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咏琪凸点图片:世俗妙谛篇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09 05:58:32
2008年终南山访道供僧行

离尘千里修自性,明月清风禅不尽--------2008年终南山访道供僧行

题记:
“荒山野岭的一个人住在这里,你不害怕啊?”
“我们出家人,还有什么害怕不害怕的,连生死都放下了……
“每个人住山,都有自己的愿力的。”
“我的愿力是证了果才下山,不证果不下山。”

-----这是“深山修行人”中一个尼师的话。


   一直特别崇敬苦修的师傅。记得多好年前,我曾随两位师傅和师姐,去往福州长乐偏远郊区的一座山上,拜访一位住山的快70岁老尼师,她有孝顺的孩子,不错的家境,但是却舍下了很多,一个人在山中结茅而居,独自修行。在她的茅棚里,我不知如何来表达心中的敬意,一言不发,傻乎乎地蹲在地上,帮她洗了茅棚里所有堆积的碗……自此之后,我的心中便有了一个念头,我要去找苦行的师傅!这个念头,在我的心中变成了一种执着,挥之不去。多年以后,一部深山修行人的纪录片重新震撼了我,让我生起了要去探访、供养的念头。但茫茫终南,悠悠秦岭,人际罕至,谁能引路?
                 

                            庭际何所有,白云抱幽石

   这次的供僧活动,冥冥之中似有定数,象有什么推波助澜,一步一步悄无声息地引我而入……也许,这是我和终南山的宿缘……


   我在网上疯狂地搜索终南山,找到了长安佛协的中秋供僧活动。7月份才去的西安,原本以为不会再去的,后来因为工作上一家客户安排的变故,要求我们在9月份再赴西安。原本要在福州整理底稿到中秋过后才准备去的,没想到,客户强烈要求我们必须在9月6号左右动身。我在网上填了义工报名表,因为年龄已超出规定的35岁,我抱着不安的心情等待心一居士的回话。众缘和合,终于收到通知,我的一颗心落地了。

   9月8日是最后报到的日子,我和同事乘中午海航的飞机,直飞西安咸阳机场。下午3点多到达后,我安排好工作。接机的客户非常客气,要派司机送我到兴教寺,解决了我这个路盲的担心。告别两位同事后,车子载着我直奔兴教寺。


   初秋的西安带给我一种扑面的清凉。在笔直的公路两旁,绿树开出了灿烂的郁郁黄花,在风中摇曳着阵阵秋意。一路上,同车的西安小雁塔文化传播公司的一个女居士向我介绍兴教寺,说我将去的兴教寺是法相宗的祖庭,著名的唐三藏法师和他的弟子窥基大师、圆测大师就长眠于塔院之中。她告诉我,当年三藏法师因积劳成疾,圆寂于译场玉华宫,最终葬于兴教寺。而他们现在正致力于重兴玉华宫,让那里成为一个永久纪念大师并弘法的场所。她告诉我西安是一个有着沉甸甸佛教文化底蕴的城市。三论宗的祖庭草堂寺有鸠摩罗什的舌舍利塔,那儿有著名的关中八景之一草堂烟雾,告诉我终南山还有律宗祖庭敬业寺、华严宗祖庭至相寺、净宗祖庭香积寺,历史上寺院林立,高僧辈出。她问我此去的缘由,笑谈南方人特别执着,我则微微一笑。随后她特别告诉我,终南山中有一个净土茅棚,那儿住着一个我的福建老乡,一个比丘尼师傅,三四十岁的年纪。她叫我一定去看看。我在心中默默地企盼着,在心念浮动之际,耳边忽然响起一阵隐约的念佛声,侧耳再听,确是隐约的念佛声!贪念一起,刹那佛声隐去,无去无来,心归湛然。    
       
  
                              兴教寺山门

   两个小时后,熟门熟路的司机和女居士帮我背着行囊,走在前面,倒让本要做义工的我两手空空,尴尬不已。暮色之中的兴教寺薄雾轻笼,沉静、肃穆。轻轻越过塔院,见两个居士在静静地绕塔而行,虔诚而庄严。一个带眼镜的师兄热情地迎向前来:“是来报到的吧?”他接过司机手中的包,把我从初来的迷茫中引出。跟着来到了兴慈楼二楼会议室。会议室中已坐着一个年轻的出家人和几个男居士,打了个招呼,谢别了司机和女居士,我坐了下来。晚上,是这次活动统筹策划者长安终南山佛协秘书长心一居士组织报到者开会的时候。终南山佛教协会会长宽旭法师、此次全程向导住山10多年的无为茅棚的悟明法师在场。20几个来自全国各地的师兄们围坐会议室,大家逐一介绍了自己及本次来的目的后,心一居士开始介绍终南山,本次活动的具体行程以及需要注意的事项。随后还简要介绍了终南山佛教以及终南茅蓬概况。

    天下修行,终南为冠。终南山处于帝都之南,底蕴深厚,孕育了律宗、华严宗、净土宗的祖庭,山中七十二座茅棚曾出过七十二个国师,千古以来始终是修行人养道的好地方。所谓终南捷径,其实是修道易成之意,其中自有其地理及加持缘故。我们的访道供僧,拥有双重含义。中秋时刻正是住山师傅准备过冬物质的时候。而中秋过后,严冬来临,大雪封山,师傅们已无法下山。道粮就靠此时办好来支持冬天的苦修。所以我们才选择在中秋时节举办这一活动。


   心一居士和我们谈起功德,梁武帝盖了那么多的佛寺,度那么多的人出家,都没有功德,何况我们呢?我明白了,我们不能以功德之心自居,我们只是在当下做一件事而已,而我们必须做好。心一居士告诉我们,这次供养的物质,大部分是一个大功德主个人供养。我们的活动秉承“访道不动道,供僧不扰僧,”的原则,将部分道粮亲自送到茅蓬,并征得修道者的同意进入茅蓬访问,闭关或者止语的修道者,将道粮请同山共修转送。


   悟明法师个子不高,稍胖,红红的脸膛,人一站起,就看见了他胖胖的肚子。最显眼的,是他的一双黑手,好像练了铁砂掌一般,其实是他在山中砸野核桃吃砸出的。他善谈吐,风趣,随意,谈到高兴处,开怀大笑,轻松而自在。在讲了一个婚姻屡遭挫败的女居士的例子后,法师深叹:每个人均是一部因果经!看到的是果报成熟的一面。众生未闻法修行时,被业力牵引,只有发愿修行,愿力转变业力,但是愿力易退,而业力不退,故众生应住于大愿力中,精进修行,让愿力大于业力才可。

                                       终南捷径

    每个人的知见不同,大家都以住于高楼大厦吃尽世间美味为荣,在繁华簇拥之中尽享物欲,殊不知是铁门铁窗、终日饮苦食毒。深山修行人,远离了世俗的种种幸福享受,长伴青灯黄卷,与天地做伴,与日月同眠,只为道心坚固,了生脱死。而终南山是全世界的出家人的景仰之地,穷山恶水蕴道骨,虚云、来果、印光大师都来住过,传说中更有圆通菩萨、罗汉常住此间。山中修行人的茅棚大部分都修得很远,就是为了避开闲人的打挠。终南山中的茅棚,近的要走1个半钟头,远的,要走7、8个钟头,甚至有的要走30个小时的山路才能到。住山法师为专心修行,杜绝外缘,所以少供养,有时为最最基本的衣食而愁。有的一天仅吃一顿饭。茅棚古旧,有的无钱修缮,要忍受漏雨之苦。少数茅棚简易,难挡风雪。甚至有的修行人捡破烂来维持基本的生活。山中无电,要点烛,有的取水需要走很远的路。法师说,他曾经前脚下山买火柴,后脚被偷了油。曾有一个老和尚,走了几十里的路下山买一次米,买回来后,才发现火柴被偷了,被村民拿去烤棍子卖。可怜的老师傅无火做饭,站在路口苦等村民到下午。住山的艰辛,不是我们可以想象得到的!

   茅棚是办道之地,是阿兰若,是静修之地。而寺庙,是弘法之地,需要大量的弘法人才。住山师傅在道成之后,不枉住山的苦修,将下山宏法,行菩萨道,他们不是住于涅盘的阿罗汉。而见性的出家人有的在此养道,欲心熄灭,不修而修,不得而得,自性现前。听到此,想起了我的师傅泽志法师,老和尚曾在福建住山多年,因缘成熟,到鼓山涌泉寺弘法,因此,我才有机会深入认识佛法,因为他的不断鼓励,才有一颗不退的心。在我的心中,他们离物质文明虽然很远,却与精神家园仅一步之遥,与生命的本来面目比邻而居!


   回到寮房,洗漱之后,在辗转无眠中度过了兴奋的一夜。



--  作者:天津月光
--  发布时间:2008-10-23 12:15:00
--  
第一天:南五台后山的茅棚。

    早晨四点半,打板的声音渐行渐近,我转身一看,两个北京的师兄已经笔直的坐在床上开始打坐了。我忙也起身,单盘而坐。也真奇怪,没多少困意,坐中我念着观世音菩萨,感到身心清静,心念平息,也许是寺庙的加持作用吧。六点,打板声再起,到斋堂吃了斋饭(稀饭,馒头和菜)后,我整好背包,信步走出住处。

   晨光中透着深浓的雨意,兴教寺在夜雨后向我展露了她的古朴和浑厚。沿着住处向前直走,过了圆形的拱门,就是长眠着三藏法师和他两个弟子的塔院了。翠竹青青,绿树环绕,肃穆而庄重,我加入了几个师兄的绕塔队伍。一边走,一边念着弥陀,心中在深深地感动着,我终于站在大师的身边了!想象当年“十万流沙来振锡,三千弟子共翻经”的盛况,感受着他无边无尽的智慧。我在心中默默祈祷,祈愿大师加持,使我能顺利圆满地参加完这次供僧活动。
           
               圣迹传千古唐玄奘法师舍利塔)

    师兄们在门口的钟楼和鼓楼前开始整理、清点今日的供养,并已经装包放好了。今日共12份。装车后,车子载着我们开往蛟峪天池寺。由于昨夜的大雨,山上路滑,在一处陡坡处,我们停车决定步行上山。大家分背道粮,惭愧的是,我只背了一点杂粮。山中柿树,已挂了一树树的柿子,昨夜秋雨洗涤之后,点点金黄,向我们显露出丝丝秋意,我好奇于这北方的景致,感受着身心回归自然的愉悦。大家开始沿山间小径徒步攀登,山路泥泞,开始还感轻松,不料,没过多久,山间雨起,而山路愈来愈陡,在雨中越来越滑。每个师兄的鞋子、裤腿上都粘着厚重的黄泥。随着雨越下越大,我感到举步维艰,有的师兄摔倒了,我脚下穿了二、三年的Reebok鞋居然走脱胶了,黄泥罐进了鞋里,几番欲摔倒,几番被身边的师兄们扶起。为了防滑,大家走到草丛中去,揪着草茎慢慢行。看着师兄们在雨中互相抢着轮背道粮,互相搀扶着、提携着,一步一步艰难地走着,我的心中默默地感动着,这是一条修行之路,风雨重重,艰难险阻,唯有毅力,唯有坚固的信念,最终才会送我们到达觉悟的彼岸。终于,小雨初歇,在经历了这一小段艰辛的考验之后,我们来到了天池寺。这是我们今天第一家要送的寺庙。

                      

                             行路难之提携

   天池寺,简陋而朴实。在寺门口,有一座七层的古塔,塔上每层都长着一些草,塔尖似乎有些倾斜了。但我隐约的可以感受到她一定有不凡的历史。寺中房屋、殿宇较破旧,工地上堆放着一堆堆沙子,停放着搅拌机,在修建寮房。而让我眼前一亮的,是在树下种的几株高高的月季,硕大的、粉红的月季花在雨后的薄雾中带着露水轻轻地摇曳着,用她的生机和美丽,装点着这个道场。一个和蔼慈祥的老尼师迎出来,接待了我们,在她简陋拥挤的房间内,师兄们放下了供养的粮食,而老尼师则送我们到寺门口,大家一一道别而去。
冒着微雨我们回到车上,直奔西岔。山中浓雾掩映,看着师兄们火红背包、蓝色、紫色的雨衣在雾中若隐若现,在秋日的山中演绎一出鲜活的“寒山寻僧图”。
                                    寒山寻僧图

    不久,我们到达了一个石头垒就的山门,门扉上贴着纸:正在静修,谢绝来访。同时,还用黑墨在木门上写着:谢绝来访!因为组织者的事先联系,我们得以踏入这个禁地。入门之后,是一片小菜园,几株西红柿已经挂了果了,或红或绿。在丝瓜、豆子的藤蔓之间,还种着一些花,满眼是一片安闲静谧的田园风光。经过小菜园,又有一道门扉,门檐上垂挂两排风马旗,门上一幅对联特别显目:到这里莫管五蕴六通、入此门不许七颠八倒。门内是一栋不大的一层平房,这儿住着两个喇嘛师傅,今日只有一位在寺中。心一居士带师兄们把供养放好,和师傅交谈了一会。为了不多打挠喇嘛师傅,我们又匆匆离去。                

                      
                

                                      山门清静绝非虞


    随后大家在一个狭小而简易的茅棚前停下,这里住着一个刚来住山的年轻英俊的法师,他有一把厚重的我们无法拿的动的铁禅杖,他拿着禅杖的架势,象及了武侠小说中的武林高僧,不食人间烟火,隐于世外清修。看到他,我不禁感概了,小小年纪,便能放下身心,隐于山中独自静修,而自己,终日象无法停止的陀螺,在红尘之中无法停歇,这真的是一种怎样的无奈啊!
    中午12点,我们在无名茅棚的尼师处吃了一顿美味的面条。无名茅棚的围篱绿意葱茏,小花园里,落英缤纷。好客的尼师拿出了新鲜的核桃给大家结缘,坐在这样的院中小憩,虽然不宽敞,但是,却真的让我们感受到了“采菊东篱、悠然见南山”的深远意境。
                                 
                                   
                                       
              
         
              

   饭后,告别尼师,在又送过2家茅棚之后,我们踏上了归程,重新把清静还给山中。暮色中的终南山,雾起雾落,远山时隐时现,仿如仙境。而我陷入了这样的沉思:在撩开心中重重迷妄的雾帘之后,我又是谁呢?

                                              烟树终南
    下山的路途中,师兄们都在默默地捡着垃圾。


--  作者:天津月光
--  发布时间:2008-10-23 12:15:00
--  
第二天:观音禅寺、圭峰禅寺

   晨起漫步,一股浓郁的桂花香味阵阵扑鼻而来,寻香而去,才找到大殿后的院子中,一株金桂、一株银桂在兀自芳菲。在清新的晨风之中,呼吸着桂花的香味,我在默默等待着今日的行程。


   天上依旧有着深沉的乌云,我在心中祈祷着,千万别下雨了……。走到寺门口,才发现不少师兄已经站在那儿了,正陶醉于烟岚迷离的少陵原畔。极目远望,终南山峰峦叠嶂,烟树迷蒙,一片苍茫,让人恍然。

                             
       

   考虑到今日可能还会有雨,心一居士决定调整行程,原来要去的狮子茅棚推迟,今日改道往观音禅寺参访。一切对我来说都是陌生的。北京的徐师兄偷偷告诉我,她来参加夏令营时,曾来过观音禅寺,她听说院中那棵千年银杏老树晚上有时会发出轻叹!带着一丝好奇,我们的车停在了门口。
     
                                     观音禅寺


    观音禅寺相传创建于唐代,背倚终南山禅岭顶,东邻律宗祖庭丰德寺、净业寺,西望三论宗祖庭草堂寺,风景秀丽。九八年,隆兴尼师游方来此,见殿堂破败,胜迹寥落,发心复修。2005年由太兴山摩诃慈恩寺超明老和尚住锡。2006年超明老和尚圆寂,其弟子悟宣法师接任住持,以禅修为根本,开展弘法活动。寺中银杏古树下有一泓观音清泉,长年不竭,清澈甘洌。
在观音大士殿后,露出半树碧绿的银杏枝叶,郁郁葱葱。绕到殿后,终于看清了全貌,这是一棵4-5人才可环抱的老树,现在被围在精心设置的栏杆之中,老树周围,长满了许多纤细的小银杏树,一副枝繁叶茂的蓬勃之像!


                         千年银杏犹临风,试问人间几轮回

   树下,设了圆凳、椅子,不知什么时候,三,四位法师已坐于其间喝茶,悠闲自在。心一居士告诉我们,今日机缘巧合,有高僧在此,将给我们开示。心中一喜,皈依多年来,终日忙忙碌碌于工作、生活,也没很多时间去亲近师傅,几乎没有好好看过佛经,没有好好听过法师们的说法,今日可补我的遗憾了。
   
                                    

                              银杏树下观音泉


   和师兄们一起从大殿搬来了蒲团,大家在银杏树下围坐一圈。心一居士领着曾任中国佛教协会教务处付主任,现居湖南长沙洗心禅寺的妙华法师、观音禅寺的住持悟宣法师来了,他们和大家围坐一起。妙华法师精神矍铄,目光炯炯,给人一种平和、慈祥之感。而悟宣法师一身朴素的灰色僧衣,脸上洋溢着坚毅、沉着的表情,他的身上似乎交融着一种沧桑和睿智。随后,我在寺中的宣传栏中看到了他的介绍,才明白那散发的沧桑和睿智的背后,隐着一番怎样寒彻骨的苦修经历!令人顿生敬意!好客的他为我们每一个人都准备了由古银杏树下的观音泉水沏就的清茶,让我们在淡淡的茶香中体会那悠远的禅意。
    

                                   碧茶香里沐法音

    在各位师兄们介绍过自己后,妙华法师盛赞了供僧行为。他随缘开始给大家开示“涅心”。法师告诉大家,我们所说的文化非知识、技能、技巧,文化应该是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人生的种种种阅历、经验升华成精神,才形成了广义的文化。如果我们失去文化,失去了传统的文化,在物质生活泛滥的今日,我们的精神家园是贫瘠的。走进终南山,走近大自然,去感受住山人的质朴,回归我们的信仰家园,实际是一种精神食粮。你们的活动,是在行道。虽然尚未悟道,但是你去做了,人就在道中了,你将受用无穷,而道可养人。无道之人,事业再大,也不会长久。在闹市之中成道,非上根利智之人,非菩萨再来不可。行道、说道非彻底,只有悟道才是根本。何为道?道,无为,最终目标为得涅盘心,达到无为真如。一个人悟道之后,不能住于道中,要行道,否则为罗汉,永住于涅盘中,被斥为焦芽败种。修行人要证涅盘,但不要住于涅盘,这才是大乘的菩萨所为。心无取舍、做而无做,不染有为,用无为心做一切善法,即涅盘心。妙华法师的法语如甘露般播撒心田,所有的心灵在此刻都远离了红尘的纷争,远离了世俗的烦恼……


                                       妙义共谈

    开示毕,我们开始提问。这是一个好机会!我把折磨自己的事端出来问了妙华法师:如果我决定修净土法门,但是,我曾发愿念诵其他经典,至今尚未完成,我能否不念,就直接念净土的经典?法师笑着解释:这就是法执!初始叫执着,中级阶段叫法执,到了高级阶段,就经也不看、不念了,平常心是道。法执,是修行人的通病,佛菩萨并不会因为你没念他的经而降罪于你,只是你自己没放下而已!一席话语点醒了我。其实,我有很重的执着,都皈依多年的人了,蹉跎了太多的光阴,从来没有好好去思考、去认真学习。今日的答案,已经解开了我多年的疑惑,我不由地感慨自己的刻板和没有智慧!结已打开,在古老的银杏树下,沐着清凉的法雨,喝着醇香的茶,心中是一种怎样的释然啊。这是我问道途中的一笔财富,感恩妙法法师!
            
                                           法雨一泓参妙谛

   这时,心一居士为大家唱起南山颂,他婉转而悠扬的歌声,声声扣响我们的心扉。在随后的日子中,这首禅歌悠远的意境及飘逸的禅意就久久地萦绕我的思绪之中了。

       
                       禅歌一曲畅心怀,寄语人间痴迷人


   时间如逝,法师就要离开观音禅寺了。临行,他给我们每个人结缘了金刚之智和游禅两本大作,并亲自签名。手捧书本,我再一次感恩,感恩我们将要在书中感知他无边的智慧之海。
                                              结缘著作

   午间饭后,观音禅寺悟宣法师带领我们在银杏树下行香。这是我长这么大第一次行香。法师说,行香要左手摆,右手甩,并仔细为大家分解动作,示范。法师步履如风,毫无声息。我们迈开步开始行香,而我觉得好像无法协调自己的步伐,在心中偷笑,好在法师的香板一直没有落下!他告诉大家:行得好就坐得好!行后,我们随悟宣法师到禅堂坐香。禅堂之中,悄然无声,静得连肚子的咕咕声、呼吸声、咽口水声都听得见。第一次参加坐香,我也不知有何规矩,只提起念头,猛念阿弥陀佛,一支香尽后,恍然只过半个小时,却不知已快半个时辰了。
           
  

   
                                     行香

   坐香完毕,由于时间不早,一行人匆匆离开观音禅寺,随车奔赴圭峰山的圭峰禅寺。圭峰寺是华严五祖宗密禅师住过的圭峰兰若。通往寺中的路,虽不算很远,但台阶陡峭异常,背着包疾走几步,便开始喘气。此时,我开始抱怨自己平时的慵懒,没有锻炼。在登上这段陡峭台阶后,我们直取小路,路越走越开阔,终于看见了一片灰砖砌成的房子,坐落在山前,房前开阔,种满了西红柿、蔬菜,开满了鲜花。从寺前空地远眺,视野开阔,远山历历在目,给人以心旷神怡的清凉之感!步入寺中,才看见当中一座不大的房子,是大雄宝殿,两旁是厢房,简陋而朴实,从中可以窥见其生活条件的艰苦。此时,西安的一位师兄告诉我说:他曾梦游圭峰寺,如今来到这儿,真的一样!



--  作者:天津月光
--  发布时间:2008-10-23 12:16:00
--  
 
                                       圭峰兰若

    年轻的住持慈行法师已住山3年了。他要带我们去参观宗密大师曾闭关的山洞。大家跟着他,沿着一条小路前行,山中大雨过后,泥泞难行。在一处下坡路,我一路猛冲,见树即扶,不料,却不知碰了树干上的什么生物,中指和无名指开始象针刺一样疼。想起昨夜悟明法师曾经说过:山中有迷魂草,闻之,会在山中打转,走不出,除非有人带出。另有一种桤树,结的桤子很香,不小心触之,全身长疮。心中不禁有点后怕。不过转念一想,是自己的业障吧,消了就好!不去理它!
    到了宗密禅师曾闭关的山洞前,柴扉紧锁。一旁的灶台、木棚依旧,我们合十宝地,便离开。在回来途中,法师特别给我们介绍了一座黄色的冢,说在冢下安放着前住持的不腐肉身,我们再次崇敬地合十三拜。灵山圣地,多得道之人,千古流芳。

                              兰若今犹在,祖师归去来?(宗密大师闭关处)

                            圭峰寺前住持肉身冢            

    而后,法师和我们谈起了山后的有一处关房,好奇的我们又跟了去瞻仰。在寺后不远的树丛之中,深隐着一间不大的房子,那就是雷音闭关房了。褐色的木门之上写着密咒,一张白纸贴着:闭关期间,请勿打扰。关房上一个小窗也被锁起,这里是护关之人传递食物、经书的唯一通道。里面正有一位法师在闭关之中。大家怕打扰闭关的师傅,合掌问讯后,轻声离开。

     
                                     寂寂关房外


     离开圭峰寺,当我们回到兴教寺门口时,再一次回望,终南山山山如画,雾掩岚岚,千峰竞秀。几道霞光、几抹夕阳流连于天边,宛如飞天云集,轻歌曼舞。
          
                               闲云踏歌归南山


第三天:狮子茅棚

    晨起,远处的天边,露出一片湛蓝,几缕白云悠悠,隐在云后的太阳,半露着笑颜,真好,天放晴了!由于今日的行程是路途最远、最艰险的,是令人景仰的虚公修行入定之处,我一早便到大殿,跪在佛前,祈求诸佛菩萨保佑今日一定要顺利到达狮子茅棚。

    来到嘉午台大峪的天宝山下,我们分背了6份的道粮,我背了一桶油。为了专心爬山,我向山下的山民要了一根木棍以辅助登山,并尽量不让自己停下拍照,以免落在人后。


    沿着山中石块铺成的崎岖小路,我们缓缓前行,小路的一边,是条细细的小溪涧,哗哗的水声伴着我们的前行的脚步。山势在不知不觉中缓缓抬高,走了十来里山路,我们歇了多次。我的背囊中虽仅背一桶油,还有自己喝的水和相机,但从没负重登山的我,越来越觉得体力不支。我一路喘着粗气,几次在心中切切祈求着:终南山的龙天护法,请一定帮助我,让我顺利到达目的地!一路上念着佛号。终于,我们到达了第1个茅棚,这里住着一个密宗的师傅,心一居士说他在修藏传佛教的曼扎,我们不好去打挠他。就在心一居士和负责登记的李燕进茅棚后,慈悲的修行人走出茅棚,招呼大家进去。心一告诉大家,茅棚的围墙快倒了,法师修曼扎后居然围墙又撑住了,不可思议的佛法!

       

 

                                       柴扉深掩到落晖

 


    法师的屋里非常简陋,光线很暗,供桌上供着什么也无法看清,屋里只见一张大炕。法师和心一很熟悉,与他不停地谈着,一副老友相见的情怀。

                老友相诉


    离开密宗师傅的茅棚不远,有一座贫僧茅棚,居住着位中年的尼师,她破旧的外衣上有好几个小洞,露出了里面的红色的衣服,粗糙的双手刻写着辛勤劳作的印痕,朴实而平凡。


    继续前进,我抬头望天,空中一片湛蓝,阳光热情地遍洒终南山中,几丝闲云如展翅的野鹤般在空中停驻,终南山幽幽如画。我低头赶路,有时暂时脱离队伍。当一个人迈步前行,山中凉风习习,野花芬芳,野山楂果挂在枝头,野核桃果滚落一地,还有野梨子在树梢摇荡,青脆的鸟鸣、宗宗的溪流在耳边唱响,心中的那种清凉不知该如何诉说,恍然间有种回归故里,身心有依,自在无言的感觉。


    我们到了第三个茅棚,在堆满柴扉的门口,挂着一个大大的牌子:止语。一位中年的穿着白色僧衣的尼师迎了出来,她正在修止语。一位女居士在护持她。看到大家的光临,她虽无法言语,但却返身回屋拿出矮椅,意思要大家歇息喝茶。

                      茅棚主人止语中

    她接过结缘的地藏经,捧在手里,默默地看着大家卸下道粮,闲静安详而圣洁。北京的徐师兄上前,送上了自己供养的钱,她接过之后,顶于头上,非常虔诚的合十,我看见,她的脸上有着深深地感动。为了不打挠她的修行,放好供养后,我们选择尽快离开。在离开的一瞬,我转头看见法师已满含泪水,对我们深深地鞠躬,那位护持的居士也双手合十,极力控制着,但已泪流满面,我的眼泪再也无法控制地流下了,内心如波涛汹涌般冲击着阵阵感动,这种感动,只在心头,在那灵犀通处,千言万语无法表述。

   无言低头离去。悄悄拭去模糊双眼的泪水,让自己重归平静。心中祈愿法师早成正果!

                                                  清点物资

    也许是加持吧,今日的行程,虽山高路险,越到后面我却一直越爬在前头,虽有疲惫,却能很快被山中的清凉所化,路险处,要懈怠时,要休息时,我的脑海会冒出:“背背包的是谁”的念头,还会冒出“我是在湖东路走平地的吧”的念头,而念头一起,我的不适感会烟消云散,身心轻盈。即使在那段通往狮子茅棚的最险的路上,那段近90°的陡坡,需要手足并用往上爬的路上,我也未感艰辛恐惧,一步一个脚印地过来了。


 

 

                                       林间小憩

 


    下午,在越过山间一颗挂着“请勿喧哗”的小树不久,我们终于看到高高耸立的5层的灰色的虚云塔了,狮子茅棚到了!我们的心情一如那崖前的月季花,在风中灿烂地绽放着。

                                              狮子茅棚全景

    狮子茅蓬如今已是一座石头垒成的瓦房了。茅棚前的临崖空地上,有一个石礅,上面放着一个蒲团,可以想象师傅在此跏趺而坐,满目青山,清风松语,朝朝不见日,岁岁不知春的超然意境。在茅棚的门口为过冬而累积的柴扉堆得整整齐齐的,窗明几净。屋内的白色柜子上,整齐地摆着刚摘的西红柿、青瓜、生姜,红色、绿色和淡黄色辉映着,像一幅油画。房中的书柜上摆着许多佛经和佛书,这里居住着“深山修行人”记录片中的本虚法师和他的一个徒弟,他清隽而儒雅,不苟言笑,和蔼地和大家点点头,只是看到其中的一个师兄后,他笑了笑说,这是老面孔了!

                                                  “老面孔了”!
    站在虚云塔下,我们虔诚地开始右绕。我想我们真的应该珍惜这个缘分!曾听师兄说过,有位70岁的出家人,仰慕虚公修行处,几番欲往,但因年老体迈,无法到狮子茅棚顶礼绕塔,成有生之年心中一件憾事!我们真的算很有福报了!

                
                                       虚云塔畔


    由本虚法师撰写,化来和尚敬书的虚公塔铭上书:虚云老和尚诞生于1840年,世寿120岁,僧腊101岁。曾不远千里三步一拜朝礼五台,数载参访名山,高杯碎开悟,终南煮芋入定,肩挑禅宗五脉,坐阅五帝四朝,续佛慧命,丕振宗风,兴复道场数十,度人无数,乃近代禅宗泰斗,佛门巨匠。


    据虚云和尚年谱记载,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义和团起义,公避乱西安,后上终南山,于幽僻狮子岩结茅潜修,改号“虚云”。光绪二十七年冬,万山积雪,严寒彻骨,公独居茅棚。一日煮芋釜中,跏趺待熟,不觉入定,不知时日,山中邻棚复成师等,讶公久不至,来茅蓬贺年。见棚外虎迹遍满,无人足迹。入视,见公在定中,乃以磬开静。问曰:‘已食否?公曰:‘未,芋在釜度已熟矣。’揭视之,已霉高寸许,坚冰如石。概入定已半月矣。公遂做集曰:秦山雪里惊梦回,拨尽寒炉不见灰,者片冰心谁领略,阳回春信自开梅。


    这就是虚老煮芋入定的地方,此禅门佳话,震慑一代代禅门后人。绕到屋后,瞻仰当年煮芋处,心中慨然,不知虚公何时再从兜帅天宫内院再来,救度有缘众生?


    下午2、3点,本虚师的徒弟为我们端出了美味的面条、紫菜汤,我们饱餐一顿后,排队进入佛堂,在本虚法师敲钟声中虔诚礼佛三拜后,踏上归途。临走,同来供僧的妙良法师礼拜了本虚法师和徒弟,在狮子茅棚,演出了一幕感人的三僧互拜图。


    下山的路途中,脚趾头不断顶着、磨着解放鞋,脚趾头越发疼痛,但是,无边的喜悦已占据了心灵,那点痛又算什么呢。


    来自河南许昌的赵师兄,她长着娟秀美丽的面容,高高的个子,今日一路陪护着一位60多岁的老阿姨居士上山,下山,帮她完成了朝拜虚云塔的愿望,功德无量!无尽随喜!她很少开口说话,总在我们的身后,默默地行菩萨道,不是在厨房帮忙揉面,擀面,切面,煮,麻利迅速,就是在默默无闻地为大家拖地板,打扫卫生。是夜,在寮房里,我们睡在一个通铺上,相对谈心。她告诉我,她的先生也信佛,这次活动还是她先生为她报的名,她有一个9岁的可爱的女儿,她拿出相片来给我看,真的,和她一样娟秀的面容。在这样的母亲怀抱里,将来成长的一定是一个小菩萨!

--  作者:天津月光
--  发布时间:2008-10-23 12:17:00
--  
第四天:无为茅棚
   越过熊沟,车子载着我们奔赴石砭峪小飘沟,今天的行程应该不算紧张,供养只要送到沟里的三处茅蓬,主要在悟明法师的无为茅蓬吃午饭,如果天气许可,也许会安排在法师的茅棚中过夜,深入地感受终南山之夜,感受那寂静的清霄。

   今天的山路似乎好走,地势平缓,只是要越过多个山头。山中秋草萧瑟,悟明法师说还有20多分钟就到他的茅棚了,谁知,走了半个小时、1个小时后,悟明法师还是笑嘻嘻地告诉我们,还有20多分钟就到了。两个小时后,大家终于到达了无为茅棚。
          杳杳秋山路

    远远望去,无为茅棚是两间土坯房,一间的屋顶铺着瓦片,而另一间的顶上是地道的茅草铺就,旁边还有一间很小的地道的茅草房。法师说那是他自己拿茅草搭的,这样的茅草屋顶和茅草屋只能经5年左右,就要翻新了。在茅棚的前面,开垦了2块不小的菜地,种了卷心菜、豆子、西红柿、玉米,还种了些桃树。
                           
                                   无为茅棚


    茅棚的前面地上晒着许多松塔,我第一次见到这东西,不知是啥,才知道,里面藏着好吃的松子。山中真是多宝贝啊!这些东西,也许可以帮助修行人度过些许冬日少粮的日子。

                   松塔

    好客的悟明法师端出了松子、核桃、野李子、野葡萄,找出了茶具,招呼大家三五成群坐着,因为和法师较熟悉的缘故,大家毫无拘束,开心地品茶、吃野果,悠然自在。在其他茅棚,我们更多的是敬畏和景仰之心,在这,更多了一份放松。

                                      山中秋实

    茅棚中还有一位游方来的密宗行人,粗壮高大的身材,梳着个抓髻,让人以为是个道士,一眼看去,特别的憨厚。悟明法师说他是修原始佛教的,他们都是这样的打扮。待他穿起了僧衣,却给人一种出尘之感,象极了武侠小说中的豪迈侠士。

                                                供果

    这时,赵师兄在法师简陋的厨房中为我们开始忙中饭了。除了带来的挂面,剩下的就地取材,均来自法师的菜地。

      
                                 面出锅了!


    饭后,悟明法师应邀穿出了他自缝的百衲衣,带起大佛珠,头戴草笠,手执方便铲,往面前一站,活脱脱一个鲁智深。好奇的我们均上前合影。
                                                    坐亦禅

     法师的茅棚中结有土炕,下面可以烧火,当严寒来袭时,土炕可以生火御寒。虽然一切如此简陋,但是法师开心和天真、无拘无束的性格似乎可以超越了一切的苦难,也许这就是禅的力量吧。
          执铲

    安静地坐于茅棚前,望着满目青山,想象着终南山的明月低低地悬在天上,而夜色如洗,身心俱歇……。但是由于深秋将至,考虑到山中夜晚非常寒冷,而法师的茅棚可能容不下我们这么多人,又没有准备睡袋等,而明日还有行程,心一居士只好取消了在无为茅棚过夜的想法,乘着时候不早,我们准备下山了。
   山后,我们又找到了一个茅棚,这个茅棚的屋顶是茅草盖的,上面铺着油毡布。心一居士放下供养后,问有什么困难否,法师欲言又止。后来,他告诉心一居士说,屋顶快塌了,修起来两、叁百元就够了。心一居士说那当场帮你解决吧。和师兄们再次拿出了供养。法师叫着:不要多,够了就行了!
                                        合十相谢

    不久,我们到达了今天的最后一个茅棚,这里的法师静修而不愿见人,几个背物资的师兄在门口放下物资,大家就离开了。
       
                                        问候


    离开茅棚时,我们没有走回头路,而是走了另外一条山路回去。那是一条若无人带路,就根本见不到的小路。密密的小草有半个人高,有时茂密的竹叶、树丛完全遮住了小路,让你感觉这山中根本就没有路,没有方向,真是杳杳寒山道,落落冷涧滨。啾啾常有鸟,寂寂更无人!

     
                                  树隐流泉倚石听

   在穿越这片密林时,我见到了诱人的野李子,丹红地挂在树梢,看到山中的野板栗滚落满地,带刺的绿色外壳曝开,已露出饱满的褐色的板栗,吃一个是清甜清甜的。路越走越开阔,山中不时可以看到几株红叶,而草也开始泛黄,秋意渐浓,我们的队伍分散在秋草斜阳之中,不知不觉间,已深深融入了终南山的无尽秋色之中。


          
                            行入秋色不思归

--  作者:天津月光
--  发布时间:2008-10-23 12:18:00
--  
第五天:一天门、百塔寺、分水岭、观音禅院

   今日是原计划中的最后一天,供养嘉五台的住山者,但并不需我们背负东西上山,由于嘉五台前山的修行人都要经过白道峪口的一天门的罗贵法师的南天门茅棚,所以今日的道粮预备均放在法师处再转送。
     
                                      行前准备

   在南天门茅棚里,居士们为我们端来了陕西的小吃凉皮、粉鱼我禁不住诱惑,也加入了品尝的队伍,吃得不亦乐乎。正吃着,跑来一只黄狗,它用温和的眼睛望着我们,刚出家不久的圣云法师喂了它一些凉粉,它吃得津津有味。居士告诉我们,那儿的狗狗和猫们都是吃素的,所以温驯。

    
                                  南天门喂狗

   在来一天门的路上,我们看到了一位穿着蓝色僧衣的比丘尼师傅正站在路上,心一居士下了车,与她招呼起来。后来才知道,这个比丘尼师傅住山好几年了,当年供僧队伍到达她的茅棚时,她正在处于三年的闭关止语期。透过茂密的树丛,大家看见她的茅棚南侧本来有一个小门,却被她用砖头封死。尼师就一个人住在里面。每隔一段时间,会有居士来看她,给她送一点吃的。而她照样是不说话,只把食物接过。她当时垒的院墙有两米多高,从外面看,只能看见院子里种的树和一些灌木。当年经过罗贵法师的再三劝说,她才从院墙上垂下一条绳子,收下了供养的物品,却拒绝接受金钱供养。如今,她已出关。心一居士告诉她物资都在一天门罗贵法师处,请她查收。她则深深的合十感谢。在罗贵法师处再一次见到她时,是在她离去之前,她双漆跪下,深深向大家顶礼,令人感动不已。
    绕过南天门茅棚,越过一片生机勃勃的茂密的菜地、一个挂满西葫芦果实的院子,我们来到一座小寺院,一溜儿红砖盖的一层的楼房,有5、6个开间。大家在门外宽敞的空地上歇息,悟明法师则进屋和当家师交谈。院子的门口盖有一个狗窝,一只黑色的纯种大狗被拴在窝旁,大家看着它,不敢靠近。唯有
河北唐山的小罗卜头师兄,走到它身边,他毫无惧色地伸手摸了摸它的头。狗狗立起身来,趴在他的身上,居然还把小罗卜头师兄手含在嘴里,一边露出了它嘴巴里尖利的牙齿。我们看得目瞪口呆,不禁为他担心,要是被一口咬下,怎办?一位师兄笑问:“你俩上辈子是什么缘分,怎么那么好啊?
   后来,我在师兄的日志中看到他的回答:“我哈哈一笑:“谁知道它前世是我身边的一个什么人呢,或者我也是它身边的一条狗。” 无始劫以来,我们轮回于六道,互为眷属,亦如同我和身边的这些朋友,今生的终南一会,想必也是多劫的缘分了。是的,一切尽在因缘之中!而没有与终南山的宿缘,也许就没有我们今日的供僧之行。
                                     前生缘?

    从白道峪出来,心一师兄带我们拜访天子峪口百塔寺的隆和老和尚。未进寺门,就有师兄叫到:你们看这里有颗大银杏树,树上有银杏果!抬头一看,在红砖的围墙之内,果真有黄色的银杏果挂在一棵老树上。


      
                                 老树新果

 


    进得寺门,感觉百塔寺规模虽小,但古朴静谧。驻足于宣传栏前,才知道,她曾经有过无与伦比的辉煌历史。创建于西晋,曾是历史上赫赫有名的三阶教祖庭。三阶教创始人信行禅师,年少出家,博通经论,著作颇丰,曾在长安55寺内建立别院,受隋文帝推崇,盛极一时。后在京师化度寺病逝,弟子将其葬在天子峪口,起塔为坟。以后,三阶教弟子圆寂后便在祖师墓塔附近埋葬,逐渐形成累累重塔的景象,后人遂将之称为百塔寺。而经千年,三阶教失传,百塔已湮灭在历史的尘烟之中,唯有后院的老银杏成为其兴衰的历史见证。

                     千年兴衰百塔寺


    而目前白塔寺的大殿、僧舍和厨房,住持隆和老和尚在1986年重修的。老和尚年逾八十,脸色红润,身板硬朗,一辈子没离开过终南山,和银杏树一样,被称为终南山的活化石。大家恭敬地聚在面前,听老和尚开示。

                                  隆和老和尚

 


    而后,我到大殿去礼拜,再来到后园瞻仰银杏树。她有1500多岁了,比观音禅寺的老银杏树还老100多岁。

              百塔寺古银杏树


    我在银杏树下右绕7圈,拾起一串被风吹下的银杏叶片,走了出去。此时,大家均已上车,只有李燕师兄和一个眼镜师兄跪于隆和老和尚前。燕师兄这一路负责各茅棚及供养的登记工作,她兢兢业业,从不懈怠,非常辛苦,而我本被安排协助她的工作,但是却一路顾着拍照,没有很好的尽责,在此深切忏悔!此时眼镜师兄合掌问道:师傅,我出家好吗?而燕师兄也虔诚合十,向老和尚问道:师傅,我愿意做地藏王菩萨好吗?看到这一幕,我心潮涌动,暗暗赞叹他们的道心和愿力象银杏树一样长青!我在他们的身后朝老和尚跪地三拜,悄悄走出。


    告别百塔寺,心一师兄本打算带我们进入天子峪沿途拜访几个比丘尼师父的茅蓬,再参访华严宗祖庭至相寺,但因修路,只好改道沣峪。在沣峪内二道桥般若庵与圆通茅棚放下道粮后,车子载着我们前往秦岭分水岭。
          又见面啦

    这是我国长江黄河两大水系的分水岭,也是我国南北方地理、地质、气候、生物、人文的重大分界线。在我的想象中,长江黄河应在秦岭处一分为二,各奔西东。但站在分岭处,任凭大风吹乱头发,只见两面朴素的墙立在眼前,两墙交接处的黑色石碑上书:秦岭二字,左墙上书:长江水系,右墙上书:黄河水系。

 
                                    分水岭


    极目远眺并四野环视,均无我想象中的江河分流之象。这只是一个表象吧。我不再去追究原因。古人很早就告诉我们:秦岭“分地络之阴阳,昆仑有三龙,而秦岭为中龙,葱岭有三干,秦岭为中干”。而有人称秦岭为“中华民族的龙脉”。其独特的地理位置,自有他的魅力所在,就像终南山于修行人的魅力一般。


   离开分水岭,车子带着我们奔赴风景秀丽的观音禅院。我们今日的午餐将在那解决。2007年参加终南山夏令营的佛子们,曾在那里度过了7天难忘的日子。这个寺庙是陕西省佛教协会副会长果宣法师主持筹划,民间居士高鹏斥资兴建的一处圣地,是一个金碧辉煌的寺院。院里亭台林立,回廊曲折,放生池里锦鲤戏水,一幅悠然安详之象。站在大雄宝殿的门前,向内仰望,大殿内宽敞整洁,黄色的帷幔铺就的供桌上供着金色的佛像。两面的墙上是一个一个小佛龛,无数的观音像被供在其中,华丽而庄严。



                            依山傍水之观音禅院

 


   果宣法师来了,她个子不高,笑声爽朗,令人感觉风尘仆仆,很有大丈夫的气概!她招呼她的弟子搬来小凳子,茶和水,在大殿外和我们聊了起来。法师在大力弘扬佛教教育同时,毕生都在大力从事慈善事业。她感慨地说起当年收养200多个孤儿,靠卖苹果把孩子们养大的艰辛经历。法师笑着说,现在最大的孩子都有我这么高啦!言语间流露出坦荡、洒脱、乐观的精神。法师笑谈说:当年我曾被许多人误解过,说我是不务正业。可我坚持下来了。“一生无所求,做定好事不回头”。虽然我并不了解法师的修为,但是,由于她精神的感召,在西安的乾县,又有1座更大规模的弥陀寺将建起,成为一个弘法利生、常转法轮的殊胜道场。


                                             女中丈夫

 


     我举手相问:法师,如何以最快的速度破我执?她笑答:放下!明白吗?虽然没有更多言语,但已让我感觉如洪钟扣响,振动心扉。是啊,在妄想执涌来之时,当下能生一念警醒:放下!那么,人生的烦恼便无踪迹!李燕师兄也问到:师傅,我心不安,怎办,总在外面到处跑,果宣师答道:把心拿来吧!燕师兄无语。寥寥数语,愿我们慢慢悟去。最后,师傅推荐我们好好地去学习永嘉大师证道歌。


       
                               沣水河畔的法宴


    观音禅院后山上有一座十六米高的汉白玉三面观音塑像。在去分水岭时,她就落在我的视线之中了。果宣法师说, 三面观音像晚上会放光,大家快去参拜一下吧,别入了宝山空手回!我们拾级而上,礼拜了三面观音,在沣河的潺潺水声中,离开了观音禅院。

      
                              三面观音圣像

   
    5天的活动结束了,心一居士告诉我们,一些更偏远的茅棚,将安排当地的同修利用节假日去送。回到兴教寺,我们才知道,早在我们供僧之前,心一居士的母亲就因病住院了,今夜才从医院接回,因为一心扑在供僧事务上,出院时竟忘了把老人家的药和日常用品带回……,大家心中感动着,当夜,师兄们提议,让我们把供僧的功德一起回向给老菩萨,愿她健康长寿,身心自在……

   晚上,同事来了短信,催我于中秋之日回去。遗憾不能参访明日的西观音山的法华寺,无缘拜谒那位把心留给众生的圆照法师舍利塔、遗憾无缘探访黑风洞、梅花洞、喇嘛洞、净土茅棚、道宣律师闭关处、遗憾不能参加兴教寺的拜月法会了……。也许,遗憾是一件幸事吧,教我转念就学会放下,把握住当下!也许,留下的遗憾越多越好吧,都留给下一次来圆满吧!


   中秋之夜,西安的夜空,月光如水。神思飞驰兴教寺,想象着在法师们的梵贝声中,月光菩萨一定会露出慈悲的笑颜,圆满普天下一切众生的善愿的!


   回到喧嚣的城市,尘起又复尘落。梦里梦外,始终可以觉知到,终南山静谧安详地恒定于水墨画中,在他的禅意深处,一轮明月高挂于天心,而此时青风无语、大千寂灭、空心无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