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公众号简介怎么写:专题复习: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和赋税制度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8 20:12:38
复习目标:掌握中国奴隶社会的土地制度井田制、中国封建社会土地所有制的三种主要表现形式;中国古代主要赋税制度的名称、内容、影响、演变过程和演变规律;复习时注意链接中国近代史上农民阶级、资产阶级、无产阶级解决土地的方案;新中国土地改革、农业合作化对土地制度的影响;世界史上欧美主要国家英、法、美、俄、日走上资本主义道路采取的土地政策及影响。
自主复习、教师点拔:
一、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
(一)  奴隶社会的土地制度——井田制
性质:                         。受田对象、权利义务?
(二)  封建社会土地所有制
1、地主土地私有制:是我国封建社会最主要的土地制度,占支配地位。
①确立:       时期,法律上确立的标志是                               。
②影响:对中国封建经济的发展和繁荣起过积极作用。但其闭塞性和自给自足的特点严重阻碍了商品经济的发展,特别是阻碍了明清时期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造成中国社会的长期贫困和落后,其自给自足、分散性的特点也是封建分裂割据的经济基础。其转让和买卖的特点造成了封建社会严重的土地兼并,导致阶级矛盾激化,社会动荡不安。
③废除:1950年——        年,新中国经过土地改革,废除了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
2、封建土地国有制
①均田制。始于485年              改革,   、    前期沿用。唐朝中期,因           的严重,国家支配的土地大大减少,均田制无法推行下去了。均田制实施的前提是国家要掌握大量可供支配的土地。
②王田制。③屯田制。(②③因未列入考试范围,故略)
检测1:关于井田制和均田制的比较,叙述正确的是(    )
①都是土地国有制,但所处的社会性质不同  ②其实施的前提都是国家要掌握大量的可支配的土地  ③受田者只有使用权,不能转让和买卖 ④随着生产力和经济的发展,两者的瓦解也成为必然。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3、 自耕农土地私有制(个体农民土地所有制)。
如:更名田,1669年,       宣布原明朝藩王的土地,归现在耕种的人所有。个体农民土地所有制废除于1953——1956年的             化道路。
相关链接:1、中国近现代的土地制度(土地政策)
⑴农民阶级:太平天国运动《 天朝田亩制度 》。特点:绝对平均主义的土地分配和产品分配方案,突出反映了农民阶级要求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强烈愿望。
⑵资产阶级:孙中山提出三民主义,其民生主义思想即 平均地权 。特点:是资本主义的土地纲领,但是改良的土地纲领,不是彻底的土地革命纲领。
⑶中共的土地纲领。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①国共政权十年对峙时期:1931年土地革命路线,变封建、半封建土地所有制为农民的土地所有制。②抗日战争时期实行地主减租减息、农民交租交息的土地政策。(没有改变封建土地所有制,只是限制封建剥削)③解放战争时期,解放区土地改革,实行耕者有其田的土地制度。(略)建国以后:①1950——1952年的土地改革运动,除部分少数民族地区外,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彻底废除了。②从1953年开始,对农业社会主义改造,农业合作化,确立了社会主义土地国有制  。③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是在土地公有制基础上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2、世界史上主要国家的土地政策:英国圈地运动;法国大革命时期的土地政策和拿破仑的《民法典》,确立小农土地所有制;美国《宅地法》;俄国1861年改革的土地赎买政策;日本明治维新承认土地私有废除土地买卖禁令;苏俄没收地主、皇室和寺院的土地分配给农民耕种,1927年农业集体化,土地国有。
二、中国古代的赋税制度
1、中国古代赋役制演变的基本线索:赋役是维护封建统治和剥削、掠夺人民的工具,是运用国家政权对农民进行超经济剥削的手段。封建财政管理的出发点和根本归宿点,就是如何保证赋役来源和加强对赋税的攫夺。自战国以来,中国封建社会的赋役制度主要有四种:战国秦汉时期的租赋制、魏晋至隋唐的租调制、中唐至明中叶的两税法、明中叶至鸦片战争前的一条鞭法和地丁合一。
2、主要赋税制度的演变过程:
⑴春秋末年:概念:春秋时期,管仲在齐国进行改革,实行“相地而衰征”,即根据土地多少和田质好坏征收赋税。公元前6世纪初,鲁国实行“初税亩”,开始实行按亩收税。
作用:
①这两项措施都属生产关系的变革。在此以前,受田的诸侯臣下向授田者交纳一定的贡赋;在此以后,齐、鲁两国不论公田、私田都要按亩纳税,这开创了后来封建社会赋税制度的先河。
②由交纳贡赋到按亩纳税的变化,适应并促进了土地所有制的进步(由奴隶社会土地国有制向封建土地所有制转变),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
③齐国和鲁国都在今山东境内,最早实行按亩纳税,反映了我国古代山东是经济发展最快的地区之一.
(2)秦朝:实行土地私有,按亩纳税(田租),徭役,户赋,兵役,杂税
(3)两汉的编户齐民:概念:西汉政府对百姓的管理实行编户制度。被正式编入政府户籍的平民百姓,称为编户齐民。编户齐民具有独立的身份,依据财产多少承担国家的赋税和徭役、兵役。那时,田租较轻(西汉初期的休养生息政策多次减轻田租),但人口税和更赋很重。
作用:编户制度是一种政治经济相结合的制度。西汉政府通过这一制度在政治上统治人民,在经济上剥削人民。编户制度的建立是西汉时期国家统一和封建专制统治加强的结果 又促进了国家统一和封建专制统治的进一步加强。
(4)租调制和租庸调制
概念:受田农民每年必须向国家交纳一定数量的租(田租,交纳谷物)、调(户税,交纳帛或布),还要服徭役,称为租调制或租调徭役制。
隋朝沿用北魏以来的租调制,并规定“民年五十,免役收庸”,即50岁以上的男子,可以交纳一定数量的绢,以代替徭役,以庸代役的办法开始在部分受田农民中推行。
唐朝在隋朝的基础上,规定受田的农民不去服徭役的都可以纳绢或布代替,不再有年龄的限制,史称租庸调制。
作用:租调制和租庸调制都是以均田制为基础的封建剥削制度。但是,隋唐时期推行的租庸调制比起北魏的租调制来讲,农民负担相对减轻。纳绢或布代替徭役的规定,使农民的生产时间较有保证,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国家的强盛。
(5)两税法
背景:均田制的瓦解和农民因战乱而大量逃亡,使以均田制为基础、以丁身为本的租庸调制无法维持了。
为了解决财政困难,780年,唐德宗接受宰相杨炎的建议实行两税法。两税法实质上是以户税和地税来代替租庸调制的新税制,主要内容有:
①“量出制入”。即中央政府根据每年的财政支出确定赋税总额分配给各地,各地依照中央分配的总额向当地人户征收。
②依据土地、财产的多寡征收地税和户税。地税征粮食,户税征钱(实际征收时,大部分钱都折算成绢帛)。
③取消租庸调和一切杂税、杂役。
④“户无主客,以见居为簿”。即无论是本地的土著人户,还是外迁来的人户,都在居住地交纳。
⑤一年分夏季和秋季两次纳税。“夏税无过六月,秋税无过十一月”。
⑥没有固定住所的商人,由所在州县按其收入的1/3征税。
作用:两税法的实行,是我国封建社会赋役制度的一次重大改革和进步。实行初期有积极作用:
①扩大了征收赋税的范围,保证了国家财政收入,也相对减轻了农民负担。
②“以资产为宗,不以丁身为本”,使赋役负担较为合理,封建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有所放松。
但是,土地兼并不再受到限制,“富者兼地数万亩,贫者无容身之居”的现象随处可见。大地主凭借政治势力,千方百计隐瞒土地和财产,把赋税转嫁到农民身上。随着政治的腐败,唐政府在两税之外,又增加了许多苛捐杂税。户钱折成绢帛,随着钱重物轻,农民的户税实际上不断提高。由于以上原因,到了唐朝末年,农民的赋税负担不断加重。土地兼并和赋税繁重,正是唐末农民起义爆发的主要原因。
(6)北宋王安石变法中的募役法和方田均税法,实质分别是纳钱代役和按亩纳税。
(7)一条鞭法
概念:明初实行按田亩征收田赋,按户、丁征发徭役的赋役制度。为此,明政府编制了《鱼鳞册》(登记田亩)和《黄册》(登记人口)。明朝中期,由于土地兼并和赋役不均的情况日益严重,农民大量逃亡,国家财政出现了危机。
1581年,明朝内阁首辅张居正为了缓和阶级矛盾,增加政府财政收入,进行了一系列改革。  其主要内容有:
①赋役合并。即将原来的田赋、徭役、杂税等“并为一条”,折成银两。
②将以前按户、丁征收的役银摊入田亩,按人丁和田亩多寡来分担
作用:它是我国封建社会赋役制度的又一次重大改革和进步。积极作用有:
①纳银代役相对减轻了农民的负担,有利于农业生产的发展。
②将部分丁役(不是全部)摊入田亩,使农民对封建国家人身依附关系进一步松弛,并为以后清朝实行的“摊丁入亩”开了先河。
③赋役征银,这在中国赋役史上是第一次,既反映了明朝中后期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又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8)摊丁入亩(地丁银制度)
概念:清朝于1644年迁都北京后,宣布以明朝的“一条鞭法”征派赋役,免除一切杂税和“三饷”,农民的负担一度有所减轻。后来,随着用兵频繁,军需日增,丁银负担不断加重,农民被迫逃亡。
为了稳定征税的数额,清政府于1712年(康熙51年)宣布:以1711年(康熙50年)的丁银额为准,“滋生人丁,永不加赋”,即以后增加的人口,不再加征丁银。1723年,雍正帝在全国实行“摊丁入亩”的赋税制度。即把全部丁税平均摊入田亩中,征收统一的地丁银,所以称“地丁银制”。
作用:“摊丁入亩”征收地丁银,是明朝“一条鞭法”的继承和发展,也是我国封建社会赋役制度的最后一次改革。积极意义:
①丁税全部(一条鞭法只是一部分)摊入田亩中,中国历史上几千年的人头税废除了,封建国家对农民的人身控制进一步松弛。
②赋役征银和“一条鞭法”一样,促进了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③据《熙朝纪政》记载:“摊丁入亩”后,“保甲无藏匿,里户不逃亡,贫民免敲扑”。意思是隐瞒人口和农民逃亡的现象减少了,农民的负担减轻了。这有利于封建统治秩序的稳定和社会经济的发展。总之,“摊丁入亩”的实施,是18世纪中国出现“康乾盛世”的一个重要原因。
检测2:唐朝推行均田制和租庸调制,体现了诸子百家中哪位思想家的主张(   )
A墨子     B孟子      C庄子      D韩非子
检测3:下列史实按因果关系排列正确的是:
①均田制无法推行  ②封建经济发展   ③租庸调制无法维持
④土地买卖和兼并严重         ⑤两税法实施
A①②③④⑤ B②④③①⑤  C②④①③⑤ D④②③①⑤
3、中国古代赋税制度演变的规律
⑴征税标准由以人丁为主向以土地为主转变(以两税法为标志),直至取消人头税(以摊丁入亩为标志),反映了封建国家对农民的人身控制逐渐松驰。
⑵赋税由实物租为主到货币租为主(以一条鞭法为标志),反映了封建社会商品经济的发展。
⑶农民由必须服徭役发展到可以代役。(以庸为标志)
⑷征税时间由不定时到基本定时。(以两税法为标志)
⑸税种由繁到简。(以一条鞭法为标志)
⑹随着商品经济发展,对商品征收的税越来越重。
检测4:想一想,中国古代赋税制度改革方案中,哪些有利于农民对封建国家人身依附关系的减轻?(学案答案略)
更赋、庸、两税法、募役法和方田均税法、一条鞭法、摊丁入亩。
检测5:中国古代赋税制度演变的两大主要趋势是什么?带来什么影响?
(学案答案略)
两大主要趋势:征税标准由以人丁为主向以土地为主转变,直至取消人头税;赋税由实物租为主到货币租为主。
影响:政治上,封建国家对农民的人身控制逐渐松驰,有利于缓和阶级矛盾,促进社会稳定。经济上,相对减轻了农民的负担,有利于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促进农业的发展;另一方面,有利于农产品商品化,促进商品经济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
人口增长方面,隐蔽人口的现象大大减少,有利于我国人口增长,也有利于封建国家财政收入的增加。
3、中国古代赋税制度以税种分类:
⑴以人丁为主要征税依据的有:编户齐民、租调制、租庸调制。
⑵以土地和财产为主要征税依据的有:初税亩、相地而衰征、两税法、方田均税法、一条鞭法、摊丁入亩。
⑶征收货币的赋税制度有:募役法、一条鞭法、摊丁入亩。
4、高考热点预测:
土地政策、赋税改革可与“三农”问题、构建和谐社会等相结合或切入。
巩固练习:
中国古代赋税制度是保障国家财政收入的主要经济制度,其变化规律反映了封建经济的发展。回答下列问题。
1、初税亩和相地而衰征,其实质都是:
A封建地租剥削      B逐步承认土地私有
C建立地主阶级统治  D确立封建社会制度
2、方田均税法和一条鞭法当时都遭到大地主的反对,主要是:
A把田亩的多少作为纳税的主要依据   B只征收实物
C 必须把实物变卖成银两交税      D把徭役和杂税分摊在田亩上
3、明朝一条鞭法改变了赋税形态,从经济发展的趋势看,其作用主要表现在:
A使白银成为市场上普遍流通的货币  B货币地租取代实物地租
C刺激了冶金业的发展    D促进了农产品和手工业产品的商品化
4、清朝摊丁入亩政策最重要的客观进步作用是:
A使赋税征收办法简化  B使土地利用率提高
C 对农民的人身控制松驰 D国家财政收入增加
5、以下措施解决了农民土地所有权的是:
A 商鞅变法   B方田均税法 C 土地改革   D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课外作业: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凡赋役之制……课户每丁租粟二石。其调随乡土所产绫绢各二丈,布加五分之一,输绫绢者锦三两,输布者麻三斤,……凡丁岁役二旬,无事则收其庸,每日三尺(布加五分之一)。                                   ——《大唐六典》
材料二  凡百役之费,一钱之敛,先度其数而赋于人,量出以制入。户无主客,以见居为薄,人无丁中,以贫富为差,不居处而行商者,在所州县税三十之一,度所取与居者均。居人之税,夏秋两入之,……夏税尽六月,秋税尽十一月。
——《新唐书·杨炎传》
材料三 总括一州县之赋役,量地计丁,丁粮毕输于官……凡额办、派办、京库岁需与留存、供亿诸费,以及土贡方物,悉并为一条,皆知计亩征银,折办于官……。 ——《明史·食货志》
材料四 令各省将丁口之赋摊入地亩,输纳征解,丁随地起……统谓之地丁银。
——《清史稿·食货志》
请回答:(1)上述材料反映了中国古代哪几种赋税制度?
(2)归纳材料一中赋税制度的特点。
(3)与材料一相比,材料二反映的赋税制度有哪些进步性?
(4)比较材料三、四所反映赋税制度的主要异同点。说明其影响。
答案: (1)唐朝前期的租庸调制;唐朝后期的两税法;明朝的一条鞭法;清朝的摊丁入亩(地丁银)。
(2)特点:按丁征税,交纳实物,输庸代役(纳绢布代役)。
(3)按土地和财产多少征税,改变了以人丁为主的征税标准,封建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有所放松,农民的负担相对减轻;   贵族官僚和商人都要纳税,增加了政府财政收入。
(4)相同点:都征收银两;简化了税收项目和手续。不同点:一条鞭法没有废除人头税。影响:农民对封建国家的人身依附关系进一步松驰。
专题检测
一、选择题: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春秋后期,鲁国实行的初税亩和齐国实行的“相地而衰征”导致的后果是
①增加了国家的收入                  ②承认了土地私有
③加速了井田制的瓦解                ④促进了封建生产关系的确立
A.①②       B.②③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2.西汉政府实行编户制度主要是为了
A.恢复和发展经济                         B.控制农民和保障税源
C.稳定社会秩序                           D.加强对地方的控制
3.西汉时期,在赋税上实行编户齐民制度,其最大特点是
A.设立以人丁为主要赋税标准     B.实行赋税与行政管理一体化
C.国家对农民的人身控制严密     D.赋税简明易行
4.唐朝两税法的实行表明
①租庸调制已无法维持 ②征税标准不再以人丁为主 ③遏制了土地兼并的势头
④从根本上减轻了农民的负担 ⑤封建经济的发展
A.①②    B.③④⑤            C.①②③   D.①②⑤
5.唐德宗实行两税法的主要作用在于
A.一年分夏秋两季征税         B.改变了以人丁为主的赋税制度
C.减轻了农民负担                              D.扩大了税源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
6.与唐朝前期的租庸调制相比,唐朝中期开始实行的两税法的主要特点是
A.保证了农民的生产时间         B.依据资产和田亩多寡收税
C.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         D.农民的赋役负担有所减轻
7.两税法与租庸调制的最主要区别是
A、废除了人头税          B、征税标准不同
C、征税范围扩大          D、以征收实物地租为主
8.唐初实行租庸调制和中期实行两税法的相同实质是
A.增加政府财政收入的手段          B.缓和阶级矛盾的措施
C.对农民剥削程度的降低           D.对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
9.唐朝后期实行两税法,是我国赋税制度的一次重大改革,是因为改变过去
A、以土地多少为主的征税标准    B、以财产多少为主的征税标准
C、以土地和财产为主的征税标准   D、以人丁为主的征税标准
10.两税法实行后,地主阶级千方百计把新增加的赋税转嫁到农民身上。
这里的“新赋税”主要是指
A.人丁税  B.土地和财产税    C.兵役税  D.徭役税
11.明朝时的一条鞭法和清初的地丁银制度反映了当时社会经济的特点是
A.商品经济的日益发展                 B.自然经济渐趋瓦解
C.农业、手工业发展                 D.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
12.一条鞭法遭到大地主反对,主要是因为
A.按实物征税                    B.把实物折成银两征税
C.解除了农民对地主的依附关系    D.按田亩的多少征税
13.清代征收“地丁银”是指
A.只征土地税,废除人丁税      B.土地税、人丁税一律只收白银
C.按土地与人口的多少征收白银    D.将丁税平均摊入田赋统一征收
14.“一条鞭法”不同于“两税法”的最具有历史意义的特点是
A.废除了人头税                  B.以田亩数计征
C.赋税折银征收                  D.按照资产交纳
15.清朝前期实行“摊丁入亩”政策最重要的客观作用是
A.对农民的人身控制松弛             B.使赋税的征收办法简化
C.土地的利用率提高                  D.使雇佣劳动者增多
16.明朝后期张居正改革实行的“一条鞭法”和清朝前期雍正帝实行的“摊丁入亩”共同
的直接目的都是为了
A.增加政府的财政收入        B.保护自耕农的生产积极性
C.实践儒家的仁政思想        D.适应社会经济的发展趋势
17.以下按土地多少为标准征税的制度是
①初税亩②两税法③租庸调制④一条鞭法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②④
18.明朝后期,一条鞭法的实行是我国赋税制度的又一重大变化,这种变化主要体现在
①赋役合并②以钱募役③赋税征银④按田亩征税
A、①②③④    B、①③     C、②④     D、②③④
19.明朝的一条鞭法和唐后期两税法体现了倡导者怎样的理财思想
A、轻徭薄赋    B、无夺农时   C、平均负担   D、平源节流
20.明朝后期一条鞭法和清朝前期摊丁入亩制度的相同之处不包括
A.以货币形式征收租税         B.废除了长期存在的人头税
C.减轻了对农民的控制        D.适应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21.两税法、一条鞭法和地丁银制度的相似之处在于
A.都征收银两  B.都损害大地主、大官僚的利益遭反对而停止
C.不以人头为征税的标准  D.都加强对土地和财产数量的征税
22.上述三种赋税制度的演变反映出封建生产关系的趋势是
A.由征收实物税转变为征收货币税B.封建国家对农民的人身控制逐渐松弛
C.由以人丁为主征税标准演变为按田亩征税D.阶级矛盾尖锐,封建制度渐趋衰落
23.中国古代的徭役不断演变,先由实物形式代替,乃至于最后摊入田亩中,统一征收地丁银。这种演变从本质上表明
A.商品经济不断发展             B.土地兼并日益严重
C.人身控制不断松驰             D.小农经济不断巩固
24.纵观中国古代赋役制度发展史,可知其演变的基本趋势有
①赋税制度随土地制度的变革而演变               ②赋税种类由繁多到逐渐减少
③征税标准由计丁为主向以田亩为主过渡④赋税形式由实物形式逐渐向货币形式演变
A.①②④       B.①③④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25.从西汉到清前期,我国古代赋税制度的演变趋势是
①      征税标准从以人丁为主向以田亩为主演变②由征收实物逐渐向征收银两过渡
②      人口税在赋税中的比重越来越少直至被取消④商品税在赋税中的比重日益减少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①②④
26.纵观古今的税收,从根本性质上说,社会主义税收
A.较前种类增多了,但数量减少了  B.较前范围扩大了,种类增多了
C.取之于民,用之于民            D.是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

二、非选择题
27.赋税制度对于社会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有重大影响。在清朝康乾盛世,赋税制度发生过重大变化。阅读以下材料:
材料一   [康熙五十一年,康熙帝谕大学士、九卿等曰:]今海宇承平已久,户口日繁,若按见在人丁加征钱,实有不可。人丁虽增,地亩并未加广。应令直省督抚,将见(现)今钱粮册内有名丁数,勿增勿减,永为定额。其自后所生人丁,不必征收钱粮。
-------摘自《清圣祖实录》卷二四九
材料二   将全国丁银总额固定下来,不再随着人丁数字的增长而加赋,这对无地少地的劳动人民有一定的好处,也使广大农民不再因丁税太重而四处逃亡。这对稳定社会秩序,发展社会生产,增加政府税收,都起到了积极作用。        --------摘自魏千志《明清史概论》
材料三“地下合一”(即“摊丁入亩”)的具体内容是:“令各省将丁口之赋,摊入地亩,输纳证解,统谓之‘地丁’。”“自后丁徭与地赋合而为一,民纳地丁之外,别无徭役矣。”(《清史稿》卷一二一)以上所引,说得很明白,“地丁合一”的基本精神是简化赋役的征收办法,将双重标准化而为一,民纳地丁之外,别无徭役,对于无地或少地的农民减轻了负担,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有利于缓和社会矛盾,促进社会生产继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积极意义。
----------摘自李治亭主编《清史》(上卷)
结合上述材料,回答问题:
(1)         运用材料一说明康熙年间在赋税制度方面有什么新举措?实行这一新举措的原因如何?
(2)材料三所涉及的赋税制度对上述新举措有何进一步发展?比较材料二和材料三,分析二者的共同影响。
28.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党中央、国务院最近决定在安徽全省和其他省(市)自治区选择少数县(市)进行农村税费改革试点,探索建立规范的农村税费制度和从根本上减轻农民负担的办法。这次改革是我国农村继土地改革、实行家庭承包经营之后的又一重大改革,是深化农村改革的重大步骤。
材料二 这次税费改革是切实减轻农民负担的治本之策;是增加农民收入,保护农村生产力,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快速发展的有效途径;是改善干群关系,维护农村稳定的重要举措。这次税费改革的主要内容是简化农村税种,将原来的一些行政收费项目统一改为税,并把原来按人口和地亩均摊税费的办法除农业税外,统一改为按真实发生的经济活动征收。
请回答:
(1)我国古代史上赋税制度有过多次改革,简述清初税费改革的内容及其意义。

(2)材料一中提到我国农村1950年起进行了土地改革,1979年起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经营责任制,试概括这两次改革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3)材料二中提到当前我国农村的税费改革是减轻农民负担的治本之策,也是促进国民经济快速健康发展的有效途径。请你从经济学的角度谈谈自己的认识。

(4)从政治常识角度看,我国农村的税费改革对改善干群关系,维护农村的稳定有怎样的意义?
29.清朝建立以前,我国赋税制度完成了两次重要转变:一是收税的标准由以人丁为主转向以财产为主;二是收税的形式由以实物为主向以货币为主转变。第一次转变发生于唐朝,第二次转变发生于什么朝代?简述这次转变的原因和影响。
30.我国古代封建国家对农民的人身控制主要表现在哪里?在封建社会中后期赋役制度的重大变革中,是如何对农民人身控制逐步放松的?其实质是什么?
31.简述西汉至唐朝中赋役制度的演变过程,(分析这种演变的主要趋势及其原因。简述唐初至清前期赋役制度的演变,分析这种演变的主要趋势及其原因。
答案参考
一、选择题
1.D  2B 3B 4D 5D  6B 7B 8.D 9D 10B  11A  12D 13D 14C  15A  16A 17D  18B 19C  20B 21D 22B 23A 24.D 25B  26C
二.非选择题
27.(1)新举措:滋生人丁永不加赋。原因:人口增加,人均土地面积减少。(2)发展:将丁税平均摊入田亩。影响:减轻农民负担,增加政府财政收入,促进社会生产发展,稳定社会秩序。
28.(1)雍正帝时,清政府实行“摊丁入亩”,把丁税平均摊入田赋中,征收统一赋税地丁银。这样,我国长期以来实行的人头税被废除了,封建国家对农民的人身控制松弛了,农业生产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2)相同点:都是一次重要的改革,都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推动了农业生产的发展。不同点:改革的内容不同,前者是土地所有制的改革,后者是土地经营制度的改革。改革的结果不同:前者彻底废除了我国的封建土地制度,为新中国政权的巩固和国家工业化开辟了道路;后者废除了“一大二公”的人民公社旧体制,推动农村改革向专业化、商品化和社会化的方向发展。
(3)税费改革简化了税种,改变了过去按人头、田亩均摊税费负担的做法,避免了加重农民负担的现象。由于以前的乡统筹费主体是行政机关,收费项目和标准的设置随意性大,容易导致乱收费。乡统筹费改为税以后,由于税收具有强制性,固定性,税收的确定和变化都要以法律为依据,不得随意更改,这样就彻底杜绝了加重农民负担的口子。近几年来,我国经济生活中需求不足的矛盾非常突出。需求不足在农村表现得也很突出。要刺激农村消费,增加农民收入是一条重要途径,只有减轻
农民负担,才能增加农民收入,才能扭转农村消费不足的局面,从而带动全国消费需求的增加。
(4)我国对内职能之一就是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维护社会稳定。这次税费改革理顺了国家、集体、农民之间的利益分配关系,将农村的分配制度纳入法制化、规范化轨道,从而消除了加重农民负担的根源,有利于改善干群关系,维护社会稳定。
29.明朝(或张居正推行一条鞭法)。原因:商品经济的发展;农民人身依附关系有所削弱;影响:促进了货币地租的产生和部分农产品商品化。

30.⑴农民被编入国家户籍,人口、性别和年龄被作为征收和征发徭役的主要依据。
⑵唐朝两税法,规定按资产和田亩交纳赋税,改变了以人丁为主的收税标准。明朝一条鞭法,把按户口、丁征收的役银分摊到田亩上。清朝的"摊丁入亩",把木税平均摊入田赋中,废除了人头税。
⑶调整封建生产关系。
31.(1)演变:西汉编户制度(以赋役为主):北魏租调制;隋唐租庸调制,纳绢或布代役;唐中期两税法改变以人丁为主的征税标准,主要按土地和财产多少征税。
(2)趋势:一是税种由繁多向单一发展;二是征税标准按人丁收税逐渐发展为以地产收税;封建国家对农民的人身控制趋于松弛;三是税收由不定时到基本定时;四是由劳役地租为主过渡到实物地租为主。
(3)演变:唐初实行租庸调制,纳绢或布代役;唐中期两税法改变以人丁为主的征税标准,主要按土地和财产多少征税;明中期推行“一条鞭法”,将田赋、徭役、杂税合并,折成银两,分摊于田亩上,按人丁和田亩多少征银;清前期实行“摊丁入亩”,将丁税平均摊入田赋,统一征收“地丁银”,废除人头税。
(4)趋势:以银两代实物,赋税中货币比重加大;征税从以人丁为主要标准改为以地产为标准,对农民的人身控制趋于松弛。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