猫罗万象摄影工作室:音乐治疗的学术流派和研究成果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01 06:08:37
作者:佚名 |  文章出处:网络

  据陈菁菁《音乐治疗学的定义、形成及其在中国的发展》一文介绍,国际上音乐治疗学已产生了诸多流派:如诺多夫罗宾斯音乐治疗法、心理动力取向音乐疗法、临床奥尔夫音乐治疗、柯达依概念的临床应用、达尔克罗兹节奏教学的临床应用、引导想象与音乐治疗法、发展音乐治疗法、音乐治疗和沟通分析、完形音乐治疗法、应用行为矫正的音乐治疗法、音乐电疗等等。我国音乐治疗学发展的时间并不长,音乐治疗的技术分化还没有达到国外的水平,但也已经形成了学术流派的雏形。与外国的技术流派不同,我国是以治疗思想的不同而形成学术派别的。对此,陈菁菁《音乐治疗学的定义、形成及其在中国的发展》(《音乐探索》2004年第三期)一文比较委婉地指出,中国音乐治疗学界存在著“两种观点”:

  “一种观点认为:……应当系统的全面的接受西方的方法用于中国的音乐治疗……持这派观点的大多为从国外留学回来的音乐治疗学学者。

  而另一种观点则认为:……自古以来中国就有自己的音乐治疗方法……音乐养脏功是运用传统的中医和气功相结合的音乐治疗方法;音乐色光疗法是中医当中五音、五行与五色相结合的音乐治疗方法等等。中国音乐治疗学的发展方向应该是对中国传统的历史文化和传统的医学领域中有价值的土生土长的音乐治疗方法的继承和发展。”

  笔者认为,上述两种观点,其实已经形成了不同思想基础的学术流派。尤其是“西洋派”不大认同中国传统音乐治疗思想,认为中国古代的音乐治疗理论不科学,过于笼统,难以用科学实验来证明等等。这和西医对中医的看法如出一辙。而传统派对西洋音乐治疗理论倒显得更加包容。从中国音乐治疗学会第二、第三届学术交流会发表的论文中,可以清楚地看出以上观点的分歧和对立。

  和医学界一样,中医、西医之外,也有中西结合一派,音乐治疗学也是如此。他们认为:“必须全面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的理论与方法于中国的音乐治疗学,……同时,在学习西方音乐治疗理论的时候应当适时的考虑到哪些音乐治疗学学术流派的方法技术更适应中国人的性格特征,文化背景和社会内涵,并将其理论选择性的加以借鉴和发展,而并非全盘皆收。实际上,中国的历史和传统文化中的音乐治疗方法有许多也是非常有价值和值得研究的。这些观点来源于中国本土,建立在中国传统文化厚重的根基之上,更适宜于中国人自身的文化背景和社会内涵。因此很有必要从中国传统医学和文化领域中发掘出最具中国特色的音乐治疗方法和技术,并将其发扬光大。”(同上陈菁菁文)这种看法,是中允而诚恳的,应该作为中国音乐治疗学发展的思想准则。

  学科队伍特点和理论研究成果

  中国音乐治疗学的学科队伍和国外有著明显的不同,据笔者参加过的两届世界音乐治疗大会情况来看,西方国家从事音乐治疗事业的专业人员中,音乐工作者占绝对多数,而我国则多以临床医务工作者为主,除了张鸿懿、高天、沈建军、普凯元等音乐治疗理论研究者从事或涉及音乐专业外,其它专家都是医学院校教师、医院或疗养院的医生护士等。如长期担任中国音乐治疗学会会长的张培琰先生,就是北京廻龙观医院的院长。

  在学科建设上,音乐学界已经将音乐治疗作为一个独立的学科来看待,而在医学界,音乐治疗只不过是治疗疾病的一种方法而已,所以,中国音乐治疗学会的参加成员虽然有很多医学工作者,但该学会却隶属于中国音乐家协会,而培养该学科的摇篮――音乐治疗专业,也是设立在音乐学院(中国音乐学院1988年成立,四川音乐学院2004年成立)。

  这样的学科队伍格局,客观上导致了一些学术上的盲点,如音乐与医疗不能有机的结合,音乐只能附著于医学,医生运用时没有对音乐的深切掌握,音乐家在运用时缺乏医学知识。加上我国医学法律的限定,音乐学院培养出来的音乐治疗人才没有医师资质,不能建音乐治疗作为医学方法用于临床。如此等等,在学术成果上也表现得非常充分:既异彩纷呈,也凌乱无章。

  作为医学家研究音乐疗法的先行者,成都中医药大学的郭子光教授和泸州医学院的张子游教授,在1986年出版的《中医康复学》中,总结了中国传统音乐康复治疗的历史、实施方法等。具体分类为:

  “音乐安神法”(代表乐曲:梁代古曲《幽兰》、晋代古曲《梅花三弄》),以清幽柔绵之曲,治疗紧张、焦躁所致的病症,或怡情悦志、胎教等;

  “音乐开郁法”(代表乐曲:汉魏古曲《流水》、唐代古曲《阳关三叠》),以爽快鲜明之曲,治疗精神忧郁所致的病症;

  “音乐悲哀法”(代表乐曲:汉代古曲《小胡笳》),以凄切悲凉之曲,治疗愤怒暴躁所致的病症;

  “音乐激怒法”(代表乐曲:唐代乐曲《离骚》、《满江红》),以激昂悲壮之曲,治疗忧思郁结所致的病症;

  “音乐喜乐法”(代表乐曲:宋代《黄莺吟》、唢呐独奏《百鸟朝凤》),以轻松喜悦之曲,治疗悲哀郁怒所致的病症。

  张子游教授的另一著作《娱乐康复法》(光明日报出版社1987年出版),虽然篇幅不大,但却将中国音乐治疗的历史、音乐用于康复的原理、音乐在医学领域的运用(如胎教、增加体重、催产、益智、止痛、降压、催眠、通便、治疗精神疾患等)等方面有深入的挖掘,值得一读。

  沈建军著《音乐与智力》(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1987年出版)、《音乐与科学》(上海音乐出版社,1989年出版)、《音乐与超常思维》(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1997年出版),三本书都是科普著作,主要介绍音乐和智力之间的关系,属于音乐益智的医学范畴。

  朱丽叶特·阿尔文著,高天与黄欣编译《音乐治疗》(上海音乐出版社,1989年出版),这是音乐治疗学领域仅有的外来译著。该书在介绍音乐治疗基本原理方面并无突出之处,倒是译者用了三分之一的篇幅,附录了四篇综述和实验报告(音乐情绪的生理及心理机制综述,音乐情绪反应实验方法综述,音乐心身反应实验报告、音乐对于疼痛的缓解作用实验报告)值得参考,是提供音乐治疗科学性的直接证据。

  国内学者刘泽伦医师在胎教音乐的研究上颇有成绩,其成果发表于《胎教与胎教音乐》一书(台湾·摇篮文化事业有限公司,1991年出版)。该书以胎儿发育生理、心理为基础,依据国内外多年优生学的研究成果,结合教育学、物理声学、营养学等多方面的知识,对音乐胎教的理论、运用、禁忌有系统的论述。例如,他提出胎教音乐的情感特征为:轻松愉快、意境优美;频响范围为:不能超出正常人听觉敏感范围1000~2000Hz,最好在此基础上下降500Hz;而对于节奏和力度,则提出不允许乐曲中有较多的突发声音,尤其是中低频声音如爵士鼓,音乐的节奏尽量协调、平衡、简单,不宜变化太过频繁。所有用于胎教的音乐,力度都不能过大,像理查·克莱德曼的钢琴曲《命运》之类的音乐,绝不适宜。总之,该书作为音乐治疗在单项应用上的研究,有一定的深度和力度。

  高等医药院校试用系列教材《中医养生学》(王玉川主编)、《中医康复学》(傅世垣主编)、《中医养生康复学概论》(孟景春主编。以上均为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2年出版),分别设有音乐疗法章节,或在“娱乐疗法”篇章中介绍了音乐治疗的理论、方法、设备、技术。这是国内首次将音乐治疗纳入医科大学教材。而王旭东主编的新世纪全国高等医药院校七年制规划教材《中医养生康复学》(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4年出版),则是新中国有史以来第一次在国家级医学教材中全面系统地介绍了音乐疗法,虽然只是众多疗法中的一种,但已经反映了音乐治疗学的全貌。

  普凯元编著《音乐治疗》(人民音乐出版社,1994年出版)较系统地介绍了该学科的历史、治疗原理、目标、方式与方法、对象、音乐治疗师的条件、治疗学的进展和实例等。其基本观点和方法都是建立在西方音乐治疗理论体系上的著作,是以实用音乐生理学为基调的著作。

  何化均、卢廷柱编著《音乐疗法》(科学普及出版社,1995年出版),这是一本实用性很强的通俗读物。除了介绍音乐治疗的原理何方法外,书中以大量成功病例,给读者以具体的示范。具体内容有:高血压、各类神经症、消化性溃疡等常见疾病的音乐治疗、儿童音乐早教、特殊教育与音乐治疗、弱智儿童的音乐训练。书中还附录了很多的治疗曲目。

  张鸿懿著《音乐治疗学基础》(中国电子音像出版社,2000年出版),该书全面论述了音乐治疗学的发展概貌,心理学基础,治疗的适应症,心理治疗各流派与音乐治疗的关系,音乐治疗的方法与技术等。

  范欣生编著《音乐疗法》(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2年出版),系统论述了中国传统医学中有关音乐治疗的理论、方法以及各种疾病的音乐治疗,各类人格体质的音乐养生。

  王旭东编著《怡情悦志――中医娱乐疗法》(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出版),在这本20万字的科普著作中,有一半以上的篇幅用来介绍音乐治疗的内容。其中不乏新的观点和方法,如音乐与其它治疗方法的结合、色彩音乐的生理效应等,尤其对音乐胎教、音乐美容的介绍更具特色。

  目前有关音乐治疗学专业论著的种类还非常缺乏,以上介绍的代表性著作,达到一定深度的原创作品并不多,这正说明我国音乐治疗学的研究尚处在初步阶段。正因为这个原因,所以上述理论性的著述显示出如下特点:一、介绍外国音乐治疗学现状、进展和学术体系,泛论我国音乐现状和前景;二、发掘总结中国传统医学中有关音乐治疗的内容;三、音乐治疗知识的普及与推广。不仅著作如此,理论探讨方面的论文也有这样的倾向。如:

  在介绍外国音乐治疗学现状、进展,泛论我国音乐资料现状和前景方面,有如张鸿懿教授《世界各国音乐治疗的方法技术概述》(中国音乐治疗学会第五届学术交流会资料,1999年北京)、《发展中的音乐治疗》(《中央音乐学院学报》2000年第2期)、刘邦瑞《音乐治疗学问题》(《中央音乐学院学报》,1980年第一期)以及孙国荣辑译的《音乐治疗学(音乐学科介绍)》(《中国音乐》,1983年第四期),在这些文章中,介绍了国外的音乐治疗状况,分析了国内音乐治疗在精神科、心身疾病、残疾儿童等方面的运用现状。还展望了音乐治疗多学科横向结合的研究前景等等。黄晓莹、黄涛的《音乐治疗在康复医学中的应用》(《中国临床康复》2004年(8卷)22期)则阐述了音乐治疗日渐风行的背景,是随著社会的发展,心身疾病越来越多,传统的医疗方式已经难以适应。文章对音乐治疗的原理、实施的方法及在临床治疗中的应用进行了综述;分析在新的医学模式下音乐治疗的有效性和实用性。类似的论文还有:《音乐和医学发展中的“顶尖治疗”:音乐治疗》(成其讯,《医学与哲学》1998年第二期)、《音乐疗法:一个愈趋重要的医学领地》(刘丽文,《交响·西安音乐学院学报》,1999年第二期)、《近20年来音乐疗法的研究概况》(卢银兰、赖文,《上海中医药杂志》2002年第一期)等。

  在发掘总结中国传统医学中有关音乐治疗的内容方面,山东中医药大学研究生刘伟发表了《浅谈五音疗法的理论基础》(《国医论坛》,2003年(18卷)5期),认为五音疗法作为一种独特的音乐治疗方法,是根据中医传统的五音理论,运用角、徵、宫、商、羽5种不同音调的音乐来调治疾病的方法,其原理是“宫动脾,商动肺,角动肝,徵动心,羽动肾”。类似的文章有穆俊霞等人的《<内经>中五音的含义及与五脏的关系》(《山东中医药大学学报》2000年第二期)、广州市民政局精神病院杜德业的《从中医经络理论探讨音乐治疗对人体的作用》(中国音乐治疗学会第五届学术交流会论文,1999年)。

  至于音乐治疗知识的普及与运用,在我国几乎所有的医药刊物、时尚杂志、各类报纸上都有大量刊载。许多科普性的著作也都全力宣介,如《少儿智力开发与保健90题》(王旭东主编,金盾出版社1991年出版、国际村文库书店1996年出版)、《漫谈科学养生与长寿》(刘汉青等主编,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1年出版)、《健脑之道》(张香桐等,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1989年出版)、《音乐生活顾问》(咏北,中南工业大学出版社1992年出版)、《侬本佳人――中医美容》(蔡建伟,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出版)

  前文已将我国音乐治疗学的研究成果表述成“异彩纷呈,杂乱无章”,通过上面的综述可以看出大概的轮廓。与西方音乐治疗学科比较,我国的音乐治疗研究,缺乏深入而尖端的理论研究,缺乏系统而科学的分工,没有整体的明晰的发展规划,急需兼通医学和音乐的专门人才。长期跟踪式的研究基本阙如,高水平的生理实验少有进行。这些都需要认真对待,加以解决。

  不过,令人欣慰的是,音乐治疗的实用性研究却是如火如荼地蓬勃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