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35tk .cmo:王克勤:以新闻力量推进社会文明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7 14:31:04
  故事:2001年2月9日下午,我正陪同央视记者采访,在传呼机上收到了新年的“礼物”:“我们已知道了你的家庭地址,晚上,我们来接你的老婆孩 子”。一个小时以后,我又接到一个电话:“我们要血洗你的家,你等着”。我立即向公安部门报了案,当晚公安部门派出了4名荷枪实弹的警察驻进我家里。几天 后,对方还是没有动作,但我却陷入了一种莫名的恐怖中。警察撤离后,我的日子才是不好过,我深知兰州黑社会险恶,晚上,楼道里偶有风吹草动就怀疑有人上楼 来报复,窗户外有响动,就觉得有人要冲进来了……在深夜里、或朦胧中脑海里常出现这样的情景:玻璃窗外跳进几个蒙面大汉,手持冲锋枪对着我扫射。  观察:简言之,记者既是记录者,又是新闻启蒙者,即以新闻的方式进行思想的启蒙。记者最重要的是要有一种俯仰天地的境界,一种悲天悯人的情怀,一种大彻大悟的智慧。

  建言:要加强新闻自律首先要提高新闻工作者的法律意识,政治文明是现代国家的基石,肩负舆论宣传职能的新闻媒体没有理由排斥法治化管理。

  论点:在历史上,真正成功的、对人类进步事业有贡献的媒体都是以“体现人文关怀,关注制度安排”为己任的。为之而奋斗应该是一个真正的报人毕生的追求!

  个人简介:1964年11月生于甘肃省永登县,现为《中国经济时报》高级记者。2002年度中国传媒杰出人物,2003年中国十大维权人物。

  近年来,发表了有强烈社会影响的《北京出租车业垄断黑幕》、《兰州证券黑市狂洗“股民”》、《公选“劣迹人”引曝黑幕》、《甘肃回收市场黑幕》等一系 列揭黑性深度调查性报道。2001年一年在他的笔下送进监狱的黑恶分子有160多人。其本人也经历过许许多多生死劫难,最惊心动魄的是曾有黑社会组织悬赏 500万元要他的人头。  

  王克勤:以新闻力量推进社会文明

  最早知道王克勤这个名字,是在2001年的全国各大媒体上,他写的揭黑新闻使我想起了100年前美国的揭黑记者代表林肯·斯蒂芬斯,我惊讶于他在现时 代写出这样的文章,应该需要怎样的心境和环境;最早见到王克勤本人,是2002年最后一天在北京举行的“新世纪新闻舆论监督”研讨会上,他和我先后做了大 会发言,因为观点各异,展开激烈争论,彼此熟悉起来;最早采访他,是在今年“非典”汹汹的时候,他获得了“2002年度中国传媒杰出人物”。在他办公室的 玻璃板底下我看到了他的誓言:法西斯找到了犹太人,我看与我无关,我走了;法西斯暴虐了犹太人,我看与我无关,我走了;法西斯找到了我,别人看与他无关, 他走了。这几句二战时期犹太人纪念碑的碑文,让我感觉到王克勤的荣誉就在于他深刻地关注和忠实地记录人类社会正在发生和形成的历史,不断地揭示历史进程中 的瓶颈因素和问题所在,深刻地反映社会制度与政策的弊端,从而以新闻的力量推进社会的进步与文明。

  “一个记者推动了中国一个行业的改革”

  王永亮:近年来,你发表了有强烈社会影响的《北京出租车业垄断黑幕》、《兰州证券黑市狂洗“股民”》、《公选“劣迹人”引曝黑幕》、《甘肃回收市场黑幕》等一系列揭黑深度调查性报道。是什么思想支配你义无反顾地做这些事情?

  王克勤:我们的国家就是一条航行在大海中的大船,记者就是站在航头的守望者,要随时发现航行中可能会碰到的暗礁,随时发现船上的那个螺丝钉可能会坏, 把大船随时可能出现的危险及时地向船长汇报。我的新闻思想是:在历史上,真正成功的、对人类进步事业有贡献的媒体都是以“体现人文关怀,关注制度安排”为 己任的。为之而奋斗应该是一个真正的报人毕生的追求!

  王永亮:2002年12月6日在《中国经济时报》一至五版发表整整五个版面,近四万字的长篇深度调查《北京出租车业垄断黑幕》,堪称政府管制失灵的一 个经典案例。此文不仅推动了北京市乃至全国出租汽车行业市场化的改革,同时也对中国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具有重要的案例价值。中国出租车行业全面改革已成大势 所趋,正如海外媒体报道“一个记者推动了中国一个行业的全面改革”。这篇文章带来了哪些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王克勤:当我走进一个又一个出租司机的家庭后,才真正了解到,我原以为大把大把挣钞票的北京出租汽车司机生活得如此艰辛。让我很纳闷的是,司机们每天大把大把收取的钞票到哪里去了?司机们得到了吗?国家得到了吗?都没有!

  通过研读大量文件、资料,我发现许多出租公司纯粹是空手套白狼起家。他们的发家手段:一是掠夺司机个人财产,二是贪占国家财产,三是掠夺社会公众的财 富,出租车成了出租公司“合法”敛取社会公众财富的工具。而且,更为恶劣的是,北京市交通局出台的一系列相关政策,正是出租车公司掠夺出租司机个人财产的 “尚方宝剑”。

  令人震惊的是,当一个个出租司机为了维护自己出资人合法权益时,北京市高级人民法院竟然出台有关文件,拒绝受理出租司机状告出租公司的案件。以致于发生出租车司机在北京西客站集体卧轨,造成京广线停运数小时的恶性事件。

  我觉得必须得认真地深入调查下去,查个究竟。经过几个月来的大量的调查,我发现,我国现行的出租行业的管理体制存在的极其严重弊端是——富了老板,肥了官员,亏了国家,苦了司机,坑了百姓。

  2002年12月6日,《北京出租车业垄断黑幕》在《中国经济时报》发表后,在社会上引起强烈反响。十多天来,出租车司机几乎把报社的电话打爆了,出 租车司机一拨一拨找到报社,不仅表示感谢,还不断提供更多的新情况、新问题;连一些出租公司的管理人员也打来电话反映出租车公司的行业内幕。

  但与此同时,也有不少出租司机反映,许多出租公司采取了极其卑鄙的手段。好几个司机反映,交通局命令出租汽车司机“不得非法传阅中国经济时报”;报摊 上的摊主反映,零售的该期中国经济时报很多被有关部门收购。文中所提到的出租司机均不同程度受到来自公司和有关部门的恐吓,要停运他们的出租车,“不让他 们干了”,有的还扬言日后要把他们“卸胳膊卸腿”。许多司机专程到报社来反映,出租汽车公司逼迫司机作伪证,以解决城市户口、提拔当小队长、发奖金等作为 交换条件,要求抄写公司事先准备好的证明材料,作伪证说未接受过中国经济时报的采访。 2003年2月的一天,中国经济时报新闻中心常务副主任刘建锋接到一位读者打来的电话,读者很关切地说,“有出租车公司的老板公开讲要整死王克勤。请你们 报社要切实保护王克勤的安全,也请王克勤自己要多多保重,这样的记者太少了!”

  虽然新浪、搜狐12月6日的《揭开北京出租车业垄断黑幕》网络新闻专题仅仅在13个小时后,于当天晚上24时便突然消失了。但中央的眼睛最终依然雪亮。

  关于北京出租车行业的调查引起了中国两任总理的高度重视。就在我的重磅调查发表的第8天,温家宝专门就此文批示说,出租车行业的问题到了非管不可的程度了,有关部门应该深入调查拿出具体的整改意见,以北京为试点,对出租车行业的管理体制进行全面改革。

  2003年大年初一,朱镕基总理专门看望北京出租车司机,向出租车司机道辛苦,并明确指出,这个行业管理体制存在严重问题,确实需要大力改革。

  目前,关于中国出租车行业管理体制的改革已经拉开了帷幕。有媒体报道“一个记者推动了中国一个行业的改革”。为此,今年报社的春节团拜会上,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鲁志强专门向我敬酒。那天,我喝醉了。

  王永亮:确实有一种“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的豪迈悲怆!这也是这个时代的悲剧!据说,有专家专门估算了此文的经济价值和隐性的社会效益。体现在哪些数字上呢?

  王克勤:如果全国78万辆出租车全部实施“出租车业个体化”改革,国家一年至少增加税收140多亿元,北京市则增加税收近12亿元,而如将北京6万多 辆出租车的经营权拍卖,北京财政平均每年至少又增收13亿元;同时,北京的夏利出租车价每公里可能降到0.8元左右,富康车则可能降到每公里1元;北京出 租司机月平均工资也可以增加到3800多元。更重要的是,只要打破旧体制就能让全中国 200多万出租司机及近千万家属摆脱出租公司的掠夺与盘剥,还出资者以应有的权益,这将会极大地维护社会的稳定与健康发展。据此测算,如果按我的调查报告 中提出的设想,实施全国性改革,国家一年至少增加税收140多亿元,出租车价会有所降低30%,而出租车司机的收入会增加一倍多……

  “有黑老板扬言说,要出五百万元买下你的人头”

  王永亮:2001年2月3日在《中国经济时报》一版转二版发表1.8万字的长篇深度报道《兰州证券黑市狂洗“股民”》。为全国及世界众多媒体和网站广 泛转载,中央电视台分别派出《经济半小时》、《中国财经报道》、《社会新闻》三个节目组采访报道此事,仅国内就有近400家媒体转发或摘登了这篇报道。请 您谈谈这篇文章产生的影响。

  王克勤:文章发表后,朱镕基总理就此连续做出了重要批示,甘肃省委书记宋照肃、省长陆浩不仅认真批示而且就此部署展开了全省性的专项打黑斗争,成为 2001年“全国经济秩序整顿第一大案”。此文不仅挽回了兰州近万名受害"股民"的数亿元损失,将150多名犯罪分子送进囚房(仅指兰州),更重要的是在 全国范围内引发了一场声势浩大的铲除证券黑市的运动,包括北京在内的全国26个城市先后清洗了数百家黑市,为全中国老百姓挽回了巨额损失。更有意义的是, 正是这篇文章让全国人民都清楚了这样一个重要的事实——众人眼中神圣的证券市场上也有假市场,犯罪分子已将罪恶的黑手伸向财经知识十分贫乏的每一个社会公 众,你我他都有可能成为证券黑市的牺牲品。从此,国人炒股多了一个心眼,开始提防误入证券黑市而上当受骗。

  王永亮:从这个角度看,你其实是在为每一个已经是股民或即将成为股民的人做了一件大功德的事,成了广大公民合法权益的积极维护者。这篇文章使你的人头能值500万元,能讲讲其中的故事吗?

  王克勤:2001年2月9日下午,我正陪同央视记者采访,在传呼机上收到了新年的 “礼物”:“我们已知道了你的家庭地址,晚上,我们来接你的老婆孩子”。一个小时以后,我又接到一个电话:“我们要血洗你的家,你等着”。我立即向公安部 门报了案,当晚公安部门派出了4名荷枪实弹的警察驻进我家里。几天后,对方还是没有动作,但我却陷入了一种莫名的恐怖中。警察撤离后,我的日子才是不好 过,我深知兰州黑社会险恶,晚上,楼道里偶有风吹草动就怀疑有人上楼来报复,窗户外有响动,就觉得有人要冲进来了……在深夜里、或朦胧中脑海里常出现这样 的情景:玻璃窗外跳进几个蒙面大汉,手持冲锋枪对着我扫射。

  此后不久的一天,那是一个星期三的下午。我在办公室接到了一个自称是证券黑市经纪人的电话,对方善意地告知我:“有黑老板扬言说,要出五百万元买下你的人头。你可要小心啊!”随即电话便被挂断,我听后,从发尖到脚心都凉了个透!

  有一个朋友得知这一情况后,专门给我送来一支电击枪,这支电击枪我在身上佩带了整整半年之久。也是在此后不久的一天,我将一份写有遗书的软盘交给了自 己的妹妹。“如果发生重大事件,找人把这个软盘打开。”我深知,先后多次与证券黑市的 “高管”们直接交过手,许多黑市里的人都认识我,并知道我的真实身份,我与妻儿的处境是最危险的!

  也是2月的一天,我陪同中央电视台经济半小时记者梁军暗访仍然在顶风经营黑股市的兰州力鑫公司时,该公司的业务经理马力福对我暗访的“股民”说:“小 泥鳅掀不起大风浪,我们该咋经营就咋经营,这里很正规,国家支持我们。我们老板前几天跟我们讲,谁跟我们作对,我们就把谁活埋!”没想到这一切全被中央电 视台的记者拍摄了下来,成了经济半小时报道的经典之笔。

  2月13日,我为《中央电视台》财经报道栏目组的同仁送行,该栏目组的柳成伟临行时感慨地说:“王克勤,你是中国真正的传媒英雄”。正是在我与兰州许多同行的支持配合下,仅央视一家对兰州证券黑市的跟踪报道就达13期之多。

  王永亮:据我所知,你的文章发表后,甘肃省委宣传部又召集甘肃省、兰州市的新闻媒体开会。在这次会上,甘肃方面正式为你罗列了四大罪状:一、报道的负 面影响远远大于其正面影响,给甘肃的形象抹了黑,既使在全世界开20个新闻发布会也无法挽回你们造成的损失;二、严重影响了兰州市乃到于整个甘肃省的对外 开放,影响了甘肃的西部大开发,动摇了外来投资者的投资信心,致使大量投资计划流产;三、彻底打乱了甘肃省、兰州市原有的打击证券黑市的部署,这则报道为 犯罪分子起到了通风报信的作用,致使大量人员外逃,案款资金转移,无法追回损失;四、诱发了社会不稳定因素,上访人员越来越多,造成社会不稳定。这四顶政 治黑帽子,全部被扣在了你的头上。当时你的压力可想而知,有些官员打着“稳定大局”的幌子,自己却做着危及政权延续的丑事,举一个期间发生的例子吧,让我 们看看他们的丑陋嘴脸!

  王克勤:《证券黑市》一文见报后不久,我接到通知,省政府的一位领导要召见他。一进到这位领导的办公室,就迎来了劈头盖脸的批评。这位领导十分恼怒地说:“你王克勤给我们甘肃惹了天大的祸”、“你是我们甘肃省政府的干部,你怎么会吃着甘肃的饭,捣着甘肃的乱?”

  “不!我没吃甘肃的饭。我连续8个月拿不到工资为啥没人管?我干点工作就有人关心我了?”对此,我毫不示弱。

  “你发稿子为什么不请示有关部门呢?你有没有组织原则?”

  “我没有那样恬不知耻!我采访各相关部门时不是不理睬,就是不接待。我写完稿子后干么要自讨没趣呢?更重要的是本人作为记者,我只对报社编委会负责。采访时报社领导并没有反对,成稿后我与王宏同时把稿子交给了各自的领导。我相信,这完全是符合组织原则的!你说呢?”

  这位领导越发恼火,他气急败坏地说:“这我不管,总之我要找你们领导!”

  “没必要!领导压根就不敢发这个稿子。你应该奖励他才对!至于我,你是省政府的领导,你现在就可以代表政府宣布:开除王克勤公职!开除王克勤党籍!没收王克勤的记者证。你宣布吧!”我早就做好了死的准备,因此,对这些我一点也没有畏惧。

  见我已经豁上了,这位领导马上满脸堆笑,冲上前来抓住我的手说:“别生气!我们是兄弟,平时相处的还不错嘛。”

  “我王克勤一心为民,清正做人,视死如归!你们看着办吧。”我撇下这句话便拂袖而去。

  王永亮:究竟是什么力量支撑着你把脑袋提在裤腰上去干这些事呢?

  王克勤:与其说这些父老乡亲们向所谓的“青天”、记者下跪,倒毋宁说他们是在向公平和正义下跪,他们分明已经把有良知的记者看作公平和正义的化身。当 我首次接触到一个个被证券黑市洗劫得支离破碎的“股民”家庭时,我的心为之震颤;当我顶着大雨,趟过“鬼门关”,连夜赶到偏远的甘肃中部堡子乡时,包括男 女老幼在内的数百口乡亲齐刷刷跪在雨后的山岗上,迎接省上来的“青天大人”为他们洗冤,我的心为之泣血;2003年元月,新疆出租车司机的几个代表从万里 之外专程赶到中国经济时报社,一见面,就跪倒在我的面前,抱住我的双脚,磕头不止,感激我为生活维艰的“的哥”“的姐”说话,我的心又一次为之抽 搐......

  自古道,“男儿膝下有黄金”,“上只跪天地、下只跪父母”,除非有天大的冤屈,否则,谁会这么做呢?“当长辈跪在你的面前,那是罪孽。”我如果不能为民请命,帮他们一把,当记者又有什么意义呢?帮助这些普普通通的老百姓就是在帮助我自己的父母乡亲,就是帮助我自己。

  王永亮:这么多年来,你一直在为百姓奔走,面对如此多的艰险,有没有遇到家庭的反对与压力?

  王克勤:在调查证券黑市时,妻子曾为了全家人的安全发动亲戚和朋友来家里开会,反对我。说实话,我心里也特别矛盾。我也是人,每天回家看到孩子睡得那 样香甜,我的心如刀绞。但是每当接到广大受害者求救的电话时,我觉得我不冲上去,会有更多的家庭将会家破人亡。自古以来,忠孝难全啊!

  岳父曾试图劝阻我,但当老人家听完女婿的情况介绍以后,他说的最后第一句话是“孩子,你做的可是普渡众生的大好事啊!但你要小心。”

  仍在农村种田的母亲,在看电视剧《清官于成龙》时,专门打来电话对我说“克勤啊,我怎么越看你越像于成龙啊!你可要注意安全啊!”对我影响最大的是我 的父亲,父亲是一个曾经从教几十年的老教育工作者。从小父亲就常常对我说:“好男儿读书当须报效国家,服务民众,给黎民百姓造福!”

  我的家庭整体是支持我的,妻子一方面虽然在反对我,但另一方面又总是在说:“你做的是善事,是为平民百姓谋利益的好事。”我一方面非常感动,另一方面 又非常愧疚。因为成为我的妻儿,不仅要担惊受怕,同时生活上又十分清苦,妻为买一件普普通通的衣服常常犹豫再三;儿子为每天节约5角钱的路费,每次要多跑 一站路,然后才上公共汽车。所以,面对妻儿我感到十分的愧疚。我对不住他们母子俩!

  “我是在履行一名记者的使命,是在实现他的价值”

  王永亮:你是一个为正义而冲锋陷阵的战士,一个为社会进步与文明而呐喊呼号记者。你怎样认识记者这个职业?

  王克勤:我是在履行一名记者的使命,是在实现一名记者的价值。记者的使命就是做一个历史忠实的记录者和守望者,因为今天的新闻就是明天的历史,记者就 应该给后人留下可资借鉴的信史,而非稗史逸闻。记者的使命在于弘扬一种人文理想,或曰人文理念、人文关怀,使诸如公平、正义、自由、民主、科学等常识性的 “普世价值”得以渗骨透髓地融入人民的心灵。记者的价值则在于使这种忠实的记录成为关怀制度安排的咨文,使这种对事实真相的忠实记录有助于制度安排的合理 与完美。记者的内心应像诗人,易于被一切新鲜的事物所触动,充满感知并探究一切事实真相的激情;记者在写作时则应像史学家,应真实准确而不是矫揉浮华地记 录发生在我们周围的事实真相。记者应该是现实主义者,以记录我们所处的这个时代为己任;记者也应该是理想主义者,总要想着使我们的生活更美好,使我们的制 度安排更合理,使我们的社会更文明、更进步,使每个人都能自由而全面地发展。简言之,记者既是记录者,又是新闻启蒙者,即以新闻的方式进行思想的启蒙。记 者最重要的是要有一种俯仰天地的境界,一种悲天悯人的情怀,一种大彻大悟的智慧。

  王永亮:你的言行揭示出这样一个道理:记者的荣誉就在于深刻地关注和记录人类社会正在发生和形成的历史,不断地揭示历史进程中的瓶颈因素和问题所在,深刻地反映社会制度与政策的弊端,从而以新闻的力量推进社会的进步与文明。

  王克勤:你说的好,在历史上,真正成功的、对人类进步事业有贡献的媒体都是以“体现人文关怀,关注制度安排”为己任的。为之而奋斗应该是一个真正的报 人毕生的追求!真正有良知的记者应记录真实的中国,并以其人文理想推动中国的文明与进步。他们可能会创造出与他们所负载的使命相匹配的巨大的价值,但他们 自己几乎注定要度过清贫甚至多舛的一生;他们多在为理想而拼搏,并未奢求个人能从中获取多少功利。如果说他们有奢望的话,也只是奢望与民众一起分享文明与 进步的喜悦,正如卢梭的思想催生了法国大革命,卢梭却只能在天国享受革命的贡果。更有甚者,作为布道者的耶酥被钉在了十字架上,偷天火给人类的普罗米修斯 被锁在了高加索山的悬崖上,而在他们的身后,基督的教旨让人们博爱,不熄灭的火种引领人们走向光明。

  王永亮:从目前国情看,你的揭黑新闻报道常常遇到阻力,可是我发现一种独特现象:据报道,从2000年吕日周担任长治市委书记起,《长治日报》先后发 表了600多篇批评文章,涉及上至副市长在内的本地各级领导干部800多人。新闻舆论监督的范围之广,力度之大,从这些数字可见一斑。对此深入思考不难得 出结论:舆论监督的奏效是与领导人的支持分不开的,然而这种行为模式却违背了当前“依法治国、以德治国”的精神。舆论真正能起监督作用的关键在于是否有充 分独立的言论自由,这种言论自由是公开的,受到宪法保障的,适用于每一个公民,任何人不得压制。对此,你有何见解?

  王克勤:这就启示我们:(一)唯有走法治道路,才能使舆论监督摆脱个人因素的制约和影响,实现制度化和规范化,将舆论监督置于法制范围之内,依据相关 的法律法规来规范新闻舆论监督中的各种行为和现象,对阻挠和压制舆论监督者实行法律制裁,对实施新闻舆论监督者实行法律保护。这样的话,就不会由于某个领 导者个人的因素,而影响新闻舆论监督的正常开展。因此,从“人治”到法治,这是国家民主与法制建设的必由之路,也是使新闻舆论监督达到理想效果的必由之 路。(二)尽快制定和完善新闻方面的法律。据统计,1993年到1997年间,全国的名誉侵权案每年平均增长13.5%,1997年达到了4652起。到 1998年、1999年,新闻官司和舆论监督似乎成了孪生兄弟。因此,制定《新闻出版法》迫在眉睫,真正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 究”。同时,我国新闻立法必须解决的三个主要问题是:要正确处理加强党对新闻工作的领导和依法治理新闻业的相互关系;要解决好新闻法规和其他相关法规的配 套问题,推进政治体制和新闻体制的改革;要解决好新闻业和资本市场相结合的问题。不仅要制定禁止性规范,更要有明确的授权性规范,让新闻工作者准确把握自 己的权利义务以及违反以后要承担的责任。

  王永亮:目前,我国舆论监督利益化已有抬头的趋势,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有偿新闻败坏舆论监督的声誉,将舆论监督变成生财工具,以利益交换操守和良 知;虚假新闻扭曲舆论监督的精神,严重的地方主义、官本位主义、好大喜功倾向完全损害了舆论监督的权威性和公正性;媒俗媒体玷污舆论监督的品格,为刺激销 量或增加影响,一味追求轰动效应,急功近利。这就意味着新闻媒体在舆论监督方面要有所作为,既需要媒体自身在产业化运作上形成良性循环,更要求自身加强自 律。结合当前政治文明建设,请你谈谈新闻自律的必要性。

  王克勤:推进政治文明建设,新闻宣传工作要把完善新闻立法和加强新闻自律结合起来。主要体现在:一、我国新闻法制对新闻媒体的禁止性规范和义务性规范 比较多,而授权性规范则相对薄弱。有些已被法律确认的权利还不完善。如舆论监督虽已写入法律成为法定权利,但舆论监督权利遭到侵犯时如何以法律加以保护, 还是空白。二、把对新闻媒体行政管理的规范,同我国行政法体系接轨。我国关于新闻媒体行政管理的规范虽然数量不少,但基本都是行政规章,不仅规格太低,而 且已不适应发展需要。三、传播新技术法制的立法研究。以网络为代表的传播新技术形成了对现有大众传播媒介冲击之势,新闻法制必须以新的视角来解决人们的知 情、表达、公共交往等权利的变化;在保护国家秘密和维护社会秩序以及人格权、知识产权等方面带来的新问题;以及应采取的管理对策,这已不再超前,而成了现 实的需要。四、新闻法制的内容除了依法保护新闻自由、限制滥用新闻自由外,就是新闻自律。新闻自律是新闻工作者、新闻媒介根据国家的新闻法规、政策,对所 从事的信息传播活动进行自我限制或自我约束的一种行为,自律是法治得以实现的途径。要加强新闻自律首先要提高新闻工作者的法律意识,政治文明是现代国家的 基石,肩负舆论宣传职能的新闻媒体没有理由排斥法治化管理。

  王永亮:比较美国,我们不难发现:在美国私有制社会中,由于国家难以统一资本的意志,新闻自由维护公民的正当权益极其复杂。美国一位传媒学者尖锐地指 出:“新闻自由属于新闻业主。”新闻集团巨头默多克、《洛杉矶时报》老板钱德勒都对此供认不讳:“编辑可以提出建议,但决策由我来定。”在我国以公有制为 主的社会中,如果支配公有媒体的权限容易驾驭,那么,新闻报道的法制化就成为人民表达意志的工具。你认为我国舆论监督的前景如何?

  王克勤:江泽民同志在十六大报告中说,加强对权力的制约和监督,建立结构合理、配置科学、程序严密、制约有效的权力运行机制,从决策和执行等环节加强 对权力的监督,保证把人民赋予的权力真正用来为人民谋利益。他还提出,重点加强对领导干部特别是主要领导干部的监督,加强对人财物管理和使用的监督。他还 特别强调:“比须清醒地看到,我们工作中还有不少困难和问题。农民和城镇部分居民收入增长缓慢,失业人员增多,有些群众的生活还很困难;收入分配关系尚未 理顺;市场经济秩序有待继续整顿和规范;有些地方社会治安状况不好;一些党员领导干部的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作风和弄虚作假、铺张浪费行为相当严重,有些腐 败现象仍然突出;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与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还不完全适应,有的党组织软弱涣散。我们必须高度重视存在的问题,继续采取有力措施加以解 决。”这不正是舆论监督的丰富素材吗?很值得我国媒体认真研究,在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的前提下,舆论监督的基本着眼点是要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正确 反映和兼顾不同方面群众的利益,以无愧于“舆论监督,群众喉舌,政府镜鉴,改革尖兵”的赞誉。

  王永亮2003年4月18日访于中国经济时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