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牌包装炒作jicow:文学作品考试解读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8 23:24:32

文学作品类文本阅读专项训练

                                                                                    ——东华高中陆波(原创) 

阅读下面的散文,完成1-4题。 

  一。古渡 

               ——朱以撒 

  这个古渡,已经不知道有多少年头了。在我曾经过往的日子里,它总是充满生机和喧哗,如同古渡的流水一样。 

  那些日子,这条河上没有一座桥,靠一只木船来回渡河,终年无绝。古渡脚下的卵石,总是被那些肩头沉沉负重的农家人的草鞋磨得光亮。船还未过来时,他们就坐在卵石上,抽着旱烟,聊着桑麻,或者说些七荤八素的话题,激起阵阵笑声。古渡是这些劳作者短暂的栖泊处,在这里他们可以坦然地放下重负,等待着对岸木船犁开涟漪,桨声欸乃缓缓而来。撑船的壮实汉子无疑是最有人缘的,候船的人远远叫着他的小名,催他撑得快些。尤其是赶圩那天,大姑娘小媳妇多,满满地坐上一船,红红绿绿,总会让他心绪舒畅,撑得又快又稳,赢得阵阵惊叹和好评。这个时候,会让人感到生活的平和和灿烂,所有的劳累和苦涩,都似流水一般远去了。可是,有几次洪峰下来的时候,浊浪滚滚漫过堤坝,河面上漂浮着枯枝败叶,打着旋儿推搡向前,这时的古渡和渡船上就难免出现惊险、慌乱的情景,尤其是暮归时分。 

  古渡苍老,河水悠悠,连同这淳朴的生活悄悄流逝。 

  后来我离开了这里,由这条脱去油漆露出本色的木船送我到下游的一个渡口,不远处有一条公路,每日有车经过。 

  许多年以后途经这里,古渡犹在,人迹杳无,往日那些声响都已沉入岁月深处。肆无忌惮的葛藤遮盖了光滑的卵石,离这不远有一座彩虹般的水泥桥飞架。涨水时节,反倒有不少闲人站在桥上,看着洪波涌起惊涛拍岸。那指指点点的从容神情,全然是欣赏的样子。最后的一只渡船,静静地泊在那里,船底已浸满了水,有一只长嘴巴的翠鸟立在船头,纹丝不动。一切都表明,一茬一茬的船工,结束了撑船岁月,已渐渐老去。 

  那一页的生活,已被翻了过去。 

  ……古渡对于宽敞平坦的长桥来说,除了新旧之别和材料迥异以外,承载了不同的生存观念、生活理想。生活在日日向前,是以告别过去的方式、情调、趣味作为标志的。有许多过去极为普通的日用品,已经成为民俗博物馆的藏品。人们要使怀旧有个引子,只好到这些地方去。可是,对于没有以往那些生活经历的人而言,这些东西并没有什么精神价值,只是物质属性,看也罢,不看也罢,没有什么两样。有人曾说过,常常想起过去就意味着心态老了,不过,要感到有味的还真不能脱离怀旧呢! 

  过去的一切在我的心目中是很带有朴素韵味的。时代的进展,使我们所见到的都变得比以前漂亮和精细。残垣断壁的古宅换成了高楼大厦,长衫对襟也剪裁成了时髦短装,再如家居用具,葫芦瓢、蓑衣、木桶,无不换成了铝合金或塑料制品。变化最多的当属人的形象、人的神情。前不久我特地坐下来,再看一遍黑白影片《鸡毛信》。我并不注重海娃送信的艰辛过程,而是沉浸在那土得掉渣的陕北背景里——那满是沟壑的黄土高坡、愣头愣脑的群羊,还有黑不溜秋的老棉袄。那时节,人的举止、表情,都是那么的朴素实在,拙得有味,土得深厚。这些情景,总是让人想起真实无华的泥土,没有一丁点儿文饰…… 

  向前的生活,必定以向前的状态展开,使人面向电脑,面向新奇繁杂的信息。可是,闲散下来,还是会感到传统的人格心理在变与不变、新与旧之间,有回味不变和陈旧的成分。那历史的底蕴亦如天地苍冥中来去的飞鸿,究竟难以付之提挈和把捉了,只是常常泛起,成为一种最亲近和深沉的感怀。即便是很寻常的乡间古渡,也概莫能外。 

  (有删节) 

  1.在第二段中,作者描述了记忆中古渡上出现的一些生活场景,请你用三个短句对这些生活场景进行概述,并说明这一段在全文中的作用。 

  2.文章第七段中,作者说:“古渡对于宽敞平坦的长桥来说,除了新旧之别和材料迥异以外,承载了不同的生存观念、生活理想。”请联系上下文,简要分析“古渡”与“长桥”各承载了人们怎样的生存观念和生活理想。 

  3.作者对古渡的人和事念念不忘,有浓浓的怀旧情绪,同时又说“生活在日日向前”“向前的生活,必定以向前的状态展开”。请具体谈谈你对“怀旧”和“向前”的看法。 

  4.“有许多过去极为普通的日用品,已经成为民俗博物馆的藏品”,如石碾、木轮车、木纺车、轿子、斗笠等,作者认为“对于没有以往那些生活经历的人而言,这些东西并没有什么精神价值,只是物质属性”。你是否同意他的观点?请简要说明理由。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4题。 

  二。门 槛 

               ——刘学治 

  蜀江县城正街旁,有一条宁静的小巷,弯弯拐拐的小巷深处有一个古朴的四合小院。小院里住着张家爷孙三代人。 

  爷爷对祖上遗留下来的这份房产,哪怕一草一木、一砖一瓦都十分爱护,特别是小院的那道门槛,厚实、光亮,爷爷尤为珍视。每有贵客临门,爷爷便伫立门槛之外迎接;送客时,这道门槛也作为剪断主客话语的剪刀,打拱送客以此为界。总之,爷爷已将这道门槛视为张家的地界,门槛之外无论风云如何变幻,但门槛之内总是张家的一统天下。 

  60年代末,张家大儿子买了一辆永久加重自行车。每当翻这道门槛时,就很费力气,有时脚踏板翻过来打着螺丝骨,疼痛不已。张老大曾经向父亲建议将门槛取掉,惹得爷爷大动肝火:“这道门槛一取,张家不就没有遮拦了吗?祖宗能同意吗?”张老大看到父亲动了怒,只好打消了这非分之想,况且自己还年轻,一辆加重自行车还拎得动。 

  一晃二十多年过去了,张老大的儿子已长成了大小伙子。小张娃在公司里搞经营业务,单位发给他一辆嘉陵摩托车,但小张这辆摩托车着实难越张家门槛。于是小张与父亲商量,要将家里的门槛锯掉。老张告诉儿子,这种大事首先得跟爷爷商量。小张左思右想,如先请示,爷爷不同意反而不好办。如今这道门槛不仅无用,而且碍事,不如“先斩后奏”。于是他不管三七二十一将这祖宗留下来的、厚厚实实的门槛锯了下来。对于孙辈的出格行为,爷爷虽然厉声谴责,但包括奶奶在内,全家人都没有想恢复的意思。有的说,这次就算了,以后不能再这样做了;有的说,门槛取了倒是对,但事前不给爷爷说是不对的;大多数人却是不表态。爷爷无可奈何,既成事实也不好过分计较,毕竟时代不同了。 

  然而爷爷出门时总有个习惯,要将大衣往上一甩,一只脚向上划一道弧才迈得出去。这门槛一取,抬腿的高度就没有准了。爷爷一次出门,前腿提得高了点,身体倾斜度过大摔倒了,只得住进了医院。病中的爷爷呻吟着要将门槛重新安上。小张娃却坚持淘汰了的东西,决不能恢复,老张真是夹在中间左右为难。还是聪明的老张媳妇出了一条妙计,先顺着爷爷的口气,答应恢复门槛;爷爷出院后,再买一辆三轮自行车,推着爷爷进进出出,让爷爷自己决定这门槛的去留。 

  不知不觉,时间已推移了三年多,爷爷再也没有提起这门槛的事了。 

  1.文章首段的景物描写交代了地点、时间,对其中的“深处”“古朴”两个词应怎样理解?联系全文看,这段交代有什么作用? 

  2.在本文中,门槛不仅是道具的名称,情节的线索,它还有着深刻的寓意。其寓意是什么?门槛的锯掉又意味着什么? 

  3.这篇小小说情节平淡,但主旨丰厚。祖孙三代人个性突出,相得益彰,鲜明地反映了不同时代的特征,揭示出人生哲理及社会发展的规律。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祖孙三人的性格特征。 

  爷爷: (不超过6个字) 

  张老大:(不超过8个字) 

  小张娃:(不超过10个字) 

  4.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 

  A.“这道门槛一取,张家不就没有遮拦了吗?祖宗能同意吗?”这是语言描写,揭示了爷爷守旧的思想意识。 

  B.“张老大看到父亲动了怒,只好打消了这非分之想,况且自己还年轻,一辆加重自行车还拎得动。”这句话写出了张老大这代人虽对守旧意识不满,也试图改变,但终究没有勇气,还是妥协了。 

  C.“于是他不管三七二十一将这祖宗留下来的、厚厚实实的门槛锯了下来。”这句话写出了小张娃敢作敢为但又鲁莽草率的特点,他对爷爷、父亲不够尊重和孝顺。 

  D.“有的说,这次就算了,以后不能再这样做了;有的说,门槛取了倒是对,但不给爷爷说是不对的;大多数人却是不表态。”这段描写说明一个家庭也是一个小社会,在是非面前表现出各自的处世态度。 

  E.“爷爷无可奈何,既成事实也不好过分计较,毕竟时代不同了。”这句话写出了爷爷正在经受着因失落引起的痛苦的思想煎熬。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三。美的导师 

                   ——席慕蓉 

  孩子们的幼年,是一片宽阔的原野,你可以在上面任意栽植世界上所有的花草,你也可以在原野上放一把野火。透过这团野火,孩子的世界会变得更多彩,更有生命力。孩子是你的,虽然他往后的岁月要靠他自己,但是,在这最初的几年,在他依偎在你身旁的这几年,他完全要靠你。靠你供给他所有的经验、所有的知识、所有的有关美的记忆。 

  让我们来做他的“美的导师”。 

  有很多不同的方法,不同的途径,我们先从最容易、最直接的做起。就是多带他们接近大自然。 

  观察儿童画,我们可以发现,越年幼的孩子,对自然界的向往越大。他们作画的题材虽然以小我为中心,但是,每一张图上,总不会忘记加上一个太阳公公、一座山或者一朵小花。 

  自然界的一切都是创作的泉源,孩子们有一颗敏锐易感的心,幼年时一切的记忆都会深深地留在心中。一天、两天,一年、两年,表面上也许看不出来有什么不一样,不过,我可以向你保证,你的苦心和你的努力绝对不会白费的。 

  如何培养这种接触呢?我想,从婴儿能够出户接受日光浴时便可开始了。假如家居在乡下,或者近郊,那比较没有问题,但是假如家居在闹市里,做母亲的就要稍微辛苦一点了。 

  有一位女作家,在孩子幼时,因为家居在植物园附近,她常常带着孩子去散步。在散步时,她总会教年幼的孩子辨认一两样植物,除了辨认名称以外,还仔细观察花、叶、枝的不同。孩子长大以后,母亲逝世了,这个孩子在追念母亲的文字中承认:虽然和母亲度过了很多快乐的时光,但是最难忘的,仍然是幼年时在植物园中的散步。 

  试想一下,一个年轻的母亲,牵着幼儿稚嫩的小手,在绿阴深处漫步,这个行动的本身就是一幅美丽的图画。母亲从其中也能得到很大的快乐,更何况幼小的敏感的心灵呢? 

  也许有些母亲认为,这是不可能的。因为第一没有时间,第二家不住在植物园附近,第三散步是需要闲情逸致的,生活这样紧张,工作这样繁重,哪能天天带孩子散步。给他们吃,给他们穿,就已经很费力了。 

  《中国母亲的书》的作者张天麟先生,说了句很发人深省的话: 

  ——中国不患物贫而患心穷。 

  “心穷”!多么可怕的一件事。中国人很爱贴标语:“现在的儿童,就是将来的栋梁”“儿童是民族的幼苗”。每个成人都会点头称是,并且也深信不疑。但是,却没有多少人会注意到儿童的心灵的充实。没有灌溉的幼苗会长得好吗? 

  其实,儿童所需求的,我们很容易就可以使他们满足。就像一天工作完毕后,父母可以带孩子们在家居的附近散一下步,在阳台上浇一下花。也许一天只要十分钟,假如不能天天实行的话,哪怕一个星期两次,一次也行。让孩子们和你一起观察这个世界,让大自然走进他们心中。 

  孩子们会知道感激的。 

  (选自《现代散文鉴赏辞典》) 

  1.下面两句话在文中的含义是什么?请结合原文作答。 

  ①在原野上放一把野火。 

  ②中国不患物贫而患心穷。 

  2.为什么说多带孩子接近大自然是做其“美的导师”的最容易、最直接的方法和途径? 

  3.①针对许多父母借口紧张、繁忙而忽视对孩子美的教育,作者作了怎样的论述?请通观全篇,分条概括。②读了本文,你对文中所论话题有何见解?请联系亲身经历简要作答。 

  【本期参考答案 】

  一、1.辛勤的农家人在古渡候船的场景;摆渡女人们渡河赶圩的场景;洪峰中古渡和渡船惊险、慌乱的场景。铺垫、衬托作用。2.古渡:传统的淳朴生活(或者:劳累苦涩,温饱自足,快乐交流的纯真生活)。长桥:现代的快捷生活(或者:沧桑变迁,见证生活,表明社会的进步)。3.答案示例:①怀旧是继承,向前是发展。过去的许多东西是我们应该好好继承的,如吃苦耐劳、勤俭节约、真诚坦率、团结互助等传统美德,我们都要继承。同时我们还应该立足当前,着眼未来,勇于接受新事物,敏锐观察,大胆发现,开拓创新,不断进取。②怀旧是老年人的专利,向前是年轻人的资本。我们不能老是抱着旧的东西不放,过去的东西再好,业已成为过去。时过境迁,条件发生了变化,过去的东西不一定适合现在的条件。时代的发展要靠向前的勇气和智慧,而不是靠怀旧的幽幽情思。4.答案示列:①同意。理由:没有以往生活经历的人,对于过去的那些日用品没有亲切感受,也不能引起他们对以往生活的回忆和联想,因此对他们来说,这些东西并没有什么精神价值,而只是一种普通物质。②不同意。理由:作者的观点有些偏颇,尽管我们没有以往的生活经历,却可从以往那些日用品中感受到以往人们生活的艰辛与苦涩,从而更加珍惜现在的幸福生活。因此,我认为这些以往的东西也如一些文化遗址、历史遗产一样,对没有以往生活经历的人来说,仍然有精神价值。二、1.①“深处”寓其与世隔绝;“古朴”寓其保守落后。②这段简单的交代看似平淡,实则暗寓张家小院的与世隔绝和张老爷子的守旧落后,并为故事情节的展开蓄势。2.①“门槛”寓指阻碍社会发展,不合时代节拍的传统的旧思想。②门槛锯掉意味着新一代青年勇于打破旧思想、旧观念,这是社会的发展,时代的进步,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规律。3.爷爷:守旧。张老大:妥协,循规蹈矩。小张娃:思想先进,敢作敢为。4.C E(C项,说小张娃锯掉门槛是“鲁莽草率”“对爷爷、父亲不够尊重和孝顺”,理解错误;他的行为是对事不对人。E项,这一句是说明守旧的爷爷也有了点面对现实的转变)三、1.①让孩子幼小的心灵接受美的熏陶,丰富他们的精神世界,使之具有旺盛的生命力。②中国不担心物质的缺少而担心精神的匮乏,因此要多多充实儿童的心灵,多多灌溉这些幼苗。2.①越年幼的孩子,对大自然的向往越大;年幼的孩子有一颗敏锐易感的心;自然界的一切会在他们幼小的心灵上留下深刻的印记。②自然界的一切都是创作的泉源。3.①作者引用张天麟的话,告诫父母们,不去关注“心灵的充实”,孩子就会如同“没有灌溉的幼苗”,不会生长。作者认为,与自然亲近不在时间长短,也不拘泥具体的形式;这种付出或许短时间并不能看出效果,但可以确信,总有一天这种苦心和努力会有回报的。②本题答案不唯一。扣住文中所论的话题,针对教育问题发表感想,言之成理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