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奇艺文学作者福利:不知何处,子虚乌有之乡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30 16:01:05


2011年12月16日 14:45 本文来源于财新《新世纪》    克里斯塔·沃尔夫(1929-2011)德国作家、文学评论家
 
克里斯塔·沃尔夫是战后德国最重要的女性作家之一。
  战后德国最重要的女性作家之一、被称为“前东德道德权威”的克里斯塔·沃尔夫(Christa Wolf)12月1日在柏林病逝,享年82岁。包括德国总统和外长在内的政客及很多作家,都对其离世表示惋惜,也对她在文学上的贡献及对政治的热情投入表示肯定和赞扬。

  沃尔夫1929年出生在瓦尔塔河畔的兰茨贝格(今天波兰境内的大波兰地区戈茹夫),彼时的魏玛共和国几年后就被经济危机、通胀和希特勒的崛起改写。1945年“二战”尾声时,沃尔夫全家为躲避苏联红军西迁,逃到后为东德地区的梅克伦堡。个人成长的经历和记忆,注定了沃尔夫的作品多以“冷战”时期的东西对峙为背景和主题。1963年,沃尔夫的小说《分裂的天空》出版,其中描写了东西德对立背景下不同意识形态造成的小人物情感生活的分裂。这本书在东德被广泛阅读,并于1964年被导演孔哈德·沃尔夫改拍为电影,从而被西德和世界熟知。《分裂的天空》一版再版,至今仍是她销售量最高的书。

  她的其他作品包括《对克里斯塔·T的思考》《不知何处,子虚乌有之乡》《童年典范》等,最后一本小说是2010年夏天出版的带有强烈自传色彩的《天使之城,或佛洛伊德博士的外套》。她得到过德国几乎所有重要的文学奖项,也曾是呼声很高的诺贝尔文学奖候选人。2002年,德国图书奖授予她终身成就奖,评审团赞扬她“勇敢地投入到民主德国以及东西德统一的论战中”。

  沃尔夫中学毕业就加入了德国统一社会党,其后保留党员身份整整40年,一度还是该党中央委员会的候选人。身为一名坚定的社会主义者,她承认社会主义难免有这样那样的错误,但坚信社会主义相较资本主义是更好的富有前瞻性的生活形式。因此,她虽然一直对政府持谨慎批判态度,却被认为是“忠诚的异见分子”。

  1976年,前东德音乐人沃尔夫·彼得曼受邀在西德巡回表演,其间对东德政府提出了一些批评,统一社会党中央政治局以“严重违反公民义务”为由取消了彼得曼的东德国籍。一批东德的知识分子和文艺工作者联名上书东德政府,声援彼得曼。事后很多参与者或被东德当局打入冷宫,或由此获罪,而作为该事件发起人之一的沃尔夫却安然无恙。

  她还主张文学上的“主观真实性”,公开批评东德文化的机械畸形、男权主导,这与统一社会党的教条“客观规律性”相对立。这类看似与党派的矛盾,体现了她在美好的主义和现实的政治之间的徘徊。沃尔夫认为,社会主义的东德应该容忍和重视来自内部的自我批评,而不应该固步自封。

  1989年11月4日,她在东柏林亚历山大广场面对50万游行示威者,为一个民主的社会主义努力呐喊。11月8日,也就是柏林墙倒的前一天,沃尔夫在东德的晚间新闻号召她的同胞为社会主义继续奋斗,“我们请求你们,留在你们的家乡,留在我们这里”。

  沃尔夫和其他左翼知识分子这种激进的政治思想,对西方资本主义和物质主义的批判态度,使她在东西德统一之初饱受批评。她被认为是前东德的御用作家,其文学作品的价值和含义完全被高估了。20世纪90年代初在德国文艺界展开的这场争论,不仅关于沃尔夫和她的作品,还涉及前东德的一切:东德政治上的失败,意味着西德文化和社会结构的胜利?西德的作家拥有更优越的道德感?抛弃前东德文化界的一切是两德统一的必然趋势?

  上世纪90年代披露,1959年到1962年间,沃尔夫化名“玛格丽特”,为前东德国家安全部(斯塔西)工作,监视同事和报道文艺界动向。然而如同电影《窃听风暴》里的描述,他们既为同谋也是受害者——她和丈夫同时也被监视长达数十年。沃尔夫后来编辑出版了她在斯塔西的卷宗,却无法抹去她的历史污点。“过去并没有逝去,甚至根本没有离去。是我们将它剥离开来,漠然置之。”沃尔夫在她最后一部小说中,用她纤细但坚韧的声音拷打和责问着自己。

  精神与权力的矛盾冲突对沃尔夫来说从不陌生,社会主义和文学世界同为她的家园,就像她从没有背离社会主义一样,她也不容许她的信仰离开她。然而,沃尔夫不得不接受东德加入西德的事实,社会主义如同乌托邦一般,似乎只在她笔下的文字世界出现过。如同她在1979年出版的《不知何处,子虚乌有之乡》书名所表达的一样,她的逝去也许就是最好的告别和解脱。

  作者为旅德历史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