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度计划表的英文:“两弹一星”中一些鲜为人知的内情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01 04:37:40

聂力在《山高水长———回忆父亲聂荣臻》(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中,披露了父亲聂荣臻元帅在担任“两弹一星”领导工作中的一些鲜为人知的内情,摘登如下。

  1959年,“两弹”攻关紧要的关头,3年经济困难降临了。由于粮食不足,竟迫使正在导弹基地、核试验基地施工的工程兵、铁道兵部队疏散或撤走了,许多科技人员也被疏散了。
  导弹试验基地的副司令员李福泽来北京开会。父亲找到他,说:“我听说,有的单位把直接从事火箭技术工作的知识分子也打发走了,有这样的事吗?”
  李福泽低下头,小声说:“有。”
  父亲又问:“你知道莫塞莱这个名字吗?”
  李福泽茫然地摇摇头。
  父亲告诉李福泽,莫塞莱是位年仅28岁的英国大科学家,在原子物理学上有重大发现。可是,第一次世界大战时,他被强征入伍,死在了战场上。不仅英国的科学界,而且世界科学界都对这颗科学巨星的过早陨落,感到惋惜和悲痛。此后,英国政府规定,不准征召科学家到第一线作战部队服役。
  父亲的意思是说,在一个国家里面,科学家是最宝贵的,应该让他永远站在最适合他的岗位上,给他创造条件,而不是放任自流。
  父亲还对李福泽说:“以后,凡离开基地的大学生以上的科技干部,必须经过批准。”
  李福泽一辈子都没忘记父亲给他讲的这个故事。他回到基地之后,想方设法把已经疏散到各地的知识分子请了回来。
  我听父亲说起过,钱学森刚回国的时候,周恩来曾嘱咐过他:“要好好待钱学森,科学家是我们国家的精华,他是科学家的一个代表。”
  父亲一直记着周恩来的话,从不敢怠慢。
  五院初建时,只有两三辆公用车给专家们用。钱学森到航委开会,就坐公用车,有时候车还派不出来。父亲知道后,派秘书范济生到总后商请解决。范济生找到总后一位副部长,请人家批了两辆汽车,一辆给时任国防科委秘书长安东,一辆给了钱学森。车是美国造,天蓝色的,很漂亮,车型也很别致。在整个北京市就只有两辆这种车,非常显眼。
  有一次,钱学森来向父亲汇报工作。临走时,父亲透过窗口发现了那辆车。他问范济生:“那是钱学森的车吗?”范济生以为父亲会表扬他,很自豪地说:“是啊!”“你注意了吗?”“注意什么?”“这个车的样子太特殊,太显眼,如果被坏人认出来呢?”
  范济生明白了,父亲是为钱学森的安全着想,就连这么个细小的事情,他也要从钱学森的安全来考虑。很快,范济生帮助钱学森调换了一辆不显眼的黑色车。
  在业务技术上,父亲极尊重钱学森的意见。每每执行任务的时候,父亲就打电话给他,说:“钱学森哪,这次试验任务你到靶场去,有关技术上的问题就由你决定。最后你们准备好了,觉得可以发射了,打个电话报告我就行了。”
  有一次,导弹在厂房里测试完没有问题,就运到发射场上竖起来。竖起来以后,还要作一系列的试验,看看基地发射场的这些设备是不是能够正常工作。中间有一个程序涉及加注和泄出推进剂,要作一下试验,看看弹上的管道好不好。
  在作这个试验时,出了一点故障。推进剂要泄出的时候,操作手忘了把通空气的开关打开,把推进剂憋在里面。推进剂是重的,靠着动力的牵引泄出来了。推进剂上面的空间就变成真空,箱体里面成了负压,外面空气的压力比里面大,结果把箱体压扁了一块。
  这一下可把大家急坏了:“把箱体压坏了,怎么打呀!”钱学森仔细检查了一下,认为没关系,发射的时候,给里面加注推进剂时,那块扁下去的地方自然会鼓起来,就会恢复原状,绝对不影响发射。按照规定,发射前,需要3个人签名。一个是基地的作试部部长,他管发射工作,他要签字;再有一个是管技术工作的,那就是钱学森要签字;最后一个签字的,是基地的司令员。
  但是,因为这个小变故,基地作试部长不敢签字了。钱学森签上名字,就去找基地司令员。基地司令员见作试部长不签字,自己也就不签,钱学森怎么解释都不行。
  事情马上报告到远在北京的父亲那里。父亲同意钱学森的意见,决定打。
  第二天一发射,完全成功,没有问题。
  这件事情让钱学森记了一辈子。因为他觉得,父亲真正做到了“技术上由你钱学森负责”。
  五六十年代,在怎样对待知识分子的家庭出身、社会关系、海外关系等问题上,存在着很大的认识差距。父亲常说:“要人家做事,就要信任、尊重人家。”
  蔡金涛和梁守,是当时五院科学家里面家庭出身最复杂的两个人。蔡金涛过去是国民党保密局的专家,少将军衔。这样的人敢用吗?汇报到父亲这里,父亲说:“只要有真本事,只要愿意为国家做贡献,就要用。”
  梁守的父亲、母亲、弟弟、妹妹都在美国。有人说:“像梁守这样情况的人,不宜在这种高度保密的单位工作。”可是,父亲却讲:“要看这个同志的具体表现,像梁守这样的同志,是可以用的。”
  这句话是在人民大会堂开科技人员大会时讲的,所有人都听见了。梁守感到心里暖融融的,他说:“当时如果不是聂帅讲了这句话,也许我根本就不能在五院工作了。”
  蔡金涛和梁守,后来为火箭事业,都做出了重要贡献。
  士为知己者死。中国的知识分子最懂得知恩必报。在艰苦的年代里,他们能够做出震撼世界的伟大壮举,不正是一种对祖国的回报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