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市商铺如何招商:随缘读本书《人为什么活着》节选 作者:[日]稻盛和夫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9 21:49:21
《人为什么活着》 第一部分
·人类存在与生存的价值
无论多小的物质,如果无法找出其存在的理由,那么这个地球乃至大宇宙就根本无法形成。换句话说,“存在”两个字本身就有无限重大的意义。
人类存在与生存的价值“人类的存在是有价值的吗?”
“在地球上降生、存活的意义何在?”
每当我被问到这类和人的核心价值有关的问题时,我必然如此回答:
“地球上……应该说整个宇宙中的万物,都是因为有必要存在而存在的,再怎么微小的东西也是如此。不只人类,包括其他宇宙万物,所有事物的存在也都有其一定的缘由,例如伫立在路旁的一株野草,或滚落在路边的一粒小石子,也都是有其必要才存在的。无论多小的物质,如果无法找出其存在的理由,那么这个地球乃至大宇宙就根本无法形成。换句话说,‘存在’两个字本身就有其无限重大的意义。”
这样的回答并非只是单纯地从观念的角度来思考,由科学的领域来看也是如此。例如,构成宇宙的总能量总是不增不减、保持恒定,所谓“物质不灭定律”也可以证实我的立论。
当我们燃烧东西时,那个被烧的物质或许消失了,然而因燃烧而化为气体、烧完后剩下的残留物,以及产生的热能,这些质能的总和是不变的。总之,这个物质并非消失,而是在定量的范围内,转换变化成不同形状及模样的物质或能量罢了。
正因为物质的总能量是不变的,所以宇宙中无论体积多么小的东西,全都是构成宇宙不可或缺的元素。例如,那些被大卡车弹出道路、掉进路旁水沟的小石子,对浩瀚的宇宙而言,也是必要的存在。
遗漏了重量只有数百兆分之一克的微量物质,宇宙也可能因此失去平衡,所以世间并没有不必要的存在;只要某种物质存在,就是构成宇宙的必要物质,也就是一项必要的存在。
也就是说,无论多么微不足道的东西都没有理由被放弃;反过来说,这世界上没有一样东西是多余的,如果有一样多余的东西,宇宙的平衡便会因此遭到破坏。
宇宙之间还有一个现象:所有的存在并非单独的存在,而是存在于相对的关系中。更进一步说,因为其他的东西存在,所以自己存在;也因为自己存在,所以其他的东西存在。万物就是在相互的联系中建立“存在”这种现象的。
释迦牟尼说:“有因有缘世间集”。我想,智慧已开、全盘了解真理的释迦牟尼,从完全开悟的境界捕捉到宇宙真相,才会有此说法。难道,远在两千五百年前,佛陀就已经知晓了现今先进科学方能证实的宇宙观吗?
物质的存在的确绝非偶然,都是因为必要而存在的;万物会降生在这个世界并在此存活的确绝非偶然,因为“存在”本身就有其价值。更重要的是,人类的价值并非只在于存在而已。人类拥有智慧、理性和心智,正因为拥有这些特质,所以人类被称为“万物之灵”,被视为地球上进化程度最高的生物。因此,人类内在拥有的是远比“存在”更伟大的价值。
我认为,这也是人类可以为世界、为人类本身做出贡献的主要原因。
总之,从广袤的宇宙来看,万物什么都无须做,光是存在就有它们的价值。何况人类,具有意识、能够思考且能够自我磨炼的人类,一定可以产生比存在更高的价值,一定可以为世界、为人类做出贡献。而只有人类才具有这种可能性,能够为地球、为人类社会做出贡献,并且付诸执行。
如果人类不但想要征服自然,而且想要践踏其他生命,或是控制其他种族,那么终会导致日以继夜地争斗,这时候拥有智慧、知识、思考和心智的人类,反而变成了恐怖的存在。
如果人类只是存在,那也是符合宇宙之间的需要的。不过人类一旦心存不良,就会变成万恶之源。正是因为人类具有这样的双重特质,因此,如果人类想真正发挥其存在的价值,就必须重视自己的心智、思考、智慧和理性等内在的品质。
接下来,我们转移一下话题的焦点,不妨就一个人的诞生是纯属偶然还是必然的问题深入思考。我相信通过这样的思考,将使人类存在的价值更加明确、更加容易理解。例如,稻盛和夫这个人诞生、存活在这里,这到底是偶然还是必然的现象?这也是个很难回答的问题。再举个A父亲与B母亲结合,生下C儿子的例子。B母亲排出的卵子与A父亲排出的精子,配对组合的可能数字大到让人头昏的地步,其中一种配对被选中了,于是诞生了C儿子。依据现代人的理性思考,比较容易接受的说法是:纯属偶然。
虽然结果看似偶然,但我还是比较认同这样的想法:人是因为必须被生下来,所以才会诞生的。其实我也深知,这样的说法必定会招致“无稽之谈”的驳斥,但是,如果说一个人的生存只是偶然的产物,则身为万物之灵的人类的存在岂不变得毫无意义?
“偶然之间被生下来”与“有没有被生下来都无所谓”的意思几乎一样,但是我觉得人类应该更有价值才对。
即使人类并不是真的那么有价值,既然被视为“必然”的存在,也应该将我等人类的价值稍微提高一点才是正确的。戴上“在必然的情况下出生”的高帽子,也带出生存的意义、意欲及使命等说法,这种思考方式是非常重要的。
同时,我也认为,非要将这些思考绑在科学方法上去做解剖,简直是轻视人类价值的胡闹行为。
·宇宙
已经开悟的圣贤,将这种现象称做“宇宙间遍布着爱”。换言之,道旁的一草一木或是一粒石子,里面皆存在着爱——亦即“宇宙意志”。
宇宙究竟为何物?
假如大至人类、小至草木对宇宙而言都是有价值的存在,那么或许正是因为有了这个疑问,才让所有的存在变成了真实的吧?这也是我接下来想提出的观点。
我生于现代,又是学理工出身,因此为了说服自己,凡事都是以科学的合理性为主轴进行思考的。
根据现代物理学的说法,宇宙的形成主要是在一百五十亿年前,由粒子产生的大爆炸开始的。那次的宇宙爆炸被称为“宇宙大霹雳”,本来手可盈握的块状粒子,在经历超高压、超高温的大爆炸过程之后,不断膨胀而变成现在的宇宙。
把地球看成一个质量单位已经很庞大了,而构成太阳系的主要天体太阳,其质量竟是地球的三十三万倍;和太阳一样的恒星,在银河系中大约有一千亿个;和银河系一样的银河在茫茫宇宙中早已无以计数。
广袤无垠的宇宙,其所具有的质量,可以说完全超乎人类的想象。但是它开始的时候却只是拳头大小的一块粒子,时时刻刻不断膨胀而成今天的宇宙。这个宇宙,现在也还在膨胀之中。
形成宇宙的原始粒子有数十种,物理学界到目前还在研究,他们认为真正的原始粒子应该是可以聚合的。这种粒子聚合之后,最早形成的应该是氢原子。太阳的本体主要就是由氢原子组成的,内部的氢原子进行核融合,继而燃烧产生光与热。宇宙中由氢原子组成的星球不计其数。
宇宙大爆炸时,有些粒子结合在一起,变成了质子,有些粒子结合在一起,变成了中子,还有一些结合之后变成了中间子,通过中间子、质子和中子的结合形成最原始的原子核。在这些原子核周围的粒子则形成电子,电子依轨道固定环绕原子核,于是形成了世界上最早的原子,即氢原子。
接着,氢原子的原子核结合而产生核融合反应,而后产生了氦原子;同样的核融合反应不断进行,于是各种质量比较大的原子相继诞生,最后形成了目前的元素周期表。这是现代物理学界对于宇宙形成的说法。
我认为,我们不妨将这种宇宙形成的过程,视为一种“进化”。
提到进化,一般人都以达尔文提出的生物进化为主,几乎没有人提及无生物(无生命物质)的进化,这主要是因为大家通常都认为无生物是不会变化的。但是,我认为,宇宙最初是始于剧烈的“无生物的进化”,之后才逐渐形成现状,这样的想法或许是比较正确的。
那么,为何会产生这种进化呢?换言之,为何大霹雳发生后,粒子不能维持原状,而结合生成质子、中子和中间子?以上物质又为何会结合成原子核?电子又为何非得环绕原子核而一起构成氢原子?最后,氢原子又为何会经由核融合反应再生成氦和之后的各类元素呢?……
面对这些问题,既成的意见不外乎“宇宙有其自然的法则”。换言之,由科学的角度来看,宇宙的生成发展是依循一定的“宇宙法则”而进行的。
就我的理解,与其认定宇宙有其法则,不如说宇宙间包罗万象的存在,并非是一成不变地存在,而是随时朝着成长和发展的方向流动着。也就是说,宇宙间有一股力量,不断将万物推向成长和发展的进化方向。总之,与其谈无生物的生存法则,不如思考宇宙间那股力量——能让万物诞生、繁衍、发展和进化的力量,这就是“宇宙的意志”。
为了能让大多数的读者了解,我试着用拟人法来描述,讨厌这种叙述方式的读者,不妨继续采信宇宙间有其既定的法则。
宇宙大爆炸之后,本来只有粒子存在的宇宙,开始出现各种原子,原子结合产生分子,分子再演变成构成宇宙的无机物质,接着内含生命的生物开始形成,于是宇宙拥有了像现代人类般高度进化的生物。我对于宇宙形成的理解是,从无机物到生物的进化,宇宙万物的生成与发展,皆是在宇宙的法则和宇宙的意志下完成的。
宇宙的法则与意志促进了宇宙的进化。在进化中,粒子集结成原子、分子,之后形成高分子的多糖体、蛋白质,并构成DNA(脱氧核糖核酸)和所谓“生命”的物质体。生命产生之后,宇宙的进化依然持续进行,从未停歇。
就这样,促使所有的生物朝着发展方向前进的宇宙意志,存在于像我们一样的生物之中,也存在于石头之中。换言之,宇宙意志形同万物的本源。
已经开悟的圣贤,将这种现象称做“宇宙间遍布着爱”。换言之,道旁的一草一木或是一粒石子,里面皆存在着爱——亦即“宇宙意志”。
此外,释迦牟尼的教诲中也有“万般皆有佛性”的说法。
佛性指的是开悟的状态,换句话来说,就是真智、真如、真我,意即这种真智慧之源就存在于万物之中。佛教的另一支“天台宗”的教义也强调“山川草木悉皆成佛”,意思是无论山、川、草、木皆有佛性,万般皆佛。
日本研究伊斯兰教的权威人士、已故的井筒俊彦先生,通过冥想、打坐,在进入接近入定的境界时,曾经这样描述:“感觉到自己的意识消失了,只留下自己依然存在的感觉。通过直觉,感觉到其实宇宙万物和自己是一体的存在……”
总之,个人的意识如果变得很细腻,由五官开始,某些感官的知觉就会消失。但是这种情况和熟睡并不一样,意识还是保持全然的清醒,当时也能感觉到自己的存在和其他所有东西的存在,虽然可能无法以语言形容,但感觉是真实的。对这股促成万物生成和发展的无以形容的力量,只有以“宇宙的意志”来代表吧!
当然,我们每个人都具有所谓的宇宙意志,另外,宇宙意志与人类的死亡也有一定关系。
就现代医学的角度,判定死亡有三种定义:呼吸停止、心跳停止及脑活动停止,但这三种定义都只是指肉体上的死亡。即使肉体毁灭,就存在的基本定义来看并非完全毁灭。我相信,只要宇宙的意志仍然存在,那么,肉体的死去,并不意味着个人真的已经死亡。
《人为什么活着》 第二部分
·心智(1)
宇宙的造物主将种种考验加诸在人类身上,然后观察他们如何面对考验、提升自己的心智、净化自己的意念。就此点而言,人生可以说是专门为心的修行而设立的道场。
直到出现所谓的精神医学,人类的“意识”才被医学界认知和承认。但是在意识被确认之前,有关“心智”的研究只在心理学领域出现,未曾纳入医学领域。例如,大多数人都认为压力是造成胃溃疡的主要原因,前人的说法是:“因为太担心,所以胃上开了口,这是无法避免的。”目前,医学界大多已经承认压力是造成胃溃疡的原因,这样的解释之所以会出现,也是基于医学常识的改变。
事实上,即使不到胃溃疡的程度,多数人也经历过紧张、担心时,胃会隐隐抽痛的情况,医学上也曾出现在承受一周的压力后就导致胃穿孔的例子。
实际上,胃壁是人类内脏中最强韧的部位,因此能够忍受强烈胃酸的侵袭。然而如此强韧的胃,为何会轻易地被“担心”的情绪所破坏?理由在于“担心”这种意识,可以削弱胃壁防止胃酸侵蚀的抵抗力,导致胃部细胞被有如盐酸般强烈的胃酸所破坏。换句话说,意识可以破坏细胞的说法是成立的。
此外,传言已故的日本经营之神松下幸之助曾经因为担心经营问题,而担心到出现“血尿”的症状。可见不只是胃,人类身上拥有的数十兆细胞都可能因为意识而活络或衰败。尽管肉眼看不见意识,但是意识却拥有超强的影响力。因此,现代医学已经开始利用新的疗法,也就是通过改变患者的意识,来让病人自己提升体内的免疫力,借此帮助病人恢复健康。
所谓的“科学方法”虽然被视为解决问题的正确标准方式,但是也仅限于物质文明下的科学。由于人类对精神医学(即意识和心智)的研究仍未臻完善,因此还无法建立符合社会要求的判断基准。故而,与我对谈时,对手难免会抛给我这样的结论:“稻盛先生,你提到意识,但是这并不符合科学,太奇怪了!”
然而意识并非完全与科学无关,曾有人在著作中强调,所有的现代化科学都是意识的产物。例如,因为有“想在空中飞翔”的念头,便形成了意识,经过无数次的努力终于发明了飞机。因此,我们可以判定:科学在最初时也是由意识衍生而来的。
我也认为,无论物质文明或科学的根本都来自于意识。已故的京都大学名誉教授田中美知太郎,是日本战后极具代表性的哲学家,他曾说过:“所有的发明或发现,是已经被证实的科学,然而在此之前却属于哲学的领域。”例如,伽利略的地球自转理论,起初提倡时引起基督教会激烈的排斥,一直到最后证实“地球的确是自转的”之前,这项事实仍然仅仅被视为人类的哲学或信念而已,而并非科学。由此可证,“心智的作用”也就是意识的存在,才让万物开始运作。对人类而言,意识极其重要。
如此重要的“意识”,其定义是什么?
就生理学角度分析,无论意识、意志或思考都出自脑细胞的作用。但是,我认为除此之外,还应该包括人类与生俱来的意识和意志。
话虽如此,但我也无法提供确切的证据,只是从儿童发育的过程中,我曾观察到一些不可思议的现象。例如,随着生物学上所描述的成长,孩子的脑细胞变得发达,也产生了智慧,接着能够像成人一样说话;但是有时候,在他们成长和学习语言的过程中,却能够说出父母或周遭大人并未教给他们的事物或概念。这种少年老成的现象如果发生在不到三岁的小孩身上,父母通常会很惊讶,而这样的例子确非少见。
·心智(2)
虽然我了解这可能被视为非科学的思考,但是根据以上的观察,我认为孩子们的成长除了依据脑细胞的发展学习知识之外,也有可能是一些“原本就存在的东西”让孩子们说出了那些话吧!也就是说,平常我们是根据脑细胞的指令,才会从嘴里吐出想说的话,但是偶尔也会因为“原本就存在的东西”给予脑细胞以刺激,而说出某些话,这样的可能性也应该是存在的。
就算这种可能性存在,到底“原本就存在的东西”所指为何?我认为就像方才提及的,它就是形成人类根源的宇宙意志。在人类有轮回转世的前提下,我相信人类会承袭过去的经验和意识,这些过去的意识应该也是“原本就存在的东西”。
人类将自己承袭的经验和意识寄放在父亲、母亲的精子与卵子中,由于深深地潜藏于内部,表面上无法看出。然而有时在不经意的情况下,就像突然涌现的山泉水般汨汨流出,这也就是为何有些小孩能说出父母未曾教过的话。
这样的道理也能用来说明“良心的呵责”或“良心发现”等种种现象。人类自出生到死亡一直在累积经验,而脑细胞的工作就是不断地反应这些经验。因为脑的作用,人类才有喜、怒、哀、乐的行为反应。
我想“良心的呵责”或“良心发现”,其实是来自过去累积的“原本就存在的东西”,也可以说是承袭自前世的人格特质。当提出指责:“这样的行为不奇怪吗?”脑细胞的意识就产生反省:“糟了,大事不妙?”这不就是所谓的“良心的呵责”或“良心发现”吗?
我将宇宙意志和前生形成的人格,再加上此生获得的经验,总称为人的“意识体”,也就是灵体。人类的肉体毁灭——通常称为死亡的时候,人类的意识体才会脱离肉体。
当我往生迎接死亡时,如果被问到:“你此生到底有何作为?”我会如何回答?或许我可以说:“我创办了京瓷,是一个大企业。”然而如果人只有意识体而失去肉体时,这些东西根本不代表任何价值,就算拥有几千亿的财产,也不具备任何意义。
那么,什么才具有价值?我认为,是一个人此生所拥有的人格、人性、灵魂或意识体。因为只有这些东西不会随肉体的死亡而消失。我也认为,往生时能得到这样的风评:“你一生努力不懈,不断提升自己,以至拥有如此高尚的品格。”才是人生最大的价值。总之,我们为何生而为人?理由很简单,就是要利用此生提升自己身为人的品质。
也有人将“提升人性品质”用各种不同的语言表达,例如,“让心更单纯”、“让心更美”、“让心具有更丰富的思维”等,然而,我觉得有一种说法更恰当:“让心智提升到更高的境界”。
因此,我们可以用一句很贴切的话形容人生:“人生是提升心智的过程。”至于事业成败、罹患重病或健康与人生的关系将稍后讨论。总之,人生只是宇宙造物主赐给人类用来提升心智的修炼场,也就是佛教所说的修行道场,别无其他。而我们眼前这一世所经历的全数体验,也都是宇宙造物主为了塑造我们的人格,利用种种不同的道具给予我们的训练而已。
例如,就创业者而言,没什么比事业上轨道、企业成长更令人期待了。但是我并不认为事业失败、让企业倒闭的人就代表其人生是失败的,而是造物主为了帮助个人向上提升自己的人性,制造出很多穷苦潦倒的窘境,来考验人类能否在逆境中继续奋斗,并保持屹立不倒的意志。
虽然这样的考验都是基于造物主的爱,但是也有一些人在遭受打击时意志动摇或崩溃了,或许还有一些人竟致走上了自杀之路。当然一定也有一些人能勇于面对眼前的悲剧,接受现实,并通过披荆斩棘的努力,不断提升自己的人性。
事实上,并非只有失败才是考验,成功同样也是一种试炼,造物主也会利用成功来考验人类。
例如,有些人成功了,就觉得自己很了不起,态度变得傲慢无礼,这就表示其人性堕落了;但也有人成功了,同时领悟到单凭自己无法有此成就,因而更加努力,也因此进一步提升了自己的人性。无论成功或失败,都是造物主给予的功课,并借此观察人类如何去战胜二者带来的考验。无论成功或失败,真正的胜利者都能利用造物主给予的机会,磨炼出纯净美丽的心灵,不能利用这个机会的人才是真正的失败者。
例如,我们所熟知的海伦?凯勒身上背负着“盲、聋、哑”三层痛苦,照理说,她如果因此埋怨父母、命运甚至上帝都不为过。或许拥有和她一样遭遇的人之中,也会有人发出这样的悲鸣:“我又不曾做过坏事,为何会遭此厄运?”甚至因此含恨、抑郁而终。但是海伦?凯勒却在该怨恨的时候,完美地战胜了考验,并且用更大的爱心去照顾那些比自己更不幸的人,从而在她的生命过程中塑造出伟大而完美的人格。
此外,如果你阅读过年轻残障作家乙武洋匡乙武洋匡,1976年出生,刚出生时,就被医生判定为“先天性四肢截断症”。后来,他毕业于日本早稻田大学经济学系,曾担任公务员,并积极到各地演讲,推动“无障碍空间与心灵”的公益活动。——译者注的著作《五体不满足》,一定会被乙武的阳光个性所吸引。他的父母足为典范,而他本人的灵魂更充满光芒。他面对任何情况都心存良善的意念,永远不服输地奋斗与努力。
宇宙的造物主将种种考验加诸在人类身上,然后观察他们如何面对考验、提升自己的心智、净化自己的意念。就此点而言,人生可以说是专门为心的修行而设立的道场。
释迦牟尼针对人生有“诸行无常”的教诲,意思是说,所有的东西是无法保持不变的,在千变万化中充满各种艰难的考验。鉴于此,他认为人生充满痛苦。
释迦牟尼所言的“苦”,包含的不只是前面提到的失败或苦难,也包括成功。因此就某种角度而言,成功也是一种苦难,人类必须朝着正确的方向努力才能克服这种苦难。假若不能理解这层道理,即使成功了还是无法满足,而沉醉在无穷的欲望中,那才是人生中的大不幸!
 
回复 |推荐给朋友 |转贴举报
三国演义之《天策》,带你穿越历史体验最具特色的三国世界
2楼 2010-05-26 23:55回复 2楼
儒医 儒医
《人为什么活着》二
·造物主(1)
宇宙间不可能因“毫无办法”而放弃进化。因为人类既可以朝造物主给予的方向进化,也可以朝自己的方向进化,其原动力则是“提升心智”的意识。
他的存在似乎只为考验人类,我想多数人把他称做神。日本人更有趣,所有神话中的造物者,包括促使国家诞生的人,都称之为神。
我不在意人们是否一定得将造物主称做神,但是据我了解,现代人似乎很难接受“宇宙的一切都是由一位全知全能的神所创造”的说法。
于是,因人而异,有人宁可将其称之为“某种伟大的存在”。感觉上这样的称呼和一般人称呼的神——一个特定的神有所不同。之所以这样称呼,是因为相信“不知道他是什么?只知道是一种伟大的存在”,同时,也因为相信宇宙是由他创造出来的。
事实上,将造物主称为“某种伟大的存在”的人是一位诺贝尔奖得主,也是一位科学家,不过属于科学家之中的少数派——大多数的科学家还是会认为如此的假定并不符合科学的原则。然而,如果没有这样的存在,我们也很难说明宇宙的存在啊!
也就是说,宇宙间必定有某种东西存在,才能形成如此浩瀚的大宇宙!如果否定这个存在,只承认现有科学能证实的物质,我敢说,世界上多数、甚至一切东西都将变得无法理喻。
但是我口中的造物主也好,某些人口中“某种伟大的存在”也好,或绝大多数人所认为的神也好,总之,这是一个对人类而言还很陌生的领域。
宇宙已经是实际的存在,大家也理解必定有某种东西创造了宇宙,但是到底谁是造物主?他居于何处?相貌如何?根本无人知晓。因此,我想,只要心中知道有这样一种存在也就够了。
假如将人类的身体视为整个宇宙的缩影,则地球犹如身体中的一个细胞,个人则只是某个细胞中一个微小的元素。若要细胞中的一个小元素去理解整个身体的组织,的确有些困难。
现代人用天文望远镜时时刻刻地观察宇宙,想一探究竟。然而,纵使人类能够了解宇宙的全貌,可是还是无法知晓宇宙的造物主到底是谁。就眼前来看,人类连宇宙都还不了解,更不可能了解造物主。总之,我想强调的是,如果人类无视宇宙之间有“某种伟大的存在”或所谓神的概念,或根本不承认它的存在,在此前提下也不可能解说宇宙的真相。
假设宇宙是由造物主创造的,接着人类也诞生在同样的宇宙中,也许有人会想到:“造物主是绝对的存在,是否也因此掌控所有的宇宙万物呢?”例如,当人类思考的时候,到底是基于自己的意识在思考,还是宇宙意识的作用让他思考呢?
我认为有关这个问题,不妨认定是“自己在思考”比较容易理解。
造物主只给予人类最原始的意志,也就是“万物皆朝着更幸福美满的方向进化、发展”的意志。既然宇宙是千变万化,没有固定样态的,在事物有如万丈波澜、此起彼落的世界中,偶尔发现在A身上发生了X事件,在B身上发生了Y事件,我们无须思考这样的现象是否是因为造物主让X事件发生在A身上、让Y现象出现在B身上,因而认定是造物主有意的安排。我认为,这只是随机、偶然的现象罢了。
我们不妨将遍布于寰宇之内的宇宙意志称为“爱”,造物主就用这种单纯、美丽的爱包容万物,但是同时也给予了我们“自由意志”。
·造物主(2)
换言之,造物主并未用有形的方式掌控宇宙间事物的运行,只在人类的灵魂中植入属于他的根源物质,然后就让人类自由发展。
所谓的“自由”,对人类而言是非常重要的东西。随着这种自由,人类可以自由地行善,也可以自由地做恶。
当我们自由地从事行动时,其实只是执行脑细胞的指令,而在所有的指令中最具优先权的就是释迦牟尼口中的“烦恼”。
此处的“烦恼”是指人类为保住自己的肉体,自然而然产生的欲望和本能。
随着生命的诞生和持续进化,动物为了生存和保护自己身体的安全,自然会具备各种防卫本能,其中一种本能就是欲望。例如,为了维持生命现象而养成食欲,为了留下后代子孙而产生情欲,皆属于此种欲望。再加上人类拥有自由,自然而然就会随着欲望展现各种行动。
这样的欲望具有重大的意义。假如所有人都像印度圣雄甘地一样当一个非暴力主义者——“即使被杀也不反抗”,我担心人类有可能因此而灭亡。
自然的现象是,人类为了维持生命与肉体的存活,甚至维持种族的存活,即使看到他人只要一碗饭就满足了,自己却往往想要拿到三碗饭以确保食无虞。此外,也会追求异性,产生想要繁衍众多子孙的欲望。这些都是人类为了生存所必需的欲望。
人类在拥有肉体的前提下,自然产生了以自己为重心、想全力保护自我的欲望,这种欲望的作用与造物主毫无关联,而是随着人类自己内心的烦恼而展现的。
换言之,造物主用爱怀抱一切,让宇宙全体朝着好的方向发展和进化。因此,大体而言,宇宙整体正朝着好的方向不断进化。但是,由于造物主给人类以自由意志和肉体,人类有时也会朝着自己想要的方向进化。
因此,宇宙间不可能因“毫无办法”而放弃进化。因为人类既可以朝造物主给予的方向进化,也可以朝自己的方向进化,其原动力则是“提升心智”的意识。
然而放眼周遭,依然有很多人蒙蔽心智,终日追求欲望。世界已经进入如此富足的时代,物质文明已经如此发达,可惜人类还是不满足,原因就在于人类的欲望也愈加膨胀。
因为人是自由的,可以不受拦阻地追求欲望,但是那只是个人的目标,而并非宇宙的目标,更严重的问题是,这样做只会破坏而不能保护地球。
我们如果考量地球环境就应该可以了解,除了控制自己的欲望和地球上所有生物共存共荣之外,人类并没有更好的路可走。总之,知足和控制欲望对人类而言是必学的功课。
以上所说的功课,其实也就是所谓的“智慧”。而这样的智慧是人类与生俱有,被造物主藏在他给万物的“爱”之中的。有很多认真修行的宗教家,通过宗教的修炼可以觉察到这些智慧。此外,关心地球环境的智者人数的增加,对人类的进化也有宝贵的帮助。
·欲望
事实上,不论眼前是否贫穷、是否罹患病痛,只要下定决心,谁都可以做到让自己的心灵多一些平静,让自己的人格品质和灵性多一些提高。
有人认为人有“原罪”,乍听之下,这种想法似乎与“人是最有价值的存在”相斥,然而事实并非如此。
根据佛教的说法,烦恼是罪恶的根源,所谓的六大烦恼是:贪、嗔、痴、慢、疑、见。
首先提及的“贪”,由字面就可以理解,指的是想将一切据为己有的贪念;“嗔”则是因个人内在的骄慢肤浅,而容易引发愤怒的言行;“痴”是在无常的世界中妄想永恒不变,当事实与自己的期望有出入时就显露出痴愚,发出不满的抱怨声;“慢”是傲慢不逊的心;“疑”是怀疑真理的心;“见”是用负面的观点看待诸事的心。六大烦恼之中,又以“贪”、“嗔”、“痴”为人类惯常烦恼的根源,称之为“三毒”。
释迦牟尼提及的六大烦恼,其实也是人类生存上必须具有的本能,没有这些本能,人类可能就无法保护自己肉体的安全。
例如,“疑”之心,日本人喜欢用“深深怀疑”或“心思深沉”的字眼来形容人的多疑。在原始世界里,没有尖牙利爪的人类想在丛林中存活,唯有尽量用心去思考和行动,以防范突如其来的危险。
而如果有食物时不趁机吃饱,又不知何时才能猎捕到下一餐,那么不留意的话就可能被迫绝食十天半个月,因此人类逐渐养成了这样的贪心:不只吃一餐的分量,最好连明天的食物也一并享用。由此可以了解,贪心本来也是出于人类自卫的本能。
总之,“烦恼”是造物主初始之时赐予人类的智慧,为的是让拥有肉体的人类能够自我防卫。只是有些人擅自滥用了这种智慧,并利用造物主给予的自由来做坏事。
因为是自由的,所以将自由发挥得淋漓尽致,让自己的欲望恣意泛滥的大有人在,他们大叫着:“只要我喜欢,有什么不可以?”然而自由如果无限制地扩张,结果就会变成日本人口中“比谁都贪婪”的族群。其实欲望本身并非罪恶,凭借欲望毫无节制地为所欲为才是罪恶。
因此,人类有必要适当地控制一己的欲望,以免造恶,于是佛教呼吁人应该持守戒律,也就是六波罗蜜(“波罗蜜”为古印度语,意为“渡到彼岸、事做好了”,在此指六种菩萨的行为)中的“持戒”。
持戒之外,佛陀强调人应该“布施”,也就是帮助别人。所谓布施,是指用慈悲之心对待宇宙万物,帮助它们生存发展,这也是源自造物主最原始的爱的行为。
佛教教人用持戒来控制自由和欲望的滥用,并且布施于人,能这样做就称为“走菩萨道”。相对地,如果任由烦恼带来的欲望滋长,便可能变成为害人群的恶魔。
总之,人类同时具有善、恶两种本质,可以晋升为大慈大悲的佛,也可以堕落为穷凶极恶的魔。
可以说,这个世界是为了净化人的“心灵”而设的修炼场,通过修行提升人性,创造更完美的人格,也是人生的目的。同时,拥有烦恼和自由的人类,很容易堕入罪恶的魔道。为了防止人类堕落,释迦牟尼特别提出“六波罗蜜”开释众生,提高个人的心智并走入菩萨道。
刚才叙述的“持戒”和“布施”是前两种方法,第三种则是“忍辱”。眼前的世界是个无常而且变化万千的世界,忍耐和顺应这些变化以强化自己的心智就是忍辱的真义。似乎世界的无常和变化才是常态,人类每每遭受灾难、病痛和各种苦难时,能否承受这些打击,对人类而言极其重要。
第四种方法是“精进”。地球上所有的生物都拼命地寻求生存,无论是植物还是动物,自然界里几乎找不到怠于生存的生物。即便是路旁的杂草,无论被酷暑包围还是被严冬侵袭,都要努力不懈地延续生命。似乎只有人类例外,总想过闲散的生活。但是从整个自然界努力求存的法则来看,人类实在没有理由不付出更多的努力。
除了时刻“持戒”、“布施”、“忍辱”及“精进”,有时不妨通过坐禅来稳定自己的心神,这就是第五种方法“禅定”。时时禅定,就会达到最后的“般若”(智慧),也就是了悟宇宙的真理,达到开悟的境界。这就是释迦牟尼留下的“六波罗蜜”。
诚如前面提及的,能够在生命结束前尽量提升自己身为人类的品质,才是人类最终极的目的。根据书籍上的记载,释迦牟尼在他涅槃(往生)之前就达到了完全开悟,然而开悟的境界是何其高远?能够达到开悟的人生是多么幸福,但是或许在数百万人之中才能出现一个大开悟者吧!
不过,也不能因为这样就认为:“再怎么努力也不能开悟,那么努不努力不是都一样吗?”这种思维是错误的。依我的看法,释迦牟尼期望的是,人类能够尽量净化自己的心灵。因此,人类在往生之前,无论如何都要一步一步地使自己的心灵更趋美丽。这件事对人类而言十分重要。
更具体的说法是,多数人都希望在自己离开世间时,让周遭的人都称赞自己“那个人品行真好”、“他真是个好人”,并以此作为人生的目标。
换句话说,这些人将临死之前能够提升多少品行和人格,看成代表自己此生成功与否的人生奖章。至于事业是否成功、是否拥有博士学位、是否在企业或组织内居于崇高地位,对他们而言是没有价值的。总之,只要想到这些,心情自然会变得越来越轻松。
事实上,不论眼前是否贫穷、是否罹患病痛,只要下定决心,谁都可以做到让自己的心灵多一些平静,让自己的人格品质和灵性多一些提高。
一般人在遇到经济困难或生病时,心情往往会变得比较慌乱。然而,如果能及时改变自己的想法,例如想到“穷有什么关系,三餐还有饭可吃就满足了”,人生观自然就会遽然改变,生存的勇气也会随之涌现。
然而,也有一些人沉溺于享受安逸的生活环境,宁可让自己的心灵维持在贫乏的状态,他们担心的只是自己的财富是否减少了。这样生活的人,再怎么努力也无法创造出人生的价值和个人的魅力。说句真心话,这样的人生距离生命真正的目的只会越来越远。
·意识与灵魂(1)
意识体并非停留在某一个个体中,它不断移驻到下一个“我”的身体里,借此提升自己的心智、品德和人格。因此,我们不只对此生的自己要负责,对来生的自己也要负责。
何谓意识?当有人用手捏你的脸颊时,你会感到疼痛,这就是一种意识。这种意识是脑细胞捕捉到表皮神经的反应,随之产生“痛”的感觉。人类不但有这种肉体上的意识,也有一种与生俱来的意识,那是一种前世的意识或记忆。
所谓记忆,是一种被储存在脑神经元里的东西,然而这又是什么呢?
记得有一次去参加小学同学会,席间有人说:“你某年某月某日,做了这样的事……”甚至记得当时老师的表情,这种超人的记忆力实在让人惊讶。这些记忆全部被保存在神经元内,提取时难免令旁人心生疑窦,但同时却又让人感觉如此真实!
难怪有人不解。随着岁月的流逝,人类的脑细胞数量会逐日减少,但属于有机物质的神经元却可以保存五十年,丝毫未受损,这点确实让人难以置信。
记忆又是如何被保留的呢?我认为是把经过脑细胞反应后的资讯储存在所谓的意识内,因而才被保留下来。总之,人类自出生到死亡之前,意识体不断累积保留了所有的记忆。
很多人一听到“前世”、“意识体”、“灵魂”等字眼便禁不住皱眉头,但是我却相信灵魂的存在,也相信人类死亡的时候,灵魂或所谓的意识体会与肉体分离。换句话说,人死亡时,内在的意识并不会与肉体一齐消失,只是离开身体进入另一个空间罢了。
如果把人比喻成电脑,就能更清楚地理解意识体的定义。简单地说,只有硬件的电脑是无法运作的,还需要安装软件。对人类而言,肉体如同电脑的硬件,必须有作为软件的灵魂进驻以后,才开始发挥“人”的功能。
如此一来,意识不就如同电波,能够不断对外发射能量吗?举凡古代所谓的以心传心法门,还有人类的心灵感应,或是昆虫能反应大环境的变化而对人类提出警讯等,这些情况的产生原理与意识极为相近。
问题在于,人类的肉眼既无法窥见意识这种东西的形状,也看不到死亡时意识体究竟如何离开肉体并去往何方。只能以意识体与宇宙意识既然属于同一种存在,而去想象离开人体后的意识体应该遍布在宇宙之间。
此外,我们也能想象,离开人体之后的意识体,将会通过轮回转生的方式,进驻到别的肉体之内继续存在。
书中频频使用“意识体”这个词语,很多人可能认为“意识体”与“灵魂”并无差别,那么为何我一定要用“意识体”这个词汇?主要是因为“灵魂”这个词语太过抽象,容易引起误解。
另外,有关肉体死亡之后,“意识体”会离开肉体的情况,在不少记载濒临死亡经验的书籍中都曾提到过此等耐人寻味的话题。
例如,有人临终时“看见”自己的肉体横躺在病床上,医师触摸着自己的身体,对家属宣布:“他已经进入弥留状态。”病房顿时充满了家属的哭泣声,然而那时自己却想:“我还活着呢,为何哭呢?”这样的实例并非少见。虽然科学至今都无法证实,但因为不乏实例,所以很难一概否定意识体的存在。
我认识的人之中,也有人拥有过濒临死亡的体验。
他于半夜心脏病突发倒卧家中,妻子很快叫救护车将他送到医院急救,到医院时心跳已经停止。经过三次心脏电击急救后,终于又有了生命的迹象。
翌日清晨,我接到消息后到医院探望他。病人的意识十分清醒,医生说已无大碍。“好险呀!”他一边嚷着,一边告诉我他的濒死体验。
 
回复
3楼 2010-05-27 00:01回复 3楼
儒医 儒医
《人为什么活着》三
·意识与灵魂(2)
他说,在家时感到身体不适之后就倒地不起,他记得倒下后被送到医院,当时自己的心跳已经停止了,因此被送到急诊室,医生会诊之后心脏仍然处于停止状态,因而引起医生和护士的惊慌。他说的下面这段话非常有趣:“最初觉得身体很痛苦,之后的感觉却越来越好。猛一抬头发现自己不知不觉间走进花园里散步,这时你迎面走过来,问我:‘你在做什么?’我吓了一跳,此时正好被电击,心脏又开始跳动了……”这是他亲口说出的真实的濒死体验。
根据一般常识,心脏病发倒地、心脏停止跳动,表示意识已经不存在了,然而他却很清楚地记得当时的过程和状况。正是这个理由,让我相信人类的肉体和意识是分别存在的东西。当然,理由不止于此,现代医学也使用所谓的催眠疗法。已有实例显示,只要使用催眠术就可以让患者增加自愈能力、免除疼痛和增强免疫力。
催眠疗法中有一种方法称为“催眠回溯”,是指利用催眠让人回溯过去的记忆,这属于心理学疗法。利用这种疗法,可以让人的意识回到出生的时刻,甚至可以出现自己仍然在母亲的子宫和产道中的疼痛感觉。利用催眠回溯还可以继续追溯到出生之前,也就是前世的状况。
这方面的书籍所记载的实例,都是利用催眠状态让人回忆前世的生活实况。例如,前世生在古希腊的人,尽管此生从未去过希腊,进入催眠状态后,却能说出古希腊的语言。太多类似的实例可以证明,人类具有可以保存前世记忆的意识体,若非如此,人类也无法解释以上的事实。
传说中有一则关于灵媒的小故事。提到灵媒,总让人觉得难以置信,但是此人不仅为文学博士,还是日本神社的最高管理者(神官)。他拥有不可思议的力量,当他集中意识,进入非常专注的状态时,便可能看出一个人的前世。
据说,他曾经为了指点某位信徒的烦恼,使用过这种能力。他描述了对方前世的身世,包括他所属的豪门的姓氏,以及因为在某场战役中杀过人,因此面临眼前的祸端。
但是由于正史并未记载那场遥远的战役,因此他的说法无法立刻取信于人。直到数年之后,因为辟建高速公路,才意外挖掘到这位灵媒所说的战场遗迹。灵媒竟然能说出连历史都不曾记载的事迹,这件事不仅让历史学家感到震惊,也为日本的野史加添了新的一页。重要的是,假如人类不具备能记忆前世的意识体,就不可能出现所谓的灵媒和灵媒口中的神奇故事。
再举个身旁的例子。我也是为人父母,有时难免会发现,自己的孩子讲出不像自家孩子会讲的话。孩子的某些外观特质承袭自父母,脸形五官也有些近似,有些习惯和言谈内容也和双亲一致。但是,偶尔会出现让父母觉得和自己相差十万八千里的言辞,此时不禁让人怀疑:“这小子是我的孩子吗?”
此外,如果同时拥有三个儿女,往往三个人的个性都不一样,为何用同样的方法却养育出不一样的孩子,这种现象常常叫人纳闷。孩子之间并非只有某些地方有差异,而往往是根本完全不同的。
儿女之中难免有性子猴急的小鬼头,但是他的兄弟却个性稳重。也有人“歹竹出好笱”,生出能力比自己强很多的下一代。
为何会发生这种状况?我认为这是具有前世经验的意识体,在未出生之前就已经进入新生儿体内的缘故。
人死后将去往何方?三十年前一位前大阪大学的教授曾就此疑问著书讨论。他说,人死后灵魂就像病菌一样浮游在空中,曾经有户人家生出和死去的祖父十分神似的孙子,就是因为祖父的灵魂变成像病菌一样的浮游物质,然后进入新生儿体内重新诞生为人。
这样的说法很有趣,但我无法采信。我更相信,是因为人活着的时侯,遭遇各种经验和试炼,并将这些记忆积蓄在意识体之中,等到死后,意识体再度转生到别的个体中。
为何人会转生呢?我想,是因为人类认为前一世的自己不够完美,想再生为人,再度磨炼自己的心智,使之更趋于完美。
例如,有一个意识体原本想出生在有钱人家,期望呱呱坠地之后在家人的呵护下好好修行,自由自在地过日子。结果反而终日被烦恼、欲望所困,临终之前才发现自己的人格品质比孩提时期更糟糕。于是,其意识体再度反省并发愿,希望转生到新的生命中,重新修炼自己。
就这样,人类依靠不断地转生来提升自己的人性,再慢慢地锻炼出高尚的神性,到达所谓如来的等级。根据佛教的说法,到了如来的等级就不再轮回转世了。
因此,意识体并非停留在某一个个体中,它不断移驻到下一个“我”的身体里,借此提升自己的心智、品德和人格。因此,我们不只对此生的自己要负责,对来生的自己也要负责。
·科学(1)
现代的科学家都相信,无论是动物或植物,在进化过程中如果环境突然转变,只有对新环境适应力最强的才可以存活下来,这就是达尔文“适者生存”的进化论。我不是专家,但是我想就达尔文的进化论提出不同的看法。
日前,有位京都大学的原子物理学者兼宇宙物理学教师也提出了达尔文的理论,当时我就昆虫的拟态(伪装)本能提出了个人的意见。
我说:“有一些昆虫的身体看起来就像是一片枯叶或一根枯枝,据说是为了适应环境产生的突变,以利存活,但是世上也有不需要变成和枯叶一样就能存活的昆虫,即使有此必要,也不必相像到这种程度吧?”学者回答我说:“那是经过超乎人类想象的长远时间才演化出来的。”这是根据“或然率”的说法,于是我又提出不同的看法:“难道这不是昆虫面对天敌、生死一线间的生命危机时刻,发出强烈的意念所造成的吗?或许,它想到如果能立刻变得像枯叶一样,就能逃过一劫,难道不是这种意识导致DNA产生突变吗?”
科学不断进步,不就是那些先驱的科学家们“想做这个、想研究那个”的意识活动导致的结果吗?如果说科学正如我所说,也是意识作用的结果,那么生物的进化不也可能是意识的产物吗?
有些分子生物学家认为,人类的DNA是自私的——一心只想让自己的品种存活下去。问题是,将面临环境冲击时DNA突然转变的偶然因素,当成整个物种的进化原理来看是不合理的。还有一些案例显示,有时候DNA偶然地产生少许排列上的变化,结果导致人类罹患癌症;然而事实也显示,人类的意识足以改变DNA的排列,并且导致癌症发病。
我认为DNA产生突变并非完全基于外在的因素,意识体或意识等内在因素的影响也会导致DNA的突变。例如,根据进化论的说法:“大象的鼻子长是因为长期适应环境所造成的”。如此说来,长期和大象共处一个环境的其他动物也应该一样,那么为何只有大象是长鼻子?
再看看大象用鼻子将食物送进嘴里的样子,其实并不是很方便,就算是为了适应环境,感觉上也不需要那么长的鼻子吧?因此,我怀疑大象的鼻子长,难道不是因为它想要有个长鼻子吗?
长颈鹿的情况也一样!如果是为了吃大树的叶子,长颈鹿的脖子才变长,附近的动物也应该出现类似长颈鹿的脖子,但是放眼非洲的热带大草原,脖子长的动物却只有长颈鹿而已。
再回头看看人类世界,我们不是也经常嚷着“我想做这个”、“我想做那个”吗?因为这种意识,所以我们才能不断向前进步。
此外,人类有所谓的“职业脸”。例如,刑警有刑警的眼神,小偷有小偷的神色,这是因为职业意识带来了外貌的改变。记得小时候常被教导“相由心生”,意思是说,人如果不能经常保持漂亮干净的心,那么容貌也会变得越来越丑陋。
这里的心,就是我所强调的意识,意识的改变可以影响DNA,这也是我想强调的重点。
DNA的改变可以是短时间、瞬间的改变,也可以是长期累积的结果。例如昆虫的拟态、大象的长鼻子以及长颈鹿的脖子,应该是属于长时间受意识影响,逐渐演变的结果。
我的想法似乎摆明了要挑战达尔文的进化论,这很容易被戴上“不科学”的帽子。但是,我一方面认为进化论不一定完全正确,另一方面也相信现代科学应该可以证实这些新的立论,因此提出来供读者讨论。
·科学(2)
再者,现代社会一味地强调科学,任何事物都只能用科学的角度去解释,但是为了创造更先进的人类与社会,是否也应该设法善用哲学理论呢?这样的思维几乎是被人类遗忘了。
我认为,凡事并不一定要从是否符合科学这个惟一的角度着手,只将符合科学原理当成首要原则,而应从“对人类和宇宙而言,何种思维方法是必要的”这一角度去思考。
可惜科学界至今仍未出现有关这种思维的理论,即使有人提出来,也会立刻被评价为“不科学”,而继续被忽略。如果科学界依然不改变这种态度,我认为所谓的现代科学很难引导人类走向真正的真理。
例如,人类最初发现原子时,认定原子是世界上最小的物质;到了粒子被发现时,则推翻了原子最小的见解;研究继续进行的结果是,目前又发现了比粒子更小的物质,即夸克。
事实显示,现代科学已经证实的真理,未来还是可能被推翻的,因此,所谓的科学只不过是“目前能力所及所了解的有限事实”罢了!我们无法用科学正确解释所有的现象,也无法确认已经被科学证实的事物就是惟一的真实。
拥有博士头衔的麻醉专家青山圭秀曾经在他的著作中提到,科学方法尚无法说明整个麻醉的原理。为何用了某种药物之后,人类的感官会停止运行,虽然在医学上已经正式承认这样的医疗行为,但是就理论方面而言,仍有很多疑点无法解释清楚。
就麻醉而言,最简单的反应就是人类因此失去痛感,这种感觉可以说是构成意识的基本要素(也是机能),但是至今为止科学仍然无法说明此种反应的原理。
此外,有关精神疗法方面,听说使用抗抑郁药物可以达到类似的效果。有实验显示,用面粉代替感冒药给病人服用,结果竟然有三分之一的病人也能康复。我认为,这是因为病人都具有“吃药可以治病”的意识,正是这种意识让他们恢复健康。
然而,以现代科学的研究方式,想要探究意识的真相是不可能的。科学界最怪异的地方在于,不但无法及时建立一套可以研究意识活动的方法,而且一遇到与意识有关的问题,就毫不考虑地搬出“这不符合科学原理”的结论,立刻把问题丢开。
即使科学界很努力地钻研一些小小的研究,确认一些理论并汇集成册,仍然对全盘了解意识没有帮助。就像很努力地制造零件,并将所有的零件拼装成一部机器,结果拼装出来的机器可能可以运行,也可能停滞不动。换句话说,要制造一部机器,首先应该全盘理解这部机器的功能,才能着手开始进行。
以此观点重新考量科学界对意识的研究时,我们必须先将人类和宇宙视为整体作全面性的观察,同时有必要从造物主(即宗教提及的上帝或神)的角度来审视这个世界。
研究时必须考虑,单从小处着手,无论如何,也是无法理解全貌的。我觉得,现代的科学界和科学家们的研究多流于见树不见林。我认为,现代社会更需要的是从造物主的角度来审视世界,也就是环视整个宇宙和人类的问题之后,再认真考虑,人类到底要如何思考,才能让这个世界变得更美好。
作者:[日]稻盛和夫
 
回复
4楼 2010-05-27 00:09回复 4楼
儒医 儒医
个人简介
稻盛和夫,1932年出生于日本鹿儿岛市,1955年毕业于鹿儿岛大学应用化学专业。他与松下幸之助(松下公司)、盛田昭夫(索尼公司)、本田宗一郎(本田公司)并称为日本“经营四圣”,他也是“四圣”中目前惟一健在的一位。他一人创建了两家“世界500强”企业——京都陶瓷株式会社(京瓷)和日本第二电电株式会社(KDDI)。前者在精密陶瓷零部件、电子元件、半导体零件、光学器材、通信终端设备、数码信息处理设备、环保能源设备等领域是屈指可数的综合性跨国高新技术企业;后者为日本第二大电话公司,也是日本第一家从事电话服务的民营企业。稻盛和夫现任京瓷和第二电电名誉会长。
内容简介
本书共三部分二十一章,作者用浅显易懂的语言,从宇宙、心智、欲望、人类的本性、人生的考验、苦恼与憎恨、共生与竞争等多个维度深入探讨了“人为什么活着”这一哲学基本命题,并由此展现了作者深刻的人生与经营智慧,揭示了企业永续经营、基业长青的奥秘所在。本书是写给每一位中国企业家的心灵读本,是企业家的人生与经营指导书。
本书是稻盛和夫先生思想的总结与精华。全书共三部分二十一章,作者用浅显易懂的语言,从宇宙、心智、欲望、人类的本性、人生的考验、苦恼与憎恨、共生与竞争等多个维度深入探讨了“人为什么活着”这一哲学基本命题,并由此展现了作者深刻的人生与经营智慧,揭示了企业永续经营、基业长青的奥秘所在。
 
回复
5楼 2010-05-27 00:12回复 5楼
儒医 儒医
本书评论
书评人:于士超
稻盛先生认为,人的生命包括肉体和精神(灵魂) 两个方面,人总有一死,所谓“死亡”,可以设想为:肉体留在现世,而灵魂朝另一个世界开始新的旅程。就是说肉体消灭了,而“我”却以“灵魂”的形式永存。
在死亡到来之际,你今生创造的一切东西都必须留在现世。名誉、地位、财产,一切都只能放弃,只剩灵魂,灵魂开始新的旅行。
因此,人从生到死这期间,怎样把灵魂变得纯洁,这才是人生的目的。人生的成功和失败、幸运和灾难,人生中遭遇的一切事情都可看作上苍对我们的考验,是上苍给我们的“提升心性、磨练灵魂”的机会,因此我们要由衷感激。
稻盛先生这一观点虽然带有某种宗教色彩,却奠定了他坚持“利他经营”的思想基础。他认为只有抱定这样的人生目的,自己的人生的每一刻才能活得充实,活得精彩,才能把自身的潜力发挥得淋漓尽致,才能让事业获得持续成功,才能让自己和他人幸福快乐。
 
回复
6楼 2010-05-27 00:13回复 6楼
儒医 儒医
书评人:郑伟强
稻盛和夫先生27岁开始创业,白手起家40年间创建了“京瓷”和KDDI(日本第二电信电话) 两家世界500企业,这已经是举世罕见。但是更可贵的是,稻盛先生还是一位出色的哲学家。季羡林先生说:“根据我七八十年来的观察,既是企业家又是哲学 家,一身而二任的人,简直如凤毛麟角。有之自稻盛和夫先生始。”
稻盛先生的哲学并不是在他成功和成名以后才总结出来的,在 他创业之前,在一家亏本企业当科长时,他就已经在工作实践中开始探索人的心态同人生和工作结果之间的关系。当他创业后,就把自己在经营以及生活实践中一点 一滴的感悟记录下来,汇编成“京瓷哲学”(后又被别人称为“稻盛哲学”)的小册子,发给员工学习,并与员工一起在实践中贯彻。
稻盛先生在经营实践中悟出了“稻盛哲学”,并把“稻盛哲学”忠实地贯彻于经营实践,使事业获得巨大发展。又把在发展中的新的实践经验再提炼,进一步丰富了“稻盛哲学”。50年间不断循环,使经营和哲学,理论和实践达到高度的、近乎完美的统一。
《人为什么活着》这本书中有两个问题让我感受至深。
第一, 人为什么活着?
稻盛先生从正面回答了这个人生最基本的问题。
2008年10月28日马云先生专程去日本京都向稻盛先生请教“企业家灵魂的问题” ,实质上就是这个人生目的问题。
人为什么而活着呢?认真提出和思考这样问题的人并不多,我们芸芸众生只是活着或想着要比别人活得更潇洒,至于究竟为什么活着,生活的意义何在?似乎不必考虑,想思考也深入不下去。有些人甚至迷失了人生目的,因而误入歧途。
稻盛先生说:人生的目的在于“提升心性、磨练灵魂” ,或者叫“净化心灵”、“纯化心灵”、“提高人性”、“提升人格”等等,都是同意语。再换一种说法,人生目的在于“为世人、为社会做奉献” ,因为只有心灵纯洁、人格高尚的人才能一辈子为别人、为社会做贡献,而不计较自己个人的得失。
为什么会得出这个结论呢?稻 盛先生说,他年轻时就立志要把“京瓷”办成行业内日本第一、世界第一的企业。后来这个目标顺利达成,甚至超过了。世界上好几所大学授予他“名誉博士”的称 号,他名满天下,早已功成名遂。但是他深切地感觉到,这类世俗的名誉、财产、地位并不是人生的真正目的。
稻盛先生认为,人的生命包括肉体和精神(灵魂) 两个方面,人总有一死,所谓“死亡”,可以设想为:肉体留在现世,而灵魂朝另一个世界开始新的旅程。就是说肉体消灭了,而“我”却以“灵魂”的形式永存。
在死亡到来之际,你今生创造的一切东西都必须留在现世。名誉、地位、财产,一切都只能放弃,只剩灵魂,灵魂开始新的旅行。
因此,人从生到死这期间,怎样把灵魂变得纯洁,这才是人生的目的。人生的成功和失败、幸运和灾难,人生中遭遇的一切事情都可看作上苍对我们的考验,是上苍给我们的“提升心性、磨练灵魂”的机会,因此我们要由衷感激。
稻盛先生这一观点虽然带有某种宗教色彩,却奠定了他坚持“利他经营”的思想基础。他认为只有抱定这样的人生目的,自己的人生的每一刻才能活得充实,活得精彩,才能把自身的潜力发挥得淋漓尽致,才能让事业获得持续成功,才能让自己和他人幸福快乐。
第二, 人应该怎样度过自己的人生?
稻盛先生创建“京瓷”时只有27岁,一个新生的弱小的企业,资金、设备、客户等资源都不足,处于不景气的经济环境之中,同行业中有强大的竞争对手,自己 又不懂经营,缺乏经验。像一只小船航行于大海之中,随时可能被风浪吞没。企业究竟能不能生存发展,怎样做企业才能顺利发展,怎样做才能避免企业破产,避免 员工因失业而流落街头,怎样做才能对得起信任自己、慷慨解囊的股东们,稻盛先生一面拼命工作,一面苦苦思索这一类问题,却找不到答案。
此时,稻盛先生读到了安冈正笃写的《命运和立命》一书,就是解说400多年前中国明代袁了凡所写《阴骘录》的一本书 (详见本书第十二章) 。书中的故事和观点让稻盛先生恍然大悟,这就是决定每个人人生的所谓“命运和因果报应的法则” 。
人从生到死的整个生命历程中,有许多东西似乎确是命中注定的。究竟是自然决定的,还是上帝决定的,谁也说不清,但每个人都背负着各自与生俱来的命运,降 生到这个世界,这一点似乎很难否定。而且除了个人的命运之外,还有家庭的命运,我们所在的组织和地区的命运,以至国家的命运,地球的命运等等。而个人的命 运就根植于这种种更大范围的命运之上。
拿稻盛自己来说,出身贫困;小时候正逢战争,家屋被美军的飞机炸毁;小学毕业两次没 考上理想的初中;13岁时染上肺结核,差点丧命;考大阪大学又落第;毕业时还找不到工作;好不容易进了一家公司,又是连续10亏本、连工资也不能如期发放 的企业。这些都不是稻盛自己的愿望决定的,它们都属于命运的范畴。
但是命运不是宿命,因为决定人生的除了命运的法则之外,还有一条更重要的法则,就是:“善因生善果,恶因得恶果” 的“因果报应的法则”。这条法则可由每个人自己掌控。
稻盛先生毕业于理工科大学,从事技术开发和企业管理工作,信奉科学合理的思考方式,长期来对科学无法解释的“因果报应法则”内心很难认同。同时,不公正 的社会现实好像也说明“因果报应法则”并不灵验。再则,由于命运要素的干扰,使“因果报应法则”并不像一加一等于二那样简单明白。当某人命运不济时,他想 些、做些好事并没马上获得好报; 而有的人想了、做了坏事并没立即得到恶报, 因为他命运暂处强势。就是说原因和结果之间往往有一个时间差。
当稻盛先生苦闷彷徨时,袁了凡的故事给了他一种启示,“原来如此,人生原来是这样的。前面有什么样的命运在等待自己,虽然不清楚,但是,在难以捉摸的命 运的安排下,遭遇各种事情的时候,我们却可以坚持'想好事做好事',只要以这种态度来度过自己的人生,不就好了吗。”
稻盛先生通过对各种社会现象以及对自己亲身实践的反复深入的思考,不仅相信了“命运和因果法则”,而且认为这才是人生、社会乃至宇宙最根本的法则。
稻盛先生说:“命运乃经纱,因果法则乃纬纱,两者交织而成的布就是人生。”
稻盛先生认为,只要坚持“想好事做好事” ,将正确的事情以正确的方式贯彻到底,人生一定会出现转机,甚至可以从根本上改变命运的走向。
正因为他将 “因果报应法则”变成了信念,并在实践中忠实地贯彻,使他对事物的判断变得很简单,他的人生和事业很顺利地获得了巨大的成功。
回复
7楼 2010-05-27 00:15回复 7楼
儒医 儒医
《人为什么活着》:稻盛和夫的9点经营哲学 作者:湛庐文化
 
“为何只有京瓷能够一直保持成功?”
我总是这样回答:
“是由于它拥有坚定的经营哲学,并将之与员工共享。”
——稻盛和夫
 
在缔造京瓷的艰苦时期,稻盛和夫通过对工作和人生中各种疑问的自问自答,不断思索,进而产生了指导京瓷走向成功并保持基业长青的独特而深刻的经营哲学。
稻盛和夫的经营哲学涉及的范围之广、内容之深并不是在有限的文字中可以一一论述的,现将其中一些关键性内容总结出来,与读者分享。
 
1.回到原点:“何为正确的做人准则?”
这是稻盛和夫经营哲学的原点。稻盛和夫认为,任何经营行为都不得违反社会的一般道德标准,要符合做人的道理,随时都要以“何为正确的做人准则”为标准来作出判断。
“何为正确的做人准则”这一判断标准基于人类与生俱有的良心,衍生自最基本的伦理观和道德观。“不要撒谎、不要贪得无厌、不要给他人添麻烦、要正直……”这些孩提时代父母和老师教导我们的作为人应该遵守的原则,是大家所熟知、最简单最基本的人生规范。
所以,在日常的判断或行为过程中,每个人都应该遵守这些规范,把它们作为经营的指针,作为必须遵守的判断标准。这样,经营就不会迷失方向,并能取得最后的成功。
 
2.“以心为本”的经营
“以心为本”是稻盛和夫经营哲学中的核心概念。他说:“我到现在所搞的经营,是‘以心为本’的经营。换句话说,我的经营就是围绕着怎样在企业内建立一种牢固的、相互信任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这么一个中心点进行的。”
京瓷公司是从一个既没有资金、也没有信誉和业绩的街道小工厂起步的。当时,它所拥有的只是仅有的一点点技术和相互信赖的二十八名员工。白手起家的稻盛和夫认识到,虽然没有比人心更易变、更不可靠的东西,但是一旦建立起牢固的信赖关系,那么也没有比人心更加可靠的东西。因此,他决定“以心为本”来经营公司。为了公司的发展,每个人都竭尽全力。经营者不负众望,努力工作;员工们相互信任,不图私利。之后,在创业中虽然遇到了各种各样的艰难险阻,但依靠着这些坚实而又紧密相连的心性基础,依靠着这一简单执著的经营理念,最终渡过了难关,成就了今天的京瓷。
“以心为本”的经营哲学归根结底是在企业中形成了强大的凝聚力。公司成员不再是受支配的雇员,而是具有主人翁意识的共同创造者。
 
3.共生循环思想
稻盛和夫提出的共生循环思想其基本含义是:在保持人类社会、地球、自然界生态平衡的基础上,使人类与自然界形成良性循环,和谐共存。他认为,在横向上,人类的发展必须建立在与自然和谐共存的基础上;在纵向上,人类对自然产品的利用必须控制在使其能够循环再生的范围内。基于此,稻盛和夫专门组织人制定了《京瓷环境宪章》,并积极致力于开发环保型产品。
 
4.制定光明正大、顾全大局的崇高使命与愿景
稻盛和夫认为,企业经营者必须明确经营企业的目的和意义,进而制定出光明正大、顾全大局的崇高目标。
“追求全体员工物质与精神两方面幸福的同时,为人类和社会的进步与发展做出贡献。”这是京瓷公司的经营理念,也是京瓷事业的崇高目标。这个目标表明,京瓷追求的不是经营者个人的利益,而是全体员工及其家属的共同利益。这样的目标自然可以得到广大员工的认同,并形成强大的企业凝聚力。
 
5.将强烈而积极的愿望深入到潜意识中
稻盛和夫非常强调潜意识在企业经营中的作用。他认为,应该在头脑中不断描绘愿望实现时的情景,这样,日复一日,就能把强烈而积极的愿望深入到潜意识中。即使客观上存在重重困难,几乎没有成功的可能,也必须坚定信念,抱定必须成功的强烈愿望,这是使事业成功的原动力。他认为:“极好的机会都隐藏在平凡的情景中,但它们只能被那些有强烈目标意识的人所发现。”
在此基础上,稻盛和夫特别强调“以将来进行时来看待能力”。在制定新目标时,要给自己规划出一个超出现有水平的更高的目标,并为在未来某一时刻实现这一目标而倾尽全力。哪怕是看似“无能为力”的事,那也只是现在的无能为力,而将来是一定能够成功的,应该相信自己的潜能在机会来临时一定可以唤醒和迸发出来。
 
6.人生·事业的结果=思维方式×热情×能力
这是稻盛和夫著名的“人生方程式”。人生、事业的结果是由思维方式、热情和能力这三个要素用“乘法”算出的乘积,绝不是“加法”。
所谓能力,是指才能、智力,更多是指先天方面的资质;所谓热情,是指从事本职工作的激情或努力的态度,是可以根据自己的意愿进行控制的后天方面的因素。这两个因素都可以分别用0分至100分表示。因为是用乘法计算,所以和那些炫耀自己有能力而不努力的人比较,那些觉得自己能力平平、却比任何人都努力的人,反而能取得更大的成就。
思维方式是三要素中最重要的要素,是指对待人生的态度,它的范围可以从正100分至负100分。因为思维方式的不同,人生、事业的结果就会产生一百八十度的大转变。
因此,在有能力和热情的同时,拥有做人的正确的思维方式至关重要。
 
7.要付出不逊于任何人的努力
为了实现理想,朝着目标一步步迈进,勤奋努力是不可或缺的。无论梦想和愿望多么高远,现实中的每一天都要竭尽全力、踏实地重复简单的工作。通向成功的道路是没有捷径的,只能是“每一天”的累积与“现在”的连续,只有努力,而且是“做出不逊于任何人的努力”,事业才能最终获得成功。
最伟大的成就都是由一点一滴、微不足道的小事累积起来的,因此,即使是很小的事情,你都要愿意付出努力,而且永不退缩。长远的成功是没有捷径的,心中时时都要有这样的信念:如果你不放弃,就不能算是失败。
 
8.不断创造新价值
稻盛和夫在创业和经营过程中,非常重视创新。他认为,发展企业必须“创造新的需要、新的市场、新的技术、新的产品”。同时,他把创新看成一个企业的管理者必备的素质,并把创新视为终身的习惯。他说:“企业的领导者必须经常保持创造性的心态,还要经常引导部下寻求新的东西,培养他们的创造性。因为不经常引入创造性的思维方式,这个集团就不可能有持续的进步和发展。如果领导者对目前的状况表示满足,整个集团就会不思进取,甚至退步。”
在稻盛看来,创新性还有另一种含义:日积月累,每日有细微的进步,才能取得重大的进步。他认为,所谓的创造,并不仅仅是开发高新技术。不管是做多么微不足道的工作,都要时刻不断地改善,争取明天的工作比今天好,后天的工作比明天好,这才是最重要的。任何伟大的改造,也正是从这种永不满足于现状的精神中产生的。
 
9.追求销售额最大化和经费支出最小化
从京瓷初创时期开始,稻盛和夫就以“追求销售额最大化和经费支出最小化”作为企业经营的出发点。为此,他独创了“阿米巴经营”模式,即将公司组织分成一个个“阿米巴”小集体,并按照独立核算来经营这些“阿米巴”。在采用“阿米巴经营”的小集体中,实行“单位效益时间核算”,这样,阿米巴设定的主要目标,不是人们常识中的“成本管理”,而是“附加价值”。也就是说,作为一个经营主体,阿米巴首先要多获得订单,在订单基础上进行生产时,做好计划,以最少的费用实现订单,以最少的费用创造最大的价值,结果就是“附加价值”最大化。由此,阿米巴通过明确责任,确保细节部分的透明性,形成了彻底检验效益的系统。
另外,在经营中稻盛和夫特别强调“按所需数量购买必需物品”。他认为,过度购买会成为滥用的根源,即使能够一时大量便宜地购进物品或原材料,但因为需要存货的仓库以及支付库存的费用,反而会增加额外的经费支出。必要之时购进必需之物,这一点非常重要。稻盛和夫在接受《亚洲资本》的访问时,这样总结道:
“企业经营是一定需要哲学的。我从不奢望所有的人都能够接受我的哲学,但我一直坚持自己的这套经营思想,并证明了它是成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