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h.chenim.com:成长的方法 ---- 情:求美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10 09:07:12
情:求美

  其次,在情方面,是指一个人的感受是否敏锐。也就是指我们在艺术方面的审美情操,这方面对中国人来说较为陌生。中国人是个含蓄的民族,从小注重道德的修养,使得情感无法找到合适的方式去表现。明明喜欢,不敢讲;明明讨厌,也不敢讲。最后大多数是保持沉默了。我觉得遗憾的一件事是:我在各地遇到很多朋友,知道我是台大教授之后,就问我:为什么台大总是那些人在招摇?为什么台大的学生不能说出自己真正的心声?我很难回答这个问题。我是台大教授之一,但是我很少在外界表达政治立场。事实上,我尽量不表达政治立场。为什么?因为我觉得目前社会的情况我可以接受,那么我表达什么?尚未到我表达的时候。到我表达的时候,恐怕形势已经差不多了。在平时还可以接受的情况下,多让别人表达吧!每个人的层次、境界不一样。

  那么,在情的方面,我们要怎么培养呢?基本的理解是:欣赏也是一种创作。很多人一提及艺术,反应就是,我又不是艺术家,凭什么去谈这个问题。这是错误的想法。真是如此,那么艺术与人生就毫无关系了。每个人应该培养情感生命,就是设法理解:欣赏就是创作。何谓“欣赏就是创作”?譬如听一首曲子,在听的过程里,就要把自己的生命经验重新加以组合。重新组合之后,对生命有一种新的了解,这就是创作了。所以,不奢望去作一首曲子,欣赏就等于创作了。人的生命一定是活在一个时空里,而时空一定是有限的。人对自己有限的生命经验会觉得狭隘和封闭,进而对这个世界不满意。怎么办呢?艺术作品可以提供解救的途径。譬如我们欣赏电视剧《六个梦》。《六个梦》里每个梦都可以使人粉身碎骨,谁承担得起?这一生若遇到一次这种经验,恐怕就完了。然而,我们真是幸运,在家里吹冷气,很舒服地欣赏《六个梦》,偶尔也掉几颗眼泪,如此就能感受到整个悲剧的发展。我不用实际经过这样的考验,就能感受到别人内心所承受的痛苦的强度或深度,由此增加情感的韧力。这说明了艺术的妙用。

  西方人喜欢悲剧,从希腊悲剧谈到近代欧洲,如歌德的《浮士德》、莎士比亚的悲剧、西班牙的塞万提斯的作品等。这些人所表现的艺术结晶,何以使得这几个民族如此珍惜?有人说,以大英帝国的舰队来换莎士比亚的作品,他们也不干。大英帝国没有舰队,没有关系;可是,英国没有莎士比亚,那还算是英国吗?当然,这话在莎士比亚活着的时候,不会有人这样讲的。这说明了天才作家的作品,使千千万万人产生共鸣。譬如,台北曾经上演《欲望城国》。《欲望城国》引用的剧情是莎士比亚《麦克白》这出悲剧。我也去看了,但是不太喜欢。为什么?不是演得不好,而是我不太能欣赏剧本本身的情调。《麦克白》所表现的,是一个人的野心及其灾难。《欲望城国》所表现的,是借一个故事把野心凸显出来,最后的结果是毁灭。这个结果不像希腊悲剧,最后仍能置之死地而后生;再生后仍有强劲的价值感。什么是价值感?就是我虽然属于脆弱的人类,在命运面前、在神面前,毫无自主的力量;但是,我被击败之后,却不至于屈服、认命,我可以勇敢地站起来说:我所遭遇的一切,我都愿意接受。我用主动的态度去化解命运给我的被动的压力,此时,人的尊严就可以挺立起来。这是希腊悲剧最特殊的地方。

  而近代欧洲的悲剧呢?往往沦于无奈的悲情,显示虚无主义的倾向。看完之后,觉得落寞,觉得人生难免有这种欲望与野心,到最后却是毁灭。那么我们不要存有这种欲望吧!你可能对一个年轻人说看过《麦克白》或《欲望城国》之后,我们就不要有任何野心了?可能如此吗?《麦克白》上演时,台北政坛正在上演主流派与非主流派角力的“电影”,也是个竞争的局面。野心正好被挑起来了。难道他们没看过《欲望城国》吗?不知道最后是毁灭吗?你能这样对他们说吗?显然不行。这说明了一出戏剧的表现,有它一定的时代与背景。在西方那个时代可以,但是在现代就太消极了。

  我有野心、嫉护、残忍的倾向,但是我不用表现出来,借由某些戏剧可以知道,如果我的野心发展出来就会像谁一样,有什么惊天动地的后果,对整个过程与结果都可预先了解。有的戏剧为何比较杰出,有的为何比较浮泛呢?杰出的戏剧表现出来,会使人觉得这正是自己所想的,可以产生共鸣。它能够表现出所有这个时代的人,在这个处境下共同的心声,亦即潜意识中集体的想法。好的戏剧或小说会让人觉得那正是我们想说的。看完之后,我不必自己去经历这种考验,就可以体会这种特殊的情感,如野心、欲望等的起伏波动,以及各种可能的遭遇。看完这出戏剧之后,我可以把这种情感加以净化,从心里把这种情感加以洗涤。因为,野心不一定是坏事,要看野心往哪里发展,是不是会伤害别人或伤害正义的原则。其他的情感亦复如此。

  人有丰富的情感,但是,我们这一生中有许多情感完全没有发挥的机会。怎么办呢?透过艺术!从音乐、戏剧、小说、美术、武侠等各种艺术形态的表现,都可以让人心灵在情感及感受的敏锐度方面充分发挥,而不会受到真正的伤害。这是艺术的妙用。尤其在人成长到达某个阶段之后,在生活中会觉得无聊;的确,人生是有觉得无聊的时候。譬如,功成名就时,就会觉得无聊。奋斗的过程是愉快的,试问:高考以前还是高考以后快乐?我想,认真思考过后就会认为:高考以前快乐。为什么?因为从生下来到长大,从祖父母到父母到家中的亲戚、朋友,都告诉你好好考上大学,光宗耀祖。你身上背负着神圣的使命。这时会觉得自己活得踏实。考完之后,家人就把目标转移到弟妹身上,轮到他们变成家庭的重心,这对你是很难接受的。这时会有失落、难过的心理,人与人之间也就有误会产生,而最亲密的人有时会产生最严重的误会。这时会有跟谁都讲不清楚的感觉。在此,艺术的妙用就可以发挥了。所以,一个人若有基本的艺术修养,他就会设法选择途径,如固定阅读小说。我个人喜欢金庸小说,准备在这一系列演讲之后,用一个星期重读金庸。有的人喜欢音乐,特别偏爱那几首曲子,隔一段时间之后,定期反省自己。以我自己来说,也做过一些实验。譬如,几年前我读过一本小说,现在再读,看看自己有何不同的感受。为什么会有不同的感受?把它记录下来,那就是我心灵成长的轨迹。有时候我们不喜欢重看读过的小说,这是非常可惜的现象。为什么?因为真正的阅读是第二次阅读,这是许多心理学家与作家共同的意见。第一次阅读时,只想知道发生了什么事,像《射雕英雄传》中郭靖与杨康如何竞争,黄蓉如何在剧中穿针引线。你只想知道故事内容而已,以便别人提及剧情时,能够加入话题讨论。但是,真正的阅读是第二次阅读。因为,光知道情节不够,还必须了解故事为什么会如此发展,以及发展的过程、前因后果等。到第三、四次阅读时,就会发现自己与故事人物之间的某些关系。譬如,你会发现身边有人像故事中的人物,自己也像故事中的某个人,进而可以把作者表达的虚构情节,融入实际生活的经验中,人生经验便日益丰富。

        这是在情感方面自我成长时,可以考虑的自我训练。我们不能限制选择某一项,因为每个人喜欢的艺术品目是不一样的。即使同样喜好音乐,还有古典的、现代的。基本上,我认为电视是一个不理想的媒体。每次看电视,看到一群年轻人高喊着:“刘德华,我爱你。”心中都很感慨。因为同样一群年轻人上星期才喊过:“郭富城,我爱你。”他们好像随时可以更换爱的对象,结果使“爱”这个字显得毫无意义了。换句话说,他们在情感方面的敏锐感受,受到外在群体的力量或风气所影响,十分可惜。这代表许多年轻人在情感方面还未开始成长。他们还不知道“爱”这个字如何使用。等到真正有爱的体验时,他就不会这样轻易说出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