轻易怎么读:小学数学总复习各部分重点与难点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8 00:41:21

(一)、数和数的运算

重点确定在整除的一系列概念和分数、小数的基本性质、四则运算和简便运算上。

包括“数的意义”、“数的读法与写法”、“数的改写”、“数的大小比较”、“数的整除” “分数、小数的性质”、“整除的概念比较”和“四则运算的意义和法则”、“四则混合运算”、“运算定律和简便运算” 等知识点。

(二)、代数的初步知识

重点内容应放在掌握简易方程及比和比例的辨析。

包括“字母表示数”、“比和比例”、“正、反比例” 、“简易方程”、“解比例”、“比和比例”、“正比例和反比例”等知识点。

(三)、应用题

重点应放在应用题的分析和解题技能的发展上,难点内容是分数应用题。

包括:简单应用题的分析与整理、复合应用题的分析与整理、列方程解应用题的分析与整理、分数应用题的分析与整理、用比例知识解答应用题的分析与整理。

(四)、量的计量

重点放在名数的改写和实际观念上。

包括“长度、面积、体积单位”、“重量与时间单位”和“名数的改写”。

(五)、几何初步知识

重点放在对特征的辨析和对公式的应用上。

包括“平面图形的特征”、“立体图形的特征”、 “平面图形的周长与面积”、“立体图形的表面积和体积”,能对周长、面积、体积进行正确的计算。

简单的统计

重点结合考纲要求应放在对图表的认识和理解上,能回答一些简单的问题。

包括:求平均数的方法。和各类统计图表的特点和作用,能对图表进行分析和回答问题,包括填图和根据图表回答问题。

复习课的原则

1、  针对性原则

复习课在操作上要先调查学生的学习实际情况,寻找学生知识的缺漏处和能力的薄弱点,有针对性地选择、确定重点内容,集中时间和精力进行查漏补缺,促进综合学习能力的提高。复习必须突出重点,针对性强,注重实效。在复习过程中,一是要注意全班学生的薄弱环节,二是要针对个别学生的存在问题。要紧扣知识的易混点、易错点设计复习内容,做到有的放矢,对症下药。

2、  自主性原则

在复习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让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复习全过程,特别是要让学生参与归纳、整理的过程,不要用教师的归纳代替学生的整理。在复习中要体现:知识让学生疏理;规律让学生寻找;错误让学生判断。只有这样才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系统性原则

在复习过程中,必须根据知识间的纵横联系,系统规划复习和训练的内容,使学生所学的分散知识系统化。

4、  发展性原则

复习要重温学过的知识,但不是简单的重温,而应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提高、发展,同时向处延伸拓宽,而且方法要灵活,有利于学生创新。

另外,复习课切忌与新授课、练习课混淆,避免“炒冷饭”的现象。因此,必须从探索复习课教学模式入手,建立科学、合理的复习课教学模式,使复习课教学有“路”可循,才能有效地提高复习课的教学质量。

总复习要体现五个为主

  1、以学生为主。复习过程是一个信息交流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是主体,教材是客体,教师是媒体,教师起着沟通学生与教材的作用。复习中切忌喧宾夺主,不要以教师的教代替学生的学,应该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由被动变为主动,由配角变为主角,真正做学习的主人。

  2、以课本为主。考试题目,具有新、全、活等特点,知识点多,覆盖面广,问题设计的角度新,题量大,对能力要求高。根据这些特点,复习时既要牢固掌握基础知识,又要会灵活地运用基础知识去解决问题,既要全面掌握,又要突出重点。因此,我们必须扎扎实实地抓住课本的知识点,把课本与资料有机的结合起来,使之互为补充,相得益彰。

  3、以课内为主。要将问题尽量解决在课堂上,上课前要认真做好课前准备,了解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精心设计教学程序,合理安排好讲练时间。讲要讲出新水平,引出新信息,总结出规律性的东西。练要练出新花样,做一题,学一法,会一类,通一片。学生通过教师讲,自己练,有常学常新之感,真正达到温故而知新之效。

  4、以练为主。复习课应充分体现“有讲有练,精讲多练,边讲边练,以练为主的”原则。在课堂上要给学生提供机会,内容要“全”,练的习题要“精”,练的方法要“活”练的时间要“足”,训练应循序渐进,由浅入深,由简到繁。章节练习抓基础,单元练习抓重点,全面练习抓综合。多练能训练学生的心理素质,使学生在考场上熟能生巧,巧能升华,临阵不乱,沉着应战,克服非智力因素造成的不应有失分。

5、以能力为主。知识和能力二者是密切相联的。知识的存在和增长,的确是能力产生和发展的必要条件。对某种能力的培养和考核,必须以相应的知识为载体。教师在传授知识、技能的同时,重点应放在对学生能力的培养上。

六、总复习的例题设计注意点

例题设计注意要有多功能性。

小学数学知识点多、面广,基本概念、法则、性质、公式等知识分散在各章节中。复习中的例题,就必须围绕和含盖这些知识点来精心设计例题,做到数量少、覆盖面广、启发性强,否则就会顾此失彼。如一个工厂有男工120人,女工40人,共有工人多少人?解答后,要求学生根据题中的,两个条件,你能提出其他问题,编成应用题吗?根据条件可提出:求两数和、求两差、求倍数、求几分之几等。

还要有利于纵横比较。复习教学,只有通过前后知识之间的纵向比较和邻近知识之间的横向比较,才能引导学生加深对各部分知识的理解程度,才能使学生完整的结构,因此,复习选例要兼顾知识之间的纵横比较,以收到触类旁通的效果。

如在“平面图形面积的计算总复习”一课时,可以请学生把学习过的平面图形、面积的计算公式用网络图来表示它们之间的关系:

从下向上看,怎么看? (由长方形面积推导出正方形、平行四边形、圆的面积、由平行四边形面积又推导出三角形和梯形的面积。)从上向下看,怎么说?(求三角形、梯形的面积,可以转化为求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求正方形、平行四边形、圆的面积必须转化为求长方形的面积。)点出转化是重要的学习方法。

让学生明白:“长方形是干,是根,是学习的基础。”学习时我们先从学习长方形的面积入手。使学生真正弄清了知识的来龙去脉,前因后果。

体现灵活性。思维的灵活性反映了思维活动,在选择角度、运用方法、展开过程诸方面的灵活程度。复习中设计一些具有灵活运用知识和方法解答的练习,让学生从不同角度分析、思考问题,拓宽解题思路,培养思维的灵活性、独创性。

如图:

    你看到了什么?如果用“A”表示阴影部分的面积,用“B”表示空白部分的面积的话,你想说点什么?A与B的最简比为(  );B与A的最简比为(  );A相当于B的几分之几? A比B少几分之几? B是A的几倍? B比A多几分之几? A占(A+B)的(  )%,合(  )成? B占(A+B)的(  )%,合(  )成?(A+B)与A的比为(  );(A+B)与(B-A)的比为(   );

在这里涉及到四个量:A+B、A、B、A-B

如果长方形的面积(A+B)为60平方厘米。你能求出其它三个量吗?你是根据哪些条件求出来的。如果A为60平方厘米呢?如果B为60平方厘米呢?如果A-B面积是60平方厘米呢?

复习课最忌讳的是题海战役,使学生不堪重负。要避免这种情况,教师必须首先钻进题海,花大量的时间和精力,针对学生实际,精心选择典型性例题,为精讲、精练、高效、减负打下基础.复习过程不应是机械地重复过去教学的过程,复习也不仅是抓几个重点,补几处缺漏、选几道习题、讲几个错例、把复习的过程变成书本知识再过滤的过程。复习应当给学生以新的信息,即使是“旧”题也要“新”做。所以复习范例应做到数量少、容量大、覆盖面广、启迪性强。同时要新而不偏、活而不虚,并且跳而可得。例如,复习“立体图形的总复习”时,可设计如下练习:

    出示一个长7厘米、宽5厘米、高4厘米的长方体框架。

    ①做这样一个长方体框架共需多少长的铁条?怎么求?为什么要乘以4?

    ②在这个框架的表面贴上纸板,至少需要多少平方厘米的纸板?这个问题是怎么样的数学问题?为什么说需要多少纸板就是求它的表面积?怎样计算?

    ③如果这长方体上边的面不贴纸板,那又需要多少平方厘米的纸板?

    ④想一想,在具体计算物体的“面”时,哪些物体有缺面的情况?

  ⑤如果现在要求这个长方体有多大,这是怎样的数学问题?什么叫体积?这个长方体体积怎样求?

  ⑥如果要我们求这个长方体里面可以装多少立方厘米的沙,这又是什么数学问题?怎样求?

    ⑦求长方体的表面积、体积和容积一般都要知道哪些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