赞美一个人能力强的话:全市中小学实施学校文化建设工程实施意见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9 23:31:43

学区建设工程实施以来,我市义务教育突破了体制的制约,在办学条件得到改善的同时,整体办学水平明显提升,为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提供了强有力的体制保障和物质基础,使我市基础教育进入了快速发展期。为了牢牢把握难得的历史发展机遇,使我市基础教育规模和内涵得到同步发展,实现建设教育强市的宏伟目标,市教育局决定从今年起在全市中小学实施学校文化建设工程。现就实施学校文化建设工程提出如下意见:

  一、充分认识学校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学校文化是指学校群体成员在教育教学和管理实践中逐渐积累和共同创造生成的价值观念、思维模式、行为方式及其活动结果,以具有学校特色的精神形式、制度形式和物质形态,影响和制约着学校成员并代代相传。

  (一)学校文化建设是推动精神文明建设的需要。学校文化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重要内容,是整个社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提高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基础。加强学校文化建设,可以陶冶师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培养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可以甄别雅俗,抵制社会负面文化的冲击,又可以辐射社会、示范家庭,从而为推动社会精神文明和社会文化建设作出贡献。

  (二)学校文化建设是构建和谐教育的需要。教育的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协调发展,必须坚持学校的物质建设和文化建设的同步发展。缺乏文化支撑的学校建设是不科学的,不完整的,也是难以持续发展的。特别是我市实施学区建设工程以来,在学校规模得到有效扩充的同时,加强以文化建设为重要内容的内涵发展显得尤为迫切,只有物质和文化协调同步发展,才能改变学校管理粗放型、规模扩张型发展模式,走规模、结构、质量和效益相统一的发展之路。通过物质和文化建设的互为补充,才能形成学校的整体优势,提升学校发展的核心竞争力。

  (三)学校文化建设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需要。学校文化是全面育人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是展现学校育人理念和特色的重要平台,是规范办学行为的重要体现,也是德育体系中亟待加强的重要方面。学校文化建设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提高学生道德素养,有利于丰富校园生活,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学校文化建设的指导思想和原则

  (一)指导思想: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科学发展观,按照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要求,因地制宜,因校制宜,着力构建积极向上、内涵丰厚,特色鲜明的现代学校文化,提升学校的文化品位,营造适合学生全面发展的校园氛围,推动我市教育事业持续健康发展。

  (二)基本原则:整体性原则,学校文化建设要整体规划,分步实施,规划要体现精品意识,使校园显形文化和隐形文化即相辅相成,又各有特征,发挥学校文化的综合功能和育人的整体效应。个性化原则,学校文化既要体现我们优秀的民族传统文化特征,体现时代精神,又要体现学校办学理念,要因地制宜、因校制宜、形成特色。教育性原则,学校文化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要紧紧围绕培养新一代建设者和接班人,提高师生的综合素质。创新性原则,激发学校主动变革,积极迎接挑战,促使学校文化与社会文化互动,在互动中重建,不断生成、发展新的学校文化。

  三、学校文化建设工程的总体目标和内容

  (一)总体目标:在先进的办学理念指导下,以制度建设为重点,实现学校管理“精细化”;以继续教育为途径,实现教师队伍“专业化”;以主题活动为切入点,培植学校教育的“人文化”;以美化、绿化、净化为载体,实现校园环境“园林化”;以素质教育为突破口,实现教育质量“优质化”。逐步形成良好的校风、教风和学风,全面提升我市基础教育办学水平,为打造教育强市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基本内容

  1.确立先进的办学理念

  办学理念是一所学校的“魂”,是学校长期办学积淀下来的以学校价值观、世界观、发展现为核心的思想意识、道德准则、行为习惯的集中体现,是学校教育本质特征和深刻理论内涵的有机结合和综合表现,在提炼办学理念时要以国家的教育方针、政策和法规为指导,在领会教育方针、政策和法规,学习现代教育理论的基础上,结合本校实际,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进行理性的思考,从而形成突显学校特色的办学理念。

  2.学校管理“精细化”

  学校制度作为学校显形的规范和准则,体现的是体制、规章、规范、模式及其操作,是学校刚性、程序性和可控的层面,对学校的成员的行为进行规范、引导和约束从而形成学校的文化。为此,各学校要以科学规范的教育教学管理制度建设为重点,以制度规范学校文化建设行为。在学校制度中,要倡导人文关怀,实行民主管理,提倡自我约束,有利于管理的高效快捷,有利于教学资源能量的充分释放,有利于加强教育,教学过程性管理。

  3.师资队伍“专业化”

  校长队伍的专业化。一位好校长就是一所好学校,一个优秀的专业化校长,必须具有强烈的现代教育意识和超前意识,具有统摄性思维和学校管理的艺术。能见微知著,不满足于表面现象,善于独创,不随波逐流,勇于探索,不墨守成规。要具有学校管理的专业能力、科学的计划决策能力、组织管理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协调控制能力、语言与文字表达能力等。

  教师队伍的专业化。教师是学校最重要最有价值的人力资源,是学校文化建设的人本因素。重视教师和教学文化建设,培养一支具有现代教育理念、专业化发展的教师队伍,是学校走内涵发展的基本保证。广大教师要弘扬人文精神、合作精神、敬业精神、改革精神。要塑造德高者的形象、博学者的形象、外在美的形象。要具备优秀的文化素养和传播先进理念、健康道德、正确思想、前卫科学的能力,真正成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

  4.教育活动“人文化”

  以多元教育活动为载体,营造学校的人文环境。各学校要精心设计和组织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吸引力强、调动学生主动参与的文化活动。充分利用好“五四”青年节、“六一”儿童节、“七一”建党纪念日、“十一”国庆节及教师节等重大节庆日,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春节等传统节日,设计、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利用入学毕业、入队离队、入团、成人仪式等有特殊意义的日子,开展主题教育活动。设立体育节和艺术节,给学生创造展示自我、张扬个性、愉悦身心、奋发向上的平台,营造积极上进的人文环境,全面提升广大中小学的人文素养。

  5.学校环境“园林化”

  学校建筑要有品味。学校建筑要有文化品味,应根据教育的特点、学校的特点、时代的特点,遵循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原则,吸纳中外文化的精华,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在建设规范化、标准化的基础上,形成自己独特的校园建筑文化风格。

  校园要绿化美化。学校绿化是构建生态校园的重要基础。学校内要四季常青,既要重视绿地的覆盖,又要重视立体的绿化。学校绿化的布局要讲究园艺化、艺术性,提高绿化的品位。

  学校景观人文化。人文景观的创设不但能够美化校园,而且能够陶冶人的情操。学校要在楼廊、过道和室内饰以与环境协调的名人画像、名言警句、名家字画或师生自己的书画、工艺作品。注重挖掘、保护校园内的自然、人文、历史资源。有条件的学校,可以通过建造雕塑、碑刻、浮雕、塑像等景观,营造学校的人文环境。

  6.教育质量“优质化”

  教学工作是学校核心工作,提高教学质量是学校永恒的主题,是学校发展的生命线。各学校要认真贯彻落实《承德市中小学教学常规》,规范教育教学行为,优化课堂教学,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自觉性和创新性。要切实加强教育科研工作,按照《承德市教育局关于加强校本研训工作的意见》抓好校本教研,积极探索、稳步推进课程改革。要建立健全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强化对课堂教学的过程评价,引导和激励教师上好每一节课,全面提升教育教学水平。

  四、实施学校文化建设工程的工作步骤

  我市学校文化建设工程,按照“统筹规划、分步实施、重点突破、全面提高”的基本思路,在具体实施过程中,要坚持“深处着眼,浅处着手,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的工作方针。具体工作步骤是:

  (一)制定方案,典型引路。2007年上半年,全面启动学校文化建设工程。各县区教育局要根据市教育局的实施意见,制定本县区《学校文化建设工程实施方案》,并确定试点学校。每个县区实施学校文化建设工程的试点学校不少于5所,要涵盖高中、初中、小学、幼儿园四个层次,市直属学校、幼儿园全部为试点校。各试点校要从本校的实际出发,制定《学校文化建设工程实施方案》。2007年下半年,召开试点学校学校文化建设工程建设研讨会,总结经验全面实施。

  (二)重点突破,梯次推进。 根据我市学校中小学办学条件和管理水平,全市学校文化建设工程,采取重点突破、梯次推进的方法组织实施。今年我市学校文化建设的重点工作,一是学校制度建设。各县区要从学校管理精细化的实际需要出发,对原有规章制度进行梳理和筛选。在此基础上,制定并完善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形成科学严谨的学校制度文化,为学校文化建设提供强有力的制度保障。二是教师队伍培训。根据学校文化建设工程和学校长远发展的需要,市教育局将启动全市中小学校长和教师培训工程,逐步建立一整套实用、高效的教育管理干部和教师培训体系。为防止学校文化建设流于形式大轰大嗡,整体工作的推进采取先试点校取得成绩后,再标准化学校、其他学校,梯次推进的方法组织实施。

  (三)完善提高,形成机制。学校文化建设是我市中小学一项长期的工作任务。因此,在实施学校文化建设工程中,要不断总结经验,赋予新的时代内涵,提出新的要求。各县区要通过座谈会、经验交流会等形式,交流学校文化建设的成功经验,解决工作中遇到的问题。要建立健全学校文化建设督导评估制度,形成完善的工作机制,确保学校文化建设工程的顺利实施。力争用三年左右的时间,各县区学校文化建设工程取得阶段性成果,全市中小学办学水平普遍提升,基本上达到全省中等以上水平,步入健康和谐可持续发展的轨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