漱口水吞了怎么办:AAA+理想化与现实生活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07 03:11:36

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常常会听到理想化的言论。一旦涉及这些理论,很多管理人员都会说:“你那些都是些书本知识,我们公司用不了。”

其实,很多的书本知识恰恰是来源于日常生活,并且在其他公司有具体的应用,并由应用之后得出来的经验教训总结而来。那么,为什么在其他公司可以运用,在我们的公司就用不了呢?

第一位的原因当然是企业文化。
由于企业在创业期间,创业者所秉持的理念,常常是其快速崛起的原因,而同时,这些理论却又经常不适应新的形势——因为小型规模的企业与中型规模、大型规模企业的格局不一样了,企业员工总数快速增长了,我们常说的“管理能力跟不上了”或者“管理能力还可以匹配”之类的问题探讨就开始出现——创业与守业所需要的企业文化类型是完全不同的,但是,没有什么明显的警告会出现在企业最高管理者面前。

之前曾经成功、行之有效的经验,很可能是现在管理方式的弊端。但,什么时候是应该变化的时机呢?眼下是不是已经“弊大于利”了呢?变革的时机是今天,还是明天?抑或是昨天?

很多人所犯错误,并非是没有良好的动机与愿望,只是过于乐观地估计了形势,以为自己所理解的是人性,是具有崇高目标的,所以,所有的员工都应该支持自己的观点、支持自己的目标。但是,遭遇挫折后,又退缩为“感到挫折而跌入谷底的人性管理者”。

我们秉持的观点应该是:永远不要将人过度理想化。当我们对人失望之际,仍然不会因挫折而终止行动。

正因为人之不完美,所以,才会有我们的机会。否则,人人都是理想化的,我们就没有太多的价值——也无需由我们来推动组织变革与企业文化变革,这些变革因为所有人的理想化而自发自动地进行着。

另一方面,如果一个管理良好的组织,并不代表着每一位员工的目标是相同方向的。如果此时,强调人性化管理而忽略大家愿景(vision)的不一致,而盲目乐观地鼓励大家自我超越,是很危险的一项冒险,失败几乎是可以明确预见到的。——有经验的成功变革者不会轻易去推动不必要的变革项目。

在目标不一致的组织中,通过一些工业化时代的管理模式,仍然可以达到一定的绩效、管理良好。
在目标不一致的组织中,鼓励人们各自追求愿望会产生反效果。因为员工并未对他们的企业持有共同的愿景,也未对他们企业运作的现状持有共同的 心智模式,鼓励人们各自追求愿望只会增加组织的困扰,以及管理阶层维持凝聚力的负担。

提及心智模式,可能很多人觉得非常玄虚。
心智模式实则是我们对外界世界产生各种不同观感、不同立场的根本原因,这个名词是由苏格兰心理学家克雷克在1940年创造出来的,之后被认知心理学家和认知科学家所采用,并逐渐成为企业经理人惯用名词。在认知科学中,这个名词一方面是指人们的长期记忆中隐含的关于世界的心灵地图,另一方面也是指我们日常推理过程中一些短暂的理解。而这种短暂的心智模式潜移默化、日积月累后,会逐渐影响长期根深蒂固的信念。

所谓“心智模式”、“心灵地图”这些令我们陌生的词语,其实就是一个人的思维方法、思考方式和思想观念,是一种隐含很深的心理活动和思维活动。如同鱼和水的关系一样,鱼离不开水,但感觉不到水。人的思维活动、思想观念经常是习而不察,甚至是与生俱来的,但它却无时不在,并且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你对他人、对周围事物、对世界以及对自己的看法。“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同样的人和事,用不同的心智模式去观察和对待,结果常常会大相径庭。

心智模式的不同,也是人与人之间矛盾产生的基础。而改变心智模式,如何去改变?往哪个方向改变?没有一个明确的定义与方向,但是,我们至少可以尝试着站在企业外面来看企业,例如,假定自己是一名消费者/供应商/经销商,假定自己对自己公司的产品/销售模式有一定的了解,但没有使用过/接触过销售政策,然后去向另一位陌生人打听一下这些产品的优缺点/销售政策的优劣。我们会发现,很多时候,我们所讲并非我们所想——作为经销商,当然期望厂商提供的服务越多越好、支持越多越好、毛利率(纯利率)越高越好。但我们所指责的,往往并不是利润率,而是产品的缺陷——产品的缺陷只是谈判筹码之一,而并不一定是消费者使用后的主流真实反馈。

又如,作为企业最高管理者,关注销售部门、销售数据是必然的。但是,如何分配一定时间关注一下生产环节、质量保证环节、客户服务环节?则是衡量一位领导者的经营管理实力的最根本因素。因为促销手段的采用,只解决了眼下的销售难题,但是,销售能力的提升,并不会必然带来服务质量的提升,也不会必然带来产品质量可靠性的提高与口碑的提升。产品质量决定了客户满意与否。质量水准的下降,必然会带来坏的口碑,而“好事不出门,坏事传千里”的规律表明,虽然你可以通过销售能力来提升今年的销售业绩,但是,由于客户总量的增长,负面的传闻因此也会产生更强更大的破坏力(负面口碑),企业的销售急剧下降也是意料之中的事。

我们在人生当中,一开始我们目标明确,选择了一条我们认为正确的道路前行。可是,一路上各种琐碎的杂事不断扰乱我们的视听,我们不断地处理这些杂事,而且我们对付这些“灾难”更加得心应手。日积月累之后,我们会被这些灾难所吸引,而忽略掉我们真正的目标!理想,是我们清除干扰的导航仪。

正因为我们目前还没有到达乌托邦,所以,我们仍然需要不断地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