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创意广告图片:中共特赦国民党战犯始末:分批释放 一个不杀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9 06:53:07
中共特赦国民党战犯始末:分批释放 一个不杀2009年09月09日 09:05人民网—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 【打印共有评论0

周恩来提出:“放十几个战犯看看”

新中国成立后,我党的主要任务是巩固政权,维护社会稳定,开展经济建设。不久,又投入抗美援朝战争之中。此时,被我人民解放军俘虏的900多名战争罪犯正在全国各地的监狱里关押改造。随着国内生产资料私有制改造取得决定性胜利,第一个五年计划顺利完成,国内政治、经济渐趋稳定和人民生活的逐渐改善。1956年1月30日,周恩来总理在全国政协第二届委员会常务委员会工作报告中提出了“为争取和平解放台湾,实现祖国完全统一而奋斗”的号召,提议“政协会后,可放十几个战犯看看”。

中共中央非常重视周恩来的意见,认为现在已经初步具备了释放一批战犯的条件。除了国内形势逐渐稳定和好转之外,从战犯本身情况来看,这些人过去虽然都有过重大罪恶,但他们一般都在上层,同人民群众直接接触较少,不像直接压迫人民群众的恶霸地主,不杀掉一批不足以平民愤。而且,这些国民党战犯经过近几年的关押改造,大多数已经有了不同程度的悔改表现。在这种情况下,如果能释放一批战犯,将有助于孤立、动摇、瓦解境内外的反动分子。另外一个重要因素是,当时根据周恩来阐明的对台方针和中央部署,政府已经明确宣布,国民党去台人员只要返回大陆,不管什么人一律既往不咎。在这样的前提下,适当释放一批战犯将有利于大陆与台湾的联系。

毛泽东提出:一个不杀,分批释放

就特赦战犯问题,中共中央广泛向社会各界征求了意见。3月14日,在全国政协二届十九次常委扩大会议上,周恩来又根据毛泽东提出的对国内战犯“一个不杀”的原则作了特别发言,他明确指出:我们的目的就是要“转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杀他们是容易的,杀了他们,他们就不能再起积极作用,只能起消极作用。对台湾的影响相反,使他们觉得战犯的下场只是要杀的,增加了台湾的恐慌。这与我们的政策不相符合。”

4月25日,毛泽东在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上作《论十大关系》报告时又进一步指出:党的政策总的精神是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杀了这些人,一不能增加生产,二不能提高科学水平,三对我们除四害没有帮助,四不能强大国防,五不能收复台湾。如果不杀或许对台湾还会产生影响。

对于怎样释放和何时释放战犯,当时有两种不同意见。一种意见认为应该立即全部释放,另一种意见认为应该逐步释放。周恩来说:“虽然前一种意见处理起来很简便,但工作不完满,收获也不大,一下子轰动一时,过去后就没有下文可做了。”“我们要影响台湾还是一步一步地来做好,先放少数的,试一试,看看有效没有,放出后的工作也要循序渐进,急不得。”对释放战犯的时间,毛泽东经过反复考虑认为:目前马上释放,时机尚不成熟,因为“放早了,老百姓不那么清楚,我们也不好向老百姓说明,还要过几年,老百姓的生活更加过得好了,我们再来放。”“不讲清这个道理,一下子把他们放掉了,人家就不了解,也没这个必要。”

功德林一号战犯管理所是关押和改造国民党战犯的一座特殊监狱。

由于功德林一号关押的这些国民党战犯都是长期为蒋介石集团效劳,甚至直接参与了许多重大决策的实力人物,因此他们的反动思想也根深蒂固,改造难度很大。他们认为既然是为蒋介石国民党效劳,就不应该在共产党面前低头,“君子不事二主”的思想让他们长时间转不过弯来。针对这些观点,管理所首先组织他们成立学习委员会,学习党的方针政策,认清蒋介石集团的反动本质。结合理论学习,还组织他们到各地参观,让他们亲眼看看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成就。与此同时,周恩来还委托原国民党高级将领及爱国人士张治中、程潜、邵力子、章士钊、傅作义、蒋光鼐、张难先、郑洞国、侯镜如等先后到功德林看望他们,做说服开导工作。

<< 上一页12下一页 >>解文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