,但大体上也跑不出诗的范围,把握不住的多翻翻词谱就成了。不过,词的词牌非常多,同体异名,同名异体的不在少数,有的更是一个名字有二十多体。一般掌握大多数常用的,也就可以了,当然多多益善。 现在很多人拿了本词谱往里塞完字就认为词填好了,真正是个大的误区。词的章法起承转合的线条是一点都马虎不得,而且不同的词牌是不同的句式,所能表达的意境也是不同的。最好的是,熟谱,也就是说写时不看谱,谱就在自己心里,这时填词,估计算是刚有点头绪。这个我也达不到,有时写词得了一句,为了使这句放在词里觉得合适,往往选词牌要选个几十个甚至上百个。所以,熟谱,是我下阶段要好好做好的,如果有个几十个谱在心中做基础,写起词来就会顺风顺水多了。 (二)诗词的语言、章法和意境 语言、章法、意境就没有格律那么简单了,或者可以说是写到老学到老的事了。只能是自己走到哪一步看到哪一步的风景了,能够到达最顶峰,一揽众山小的,毕竟不多。 1、 语言 诗的语言贵在凝练,因为诗的体裁比较小,五绝更只有二十个字,那是字字要顶用,不能浪费笔墨。而词的语言就可以舒缓一点了。以前是一点都感觉不出诗与词的语言有什么区别的,现在看得多,也有些自己的理解。说出来,打个比方,看看我这么理解对不对。记得我自己有首五律,里面有一句红残断蝶魂,这是诗的语言;如果要写到词里,先不说平仄,我觉得红残处、蛱蝶魂断或者残红零落处、断蝶魂,这么写会更符合词的语言。 还有就是语言的多样化,也就是句子结构了,实词虚词、主语谓语宾语补语、前置后置省略等等的变化,以及各种修辞方式的使用,那就需要大量的时间来感悟,靠一年半载的突击也没什么用,这是基本功,没事就要站的马步了,这个不稳,就算有再好的意思想要表达,笔下也表现不出来。 2、章法 无论哪种体裁,总逃不过起承转合这四个环节。基本要求我觉得是要起的平,承的稳,转的开,收的住;句顺意顺以后再求各种变化。而句中的开合轻重虚实,那就更是不可捉摸,就看各人的天资、后天的学力以及用了多少心,能悟到多少是多少了。不可强求也不可不求,总以自己为标准,只要比自己有进步就好;如果和别人比,人家真有李杜的天赋,那是赤脚也赶不上的,自己徒惹不必要的烦恼罢了。 3、意境 意境就更难说了,连起承转合的道道都没有了。书中说求象外之象,韵外之致;就这八个字也是雾里看花的,整一个花非花、雾非雾。无论是怀古伤今,离愁别怨,都是自成一格;一滴露珠,一片花瓣也自有其境。正如佛法中说,八万四千法门,各得其方便之门。 二、关于学习的方法 方法也是不大好说的东西,总是因为各人的基础不一。每个人的环境、接受的教育,都直接间接影响到学习的方法;还有就是有的人是听力型的,听得进去;有的人是视力型的,看得进去;承受力强的就狠砸,承受力不强的既不能不说,又不能打击积极性。总之因人施教、因材施教,总是不错的。只是师傅领进门,修行在自身。到最后学不学得出来,主观因素占主导地位。师傅水平再高,自己不努力那就什么都学不进去,就算塞给你,也不成。就我自己来说,我的基础在同时进来的几个XDJM来说,应该是最差的,虽然我比他们早进几个月,但是一起写作业时,自己看看都能看出高低来。只不过我心态比较好一点,脸皮比较厚一点,还算是挺过了最艰难的一关。过关的方法我自己想想也没什么大不了的,一是心态放正,只跟自己比,每天多看一首多读一首,多进步个1%,然后积累起来就是一大步;二是多读多看多写,反正是勤能补拙,既补充知识,又补充实战经验。(这两条有点象佛家的渐修)三是多体会多比较多感觉,可能突然有一天就会上一个台阶(这条象佛家的顿悟)。我觉得渐修和顿悟两者不可缺其一,渐修是量变是积累,顿悟是质变是飞跃。以我自己的经验,初入门读的书不可太深,半懂不懂照着做,反而会误入歧途。看这些书,我是分为两条线路。 第一条线路,首先要多看诗词,博览为上,这步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感受诗词的语言,把握诗词的一种脉络;至少也要混个眼熟。然后就在博览的基础上可以专精一下,找到自己喜欢的诗人词人的选集全集看看。再有余力,凡是名家的有条件都收来,慢慢看。泛读精读相结合才成。初期当以多读诗词为主,而且要反复看,学而时习之。 第二条线路,工夫在诗外,可以适当补充其他的书籍。可以看些诗词写作技巧的,各种诗话词话,以及追溯到诗经论语,各种自己感兴趣的经史子集。以及其他相关的各方都行,比如书画;艺术的最高法则都是相通的,万法归真。比如诗里要求布局疏可跑马密不透风,而中国画和书法的要求也是如此的。有些摸到门后,我看的书才真正杂了起来,有些书也是刚刚能看懂。就比如《诗法举隅》,刚学时看到就买了,看不懂啊,放了整一年,才重新拿出来看,才看懂,而看懂,到能用,怕是又有好长一段路要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