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大怎样提额:曹心泉五代梨园世家漫话 陈志明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11 15:48:04

曹心泉五代梨园世家漫话

作者:陈志明

    曹心泉(1864-1938)原籍安徽怀宁县。清同治三年生于北京,1938年因患肾病病故于韩家潭西口路南的敬善堂故居,终年75岁(一说73岁病故)。他是清末民初著名的戏曲音乐家。精通多种民族乐器,如笛、月琴、古筝等。尤擅昆曲,并能记谱、作曲。晚年曾应邀在富连成、中华戏曲专科学校教授昆曲,在梨园界有很高的声望。心泉出身梨园世家,其祖父曹凤志是清嘉庆年间著名小生演员。他对小生行当表演的规范化发展,深有体会和贡献。同时他又提出定音制语法和词曲制谱洁的标准,对于提高昆曲的演唱技巧均有帮助。其子曹眉仙(为心泉的四伯父)亦习小生,得到父亲的真传,并有所发展,尤其擅演武小生戏,如《八大锤》之车轮战,就是由曹眉仙开创的,又如三国戏中的周瑜一角,演来亦为一绝。一代小生宗师徐小香、龙德云都是眉仙的弟子。

     曹心泉的父亲曹春山,亦为多面手,老生、大净、副净、小生等各行角色都能演。与名丑杨鸣玉合演昆曲《教歌》、《大小骗》、《金山释放》等戏,俱称双绝。尤以演《双铃记》饰汉御史,深受广大观众的欢迎。他的武功底子也非常深厚,像徐小香、朱莲芬、王楞仙、黄润甫等名伶均受过他的指授。由于他艺博而精,故徐小香曾请他担任后台总管,经常临时应急替演各种角色。

     曹心泉幼习小生,先拜陆炳云为师学戏,学戏40多出。陆炳云后因《亭会》一剧与曹春山意见分歧,遂被辞退。故心泉又改从徐小香学戏。据心泉自言:过去学戏极难,只走台步,亦必数日的工夫,如果一招一式不合乎要求,老师就不再继续传授了。后来因嗓子关系不能登台演出,改学场面,初拜著名笛师、清廷供奉钱锦源为师,钱先生才艺甚博,能度《长生殿》、《牡丹亭》全部之曲,名琴师梅雨田亦从其受业,可惜他40多岁就患急症病故了。后来心泉又投在名琴师李四门下学艺。光绪十八年以后曹心泉搭三庆班献技,虽未正式入升平署承差,但经常随班入宫演出,故对官内演戏之事非常熟悉。光绪二十七年改搭久和班。后又在福寿班教授昆曲。心泉自幼读过私塾,写得一笔好字,承继家传,对昆曲进行了数十年的研究,搜集、整理、订正了不少昆曲剧本。1919年陈德霖、王琴侬、姜妙香等人排演的《戏目莲》(四面观音),就是由曹先生提供的剧本。该剧曾在北京西珠口第一舞台及堂会中演出过几次,受到观众的好评。在王琴侬的倡议下,曹心泉与侯俊山(十三旦)、陈德霖结为金兰之好,并在北京天福堂饭庄宴请梨园界同行。1930年夏,陈德霖病逝时,曾请曹三爷出面主办丧事,十三旦也从张家口老家赶来北京吊祭,说明了他们老哥仨深厚的友情。

     1932-1936年曹心泉被聘为南京戏曲音乐院北京分院研究所特约研究员,并为该所主办的《剧学月刊》大量撰稿,传播昆曲艺术知识,发表了不少有学术价值的文章。 心泉先生通晓律吕,妙达音声,所制曲谱积稿充栋,其中颇多别出心裁,创为新格。如程砚秋之《文姬归汉》(胡筋十八拍原词)、梅兰芳之《太真外传》、荀慧生之《钗头凤》等,均由曹心泉谱曲。

    1929年昆曲专家傅芸子、傅惜华等人发起成立昆曲研究会,请曹心泉任顾问。1932年又应聘担任中华戏曲专科学校昆曲教师及音乐组主任。后又在富连成科班教授昆曲。向心泉请益昆曲艺术、学唱昆曲的人很多,如包丹庭、王琴侬、姜妙香、金仲仁、程砚秋、陈墨香、叶盛兰、叶盛章等名家均受过指授。

    曹心泉婚后生四男三女,入伶界的有:长子曹湘石,习文场,弹月琴,曾长期傍着余派须生创始人余叔岩;次子曹寿石即名丑曹二庚,为名丑郭春山的弟子,是比较规矩的大丑。其表演特点是:念白响堂,口齿伶俐,以冷峻见长。傍程砚秋演出时间最长。从其学戏的有慈少泉、何昆林、罗小宝、李少广等人;三子曹瑞石(官称曹三)即名老生曹世嘉、名丑曹世才之父,自幼在春成科班坐科,习老生,后因变嗓,改学场面。先打小锣、大锣,后又学会打鼓,曾给很多人打过鼓,如尚小云、荀慧生、程砚秋、时慧宝、王泊生等。娶名旦陈桐云之妹为妻;四子曹小泉未入伶界。

    曹心泉病故后,家产分为五份,各支分居另过,韩家潭故居房产亦卖掉。他费尽心血珍藏的昆曲剧本及其他戏曲史料,因分散保存,受到不小的损失。    曹世嘉原名曹明,为曹家第5代传人。自幼习老生,由舅父陈少五开蒙,学了三四年,同时又跟祖父曹心泉学昆曲,如《扫花三醉》、《封王》、《十面》、《唐王游月宫》等。虚数12岁入富连成科班,由萧长华先生起艺名曹世嘉,意寓梨园世家,代代相传。入富社后主要从王喜秀(即金丝红)、张连福、张盛禄等学戏,像《珠帘寨》、《定军山》、《辕门斩子》、《桑园寄子》等都是这时学的。20岁出科,累计学戏近百出,而且是老生、老旦两门抱。后又在科班唱了几年戏,直到24岁才正式脱离富社。经过老生学员张凤祥的介绍,常搭各班唱开场戏,一为积累舞台实践经验,二为多认识一些人,可为以后搭班演戏创造条件。后来由于嗓子条件的限制,多演一些二路老生配角。李宗义、荀慧生、许翰英、赵荣琛、王玉蓉、南铁生、黄玉华、金少山、杨宝森等均邀他助演。其中以傍杨宝森时间最长。有些新戏、本戏,常常是接到剧本几天后就要公演,如果没有深厚的功底是很难适应的。不少配角是现演现"钻锅"赶出来的。有人戏称曹世嘉先生是"钻锅"能手,这也是数十年舞台实践中锻炼出来的。今天像这样的全能配角已很少见了。

     50年代初,曹世嘉随杨宝森调到天津,成立了天津市京剧团,由杨宝森、厉慧良轮流担任主演。后又调到天津市京剧三团,晚年在天津市戏曲学校任教。主要弟子有陈少云、张光、张长海、王凤仪等人。现担任天津市表演艺术咨讯委员会成员。今年他虽已81岁高龄,但情绪乐观,身体健康,时常为求学者说戏。曹世嘉于28岁结婚,娶高连奎(高庆奎之弟,著名琴师)之三女高晋卿女士,婚后生一女二男,均未入伶界。

    曹世才原名曹晖,1920年5月3日生于北京,现年78岁,属猴,比其兄世嘉小3岁,现为一级演员。幼年向二伯父曹二庚学戏数十出,14虚岁即入富连成科班,仅学了4年,18岁出科。在富社主要跟萧长华、郭春山、萧连芳等先生学戏。《花子拾金》、《回营打围》、《醉吏》、《借靴》等昆曲是郭春山先生给说的;文丑的戏为主,兼学婆子、彩旦,还要学会几种方言和走矮子功。同时丑角还要兼演"旗"(方形帅旗手)、"纛"(三角形旗手)、"伞"(龙伞夫)、"报"(报子)等零碎活。演丑角的讲究念白响堂,面部表情丰富,喜怒哀乐变化快,还要有五官挪位本领,而且嗓子好是最主要的,俗话说一响遮百丑。 曹世才先生学戏不少,也是受嗓子条件的制约,经常担任二丑的角色。刚出科就在富连成的金声社演出,后来才搭别的班演出,像李世芳、毛世来、赵倚霞、王玉蓉、荀慧生、童芷苓、徐东明、李宗义、赵燕侠、吴素秋等名家的班,世才都应邀助演过。有不少戏都是看别人演出,捋叶子学会的。解放以前丑角搭班都要自备靴包、彩裤、包头,以及丑角专用的髯口等。北京解放前夕,戏园子不演戏,二路角色改行的不少,世嘉改行卖报,世才与朱金琴(名武旦朱桂芳之子)在宣外大街摆摊卖驴肉维持生活。

     1951年曹世才加入中国戏曲研究院实验工作团二团,1956年前后一度调入一团与叶盛兰、杜近芳合演《柳荫记》(媒婆)、《奇双会》(胡老爷)等。多年来中国京剧院排演了不少好戏,曹世才均有出色的表演,如《三打祝家庄》(祝小三、老五)、《高亮赶水》(龙母化身)、《打面缸》(王师爷)、《三盗九龙杯》(王伯燕)、《江汉渔歌》(董师爷)、《女起解》(崇公道)、《梅妃》(高力士)、《文姬归汉》(李成)、《陈三两》(魏朋)等,他都能根据剧情要求,把人物演活,做到千人千面。尤其婆子戏是曹世才的强项,如《朱痕记》(宋氏)、《凤还巢》(雪娥)、《六月雪》(禁婆)、《变羊记》(贾妈)、《送亲演礼》(陈氏),演来得心应手,备受欢迎。近年来曹世才常陪李世济演《锁麟囊》之胡婆,无论从外形、人物内心活动,还是念白都有特色,起到为主角烘托气氛的作用,如易他人,则临场效果锐减。在50年代中期,曹世才还与著名须生李盛藻排演了昆曲《十五贯》,曹饰娄阿鼠一角,是在昆曲名家王传凇指导下排演的。该剧录音带已于1989年由北京音像公司正式出版。在演出缺少大丑的情况下,世才也能替补演出《审头刺汤》的汤勤、《群英会》蒋干、《法门寺》贾桂、《四进士》万氏、《十三妹》赛西施等角色。

     80年代以后,曹世才曾随团多次赴港、台地区演出,均获殊荣。现在曹世才先生居家安度晚年,他虽未正式收徒,但经常有同行晚辈登门求教,他都能以诚相待,热心传授。

    1949年曹世才与张淑贞女士结婚,婚后生二男二女,均未入伶界。 曹家从曹凤志开始,经曹春山、曹眉仙、曹心泉,到曹湘石、曹二庚(寿石)、曹世嘉、曹世才,梨园世家五代相传,为繁荣京昆事业做出一定的贡献。去年曹世才先生还将家中珍藏的昆曲剧本《教歌》、《麒麟阁》及有关昆曲音律的书籍捐赠给北京戏曲博物馆。 (摘自 《中国京剧》杂志 199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