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单词卡片制作图片:台文化复兴运动缘起:心痛“文革”破坏中华文化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8 16:30:23

台文化复兴运动缘起:心痛“文革”破坏中华文化

2011年12月24日 10:12
来源:凤凰网历史 作者:周为筠

字号:T|T
488人参与 8条评论 打印 转发

核心提示:海峡彼岸的国民党有识之士,对大陆“文化大革命”破坏中华传统文化痛心疾首。蒋介石于辛亥革命纪念日发表《告全国同胞书》,把“文革”与义和团运动相比附。为了保护传统文化,1966年11月,由孙科、王云五、陈立夫、孔德成等1500人联名发起了要求以每年11月12日即国父孙中山诞辰日为“中华文化复兴节”的倡议,这得到了蒋介石的赞许。

蒋介石与宋美龄 资料图

本文由凤凰网历史频道专栏作者周为筠供稿  原刊于《凤凰周刊》 原名为:蒋介石与中华文化复兴运动

台北北面有座阳明山,这座山原本叫草山,因多生茅草而得名,与明儒王阳明毫无关系,但如此充溢着文化气息的名称从何而来?此乃蒋介石败退台湾后的杰作。蒋介石退守台湾后选择这里做官邸,却忌讳草山有落草为寇之嫌,遂以其偶像之字改曰“阳明山”,这里的公园也改称曰“阳明山公园”。

蒋介石对王阳明一直是十分推崇的,他常自言:“王阳明‘知行合一’的哲学,我是自18岁,从读顾葆性先生时候起就开始研究的;以后50年来,更曾经读了再读,研究了再研究,他的《传习录》与《大学问》这两个小册子,真是使得我百读不倦,心向神驰,不知其乐之所止。”

蒋介石在台湾除了煞费苦心地“造”了座阳明山,还将传统文化平铺在了城市的路面上,台北市区几条东西向的主干道被他重新命名,从北往南依次是忠孝、仁爱、信义、和平,此外还有四维、八德之类典自四书五经的路名。

由此可知,蒋介石与中国传统文化可谓有着不解之缘。蒋氏虽中年后皈依基督教,但其思想主要以中国道统为根源。终其一生,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倡导甚力,自诩以服膺和承继儒家道统为己任。他时常以儒家道统的卫道者自居,为此不惜殚精思虑。在退居台湾的最后岁月里,仍旧发动了影响深远的中华文化复兴运动。

打政治牌作文化秀

国民党政权败退台湾后,因为有海洋天堑的屏障,得以有喘息的机会。1950年3月1日,蒋介石正式复任总统,岛内混乱的局面得以稍稍安定。待到6月朝鲜战争爆发后,国共隔海而治的局面尘埃落定。

进入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台湾的经济社会已趋稳定。在1952年国民党第七次全体代表大会上,蒋介石把“保卫中国文化”、“实行民主宪政”、“平均社会财富”作为“光复大陆”基地建设的工作重点。但国共内战失败的阴影长期困扰着蒋介石,他反思丢掉大陆的原因,认为不仅是政治、军事、经济上的失败,思想、文化、教育方面也是惨重的失败了,丧失了民族自信和精神,所以他力图修复反共思想体系。

此时岛上特殊的社会文化状况,也颇让蒋介石寝食难安。因为台湾在1895年甲午战败后,被清政府割让给日本,日本人从此进行了长达半个世纪的殖民统治。日本殖民文化对台湾民众影响巨大,使得台湾民众文化心理上犹如无根之木、无源之水。在长期孤悬海外的时代,很多台湾民众连对国家认同都发生了疑惑。台湾早期作家李昂小说《迷园》就是写主人公在国家认同问题上长期的迷惘失措,而吴浊流小说《亚细亚的孤儿》里描摹出台湾民众沦为半个世纪历史孤儿的困惑。

抗战胜利后,备受异族蹂躏的台湾终于光复,可惜没多久就发生了震惊中外的“二二八事件”,这深深刺伤了台湾民众的情感。后来国民党政权败退后大迁徙,使台湾的人口自然地划分为台湾人和外省人两大块。台湾人对外省人有着一定的敌意,极端的“台独分子”挑战着蒋介石的政权。

一些“台独分子”将政治矛盾放大为文化乃至种族冲突,鼓吹“台湾与大陆分离太久,文化习俗不同,已不同于中国人”,“台湾前途由台湾人决定”等等。就在“台独”势力叫嚣不停时,岛内出现了全盘否定传统文化的西化派,一场“中西文化论战”闹的不可开交。而此时大陆长达十年的浩劫“文化大革命”拉开了序幕。中华传统文化被从历史的记忆中拉出来“鞭尸”,“破四旧”和批孔斗争如火如荼。

.an{background-image:url(http://res.img.ifeng.com/58114ce5495e21c0/2011/1102/rdn_4eb0f7f96d1ed.jpg);} 1 2 3  

相关新闻:

·杨金海:六中全会吹响中华文化复兴的号角·吹响中华文化复兴的号角 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解读·周志怀:两岸和平发展是中华复兴重要组成部分·两岸学者聚会杭州研讨台湾问题与21世纪中华复兴周铁农:中华儿女将继承信念实现伟大复兴邱震海:复兴中华文化 不能走入歧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