昭奚旧草经典语录:所谓“破除城乡二元结构”是“项庄舞剑,意在沛公”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9 07:12:01

邋遢道人帖文赏析——所谓“破除城乡二元结构”是“项庄舞剑,意在沛公”

精英惯于“项庄舞剑,意在沛公”:舞“破除僵化的计划经济体制”之剑,意在“完全市场化”;舞“反专制垄断腐败”之剑,意在实现“资产阶级的民主化政治”,现在舞“破除城乡二元结构”之剑,意在“土地私有化流转”,公开讲的是“破除城乡二元结构”,暗中行的是“土地私有化流转”,这本来就是厉以宁精英的农村改革思考的圈套的两个环,一环套一环,先“土地流转”,然后,农民彻底流转到城市,成为雇佣劳动大军或者城市失业大军,城乡一体化就实现了,农民问题连同农民就都消灭了。

邋遢道人的“关于“城乡二元结构”和“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的思考”,对此有极好的揭露和分析。

1,城乡二元结构的演变

“专家们大致这样说的。“ 我国长期实行的城乡二元结构,把人口分为城市居民和农民,并将就业、住房、医疗、子女教育等公民权益同户口挂钩,形成了包括公民迁徙、劳动就业、教育、财产和社会保障在内的诸多方面对农民的不平等。” ”

其实,并不存在什么“长期实行的城乡二元结构”,真正形成“城乡壁垒”恰恰是毛时代结束以后的事。毛泽东时代,就没有改革开放以后的“户口”这个概念,只有转“迁移”和转“供应”的概念,人都是属于单位的,工作调动,只有一纸“迁移证明信”,没有改革开放以后城市户口农村户口的严格区别。只是城市供应(粮食定量,副食供应定量)有统一标准,以区别于农民(因为农民自己生产粮食副食,当然和城市不可能相同)。其他,上学,医疗,住房都是单位解决的,也不是改革开放以后“和城市户口挂钩”,国家只管城市户口,不管农村户口。至于就业,那时候招工大量是从农村招工,根本不分城市户口农村户口,没有改革开放以后的户口歧视。一旦被招工就都是一视同仁的正式工人,没有什么改革开放以后的对“集体工”“农民工”的歧视。也没有改革开放以后,农村到城里上学交高费的现象,根据父母所在地证明就可以转学,丝毫不受户口影响。至于社会保障,劳动保护,也都是单位解决的(农村有五保户),病退,伤退,那时候叫“吃劳保”,一般老工人老干部级别要高一些,病退后工资一分不少,和上班一样(上班也只有工资,没有奖金),因此退休的老工人老干部往往是工资最高的,不象现在,越早退休的企业老工人工资越少,和上班的年轻“领导”有天上地下的悬殊。至于“财产的不平等”,更是改革开放以后才存在的,毛泽东时代,无非是工人拿工资,农民拿工分,不仅工人农民家庭财产悬殊不大,干部和群众的悬殊也不大,现在,两极分化了,而城里下岗工人也不比有土地的农民家庭财产更多。

所谓“长期实行的城乡二元结构”完全是一个谎言,伪概念!准确地说,应该是改革开放形成的城乡壁垒!

2,限制农民进城的原因

“城乡二元结构包括“城乡之间的户籍壁垒”形成“严格限制农村人口向城市流动为核心的户口迁移制度””

应该说,户口已经不是农民向城市流动的限制了,真正限制农民进城的,一是农民还有土地,还有退路;二是城市对农民工的歧视,包括政策性歧视。如果用“土地流转”“破除城乡二元结构”,无非就是断了农民的后路,农民并不会因为变成“城里人”就富裕起来,他们会因为没有退路而更加受歧视,成为城市失业大军的主体。

3,什么造成了现在的“农民没有保障”?

“目前国家每年为城镇居民提供上千亿元的各类社会保障(养老、医疗、失业、救济、补助等),而农民生老病死伤残几乎没有任何保障”

上面说了,严重不合理的“城乡二元结构”正是改革开放后形成的,对城市的“社会保障负担”是消灭公有制企业造成的,破坏了原来的企业保障体制,而新的“社会保障体制”又很残缺,工人的许多劳动福利(上学,医疗,住房,就业)就这样失去了。工人是应该感谢国家“上千亿元的各类社会保障”呢?还是应该追索失去的社会保障?

“农民没有保障”则完全是解散人民公社解散集体经济解散合作医疗造成的。农民是应该感谢“分田单干”的改革?还是应该反思改革,对农村集体化重新进行认识呢?

4,“城乡二元结构是导致我国农民权益受损的制度根源”吗?

“城乡二元结构已经成为目前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一个严重障碍,这似乎已经成为一种共识”。

道人后面的分析有力地说明,这只是精英的一种别有用心的“共识”,至多是一个糊涂浅薄的轻率的臆断!

5,专家的药方

“从专家们提出的问题来看,消除城乡二元结构,一是要取消城乡隔离的户籍制度,使农民自由流动和定居;二是政府财政要拿出钱来解决农民的医疗、养老保险和投资农村教育,使城乡在教育、医疗、养老等方面统一起来。”

中国有十亿农民,国家拿不出那么多钱来,怎么办?精英打开了土地的主意,“土地流转”就是精英一箭双雕的药方,一方面实现土地私有化,实现了要素市场化的最后的攻坚,一方面彻底剥夺农民,由“土地流转”带来劳动力的充分自由流动,为资本剥削提供最大的产业大军,彻底实现城乡经济一体化,彻底和世界资本主义接轨。所谓“消除城乡二元结构”,只是为了实现“土地流转”竖起的一个幌子。

6,如此消灭“三农问题”

“如果玩文字游戏,说只要农民跑到城市里了,因此不再是农民身份,这些人再出的问题不再是“农民问题”,那么肯定这项措施能“解决”部分农民的问题。”

7,城乡分离的户籍制度不是“三农问题”的根本原因

“巴西、墨西哥、阿根廷、菲律宾、印度……等几乎所有第三世界国家都没有实行城乡分离的户籍制度,但是这些国家同样存在三农问题”

“最主要的是,这些国家农民问题小了,因为农民人数少了,但城市问题大了,因为城市拥挤了大量的失业和半就业状态的城市贫民,这些人在城市里一样没解决收入、生活水平、教育、医疗、养老问题。”

8,城乡居民消费水平差距

“中国在二元结构实施前的1952年到1957年的6年中,城乡居民消费水平差距为(农民为1)平均为1比2.533。实行二元户籍制度后到文革前的8年中,即使包含3年农村大饥荒(1比3.2、3.1、2.8),平均为1比2.675,扩大幅度只有5.6%。文革10年这个数字为平均1比2.42,比二元户籍制度实施前的1比2.533还低4.5%。”

“二元户籍制度不是城乡居民生活差距的原因,原因是农业劳动生产率增长速度低于工业,而二元户籍制度没有继续扩大差距反而是缩小了差距。”

首先,中国当前突出的问题不是工人和农民的消费水平差距,而是两极分化的巨大悬殊!而这个悬殊显然不是什么二元户籍制度造成的。暴发户主要聚集在城市,是拉高城市消费水平的主要原因,分田单干的农业劳动生产率增长速度低于工业,是农民生活水平低的原因之一。

9,改革开放扩大了城乡差距  

“改革初期,由于国家大幅度提高农产品收购价格(大约一次性提高40%左右),加上开放了农贸市场,使农产品加工得到恢复。因此,1982年到1986年城乡收入差距缩小到平均1比2.32,比此前的1比2.42缩小了4.1%。但是,随着价格因素的缩小,城乡居民消费差距开始持续扩大。1987年到1996年,城乡居民消费水平平均迅速扩大到1比3.12,比改革初期扩大34.5%,比文革期间扩大28.9%,甚至比二元制度实施前还扩大了23.3%。”

改革初期,一是吃公有制老本,种子的改良,化肥的解决,土地灌溉面积的扩大土壤的改良,水利设施效益的发挥;二是银行大量放贷催生了“农民企业家”和“乡镇企业”的崛起,造成了一时虚假的繁荣,结果造成巨大的银行坏账,对国家来说得不偿失。三是为了彰显“改革的变化”,减轻了农民的负担,然后把“功劳”统统都归到“包产到户”的“改革”上。其实“包产到户”的作用实在是微乎其微!

“2003年达到1比4.3的高峰。在国家相继免除农业税和实行农业补贴后,略有下降,但仍然保持比改革初期高出71%,比改革前二元结构时期高出65%。”

10,二元户籍制度在两个时代的不同  

“同样是二元户籍制度,同样是城乡二元经济结构,但在计划经济时期,农民生活水平与城镇相比差别略有缩小,而改革后虽然开始略有下降,但趋势是迅速扩大。因此,简单把三农问题和城乡居民生活差距问题归结为城乡二元结构和户籍二元制度,是很难说清楚问题的,更多处于主观臆断。”

计划经济时期,城乡差别是缩小的趋势,改革开放后,开始略有下降后,城乡差距是迅速扩大的。

11,在教育、医疗、养老保险上看城乡差距变化的演变

“专家们说,城乡二元制度是造成农民在教育、医疗、养老保险上比城市落后很多的根源。其实这句话也不是可以随便说的。因为同样是城乡二元结构,改革前的二十年中,这个差距是在缩小,而改革后这个差距却在扩大。”

“1986年(这个时期集体经济初步瓦解,但集体经济投资的学校撤掉的还不算很多,因为学校有延续性,不能说在校生赶走全赶走)我国县以下(乡)初中数量为63512个,在校生2808万,高中为5490个,在校生195万。农村普通中学学校数占全部学校数的74%,高中占32%。初中生占全国初中生68%,在校生占全部学生的61%。”

“到1996年,我国乡村初中数量下降到45626个,减少28%,在校生数2660万,比1986年减少148万。高中学校数3112个,减少43%。在校生113万,比1986年少42%。”  

“1986年4890的中学生在校生数已经只相当于1978年6548万的75%。而减少的中学生在校生很少是城镇居民的孩子,基本就是农村居民的孩子。”

“到了新世纪初,我国初高中在校生数先后恢复到了1978年水平,但是由于农村缺少投资主体,学校数的减少,才造成大量农村学生高价到城市上学的局面。”

“医疗情况也是如此。在二元结构前的1952年和1957年,我国市与县(县级医院主要为农村服务)的床位比为(县为1)3.1比1和3.0比1。进入二元经济后,到1978年却倒了回来(市为1),是1比1.58。因此,我们并看不出来城乡二元对延缓农村医疗条件改善的情况。”

“改革后,情况又倒回没有二元结构情况。1990年,1995年,2000年,2006年这个比例分别为(农村为1):1比1.12;1比1.58;1比1.85;1比2.12,接近二元经济以前的水平了。”

“在改革前,我国农村大部分地方实行了政府、集体、个人筹资建立的合作医疗体系,到集体经济解体后,这个体系没有了。这与二元经济没有关系。”

“二元经济与农民医疗条件差关系不大,与国家医疗政策关系更大。因为改革前县级医院的投资也是财政拿钱而不是农民拿钱的。”

“再说劳保。农村实现养老保险或者低水平的养老体系是改革前。因为这个时期有队为基础的集体经济,五保户是不用交钱就可以得到赡养的。”

“改革开放以来城乡生活水平差距拉大,医疗、教育、养老方面差距拉大,原因都是一个:农村没有了集体经济,或者说没有了一个足以组织社会必要活动的投资主体,比如日本、台湾的各种合作社和社团组织。”

总之,城乡差别根本原因是贫富两极分化和农村集体经济的解体,而不是什么“二元户籍制度”!

12,项庄舞剑,意在沛公

“贫道不反对取消二元户籍制度,只是觉得要以为这样一搞,中国农村问题就解决了,恐怕是天方夜谭,是异想天开,最后会落空的。”

既然取消二元户籍制度根本不解决问题,现在为什么高调提出“打破城乡二元体制”呢?项庄舞剑,意在沛公而已!精英的“天方夜谈”是要把中国引向黑暗;精英的“异想天开”是梦想和平演变的“变天”!

13,对“城市反哺农村”的怀疑

“贫道也怀疑所谓城市反哺农村究竟是什么形式,贫道还没看到全世界农业人均资源小的大国,通过动员工业资产和财政资源解决农民、农业、农村的先例。”

在两极分化的条件下,城乡差别只有扩大,而没有缩小的可能,这是资本主义的现实证明了的。资本主义的城乡差别的缩小没有先例,今后也不会有。

无产阶级解放的道路只能是自己解放自己的道路,农民只有靠集体化组织起来的农民自己的力量才能自力更生,向现代化农业的深度广度进军,在农村的广阔天地里,再加上信息技术知识经济的翅膀,组织起来的农民是可以大有作为的,不仅可以改造农村的客观世界,而且还要改造农民自己,使农民阶级跨越式转上知识劳动阶级即现代无产阶级,成为知识经济时代的领导阶级。

农民主要是靠自己,但并不是拒绝城市的帮助,更不是拒绝工人阶级的领导(表现为真正共产党的领导),而是农民和工人携手,一起向知识劳动阶级的转变迈进,最后成为统一的知识劳动阶级。那时候,才能真正消灭城乡差别,工农差别和脑体差别,实现共产主义的伟大理想。

附文:

邋遢道人:关于“城乡二元结构”和“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