剑三跑商具体怎么做:[原创]如何扩展我们的国际视野?[中华青年精英基金会论坛]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30 01:37:14
如何扩展我们的国际视野?来源http://www.cylds.com/cn/dvbbs/dispbbs.asp?boardid=12&ID=294

先摘一则去年底的调查:

六成香港大学生自认 会被内地大学生超越 

 
  香港昨日公布的调查发现,60%受访的香港大学生认为,在未来的10至20年,自己的优势会被中国内地大学生超越。
  “圆桌研究”于今年4至5月访问香港八家院校1000多名本地大学生以及300多名在港读书的中国内地大学生,调查结果发现,近80%受访的香港学生认为,自己的优势在于社会客观环境好、资讯科技发达等方面。

  约七成半香港学生认为,香港大学生在上进心、国际视野及自我增值能力方面,比内地大学生较为逊色。其中近60%香港学生认为,在未来10至20年,自己的优势将被内地青年超越。

  另外,有近80%香港学生愿意与内地青年一起工作,希望学习对方文化以及练习普通话。

  至于受访的中国内地大学生则认为,港人的优势是拥有健全的法律及教育制度。不过,两地大学生都认同提升国际视野,对城市和个人的竞争力都非常重要。

  负责调查的“圆桌研究”建议香港政府要培育香港青少年的国际视野,增强他们语文能力和鼓励他们进修。

   

十三生在深圳,读在广州,亦曾被香港中文大学录取,对于内地和香港学生的异同是有一定了解的,所以看到这个结果蛮惊讶,在我看来,香港学生的综合素质是与内地几大高校集中城市孩子不相上下的,更是远胜于教育资源薄弱些的中小城市,为何调查显示出迥异的结果,扪心自问,我们真的有他们所叹服的国际视野吗?

十三的答案是否定的,作为一名尚算拔尖的学生,我深知自身和所处的群体在这方面的短处,视野不是一个空洞的名词,视野本质上是一个人获取信息的能力、信息储存的容量和人生的阅历与经历,所谓国际视野,就是一个人看问题得有高度。

要做到出类拔萃的青年精英,必须做到从本专业走向本学科,再由本学科拓展到另外一个学科或者几个学科,可以预见的是,将来的青年领袖都是有博士学位的,而且不止一个。

回望四年,十三深感后悔,很多老生常谈的道理,要全然做到不是一件难字可以解释的。所以道理还是那几条,十三讲讲自己的经历,也许对后来人有所助益。

(一)基础课广泛涉猎

一是传统意义上的基础课,更准确的说应当是基础学科,比如文史哲,这是形成人逻辑思维框架和价值观的知识构成,亦是学习更专业学科的底层框架。

十三当初大一想转专业时,有三个选择,法学、历史和新闻,尽管由于种种原因,我到了新闻,但如今站在毕业前夕,以人生的高度来看,无疑是历史会对我将来有更全面更深厚的助益。还有一点,在中国的大学里,基础课程老师讲课水平还不错,但是高深些的课程,却令很多教授无法胜任,这是跟如今大学重研究而轻教学分不开的。

基础学科是人类文明的共同发源,只有形成了自己的知识底蕴和价值判断,才能从更本源处去看待国外形相异而本质相近的诸多事物。

二就是如今所热门的,应用性的基础课。如英语和计算机,对非专业的学生来讲,就是工具学科。这两家的重要性自不用说,在毕业的四种选择:读研、找工、考公、出国中,都离不开英语,我考过GRE、TOEFL,也签过份工作,尝试过考国家公务员,对各项选择的门槛都有所了解。就十三自己而言,因为我将读研,英语在论文的文献梳理方面很关键,也是在读期间申请公派留学或者对外交流机会的必备。

另一方面,由于十三刚进大学时读的是工科,如今还住在原来专业的宿舍,串门串的也是原先那帮兄弟,明白工科的学生很有必要加强人文素质,对古典文化的了解,对历史学的思考,对哲学心理学的涉猎。

一个人的视野宽广与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的思维方式。理工科学生一旦具备人文内涵,竞争力胜于文科生是不言自明的。作为文科生,十三深知高数那些玩意跟文科男生的距离,不亚于西方人学汉语--要知道西方人学汉语的难度远胜于咱学洋文,这就扯到汉藏语系和拉丁语系上了。



(二)专业课深究,形成科学的思维框架

  专业课重在一个钻研深究的过程。有些同学认为一些课程的学习不实用,对基本概念、原理不重视,习惯了临时抱佛脚,这样即使分数考得再高,都没有达到学习的目的。专业课的学习更重要的是要对所学专业学科内涵的把握,找到对将来对所从事领域的感觉,同时通过对概念、原理的学习,通过对知识体系的总结和分析,通过具体的知识应用的了解,逐步形成一种科学的思维模式。

在这点上推理逻辑课程是十三强力推荐的,尤其是文科学生,其实逻辑课程在文史学、法学,抑或是计算机编程中都有大幅涉及。

  二十一世纪,人才贵,国际人才更贵。不能只因为专业课成绩不错就牛B,现在国外名牌大学的开源课程多了,这笔资源却没多少人看得到。上MIT OCW,去做做MIT的课程、考题。如果能达到好的成绩,你就与常青藤同步了。

(三)找到你的兴趣

尽快地明确自己的目标,你才能矢志于此,集中火力,更早的出成果。毕业不是一个目标,远期的目标是人生目标,中期的目标是职业、出国、读研。近期的目标是去旁听自己有兴趣的课,拿到自己专业以外的资格认证,尤其是在你对自身专业不满意的前提下。

转专业和双学位是实现兴趣的路径。十三大一的专业,软件工程,很多都是文科生被服从调剂来的,十三打从入学前就没打算读这计算机,对于一个从小算数就差强人意的孩子来说,高数就是魔鬼。

十三高考那会第一志愿报的是北大法,大一旁听了一年法学,虽然最后没转成,但就当时而言,我延续了自己高三的兴趣,可惜这几年没碰了,当初那点法学底子就蒸发了,可见,兴趣得靠长久的积累才能变成特长,所谓一个专家得经过5万小时的专业学习是也。

十三是读了新闻后才真真正喜欢上这行,通过实习了解了行业状况,社会地位、发展前景、福利待遇,让兴趣建构为职业规划。如今十三从新闻转至更细分的电视系读研,将兴趣点更加集中了,看准的也是该院系校友在电视系统的垄断性资源,为日后职业生涯的顺利起步做知本和人脉准备。

十三同宿舍的哥们,高考考的是政治,因为大一GPA不够,没转成专业,学了四年软件,结果考研考的是心理学,如今找的工作也是金融,尽管他也改变了自己的人生轨迹,但这三年他应付专业课的精力,看来是不值得的。可见,假若不能有效率的定位兴趣,排除干扰前提,付出的代价是可观的。

(四)善于发现和利用资源

根据自身的发展需要,合理地利用周围资源。这些资源主要有:校园里的老师,不仅是学术造诣--也许很多人到写毕业论文了跟老师还没什么接触,老师对出国的人意味着也许仅仅是三封推荐信,更是在治学态度和为人处事上。

尽管频频爆出大学教授的负面新闻,但以十三而论,再坏的老师也坏得有限,好的老师那比中小学班主任还亲;如果要从事研究工作,想出国的,那么就找从国外归来的老师;如果将来要参加工作,想创业的,那就找在外面有接活的。

同龄人,不仅是身边的,更是自己活动范围之外的,感谢校内,让十三接触到诸多牛人,知道自己和第一流的差距;

图书馆,泡图书馆不仅是必修课,还是核心课程,多少人到大四才知道泡图书馆,可有心无时间了,就学术而言,图书馆电子资源的数据库是最宝贵的,要知道一旦到外网,这些都是真金白银啊,所以写论文还得在学校写(十三毕业论文期间,三句不离论文,勿怪);

社团实践,除了组织能力沟通能力这些老生长谈,最关键的,十三以为是两点:服务意识和责任感,这些都是以后再实习,乃至于进社会所看重的,会领导更要会服从,做一个会办事的下属比做一个小领导对大多数学生更实际,自问一句,你能把信送给加西亚吗?

从人脉上讲,活跃于社团的都是有专长的学生,尤其是有志考公和进外企的同学,在这个圈子里你能结下日后有利于你事业的同好;再者,也许四年过去了,你连同班同学都没认全(呵呵十三就是自己班的女生有一半对不上号),兴许你最铁的哥们姐们就是社团里出来的,更甭提自己的那一位了。

十三的社团经历曾被喻之为传奇,但精力过于分散,样样都做,反而没哪样拔尖,在社团的海洋中精准自己的核心选择方为王道,毕竟人的精力是有限的。


象牙塔的神话破灭后,大学小社会的状况愈加普遍,以十三所在的国立中大为例,重商历来是鲜明的传统,但在北大,在人大,由Peking U 到 Parking U 是发生在我们身边习以为常的现实。反面的不说,至少越来越多的社会资源可以被我们利用。实习、兼职、国际NGO,且不论各学校层出不穷的出国交流机会,去香港实习,去英国实习,甚至去联合国实习,十三身边不乏这些先例,把触角伸向更广阔处,你就占据了你这一届更多的机会份额。


(五)学会自省、慎独,让自己成为一个真诚的人、受欢迎的人

曾子说:“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以及《中庸》中说的“君子慎其独”,“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大学是一个允许犯错误的地方,是一个犯错误所付成本最低的地方。犯了错误、失败了并不要紧,如果学会了从这些经历当中反思自我、汲取教训,可能比做好了一件事作用还要大。

出国的同学,面对迥异的环境,各种思潮价值观的冲击,假如自身修炼未到家,在国外自由和严苛并立的矛盾环境里,付出的代价甚至是血淋淋的,频发的留学生新闻已不言自明。所谓国际视野,对其他文明的理解,是建立在自身道德正确的前提下,十三以为,网上的愤青和那些借游行之名行打砸抢之实的激进分子并无二异,其行为都是发端于修养的缺失。

至于厚道、受欢迎的人,现实在于,性格往往比能力和学识更能决定人发展,记得北大校长前两年的毕业典礼有讲过,等十三找到了,再补充进来。

这是十三在坛子第一篇这么长的文章,也许是宝贵经验,也许是个人特殊情形的扯淡,最后来个光明的结尾,与诸君共勉:

 我们的舞台不是局限在广州,,不是局限在北京,上海,香港,也不是中国,我们要做世界的一份子!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8-3-23 1:16:30编辑过]
我们知道全国应战以后之局势,就只有牺牲到底,无丝毫侥幸求免之理。如果战端一开,那就是地无分南北,年无分老幼,无论何人,皆有守土抗战之责任,皆应抱定牺牲一切之决心。2008-3-20 11:37:00 mars 头衔:理想主义者等级:版主文章:388积分:234门派:无门无派注册:2008年6月13日2 楼 
以下是引用xrmzp在2008-3-20 11:55:00的发言:
    个人觉得大学里面学的更多的是思维方式,而不是技能。

    呵呵可有多少人能耐得住寂寞,一来是不愿意读书,对基础学科敬而远之,二来是人心浮躁,大学功利,如果你一宿舍的都考计算机等级雅思托福BEC去了,你自己坚持得住吗?
我们知道全国应战以后之局势,就只有牺牲到底,无丝毫侥幸求免之理。如果战端一开,那就是地无分南北,年无分老幼,无论何人,皆有守土抗战之责任,皆应抱定牺牲一切之决心。2008-3-20 11:59:00 shinehanxia 等级:文章:积分:门派:无门无派注册:3 楼 

感觉国内的学生的国际视野相当不错了

据说美国很多人 根本对别国了解很少

有回报纸在美国大街上采访 对于中国的看法

有个人说 是不是女人还要裹脚。。。

2008-3-20 22:06:00 mars 头衔:理想主义者等级:版主文章:388积分:234门派:无门无派注册:2008年6月13日4 楼 
以下是引用shinehanxia在2008-3-20 22:06:00的发言:

感觉国内的学生的国际视野相当不错了

据说美国很多人 根本对别国了解很少

有回报纸在美国大街上采访 对于中国的看法

有个人说 是不是女人还要裹脚。。。

    呵呵美国是特例,不是“美国例外论”吗,这跟当局的传播控制以及意识形态倾向也有关联,毕竟我们是别于西方世界的。

    倒是南韩对我国的媒体印象恶劣出乎人想象,毕竟韩国人在华数量庞大,他们国内怎会有这么殊异的看法,就像两岸探亲开通前岛内对大陆的印象,没听说过南韩有什么成规模的反华宣传啊。


我们知道全国应战以后之局势,就只有牺牲到底,无丝毫侥幸求免之理。如果战端一开,那就是地无分南北,年无分老幼,无论何人,皆有守土抗战之责任,皆应抱定牺牲一切之决心。2008-3-21 11:02:00 mars 头衔:理想主义者等级:版主文章:388积分:234门派:无门无派注册:2008年6月13日5 楼 
以下是引用Jackay在2008-3-21 10:51:00的发言:
说的很不错,太浮躁就是大学生的特点了,每天上网,但不知想干什么,我们宿舍五个人,都有电脑了,除了一位同学利用电脑经商外,我们四个就在玩了,呵呵,还是太浮躁

     呵呵上网就是戒不掉的瘾啊,波兹曼《娱乐至死》里面说的很到位了,不过好歹比电视多些健康导向,你玩魔兽好歹还能得世界冠军,看电视能吗。

    之前还有人大委员提议股市缩短时间,因为干扰学生上课,我身边就有人逃课在宿舍看盘的。真不知道算是上网的正面还是负面作用


我们知道全国应战以后之局势,就只有牺牲到底,无丝毫侥幸求免之理。如果战端一开,那就是地无分南北,年无分老幼,无论何人,皆有守土抗战之责任,皆应抱定牺牲一切之决心。2008-3-21 11:05:00 正义的同学 等级:文章:积分:门派:无门无派注册:6 楼 

没想到香港大学生有这种看法,我一直以为他们的国际视野回比我们宽得多呢~看了这帖子的标题,再看看mars同学的答案,我发现我想到的都是些小偏方:间接扩展——从媒体上了解,自己多观察;直接扩展——出去转一转!

 

2008-3-21 14:02:00 mars 头衔:理想主义者等级:版主文章:388积分:234门派:无门无派注册:2008年6月13日7 楼 
以下是引用正义的同学在2008-3-21 14:02:00的发言:

没想到香港大学生有这种看法,我一直以为他们的国际视野回比我们宽得多呢~看了这帖子的标题,再看看mars同学的答案,我发现我想到的都是些小偏方:间接扩展——从媒体上了解,自己多观察;直接扩展——出去转一转!

 

 

    呵呵十三也是这么以为的,当深圳还是小渔港的时候,香港已经是国际大都会了,小时候看香港就跟现在看美国一样,天堂啊,跟那里学生比都有自卑感。

    不过美国学校也两极分化,社区大学的学生烂到渣,常青藤的比国内名牌大学的学生还勤奋,在大陆和香港你还能听到不怎么样的学校出了自我奋斗的牛人,可在美国这样的几率就小多了。

    正义最后一点我很赞成,出国,最好是全奖,咱又不是富家子弟,没钱烧,高中就出去,抑或是所谓修学游。

  还好现在重点大学的国外交流项目颇多,不知法大有哪些


我们知道全国应战以后之局势,就只有牺牲到底,无丝毫侥幸求免之理。如果战端一开,那就是地无分南北,年无分老幼,无论何人,皆有守土抗战之责任,皆应抱定牺牲一切之决心。2008-3-21 20:05:00 mars 头衔:理想主义者等级:版主文章:388积分:234门派:无门无派注册:2008年6月13日8 楼 
以下是引用alisonchow在2008-3-21 14:57:00的发言:

国际视野,首先是一颗有容乃大的心. 以上看到的都是很多励志书的内容。

 

    呵呵还是那句老话,知易行难,道理谁都懂,可就是少人踏踏实实做成。大家都想捷径,结果反而光明大道没人走了
我们知道全国应战以后之局势,就只有牺牲到底,无丝毫侥幸求免之理。如果战端一开,那就是地无分南北,年无分老幼,无论何人,皆有守土抗战之责任,皆应抱定牺牲一切之决心。2008-3-21 20:06:00 mars 头衔:理想主义者等级:版主文章:388积分:234门派:无门无派注册:2008年6月13日9 楼 
以下是引用alisonchow在2008-3-21 14:58:00的发言:
香港大学生有这种看法并不是他们真的能力不如内地学生,而是他们真正地意识到这一点。他们的危机感比我们要强!!!

 

    呵呵说到危机感,我觉得最可比的就是大陆,香港,日韩,因为文化环境相近,而且高考制度都颇严苛,本科教育水准差别也不大,西方大学的亚裔学生也以四地为主。

  香港中学会考残酷可比高考,很多人都是读不上大学直接就业,所以一看很多艺员,富商,曾荫权啥的都是中六中七学历,若论去国外读本科,香港的百分比不一定比内地大城市高多少,可香港高等教育高于国内重点大学平均水准是不争事实,港大科大中大最让我羡慕的就是交流机会极多,所以若论危机感,一来是商业社会氛围所致,二是他们学生所受的教育比我们更完善,与世界接轨的路径也更丰富


我们知道全国应战以后之局势,就只有牺牲到底,无丝毫侥幸求免之理。如果战端一开,那就是地无分南北,年无分老幼,无论何人,皆有守土抗战之责任,皆应抱定牺牲一切之决心。2008-3-21 20:11:00 mars 头衔:理想主义者等级:版主文章:388积分:234门派:无门无派注册:2008年6月13日10 楼 
我希望他会说,让我们停止对中国大陆妖魔化,把自己“小白兔化”,让我们把巨人似的大陆和小小的台湾都放到一个全球的地图上去,用全球的眼光、战略的思维、未来的角度,去思考全新的可能。新加坡在庞大的穆斯林环围中,是如何找到生存的技术的?卡达(卡塔尔),夹在强大的阿拉伯世界和强大的西方世界之中,是如何周旋平衡的?台湾,要怎样挣脱捆了60年之久的“两岸”思维,开始用全球的眼光去重新界定和大陆的关系以及自己的处境?

我希望选出的“总统”会要求他的“教育部长”说:台湾的孩子需要培养全球公民素养。我们要努力教会未来的公民三件事:一,让他深刻地认识国际历史和复杂的全球议题;二,锻炼他的公民能力,使他懂得如何思考、辩论,懂得如何进行组织、串连,学会和国际社会协商、合作以及订定游戏规则的所有技术和手段;三,培养台湾孩子的宽阔胸襟。他所关怀的人权、公平、正义等等价值,不仅只限于台湾,而可以扩及全球。非洲的战争难民、中国大陆的艾滋孤儿、柬埔寨的贫穷失学儿童,都可以是他关怀奉献的弱者。

我希望将来的“总统”会说,以台湾的经济力量和公民社会的“软力量”,未来的台湾对于全球人类小区是可以有更大的贡献的。所以,我们要培养胸襟开阔、眼光远大、有理想有能力的少年,为这样的贡献,有所准备。

有这样的“总统”,我才可以想象,台湾今天6岁的孩子,将来可能可以长成一个顶天立地的全球公民。

我们知道全国应战以后之局势,就只有牺牲到底,无丝毫侥幸求免之理。如果战端一开,那就是地无分南北,年无分老幼,无论何人,皆有守土抗战之责任,皆应抱定牺牲一切之决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