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客网:小康報告寫在紙上 幸福追求裝在心里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9 15:26:03

小康報告寫在紙上 幸福追求裝在心里

鉅亨網新聞中心 (來源:財匯資訊,摘自:人民網) 2011-12-23 11:03:02    

年關將至,各種質量存疑的社科研究報告扎堆出爐。前天發布的《中國全面建設小康社會進程統計監測報告(2011)》也許是個例外,該報告系國家統計局的一個統計監測研究課題。因此它的靠譜程度應該比別的“某某報告”要高。

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大籮筐內,“小康報告”把小康社會的建設進程分為“經濟發展、社會和諧、生活質量、民主法制、文化教育、資源環境”共六個方面加以分類闡述。

“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是黨的十六大提出的本世紀頭二十年國家發展目標。就此發展目標,中共十六大政治報告有系統的權威闡述,受限篇幅本文不作引錄。今天人們討論和評價剛出爐的“小康報告”,需要建立起兩個概念:那就是小康社會也是個動態概念,其目標定位也需要不斷與時俱進;還有,從提出小康社會建設目標到如今正好十年,由國家統計局出面,對小康建設進程作一個階段性小結并公布於眾是頗有必要的。

“小康報告”全文不算太長,由文字、圖表、數據共同組成,試圖從定性與定量兩個層面,盡可能客觀地闡述正好處於“上半場結束”時的小康社會建設進程。“小康報告”以“圖表文并茂”的形式,由國家統計局作出比由其他任何社科機構或高校研究團隊作出更為合適。因為國家統計局的數據庫容量、數據采集手段、數據涵蓋面、數理模型構建水平、統計分析隊伍的整體業務能力等,在國內顯然是首屈一指的。

然而,網絡輿論對此的反應也無須忌諱,筆者特意查了一下,在報告的大量跟帖中,予以充分肯定的聲音似乎不多,質疑和嘲諷不少。撇開其中部分“不理性”的聲音,有些看法還是值得全社會加以思考和傾聽的。譬如,“小康社會”首先是個社會概念,而且還是個與時俱進的概念,無論是定性還是定量,要想相對準確地對其建設進程作客觀闡述,無論從統計科學(以定量為主的統計理性)的角度,還是從社會科學(以定性為主的社會理性)的角度,都是頗有難度的一件“糾結事”。

筆者目力所及,昨天國內眾紙媒就“小康報告”所刊發的評論不多。這個現象頗令人意外又在意料之中,它與平日里此類報告太多太濫引起的“評論疲勞”大體無關,而於論者“無從下嘴”有關。一個客觀存在的事實是,盡管多元社會導致了人們的多元價值判斷,也盡管每個人在小康社會建設進程中的實際收益有多有少,但在小康社會建設的前十年中,很少有人全部是付出而沒有分享到一點收益。這背后的邏輯說服力是,這十年,盡管社會發展進步伴生了層出不窮的問題和糾結,人與人之間實際分享的“小康成果”也差別很大,但社會發展的巨大進步卻是毋庸置疑的。國內和國際社會的主流輿論對此均予以了客觀肯定。

筆者閱讀“小康報告”形成的一個基本看法是,小康報告寫在紙上,幸福追求裝在心里。對寫在紙上的小康成就,人們總是從個人受益的角度加以認可、部分認可甚至不認可。但即便持完全不認可者,他也斷不會否定裝在心底的對幸福的追求和渴望。存異求同向前看,這是中國社會各階層共同構建小康社會最大的“公約數”。

可以肯定,等到十年后,當中國宣布已“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時,它的內涵依然是“整體”而非全部的“個體”。感受來自差異,差異永遠不可能抹平,舊的差異逐步消解,新的差異繼續呈現,如此周而復始,社會方能生生不息,不斷追求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