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博大号的媒体有哪些:徐悲鸿和《八十七神仙卷》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8 02:05:28
唐代著名画家吴道子的真迹多已经失散,后人见到的大都是宋人的摹本,然而吴道子粉本《八十七神仙卷》却在1937年由徐悲鸿在香港偶然得之。此画纯以线条表现出八十七位神仙出行的宏大场景,笔墨遒劲洒脱又充满韵律感。《八十七神仙卷》随徐悲鸿经历战乱,还曾经战火中丢失,又失而复得,留下了一段动人故事。

  “悲鸿生命”,悲鸿得之

  1937年5月,当时任中央大学艺术系主任兼教授的徐悲鸿应香港大学的邀请赴香港举办画展。一天,许地山问徐悲鸿要不要中国古字画,有位马丁夫人,家里藏有一批古字画。

  这位马丁夫人是德国人,父亲生前曾经旅居中国多年,搜集了不少中国古代书画,颇引以为豪。这些被他视为传家宝的东西后来留给马丁夫人。由于她不懂中国字画,便束之高阁。研究宗教哲学的马丁夫人在一次旅港之际偶遇许地山,两人遂成为同行知己。在一次偶然的闲谈中,她请许地山为她收藏的中国古字画作鉴定并寻求买主。

  许地山觉得鉴定这批古字画非悲鸿莫属。经过联络,马丁夫人全家到香港旅行,把那批中国古书画全带到了香港。徐悲鸿的亲自到来,使她十分欣喜。马丁夫人亲手将四箱字画一一打开。当看到第三箱时,一轴很长的人物画卷让徐悲鸿眼前一亮。

  在这幅深褐色绢面上用遒劲而富有韵律,明快又有生命力的线条描绘了八十七位列队行进的神仙。画中是东华帝君、南极帝,他们君在侍者、仪杖、乐队的陪同下,率领真人、神仙、金童、玉女、神将前去朝谒道教三位天尊。神将开道,压队;头上有背光的帝君居中;其他男女神仙持幡旗、伞盖、贡品、乐器等,簇拥着帝君从右至左浩荡行进。队伍里,帝君、神仙形象端庄,神将威风凛凛,众多仙女轻盈秀丽。作者用刚中有柔,遒劲潇洒的线条描绘了一幅风动云飘的神仙境界。

  徐悲鸿起身对马丁夫人说:我要这一幅,我只要这一幅。马丁夫人有些吃惊地望着他,建议他再看看尚未翻完的。徐悲鸿摇摇头,将随身所带的1万元现金掏出来,又从自己所展作品中选出7幅精品一并推到马丁夫人面前。马丁夫人从徐悲鸿急切的情绪里悟出了此古卷的价值,又有些舍不得了。许地山说徐悲鸿的这7幅作品都是精心创作的佳品,并带她到香港艺术品估价委员会进行了估价,马丁夫人这才接受了这笔交易。这幅古卷就是以后徐悲鸿形影不离的《八十七神仙卷》。

  《八十七神仙卷》纵30厘米,横292厘米,白描绢本。画面以道教故事为题材,纯以线条表现出八十七位神仙出行的宏大场景,形神刻画细致入微。画面笔墨遒劲洒脱,根根线条都表现了无限的生命力,如行云流水,充满韵律感。仙乐声中众神仙脚踏祥云,御风而行,令观者顿生虔敬之心。

  初看这幅画卷,感觉并不起眼,它不仅没有落款,甚至连名字都没有。徐悲鸿反复琢磨,凭着自己多年对古画的鉴赏经验,他感觉这幅画的绘画风格、笔法特点明显带有唐代画圣吴道子的痕迹。

  唐代画家吴道子,在中国绘画史上久负盛名,有百氏画圣之称。他的作品有《天王送子图》、《孔子行教像》等。他画的人物下笔有神,线条简洁却飘逸洒脱。

  徐悲鸿将这件事形容为“平生做的最快意的一件事”,并制作了一方刻有“悲鸿生命”四个字的印章,郑重地加盖在长卷的画面上。为了更加酣畅地表达自己得到这幅画的感受,徐悲鸿揣摩良久,为这幅画写下了长长的题跋:“……呜呼!张九韶于云中,奋神灵之逸想——与世太平,与我福绥,心满意足,永无憾矣。”

  大师鉴定

  收藏界都知道吴道子的真迹已经失散,现在见到的大都是宋人的摹本,要做出确定的结论,必须经过充分的论证。

  徐悲鸿从香港返回南京。恰巧张大千由北平来南京筹备全国美展事宜,此时,黄君璧、谢稚柳等人也在南京,他们把酒畅饮,会聚一堂。此间,张大千、谢稚柳等人还前往徐悲鸿的住处观看了《八十七神仙卷》。

  对敦煌壁画造诣精深的张大千随后也对这幅画做了分析:宋朝,在寺院画工群体中流行一种小样制度,样稿在壁画完成后会留下来,作为修缮、补绘的底稿,也是师徒传授的样本。同是宋朝粉本小样,对比之下,《八十七神仙图卷》通幅豪迈博大、生气勃勃、雄浑健伟、气度开放、质朴刚强、典雅庄重,《朝元仙杖图》虽构图相同,人数一样,但笔力气势显得不足。很可能是武宗元青年时期的作品,或是临摹吴氏的小样。

  这幅《八十七神仙图》应是吴道子的手迹。著述颇丰、精通绘画史的谢稚柳从绘画技法上进行了比较、论述。他认为这幅画卷的画法具有隋唐壁画的典型特征,比《朝元仙杖图》更接近大唐画风。仅从云鬓、虬须的“毛根出肉”的画法上去考察,这幅画的作者非吴道子莫属。得到国内一流鉴定家的首肯后,徐悲鸿对《八十七神仙卷》更加珍惜。从此,这幅画就日夜不离地跟随着他,不管是外出讲学还是举办展览,他都随身携带。

  1938年秋,徐悲鸿接到了印度诗圣泰戈尔之约,到印度国际大学讲学。他决定早些上路,以便利用途经香港的机会,让中华书局把《八十七神仙卷》精印下来,以利保存。10月,徐悲鸿自重庆出发,路过广州时,正赶上广州沦陷,他带着画在西江飘泊了40多天才抵达香港。到港后,他直奔中华书局,把重新装裱、作了题跋的《八十七神仙卷》交由中华书局采用珂罗版精印。可是由于在西江耽误了时间,行程紧迫,徐悲鸿不久就前往新加坡了。行前,他把《八十七神仙卷》郑重地交由香港银行存保。

  在新加坡举办的画展取得极大成功,仅门票和卖画所得就有一万两千四百余元。徐悲鸿将这笔巨款全部捐献,此笔义款成为当时广西第五路军抗战阵亡遗孤的抚恤金。此后,徐悲鸿又先后在吉隆坡、恰保、槟城举办义展,共得款六万余元,也全部作为救济祖国难民之用。

  得而复失

  1941年12月,太平洋战争爆发,日军飞机袭击了新加坡。新加坡猝不及防,陷入一片混乱。徐悲鸿原定赴美展览计划不能成行,使他进退两难。而最使他困扰的是随身携带的数百件珍贵艺术品如何处置。经过周密的商议,林庆年、庄惠泉等人将徐悲鸿疏散到安溪会馆办的崇文学校内。

  林庆年和庄惠泉都是徐悲鸿筹赈画展筹委会领导人,他们把徐悲鸿存放在好友黄曼士家中的绘画、书籍、印章、陶瓷及四十余幅不易携带的油画秘密运到崇文学校,埋在一口枯井里。徐悲鸿不忍心撇下这批积累多年的宝贝,决定留在新加坡,与他的艺术品共存亡。

  但时局越来越紧张,在朋友们的多次劝说下,徐悲鸿决定回国却又担心归途中有闪失,他决定轻装简从,经再三挑选,忍痛将自己的大量作品留在了新加坡,只身携带《八十七神仙卷》登上开往印度的最后一班客轮,取道缅甸,历经艰辛回到祖国。

  然而这个时期的中国也正处在抗日战争最艰苦时期。徐悲鸿带着自己的收藏品和画作来到昆明举办画展,为抗日战士和烈士家属募捐筹集资金。尽管昆明每天都会遭到日军的空袭,然而画展却一直在进行着,这一天,徐悲鸿在云南大学映秋院二层的办公室整理画作,刚刚将画作锁进柜子,突然空袭警报响起,徐悲鸿虽然心里惦记着《八十七神仙卷》但也只好和大家一起跑进防空洞。

  警报解除后,徐悲鸿回到办公室,看到大敞四开的柜子,他一下惊呆了。他珍藏的《八十七神仙卷》和其他三十多幅画竟然全都不见了。几十年的作品和自己视为生命的画作,就这样失踪了。他不能接受这个事实,一下子晕倒在地上。画作被盗一事惊动了云南省府,当局立刻派专人调查,限期破案。可是时间一天天过去,画作一点消息都没有,转眼间两年过去了,这个案件仍没有结果,在当时混乱的局势下,案件也渐渐的被搁置下来。徐悲鸿心灰意冷,认定次生再也见不到《八十七神仙卷》了。

  失而复得

  直至1944年夏,一封从成都寄来的信,让徐悲鸿又看到了希望。写信人是中央大学艺术系女学生卢荫寰,她告诉老师,最近一个偶然的机会,她看到了《八十七神仙卷》。几年前徐悲鸿在中央大学艺术系任教授的时候,为了让学生们临摹到最高水准的白描作品,特意把自己珍藏的《八十七神仙卷》拍成照片,带到教室给学生们讲解作品的艺术价值和自己得到这幅珍品的经过,让学生们临摹。

  卢荫寰对当时的印象特别深刻。后来,她得知《八十七神仙卷》在昆明被盗的消息,心里还为尊敬的老师难过了一阵子。两年以后,卢荫寰和丈夫随同一个朋友,到一个不相识的人家里去做客。那个人拿出一幅古代人物白描长卷请客人欣赏。卢荫寰仔细一看,吓了一跳,这不是悲鸿老师的心爱之物吗?凭她的印象,这幅画卷就是徐悲鸿在昆明丢失的《八十七神仙卷》。

  卢荫寰不露声色,回家后才告诉了丈夫,她的丈夫也大吃一惊,要立刻报案。卢荫寰制止了他,她认为不能打草惊蛇,要先告诉老师,然后想一个万全之策。收到学生卢荫寰的信后,徐悲鸿夫妇兴奋不已,恨不得立即赶赴成都。但是冷静下来,他们决定自己不出面,请一位朋友前往成都。这是徐悲鸿在新加坡办展览时认识的一位朋友。临行时,徐悲鸿再三交待,请他先找到持画者,见到这幅画并确认为真迹后,先设法与之交朋友,然后再花钱把画买回来。

  不久,消息从成都传来:那幅画的确是原画,持画者也愿意把这幅画卖给徐悲鸿,不过,他开出了天价:银元20万,同时还要徐悲鸿的20幅作品。20万银元是个什么概念呢?在当时,北京城里一个上好的大四合院也不到一万银元。为了画的安全,徐悲鸿接受了他的条件。不仅如此,徐悲鸿还决定不惊动警方,也不追究当初此画遭窃的缘由。他不顾自己体弱多病,白天黑夜忙于作画。夫人廖静文则帮助丈夫找朋友筹款。20万现款很快汇到成都,又过了几天,20幅作品也寄到成都。在那位新加坡朋友的帮助下,很快《八十七神仙卷》又回到了徐悲鸿手中。

  当徐悲鸿再次打开画卷,八十七位神仙安然无恙地出现在他们的眼前。这八十七位神仙依然是那样安祥、肃穆、体态优美,仿佛没有受过任何的惊扰。只是画面上盖有“悲鸿生命”的印章已被挖去,题跋也被割掉。值得庆幸的是画的主体没有丝毫的损伤。《八十七神仙图》完璧归赵后受到了徐悲鸿先生及其家人特别的爱护,在以后的日子里,它跟随徐悲鸿一家辗转南北。

  1953年9月,徐悲鸿积劳成疾,经抢救无效而去世。徐悲鸿的夫人廖静文在悲鸿逝世的当天,宣布了悲鸿生前的意愿,将他留下的1000余件作品和1000余件他收藏的历代名人字画,还有万余件图书资料全部献给国家,这其中也包括徐悲鸿先生两次倾其家财购买的《八十七神仙卷》。不久,徐悲鸿故居被辟为徐悲鸿纪念馆,夫人廖静文成为纪念馆第一任馆长,《八十七神仙卷》和徐悲鸿收藏的所有作品就保存在纪念馆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