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鸟短租怎么样:精选最具说服力和感染力的事实材料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9 07:12:32

  评论是一门说理的艺术。而评论中的“理”,就是事实本身所包含着的道理,是对客观事实的科学的抽象和概括。从某种意义上说,新闻评论写作的艺术就是对事实的选择的艺术。
  据事论理,事理融合,是新闻评论说理的一个重要手段。其中的“事”,主要指作者在日常生活中耳闻目睹的具有新闻价值的事,或者是已经见诸报端的新闻事实,它是进行说理的由头或者论据,或由实到虚,或以虚带实,或剖析缘由,或揭示意义,或印证对比,或辨明事理,从而使事理交融,浑然一体。
  我国古代的政论家和近代的评论家,历来十分重视在作品中引用事实,用事实强化作品的论辩力量。邹韬奋是现代评论作家中善于运用事实说理的典范。他的“小言论”,多数都具有缘事说理的特色,摆事实,讲道理,事理水乳交融,生动有趣,娓娓动听。央视每晚黄金时段播出《焦点访谈》,其开栏语就是:“用事实说话”。
  在评论中恰当地引用事实,等于部分地还原和再现理论的抽象过程,可以增强评论的说服力和论辩力,收到单纯说理所收不到的效果。事实不仅“寓理”,而且可以“喻理”,以小喻大,以近喻远,以实喻虚,有助于将抽象的道理具体化、深奥的道理通俗化、空泛的议论形象化,从而使其更具有感染力和可读性。正所谓“事实胜于雄辩”。
  新闻评论运用的事实主要有两类:一类是概括性事实,一类是典型事例。概括性的事实应当与所概括的范围相称,具有高度准确的概括力,能够代表事物的基本面貌或发展态势;典型事例,则应有较强的说服力和普遍性。
  荣获第十四届中国新闻奖一等奖的评论作品《微笑,并保持微笑》(以下简称《微笑》),就是这样一篇“用事实说话”,实现事理水乳交融的佳作。
  2003年春,“非典”肆虐。此时,有相当一部分人情绪紧张,谈“非”色变,有大祸临头的感觉。《微笑》因时而发,从医生、患者和大家三个层次,将“微笑”作为一种坚定、信心和平静的符号,再以大量的典型事例作支撑,突出了在特殊时期,“微笑就是力量”、“微笑就是感染力”的主题,给读者在“内心世界中”,展现出的是“一片宁静的天空”,回响的是乐观向上的主旋律。“文章合为时而著”,这是这篇评论文章切合时宜,有效地发挥思想引导作用的立意所在。
  同时,《微笑》一扫评论写作中常常出现的生硬、呆板的“因为”、“所以”式的推理,“应该怎么样”、“不能怎么样”之类的教条。文风清新活泼,语言轻松含蓄,充满散文气息,与内容相得益彰,尤其是特别注意精选最具说服力和感染力的事实材料,使文章更具可读性和感染力。
  对生活的独到发现,是决定新闻评论的社会价值的重要因素。社会生活错综复杂,往往是精彩与无奈并存,希望与困惑同在。由于这些现象是社会上存在的,同时又是人们已经感觉到但没有认真思考的,这时的独到发现和独到的认识“视角”,必然会令人豁然开朗,得到思想上的启迪和生活中的疏导。《微笑》的“由头”就精选手机上的一则短信和报纸上的一条公益广告,立即钩起了读者的回忆和阅读兴趣;紧接着串连的医生、患者和大家的一系列画面性的微笑事实,让读者在微笑中明白一个深刻的道理:只要保持乐观,就一定能笑到最后。因为“在医生的药箱里,没有别的药品比微笑更能带来迅速、和谐的疗效。”
《微笑》作者在特别注意精选最具说服力和感染力的事实材料的基础上,还特别注意合理使用这些材料。比如医生的微笑和大家的微笑,选用的是媒体上新近发表的典型事例,而患者的微笑则选用的是概括性的事实。这既符合客观实际,又体现了对病患者的人文关怀。烛显出作者剪裁的精心和驾驶评论的技巧。
  解读《微笑》一文,至少给新闻评论作者以下四点启示:
  其一,“意”,文之帅也。立意求新、立意求深、立意求高。新闻评论的“意”,就是要有强烈的现实针对性和指导性。《微笑》针对的是谈“非”色变的社会现实,指导人们如何应对这场突如其来的灾难。
  其二,新闻评论是时事评论,贵在“合时”。所谓“合时”,就是发的时机很得当。过早,人们对某一个问题,还没有足够的认识和思想准备,达不到把话说到人们心坎上的目的;过迟,人们已经认识了,话不投机半句多。因此,选择人们对某个问题迫切需要了解、认识的时候及时发言,新闻评论就能够发挥思想引导作用。《微笑》就笑在很多人神情紧张的时候。这一笑,就笑得特别开心,特别灿烂。
  其三,“言之无文,行之不远”。(孔子语)真正好的评论作品,既包含着有深刻思想内容的内在美,又包含着绚丽多姿的外形美。新闻评论具有群众性这一特点,要求它的语言首先必须通俗化、大众化,使人们读得懂、听得懂。懂的人越多,作品的影响面就越宽。评论语言的通俗首先表现在质朴自然上。美的语言并不完全是外表上非常华丽的字句。质朴自然,平易近人,通俗易懂的文字,同样给人以美感。作家老舍说过:“字没有高低贵贱之分,全看用的恰当与否。连用几个伟大,并不足以使文章伟大。一个很俗的字,正如一个很雅的字,用在恰当的地方就起好的作用。”据悉,《微笑》一文见报后,得到了报社和上级宣传部门的好评,并被多家报刊和网站转载。此文之所以“行得远”,成功的奥秘之一就是语言清新自然、生动活泼。就像是朋友间的讲故事、侃大山。尤其是文尾的流行歌曲的歌词和正在流行的“民谣”的引用,更加让读者如闻其声,心旷神怡。
  其四,注意资料的收集整理,是新闻评论写作成功与否的重要途径。评论的说理靠的是“摆事实”,而事实靠的是积累。“书到用时方恨少”,指的就是知识的积累不到位。现实生活中许多人“点”子不错,而动起笔来往往是空对空,有时似乎想引用点材料,但查无实处,只好半途而废。《微笑》一文,引用的材料占据了主要篇幅,且这些材料,既有媒体中新近报道的和民间刚刚流传的,也有名人名言和过去一度流行的,信手拈来,生动有趣,引起读者兴趣和联想,增强了文章的可读性、说服力和感染力。(作者系武汉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访问学者,湖北教育学院新闻专业副教授)

 

参考资料:
1、《新闻评论学》,丁法章主编,复旦大学出版社,1997年11月
2、《当代新闻评论写作》,程世寿,胡思勇著,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0年2月
3、《新闻评论写作教程》,王振业,胡平著,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8年1月

通讯地址:430205 武汉市江夏区流芳街特一号湖北教育学院中文系

电子信箱:yyttcc2003@yahoo.com.cn

 

附原文

微笑,并保持微笑

尚德琪

  不久前,一位朋友发来一条手机短信,用4个英语单词对“SARS”进行了全新的解释:Smile And Retain Smile。并注明它的意思:“微笑,并保持微笑。”无独有偶,5月8日《南方周末》上的一则公益广告,其主要内容正是这4个英语单词和这一行简单的汉字。
  在非典肆虐的紧要关头,这种不乏幽默的“另类释词”,不仅表现了一种智慧,也传达出老百姓在抗击非典过程中的生活态度和精神状态。
  非典是一场突如其来的灾难,微笑是一种司空见惯的表情。非典不是微笑的惟一理由,却使微笑更具魅力。
  医生的微笑是一种坚定。
  著名摄影家解海龙曾为希望工程捕捉了一双充满渴望的“大眼睛”,在“非典”时期,他又“捕捉”了一双饱含微笑的大眼睛。《北京青年报》5月10日发表了解海龙拍摄的北京佑安医院传染科主任孟庆华在抗击非典前线的特写照片。孟庆华戴着大口罩,戴着护士帽,能看到的只有一双大眼睛。但眼睛中所流露出的微笑,是那么的不经意,又是那么的深情;是那么的从容,又是那么的坚毅。
  解放军302医院9位护士姐妹经过一个多月的艰苦麈战,于5月初走下了抗击非典第一线。24岁的段艳蕊在回顾这一段经历时说:“虽然戴着口罩,病人看不清我的脸,可我相信,从我的眼神中,病人能感受到微笑。”(《人民日报》5月12日)
  广东省中医院二沙分院急诊科护士长叶欣,在抗击非典第一线以身殉职。但是,她在护理过程中那天使般的微笑,却永远留在了患者的心中。今年护士节落成的叶欣的雕像,使她的笑容变成了永恒:叶欣依然身穿护士服,依然面带微笑。那微笑曾经给许多患者以希望,也必将给更多的患者以希望。
  法国哲学家阿兰在他最著名的著作《幸福散论》中说过:“在医生的药箱里,没有别的药品比微笑更能带来迅速、和谐的疗效。”在抗击非典第一线,医护人员充满坚定的微笑,传送的正是病人最需要的感染力。
  患者的微笑是一种信心。
  在电视荧屏上,在各种报刊上,几乎每天都能看到非典病房里的画面。和医生一样,病人也都戴着大口罩。但是,不用语言,病人们同样能表达他们的情感。在对医护工作表示满意时,他们会微笑着竖起大拇指;在向外面的世界传达他们的状态时,会微笑着伸出两根指头,做出必胜的手势。
  住院的人,谁都会觉得外面的世界很精彩。但从患者的微笑中,我们也知道里面的世界也并非很无奈。一位患者说过,非典可能夺去人的生命,但却无法夺走人的信心。如果说非典病魔终被战胜,那么首先就不能在精神上输掉。从病人的微笑中,我们能读出迎战非典的乐观,也能读出战胜非典的信心。
大家的微笑是一种平静。
  《北京日报》4月30日刊发了一组反映非典时期北京人寻常生活的图片。微笑可以说是这组照片的主题。一位女孩的特写照片特别引人注目,大大的口罩遮住了她的大半个脸,“严防死守”4个字则占据了整个口罩。但大大的口罩更加突出了那双满含微笑的大眼睛,“严防死守”4个字则使她的微笑更加生动感人。
  突如其来的非典改变了我们的生活,但非典时期的日常生活中,仍然处处荡漾着微笑;非典时期的内心世界中,仍然需要一片宁静的天空。
  “赠人玫瑰,手有余香。”微笑的感染力是互相的,也是无限的。不吝微笑的人,必将从微笑中得到得更多。
  我们应该多问问别人,也多问问自己:“你的心情,现在好吗?你的脸上,还有微笑吗?”(一首流行歌曲的歌词)
  我们应该多提醒自己,也多提醒别人:“让我们把手洗干净,然后握得更紧;让我在十八层口罩后面,看看你微笑的眼睛……”(一则正在流行的“民谣”)
  微笑,并保持微笑。
  我们一定会笑到最后。

(原载《甘肃日报》2003年5月2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