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新闻的网站:香港大学把“荣誉院士”称号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7 23:51:47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2009年9月22日香港大学把“荣誉院士”称号授予了外号叫“三嫂”的82岁扫地老太袁苏妹,“三嫂”从未接受过学校教育,也不知道什么是“院士”。她一生只会写5个字,也没有惊天动地的伟业,曾于港大食堂服务44年,担任服务员及厨师。她对住宿生的照顾无微不至,除起居饮食,也关心学生的“身心健康成长”,是“宿舍灵魂人物”。有学生发烧,她会主动送药、煲粥;学生温习功课至深夜,她会为其预留晚餐;学生遇到烦心事,会找三嫂倾心交谈……多数时候,三嫂只是耐心地听完故事,说一些再朴素不过的道理,如“珍惜眼前人”“将不开心的事忘掉” 等等,或是请他们喝瓶可乐。在颁奖台上,这位82岁的普通老太太被称做“以自己的生命影响大学堂仔生命”的“香港大学之宝”。
  读了这则材料,你有何感想,请选择一个角度,自定立意,自选文体,自拟标题,写一篇文章,不少于800字。
  
  【多维运思】
  解读这则材料,既可以从袁苏妹的角度入手,对其所作所为和生命价值等做多角度剖析,亦可从香港大学的角度入手,分析港大做法的时代意义:
  1.学会尊重身边的普通人。在人们的意识中,劳动者常常被分成三六九等,职位有高低贵贱之分。而一个社会的正常状态是,既有对英雄伟人辉煌业绩崇高品格的弘扬与崇拜,又有对普通大众平凡人生的承认和敬重。尊重身边的普通劳动者,是人文精神的体现。香港大学此举是对普通劳动者把平凡的劳动演变为辉煌业绩的充分肯定。
  立意方向:荣誉对平凡的尊重人文精神 而在我们现行的教育系统中,似乎不可能有如此的宠遇。“代课老师”辛苦几十年等来的却是被清退的消息,连基本生活都得不到保障,更何谈褒奖。中学食堂被摄像头监控,目的是为了避免打饭师傅私收现金……在这样的现实中,哪会有对身份“低下”者的认同,哪会有长达数十年的服务经历和感情融合?在我们的教育理念中,“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的观念支配着学生以大爷的身份来鸟瞰饭堂的师傅和小卖部的员工,反过来,学校的利益驱使让这些服务于教育的人也仅仅停留在利益决定思维的层面上。
  英国人梅因曾说:人类文明的进化应当是从身份到契约的。在身份的社会里,袁老太只能委身依附,绝不会得到公正和人性的评价。我们的教育是在新兴社会里成长起来的,难道我们还不能摆脱身份的桎梏么?
  (摘自《广州日报》,2010.01.20,有删改)
  
  【点击】
  文章从不同层面剖析港大把“荣誉院士”称号授予扫地老太这一事件的积极社会意义,立意高远、深刻。结尾联系现实,从身份认同的角度直指时弊,引人深思。
  【佳作示例】
  
  让人性闪耀金子般的光芒
  安徽太和一中高二李飞
  
  82岁的文盲老太与国际一流的名牌大学,乍一看,似乎毫不相干,但这位人称“三嫂”的服务员却赢得了港大“荣誉院士”的称号。她用44年的无私关怀送走了一批又一批人才,用自己的生命影响了大学堂仔的生命,她用人性的光辉将自己荣誉证书上的烫金照亮,这是她 “香港大学之宝”美誉的最好见证。
  现实生活中,无数人拥有各种各样的荣誉证书,但是真正能够折射出人性光芒的又有多少呢?证书不仅仅是学历和职称的象征,更是对人性的完美诠释。正如濮存昕在2009感动中国十大人物颁奖典礼上所说:“真正的环保大使并不是戴着荣誉光环的号召者,而是身体力行保护生态环境的人。”原本家境殷实的张正祥,把生命和滇池紧紧地绑在了一起,将人性高高举过头顶,即使倾家荡产,被人残害得失明也全然不顾,最终他将人性在 “2009年感动中国”的颁奖台上书写得淋漓尽致,让所有国人肃然起敬!
  曾经有人戏说:骑白马的不一定是王子,他可能是唐僧;长翅膀的不一定是天使,他可能是鸟人。而现实中领到手的不一定是荣誉证书,可能是一张废纸。二者的区别就在于上面的烫金是否闪耀着人性的光辉!也许,在人性几近泯灭的名利场,对于那些华而不实、追名逐利的人来说,“烫金”其实就是将钞票化为证书上的种种“荣誉”。于是,当企业远离了人性,“中国名牌”“国家免检”“中国驰名商标”堂而皇之地被印上包装时,毒大米、毒奶粉、假药品、地沟油等给无数幸福家庭带去痛苦和灾难;当学界远离了人性,“大师”“专家”满天飞,学术造假习以为常时,中华文化因此蒙羞……
  不是每一个人都能成为“三嫂”!呼唤城市清洁的人很多,而愿意当环卫工人甚至关注他们的人又有几个?力挺中华民族复兴的人很多,而真正能做到毁家纾难的人又有几个?当人性蒙尘时,一个民族也就无望了!而“三嫂”的感人事迹唤起了我们深深的思考,给了我们人生的坐标,前行的航向,让我们有理由不再怀疑和拒绝人性。
  别让人性湮没,拂去灵魂上的尘埃,让人性永远闪耀金子般的光芒!
  
  【点评】
  从人性的角度入笔,分析材料,确立观点,然后援引典型事例,进行正反对比论证,并结合现实,拓展主旨,是一篇规范的议论文。
  
  2.让生命的价值回归本真。“三嫂”的事迹固然让人感动,但是,“三嫂”的工作是否能够为大部分人所接受?我们从小就被灌输长大要当科学家、伟人、英雄等的价值观。我们对于人生的理解,是否过于狭隘?其实,芸芸众生,你我皆平凡,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好本职工作,发挥自己的作用,并享受劳动的快乐,给他人带来一些实实在在的东西,以这种自然的“低姿态”实现自己的价值,发掘生命的本真,才是生命的真谛。
  立意方向:生命的价值做好本职工作生命的本真
  
  3.认真做好一件事。“三嫂”之所以能成为“香港大学之宝”,在于她用毕生的精力认真做好最普通的一件事,用执著铸造伟大,用真诚赢得尊重。“三嫂”的成功启示我们,对于任何职业、角色我们都应该充满敬畏,发扬一生做好一件事情的专注精神,把平凡演绎成伟大,同样能得到社会的认可与尊重。
  立意方向:做好一件事情执著铸造伟大平凡与伟大
  
  4.社会评价要多元化。社会生活的多重性决定了人的多元发展,社会价值取向表现为多元化趋势,因此,社会评价需要多元化。在物欲泛滥的今天,我们习惯于把崇拜献给聚光灯下的社会精英,其实,褒扬三嫂这样的普通劳动者,弘扬其敬业奉献、务实爱生的崇高精神,对于协调当下物欲化所造成的价值观混乱,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重建精神家园,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立意方向:社会公平社会评价多元化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5.教育要倡导育人为先的原则。香港大学授予袁苏妹“荣誉院士”的做法,旨在倡导一种精诚服务精神,从而达到“影响大学堂仔的生命”的目的,这正是教育本质的回归。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健康人格,教学生学会为人处世。中国的教育在高速发展,但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出现了唯分数论的教育观扭曲现象。学校乃至家庭都需要引导学生尊重普通劳动者,引导学生养成乐于服务他人、自觉回报社会的良好习惯,这应当成为教育的主要导向。
  立意方向:教育的本质学会做人与处世
  
  【参考题目】
  1.平凡不等于平庸2.道德PK学历3.文盲老太的华丽人生4.还平凡应有的价值5.品质高于称号6.普通不等于卑微7.谁都了不起8.和谐的社会需要彼此尊重
  
  【素材链接】
  1.尊重的故事:香港大富豪李嘉诚一次下车时不慎将一元钱掉到车下,旁边一服务生看到了,帮他拾了起来。李嘉诚收起一元钱后,给了服务生200元酬金。这200元酬金,实际上是对劳动的尊重和报答,是不能用金钱衡量的。
  
  2.名人的平凡史:丹麦童话作家安徒生当过学徒,做过剧院杂工。美国诗人惠特曼成名前是木匠、排字工、小学教员、编辑。英国作家狄更斯成名前是鞋坊学徒、缮写工、记者。美国作家马克·吐温曾经当过排字工、领航员、矿工。俄国作家高尔基当过面包店伙计、学徒、厨工、码头苦力、铁路工人。
  
  3.“信义兄弟”的故事:孙水林、孙东林兄弟出生在武汉市黄陂区一个贫困家庭,以建筑为业,20年来他们以诚信为本,每年坚持大年三十前一分不少地将工钱发到每一个农民工手中。2010年年关,在北京承建工程的哥哥孙水林为赶在年前把工钱发到农民工手上,在风雪严寒夜驱车返回,途中不幸遭遇车祸,一家五口身亡。在天津的弟弟孙东林为了完成哥哥的遗愿,来不及处理哥哥的后事,赶在腊月二十九返乡,在账本丢失的情况下,按照农民工自己报的账目,给60余位农民工发放了33.6万元工钱。
  
  4.平凡人的伟大:维吾尔族阿妈阿里帕从1963年收养邻居家的3个孤儿开始,先后收养了汉、回、维吾尔、哈萨克4个民族的10余个孤儿。为了不让孩子们饿肚子,阿里帕的丈夫阿比包每天下了班就去帮人家打土块,阿里帕则每天到菜市场捡别人不要的菜叶。虽然家里养了两头奶牛,但谁也舍不得喝奶,全部卖了换钱以支付孩子们的学费和购买生活必需品。
  
  【精彩时文】
  
   港大授予扫地老太
  “荣誉院士”之启示
  张宇东
  
  香港大学把“荣誉院士”授予了82岁的扫地老太袁苏妹,她从未接受过学校教育,也不知道什么是“院士”,她一生也没有惊天动地的伟业,只是44年如一日地为学生做饭、扫地。在颁奖台上,这位82岁的普通老太太被称做“以自己的生命影响大学堂仔生命”的“香港大学之宝”。
  有人认为,院士应授予在科学学术领域做出过杰出贡献的知识分子,让目不识丁的退休清洁工领此殊荣,纯属无稽之谈,授“劳动模范”称号更为贴切。的确,在这个沽名钓誉的浮躁社会,真正淡泊的人不多,多的却是慕荣逐利的表演和作秀者。一个人做好份内事,就是尽职尽责,如果能竭尽全力地助人,就算得上是积德行善了。所以,港大给袁老太“为大学教育做出了特殊贡献,用自己的生命影响大学堂仔生命”的评语实不为过,予以其这一殊荣包含着人性的良知,对平凡的尊重,对无私的感恩。
  其实,从这件事情的发生到人们的热议,重点并不在于港大授予老太荣誉的称号是什么,而在于荣誉的评价标准。据媒体报道,她性格淡泊,清心寡欲,儿孙满堂,生活幸福,即使被授予了荣誉,也只是轻描淡写地说“我的生活没有什么变化”。名誉对于这位已届残年的老人来说,几乎没有任何可期待和收获的实用价值。同理,名噪多时的港大,也实在不需要靠颁发一个称号为自己制造新闻。问题的根本在于港大授予蓝领老太“荣誉院士”,与知识能力和学术成就无关,而是强调她如何身体力行把平凡的工作做出成就。港大打破学院派对院士的诠释,不仅仅是对人们追求科学务实精神和德行的一种提醒,也是科学精神和人文理念的现实回归。
  教育的基石是由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共同铺就的,二者理应享受平等的尊重和待遇。这不是由身份、职务和收入差异所决定的,而是由人生的平等所决定的。港大奖励具有精神力量和人格魅力的校园清洁工,体现了跨越阶层的体恤和最基本的尊重,值得肯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