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厨房用品:社交X光眼镜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09 00:27:07
社交X光眼镜 编辑词条创建词条

社交X光眼镜是由美国研究人员研究出的一款眼镜,透过内置镜头辨识对方面部表情,并以交通灯颜色提示使用者,让他自行“知趣”,知所进退。所谓“女人心,海底针”,与异性约会往往不能看穿对方喜怒哀乐。社交X光眼镜可以给予人们提示。

目录
  • • 介绍
  • • 研发
  • • 工作原理
  • • 影响
  • • 关于微表情
  • • 参考资料

[显示部分][显示全部]

介绍 [回目录][编辑本段]

社交X光眼镜

  不少人与陌生人交谈时会紧张,感觉难以揣测对方心思。这时候,也许你需要一副“社交X光”眼镜,帮你看透对方真正想法。麻省理工学院(MIT)媒体实验室人员研发这款眼镜,原意是让有沟通障碍的自闭人士使用,但发现它的用途不只此,常人也能应用。“社交X光”镜框装置一个细如米粒的相机,连接附在使用者身上的小型计算机作分析。

研发 [回目录][编辑本段]

  计算机设有MIT特别开发的软件,能将对方的表情与软件内置的24个表情特征配对,以分析对方情绪变化,再透过耳机及眼镜上的灯号让用家实时知道眼前人的感受。灯号以不同颜色显示对方所想,红色代色“负面”,黄色代表“中性”,绿色代表“正面”,表示对方感到高兴。

  目前这项发明仍在实验阶段,准确度只有64%,但研究人员相信仍大有改善空间,使用者日后将拥有“额外感官”,约会无往而不利。MIT电子工程师皮卡德表示,冀他日能发明“增加现实眼镜”,在镜片上覆盖信息,让使用者完全明白对象在想甚么。镜框上装有米粒大小的内置摄像机,由电线连接至佩戴者随身携带的小型计算机上。

工作原理 [回目录][编辑本段]

  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媒体实验室的研究人员研制出这样一副能“看透”人心的眼镜。镜框上装有米粒大小的内置摄像机,由电线连接至佩戴者随身携带的小型计算机上。

  与人交谈时,眼镜内置摄像机可以捕捉对方神态和动作,就连最细微的面部表情也不放过。接着,这些信号被传送至计算机,由计算机根据数据库中储存的资料分析对比,判断出对方的心情。作出判断后,计算机会通过镜片上的发光二极管(LED)灯或耳机把结果告知佩戴者。如果镜片上亮起红灯,意味着对方不喜欢与你交谈;若是黄灯,表示对方有一定兴趣;绿灯则代表对方与你相谈甚欢。 内置摄像机不放过对方最细微的面部表情,把对方想要隐藏的真相赤裸裸地暴露出来。

  为测试“社交X光”眼镜,英国《新科学家》周刊记者萨莉·埃迪来到设计者罗莎琳德·皮卡德的办公室。埃迪在《新科学家》上发表的文章中写道:“罗莎琳德·皮卡德睁大双眼,这不能怪她。我们正坐在麻省理工学院媒体实验室里,我的问题极其尖锐。实际上,我开始怀疑,我可能是她见过的最精明的记者。”“接着,皮卡德递给我一副特殊眼镜。带上它的一瞬间,我发觉自己彻底错了。她脸上钦佩的表情实际上是疑惑和否定。更糟糕的是,她因为感觉我无趣而心不在焉。我之所以明白这些,是因为有个声音正通过耳机对我耳语,告诉我皮卡德‘迷惑不解’和‘意见不同’。同时,右边镜片上一闪一闪的红光警告我,不要再继续说下去。这就好像我有第六感一般。”

影响 [回目录][编辑本段]

  “社交X光”眼镜能让使用者如2000年电影《偷听女人心》的主角一样,轻易俘虏女性。“社交X光”眼镜最初是为有交流困难的孤独症患者研制,但研究人员通过实验发现,普通人通过面部表情判断心理状态的准确率只有54%,而“社交X光”眼镜当前正确率可以达到64%,今后还可能进一步提高。这意味着,这种眼镜不仅能帮助孤独症患者,对普通人也可能有用。

  人们不太擅长这个(解读表情),希望有一天可以在“社交X光”眼镜基础上,设计出一种“增强现实”眼镜,镜片上可以打出文字提示,告诉佩戴者对方在想些什么。“社交X光”眼镜也引发一些担忧。有人却不认同拥有这眼镜必定有利,眼镜能读懂对方感受,却可能发现对方讨厌自己,“真相”令人大受打击。科技博客写手伊丽莎白·阿姆斯特朗·穆尔说,多出的这“第六感”会把对方想要隐藏的真相赤裸裸地暴露出来。

关于微表情 [回目录][编辑本段]

  假如把人的脸部看作传播信息的媒介,人们可以通过“阅读”每一张脸,获取自己想要的信息。一般来说,人类有7种情绪:愤怒、恐惧、厌恶、惊讶、难过、愉快和轻蔑。 

  正常的表情一般持续在1/2秒到5秒之间,有一个起承转合的过程。而微表情的与众不同在于持续时间较短,一般只有1/25秒至1/5秒。这种表情往往和欺骗联系在一起,无论是善意还是恶意。当人们试图掩饰、刻意隐瞒某种心理活动时,内心的真实想法反而可能通过微表情表达出来。 

  这一概念最早由美国心理学家保罗·埃克曼在1969年提出。当时,一个名叫玛丽的重度抑郁症患者告诉主治医生,想要回家看看自己的剑兰和花猫。提出请求的时候,她显得神情愉悦而放松,不时地眯起眼睛微笑,摆出一副撒娇的模样。令人震惊的是,玛丽在回家之后,尝试了3种方法自杀,结果未遂。 

  事后,埃克曼将当时的视频反复播放,用慢镜头仔细检视,突然在两帧图像之间看到了一个稍纵即逝的表情,那是一个生动又强烈的极度痛苦的表情,只持续了不到1/15秒。后来,埃克曼将其称为“微表情”。 

  微表情的研究,主要应用于部队、警察局等国家安全机关的工作中,成为识破谎言的重要依据。在机场、火车站、地铁站等人群密集的地方,一批经过训练的便衣警察四处巡逻。他们依据人们脸上的微表情进行判断,谁是潜在的恐怖分子等。

参考资料[回目录][编辑本段]

1.中国青年报:http://zqb.cyol.com/content/2010-11/10/content_3441411.htm

2.中国新闻网:http://www.chinanews.com/gj/2011/07-14/3181456.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