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结手工活丹东:浅析网络新闻的媒介特性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03 05:14:35
孙临平
自从个人电脑普遍接入互联网以来,网络便成为一种覆盖全球、高效灵便的大众传播媒介。它以地空合一的电信设施为传输渠道,以功能齐全的多媒体电脑为收发工具,依靠网络技术连接起来,既可以向广大受众进行开放式的大众传播,也可以从事横向和纵向的组织传播,还可以向特定的对象进行人际传播,从而使互联网对当代世界的政治变革、经济发展、文化传承以及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都产生着巨大的影响。
进入21世纪,互联网在全球范围内高速发展,目前全球有互联网用户15亿,其中3.16亿在中国,高居世界第一。伴随着网络用户爆炸式的增长,网络媒体如雨后春笋般涌现,网络新闻的普及势不可挡。网络作为媒体革命的催化剂和加速器,正在朝着跨媒体、超媒体、全媒体平台的方向迅速发展,已经由“第四媒体”成为“第一影响力媒体”,成为人们获取新闻的第一信息源。中国互联网已成为主流媒体的重要组成部分。置身于这样一个网络传播日新月异的时代,努力研究和把握网络新闻的媒介特性,既是一个重要的新闻学命题,也具有积极的社会学意义。
关于网络新闻概念的界定
网络新闻是新闻传播中的一个新概念。准确地界定这一概念,是对网络新闻媒介特质分析的破题。我国学界对这一问题的研究,是一个与时俱进、不断全面、逐步深化的过程。如很早就有网络传播研究者提出:网络新闻是指通过因特网(Internet)发布、传播的新闻,其途径可以是万维网(WWW)网站、新闻组(UsenetNews)、邮件列表(Mailinglist)、公告板(BBS)、网络寻呼(ICQ)等手段的单一使用或复合使用,其发布者(指首发)、转发者可以是任何机构也可以是任何个人。这一定义强调了网络新闻的传播媒介是因特网、以及网络新闻传播所具有的手段上的多途径和发布者的多来源。但是,其在强调网络新闻的发布必须经过因特网的同时,却忽略了网络新闻的接受也要经过因特网这一本质性特征。因此,这一对网络新闻概念的界定应该说还不够全面。
后来有的网络传播学者提出,“网络新闻是在互联网上传播的新近发生的、为受众所关注的信息。”这一定义虽然强调了网络新闻的基本新闻特性,如“新近发生的”和“为受众所关注”等,使其在传统新闻学意义上具有基本合理性。但是该定义同时将网络新闻的概念简单地归于“信息”,却又失之于一般和宽泛,缺乏对网络新闻这一新概念时代特质的鲜明揭示。
国内第一部从理论系统入手建构的《网络新闻学》(杜骏飞著),在博采众长的基础上,就网络新闻的定义作出了自己的研判,即“网络新闻是指传受基于Internet的新闻信息……具体说来,它是任何传送者通过Internet发布或再发布,而任何接受者通过Internet视听、下载、交互或传播的新闻信息。”应该说,这一定义克服了上述两种定义的缺陷,简明扼要地阐述了网络新闻的基本特征:即基于Internet(媒介)的新闻信息(传播内容),同时它也兼顾了网络新闻传播的另外两大要素,即传者和受者。笔者认为,从网络新闻的传播过程和特点来考察,应该说这是一个相对科学、也是比较有代表性的“网络新闻”定义。
关于网络新闻媒介特性的积极面
网络新闻是一种即时化、个人化、交互化、多媒体化的新闻传播形式,具有不同于纸质新闻、广播新闻和电视新闻的全新特性。正是这种媒介特性在大众传播中的日益生动展现,不断深化着人们对其积极面的认识。
一是新闻信息的海量内容。报纸受版面、广播电视受时段的限制,要求的是精选精编,而数字化使网络只要有足够的服务器,便有足够多的空间容纳哪些可粗可精的新闻信息。对于网络新闻而言,其在空间能力上最突出的特征就是信息贮存与转运的能力。以网络为基础的多媒体平台的无限信息容量是任何其他媒介无法企及的。1T的硬盘容量就相当于一个大型图书馆,由此可以推算,由数字化存储介质如硬盘、光盘等联结成的网络其容量是多么巨大。网络新闻的超链接方式使网络新闻的内容在理论上具有无限的扩展性与丰富性。如北京奥运期间,中国军网推出34个奥运网络新闻专题,刊发文字稿42000多篇、图片13200多幅,而同期的《解放军报》仅刊登文字稿150多篇、图片400多张。这充分体现了网络新闻承载超量信息的优越性。
二是新闻时效的迅速便捷。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对新闻的时效性要求越来越高,实时传播新闻对传统媒体可以说束手无策,而对于网络媒体则是举手之劳。这是因为网络新闻的更新周期是以秒来计算的,信息一经互联网发布,就可以实时显示出来,被用户浏览。而报纸的出版周期通常以天甚至周计,电视、广播的周期以天或小时计。据统计,最近十几年轰动世界的重大事件报道,全球新闻媒体中首次发布信息的无一例外地都是互联网,尤其以对突发事件报道的时效性更为突出。如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四川汶川发生8级强烈地震。14时46分,新华网发出第一条快讯:“12日14时35分左右,北京地区明显感觉到有地震发生。”14时53分,新华网再次发出快讯:“四川汶川发生7.6级地震。”央视第一次播报据说则在30多分钟以后。在随后的1小时内,来自震区四川以及周边地区的网友发表了近千篇描述地震情况的博客文章。可以说,在汶川通信、交通等基本设施条件几近瘫痪的情况下,网络媒体以最快的速度汇集各地灾情,网民的真切记录在相当程度上构成了头两天尤其“首个24小时”地震信息传播第一波主要的信息源。正是网络新闻报道的这种及时性,使其成为人们获取新闻的首选媒体。
三是新闻形式的超文本(多媒体)结构。多媒体是网络媒介的核心因素,从这个意义上才能更本质地把握21世纪网络新闻的媒介特性。由于多媒体在一定的结构中,把空间上展开的“离散媒体”与时间上展开的“连续媒体”融合在一起,特别是随着“流媒体”网络时代的到来,不仅使网络新闻与传统的报纸、广播和电视新闻有着完全不同的时空表现,而且集报纸、广播、电视三者之长,成为一个兼具数据、文本、图形、图像、声音的超文本结构,真正实现了立体、网状、多维、有声有色、亦动亦静地报道新闻的目的,广大受众则可以利用众多新媒体技术,同时享有读报纸、听广播、看电视等诸多乐趣。
四是新闻传播的双向互动。传统的大众传播是一种点对面的单向传播活动,传播过程中,受众对信息的接受形态是被动的,缺少自己选择的余地。与传统媒体的单向传输不同,多媒体平台上的信息传输具有双向互动性。受众不仅可以接收信息,而且也可以以传播者的面目出现,把自己认为有价值的信息传播给别人,并随时发表自己的见解,形成了网上信息的发布、反馈、再发布的循环往复过程。“自媒体”的兴起,形成了对传统传播话语权的颠覆性革命。“人人都是总编辑、个个都有麦克风”,这种以反馈和调节为核心的交互性传播,不仅做到了媒体与网民之间的沟通,还实现了受众对受众的传播,使网络新闻成为大众共同发言的新闻类型,既更新了媒体传播的传统观念,也强化和满足了受众的社会参与意识。
五是新闻传播的“大众”与“分众”。数字化背景下的网络新闻传播模式,一方面表现出是受众遍全球的大众传播,从而使新闻史上从人际传播到大众传播的历史进步,在网络时代实现了更高层次的质变。因为互联网上信息传输的速度和成本与所在的物理位置几乎毫无关联,这使得网络新闻可以在全球任何地点间传送发行。另一方面,它又表现出趋向个性化的分众传播,数量众多的网络媒体,秉承受众为本,适应社会快速发展条件下受众的分化、差异和需要,以日新月异的网络技术、浩如烟海的新闻内容,不断强化着专业性和对象化的信息服务,领当下新闻传播分众化新风之先。
六是新闻传播“虚”与“实”的统一。正如著名传播学者熊澄宇所指出:说明数字化背景下的传播现象,需要用新的词语来描述新的传播方式。 随着网络的普及,BBS、聊天室,特别是一些网络游戏和校园网、交友网等虚拟空间的出现和迅速增生,以及他们按照不同的主题细化链接受众的特殊传播方式,实际形成了虚拟社会的现实化和现实社会的虚拟化。近几年一系列网络新闻的传播效果证明,网民的传播行为已经影响了整个虚拟与现实的舆论空间,这对今天的现实社会是一种巨大的冲击,亦是需要政治家和新闻学、传播学及一切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共同面对的挑战。
第 12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