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生间地面铺什么砖:永不褪色的投机之王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30 00:23:24

永不褪色的投机之王

 

131年前的今天(编者注:本期杂志出刊日),也就是1877年7月26日,李费佛(Jessie Livermoore)出生于美国马塞诸塞州舒茨伯里市乡下,是一对贫苦农民的独子。穷困的童年给他烙上了敏感、孤僻的性格印迹,纵然这一生拥有的财富与美女无数,但却没有真正的朋友与知己;过早的辍学又让他经常挣扎在自卑与自负的泥潭里,终其一生无法解脱。
    李费佛14岁怀揣5美元闯荡江湖,15岁赚得1000美元,20岁赚到10000美元,30岁时已是百万身家,到1929年52岁时赶上股市大崩盘获利超过1亿美元,不能不让人惊叹这位投机之王的赚钱能量。如果考虑到其间他曾三次彻底破产的话,他在63岁时的饮弹自绝仅仅用再次破产来解释就显得有些缺乏说服力。
    李费佛的终局对于致力于投机事业的后来人来说无异于终极噩梦,透过半个多世纪的时间距离,如果我们把巴菲特和盖茨对财富与人生的思考引入这个话题当中,会厘清更多的纷乱。同时,今天再次回顾李费佛的交易思想,仍然具有很高的参考价值,正如他在书中所说:华尔街没有新事物。因为投机就像山岳那么古老,股市今天发生的事情以前发生过,以后会再度发生。


观察、经验、记忆和数学
    李费佛初中辍学后到一家证券经纪公司去做Chalkboard Boy(记录行情的小弟),那时技术条件较差,需要把报价用人工抄写在黑板上。这份差使虽然枯燥乏味,李费佛却慢慢地从股价的涨跌中看出些门道来。他记忆超群,对盘口语言很快掌握,并模拟交易了一段时间。他注意到,股价在涨跌前通常都会显现某些习惯。那时没有计算机,也没有现场图表可看,全凭对不断变化的价格做出直觉判断来进行交易。李费佛的交易天分正是在这里得到了最基础的磨炼,使他对价格变化产生了一种超然的领悟能力,即便多年后其交易风格和头寸都有了很大变化,我们依然可以寻找到他少年时代留下的观察痕迹。
    25岁前,李费佛多是依靠直觉在证券对赌行玩他熟悉的游戏,并赢得了“少年作手”的绰号。然而,仅有的一次华尔街之行让他第一次尝到了破产的滋味,并促使他思考自己交易中存在的问题。他开始意识到一个人可能具有优秀的数学能力,也具有精确观察的罕见力量,却仍会在投机上失败,除非他还拥有经验和记忆。
    李费佛进一步总结到,灵感和神秘的看盘能力跟成功没有太大的关系。当然,经验丰富的交易者经常用极快的速度行动,以至于他事前没有时间说明所有的理由——但这些理由都是充分的,以事实为后盾,从专业的角度靠着多年工作、思考和观察所收集来的东西。不但必须观察精确,还要随时记住所观察到的一切。遵照经验的指示,偶尔可能会让你出错;但是不遵照经验的指示,必然会让你看来像个傻瓜。
    我们看到,李费佛通过10年的交易实践,逐渐从一个直觉交易商慢慢地发生了转变,他在强调经验和记忆同时,又发现了概率的重要性。交易者不能赌不合理或不能预期的事情,不管他个人对人的不理性有多强的信念,或是他多么确定可以经常察觉到会发生不能预期的事情,必须始终根据可能性来下赌注——也就是尝试预测可能性。在这种游戏上多年的操作、持续的研究、不断的记忆,使交易者能够在无法预料的事情发生时,在可以预料的事情来临时,立刻行动。所有这一切从赔钱中学到的实战知识,为他后来的大手笔操作奠定了方法论基础。


赌博和股票投机的重大差别
    在华尔街,李费佛未能施展他在证券号子里练就的“赌博”本领。他开始意识到股票不只是一个符号,其背后涉及的产业状况、企业盈余、财务和商业统计值得关注。李费佛同时涉足了期货市场,相应的商品供给与需求自然也纳入他的交易考虑之中。
    李费佛的转变可能大多数交易者都经历过,只不过他将过去与现在结合得更巧妙,他保留了对价格的敏感,同时通过基本面研究加强了对行情未来走势的预估。李费佛甚至开始嘲笑那些每天都要交易的短线炒客:有一种股市傻瓜,这种人认为他们随时都要交易。没有人能够一直拥有适当的理由,每天都买卖股票;也没有人拥有足够的知识,能够每次都高明地操作。
    李费佛继续把这个话题引向纵深,认为赚大钱不是靠个股价起伏,而是靠主要波动,也就是说不靠解盘,而是靠评估整个市场和市场趋势。一个人想赚钱,所需要知道的一切,只是评估大势。没有一个人能够抓住所有的起伏,在多头市场里,你的做法就是买进和紧抱,一直到你相信多头市场即将结束时为止。也就是说,一个人的想法从来都不会真正赚大钱,只有坚持不动才能赚大钱。
带着这些新思想,李费佛在1907年10月24日美国股市大崩盘前大肆做空,严重的银根紧缩使他坚定看空的决定,如果不是摩根出手阻止股灾,很难判定结局有多糟糕。李费佛很快回补了仓位,在获利超过300多万美元的同时也间接地为大盘提供了支撑。此役为李费佛赢得了“华尔街巨熊”的新绰号,同时也埋下了部分媒体和多头对他的仇恨种子,当他22年后再次故伎重演,于1929年10月24日(历史有时候真是惊人的重复,还是这一天,还是李费佛!)的股市狂跌中做空获利超过1亿美元时,这种仇恨也达到了最高峰!


相信自己和自己的判断
    如果做一项调查,问题是“你曾有过看对行情而没有赚到钱的人请举手”,我想没有人能逃脱。李费佛在股票和期货市场多次遭遇看对行情反而赔钱的情形,1908年,沉浸在上一年份放空股市大赚其钱中的李费佛,听信棉花专家汤玛斯的判断,持有大量棉花期货合约多头头寸,最终赔光了身家,并因此沉寂了若干年。事后他痛心地总结道:投机客有一大堆敌人,其中很多敌人能够成功地从内心攻击你。一个人可能拥有原创的心灵和终生独立思考的习惯,却仍然可能受到有说服力的人攻击。李费佛在这几年的低潮期中,不断地经受专家、朋友以及恩人的误导——“没有强迫,但有时比有人拿着一把枪指着你的头还难以抗拒”。“我花费了几百万美元,学到交易者另一个危险的敌人是:可能被心思敏捷、魅力十足、能言善道的人打动。没有一个人的心灵能够这么像机器,以至于能够在任何时候都用同样的效率运作,足以让你依靠。我现在学到:我不能始终相信自己在任何时候,都不受其他人和不幸的影响。”
    我们中的大多数人拿着钱来市场时想的都是要从中获利,但是一段时间后这个目的就淡忘了,你会发现他们的操作因素会出现多个版本,但是赚钱,却不是最重要或者说短时间看上去不重要了。李费佛不一样,他发现了自己身上的这些普通人弱点,并极力克服。“我总是发现,研究自己的错误能让我获利。投机客的勇气就是有信心根据自己的决定行动。”完全自信、独立思考可能是一个优秀交易员必须具备的生存素质!


开始正确很重要,不管从事哪一种行业都一样
这本被喻为交易圣经的《股票作手回忆录》其实不是李费佛亲笔之作,据传是Edwin Lefevre在1922年根据李费佛的口述而成。李费佛在接近他生命终点的前一年倒是写了一本小册子《如何交易股票》,他在书中对操作细节做了详尽阐释,即时机和关键点的把握,算是把他当年在证券“号子”练就的本领做了一个交待。普通交易者最常重复的习惯性错误判断是什么?一只股票或期货合约买进后并未上涨,而是下跌了,可能幅度并不是很大,这个时候该怎么办呢?
    “在所有错误的投机行为中,没有几个比设法摊平亏损的操作还愚蠢。例如先买全部持股的1/5。如果这一部分没有出现利润,一定不能增加持股,因为他开始显然错了,他至少暂时错了,任何时候,犯错都不会有利润。”“每年仅有的寥寥可数的几次机会,可能只有四五次,只有在这些时机,才可以允许自己下场开立头寸;在上述时机之外的空当里,你应当让市场逐步酝酿下一场大幅运动。有一点必须牢记,如果该股票在穿越关键点之后没有按照应有的模式运作,就是一个必须密切注视的危险信号。真正从投机买卖中得来的利润,都来自那些从头开始就一直盈利的头寸。”
    80多年前,李费佛在他的书里把最重要的交易原则告诉了我们,如果读者能看完这段后重审自己的交易记录,你会吃惊地发现那些入场不久就开始获利的头寸在你的盈利中所做的贡献有多大。而在一个未透露自己身份的交易员写的《幽灵的礼物》一书里,这个原则更为精练:1,只持有正确的仓位;2,只在盈利的仓位上加码。


财富的意义
     从“少年作手”到“华尔街巨熊”,李费佛赚钱的能力越来越强,他表面上不屑那些对他的公开指责,但从他深居简出,长期一身黑色西服的冷漠神情里,虽然有钱但不受社会尊重的压力显然很难排解,连同时代的江恩也发出了“他贪婪地追逐利润,一旦获取了巨额利润又忘乎所以”的评论。20世纪初经历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美国迅速崛起,依靠战争发财的工业寡头和银行家数量也开始逐渐增多,贫富差距也越来越大,社会舆论与底层大众对投机者的成功普遍怀有敌意。1923年,在美国芝加哥的海滨大饭店举行了一次世界性重大的金融会议,出席的人员中有9位是当时执牛耳的财阀,李费佛位列其中,其他人包括世界最大钢铁公司董事长、世界最大通用事业公司董事长、世界最大煤气公司董事长、世界最大粮食公司董事长、纽约证券交易所董事长、世界最大独营公司总经理、国际银行总经理以及一位美国内阁成员。这9位大亨在随后不到26年的时间里,不是自杀身亡,就是破产、流亡或进疯人院,无一得到在世俗的眼里看来的好结局,这与当今比尔·盖茨和巴菲特所受的万人景仰相去甚远。
    在资本主义自由竞争弱肉强食的年代,社会财富高度集中在少数人手中,中产阶级及底层百姓相当困苦,富人更多是炫耀财富而较少考虑社会责任,当然政府也未能从政策上指引私人财富更好的流向。“我亏钱时,是因为我错了,而不是因为我放荡不羁或是过度享乐,”从这句话里就能感受到李费佛缺乏对生活的自省和公众的义务,他表示“我自己从来不很在乎金钱,从来不会重视金钱,重视到认为值得为金钱说谎的地步。”多年的市场征战的确让他对金钱产生了麻木感,除了1917年40岁时为整个家庭购买了80万元信托养老基金外,他生活极度挥霍奢侈,同时巅峰期过后又把曾经的获利悉数还回了市场。
    李费佛的结局更多地带有时代的悲剧色彩,无论怎样,他的交易思想迄今依然闪着光芒,为那些一文不名的金融小子提供着精神粮食。“从摇篮到坟墓,生命本身就是一场赌博,因为我没有未卜先知的能力,因此我可能承受自己碰到的事情,不觉得困扰。”一代投机之王对于生命充满了深深的敬畏,他选择了面对,包括死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