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想图库网:新论浩然之《艳阳天》:接轨好莱坞的英雄电影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06 07:41:19
新论浩然之《艳阳天》:接轨好莱坞的英雄电影   文 / 红警苏红不懂爱 

    一部《艳阳天》电影,又让作者想起了曾经被人遗忘了的文革作家浩然。作者对文革电影与好莱坞的英雄电影作了对比;分析了《艳阳天》中的文革暴力动机;又跟第五代导演作了一个对比;分析了浩然笔下含蓄而优美的爱情描写。作者没有亲身经历过文革,但作者却能从他的视角对这样一部电影作出客观、全面、正确地评价实属不易。逝去的已经逝去,终将是大浪淘沙。历史是公正的,终将告诉我们结果!
 


  浩然去世,又引起了一番争议。算了一下,文革至今已经过去了三十多年了,但是对文革的研究与评判,仍然半遮半掩,顾虑重重,不够成熟。时面一个诱因引发的一场争论,总是召唤乌眼鸡般的角斗士,一哄而上、无理取闹般地进行人身攻击,甚至发掘出所谓“面首”这些无聊的等同于“艳照门”式的攻击方略。而即使从理论上对浩然作品的评析,以及由此生发的围绕着浩然的争论,更明显地带有非此即彼的简单性的思维操作。更有那些对浩然讨伐的文章,其火药味与上纲上线的帽子风格,甚至捕风捉影的欲加之而患无辞的生活作风的流言绯语,一脉相承继承了文革中的经典的棍子与棒子的姚痞子文风。这些评论者通过自身对文革遗风的继承与发扬光大,以达到对浩然及他的文学的终级批判,实际上把他们自己也推入到一个被自己审判的悖论境地。
  如果今天我们所选择的批判的武器,或者说那些批判浩然的武器,仍然是他们所要批判年代里的先验的了的思维风格,以及一叶障目的判断标准,再加上意气行事的简单动机,那么,从另一个方面,倒说明了浩然的不战而胜。这样的对浩然的批判,显然是没有力度的,不过是那些屁股决定脑袋的人,出于纷纷芸芸的各种动机,而抹杀真相制造的新时期的冤案。
  曾经收集到《金光大道》的碟片,写过一篇“从《金光大道》看文革美学”,后来,有意识地搜集文革电影,从网络上尽可能地下载了能够下载的相关影片,包括一直没有买到碟片的《艳阳天》。浩然去世后,安静地坐下来,看了这部影片。《艳阳天》的导演与《金光大道》都是林农,两者的风格都很相似。
  1、好莱坞与文革电影的相似性。
  我突然觉得,文革美学的一个重要因素,有着与好莱坞电影相似的煽情机制。而如今甚嚣尘上、劲吹中国电影银幕的好莱坞的商业大片的煽情风格,在文革电影中却很娴熟地运用着。
  你看看现在的中国影片,很少去根据情节的需要,编配电影里的宏亮、激昂的音乐,可以说,音乐在中国电影里,已经失去了烘托剧情的作用,现在的中国电影一般情况下,由于表现的是琐碎的人生与阴影的心态,根本不屑于用音乐来表现人物的内心世界,因为这些阴暗的内心,实在无法用音乐去予以展现。但在《艳阳天》中,由于它表现的是一种一目了然的英雄主义的超脱的颂歌,它的音乐节奏与人物的主导方向,达到了水乳交融的匹配程度。在《艳阳天》中,比如小石头上山,地主分子马小辫紧跟在后,加以杀害的场景,电影镜头在小石头与马小辫之间交替切换,而音乐也随着镜头,时而呈现出孩子般的欢快,时页又转为负面角色的阴霾怪调,这种最简单化的对人物的心理烘托背景音乐,在好莱坞电影里是最常见的音乐形式。我们屡屡震惊于好莱坞以德沃夏克式的雄壮、神圣的交响乐,荡气回肠地传递出人物的内心诉求及情节波澜,从而感受到由电影与音乐的极佳匹配而达到的重度煽情效果。
  所以,我觉得文革电影里的对英雄主义的煽情风格,恰恰是好莱坞电影里英雄塑造中仍然加以使用的规范式风格。
  最近的好莱坞大片《史前一万年》的故事结构,我们可以在文革电影中读到相同的故事肌理。这里有着纯洁的爱情,而决没有“通过阴道达到心灵”的情欲机制,最后的那一场革命暴动,是文革电影中经常采用的最终高潮模式。受压迫的人民,向暴君投起愤怒的标枪,终至取得革命的胜利,好莱坞电影今天依然诉说着这些文革电影里加以讴歌的英雄主旋律。
  在《艳阳天》中,影片结尾,革命的一方,宣布马小辫杀害无辜的小孩,马之悦被宣布为历史反革命,于是所有的反面角色,都像好莱坞电影里经常采用的一样,被一脚踢开,正义的人性的力量取得了胜利。大起大落的情节,与好莱坞电影都在陈述着一个正义战胜邪恶的主题。对故事性强悍的尊重,是文革电影的一个特点,快意恩仇的叙述风格,也是好莱坞电影引人入胜的法宝,而强烈的煽情渲染,则是好莱坞打动人心的一个终结“人间兵器”。
  在《艳阳天》中,我们在很多段落中,都看到了令人感动的人性味。这种人性味,为什么会在文革电影里得以倡导?如果我们看不到《艳阳天》里的人性味,而一味指责它的伪饰,我们就无法明白这样的电影当年为何能打动人心。在《艳阳天》中,我们可以看到,肖长春之父马老大,对孙子的那种骨肉之情,当小石头丢失之后,马老大终于沉不住气,从一直是肖长春动机的支持者,转而阻挠肖长春制定的“为了麦收放弃孩子寻找”的方针,使得电影里前半部分一直未进行有效冲突的父子关系处于针尖对麦芒的对立状态。肖长春在众目睦睦之下,当着众乡亲的面,声情并茂地讲述了当年父亲是如何不顾自己的独子身份,支持他参战的历史,在这里电影充分运用了“隔代亲”这样的一种现实中的心理体验,并把它作为矛盾的主线,来衬托出肖长春面对情感选择时的撕心裂肺的精神痛苦。《艳阳天》中,我们看到它娴熟地利用老人与孩子来营造了一种浓烈的英雄的亲情氛围,这样的手法,我们有没有在好莱坞电影中经常地见到?《通天塔》中的煽情处理,与《艳阳天》这种动情的叙事是如出一辙的。
  如果说文革电影有错,那是它确定的路线有错,但它的艺术手法,是人类情感表述的共性东西,如果把它扔掉了,就是鲁迅先生所说的把洗澡水与孩子一起扔掉的重演。贾樟柯也曾经实事求是地说:现在一些大片还不如文革电影。可谓良心之语也。
  2、从《艳阳天》中看文革的暴力动机
  如何解释文革期间的暴力倾向?我觉得,从《艳阳天》中,我们看出一个因果关系,就是文革的暴力倾向,更像是1949年前阶级冲突的后延效应。
  战争有一种惯性冲动,你要停止战车的时候,战争的巨轮仍是控制不住地欲继续向前。《兄弟连》中表现战争结束后,士兵们仍一种破坏冲动,所以电视剧里表现了士兵们必须进行休整。中越战争结束后,士兵们并没有立即解散,而是集中进行整训,以让他们重新回到和平时代。这种战争的惯性,就相当于股市中下落的股票,那种破坏性的冲动,在股市里一般用“下落的刀口上舔血”来形容。
  解放战争结束后,但那种战争的惯性并不可能刹那间截止,这种余波可能一直波及到文革的产生。
  在《艳阳天》中,我们看到里面的每一个人物的历史渊源背景都牵涉到解放前的时间段里。影片中人的人物行为,早就在1949年的斗争状态下就已经规范与归类好了。影片中有一段回忆情节,就是现在的肖长春与马连福之间发生是坚持“阶级斗争还是和平过渡”的矛盾争执时,肖长春启发马连福重温过去是如何被地主马小辫迫害殴打的。这里电影借助于历史的仇恨情结,为影片主人公和平时期的斗争动机注入理由。
  而在影片的结尾处,更是揭示出合作社副主任马之悦是一个历史现行反革命,他的动机,也是一个被置换了的时代残留下来的存放于他的身上的。因此,《艳阳天》里那个地主分子杀害小石头,就是过去的一场革命的余波在现实时代的反映。可以说,“文革”中的暴力动机,实际上是对解放前国共斗争的一种反弹,那一场革命的风波,仍以其余声影响着十多年之后的文革。
  这种为文革斗争寻找历史理由,在文革电影中可以说是最正常的基调与选择。《春苗》中的那个反面角色钱济仁,在解放前就是一个药店老板的少爷,因此,春苗对他的斗争,就是沿续了对电影里营造出的人压迫人的旧时代的革命的继续。
  今天我们有足够的空间去回望渐行渐远的了文革的时光,我们会发现,文革与1949年的相隔时间在距离上越来越密切短促,这有助于我们把握文革在中国历史上的定位,它正是人们的一种由战争激发出来的斗争冲动在潜伏一段时间之后的再次爆发。其破坏性才如此之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