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能聊现实没话说:思维的系统性高于一切 | 商业哲学评论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8 11:35:39

思维的系统性高于一切

发表在 逻辑思维  |  由 蔡子方  |  2010年10月6日  | 683 views 0 标签: 思维, 系统性, 结构化, 逻辑

在日常管理工作当中,我会把员工的系统思考能力放在非常重要的位置,具备系统思维能力的员工,会展现更突出的成长潜质,也是未来培养其走上管理岗位的素质基础。

其实,无论在工作还是在生活,我们的大脑无时不刻都在思想,思考的来源林林总总,通过各类感官接触的导入,继而在大脑中进行判断、推理、演绎,从而要么得出或深或浅、或对或错的结论,要么暂时得不到任何结论。而结论的输出端就是我们的行动,并通过对行动结果的评估,对比前期的思考过程并予以修正,因此人的提升可以描绘成一个螺旋式上升的闭环,这在我过往的文章中也阐述过。

那么,为何系统思考如此重要?又何谓思维的系统性呢?这里我不希望通过过于抽象的定义来阐述,那样太枯燥且不易理解。我们找一个载体来比作我们的大脑,这样更直观。既然我们的大脑是一个输入系统,那我们就找某种输入的介质,最好是能系统输入的。那是什么?答对了,书籍,或者是图书馆。当然,书籍最好是授课用的教材,或者是研究型、论著型的书籍。因为这些书籍的目的,是要把某类知识或研究结果系统地展现在阅读者面前。所以,懂得看书的人,在拿到一本书之后,第一件事一定是把书的目录扫描到大脑去。

实际上,这个记入大脑的过程,已经是系统化的过程(当然,仅限于该书所涉及的范围和层次的系统化)。再具体来说,这个系统化过程都又包括哪些过程呢?古诗有云,阡陌交通,纵横交错,类似于此,差别在于它是有层次的、立体的。

立体而有层次的系统思维构建,有三步曲:概念定义——关系建立——变量建立——应用巩固。这三步简单的表述,内涵颇多。

概念定义是指清晰界定某类事物或现象的范畴,往大了说,一个民族如果能在这一层面做得足够严谨细致,必为后期包括学术研究或众多领域的创新奠定扎实基础,然而,这也是中国式思维环境中最缺失的一个环节。欧美的理论研究的成果则以此为始,举个较为典型的例子如哈耶克的《自由秩序原理》,开篇对“自由”这一名词的定义花了大量的篇幅用了大量的艰涩文字,要的就是后续推导的严密客观。

如果说概念的界定还只在理论层面,那对于概念的应用,需以关系建立为始。概念与概念之间的层次与结构的梳理联结,构成我们思维的推导基础,越为复杂的系统,应用的概念越多,建立的联系越错综复杂,并且往往形成多重相互影响的变量,为什么有人思维更为严密,因为他们不仅建立的联系非常多,而且还能对常人较难量化的某些联系进行量化,形成复杂的变量组合。关系密集、变量众多,是否能够牵一发而动全身,这是思维系统性与否的最终考量。

应用巩固则是对所建立的这一体系进行反复实证与修正,理论与现实往往存在差距,熟能生巧、实践出真知。并且,具备系统思维的人,其思维的成长性必然优于常人,就如只有完备的种子才能长成大树。

应用举例:本人其中一客户,以点读机产品为主业,近期想上马电子辞典。我对其风险评级:高。原因如下:第一步判断——点读机面向中小学,使用人群与消费人群分离,以针对家长的营销为主;电子辞典则以大学人群直接消费为主;第二步判断——渠道模式、营销模式需要有较大调整;意向市场的成熟度高,尤其是品牌认知度;最后结论——风险太大,除非不指望短期内成为主要的获利产品。最后,该客户投向与其受众相符的趋势产品。

上述思路仅作为举例,因为阐述起来较为简练,同时又能体现对整个企业系统的分析。所以在上述三步曲之后,还有最后一步的进阶提高,那就是化繁为简,这缺少不了上述三步曲的积累,尤其是把系统中的定义变成变量,这样才能根本形成分析能力,从而分清主次、直达问题根本,这也是具备战略思维的前提。

——全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