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敬轩吧:2010年高考语文考前辅导绝密一号文(二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06 07:00:18

2010年高考语文考前辅导绝密一号文

古滕墨客

第二版块:古诗文阅读与鉴赏(7题30分)

1.名句名篇默写题与文学常识题

知识范围:课标建议的40个背诵篇目(见附件1);文学常识以中国古代作家为主及40个背诵篇目名称、作家及朝代(见附件2)。默写时要注意:

(1) “一字不差”。如默写内容印象不深,可先记得几个字默几个字,后面想起来了再默。

(2)字迹一定要工整清楚,严禁潦草,切勿卖弄书法。

(3)若是选默,就选择最有把握的几句来填,最好不要多默。 

2.诗歌鉴赏题

考纲陈述:(1)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2)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第一步】  准确解读文本:在了解“诗家语”多省略、多倒装特点的基础上,抓关键点:

(1)上看:看诗歌题目,圈出题眼(某一词语),认真研究古诗的题目,有的题目实际上就概括了诗的主要内容,或者给你理解该诗提供了感情基调。再看作者,回忆作者所处的朝代和作品风格。注意时代对作家的影响(如南宋的爱国思想);

(2)下看:看注解提示,了解诗歌的背景,寻找诗歌内容和情感的线索。

(3)中看:看全诗主体,每句圈出一两个词作为句眼,特别注意诗歌中的表现情感的形容词和副词(如:孤独自  寂)。后部分一般运用议论、抒情手法,是诗的主旨。

【第二步】  明了答案构成要点(即给分点)。小口径问题什么答什么,大口径问题一般要包括三个要点

●(1)采用的写作手法:常见写作手法(技巧)见后面所附四大类13小类。

● (2)手法揭示的内容:结合诗句,分析该手法写出了意象(人,物,景)的什么特点,或抒发(突出了)什么思想感情(哲理)。

●(3)所起的作用:此种写法在内容或形式上起到的作用。(内容方面的作用:深化意境深化主旨 意境深远 意境优美 意味深长耐人寻味言近旨远。形式方面的作用:前后照应,虚实结合,先总后分,一问一答)

  (注意:不同类型题目的三个要点的侧重点不一样,问什么则什么是回答的重点;且三个要点的顺序要根据具体题目的类型有机组合。) 

【第三步】】诗歌鉴赏简答题:  根据题目类型的不同,选择不同的答题方法。
◆第一种类型
:分析意象类(意象即诗中描写的人物)

常式问:这首诗歌营造了哪些意象?

变式问:这首诗歌为我们展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或:这首诗歌描写了什么样的景物?

注意诗歌中有固定含义的意象:

⒈离别类:双鲤、尺素(远方来信),月亮(思乡或团圆),鸿雁(游子思乡怀亲或羁旅伤感),寒蝉(悲凉),柳(喻离别留念或代故乡),芳草(离愁别恨),鹧鸪鸟(叫声似“行不得也哥哥”,指旅途艰辛或离愁别绪), 南浦(送别之地), 芭蕉(离情别绪),燕(惜春 或恋人思念 或物是人非的变迁,或传书叙离情或游子漂泊),关山(思家),长亭短亭(送别),阳关曲(送别的歌声)。

⒉情爱类:莲(音同“怜”表达爱情), 红豆(男女爱情或友谊),红叶(传情之物)。

⒊人格类:菊花(清高),梅花(不怕摧残敢为人先或保持冰清玉洁),松(傲霜斗雪坚守节操),

⒋悲情类:梧桐(象征悲凉),乌鸦(衰败荒凉),杜鹃鸟或子规(象征凄凉哀伤或思家思归),碧血(蒙冤枉而死或忠心不泯灭), 猿(悲伤)。

⒌其它类:昆山玉(人才),折桂(科举及第),采薇(隐居生活),南冠(囚犯),柳营(军营)。
          东篱(高雅,洁身自好)

■第二种类型:分析意境类(意境=意象+情感)

常式问:这首诗歌营造了一个怎样的意境氛围?

变式问:这首诗歌为我们展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

          这首诗歌描写了什么样的景物?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怀?

A. 意境(氛围)特点术语有:

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恬静安谧,  雄奇优美生机勃勃,

    富丽堂皇 ,肃杀荒寒瑰丽雄壮, 虚幻飘渺 凄寒萧条 繁华热闹等。

B. 思想感情术语:

迷恋、忧愁、惆怅、寂寞、伤感、孤独、烦闷、恬淡、闲适、欢乐、仰慕、激愤,

坚守节操、忧国忧民等。

■第三种类型:分析主旨型(含情感及寄寓义)

  诗歌就题材(内容)的不同,可分以下10类,据此可了解诗歌主旨:

⑴咏史怀古诗:凭吊古迹古人来借古讽今;或感慨昔盛今衰,今不如昔;或渴望像古人一样建功立业。(写古迹古人,多用典故)

⑵托物言志诗:不直接表露思想情感,而是运用比喻象征拟人手法把自己的理想和人格融入一物象中。(常有松、竹、梅等意象)

⑶边塞征战诗:或抒写报国立功壮志;或征夫思家的思念;或对开边拓土穷兵黩武的统治者的讽刺和规劝。

羁旅思乡诗:写游子漂泊的羁旅愁苦;或所见所闻所感触发的思念故乡的乡愁。(常有月、柳、雁、书信及梦境幻觉的描写

⑸送别留念诗:或表达别时留恋;或表达别后思念;或表白理想信念;或表达彼此勉励。

⑹田园山水诗:借写山林田园的闲适美好,表达对世俗与现实的不满、向往宁静平和的归隐思想,或表达自己遗世独立,保持节操品性的情怀。

⑺即事感怀诗:或忧国忧民;或反映离乱;或渴望建功立业;或仕途失意闺中怀人;或讴歌河山。

⑻闺怨闺愁诗:表达对戍边丈夫的思念,或写春光(青春)易逝,光阴不再的感伤,或表达对战争的厌恶。

■第四种类型:表达技巧类(着眼于全篇整体或局部)

常式问:这首诗歌采用了何种写作手法

变式问:这首诗歌运用了怎样的艺术手法(技巧)?或: 诗人是怎样来抒发自己的情感的?

写作手法(技巧)是一个十分宽泛的概念,大致包括4类:

第一种:描写景物的方法

  1.从直接与间接的角度看有:正面和侧面描写,虚写(想象联想)与实写;

2.运用修辞手法:比喻 对比 夸张 比拟)(高考常考)借代 双关反问设问、反问、互文;

3.运用表现手法来写:衬托  对比   渲染  烘托  引用典故(高考常考)象征、铺陈,白描。

4从景物的动静角度来写:动景静景结合,或以动写静,以静写动;高考常考)

5.从观察的层次来写:远看与近观结合,仰视平视与俯视结合;空间的上下结合,高低结合。

从调动感觉的角度来写:视觉(形和色),听觉(声),嗅觉(气味),味觉,触觉;或通感。
  第二种:描写人物的方法

从直接与间接的角度看,方法有:  正面和侧面描写,虚写(想象联想)与实写

2.运用具体描写手段: 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神态描写、外貌描写、心理描写、细节描写

⒊  运用修辞手法来写人:比喻 对比 夸张 比拟  借代 双关 反问 设问、反问、反语;

⒋  运用表现手法来写:衬托  对比   渲染  烘 托  象征、铺陈,白描。

 第三种:抒情方式

1   直抒胸臆:直接运用抒情与议论的表达方式来抒发情感

2.   间接抒情:托物言志(寓理),借古讽今,用典抒情,借景抒情、寓情于景、                 

第四种:结构(构篇)方式

对比,前后照应,问与答,卒章显志,总分,虚实结合高考常考)过渡,详略,人称,设置悬念,欲扬先抑、

■第五种类型: 语言炼字类

常式问:这一联中最生动传神的是什么字?为什么?
  变式问:某字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
  炼实词:动词,表颜色的词,拟声词,叠词,形容词和副词等修饰语(自,孤,独,冷等)。化动为静或化静为动。

 炼虚词:数词,连词,副词等。

炼押韵(平仄):调换词序

    注意:一般而言,五言诗在第三字,七言诗在第五字炼字

特别注意下面的另一种不同题型:

常式问:这首诗歌在语言上有何特色?(着眼于全篇语言风格)

变式问:这首诗歌具有怎样的语言风格?或谈谈这首诗歌的语言艺术。

正确解答:一般从这些词语中选择答案(语言特点类术语):含蓄、幽默、风趣、直露、平实、典雅、粗俗、自然、清新、优美、质朴。

■第六种类型:分析诗眼类(或在全篇思想内容方面,或在全篇结构形式方面)

常式问 诗中哪一个词语(句子)在全诗中起什么作用?

变式问 诗中的哪一个词语(句子)是全诗的关键?为什么?

诗中的哪一个词语(句子)在全诗中具有统摄(总结)作用?为什么?

诗歌鉴赏选择题常见设误方法:(从北京上海试题来看,要做好考选择题的准备)

1.语言语风类错误:或故意译错实词虚词;或对诗歌的语言风格判断错误。

2.意境意象类错误:对诗歌的意象的含义判断错误;或对意境的概括错误。

3.技巧手法类错误:对诗歌运用的写作技巧的类型或作用判断错误。

4.思想情感类错误:拔高情感(对诗歌中描写的情感故意妄加引申,添上某种光圈);或转移情感。

5.观点内容类错误:扩大范围(把一个作家的某一具体作品风格用其整体作品风格来代替)。

(设置错误的方法有:扩大,错位,拔高,硬套,兼用等)

文言文阅读(5题,21分)

诀: 务求甚解 ,又不求甚解

预备知识一:  如何读懂选文
(1)
先读最后一道题目,了解大致内容和主要事件。(此题如果要求“选择正确的一项”则除外)

(2)然后带着“何人?”、“何时何地做何事?”、“结果怎样?”、“为什么?”等问题对文段用心地默读文章,以“事件”为依据对文章分层,理清文章思路。

(3)遇到实在不懂的字词,不必着急,同时必须用?或其他记号来提示自己放放先读下文,也许过后联系上下文进行推导自然能明白,或者可以到题目中去找答案。 

预备知识二: 官位变迁及官吏行为词:

1.表被任以官职的:征、辟、察、举、召、荐、进、称、补、作、表、为、就

2.表官职变化的:

   1 表任命的:授、拜、除、封;                (2 表提升的:擢、拔、陟、升、迁

   3 表调动的:调、徙、转、改、放、出、出官;  (4 表降职的:左迁、迁谪、谪、逐、贬、诎(黜)

   5 表罢免的:夺、黜、罢、免、去、废、蠲;    (6 表恢复的:复、还

7 表兼代的:兼(表兼任);  领(兼代);   权,行,假,署(代理); 

   8 表辞去的:辞、致政、告退、退、归故里     (9)  跟俸禄有关的:俸、禄、秩、饷

10)  知(典、主)   视事    用事   下车(伊始)  掾    丞   洗沐    乞骸骨     致仕

预备知识三:其它出现频率较高的词语

(1)人称代词:第一人称(余 吾予);第二人称(尔而 女汝 乃 若);第三人称(之 其 彼渠厥)

(2)疑问代词:谁     孰     何    曷     胡     焉     安    奚   

(3)谦敬词语:请     谨     窃    忝     辱     敢    

 (4)修辞词句:更衣   山陵崩   社稷   中道崩殂 

 (5)兼    词:诸     焉      盍       旃      叵             

 如何答好每一道题

 3.文言实词释义题:本题往往考查多义实词,古今异义词,通假字,偏义词及词类活用等知识点。

【答题技巧】:记住:实词理解题不完全在于考你是否记得实词意思,更主要是考你是否会利用上下文进行推测。   掌握常见的理解和推断实词在文中含义的方法:

 ■第一种:从语法搭配的角度辨析词性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威自京都之         :探望。  B. 不于何得此绢       :知道。

            C. 自放驴,取炊爨     :打柴。      D. 后因他,具以白质   :使者。

第二种:从语义搭配的角度推测词义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娶妇必责财,贫人女至老不得嫁  责:索求  B.夏人循环问见,疑以为诱敌不敢击 问:间或

C.富人有不占田籍,而质人田券至万亩  质:质问   D.颜无子,不克葬     克:能够

第三种:从语境暗示的角度推断词义

(05广东)永平初,显宗舅新阳侯阴就慕晖贤,自往候之,晖避不见。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乃召晖拜为郎   拜:授官          B.自往候之,晖避不见    候: 等候

 C.今而相送,明吾非有爱也   爱:吝惜    D.顾谓掾属曰:“若之何?”  谓:对……说

第四种:从字形构成的角度推测词义

粜(卖米);  籴(买米);  穰(与农事有关);  禳(与祭示有关);  觐(拜见)。 

第五种:从词类活用(古今异义)等用法的角度判断词义

(05高考)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恐天下以吾私广国  私:偏爱               B.汝第往,吾今使人召若 第:暂且
C.此吾弄臣,君释之 弄臣:帝王亲近狎玩之臣   D.晁错为内史,贵幸用事  用事:凭感情做事

第六种:从句子结构对称的角度推断词义

对称词语和句子中处于对称位置的词语意思相近或相反。

如:1“忠不用兮,贤不必。 “以”:(被)重用、任用。 如:2追,北:逃跑的人。

第七种:从字音字形通假的角度推断词义

利用音形关系,通假推测。 高考题:此除蝗虫(通“意”,意思)也。

【相关知识】

 一词多义的产生:①词的本义。如“(解)狐乃引弓送而射之”(拉开弓)。②词的引申义。如“我君景公引领西望”(伸长),成语有“引吭高歌”。③词的比喻义。如“金城汤池”(比喻牢不可破)。④词的借代义。如“徒以口舌为劳”(代言辞)。⑤词的假借义。如“将军禽操宜在今日”(通“擒”)。

  4 .文言虚词题

【答题技巧】

1.先翻译每组学过句子中的虚词,再将这个意思套到另一句中来推断虚词用法是否相同。

2.具体辨析时,可在了解18个虚词基本用法的基础上,运用五点意识法:

⑴虚实意识:

例: 第一组:1  四年春,齐侯诸侯之师侵蔡;   久之,能足音辨人

第二组:1 问其饮食者,则尽富贵者        嬴而不助五国也

⑵结构意识:

   例: 第一组:1 居屋第,不免霜露    2 食唯蘇麦盐而已    3 少时衣食无 (05高考)

第二组:1何如东就妻子,徐择木  2 朝野服  3尤且择师而问  4 咸私哂其矫饰

        第三组:1 以三公之府有案吏名宾  欲勿予,即患兵秦来    幸先以我名告

第四组:1 吾将身死白之        夫夷近,则游者众(05高考)

        第五组:1  谓其友曰           所谓人成事也  

⑶句位意识:

   例: 第一组: 1待君王乎?       2尔勿忘乃父之志      3尔戒之  (05高考)   

第二组:1师道之不传久矣   2唐临,长安人,周内史谨孙   3臣之壮,犹不如人

第三组:1顷,拜受为少傅    2久,能以足音辨人            

第四组:1素激义,能为我筹此      2显者惭,杜门不闻者(05高考)

(4)呼应意识:

例:第一组:1然则一羽之不举,不用力焉       2果马所颠仆(04高考)                    第二组:1  视其沼,浅混而污    2王如知此,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3 此国人之最也

第三组:1一人有疾,即合家避之      2入前为寿,寿毕,请以舞剑   

第四组:1其言不实                  2山峦晴雪所洗 (05高考)

(5)语气意识:

例:第一组:1待君王乎?           2 一人大叫             

第二组:1其李将军之谓?   2能设而不能动    3此马氏所以不对 (05高考)

       第三组:1  岂有禁人在狱而心自安?       王之好乐甚,则齐国其庶几?         

5性格表现题(句式题,古今异义题)

【答题技巧】:对六个句子进行三点审查:一审是直接还是间接;二审对象,看是不是题干中说的人物;三审性质,看是不是题干所说的性质特点。最后用排除法选择。

注意:如果要你分析概括评价文言文的观点态度,必须坚持:⑴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既要注意评价者观点态度的积极意义,又要注意评价者的时代局限性;(2)必须持实事求是的态度,恰如其分地分析评价,不能无限拔高,也不能有意贬低。(3)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看评价者对人民的态度;看评价者对统治者的态度;看作品在历史上有无进步意义;看作品在今天有无现实意义。

古今异义几种情况 

词义的缩小。 五谷中的谷类,今专指稻谷。

词义扩大。  涉江中的指长江,今泛指江河。

词义的转移。如牺牲玉帛中的牺牲指祭祀中的牛、羊等祭品,今义指献身。

词义的感情色彩发生变化。如先帝不以臣卑鄙句中的卑鄙指地位低微鄙俗,今义指品质恶劣。

古今同形异义。如请指示王句中的指示,在古代是两个单音节词:“(指出)和(示意给人看)

6.内容归纳题

【答题技巧】:找出文段中与选项解释相对应语句,一一对应。选项的叙述或分析的错误只在某一小点,主要是:⑴个别实(虚)词故意译错;       ⑵人物的事迹张冠李戴;     ⑶事件发生的时间和地点错位;

⑷人物性格陈述不恰当;           ⑸凭空添加,无中生有;     ⑹强加因果关系

7文言文断句与翻译题

(1)在通读全文,了解大意的基础上,利用以下方法:

    1 虚词标志法:句首常有“盖、夫、惟、凡、故、今、若夫、且夫、至于、至若”等虚词;句尾标志词有“也、乎、焉、矣、耳、哉、与(欤)”等虚词。

2实词标志法:对话、引文常常用“曰”“云”“言” 为标志,一般情况下碰到它们都要停顿;文言文谓语,可利用此特点在它之前找主遇,之后找宾语。

3修辞标志法:为使文章达到句式整齐,语气连贯的效果,古人写文章经常运用对偶、排偶、顶真、层递、反复等修辞技巧,如果以此特点为依据,其准确性更高。

4名物标志法:名词和代词常作主语(句首)和宾语(句尾) 来断句。还要懂得古代文化常识,诸如年龄、称谓、纪年纪日、职官等方面的知识。
  5结构标志法:利用固定结构的成对搭配性(见后面常见固定结构)及位置的相对固定性,如有些关联词常常能承前启后,它们前面一般可断句,如“是故、于是、是以、向使”等。
(2)文言文翻译题:
   方  法:  做好“换、留、删、补、调“。一定要直译,不要意译,要字字落实,忠实于原文。

赋分点:  1.译准词义:实词(含词类活用、通假、偏义词,修辞语句)及虚词固定结构

             2.译准句式(被动句,判断句,省略句,倒装句)。

3.译准句子语气(陈述疑问感叹祈使语气)和句间关系(并列转折因果等复句关系)

备查知识1:常见文言词类活用:

1)名词的活用:1名词活用为动词:如“左右欲刃相如”(刃:杀)。(2)名词活用为使动:有“使……成为……”的意思,如:“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3)名词活用为意动:有“把----当作---”的意思,如:“稍稍宾客其父”、“粪土当年万户侯”4名词活用做状语: A.表特征状态,如“一狼犬坐于前”、“常以身翼蔽沛公”。B>表态度、方式,如“吾得兄事之”。C.表工具,如“有好事者船载以入”。D.表处所,如“相如廷斥之”。E.表趋向,如“操军破,必北还”。F.表频率,如“岁赋其二”。

2)形容词的活用形容词活用做名词:如“斫其正,养其旁条”、“四美具,二难并”。形容词活用做动词 :如“上官大夫短屈原于顷襄王”、“敌人远我,欲以火器困我也”。 形容词的意动用法如:“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认为-----怎么样。)4)形容词使动用法: “王者不却众庶,故能明其德。”(使――明显);

3)动词的活用:动词的使动用法 :“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之。”(使-----来)动词活用为名词,如“则其至又加少焉”、“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

备查知识2:常见文言特殊句式
(一)判断句  

(1) 用“者,也”表判断:  “……者,……也”、“……者也”、“……也”、“……者……”;

(2)“为”、“乃”、“即”、“则”或否定词“非,未,弗”等表判断。

(3)名词做所谓语直接表判断(刘备,天下枭雄。)

(二)被动句:

(1)单独用“于”“受”“见”或组合成 “见……于……”,“受……于……”表判断。如:“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徒见欺于王”   

(2)“为”、“为……所……”、“……为所……”表判断;如:“臣闻如姬父为人所杀” 

(3)“被”(后起用法,如:周公之被逮)。  

(4)意念被动(无词语标志):  兵挫地削

(三)省略句:

(1)省略主语:如:“永州之野产异蛇,( )黑质而白章”。

(2)省略宾语:“权起更衣,肃追( )于宇下”。

(3)省略介词:“将军战( )河北,臣战( )河南”。

注意:“以,与,从,为,因”五介词常省略宾语。

(四)宾语前置:

(1)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如:“沛公安在?”疑问代词(如:谁、何、奚、曷、胡、恶、安)

(2)否定句中,代词做宾语,宾语前置。如:“时人莫之许也。”

(3)把宾语提前取动词前,以突出强调宾语。如:“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如:“唯利是图”等。

(4)方位词、时间词做宾语时,有时也前置。例如:“业文南向坐。”(《史记·项羽本纪》)

(五)定语后置:

(1)者: 如:“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

(2)之: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

(3)——之——者: “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

(六)介词结构做状语后置:

(1)用介词“于”组成的介宾短语,翻译时要移到动词前作状语。如:“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2)介词“以”组成的介宾短语,翻译时前置做状语。如:“具告以事。”(《鸿门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