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eertos mqtt:1969,音乐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30 02:14:43

1969,音乐干涉政治的可能性

杂文 创作
五朵云 发表于:
《国家历史》2009年8月号
捷克前总统哈维尔(Voclav Havel)曾对六十年代最重要的摇滚乐队“地下丝绒”(Velvet Underground)的主唱娄•兰德(Lou Reed)说:“你们的音乐对改变捷克的历史命运具有及其关键的作用。”哈维尔将那一场推动捷克民主化的革命直接命名为“丝绒革命”(Velvet Revolution,也叫“天鹅绒革命”),其导火索正是美国六十年代的音乐。
音乐搅动政治“涅磐”( Nirvana)乐队已故主唱科特•科本(Kurt Cobain)在上个世纪九十年代说过一句话:“如果摇滚乐是不合法的,那就将我的屁股监禁起来吧!”虽然如今的摇滚乐已经成为商业音乐的一种,但早几十年前,摇滚乐的合法性一直受到质疑。1968年,哈维尔从纽约回到了布拉格,身上带着几张地下丝绒乐队的唱片。哈维尔将唱片介绍给了自己几个热爱音乐的朋友,并促成了捷克摇滚乐队“宇宙塑料人”(Plastic People of the Universe)的成立。这是宇宙塑料人对捷克民主运动也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宇宙塑料人组织了多场演出,并煽动群众起来反抗守旧的文化传统和不合理的政治制度。他们从城市转入乡村,和当局警察进行着拉锯式的较量。
虽然宇宙塑料人的成员最终在1976年被捕入狱,但他们的反抗精神一直被世人所敬仰。直到21世纪台湾著名乐评人马世芳还称这支乐队是“一个唱垮了政权的摇滚乐团”(《地下乡愁蓝调》)。而那个摇滚爱好者同时又是剧作家的哈维尔,以非暴力形式进行的丝绒革命直到80年代末也取得最终的胜利。这是音乐与政治联姻的成功范例,被传为佳话。摇滚乐从诞生之初就有着反叛的因子,并一再参与反对不合理政治和反对战争。嬉皮运动摇滚乐的反叛因子,挑起了年轻人对保守体制的质疑与反抗,这正是美国垮掉一代的延续。五十年代诞生的摇滚乐刚好在十年之后走向了成熟,深受青年人的追捧。经过二战的惨痛洗礼,政治局势正在疗伤,而六十年世界局势又开始步入动荡与躁动。“嬉皮运动”实际是美国50年代“垮掉的一代”的一个变种延续,是一场自发的“群众运动”。反对越战的美国青年开启了嬉皮文化的先河。他们把自己称为“有良知的反对者”, 并且拒绝参军入伍。他们反对使用暴力,相信和平的思想与表达方式所产生的积极能量,可以解决世界上的问题。他们挑战社会的既有规范和传统道德观的“禁区”。这些规范和禁区被他们称为“体制”。许多欧洲和美国青年对反叛文化充满了信心,他们深信文化革命(其中包括作为亚文化的摇滚乐)能够改变社会体制和参与政治运动。1967年夏,嬉皮士们在旧金山进行了一场名为“爱之夏”(Summer of Love)的运动,主题曲是“All You Need is Love”,呼吁用爱来取代压迫与对抗。那时,也正是英国披头士(The Beatles)和滚石乐队(The Rolling Stones)当红的年代,美国民谣歌手鲍勃•迪伦(Bob Dylan)和大门乐队也是反叛文化的代言人。民权运动与反越战运动在嬉皮士运动席卷整个美国的同时,黑人民权运动也掀起了高潮。1963年8月28日,25万人聚集在华盛顿的纪念碑前,聆听马丁•路德•金博士发表那一次伟大的演说——“我有一个梦想”(I Have a Dream),而在演说前有一位美丽年轻的女子演唱歌曲。这位年轻女子就是下文将要提到的著名反战歌手琼•贝兹(Joan Baez)。1965年,美军进一步入侵越南,反战运动扩大。美军在越南屠杀平民的照片使其国内的青年人十分震惊。1968年3月,美军在越南美莱村屠杀了五百多个无辜平民。1968年4月马丁•路德•金前往孟菲斯准备号召当地工人罢工,下榻在洛林汽车旅馆。4月4日晚,他正在旅馆阳台上与人谈话。不料,远处的一个狙击手用气步枪将这位民权运动领袖击倒。黑人民权运动的领袖人物就这样离开了。美国民众的不满显然高于缅怀情绪。
马丁•路德•金遭遇暗杀,民权运动、反战运动、言论自由运动、性解放运动毫无削减的趋势,一场场的社会冲突和革命不断上演。1968年,这一年是六十年代世界革命的真正高潮:巴黎的“五月风暴”,捷克的“布拉格之春”,日本的“安保运动”,以及中国的“文化大革命”。1968年在伦敦的美国大使馆前面有一场激烈的反战游行,走在游行队伍最前面是一位著名音乐人,他就是滚石乐队的主唱米克•贾格尔(Mick Jagger)。随后米克•贾格尔写下一首政治性极强的歌曲《街头斗士》(Street Fighting Man)。但传播到彼岸的美国时,遭到了禁播。在充满了反叛与激情的六十年代,音乐恰好成为一种青年人参与社会运动的媒介。约翰•列侬唱出一曲《给和平一个机会》(Give Peace a Chance)成为半个世纪以来反战运动的国际歌。整个欧美形成了一条无形的反战阵线。美国纽约既是西方资本主义的顶峰城市,更是世界波西米亚颓废文化的中心。同时,纽约也成为了60年代末革命的高潮以及谢幕的地方。1969年6月,在纽约格林威治村的一家同性恋酒吧,群众和警察发生冲突。这就是改变美国同性恋地位的“石墙事件”。人们急需一次狂欢的大运动。几个美国小伙子窥见了人们的情绪,正蠢蠢欲动,打算策划一次狂欢运动。这就是举世闻名的1969年伍德斯托克音乐节。伍德斯托克的和平之音伍德斯托克摇滚音乐节,全称“Woodstock Rock Festival”,是目前世界上最著名的摇滚音乐节。最早举行于1969年,主题是“和平、反战、博爱、平等”,其规模与阵容史无前例,而且这也是历来少见铜臭味儿的一次音乐节。几十万美国青年云集伍德斯托克,两场惊人的大暴雨使他们在泥地里变得疯狂。在“爱与和平”的号召下,人们高呼“要做爱,不要作战”,音乐节变成反战运动。许多情侣们赤身裸体,甚至当众作爱以回到亚当夏娃的时代,同时大量的吸毒现象在现场出现,人们用这种极端的方式表达了对美国政府战争政策的愤怒。
在伍德斯托克音乐节上,民谣天后琼•贝兹唱起了纪念乔•希尔(Joe Hill)的歌曲。瑞典移民乔•希尔曾是美国二十世纪初工人运动的组织者兼民谣歌手,后不幸被美国政府以莫须有的谋杀罪处死,并成为美国民歌复兴运动的精神象征。琼•贝兹对在场的所有观众引起了极大的鼓舞。1965年,琼•贝兹就在加州成立起“非暴力研究中心”,拒绝缴纳60%的个人所得税,因为她相信那些税务是被美国国防部拿去打越南所用。半个世纪以来,琼•贝兹一直以其温暖的歌曲向世界人民传达正义、人权、和平以及她自身的坚定信念和她亲身的社会运动实践。直到1985年7月,琼•贝兹在“四海一家”(Live Aid)援助非洲的现场演唱会上还对台下的观众喊道:“你们好啊,八十年代的孩子们,你们是迟来的伍德斯托克。”是高潮,也是终结伍德斯托克在无意之中缔造了一个“爱与和平”的乌托邦。但这并非一个偶然事件,它抓住了时代的脉动和人们的反战情绪。四个20几岁的年轻小伙子既是这次运动的组织者。如前所述,伍德斯托克是嬉皮运动的范畴,结合了当时美国的民权运动,并直接把反对越南战争作为音乐节主题,成为20世界60年代所有革命的巅峰。
台湾著名亚文化研究者张铁志在《声音与愤怒》一书中深入地探究了摇滚参与政治运动的传统,并得出结论:“摇滚乐真正改变世界的可能性在于和草根运动组织的结合。上个世纪六十年代是音乐、青年文化与社会反抗的有机结合的时代,是摇滚乐的永恒迷思与永不熄灭的思想源泉。”其实任何历史事件都可能成为时代的注脚并在某种程度上改变这个世界。1969年伍德斯托克音乐节就是整个六十年代的青年文化的最顶峰,是以后所有时代的音乐参与政治运动的思想源泉。伍德斯托克已经深入人心,成为一个理想主义标签和反战与和平的符号。“爱与和平”并没有让美国停止对越南的征战,但它却在整个时代中留下深深的印记。虽然嬉皮士们标榜不关心政治,但却在60年代力挽狂澜。同时,70年代后,嬉皮士的特征有了明显的转变,他们的确做到了只关心享乐,商业音乐的发展也让更多的人屈服于体制。后世来者都试图通过大型的音乐节或演唱会来唤醒民众,或者对抗不合理的政治体制,但收到的效果往往不尽人意。伍德斯托克的纪念演出分别在1979年、1989年、1994年和1999年办过,但都变成了商业体制下的宣传品和群众骚乱。伍德斯托克音乐节的意义是深远的,直到2009年8月,同样的纪念活动还在举办。1969年,是一个时代的巅峰,同时也是一个时代的终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