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行网银盾支付不了:三级网络知识要点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06 07:09:39

第一章 计算机基础

本书所提到计算机网络概念,均简称为网络。

考点:“网络就是计算机”的观点是由Sun Microsystem美国的太阳微系统公司提出(选择)(Sun提出了Java语言)

1.1 计算机系统的组成

考点:计算机的特点,主要是4个标题(了解性内容)

   1、计算机是信息处理的设备,具有信息处理的特性。

   2、计算机是通过预先编写的、存储在机器中的程序来自动完成的,遵循冯·诺依曼结构,是存储程序的原理 stored program,计算机具有通用的,广泛适应的特性。(五大部件:控制器、运算器、存储器、输入、输出;  程序必须全部进入到存储器中才能被CPU执行,必须先存储,就是存储程序原理

   3、计算机价值观的问题,以够用为原则

   4、计算机的效益观点,是利弊观点

(从考核的角度讲:这个考点考核的可能性非常低)

考点: 计算机发展阶段(仍然是标题的概念,有相关考核内容)

1、大型机阶段(20世纪50~60年代) main frame

   11946年,第一台数字电子计算机ENIAC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问世。

   2)从硬件元器件发展的角度:大型机经历第一代电子管、第二代晶体管、第三代中小规模集成电路、第四代超大规模集成电路。(相关考核点,选择方式)(LSI//VLSI  Very  Large Scale Integrated circuit

2、小型机阶段(20世纪60~70年代)mini  computer

小型机是大型机的第一次“缩小化”,能够满足中小型企事业的信息处理需求。

  3、微型机阶段(20世纪70~80年代)micro /// personal computer

    微型机得到了发展。是大型机的第二次“缩小化”,1981年,IBM公司推出了第一台个人PC机。

  4、客户/服务器阶段(20世纪80~90年代)C/S Client/Server

这个阶段是基于网络而出现的,早期局域网采用对等网peer  to  peer 结构,即在一个网络内的各个计算机地位平等,功能平等;采用客户/服务器模式则意味着功能分化,服务器是提供者,客户机是使用者。早期服务器提供资源共享的磁盘服务器和文件服务器,后来服务器主要是数据库服务器和应用服务器等。

基于功能分化,根据各自功能的强弱,分为胖瘦两个概念

5、互联网阶段(20世纪90年代至今)Internet因特网

基于网络,而且基于广域网WANWide Area Network

1969年美国国防部研发的ARPAnet阿帕网 是互联网的前身。ARPA net真正意义上的现代网络。是因特网的雏形

Advanced Research Project Agency 高级研究计划署部门研制

1983TCP/IP(传输控制与网际互联协议)正式成为ARPAnet的协议标准。从而因特网目前的协议使用的是TCP/IP协议

19916月,我国第一条连接因特网的专线出现,从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简称中科院高能所)连接美国斯坦福大学;1994年我国全面接入因特网

考点:计算机的种类

  1、一般有两种分类:传统分类和现实的分类

    1)传统分类现在已经过时,仅作一个了解

    ----习惯分类:巨型、大、中、小、微五类

      ----IEEE分类(IEEE国际电子电气工程师协会 Institute of  Electronic Electrics Engineer),分为大型主机main frame、小型计算机mini computer、工作站Workstation、巨型机super computer、小巨型机mini super;现在也已经过时

    2)现实的分类,是主体(几乎每次都考核)

  一般把计算机分成服务器、工作站、台式机、便携机和手持设备等5种类型。(重点内容是工作站、便携机和手持设备)

     ----服务器:具有强大处理能力,特征是具有高端微处理芯片,可以使用奔腾、安腾以及alpha64位高端芯片,往往采用并行多处理器结构(注意:在考核过程中,正确的概念应该是 几乎所有型号的计算机都可以充当服务器使用,不是说必须使用高端机型

     ----工作站:具有大屏幕显示器,介于小型机和微型机之间,性能上接近小型机,体积上接近台式机,主要作用于绘图、三维立体构建等

     ----台式机 desktop :个人微机,即目前通用的多媒体计算机

     ----笔记本:Notebook,又称便携机或移动PCMobile PC(考核的概念:目前笔记本的性能已经接近台式机的性能,价格也相对接近

     ----手持设备:又叫掌上电脑handheld PC或亚笔记本Sub-notebook,涉及相关设备,有PDA个人数字助理Personal Digital Assistant、商务通、快译通以及第二代半2.5G、第三代手机3G  Grade(曾经考核过:现在的手持设备能不能上网?)

考点: 计算机的指标(纯粹是一种了解性的概念,属于基本内容)

计算机的技术指标包括位数、速度、容量、带宽和可靠性。

1、位数:指一次性最大处理的二进制位的多少

  早期是8位或者16位,现在已达到32位甚至64位。比如,奔腾是32位,安腾或alpha芯片是64。位数,是指CPU能够存储多少位的数据,位数越多,CPU一次能够处理的信息量就越大。

2、速度

有两个概念:MIPSMFLOPS(填空)

1MIPS叫每秒百万指令 Millions Instructions Per Second,针对定点指令的速度(针对整数运算)

2MFLOPS,每秒百万浮点运算指令Million Floating Instructions Per Second,针对小数部分

(考核过程中,中英文概念需要掌握,另外如果只是说速度,那么就是MIPS,除非特定说明是浮点,那么使用MFLOPS

3)额外概念:MHz 兆赫兹,这是针对计算机主频,时钟频率,不是速度指标,但是和速度有很大的关联,是正向分布,一般对于个人PC,常常用主频代替计算机的执行速度,例如Pentium-IV T2220 1.8GHz

  3、容量

单位是字节Byte,用B代表。KB表示千字节,MB表示兆字节,GB表示吉字节。计算机二进制的最小单位是二进制位bit,也叫比特,但在存储器中,存储单元的大小以字节为基本单位(网络传输中,传输速率以位为单位,bps/每秒;也可以扩充到字节Bps

  对于磁盘驱动器,还有一些特殊的指标也比较重要,如平均寻道时间、平均等待时间、数据传输速率等。(目前很少考核)

  (1)平均寻道时间是指磁头沿着盘径移动到需要读写的那个磁道所花费的平均时间。

  (2)平均等待时间是指需要读写的扇区旋转到磁头下面所花费的平均时间。

  (3)数据传输速率是指磁头找到所需读写的扇区后,每秒钟可读出或写入磁盘字节数。

  4、数据传输率(带宽)

  计算机的数据传输率还可以用带宽表示,(二者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但可以相互通用)它反映计算机的通信能力,基本单位是bps,即每秒位;扩充的有KbpsMbpsGbps等,比如交换机的速率为100 Mbps。(注意Bps bps是不同的,B代表字节,b代表位)(补充,不做要求:数据传输率指的是二进制位的单位时间内数量多少;带宽指的是线路传输信号的频率的高低,是最高频率与最低频率信号的差,例如人听力,最低20Hz,最高20000Hz,带宽大致为20KHz,单位应该是赫兹Hz,但与bps正向,所以可以通用

5、版本version:不作要求

6、可靠性

平均无故障时间(MTBF)和平均故障修复时间( MTTR )(填空)

MTBF  Meaning  Time  Between  Failure 平均无故障时间

MTTR  Meaning  Time  To  Repair 平均修复时间

平均无故障时间越长越好,平均修复时间越短越好

考点:计算机的应用领域

1、科学计算:基本概念

2、事务处理:Transaction 不涉及复杂数学关系,数据量大,实时性强、是目前应用工作量最大的领域(选择)

3、过程控制,也叫实时控制或者工业控制,主要是嵌入embedd,对计算机的要求不高

4、辅助工程:CADCAMCAECAICAT(中英文概念)

Computer Aided Design     计算机辅助设计

            Manufacture  计算机辅助制造

(Envirnment)  Engineering  计算机辅助工程

            Instruction    计算机辅助教学

             Testing       计算机辅助测试

 5、人工智能AI  Artificial  Intelligence,主要是专家系统ES Expert System和机器人系统Robot

 6、网络应用,网络改变生活和方式。

 7、多媒体的使用,涉及生活中的各个方面,文化教育、技术培训、电子图书,观光旅游等,以多媒体技术为核心体系。

1.2计算机硬件组成

考点: 计算机系统的结构(了解性内容)

计算机由硬件和软件两部分组成。计算机的硬件主要包括运算单元、存储单元、控制单元和I/O接口单元(即输入设备和输出设备),单元通过总线传递信息。控制器和运算器组成CPU,即中央处理器。控制器控制各基本单元之间的数据交流。运算器进行算术运算和逻辑运算。

  存储器包括内存和外存。内存速度比外存快存快,但价格昂贵。

软件分为系统软件和应用软件,如Windows是操作系统,属于系统软件;Excel是电子表格软件,属于应用软件。应用软件又分为通用和专用两种。

考点:计算机硬件的四个层次概念(选择)

   1)芯片:主要指cpu芯片,存储芯片,芯片是最基础元器件,不能再分

   2)板卡:由芯片集成,包含计算机内的主板main borad和各种板卡,例如显示卡、声卡、网卡,内置的MODEM卡,各种采集卡等等

   3)设备:设备包含计算机在内,各种部件合成,还有其它的设备,例如交换机、路由器等

   4)网络:各种设备联网

考点: CPU芯片的发展历史(了解性内容)

  在计算机系统中,CPU是最重要的,直接影响着计算机的性能:

  早期CPU都是8位机,如Intel 8080是第一台微型计算机的CPU。当时8位芯片还有摩托罗拉的M6800Zilog公司的Z80

  中期CPU都是16位机,如Intel 8088(严格意义上说,是一块准16位芯片,内部体系结构是16位的,与外围设备通信却采用8位总线)。(曾经考核过一个概念:最早的计算机体系中哪一种CPU使用最大?----- IBM使用最多的是Intel8088芯片

近期CPU则是32位机,如Intel奔腾Pentium芯片,其它芯片有AMDK6Cyrix公司的MIIIDT公司的Win-Chip芯片等。

如今CPU已进入64位时代,如AMD速龙64芯片。

(概念:在考核Pentium芯片的时候仍然是32位体系

考点:奔腾芯片的技术特点(必考内容,每次均考核)

1、超标量技术

   实质是空间换时间,内置多条流水线同时执行多个处理提高速度,降低时间。至少有U线和V线,以及两条整数指令流水线、一条浮点指令流水线组成,U线可以执行精简指令,复杂指令,而V线只执行精简指令。如果同时工作,则都执行精简指令。

2、超流水线技术

  实质是时间换空间,细化流水,提高主频。整数流水线分为4级,即指令预取、译码、执行、写回结果;浮点流水线可分为8级,除与整数流水线相同4级以外,还包括2级浮点操作、1级四舍五入及写回浮点运算结果和1级出错报告。

3、分支预测:流水线作业主要的特征就是连续,不断流,但是对于执行的执行如果遇到分支,万一判断错误,则必须停止流水,大大增加时间延迟,降低效率,在芯片中设立分支目标缓存器,动态预测程序分支转移,提高流水的吞吐率。

4、双Cache的哈佛结构:两个缓存:指令,数据。保持流水线持续流动。在计算机内有两个高速缓存Cache,分别存放数据和指令,机器执行可以分类执行,大大提高流水效率。这种将指令和数据分开存取的结构叫做哈佛结构。

5、固化常用指令:硬件速度比软件快得多,把常用的基本指令用硬件实现,提高执行速度。

6、增强的64位数据总线:内部总线32位。与存储器之间外部总线64位。这种内外部总线数量不一致,称之为准64位总线,这种设计可以使得外部设备的工作频率是内部的一半。

7、采用PCI局部总线技术:在发展的过程中出现两个标准,PCI标准,VESA标准,奔腾采用了PCI标准。

   PCI:Peripheral Component Interface 外围部件接口,由Intel等制定,是一个总线和主机之间的中间管理层,最大的特点与设备无关性,易于升级和匹配。

  VESA:Video Electronics Standard Association视频电子标准协会,主要的缺点是基于硬件捆绑,不能变更升级

   双方标准争夺中,最后PCI标准成为新的标准

(补充:有一种说法叫AGP总线的概念,AGP加速图形端口,不是当前总线标准,Accelerated Graphics Port,只针对显示卡,是一种数据端口,不是总线

8、错误检测及功能冗余校验技术

9、能源效率技术:自动进入低耗电睡眠模式。系统恢复只需毫秒级的时间。

10、支持多重处理

多重处理指的是多CPU同时工作。适合于多机环境下数据的交换和任务的分配,从而通过多机合作能够共同解决一些比较复杂的问题。目前多重处理有两种方式,一个是一台计算机内有多个CPU形成并行体系,另一种结构就是网络,若干台计算机构成网络,组成统一的系统

(附加考核点)Pentium指令SSE  流式的单指令流、多数据流扩展指令

Streaming  SIMD  Extensions

Single Instruction Multiple Data

SSE前后发展: SSE(79)SSE2144条)、SSE3

考点:安腾芯片(选择)

   1)安腾芯片是Intel1999年出产,是真正的64位芯片结构,标志着体系结构从IA-32IA-64的推进。

  2)指令体系发生了变化,前后共有三个阶段:

     ----CISC指令体系:复杂指令集计算机,Complex Instruction Set Computer ,针对X86体系,386486

     ----RISC指令体系:精简指令集计算机,Reduced Instruction Set Computer,用于Pentium系列

     ----EPIC指令体系:简明并行指令计算,Explicitly Parallel Instruction Computing,用于安腾系列,就是并行操作

  3)安腾芯片主要用于服务器和工作站等高端设备

考点:主板技术

1、主板main board或母板mother board的组成

 5部分组成:CPU、存储器、总线、插槽和电源。(填空)

2、主板的分类(必考内容,每次均考核)(纯记忆性内容)

  (l)CPU芯片分类,如386主板、PⅡ主板、PⅢ主板、P4主板等。

 (2)CPU插座分类,如Socket 7主板、Slot 1主板等。

 (3)按主板的规格分类,如AT主板、Baby-AT主板、ATX主板等

 (4)按芯片集分类,如TX主板、LX主板、BX主板等。

 (5)按数据端口分类,如SCSI主板、EDO主板、AGP主板等。

 (6)按是否即插即用分类,如PnP主板、非PnP主板等。

 (7)按扩展槽分类,如EISA主板、PCI主板、USB主板等

 (8)按存储容量,16M,32M,64M

  (9)按系统总线,66MHz100MHz

  (10)按生产厂家,联想、华硕等

补充说明:

   SCSI: Small Computer System Interface小型计算机系统接口,用于小型机或工作站上,端口总线数量是68线,PC机的硬盘接口则是IDE接口Integrated Driver Equipment,40线

   EDO:Expand Data Output扩充数据输出,用于内存条的数据输出,是72线输出

   USB:Universal Serial Bus 通用串行总线,支持热插拔技术

   PnPP&PPlug and Play即插即用,硬件可以直接插入,由系统自动安装

软件的标准:所见即所得 What You See Is What You Get

   EISA:Extended Industry Standard Architecture 扩展的工业标准体系结构,支持16位和32位体系

考点:网卡,叫NIC,Network Interface Card网络接口卡,也叫网络适配器NA,Network Adapter

功能包括:实现与主机总线的通信连接,一端连接计算机,一端连接传输线路(介质)

解释并执行主机的控制命令;实现数据链路层的功能,如形成数据帧、差错校验、发送、接收等;实现物理层的功能,如对发送信号的传输驱动、对进来信号进行侦听与接收、对数据的缓存及串行、并行转换等。

(补充:在网络中,将网络功能分层,每一层实现各自功能,一共分7层,从低向高分为物理层、数据链路层、网络层、传输层、会话层、表示层和应用层,网卡处于第二层,含数据链路层和物理层功能)网卡属于数据链路层设备

1.3 计算机软件组成

计算机系统是由硬件和软件组成,计算机软件包括系统软件和应用软件。

计算机软件由程序和相关文档组成。指令序列构成程序。

软件不能简单的理解为就是程序,软件是程序以及开发、使用和维护程序所需的所有文档的总和。

考点:软件开发(主要是阶段特征,包含子阶段)

  软件的生命周期可以分为三大阶段,即计划阶段、开发阶段和运行阶段。

  1、计划阶段

计划阶段分为问题定义和可行性研究两个子阶段。计划阶段主要是设定软件系统的目标,确定研制要求,提出可行性分析,对各种可能方案做出成本效益分析,作为使用单位是否继续该项工程的依据。最终的文档结果是可行性研究报告。

(补充说明:问题的提出就是问题定义,可行性分析主要针对系统的开发给出结论,是行还是不行,从三个方面进行论证,即技术可行性,技术的风险有多大;经济可行性,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产出;使用上的可行性,即用户操作方式和法律上的限制)

  2、开发阶段

开发初期分为需求分析、总体设计、详细设计3个阶段。

开发后期分为编码和测试2个阶段

  在前期必须完成软件需求规格分析说明书和软件设计规格说明书(含两大设计)。总体设计规格说明书反映系统总体结构的软件结构图,详细设计规格说明书反映体系结构中每个模块的内部过程和详细结构。

开发后期分为编码、测试两个子阶段。在编码子阶段,要选定编程语言,将模块的过程性描述转变成程序。产生的文档结果就是源代码source code。在测试子阶段,要发现并排除前面各个阶段所产生的各种错误。后期必须形成的文档有产品发布的批准报告、有效性审查报告、项目小结报告、经过严格审查的一整套用户文档、安装手册、测试报告及资料清单。

补充:测试阶段主要的目的是尽可能的发现程序中存在的错误,测试不能用来证明程序没有错误,不能证明程序是正确的,通过了测试只是说明程序在特定的环境下能够正常运行。

  3、运行阶段

运行阶段主要任务是软件维护,软件投入实用之后,为了排除软件系统中仍然隐含的错误,适应用户需求及系统操作环境的变化,需要继续对系统进行修改和扩充。

补充:软件一经使用,就进入维护阶段,维护分为四种情况,第一种叫校正性维护(校验),主要针对软件中的缺陷bug;第二种叫适应性维护,主要是因为外界环境的变化(例如从win98转为win xp;第三种叫完善性维护,主要针对软件功能的扩充,增加新的功能;第四种叫预防性维护,针对将来的预期维护(未雨绸缪)

比例:完善性维护>适应性维护>校正性维护>预防性维护

考点:编程语言(了解性内容)

  编程语言可以分为三大类,即机器语言、汇编语言和高级语言。

  机器语言:也叫二进制语言。程序能被计算机直接执行,由01符号组成。不需要翻译,执行速度快,但难记难学。

汇编语言用熟悉的英文助记符号和十进制数代替二进制编码。和机器语言都属于低级语言的范畴,但计算机不能直接执行汇编语言,必须通过汇编程序把汇编语言翻译成机器语言,计算机才能执行。

高级语言和自然语言差不多,计算机也不能直接执行,必须通过解释程序翻译成机器语言才能执行。

主要的考核内容集中于下面两点:

 第一:高级语言被执行有两种方法,一种叫编译compile,先将源程序转变为目标程序.obj,然后执行;另一种叫解释interpreter,直接执行源代码,不生成目标程序。

第二:语言的转换需要多次扫描才能完成(尤其汇编和编译)

    补充:扫描经过6个阶段,即词法分析、语法分析、语义分析、中间代码生成、代码优化、目标代码生成

1.4 多媒体技术

考点: 多媒体基本概念

多媒体技术就是对文本text、声音sound//audio、图形graphics和图像image//photo、视频video进行处理、传输、存储、播放的技术。

在多媒体信号传输的过程中,如果图像和语言没有同步,就称之为“唇同步”现象(音频流和视频流之间的同步)

  多媒体技术可划分为偏硬件技术和偏软件技术两部分。

  偏硬件技术侧重接口和硬件技术。

偏软件技术则是应用数字化技术,以交互控制方式,把文件、图形、图像和声音集成于一体,将结果综合地、实时地表现出来,并通过多媒体实现人机对话。这种方法测重于算法和软件技术。

考点: 多媒体硬件系统特征(选择和填空)

(1)具有光驱。CD-ROM

(2)具有模/数转换和数/模转换功能。 Digital数字//Analog模拟

(3)具有清晰度比较高的显示器。高清彩显

(4)具有数据压缩与解压缩的硬件支持。

考点:多媒体关键技术

 l、数据压缩技术(必考内容)

(1)JPEG标准:定义了连续色调、多级灰度、彩色或单色静止图像等国际标准。扩展名为.jpg,使网络中两种最普遍的图像标准,另一个标准叫.gif(容量小,精度较低,不能无限缩放)

Joint Photographic Experts Group 联合图形图像专家组

(2)MPEG标准:包括视频、音频和系统3部分,它要考虑到音频和视频的同步,产生电视质量的视频和音频压缩,速率可以达到1.5MBps(12Mbps)

Moving  Picture Experts Group 移动图形专家组,标准体系有

MPEG1.0   MPEG2.0   MPEG7.0

(MPEG3.0转为MP3,还有MPEG4.0)

(3)Px64,是CCITTH.261标准,单位是KbpsP代表参数,如果P=12,速率就是64Kbps128Kbps,针对可视电话,如果P>6,可以支持宽带的电视会议

总结:没有Px32标准

Px64标准是为了适应各种通信容量传递

MPEG标准是利用狭窄的频带实现高质量的图像画面和高保真声音传送

2、插卡与芯片技术

具有MMX多媒体扩充技术  Multiple Media eXpand

  3、多媒体操作系统技术(没有考核过)

(1)具有声音文件格式,格式叫MIDI,音乐乐器数字接口,把音乐用数字保存Music Instrucment Digital Interface

(2)具有视频文件格式。

(3)有把硬件虚拟化的应用编程接口。

(4)有数据压缩和解压缩的功能。

(5)具有声像同步操作功能。具有实时的多任务调度

  4、多碟体数据管理技术(了解性内容)

(l)多媒体数据的查询与检索。

(2)多媒体数据的存储。

(3)多媒体的显示和播放。

(4)集成多媒体编辑与处理。

考点:超文本与超媒体  HyperText // HyperMedia

 1、超文本概念

  传统文本是线性、有序的,而超文本是非线性、无序的;当信息不限于文本时,称为超媒体。但是一般的把超媒体也叫做为超文本。(统一概念)(参考本书第五章内容)

 2、超媒体组成

 由结点node和表示结点之间联系的链link组成的有向图(网络),结点是表达信息的基本单位,结点可以是程序.也可以是文本、图形、图像、音频、视频和动画。链是建立节点之间信息联系的指针,它定义了超媒体的结构

 3、超媒体系统的组成(3点概念)(参考书后习题)

  (l)编辑器:可以帮助用户建立、修改信息、网络中的结点和链。

  (2)导航工具:超媒体提供基于条件的查询方式和交互式沿链走向的查询方式。

  (3)超媒体语言:能以一种程序设计的方法描述超媒体网络的构造、结点和其他各种程序。

4、多媒体的应用

   应用领域不断扩大,几乎所有的领域都存在多媒体的概念。

(书后的习题实际上是历届的考题)

               第二章 网络基本概念

网络Network,是C+C+C+C的组合

   Computer 计算机技术   Communication 通信技术

   Chip 芯片    Control  控制(软件)

网络是计算机和通信技术的结合

2.1 计算机网络的形成与发展(基础概念)

考点:计算机网络发展的四个阶段(如考核,就是标题概念)

  1、第一阶段:20世纪50年代,计算机技术与通信技术开始结合,做好了技术准备。

  2、第二阶段:20世纪60年代,标志是美国的ARPAnet与分组交换技术。ARPAnet是里程碑,为Internet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ARPA net阿帕网----里程碑milestone,第一个具有现代意义上的计算机网络;Internet雏形或先驱(针对NSF netANS net);后来分解发展为军方的非保密通信网MIL netARPA net,继续发展成为Internet因特网,即国际互联网)是一个虚拟分组交换网;提出两个很重要的内容---TCP/IP协议和DNS域名系统

  Military  军事

3、第三阶段:20世纪70年代中期,标准形成阶段

ISO 国际标准化组织International Standard Organization,制定OSI/RM模型,即开放系统互连/参考模型

Open System Interconnect/Reference Model

IEEE:国际电子电气工程师协会 Institute of Electronic Electrics Engineer,制定了局域网标准IEEE802

IETF:因特网工程任务组Internet Engineer Task Force  主要针对网络管理标准的制定

联合国:制定了一个标准EDIFACT,针对电子商务中的电子数据交换,Electronic Data Interchange For Administration Commerce Transport

  4、第四阶段:20世纪90年代开始,Internet的广泛应用,高速网络技术、网络计算与网络安全技术的研究与发展。

  宽带网络的建设:相对于传统网络,具有较高的数据传输速率和数据吞吐量,分为宽带骨干网BackBone和宽带接入网AN Access Network,主要的技术就是这两大技术。

2.2 计算机网络的定义

考点:计算机网络的定义

   完整的定义(理解):利用通信线路(传输介质,通信子网)将地理上分散的(异地)具有独立功能的计算机(自治)互连,在一个统一的网络协议(protocol,不是操作系统)的管理下,实现数据传输和资源共享的系统集成叫网络。资源共享是网络的本质。

  资源共享观点将计算机网络定义为以能相互共享资源的方式互联起来的自治计算机系统的集合

 (1)计算机网络建立的主要目的是实现计算机资源的共享。

(2)互联计算机是不同地理位置的多台独立自治计算机Autonomous Computer

(3)连网计算机通信必须遵循共同的网络协议。

考点: 计算机网络的基本结构及特点

 1、早期计算机网络结构

逻辑功能上可以分为资源子网和通信子网。因为网络完成数据处理和数据通信两大功能,这两个部分涉及不同的体系结构和不同的部门,所以将网络从逻辑上分解为两大子网sub-net

  (1)资源子网:由主计算机系统、终端控制器、连网外设、各种软件资源与信息资源组成。

  (2)通信子网:由通信控制处理机ccp、通信线路与其他通信设备组成,完成网络数据传输、转发等通信处理任务通信控制处理机在网络拓扑结构中被称为网络结点,早期ARPAnet中由接口报文处理机IMP承担。Interface Message Processor

 2、现代网络结构的特点

     现代网络形成的是以路由器互联的大型、层次结构的互联网络,一般为三层结构,即校园网、地区主干网,国家高速主干网。

2.3 计算机网络的分类

考点:网络分类方法

   网络分类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相互交叉,但主体上是两大类:

  (1)根据网络使用的传输技术分类:广播式网络broadcast与点对点式point to point网络。

广播式网络中,所有连网的计算机共享一条公共通信信道。所有的信息都依赖这条公共信道传递。所对应的特点如下:

----- 一个发送,其余只能接听,即信道是互斥使用(是否接收数据需要根据发送信息的地址与目标结点地址匹配来决定,如果匹配则接收数据,舍弃否则)

----- 由于传输延迟效应,所以传输距离较短,范围较窄,一般作用于局域网络

----- 由于共享信道,存在信道争用现象,容易发生冲突collision

点对点式网络中,一线两点,每条物理线路连接一对结点。如果双方之间没有直接链路,那么就必须经过第三方转接,其相应特点如下:

------是非实时传递,如果中间结点较忙,则先暂存数据,待空闲后再发送,称之为存储转发

------由于各个结点的存储容量大小不一,所以数据的发送不采用一次性发送,而将数据分割成若干小的数据块,保证每个块都能传递,这种数据块称之为分组Package

------由于转发的存在,实现了从一个结点到另一个结点之间的路径有多条,在传递数据的时候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决定传递路径,称之为路由选择

------点对点传递往往用于广域网络,范围较大,延迟较长。

分组存储转发与路由选择是它与广播式网络的重要区别之一。

广播式传输存在着竞争和互斥关系,产生冲突collision的可能性非常大,传递方式是一个发送,其余的接听(存在一个机制:地址广播,参照第三章和第五章)

  (2)根据网络的覆盖范围与规模分类(主体)

覆盖的地理范围可以分为:局域网、城域网与广域网。每种类型的网络均可能采用以上两种技术,相互之间是交叉的。

考点:广域网、局域网、城域网

  1、广域网(WAN) Wide Area Network

广域网也称远程网remote ,覆盖范围从几十到几千千米。通信子网主要采用分组交换技术。广域网是一个网络的概念,广域网存在明显的子网特征。广域网侧重于通信子网。

Internet,因特网是否是一个网络?不是,是若干网络的集合,没有集中管理

  具备以下特点:(选择)

  (l)适应大容量与突发性burst通信的要求。(网络的不稳定,可能造成拥塞现象(填空))广域网的目的主要是网络控制和数据传递。

  (2)适应综合业务服务的要求。(区别ISDN—Integrated Service Digital Network综合业务数字网,FDDI Fiber Distributed Data Interface 光线分布式数据接口)(填空,涉及中文名称)

  (3)开放的设备接口与规范化的协议。协议Protocol,即网络通信规范,是通信双方必须事先遵循的标准。

  (4)完善的通信服务与网络管理。

广域网中侧重通信子网,相应的通信子网涉及以下概念:X.25网络、帧中继网络FR Frame Relay,也叫流水式的X.25技术,比X.25的速率高一个数量级103SMDSB-ISDNATM网络。

---- X.25网络:遵循X.25协议的网络都叫做X.25网,网络结构可能不一样,但是协议是统一的。具有分组交换技术,存储转发,路由选择;是一个面向连接的网络操作。通信双方在传输之前先建立一条链路,所有的数据沿着链路依次顺序传递(可以是专线也可以共享线路,类似于公交线路),X.25为了网络传输的可靠性,采用了差错控制、流量控制、拥塞控制来保证传输安全,因此速率较慢,是Kbps级别。

   --- FR帧中继,对X.25的升级,网络环境发生变化,传输介质从线缆转化为光纤,速率显著提高,到达Mbps,Gbps级别,另外通信质量大大提高,相关的控制体系可以取消或者转移到两端资源子网的终端上。因此,传输介质为光纤,取消控制技术,帧中继的协议仍然是X.25,但速率提高一个数量级103,使得通信顺畅,不间断,所以称之为流水式的X.25

  ---- ATM 异步传输模式 Asynchronous Transfer Mode是新一代的数据传输和分组交换,因为不再使用数据帧frame的数据组织方式,而是采用信元结构cell(填空考核),针对高带宽,高速率,侧重传输的服务质量QoS Quality of Service(填空考核)(参照第八章)(cell信元结构是53个字节,由5个字节的信头加上48个字节的信体组成,可以支持多媒体信息,速率最高可以达到2.4Gbps),B-ISDN  BoardBand 宽带的综合业务数字网采用的技术就是ATM(还有一种叫窄带N-ISDN  NarrowBand

2、局域网(LAN)  Local  Area  Network

广域网WAN扩大了信息社会中资源共享的范围,局域网则是增强了信息社会中资源共享的深度。

局域网的范畴较小,在几公里之内,一般采用广播式实时通信。三种典型局域网以太网(Ethernet)、令牌总线Token Bus、令牌环Token Ring形成三足鼎立。

覆盖范围较小的局域网使用双绞线,远距离传输中使用光纤,有移动结点的局域网中采用无线wireless技术。

高速局域网设计方案一般采用100Mbps Fast Ethernet1Gbps Gigabit Ethernet(传统的局域网速率是10Mbps)(填空概念,有两个答案,即100Mbps1Gbps

由于大规模的使用双绞线进行数据传递,在此基础上形成了网络结构化布线技术

在桌面系统中采用10Mbps Ethernet,在高速主干网、数据仓库、桌面电视会议、3D图形和高清晰度图像应用中,采用100Mbps Fast Ethernet快速以太网或1Gbps Gigabit Ethernet是首选技术。

引申:1Gbps10Gbps的高速网络与传统的以太网CSMA/CD之间的联系

3、城域网(MAN) Metropolitan Area Network

目前不再提及,已经并入局域网,主要因为光纤的使用,使得时间延迟大大降低,距离不再是传输的障碍

设计的目标是要满足几十千米范围内的多个局域网互连的需求,针对企业、机关和公司。早期城域网产品主要是光纤分布式数据接口FDDI(不是协议)(选择)

MAN城域网三个特点(考核概念,填空和选择,必须掌握)

 --- 传输介质采用光纤

 --- 交换结点采用基于IP交换的高速路由交换机ATM交换机

 --- 体系结构有三层:核心交换层、业务汇聚层和接入层

引申:FDDI的协议标准叫IEEE802.6MAC子层的协议是IEEE802.5令牌环Token RingLLC子层协议是IEEE802.2)(参照第三章)

总结:目前的网络主要是广域网和局域网两类。

2.4 计算机网络的拓扑构型  topology,即网络的组网形状

考点:计算机网络拓扑的定义与分类

    网络设计的第一步就是解决计算机的位置以及保证一定的网络响应时间、吞吐量和可靠性,必须进行结构设计。

网络拓扑是通过网中结点与通信线路之间的几何关系表示网络结构,反映出网络中各实体之间的结构关系。计算机网络拓扑主要是指通信子网的拓扑构型。(填空)(不涉及资源子网,与计算机无关,涉及到第四章中的结构化布线)

考点:(选择,多选项的选择)

   网络拓扑结构对网络性能、系统可靠性和通信费用有重大影响。

考点:网络拓扑分类:点---点线路拓扑与广播信道拓扑。

  采用点---点线路的通信子网的基本拓扑构型有4种:星型、环型、树型与网状型。

采用广播信道通信子网的基本拓扑构型主要有4种:总线型、树型、环型、无线通信与卫星通信型。

星型网络:由一个中间结点连接各个终端结点,结构简单,扩充方便,故障明显,但是中心结点成为瓶颈,结点越多负荷越重。

总线型:公共信道,扩充方便,结构简单,但是容易发生冲突

环型:首尾相连形成闭合环路,数据始终单向循环,没有冲突,但是结构复杂,故障不易检查

树型:扩充方便,但是层次越多,上层结点负荷越重。

网状结构:结点之间存在多条链路,可以路由选择,主要用于广域网(以冗余为代价)

    拓扑结构的出现,关键还是传输技术的概念。两种传输技术中有共同的拓扑类型存在(树和环)(选择)

广域网基本上都是采用网状拓扑构型。而现在的局域网往往采用交换式技术,利用交换机连接形成星型结构的交换网。

2.5 数据传输速率与误码率

考点:数据传输速率的定义

  基本技术参数:数据传输速率与误码率(填空)

  1、数据传输速率

  数值上等于每秒钟传输构成数据代码的二进制比特数,基本单位为比特/秒,记为b/sbps  bit per second,用位/bps、千位/Kbps或兆位/Mbps,吉位/Gbps作为单位。(103级别)

  2、带宽与数据传输速率

  从定量(填空)角度描述带宽与速率的关系。有两个定律,分别是奈奎斯特定律和香农定理(这两个定理都作为考核要求)

奈奎斯特定理描述了有限带宽、无噪声信道的最大数据传输速率与信道带宽的关系。最大数据传输率Rmax与通信信道带宽B (B ,单位是Hzbps)的关系可以写为Rmax2×B,是一种理想上限状态。

考题:某个信道的带宽是3000bps,在理想状态下,传输的最大速率应该是多少?(明显的是考核奈奎斯特定理,应该是6000bps)理想状态就是极限状态。

香农定理描述了有限带宽、有随机热噪声信道的最大传输速率与信道带宽、信道噪声功率比,也叫信噪比(多选项题)之间的关系。RMAX=B * Log2(1+S/N),涉及带宽B、信号功率Signal、噪声功率NoiseS/N叫信噪比,香农定理的值是一个实际值,永远不会超越奈奎斯特准则的最大数据传输率。

 计算过程中一般采取近似计算,2i的结构值248163264128256等等(针对以2为底)

补充可能性:

信噪比S/N,单位是分贝dB,计算关系是S/N=10的时候,分贝是10dBS/N=100的时候,分贝是20dBS/N=1000的时候,分贝是30dB;公式是  dB = 10log10S/N,防止题意中给出分贝而不是S/N值。

计算题:给定带宽为3000,信噪比分贝数是30dB,求最大的数据传输速率Rmax =  3000 * log2(1+1000)

= 3000 * log21024  =3000*10  =30000bps  =  30Kbps

 通信信道最大传输速率与信道带宽之间存在着明确的关系,所以可以用带宽代替数据传输速率。(说明:实际上带宽和数据传输率不是同一个概念,数据传输率是数据传输的位数,单位是bps;但是带宽指的是信号频率的分布范围,即一条线路传输的最低信号频率和最高信号频率的差值,例如人的听力最低信号为20Hz,最高为20KHz,所以人听力的带宽是20KHz左右,单位是赫兹Hz,带宽越大,同时传输信号数越多,数据量越大,传输率越高,因此,双方是同义

考点:误码率的定义(不会存在计算,只是概念考核)

误码率是指二进制码元在数据传输系统中被传错的概率,(填空)在数值上等于 被传错的码元数/传输的二进制码元的总数  的比值;

理解误码率定义时,应注意:(多选项选择题)

  (l)误码率应该是衡量数据传输系统正常工作状况下传输可靠性的参数。

  (2)对于一个实际系统,数据传输率一定的情况下,误码率越低,设备越复杂,造价越高。(不能笼统地讲误码率越低越好)

  (3)实际数据传输系统,如果传输的不是二进制码元,要折合成二进制码元来计算。

误码率有随机性。普通的通信线路如不采取差错控制技术,是不能满足计算机的通信要求的。不同的网络有不同的误码率要求,对于广域网,误码率要求在10-5左右即可,而局域网可能要求10-8左右,对于银行的内部网络可能要求10-11左右。一般采用的是平均误码率。

2.6 网络体系结构和网络协议

考点:网络体系结构的基本概念(比较频繁的考核)

  1、为网络数据交换而制定的规则、约定与标准被称为网络协议protocol。协议是提前制定,双方事先约定遵守。网络协议主要由以下3个要素(选择和填空)组成。

  (l)语法syntax:用户数据与控制信息的结构和格式。

  (2)语义semantics:即需要发出何种控制信息,以及完成的动作与做出的响应。

  (3)时序time:即对事件实现顺序的详细说明。

  2、复杂的计算机网络协议最好的组织方式是层次结构模型。

网络层次结构模型和各层协议的集合定义为计算机网络体系结构。体系结构是有关功能的精确定义,但只是一个框架,不涉及具体的软硬件设备。具体的选择涉及到计算机实现implementation

引申:计算机实现Implementation,即具体的软件、硬件实现。

 3、采用层次结构的好处是:(了解)

(1)各层之间相互独立。层次之间采用接口连接

(2)灵活性好。层次变化不影响其它层次,只要接口不变即可通信

(3)各层都可以采用最合适的技术来实现,各层实现技术改变不影响其它层次。

(4)易于实现和维护。

(5)有利于促进标准化。每一层的功能是精确定义的。

4、(选择)世界上第一个商用的网络体系结构是IBMSNA体系结构 System Network Arichtecture系统网络体系结构;随后很多厂家各自推出了不同的网络体系结构,从而引出标准化概念,标准化的出现使得网络成为开放的体系结构,涉及两大模型(广域网模型),ISOOSI/RM模型和TCP/IP模型

考点:ISOOSI/RM参考模型(国际标准模型)

  1OSI参考模型的基本概念

国际标准化组织ISO International Standard Organization发布OSI/RM模型(开放系统互连参考模型)

Open System Interconnection Reference Model,实现了开放系统环境中的互连性Interconnection、互操作性Interoperation和应用的可移植性PortabilityOSI/RM模型中采用了3级抽象:体系结构、服务定义和协议规格说明。(选择)

OSI参考模型定义了开放系统的层次结构、层次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各层所包括的可能的服务。

OSI的服务定义详细说明了各层所提供的服务。

OSI标准中的各种协议定义非常精确。

OSI/RM参考模型并没有提供一个可以实现的方法

OSI/RM模型并没有被因特网Internet所接受,因特网采用的是事实上的工业标准TCP/IP模型

 2OSl参考模型的结构与各层的主要功能(重点内容)

   ISO将整个模型划分为7个层次。(从低到高,分为物理层、数据链路层、网络层、传输层、会话层、表示层、应用层)

    1)划分层次的原则是:

---- 相同类型的结点层次划分相同(对等概念)

---- 同等层次功能相同

---- 数据在相邻层之间通过接口流动,不能跨越层次

---- 层次间的服务始终是单向的,即下层向上层提供服务,而上层向下层提出要求或请求

---- 同等层次使用相同的协议

总结:对等层次通信,不会降低,也不会提高

2ISO模型OSI/RM的各层次说明:

     对于复杂的模型,最佳的结构是分层结构,ISO分为7层(因为IBM SNA模型的影响,SNA7层),从低到高逐层讲解:

物理层:(物理连接、透明的比特流,基本单位是二进制位bit

物理层是最底层,针对每一条具体的传输线路(一线两点),目的是保证信号从线路的一端传递到另一端,但不考虑信号是否发生变化,只保证互连。由于线路传递信号是串行的,信息转变为一位一位的传递,形成位流(比特流),透明的概念就在于对信号的含义不作要求;

物理层产生的最终结果是网络中的每一条线路都是通的,信号都能够传递。

数据链路层:(无差错的逻辑链路,将二进制位bit组织成数据帧frame,进行差错控制和流量控制,基本传输单位是数据帧frame

在物理层的基础上,对收到的或者发送的数据进行组织(拆分和重组),基本组织单元叫数据帧(具有一定规则的数据块block),发送端将数据帧拆分二进制位流发送,接收端将位流重组为数据帧;

除了组织为数据帧之外,数据链路层还要对数据传递进行流量控制,保证发送端和接收端速率平衡(如果发送速率大于接收速率,在接收端会产生数据淹没现象)

数据链路层还有一个重要的功能就是差错控制,接收端对收到的数据进行校验,无错才接收,如果有错,先校验,无法校验则要求发送端重发(保证数据的信号是正确的,但是仍然不涉及语义)

数据链路层的最终目的:与物理层一样,也是针对网络中的每一条线路,在物理层保证信号通畅的情况下,保证信号的传递是正确的,两层传递都是透明的,形成无差错的逻辑链路。

经过两层功能之后,网络中的每一条线路均可以用来进行正确的数据传递,此时问题的关键在于使用哪些线路进行传递?

网络层:(针对整个通信子网,数据链路端DCE设备之间端到端的通信,路由选择和协议转换流量控制,拥塞控制,基本传输单位为报文Message,也叫数据报Datagram涉及第五章IP数据报

Data Circuit Equipment  数据链路端设备

通信子网包含下三层,网络层就是通信子网的最高层,网络层不再针对每条具体的线路,而是从整个通信网络角度出发,选择哪些线路组成通信信道,把数据从源数据端传递到目的数据端(或者是将数据从通信子网的一端传递到子网的另一端),是两个DCE设备之间的概念,这样就涉及到路由选择

网络层也涉及到流量控制和拥塞控制,这种控制针对全网,针对通信子网内的数据总量和局部区域的控制

通信子网还涉及到不同网络间的互连(网内和网间),如果网络之间的协议不同,还要涉及到协议转换

网络层对数据的组织采用报文message结构,将所传送的数据一次性打包发送,涉及两种传递方式,一个叫数据报datagram,一个叫虚电路virtual circuit;网络层也是透明的。

网络层的目的:把信息从子网的一端传递到目的端,子网的两端是数据在链路上(线路)传递的终端点,所以称之为DCE data circuit  equipment 数据链路端设备,在网络中一般指MODEM,叫调制解调器,进行D/A转换和A/D转换。

传输层:(资源子网的最底层,屏蔽通信子网的结构和差异,实现主机端到端的数据传输,DTE 设备之间,数据终端设备Data Terminal Equipment,即信源和信宿,传输基本单位是分组package,资源子网的各层都叫分组

传输层从网络层接受服务,不再考虑通信子网的结构和功能,对传输层而言,通信子网是透明的(只要结果不要过程),无论怎样类型的通信子网与传输层无关,只要提供预期的服务即可。这就是屏蔽

传输层针对资源子网的计算机终端,是数据处理的终端,所以称之为DTE data terminal equipment数据终端设备,就是信源和信宿

传输层的目的:实现资源子网的端到端的透明服务end to end,屏蔽了通信子网的细节,整个资源子网的所有层次都是端到端的服务

会话层:(同步,时间上的协调)

数据传递肯定是大批量多批次的传递,双方之间的协调称之为会话,主要涉及谁发送谁接收,什么时候发,什么时候暂停,什么时候恢复等等,就要求双方设计同步点,保证双方之间的协调,如果发生问题,就可以回退rollback到就近的同步点重新开始,不需要完全恢复全部会话,会话层仍然是透明的概念。

表示层:(语法格式转换、语义概念、加密和解密、压缩与解压缩)

表示层针对两端的信息方式,第一次不透明(从表示层开始不透明),如果两端的计算机信息格式不一样(一边是ASCII码格式,另一边是EBCDIC码格式),就涉及到双方格式转换,还涉及到加密解密,压缩和解压缩等(针对第六章信息安全)

  应用层:最高层。确立进程之间通信性质,满足用户需要。(各种应用层协议)

重点层次:网络层、传输层、表示层的概念和功能

考点:TCP/IP参考模型与协议(传输控制协议/网际协议

1TCP/IP参考模型与协议的发展过程

   ISOOSI/RM模型是国际标准,但是TCP/IP却是事实上的工业标准,原因就是ARPA net一开始就采用TCP/IP协议

2TCP/IP的特点:(选择题)

1)开放的协议标准,是免费使用的

2)独立于特定的网络硬件,是纯逻辑设定,可以针对所有硬件体系

3)统一的网络地址分配方案,使用全球统一的IP地址

4)标准化的高层协议

  3TCP/IP参考模型与层次(重点内容)

TCP/IP分为4个层次:应用层、传输层、互连层与主机--网络层。应用层和传输层属于资源子网,互连层和主机网络层属于通信子网的范畴。

1)互连层的三个方面的作用:

1)处理来自传输层的分组发送请求;

2)处理接收的数据包;

3)处理互连的路径、流控与拥塞问题。

互连层的功能实际上就是网络层功能,使用IP协议(网际协议),采用IP地址(参照第五章概念),任何接入因特网的用户必须拥有IP地址(由NIC Network Information Center网络信息中心,中国的叫做CNNIC有偿分配地址)

2)传输层的作用:负责应用进程之间的端到端通信。定义两种协议:传输控制协议TCP与用户数据报服务协议UDP

OSI/RM模型中的传输层功能是相似的,将应用层的字节流byte stream分成若干个字节段byte segment(填空)传递给网络层,是一种全双工的服务(可以同时双向传递,另两种方式叫做单工、半双工,单工始终是单向传递,例如电视;半双工可以双向传递,但不能同时进行,例如对讲机;在网络中一般采用半双工或全双工技术)

TCP协议,叫做传输控制协议,是面向连接的,可靠的传输协议(事先建立传输路径,然后再传输数据,传递完毕后拆除路径)

UDP协议,叫做用户数据报协议,是面向无连接的,不可靠的传递协议(不可靠不代表不能传递)(参照第五章),在UDP中,传输分组的顺序检查与排序就由上层,即应用层来完成(选择和填空)

应用层:包括了所有的高层协议,且不断有新协议加入。有:网络终端协议Telnet,也叫远程登录;文件传输协议FTP;电子邮件协议SMTP//POP3;域名服务DNS;路由信息协议RIP;网络文件系统NFSHTTP服务,针对WWW服务。(参照第五章内容)

   主机--网络层:参考模型的最低层,负责通过网络发送和接收IP数据报。实际上对应于OSI/RM模型中的最低两层,物理层和数据链路层的功能。(将硬件和软件混合在一起,实际上是个缺陷)

引申:各层协议,参考图2.5 (掌握)

主机网络层:采用现有的各种局域网协议和其它的网络操作系统协议,例如Novell网协议,苹果的Apple Talk协议,Ethernet以太网的IEEE802协议体系(涉及第三章局域网模型IEEE802模型)

互连层:一共有5个协议组成(核心)

IP协议、 ARP协议和RARP协议(地址解析和反向地址解析)、ICMP协议和IGMP协议(互联网控制信息协议和互联网分组管理协议)

ARP//RARP  Reverse ----- Address Resolution Protocol

 ==ARP的作用是IP地址转换为MAC地址

 ==RARP的作用是MAC地址转换为IP地址(这两个协议跟下面的主机网络层之间交换信息使用)

 MAC地址叫做介质访问控制地址Media Access Control,是属于网卡上的硬件地址,属于数据链路层的地址,是全球唯一,数据在传递中必然涉及MAC地址和IP地址的转换

  ICMPIGMP是互连层与传输层之间进行信息交换用协议

  Internet  Control  Message // Group Management  Protocol

传输层协议:TCP协议和UDP协议,协议的使用是通过协议端口来进行的(端口port是双方的通道,双方端口一致,服务即可进行)(参照第五章内容)

-----TCP端口:

20/21 针对FTP文件传输协议

23    针对远程登录Telnet,即网络终端协议

25    针对发送电子邮件 SMTP简单邮件传输协议

53    针对域名服务DNS  Domain Name System

80    针对HTTP超文本传输协议

110   针对接收电子邮件的POP3

119   针对NNTP网络新闻组传递

 Network News Transmission Protocol

-----UDP端口:

53    针对域名服务DNS,双协议共同支持

676869分别对应BOOTPSBOOTPCTFTP

161/162  针对网络管理,SNMP 简单网络管理协议

  Simple Network Management Protocol

     传输层协议分为两种,那么应用层的服务实际上就有三种可能性,由TCP支持的,由UDP支持的,由TCP/UDP共同支持

应用层协议有:TelnetSMTPPOP3FTPDNSBOOTPCBOOTPSNNTPSNMPHTTP

TCP支持的:TelnetFTPSMTPHTTPPOP3NNTP

UDP支持的:BOOTPCBOOTPSSNMPTFTP

双方共同支持的:DNS

考点:OSI/RM参考模型与TCP/IP参考模型的比较

  1)共同之处都采用层次结构,在传输层中二者定义了相似的功能。(考点,填空)

2)各自的缺陷

OSI不能流行的原因之一是模型与协议自身的缺陷。层次划分太多,各层定义功能冗余性大,重复定义,各层次实现方式没有标准,甚至无法实现,只有框架(虚的结构);主要适用于欧洲部门。

TCP/IP参考模型与协议也有自身的缺陷:在服务、接口与协议的区别上不清楚。主机-网络层不是一层,没有将硬件和软件适当的分离,对于升级换代较为困难

引申:TCP/IP参考模型不适合于其它非TCP/IP协议族,即需要通信就必须加入TCP/IP协议族

2.7 典型计算机网络

考点:ARPAnetNSFnetInternetInternet 2

 1ARPAnet

     ARPAnet是现代意义上的第一个计算机网络,具有现代网络的特征(分层、协议、分组转发、路由选择),是Internet因特网的雏形或者是因特网的起源。具有里程碑milestone的作用。

最初的ARPAnet主要研究内容是分组交换设备、网络通信协议、网络通信与系统操作软件。196911月,实验性ARPAnet开通。1975年,ARPAnet正式运行,1983年,ARPANETTCP/IP的转换全部结束。20世纪80年代中期,ARPAnet成为了Internet的主干网。1990年,ARPAnet被新的网络所替代。MILNET仍在运行着。(military network用于军方非保密信息传递)

ARPAnet由美国国防部高级研究计划署ARPA研制,是军方网络 Advanced Research Project Agency ,后来分化为ARPAnetMILnet ARPAnet转为民用,发展成为因特网。

ARPAnet有两个特点:第一个特点就是TCP/IP协议的出现,但是ARPAnet并没有全部使用TCP/IP协议;第二个特点就是DNS域名系统Domain Name System的出现

2NSFnet

NSFnet是由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NSF接管ARPAnet形成,  Natonal Science FoundationNSFnet的目的是将全美国的超级计算机中心互连,形成科研合作

采取层次型结构,分为主干网、地区网和校园网。

NSF net是第一个全部采用TCP/IP协议的网络(全网单一协议)

主干速率达到了T1载波速率,为1.544Mbps(在一条线路上125微秒周期内传输193位数据,除了T1载波之外,还有T2载波,速率是6.312Mbps,还有T3载波,速率达到44.746Mbps,即45Mbps,欧洲和日本采用另一种标准,叫E1载波,速率2.048Mbps,在125微秒周期内传输256位,我国采用T1系列

3ANSnet 先进网络服务  Advanced Network Service

ANS公司于1990年接管NSFnet。主干速率为T3载波,达44.746Mbps(45Mbps),成为因特网的主干网,也叫接入网AN Access Network,世界上其他国家的主干网如果需要进入因特网,必须先接入到ANSnet,通过ANSnet与其它网络相连。到了ANSnet的时候已经进入商业运行。

4Internet

一种新的应用,即WWW改变了Internet应用方式,使Internet的应用达到一个高潮。World Wide Web万维网或全球网,实际上是一种浏览方式。

用户可以通过多种方式进入互联网中,主要是两种类型,一种是拨号或者通过数据通信线路(专线或局域网)

传统的因特网应用:E-mailTelnetFTPUSENET新闻组(包含NewsGroup新闻组和BBS电子公告牌)

  5Internet 2  第二代互联网

1996年,Internet 2建立,它是UCAID的一个项目;UCAID是一个非赢利组织。Internet 2是一个试验性质的网络,初始速度可达10 Gbps。既支持IPv4,又支持IPv6(32位和128)(填空)

补充:我国2007年首次开通世界上第一个Internet2网络,用于科研院所和学校

UCAID高级Internet开发大学合作组

v4标准的地址是32位,理论总数是232个,将近40亿个,目前已经分配完毕;v6标准是2128个,几乎用不完,但是目前支持v4版本

2.8 网络计算研究与应用的发展(必考内容)

考点:网络计算的基本概念(了解性内容)

  移动计算网络、网络多媒体计算、网络并行计算、网格计算、存储区域网络正在成为网络新的研究与应用的热点问题。

考点:移动计算网络的研究与应用

1)移动计算是将计算机网络和移动通信技术结合起来,为用户提供移动的计算环境和新的计算模式。移动计算包括移动计算网络和移动Internet。(填空)移动计算网络就是网中漫游,如果基于Internet的移动网络计算就叫做移动Internet

2)无线局域网(W-LAN  wireless)是实现移动计算机网络的关键技术之一。目前的主流速率是2Mbps,速率为40~80Mbps的网络正在发展。(填空)

3Ad hoc网络是一种由一组用户群构成、不需要基站的移动通信模式。类似于对讲机系统,一定范围内的所有对讲机可以形成对讲网络,超出范围自动断开。Ad hoc在一定范围内可以相互形成对等网络,超出范围在自动断开。

4)无线应用协议(WAP Wireless Application Protocol)是一个新的、开放的、全球化的协议,能让用户使用内置浏览器在移动电话上访问InternetWAP协议的开发遵循的原则是基于Internet广泛的应用。

5)移动IP技术

目前的标准仍然是移动IPv4版本。(填空)

    引申概念:GSMCDMAFDMATDMAGPRSWCDMATDS-CDMACDMA2000EDEGBlue Tooth等等,参阅第八章

  Global System for Mobile comunication 全球移动通信系统

  Code  Division  Multiple Address  码分多址

     Frequence // Time  频分/时分多址,这是移动通信标准

  General Package Radio Service 通用分组无线服务

考点:多媒体网络的研究与应用

  1)多媒体网络是指能够传输多媒体数据的通信网络,需要支持多媒体传输所需要的交互性与实时性要求。网络视频会议系统是一种典型的网络多媒体系统。例如NetMeeting和多播主干网multicast bone Mbone(选择),可以建立计算机网络会议

2)多媒体网络应用对数据通信的要求(了解):高传输带宽要求;不同类型的数据对传输的要求不同;网络中的多媒体流传输的连续性与实时性要求;网络中多媒体数据传输的低时延要求;网络中多媒体传输同步要求;网络中的多媒体的多方参与通信的特点。

引申:网络最低基本传输速率一般只要64Kbps即可使用(选择)

3)多媒体解决思路---增大带宽(两个方面)和改进协议(四个方面)

     ---增大带宽,从传输介质和路由器性能入手(重点内容是路由器概念,有两个考核点,第一点是硬件体系发展,从单总线CPU、单总线主从CPU、单总线对称多CPU、多总线多CPU、交换结构五个阶段;第二点路由器的发展从基于软件实现的单CPU单总线转向硬件专用芯片ASIC的路由交换)(选择)

      ---改进的4点协议,第一点是支持IP多播(一对多或多对多);第二点是资源预留协议,针对QoS服务质量要求;第三点是区分服务diffserv,针对每一类服务进行控制;第四点是多协议标识,主要将IPATM技术结合   quality of service

考点:网络并行计算的研究与应用(考核的核心区域)

  1)并行计算是使用多个CPU或者计算机来协同工作的计算模式。

  2)机群计算的三个分类,按应用目标可以分为:高性能机群与高可用性机群;按组成机群的处理机类型分为:PC机群、工作站机群、对称多处理器机群。按处理机的配置分为:同构性机群与非同构性机群。

3)网格计算分为两大类:机群计算与网格计算。网格计算被定义为一个广域范围的无缝的集成和协同计算环境。应用包括:桌面超级计算、智能设备、协同环境与分布式并行计算。

网格grid:将广域网上的一些计算机资源、数据源和其它设备互联,形成一个大的可以相互利用的、合作的高性能计算网,用户可以像登录一台超级巨型机一样使用它,对互联网中的结点进行优化。

考点:存储区域网络的研究与应用

数据存储数量的剧增和对数据高效管理的要求导致存储区域网络SAN Storage Area Network和网络连接存储NAS Network Attached Storage的出现。

网络存储一个重要的发展趋势是存储服务提供商(SSP)Storage Services Provider的出现。提供一定程度的“存储保险”来避免存储危机的发生

课后习题,选择题2:电信业一般认为宽带骨干网的数据传输速率达到  A10Mbps  B100Mbps  C2Gbps  D10Gbps

答案是C

            第三章  局域网基础

目前网络主要两大类:局域网和广域网,一个是应用深度,一个是广度

3.l 局域网的基本概念

考点: 局域网的技术特点(选择和填空)

 (1)局域网覆盖有限的地理范围。

 (2)局域网具有高数据传输速率、低误码率的高质量数据传输环境。

 (3)局域网一般属于一个单位所有,易于建立、维护和扩展。

 (4)决定局域网特性的主要技术要素是网络拓扑、传输介质与介质访问控制方法。

 (5)局域网从介质访问控制方法的角度可分为两类:共享介质局域网与交换式局域网。

  说明:局域网的起始速率是10Mbps,误码率在10-8左右,范围较小,属于一个单位所有,那么不再分子网概念,局域网没有通信子网和资源子网的概念(只有广域网有子网概念)

考点:局域网网络拓扑结构

大多数局域网使用3种拓扑结构:总线型、环型和星型拓扑结构。(交换式网络是真正的星型网络,物理和逻辑都是星型)

根据局域网的三大要素,采用什么样的传输介质就会产生什么样的拓扑结构和介质传送方法,结构的选取相对重要

  1、总线型拓扑结构

连接端用户的物理媒体由所有设备共享。必须解决的问题是确保端用户使用媒体发送数据时不能出现冲突。布线要求简单,扩充容易,端用户失效、增删不影响全网工作,是使用最普遍的一种。

总线型特征:公共信道共享、一般是中低速(10Mbps)、采用双绞线或同轴电缆、容易产生冲突collision,所以关键在于MAC介质访问控制方法的设定来防止和解除冲突(总线结构不常用)

  2、环型拓扑结构

  消除了端用户通信时对中心系统的依赖性。环型结构的特点是,数据以单向方式操作,不产生冲突。

  3、星型拓扑结构

最普遍的以太网星型结构。处于中心位置的网络设备称为集线器(HUB)或者交换机。有一个惟一的转发节点(中央节点HOST),每一计算机都通过单独的通信线路连接到中央节点,信息传送方式、访问协议十分简单。目前几乎所有的局域网均采用交换机作为中心转发结点,以双线线或光纤为传输介质(网络中不再出现同轴电缆)

局域网的三大体系:Ethernet以太网(总线结构)、令牌总线Token Bus、令牌环Token Ring

总线结构-----广播式传递,是一种非实时传输,各节点地位平等,是随机争用,所以必定存在冲突Collision,必须有冲突检测和解决机制,所对应的标准是CSMA/CD,叫载波侦听多路访问控制协议Carrier Sense Multiple Access/Collision Detection冲突检测

令牌总线----仍然是总线结构,但是存在令牌Token,令牌是一种控制帧,获得令牌就可以得到对总线的访问权(把对总线的争夺转变成对令牌的获取),令牌在各个结点之间循环移动,构成逻辑上的环形操作(每个结点存在3个地址----上一结点、下一结点、本站结点),令牌单向移动(从最高地址到最低地址,从最低返回最高)

令牌环----是真正的环形结构,令牌单向移动携带数据,在整个环上移动,到达某一个点进行数据操作,然后转向下一个结点,是物理环

考点:传输介质

总体上分两类:有线和无线两类(主要是有线类wire

(无线有红外、激光、微波、无线电、卫星)

     有线有:双绞线twisted pair 同轴电缆coaxial 光纤fiber,目前主要使用双绞线和光纤两大类

   1)双绞线:由一对线相互扭绞在一起,形成线对,称之为双绞线(扭绞的密度越紧,质量越高,相互扭绞可以抵消双方和外界的电磁干扰),一般双绞线是8线4

了解:(纯色和杂色,即橙白色/橙色,蓝白色/蓝色,绿白色/绿色,棕白色/棕色)(制作排列线路的时候从1~8的排列为  橙白/橙,蓝白/绿,绿白/蓝,棕白/棕,这个标准叫568B标准)(另一个标准叫568A,将橙色系和蓝色系对调,蓝白/蓝,橙白/绿,绿白/橙,棕白/棕)(一根线两端的标准有三种,第一种是两端同一个标准,第二种标准两端分别是568A568B;第三种是全反线,一端的1~8对应另一端的8~1排列,分别对应不同的连接)

    双绞线从电气特性分为1类线、2类线、3类线、4类线、5类线、超5类线、6类和7类线等,分别对应10Mbps,100Mbps,1000Mbps等速率(1类、2类是电话线,网络从3类开始)

 2)同轴电缆,分为两类

民用的CATV有线电视同轴电缆,阻抗是75欧姆,用来传递模拟信号,不能用于网络

网络用的同轴电缆阻抗是50欧姆,传递数字信号,分粗缆和细缆,粗缆直径是0.25英寸,细缆是0.18英寸(1英寸=25.4毫米)

同轴电缆只能传递100Mbps以下的低速信号,即传递10Mbps信号,所以100Mbps及以上的网络只能采用双绞线或光纤

3)光纤

   用光信号来代表数据,没有电磁干扰,不会泄漏

   光纤分两种,一种叫多模光纤,光以全反射形式传输,一条光纤(1芯)可同时传输若干路信号,另一种叫单模光纤,只传输一路信号,信号充满整个光纤(管径比多模直径细)

   光纤传输距离最长可以到达100km范围,多模光纤最多40-60km左右,必须重新检波转发(光纤中继器)

    可以支持所有速率,但是高速网络1000Mbps10Gbps的局域网一般都采用光纤(双绞线也不能使用)

3.2 局域网介质访问控制方法,MAC方法

考点:介质访问控制方法

    传统的局域网采用“共享信道”的介质方式,多个结点如何使用公共信道,即传输介质是非常重要的。局域网常用的访问控制方式有3,分别用于不同的拓扑结构:

1)带有冲突检测的载波侦听多路访问(CSMA/CD)IEEE802.3

2)令牌总线访问控制(Token Bus)IEEE802.4

3)令牌环访问控制(Token Ring)IEEE802.5

考点:IEEE802模型,专门针对局域网的模型,是局域网的单一模型,是19802月予以制定,称之为 IEEE 802标准,形成系列;

IEEE802模型只有两层,只针对物理层和数据链路层(原因:局域网范围较小,属于一个单位所有,采用共享广播式方法,因此没有转发和路由选择,即没有网络层,就没有上面的资源子网层次,所以局域网不分子网,只有最低两层,从数据链路层直接针对用户应用)

物理层的变化将直接影响数据链路层的变化,对用户也会产生影响,反之过程也是如此,为了消除波动效应,所以将数据链路层分解为两个子层,分别是MACMedia Access Control子层,即介质访问控制子层,针对物理层的变动,LLCLogial Link Control子层,逻辑链路控制子层,针对上层用户,这样,物理层的变动在MAC子层就得到了消化,不会影响LLC子层和上层用户,反之亦然。

IEEE802系列标准:

  (1)IEEE 802.1:系统结构与网际互连、网络管理和性能测试。是局域网的概念说明。

(2)IEEE 802.2:逻辑链路控制子层LLC说明。

(在不同的局域网中,由于物理传输线路的不同,使得网络拓扑结构不同,也就造成了不同的MAC方式,但是LLC方式是统一的

  (3)IEEE 802.3CSMA/CD总线访问方法与物理层技术规范。

  (4)IEEE 802.4Token Bus访问方法与物理层技术规范。

(5)IEEE 802.5Token Ring访问方法与物理层技术规范

(典型的三大局域网MAC体系)

  (6)IEEE 802.6:城域网MAN访问方法与物理层技术规范。

  (7)IEEE 802.7:定义了宽带技术。

  (8)IEEE 802.8:定义了光纤技术。

  (9)IEEE 802.9:定义了综合语音与数据局域网技术。

  (10) IEEE 802.10:定义了可互操作的局域网安全规范。

(11) IEEE 802.11:定义了无线局域网的技术。

(12) IEEE802.12100VG  anyLAN规范。

(13) IEEE802.14:电缆调制解调器cable Modem标准(CATV有线电视上网)set box 机顶盒

(14) IEEE802.15:近距离个人无线网络标准,IEEE802.11b

(15) IEEE802.16:宽带无线局域网

需要掌握:(4个层次)

IEEE802.1    IEEE802.10

      IEEE802.2

      IEEE802.3   IEEE802.4   IEEE802.5   IEEE802.11

      IEEE802.6   IEEE802.8

考点:IEEE 802.3标准与Ethernet

1Ethernet(以太网)定义

Ethernet(以太网)最初是由美国Xerox施乐公司和美国的斯坦福Standford大学合作于1975年推出的一种局域网。DECIntelXerox三家公司合作,也称DIX规范。以太网是一种总线局域网体系,标准是IEEE802.3,所以凡遵循IEEE802.3标准的总线网均叫做以太网。类似于广域网中的X.25网络。

IEEE802.3标准叫做CSMA/CD,带冲突检测的载波侦听多路访问协议

2CSMA/CD

CSMA/CDCarrier Sense Multiple Access With Collision Detection,载波侦听(CSMA)和冲突检测(CD)CSMA/CD访问控制方式主要用于总线型和树型网络拓扑结构。信息传输以为单位,简称信包,发展为IEEE 802.3基带CSMA/CD局域网标准。

CSMA/CD用来解决多结点共享同一信道随机争用线路的控制,各个结点没有预约,没有集中统一控制,各自平等,随机发送。

 CSMA/CD四个步骤:

先听后发、边发边听、冲突停止、随机延迟后重发

 说明:

 先听后发:任何一个结点需要传送信息之前,必须向线路上发出一个侦听信号,信号长度很小,时间延迟较低,如果反馈回来的侦听信号没有变化,表明线路空闲,结点可以发送;如果变化了,则线路忙,因此结点停止一段时间,重新侦听。

 边发边听:结点即使获取总线访问权,也要持续侦听,观察发出去的数据帧的反馈信号是否变化,以便得知数据帧是否被干扰破坏,如果没有变化,则继续发送后续帧,如果变化,则可以断定肯定有其它的数据源存在,已经产生冲突。Collision

 冲突停止:一旦产生冲突,再继续发送就无意义,因此必须立即停止(发送结点停止发送数据帧,发出一个Jam阻塞信号通知线路上所有结点发生了冲突)

 随机延迟后重发:冲突就是同时发送或存在数据,发生碰撞。因此对于双方各自随机延迟一段时间,错开,重新发送;随着冲突次数的增多,随机延迟时间间隔也会增大。采用算法叫二进制退避算法。2i

冲突检测机制:通过发出信号的反馈信号与原信号的对比,如果不一致则产生冲突。在每一个结点上有一段缓存空间,保留发出的数据帧,与反馈信号进行对比,如果正确,就清除缓存,加入后续数据帧,如果错误,就将缓存中的数据帧再次发送。

(原理:一条线路上有多个信号,则会产生叠加,产生不同于任何一个信号的混合信号)

补充:还有另一种标准,叫做CSMA/CA,带冲突预防的载波侦听多路访问控制协议,不是针对以太网

考点:IEEE 802.4协议与Token Bus

Token Bus主要用于总线型或树型网络结构中。与Ethernet以太网的拓扑结构没有区别。但使用方式不同。

MAC方式中采用了令牌Token,令牌是一种特殊的控制帧,掌握了令牌,就可以获取对总线的访问权。任何一个结点必须获取令牌才能发送数据,这样就把对总线的争用转变为对令牌的争用。

为了使用令牌,因此在网络中对当前存在的结点根据各自的地址大小排列,形成有序使用令牌的过程。任何一个结点必须知道3个地址,即本站地址,上一个点地址,下一点地址,方便令牌接收和传递。令牌从高地址向低地址,从最低返回最高,形成令牌的逻辑环形过程。

过程:

首先由当前网络中最大地址值的结点产生一个令牌。向外发出令牌,广播式发送,所有结点根据地址匹配决定是否接收令牌。

某一个结点收到令牌后,如果有数据传递,就留下令牌,发出数据,还是广播式发送,其余结点还是根据地址匹配来决定是否接收数据。

令牌的使用机制:(3点)

 1)没有数据必须立即转发令牌。

 2)发送完数据后必须立即转发令牌。

 3)持有令牌最大时间到达也必须立即转发令牌(时间上限)。

Token Bus方式的最大优点是具有极好的吞吐能力,且吞吐量随数据传输速率的增高而增加,并随介质的饱和而稳定下来但并不下降;,效率和负荷成正比。各工作站无冲突;有一定实时性,在工业控制中得到广泛应用。主要缺点在于其复杂性和时间开销较大,需要初始化,需要周期调整加入和退出结点。工作站可能等待多次无效的令牌传送后才能获得令牌。

考点:IEEE 802.5协议与Token Ring

  IEEE 802. 5标准是在IBM Token Ring协议基础上发展和形成的。

  环型网络的主要特点是:是一条物理环路,信息单向沿环流动,不需要结点地址设定,结点数量稳定,无周期性调整,无路径选择问题。

令牌(Token)也叫通行证,只有获得令牌的节点才有权发送信包。令牌有两个状态

某一个结点获得一个空令牌之后,需要数据传输,则把令牌状态变更为“忙”,在令牌后加上数据,发送到环上。

接收过程:每一站都检测经过本站的信包。当查到信包指定的地址与本站地址相符时,则拷贝全部信息,继续转发该信息包给下一个结点。环上的帧信息绕网一周,由源发送点予以收回。(谁发送,谁释放),发送信包的源站点把Token后,发到环上供其它站点得到令牌发送自己的信息。

对令牌的使用仍然遵循三原则。性质和Token Bus一样的。

令牌环中有一个专门的监控结点monitor来管理令牌,而令牌总线没有,有最大地址结点管理。

掌握三种典型网络:

拓扑结构===总线和环型

访问机制===随机争用和确定型访问(即时间最大限度是固定)

效率和负荷===令牌机制是负荷与结点数量呈正比例,而CSMA/CD相反

维护难易程度==总线简单,令牌较难

考点:Ethernet物理地址的基本概念

  1、网络中地址的基本类型

    局域网只有两层,没有网络层,也就没有IP逻辑地址,只有数据链路层中具有的在网卡上存在的MAC硬件物理地址

  局域网的MAC层地址是由硬件来处理的,因此通常将它叫做硬件地址或物理地址。(作用于网卡上,属于数据链路层

2Ethernet物理地址的特点

典型的Ethernet物理地址长度为486个字节,由IEEE注册管理委员会为每一个网卡生产商分配Ethernet物理地址的前3个字节。作为厂家标识号,一个厂家可以申请多个标识号,后3个字节作为该厂生产的每一块网卡的序列号,共同组成全球唯一代码。理论总数为248个,几乎取之不尽,用之不竭。一旦网卡损坏,只需要更换。

MAC的编号以十六进制组成,6个字节,字节之间用短横线分隔;例如00-60-08-00-A6-38(理论上可以通过MAC地址联网)

补充:IP地址的构成:32位,4个字节,理论总数是232个,采用点分隔每个字节,每个字节的值用十进制构成,例如192.14.32.5IP地址是逻辑地址,可以自由设定,作用于互连网层(即网络层)

3.3 高速局域网技术

考点:高速局域网研究的基本方法

    高速局域网的速率应该是100Mbps(含100Mbps)以上的网络,因为对网络的需求导致,但是传统的局域网本身是10Mbps,是共享介质,平均带宽的访问方式。例如一个网络速率是10Mbps,有10个结点,那么每个结点的带宽就只有1Mbps。结点负荷加大,则冲突增多,效率下降。

  为了克服网络规模与网络性能之间的矛盾,人们提出了3种解决方案:

  (l)提高以太网的数据传输速率。从10Mbps提高到100Mbps,甚至1000Mbps,以及更高的速率。

(2)将一个大型局域网划分成多个用网桥或路由器互连的子网。在每个子网内由于传输范围的缩减,时间延迟降低,由于数量减少,冲突概率降低,相当于间接提高效率。

(3)将共享介质方式改为交换方式,交换式局域网的核心设备是局域网交换机。是一种本质上的变化,将“共享介质,平均带宽”的模式转变为“独占介质,独占带宽,交换方式”的模式

    根据概念:局域网就分为两大部类,即传统的共享介质局域网交换式局域网

考点:FDDI光纤分布式数据接口,标准代号是IEEE802.6

  1FDDI  Fiber Distributed Data Interface是以光纤为传输介质的高速主干网,用来互联局域网和计算机。

  2)光纤的传输速率是100Mbps,属于第一种方案,提高传输速率的概念。(改变了物理层的特性,针对MAC子层)

  3FDDI的技术特点(考核)

===MAC层是IEEE802.5 Token Ring令牌环

===LLC层是IEEE802.2

===100Mbps速率、1000个节点、100km,如果双环就是200km

===使用单模或多模光纤

===动态分配带宽,可根据当前结点数量来随机分配带宽

4FDDI使用途径:(选择)

===前端网络:办公或建筑群主干网

===后端网络:机房网,机房内服务器之间联接,一般采用双环

===校园主干网

===多校园主干网

5)引申:物理层的两个标准---- PMDPHY,因为物理层有所变更,PMD物理层介质相关,针对光缆信号与电信号转换;另一个PHY物理层协议,针对MAC802.5令牌环使用(迄今为止没有考核

考点:100Mbps快速以太网Fast Ethernet

快速以太网采用第一种方案,即提高传输介质的传输速率,这个得益于非屏蔽双绞线UTP的广泛使用(10Base-T标准导致结构化布线大量使用,10Mbps低速网络发展迅速,100MbpsUTP出现使得主干速率可以达到高速速率)

补充:双绞线分STPUTP, Un-  Shielded Twisted Pair,叫屏蔽双绞线和非屏蔽双绞线,二者的区别在于线路外层有一个屏蔽层,可以屏蔽外部干扰信号,目前主流是UTP

快速以太网Fast Ethernet保留传统10MbpsEthernet网络的所有特征,即相同的帧格式、相同的MAC方法,CSMA/CD,相同的接口,相同的组网,仅仅提高速率,从10Mbps提高到了100Mbps,将每个数据位的发送延迟从100ns降低到10ns

   技术特征:

  1、组网标准为100Base-TIEEE 802. 3u标准(传统的10Mbps的以太网叫10Base-T,代号叫IEEE802.3

2、有关传输介质的标准还有:100Base表示100Mbps系列

   100Base-TX,使用两对双绞线(4根线),传输距离100

   100Base-T4,使用四对双绞线(8根线),传输距离100

   100Base-FX,使用2芯光纤,传输距离可以到2000

  2100Base-T的物理层

100Mbps的以太网叫快速以太网,物理层速率从传统的10Mbps提高到了100Mbps,传输延迟从100纳秒降为10纳秒

MACLLC保持10Mbps标准不变,与物理层之间有MII缓冲

   MII:介质独立接口,Media Indepandent Interface,将MAC子层和物理层分隔,使得物理层实现100Mbps的传输速率不影响MAC子层。

考点:千兆位以太网

1)用Ethernet组建企业网的全面解决方案:采用分层结构

   桌面系统:10MbpsEthernet(IEEE802.3)

   部门级系统:100MbpsFast Ethernet(IEEE802.3u)

   企业级系统:1000MbpsGigabit Ethernet(IEEE802.3z)

  19963月成立的IEEE 802.3z工作组,专门负责千兆位以太网的研究,并制定相应标准。

  千兆位以太网使用原有以太网的帧结构、帧长及CSMA/CD协议,只是在物理层将数据速率提高到了1Gbps。因此,它与标准以太网(10 Mbps)及快速以太网(100 Mbps)兼容。用户能在保留原有操作系统、协议结构、应用程序及网络管理平台与工具的同时,通过简单的修改,使现有的网络工作站廉价地升级到千兆位速率。

千兆位以太网有如下特点:简易性、技术过渡的平滑性、网络可靠性、可管理性和可维护性、整体成本下降,以及支持新应用与新数据类型。

 物理层采用1000Mbps的传输速率,从传统的10Mbps,100ns纳秒Ethernet提升到1000Mbps,延迟降低为1ns纳秒

 MAC子层和LLC子层保持10Mbps不变,LLC子层的标准仍然是IEEE802.2标准,MAC子层与物理层之间采用GMII缓冲或者采用新的编码4B/5B编码

 补充:4B/5B编码,是光信号的一种,用5位光信号表示4位数据位,传递效率可以达到80%,如果达到1000Mbps速率的时候只需要带宽为1250MHz即可。

 标准叫IEEE802.3z,物理层的传输标准有四个:

 1000BASE-T:   5UTP,传输距离100

 1000BASE-CX:  3STP,传输距离25

 1000BASE-SX:  2芯多模光纤,光信号波长为850nm纳米,多路信号全反射技术,传输距离300~~550

1000BASE-LX:  2芯单模光纤,光信号波长为1300纳米,只有一路信号充满整个光纤,形成光导传递,传输距离为3000

补充解释:

双绞线的电气特性包含:

12类线:不针对网络,针对电话线,只有两根线,电话线的接头叫RJ-11接头,从3类线以上才作用于计算机网络。

3类线:传输带宽为16MHz,传输速率为10Mbps,实际使用线对为4线2对(一根双绞线最多可提供2路信号)

4类线:传输带宽为20MHz,传输速率为16Mbps,实际使用也是4线2对; 3类线和4类线主要用于网络低速数据和语音传递。

5类线,超5类线:传输带宽达到100MHz,传输速率可以达到100Mbps~155Mbps,全部使用8线4

6类线:带宽可以达到200MHz,传输速率最高达到500Mbps

7类线:带宽400MHz,速率可达1000Mbps

    网络在进行传递的,如果低速网络,即10Mbps,可以采用多种介质(双绞线、同轴电缆、光纤),如果传输距离超长,可以采用中继器Repeater,但是到了100Mbps以上的高速局域网,只能使用双绞线和光纤,不能超长,不能采用中继器延长传输距离,到了10Gbps的网络就只能使用光纤(单模)

考点:10 Gbps Gigabit Etbernet

110 Gbps Gigabit Ethernet主要特点

    10Gbps的网络由IEEEHSSG高速研究组High Speed Study Group),由IEEE802.3ae委员会制定

  特点是:帧格式与之前的Ethernet完全相同;保留802.3标准对以太网最小帧长度和最大帧长度的规定;传输介质只使用光纤,一般是单模光纤,距离可达40km,如果是多模光纤,距离是65~300;只工作在全双工方式,不存在争用,传输距离不受冲突检测的限制

  210 Gbps Gigabit Ethernet的物理层协议

有两种不同的物理层:

局域网物理层标准;

可选的广域网物理层标准。

引申:第八章的内容SDH,因为采用光纤,所以采用波分复用技术WDM Wave Division Multiplexing,形成了SONET,后来发展为SDHSTM-64标准,是64STM-1组成,STM-1的速率是155.520Mbps,传统电信号中有另外两种复用技术,就是FDMTDMfrequency//time频分/时分

考点:交换式局域网

    采用第三种方案,将传统的共享介质的以太网结构转换为交换式以太网结构,彻底改变了共享介质,等分带宽,(独占带宽,独占介质)

  1、基本结构:交换式局域网的核心是它的局域网交换机switch。交换机具有若干个交换端口,每个端口有一个端口号,每个端口可以连接一个终端,称之为专用端口;如果端口连接一个网络,称之为共享端口

交换式网络从根本上改变了“共享介质”的工作方式,通过以太网交换机支持各个端口结点之间的多个并发连接,实现多结点数据的并发传输,可以增加局域网带宽、改善局域网的性能与服务质量。

  2、局域网交换机工作原理

Ethernet交换机利用端口/MAC地址映射表进行数据交换。

交换机每个端口连接一个终端计算机,在交换机中端口号是唯一的,终端计算机的地址(MAC地址,即网卡上的物理地址)也是唯一的,因此交换机启动后会自动建立当前的端口号/MAC地址之间的映射,解决了两个问题:第一个是交换机知道哪个结点连接哪个端口,第二点就是当结点连接转移端口的时候,交换机可以维护端口/MAC地址映射表

目前大部分的交换机都是自动匹配,因为交换机是通过“地址学习”的方法来动态建立和维护端口/MAC地址映射表

地址学习:根据数据帧的源地址来检测映射表中是否存在该地址的映射,如果存在,检测当前更新关系;如果不存在,则加入对应关系。

交换机的帧转发方式有下列3种:直接交换,存储转发交换方式,改进的直接交换方式

前提:交换机在进行数据传输的过程中,只要把数据发送到端口就认定为数据已经传送了。

1)直接交换方式:交换机在收到数据帧之后只要检测出目的地址字段,就立即将数据帧发送出去,不进行任何其他操作,不检错,不校验;其特点就是速度快,但是缺点很明显,就是数据重发率较高,另外不支持不同速率端口之间的交换。

2)存储转发交换方式:是另一种极端方式。交换机首先暂存接收到的数据帧,进行流控和差控,正确后传送给目的端口。其特点是具有差错控制功能和不同速率之间的转发功能,但是对于交换机,必须具有高速率和大容量缓存,抵消检测带来的时间延迟和空间开销。

3)改进的直接转发方式:这是一种综合方式,交换机对收到的数据帧检测前64个字节,如果正确转发,其特点就是对于短的数据帧类似于直接转发,对于长的数据帧也可以降低出错概率。

局域网交换机特性:

  1)速率类型

     支持10Mbps端口

     支持100Mbps端口

     支持10Mbps/100Mbps自适应端口autosense

     支持1000Mbps端口

  2)局域网交换机的特性

---- 低传输延迟:交换机为几十个微秒,网桥bridge为几百个微秒,路由器为几千个微秒μs(交换机和网桥均属于数据链路层,针对局域网连接,路由器Router作用于网络层,用于局域网和广域网互连或者广域网之间互连)

---- 高传输带宽:交换机的端口指的是端口的独占速率,100Mbps的交换机就意味着每个端口的速率都是100Mbps,但是如果交换机支持全双工方式,则每个端口的速率就是200Mbps

    ---- 允许10Mbps/100Mbps速率共存:交换机内部带有缓存,可以完成不同端口速率之间的转换。采用的技术就是自动侦测技术,可以侦测是半双工还是全双工,是10Mbps,还是100Mbps速率。

    ----  支持虚拟局域网V---LANVirtual

总结:地址学习、交换机的特征(低延迟、高带宽、自动侦测Auto sense自适应技术、虚拟局域网)

考点:虚拟局域网

关键词:逻辑工作组、软件方式实现、4种构建方法

 1)虚拟局域网的概念

   虚拟局域网也叫逻辑工作组。网络的结点不是根据物理位置确定,而是根据结点的工作性质和需要来规划。

 2)虚拟局域网的产生原因

    构建一个局域网,就要求所有的结点应该物理连接在一个网络内。如果需要变更,只能重新拆分,重新组网,就破坏了原有网络结构。虚拟局域网的特征就在于不改变网络的原有结构,将各个网络中的所需要的结点重新调整映射关系,组建一个新的网络(物理位置不变,但是指向,数据传递和性质发生了变化)。

虚拟局域网必须以交换式局域网为前提(改变映射)

  3)虚拟局域网不需要重新布线,不受网段物理位置限制,只要通过交换机相连,并进行软件配置即可,在一个虚拟局域网中,即使结点不属于同一个网段,但是之间的通信却像一个网段内一样。

 4)虚拟局域网的4种实现技术(从不同的层次角度设置)

   ---- 用交换机端口号port定义虚拟局域网

   每个交换机的端口号是唯一的,可以将交换机的端口划分为不同的子网;也可以跨越交换机(交换机提前互连)在多个局域网中形成虚拟网。

虽然是最普通的、最通用的方法,但是存在两个缺点:第一就是一个端口不能跨越多个虚拟局域网;第二点就是当端口漂移的时候,即用户从一个端口转移到另一个端口,虚拟网就要重新配置,该虚拟网也不具有移动功能。另外还存在安全隐患,只认端口,不认计算机,任何结点连接端口都可以进入虚拟局域网。

---- MAC地址定义虚拟局域网

将重点转移到了结点上,MAC地址全球唯一,所以结点可以随意移动,安全性较高,因此用MAC地址定义虚拟局域网也可以称之为基于用户的虚拟局域网。但是缺点也很明显,即一旦网卡故障MAC地址失效,就得重新配置,另外初始化虚拟局域网的时候配置必须人工完成,如果有n个点,一共需要配置n*(n-1),较为麻烦。

---- 用网络层地址定义虚拟局域网

网络层地址就是IP地址,是逻辑地址,可以按照规则随机配置,根据IP地址(可能网络层还有其他类型的地址,但是主要是IP地址)可以按照协议类型进行配置,所以也称之为面向服务或应用的虚拟局域网。其移动性能较好,安全性较高;但是由于局域网没有网络层,只用MAC地址,所以必须进行IP地址和MAC地址的转换,因此延迟较大,性能较差(MACIP地址的转换协议是ARPRARP协议)(往往采用三层交换机解决,即具有网络层功能的高速交换机)

---- IP广播组定义虚拟局域网

这种网络的建立是动态的(往往也是一种公开的方式),用一个代理对虚拟局域网进行管理,分配一组IP地址,任何结点可以向代理申请地址,就可以形成广播式的虚拟局域网(IP广播组),如果释放IP地址,也就推出了虚拟局域网

特点:具有第三个方法的特点,但是具有新的特点,即IP广播组中的所有结点属于同一个虚拟局域网,具有很高的灵活性,可以跨越路由器形成与广域网的互连

考点:无线局域网wireless -LAN

 1、无线局域网的应用

(l)作为传统局域网的扩充。

(2)建筑物之间的互连。例如两个建筑物之间采用无线微波通信,使用无线网桥或路由器。

(3)漫游访问。带有天线的移动数据设备与无线局域网集线器之间可以实现漫游访问(nomadic access),随着移动通信设备的移动,在网内可以从一个集线器漫游到另一个集线器(访问点),类似于手机漫游。

(4)特殊网络Ad hocAd hoc网络不需要基站BaseStation,各结点在一定区域内自动搜寻对方组成临时的对等网络,双方直接通信,超出范围自动解散。

 2、红外无线局域网的特点

  红外无线局域网的主要特点:视距方式line of sight传播,中间没有障碍物;频谱较宽,数据传输率较高;不易被入侵,提高了安全性;每个房间的红外网络可以互不干扰,因为红外不能穿透障碍物;设备相对简单和便宜。

  红外局域网数据传输3种基本技术:定向光束红外传输,全方位红外传输与漫反射红外传输技术。(填空和多选项选择)

 3、扩频无线局域网:目前最普遍的无线局域网技术是扩展频谱技术,增大传输信号的频率范围。使用扩频的两种方法是跳频扩频和直接序列扩频。(填空和选择)

1990IEEE802委员会成立了一个新的工作组制定了无线局域网标准IEEE802. 11

IEEE802.11

标准有IEEE802.11a,传输速率为54Mbps,工业应用。

IEEE802.11b,传输速率可以为1Mbps2Mbps5.5Mbps11Mbps,民用系列。

IEEE802.11g    IEEE802.11n

     无线频率一共有三个频段,均为免申请的无线频段(其它频段需要公安局无线电管理委员会备案)

1902MHz~928MHz

22.4GHz~2.4835GHz(最多)

35.725GHz~5.825GHz

跳频通信:FHSS  Frequence Hopping Spread Spectum

是最常用的一种,就是按照固定的时间间隔从一个频率转移到另一个频率,接收方同步跳动,正确接受信息;因此一路信号占据多个频率,但是频率的变换是不定的,一般是一种伪随机代码决定。信号采用FSK(频移键控,称之为调频,用不同的频率代表01代码)和PSK(相移键控,即调相,用相位来代表01代码,具有自定时功能)调制,使用FSK,速率可到1Mbps;使用PSK,速率可到2Mbps

直接序列扩频:DSSS Direct  Sequence  Spread Spectum

发送信号与发送端产生的一个伪随机码进行模2(异或),接收端使用相同的伪随机码取出数据,直接取决于伪随机码的编排,具有极高的抗干扰能力

(补充:基于CDMA手机  码分多址,还有FDMA频分多址  TDMA时分多址Code//Frequence//Time  Division Multiple Address

CDMA手机并没有扩频,主要针对数据的传递采用伪随机码加密,即使其他用户收到信号也无法解密)

3.4 局域网的物理设备

考点:常用物理设备

  第一个方面:具体组网标准(物理层标准):

10Base系列 IEEE802.3标准

10Base-5  同轴电缆中的粗缆,直径0.25英寸,直线距离500米,最多4个中继器,距离最长2500米,使用AUI接头,目前不用。

10Base-2  同轴电缆中的细缆,直径0.18英寸,直线距离185米(约为200米),最多4中继,最长925米,使用BNC-T型接头,目前也已经不再使用

10Base-T  非屏蔽双绞线,使用集线器或交换机,直线距离100米,最多4中继,最长500米,使用RJ-45接头(水晶头)

10Base-FPFBFL 多模2芯光缆,直线距离2000米,最多6中继,最长14km,使用F/O接头

(高速局域网是没有中继器存在,没有集线器存在)

100Base系列IEEE802.3u

100Base-TX  5UTP,使用4线2对,使用交换机,距离100米,没有中继器

100Base-T4  3UTP5UTP,使用8线4对,距离100米,利用交换机形成真正的星型网络结构

100Base-FX  2芯多模光纤,传输距离2000

1000Base系列IEEE8021.3z

1000Base-T  5UTP,传输距离100

1000Base-CX  3STP,传输距离25

1000Base-SX  2芯多模光纤,传输距离300~550米,平均450

1000Base-LX  2芯单模或多模光纤,传输距离3000

  第二个方面,涉及具体的设备

  --- 网卡NIC,也叫网络适配器NA,第一章1.2硬件中涉及到,属于数据链路层,不同的传输介质具有不同的连接接口,双绞线是RJ-45接口(水晶头);同轴电缆的粗缆使用AUI接口,同轴电缆的细缆采用BNC接口,使用BNC-T型接头,使用光纤的网卡,接口是F/O接口

网卡有两类,标准以太网卡(台式机)和PCMCIA网卡(笔记本),速率有10Mbps100Mbps10M/100Mbps自适应1000Mbps

PCMCIA个人计算机存储卡国际协会Personal Computer Memory Card 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 中继器Repeater,作用于物理层,主要连接不同物理介质,延长传输距离,一般线路中最多为4中继,光纤可达6中继,中继器只在网络内部使用,仅仅是延长距离。

--- 集线器Hub,作用于物理层,也叫多端口中继器,集线器的带宽是均分带宽(10Mbps10口,每口1Mbps),广播式传输,不用于高速网络(100Mbps以上),主要的分类就是堆叠//智能管理两大类,集线器的端口分两类,一类是结点端口,另一类是向上连接端口up-Link端口(与其它集线器互联,级联特性,只有1个),目前已经不再使用。

--- 交换机Switch,作用于数据链路层,端口/地址表对应,通过地址学习,实现并发连接,每个端口独占带宽(100Mbps的交换机,每个端口至少100Mbps,端口连接的不同分为专用端口/共享端口,另外还要区分半双工和全双工。

(以下设备在3.7中讲解)

--- 网桥Bridge,作用于数据链路层,用来分隔子网,在网间互连传输;采用第二种方案形成高速局域网。

网桥可以根据MAC地址断定数据应该在网内传递,还是要网间传递,如果网内则丢弃该数据,如果网间则转发出去。因此能够过滤数据,并且能够定向传输,但网桥工作于MAC子层,所以使用网桥必须要求LLC子层相同,即IEEE802.2;网桥分为透明和源路选两种,分别属于IEEE802.1委员会和IEEE802.5委员会,透明网桥是由网桥自身决定传递,无需用户设定;但是源路选网桥是由发送方设计路径,网桥只负责传递即可(目前主要是透明网桥)

网桥具有一个缺点,因为网桥作用在数据链路层,采用广播式发送,容易产生“广播风暴”,即任何一个数据都会散布在全网中。

--- 路由器Router,工作在互连网层或网络层(针对不同的模型),主要是路由选择和协议转换,因此存在多协议路由器

  路由器也可以用来分隔网络,限制流量,路由器可以解决“广播风暴”,路由器是转发,是点对点传递,具有两个功能,第一是建立和维护路由表;第二提供网络间的分组转发功能

--- 第三层交换机,工作在网络层,集合了交换机和路由器的特征,将传统的面向软件控制的路由器转换为面向硬件ASIC芯片的交换式路由器

  第二层交换机的功能是网桥的功能,第三层是转发功能,减小传输延迟,所以作用于需要提高分组转发速度,而不是对网络管理和安全很高要求的应用场合。如内部网络主干部分。

--- 网关Gateway,作用在高层,一般为应用层网关,是一个计算机系统,而不是单独的互连设备,主要针对异型网络互连

协议的转换有两种方式,(一一直接转换和中间统一转换)(了解)

第一种,直接将输入网络信息包的格式转换成输出网络信息包的格式,如果有n种协议,就需要相互转换n*(n-1)

第二种,将输入网络信息包的格式转换成一种统一的标准网间信息包的格式(主要的操作方式,任何一种协议只需要进行2次转换即可)

半网关的概念half - gateway非技术性因素

将一个网关变成两个半网关,可以灵活互连不同的网络。半网关属于各个网络所有,分别维护和管理,可以避免一个网关由两个单位拥有而带来的不必要的非技术性麻烦

3.5 局域网组网方法(了解性内容)

考点:组网

 常用的物理设备有以下几种。

  (l)计算机:至少一台服务器和若干台工作站。

  (2)网卡

  (3)网线:星型网络结构一般采用非屏蔽双绞线,两边接头用RJ-45

  (4)集线器/交换机:从功能上分为主动式、被动式和智能式3种。

考点: 常用的组网方法

  1、双绞线组网方法

  基本的硬件设备:网卡、集线器、非屏蔽双绞线、RJ45连接头。

  组网方法:使用单一集线器结构、使用多集线器级联结构。

  堆叠式集线器结构:堆叠式集线器由一个基础集线器与多个扩展集线器组成。

  2、快速以太网组网方法:快速以太网组网方法与普通以太网组网方法基本相同。

  3、千兆位以太网组网方法

  千兆位以太网的组网方法与普通以太网组网方法有一定的区别,需要使用硬件设备:1000 Mbps以太网交换机、10 Mbps集线器/交换机、10/100 Mbps以太网卡、双绞线与光缆。

3.6 局域网结构化布线技术

考点: 结构化布线

   所谓结构化布线是指在一座办公大楼或楼群中安装的传输线路。从用户角度来讲,结构化布线采用一套标准的组网器件,按照标准连接方法来实现的网络布线系统。(理解性内容)

第一个特点:结构化系统布线的结构与所连接的设备具有无关性,也是与传统的布线系统最大的区别。

第二个特点:结构化系统布线是基础工程,是建筑物结构的组成部分,在土建施工过程中同步完成

第三个特点:随着结构化布线系统的应用,产生了智能大楼的概念。智能大楼的4个自动化系统组成

---办公自动化OA,基础功能,提供高效办公手段

---通信自动化CA,包含通信网、局域网、远程数据网络等,针对多媒体数据传递

---楼宇自动化BA,自动的综合监控和管理

---计算机网络,核心的基础设施,涉及到建筑物综合布线系统

 Office///Communication///Building//Network   Automatic

第四个特点:3个系统环境

----- 建筑物综合布线系统:

采用Hybrid混合结构传递,高速网络主干网使用光纤,低速分支采用UTP双绞线,标准为10Base-T,系统结构具有多个子系统,核心是垂直竖井子系统(有6个,户外系统、布线配线系统、机房子系统、垂直竖井系统、平面楼层系统、用户端子)

----- 智能大楼系统:

模块化,开放式,是大楼的基本运行系统,是各种操作和控制的信息共享

----- 工业布线系统:

采用光纤,不用双绞线,采用模块化双层网络体系

3.7 网络互连技术

考点:网络互联基本概念(了解性)

  1)商业需求    2)新的网络应用不断出现

  3)技术进步    4)信息高速公路的发展

 考点:网络互连类型(考核点)

   由于网络分两大类,即局域网和广域网

   1)局域网和局域网互联,在局域网互联中又分为同型局域网互联和异型局域网互联,涉及设备有网桥和路由器

   2)局域网和广域网互联,涉及设备是路由器和网关

   3)局域网通过广域网和局域网互联,涉及设备是路由器和网关

   4)广域网互联,涉及设备是路由器和网关

---- 局域网互联

   主要涉及MAC子层和LLC子层,如果LLC子层相同,就是同型局域网,如果不同则是异型局域网

   前提:任何网络互连在模型的任何一层均可实现,但实际过程中一般集中在数据链路层、网络层和应用层,分别对应局域网、通信子网和整个网络三个层面

   网络在某一层互联的时候,其本层及所属下层的协议可以一样,也可以不同,由该层向上屏蔽,但是该层的所有上层协议都必须一样

   如果局域网中LLC子层一样,即使MAC子层不一样,均可以使用网桥来互联,但是如果LLC子层不一样,就只能使用第三层标准路由器互联(所以网桥主要作用于MAC子层)

   如果涉及到广域网互联,最低的互连设备就是路由器,如果两个广域网高层协议不同,那么只能使用网关连接

互联的特点:(考核点)

    互连网络的资源的共享服务与网络物理结构是分离的,网络互连屏蔽三个方面内容:网络协议、服务类型和网络管理,互连功能分为基本功能和扩展功能(基本功能就是寻址和路由)

 

第四章  网络操作系统 NOS     Network  Operate  System

4.1 网络操作系统的基本概念

    所谓网络操作系统,就是利用局域网低层协议提供的数据传输功能,为高层网络用户提供共享资源服务,提供各种网络服务功能的局域网软件。(实际上就是在个人单机操作系统加上网络功能)

考点:单机操作系统

 1、定义:管理着一台计算机的4个主要操作,即进程、内存分配、文件输入输出、设备输入输出

 2、进程管理

    所谓进程process,指的是CPU的执行历程,CPU的每一次执行操作就叫做一次进程,启动进程的机制,在DOS中是EXEC函数,在WindowsOS/2中是Create Process。在多任务环境中操作系统内核含有分时器,在激活的应用程序中分配处理器时间。进程管理主要针对多道程序设计,即一个计算机中同时运行多个程序。

 3、内存管理

目标是给每一个应用程序必须的内存,而又不占用其它应用程序的内存。这就是内存分配。

DOS运行在实模式下,只有1MB的内存用来编程。WindowsOS/2运行在保护模式下,并采用一些步骤保护操作系统的代码和数据。针对保护措施的地址上逻辑隔离避免程序之间冲突。

  4、文件I/O

文件的操作需要文件句柄File Handle的概念,文件句柄是文件操作的唯一识别依据。)(类似于C语言中的文件指针  FILE  *fp;

fp =  fopen(“c:\disk\asd.txt”, “r”);  表示定义文件指针,并打开某个文件,以后该文件的所有操作由fp执行,fp是唯一依据

  操作系统通过磁盘上的文件名与存储位置的记录找到磁盘上的文件:DOS中,称做文件表(FAT)Windows里,叫做虚拟文件表(VFAT)OS/2里,叫做高性能文件系统(HPFS)

  5、设备I/O

设备I/O通过使用特殊的设备驱动程序去把输入输出请求翻译成命令传给特定的硬件设备。设备管理中涉及基本外设,例如键盘鼠标显示器打印机,存在概念BIOS

BIOS:基本输入输出系统Basic Input //Output System

补充:计算机基本外设是硬件,操作系统是软件,所以存在从硬件到软件的平滑过渡;另外还要考虑到不同的外设与操作系统的匹配,还有操作系统软件的升级对系统的影响。

解决方案:把对外设的驱动过程分为两部分,一部分在硬件中,存放在ROM芯片中,构成BIOS系统(基本上固定不变,是通用的),另一部分的驱动内容保存在操作系统中构成设备管理,安装系统的时候就可以相互结合,使得硬件到软件的控制平滑过渡

考点:网络操作系统

基本任务是:屏蔽本地资源与网络资源的差异性,为用户提供各种基本网络服务功能,完成网络共享系统资源的管理,并提供网络系统的安全性服务。

网络操作系统使得计算机方便有效的共享网络资源。为网络用户提供所需的各种服务的软件和协议的集合。

4.2网络操作系统的演变

考点:网络操作系统的演变

  概述:具有硬件独立特征,可运行于多种硬件平台之上。Microsoft提出HAL(硬件抽象层)的概念。(跨平台移植)只要改换HAL,系统就可以平稳转换

   当前的网络操作环境:现在的网络操作系统都是NOSInternet的综合技术,多用户、多任务、多进程,还可以采用多线程Thread的处理方式。实行抢先式多任务、支持对称多处理技术SMP都是对现代网络操作系统的基本要求

   Thread:线程,对进程的进一步细化,将一个进程分化为若干个线程,线程之间可以同时运作。

   对称多处理技术SMP  Synchronous Multiple Processor,在计算机中存在2个、4个等多处理机结构

4.3 网络操作系统的类型

考点:网络操作系统的类型

1NOS的分类

  分为两类:面向任务型NOS与通用型NOS

面向任务型操作系统是为某一种特殊网络应用要求而设计的;

通用型网络操作系统能提供基本的网络服务功能,通用型网络操作系统又可以分为:变形系统与基础级系统。基础级以计算机硬件为基础;变形级则需要在单机操作系统再安装网络系统服务。目前绝大部分属于基础级特征。

 2NOS结构的发展

从对等结构向非对等结构演变的过程。主要图4.2

非对等结构(双方之间的功能分配不同)的发展阶段:

----面向硬盘空间共享

   解释:原来硬件容量较小,价格较贵,不可能为每一台计算机配置一个硬盘,采用共享技术,在服务器上配置一个较大容量的硬盘,实现众多结点的空间共享,将硬盘分为三个组成部分。(专用盘体、公用盘体和共享盘体)专用盘体针对具体用户,用户通过网络以用户名和口令登录,属于私有空间,可读可写。公用盘体主要存储系统资源,所有用户均为只读性质;共享盘体作为各用户的暂存空间,可读可写(各终端称之为无盘工作站

----面向文件服务器FS  file server

分两部分,即服务器软件和工作站软件

文件服务器提供三个概念,即完善的数据、文件和目录服务,文件服务器应具有分时系统文件管理的全部功能,文件服务器的出现使得资源统一集中管理,工作站进行运算。

----面向数据服务的数据库系统C/S结构  client // server

客户机/服务器,资源集中存在于服务器上,由服务器进行运算,得到结果,客户机只要请求,就可以得到结果

三阶段操作:客户机向服务器提出请求request;服务器接受请求,应答客户操作acknowledge,搜索资源进行计算得到结果;服务器将结果传递给客户机,就是响应response

----面向因特网的B/S结构,浏览器/服务器结构,browser/server

利用因特网,用户端只要能够上网浏览即可,例如电子商务(网上购物)参照第七章电子商务和电子政务

  对等结构 peer to peer网络操作系统

所有连网的结点地位平等,每个结点的操作系统软件尽可能相同,连网计算机的资源原则上是可以相互共享,每台连网计算机均可以前、后台方式工作,结点之间可以直接通信。

对等结构没有中心控制结点,非统一管理方式,所以结点数量不宜太多

非对等结构网络操作系统

   结点分为两类:网络服务器与网络工作站。联网计算机有明确分工,服务器高配置,以集中方式管理局域网的共享资源,工作站配置较低,为本地用户访问本地资源与访问网络资源提供服务。

非对等结构网络操作系统软件分主从两部分,分别安装在服务器与工作站上。(for  server // for workstation两种版本)

4.4 网络操作系统的基本功能

考点:局域网软硬件的典型构成

    最典型的办法:购置标准的以太网卡、非屏蔽双绞线与集线器或交换机,然后按照组建局域网的原则连接。

典型的局域网由网络服务器、工作站与通信设备3个部分构成。

目前流行的网络操作系统主要有:(掌握其中4个)

 MicrosoftWindows NT操作系统

 Novell网络公司的NetWare操作系统

 IBMLAN Server操作系统(不作要求)

Unix系统

Linux系统

考点:网络操作系统的基本功能

1.基本功能:

 1)文件服务(最重要最基本的网络服务功能,任何信息均是文件的方式来表达)

2)打印服务(也是最基本的网络服务,支持远程打印)(可以在整个网络内安装一台网络打印机)

3)数据库服务,依照C/S服务模式,客户端可以使用结构化查询语言SQL  Structure Quency Language是目前几乎所有数据库的标准查询语言

4)通信服务

5)信息服务

6)分布式服务Distributed Service,存在一种新的网络管理机制,即分布式目录服务,对用户来说,网络资源是透明的,用户使用资源的时候与位置无关

7)网络管理服务,有网络性能分析、网络状态监控、存储管理

 8Internet/Intranet服务

2、总结

 1)最基本的是两个,一个是文件服务,另一个是打印服务

 2)数据库服务,两个内容,一是C/S结构,一是SQL方式

 3)分布式服务,全新的机制,即分布式目录服务

 4)网络管理,三个概念(性能分析、状态监控、存储管理)

4.5  Windows NT网络操作系统

考点:Windows NT操作系统概况,NT  new technology新技术

1Windows NT操作系统分为两个部分:

(1)Windows NT Server服务器端软件。

(2)Windows NT Workstation客户端软件。

 2Windows NT的工作模型

无论Windows NT的版本如何变化,有两个概念始终不变,那就是工作组模型与域模型。工作组模型主要针对对等网peer to peer,而域模型针对非对称的服务器结构。

 3NT的特点(考核中心)

1)内存与任务管理

Windows NT是纯32体系结构,可达2324GB容量空间,采用线程和抢占式服务使得应用程序高效运行

2)开放的体系结构,具有四个基本协议

TCP/IP  针对外网互连,主要是域模型

NetBEUI 针对内网互连,是默认协议,主要是工作组模型

NWLink Novell公司的NetWare系统和Windows系统互连

DLC IBM公司的数据链路控制协议,针对IBM大型主机互连

  NetBEUI 网内通信,Network Basic input /ouput system Extended User Interface,主要用于网上邻居中以用户名来识别对方(计算机名不同,工作组名一致),是对等结构,是内置协议(默认安装)

  TCP/IP协议,针对网间传递,用于外网传输。(协议不是越多越好,越多会增大检测周期,所以一般情况下只安装两个协议,NetBEUITCP/IP协议)

   3)内置管理

    通过系统内部的安全保密机制,设定权限和用户审计Audit

   4)集中式管理

采用域和域之间的信任trust关系实现对大型网络的管理。

域的信任关系是单向的,网络A向网络B开放域信任机制,那么网络B可以访问网络A,但是A不能访问B,除非网络BA开放信任

   5)用户工作站管理

通过用户描述文件,对工作站用户的优先级、网络连接、程序组和用户注册进行管理。

 4Windows的优缺点(了解性)

   1)兼容性和可靠性

   2)便于安装和使用

   3)优良的安全性

   4)一个缺陷:管理较为复杂,开发环境不能令人满意

4Windows 2000 Server操作系统

14种版本

 Windows 2000 Professional专业版,个人PC使用,工作组状态

 以下的三个版本均工作于域模型下,安装于服务器端

Windows 2000 Server 服务器  局域网使用,终端数量少

Windows 2000 Advance Server  中小企业服务器版本

  Windows 2000 Datacenter Server 数据库服务器版本,针对大型企事业

2)特性:

---活动目录,活动目录是一种目录服务,存储有关网络对象的信息,使得管理员和用户可以方便的查找和使用网络信息

---域模型体系,域的优点是全网络内单一登录功能,用户只要在域内注册一次具有账户后,就可以在整个网络中漫游(注册必须由管理员进行,分配账号,设置口令,在网络中具有账号数据库服务器)

--域控制器概念,在Windows系列中具有域控制器DC Domain Controller,在一个网络内可以存在多个域控制器,分为PDC主域控制器(primary)BDC (backup)备份域控制器,如果PDC发生故障,BDC会自动转换为PDC但是在2000系列中域控制器在地位上是平等的、2000系列中不再分主域和后备域控制器、也不再分全局组和本地组,主要的原因还是采用了活动目录

4.6 NetWare网络操作系统

     NetWare网络操作系统属于Novell公司的,首次提出了文件服务器FS File Server的概念,将所有文件统一管理(文件服务器和工作站非对称结构)

考点:NetWare操作系统

1、组成

1NetWare组成部分

文件服务器内核、工作站外壳和低层通信协议

文件服务器内核采用了NetWare的核心协议NCP NetWare Core Protocol

工作站的外壳运行的是NetWare Shell外壳命令程序,负责对用户的命令进行解释

  2)硬盘高速访问机制

由于文件服务器的存在,文件集中存储,必须适应高速读取,所以具有相应的高效硬盘访问机制:

目录Cache,目录Hash,文件Cache,后台写盘,电梯升降查找算法和多硬盘通道,可以提高硬盘通道总的吞吐量

  3)访问路径格式(考点)

    文件服务器名\卷名:目录名\子目录名\文件名

文件服务器中分为多个卷(卷就是逻辑硬盘,例如在一块硬盘上设置CDE等几个盘符号,这就是逻辑硬盘,在文件服务器中划分几个连续的区域,每个区域就是一个卷

例如:server\public:\syu\cha\gh\text.doc

     Server文件服务器   public

2NetWare的用户类型(了解性)

1)网络管理员 Administrator

2)组管理员

3)网络操作员

4)普通网络用户

  3NetWare的安全保护方法:

  14级安全

---注册安全,用户访问的时候必须提交用户名和匹配的正确的口令,也叫登录安全,极容易发生口令泄漏,出现假冒现象

---信任者权限,通过了注册安全,对系统来讲,是一个合法用户,对合法用户赋予的权限,就是信任者权限

---最大信任者权限屏蔽,除了通用的权限之外,可以将用户分组,每组可以分配不同的权限,属于某一组的用户就具有该组所拥有的最高权限。(最高是管理员权限)

---目录和文件属性,上述三种设置都是对用户设置的,为了防止用户层面上失控,对文件的目录和属性进行设定,从另一方面保障安全(要求用户权限必须和目录文件属性相容)

  23级容错SFT  System Failure Tolerance

SFT-1硬盘介质,硬盘表面在反复读写的时候会出现故障,针对磁介质故障,方案有双重目录文件分配表、热修复Hot Fix、写后读验证

 SFT-2硬盘或通道,在SFT-1的基础上关注整个硬盘和硬盘输入输出通道的问题,方案是硬盘镜像image mirror技术,即双硬盘,一个是另一个的备份或硬盘双工通道

 SFT-3文件服务器,方案是文件服务器镜像

3)事务跟踪系统TTSUPS

----事务Transaction,针对数据库中的数据记录丢失的问题,尤其在并发体系中,事务跟踪系统TTS 将数据库的更新看作一个完整性操作,一个“事务”要么不做,要么全做

----UPS监控,不间断电源系统Un-interrupt Power System

     UPS属于硬件,NetWare网络操作系统具有UPS的监控,防止网络供电系统波动或突然中断,发生影响

 4NetWare网络操作系统的优缺点(了解性)

   1)强大的文件及打印服务能力(最显著的特性)

   2)良好兼容和系统容错能力

   3)比较完备的安全措施

   4)不足之处:工作站不能相互共享,安装维护较为复杂

 5IntranetWare(了解性)

   NetWareIntranet企业内部网、Internet因特网相结合

   1)建立强大的企业内部网络

   2IntranetWare保护用户现有的投资

   3IntranetWare方便管理网络和保证网络安全

   4IntranetWare集成企业的全部网络资源

(注意:NDS Novell网络的网络目录服务Netware Directory Service

4.7  Linux网络操作系统

考点:Linux操作系统

1、概况

  1)研制者是芬兰赫尔辛基大学的学生Linus

  2)研制目标是一个能够基于Intel硬件的、在微型机上运行的,类似于Unix系统的新的操作系统

  3)虽然与UNIX操作系统类似,但并不是UNIX操作系统的变种

  适合作为Internet标准服务平台,具有低价格、源代码开放、安装配置简单的特点。

2Linux操作系统和传统操作系统最大的区别是:开放源代码、免费使用。

Linux操作系统和传统操作系统相比,特点有:

----不限制应用程序可用内存的大小;

----具有虚拟内存的能力,可利用硬盘扩展内存;

----允许同一时间运行多个应用程序;

----支持多用户;

----具有先进的网络能力;

----符合UNIX标准;

----是免费软件;

3Linux操作系统的版本:

1Red Hat Linux红帽子,目前最主流的Linux系统,还有中科红旗Red Flag认证

2Slack ware Linux

    解释:用户在网络中需要借助对方的运算和资源能力,所以,用户就登录到对方主机上,暂时成为对方的一个输入输出终端,一切的操作由对方的主机运行

3FTP文件传输协议  File  Transfer  Protocol

1C/S模式,需要有FTP服务器和客户端(用户端)

2)需要注册,需要合法账号和密码,但大部分支持匿名服务,用户名叫anonymous,口令guest或电子邮件地址

3)具有上载upload下载download,是一种实时连接,是所有服务中唯一的一种实时操作

4)客户端应用具有3种方式

  ---传统的命令行,借用Telnet的格式

  ---WWW方式   ftp://格式

  ---专门的FTP下载工具,例如CuteFTP, FlashGET,迅雷等等,支持断点续传功能

5.7  WWW   World Wide Web

   也叫Web服务,称为全球网或万维网,是一种信息服务类型

1、超文本和超媒体

   1)可以参考1.4内容;普通的文本是线性的、有序的,而超文本的最大的特征是无序性和非线性,通过热字hot key进行跳转,将菜单隐藏在文本中

   2)将信息从文本扩充到多媒体,则形成了超媒体,为了统一起见,统称为超文本HyperText

2WWW服务系统

  1)也是C/S结构,由ISP提供WWW服务器,用户客户机安装WWW浏览器,例如IE,具有两个基本要素HTML超文本标记语言和HTTP超文本传输协议HTML语言用来编制网页,即Web页,HTTP协议用来传递网页(服务器也叫网站Web Site

  2)页面的相互链接称之为超链接HyperLink,链接信息由URL统一维持,URL统一资源定位器Uniform Resource Locators,可以参考5.6中的协议类型

  URL的格式:协议类型、主机名、文件路径和文件名三部分

  协议类型有5种:

     http://   ftp://    Telnet://    file://   Gopher://

  例如:  http://www.bank-of-china.com/boc.html

  3HTML语言的特点(无论用户采用何种工具,其本质都是HTML语言)

---通用性

---简易性

---可扩展性

---平台无关性:可以用于不同的操作系统上

---支持不同方式创建HTML文档(本身是文本类型结构)

  4HTTP协议,超文本传输协议HyperText Transmission Protocol

是客户机和服务器之间的应用层传输协议(TCP支持,端口80),保证了双方之间的传输不会产生二义性,具有四个步骤:

--- 连接Connection

--- 请求 Request

--- 应答 Response

--- 关闭 Close

5)主页Homepage157页)

  --- 网页的扩展名是  .htm.html

  --- 主页往往是浏览的第一个网页或默认打开的网页,是网站的入口网页,名称往往是index.html

   http://www.sina.com =等价= http://www.sina.com/index.html

2、浏览器 Browser,浏览器是客户端配置

  1WWW服务必须在客户端安装浏览器,在Windows中已经内置了浏览器功能;只要支持WWW服务均可以,目前主体是IE, Internet Explorer互联网探索和Netscape网景公司的Navigator网络导航

  2)参考图5.28浏览器的主要组成

一个控制单元,一系列解释单元,一系列客户单元

首次接受外界的鼠标、键盘输入的是控制单元,最终是客户单元

  3WWW浏览器的基本功能(了解)

--- 查找、启动和终止链接

--- 按钮和菜单项链接

--- 历史history和书签bookmark的使用,历史可以得到最后访问过的网页;书签能够得到更多网页地址的记录

--- 自由设定屏幕

--- 选择起始页

--- 改变式样、字体和色彩

--- 查看内嵌图像和外部图像

--- 保存和打印主页

 3、安全性(重点内容)

    浏览器的安全分4

    1)保护自己计算机,采用区域划分:Internet区域、本地Intranet区域、可信站点、受限站点

    2)验证站点真实性,采用CA安全认证中心的证书

    3)避免他人假冒,采用CA中心的证书表明身份

4)在交互敏感信息的时候避免偷看或篡改,采用SSL安全套接层Secure Sockets LayerSSL在传输层配置

SSL的过程:162

 step1:用户访问服务器,即用户提出请求

 step2:服务器响应,向客户端传递自己的证书和自己的公钥表明身份

 step3:客户端通过证书证明服务器的真实性,利用对方的公钥加密信息与服务器端协商双方以后通信的密钥的位数(40位或128位)

 step4:双方利用协商的密钥在后续的交互操作中进行数据交流,密钥由浏览器端生成,用对方公钥加密发给对方,服务器利用自己的私钥解密得到协商的会话密钥

 4、服务器安全

4个方面:IP地址限制、用户验证、Web权限验证、NTFS硬盘分区

    1IP地址限制:允许或限制特定的地址访问,是一个网络层的限制,但是不能防止IP地址欺骗

2)用户验证:要求用户必须登录,即符合注册安全,要求用户具有合法的账号和匹配的口令,但是不能防止假冒行为

3Web权限验证:对站点进行特定权限设定,如果用户不具备特殊的访问权限,是不能访问

4NTFS权限:NTFSNT系统的分区结构,NTFS权限是从结构上进行安全设定

总结:权限的设定是逐级设定,可以在IIS中予以配置(要求是域模型体系)IIS  Internet Information Server

5、搜索引擎

   是因特网上的一个WWW服务器,主要的任务是在因特网中主动搜索其它的WWW服务器中的信息并且索引

   用户如果不知道对方具体的信息,则可以使用搜索引擎,例如googlebaiduyahoo

5.8其他服务

1、新闻组

USENET是目前最大的新闻组服务,新闻组是一种专题讨论论坛;基本方式是电子邮件,不是交互方式,是非实时的、采用多对多发送的机制,讨论严肃话题

2BBS

电子公告牌Bulletin Board System,主要是聊天chat,主要方式有两种,一种是早期的Telnet方式,另一种是WWW方式

3Gopher:现在已经不出现

4、其他的还有因特网电话服务,传真等等

5.9 接入因特网

1ISP的出现

接入互联网必须有ISP因特网服务提供商存在

    ISPInternet Service Provider因特网服务供应商,是因特网的最外围,是因特网的边缘,任何用户需要接入因特网,必须找一个ISPISP具有以下两个方面的作用,一是为用户提供因特网接入服务,一是为用户提供各种类型的信息服务

   中国主要的是四大运营网络:

      ChinaNet中国公众多媒体网络

      CERnet  中国教育科研网

      CSTnet  中国科技网

      ChinaGBnet  中国金桥网

(还有一个概念:ICP 互联网内容供应商  content

2、接入方式

   有两种接入方式

---电话拨号,使用MODEM(调制解调器)接入,利用电话线来传输模拟信号,主要涉及以下几个内容:

  1MODEM的选择:有内置和外置两种(目前主要是ADSL MODEM),选择的重点是侧重于兼容性

  2)相关的费用:早期的费用涉及开户费、电话费和因特网使用费,目前主要是包月使用

  3)需要MODEM硬件、相关的操作系统、拨号程序等软件,一般由ISP动态分配IP地址

---数据通信线路,例如DDN专线,FR帧中继等等,这是数字信号的直接进入,不同于MODEM方式,需要网卡设备,目前一般是通过局域网进入因特网

说明:RAS: remote access server远程访问服务器,用于远程用户通过MODEM拨号进入企业内部网,RAS可以由路由器或者计算机担当;参考图5.33,也可以被称为网关Gateway设备

  MODEM是对等设备体制,双方都必须具有MODEM,服务器这一端需要对应若干客户端的同时访问,因此MODEM形成MODEM

解释:ISP接入方式(了解)

1)、帧中继方式

  主要特点是低网络时延、高传输速率,以及在星型和网状网络的高可靠性连接。特别适用于因特网的不可预知的、大容量的和突发性数据业务,如E-mail、客户/服务器等系统。但帧中继不适用于传送大量的大容量(大于100 MB)文件、多媒体文件或连续型业务量的应用。

 2)、专线(DDN)专线方式

  DDN(Digital Data Network)是通过数字信道为用户提供语音、数据、图像信号传输的数据网。DDN可为公共数据交换网及各种专用网络提供用户数据信道,为帧中继、局域网及各类不同网络的互联提供网间连接。DDN具有速度快、质量高的特点,但使用上不及模拟方式灵活,且投资成本较大。DDN永久在线,无需拨号,直接伤亡。

  3)、ISDN方式(参考第八章的内容)

  ISDN综合业务数字网Integrated Service Digital Network,可以为用户提供高速、可靠的数字连接,并使主机或网络端口分享多个远程设备的接入。从窄带ISDN(NarrowBand-ISDN)发展而来的宽带ISDN(BoardBand-ISDN)还能支持不同类型、不同速率的业务,不但包括连续性宽带业务,还包括突发型宽带业务。

 

第六章 网络安全技术(重点内容是安全管理的内容)

6.1 网络管理

1、网络管理的功能

五大管理功能:配置管理、性能管理、故障管理、安全管理和计费管理

2、网络管理的目标(了解)

涉及可用时间、利用率、网络性能,服务质量和安全性等等,包含数据收集、数据处理、数据分析和报告生成4个过程。

1)减少停机时间、缩短响应时间、提高设备利用率

2)减少运行费用,提高效率

3)减少或消除网络瓶颈

4)使网络更容易使用

5)使网络安全可靠

   网络管理的目标是最大限度的增加网络的可用时间、提高网络设备的利用率,改善网络性能、服务质量和安全性

3、网络管理员职责

规划、建设、维护、扩展、优化和故障检修

1)故障检修是不可避免的

2)网络管理员只是对网络进行维护,不涉及到对网络应用程序的开发

4、网络管理模型

   任何一个网络系统都必须具有相应的管理体系,这就是管理模型,目前绝大部分的网络模型均采用管理者代理模型

管理者是操作系统上的应用程序,运行在工作站上(monitor监控站),主要从代理处收集信息,进行处理,获取有价值的管理信息,达到管理的目的

代理在具体的被管理的设备的内部,接收管理者的指令并转换为本地设备指令,完成管理者指示或返回所在设备的信息(有直接代理和委托代理两类)

两种联系方式:管理到代理的管理操作;代理到管理的事件通知

5、管理功能的具体描述(5大管理)

  1)配置管理

    掌握和控制网络的配置信息,从而跟踪、管理网络中的设备和设备连接以及设备的运行状态(这是一种静态管理,有别于性能管理)

涉及两个方面:对设备的管理;对设备连接关系的管理

现代设备由硬件和设备驱动程序组成,需要对设备进行适当的参数配置更好的发挥设备的作用,获得优良的整体性能

产生的结果:生成设备清单(具有保密性),可以通过清单进行具体的设备定位(参照图6-2),产生各种报告

2)故障管理

----概念:大量出现或严重错误需要修复的异常情况,故障管理就是对问题或故障定位的过程

----报告方式:文字、图形或声音等,大部分是图形方式,涉及相应的颜色方案

绿色:无错误运行       蓝色:错误运行状态

黄色:设备可能存在一个错误  橙色:设备配置不当    紫色:设备正在被查询  红色:设备处于错误状态,不运行   灰色:设备无信息     

----故障管理的步骤:

发现、判断、隔离、修复、记录

故障管理最主要的作用就是快速检查问题并启动恢复过程,使得网络可靠性增强

----故障标签:

故障的形成、发展和消亡的过程就形成了故障的生命周期;针对故障的生命周期,利用故障标签可以对故障进行全周期的跟踪;故障标签就是每个事件的唯一编号,自始至终进行监视(故障标签不代表一定有故障,但是如果发生故障肯定能唯一确定)

   3)性能管理(易于和配置管理相混淆)

     ----目标:衡量和呈现网络特性(吞吐率、利用率、错误率、响应时间,可用度),使得网络的性能维持在一个可以接受的水平上

----4个步骤

  step1:收集管理者感兴趣的各个变量的性能参数

  step2:分析这些数据,判断网络是否处于正常水平并产生相应的报告

  step3:为每一个变量决定一个合适的性能阈值,以此判断网络故障

  step4:根据性能统计数据,调整相应工作参数,改善网络性能

性能管理具有动态调整的特性,可以随时随地或周期性的调整,具有监视和调整两大功能,通过改变设置改善网络性能

  4)计费管理(了解)

---掌握资源使用情况,利用计费数据库合理分配资源

5)安全管理(了解)

---一定的安全策略,避免非授权访问和有意或偶然的网络攻击

6、网络管理协议

  1)网络管理协议就是管理者和代理之间的统一的通信规范,属于应用层体系

2)网络管理协议方案有多种,包括SNMPCMIS/CMIPLMMP,RMON

3LMMP:局域网个人管理协议Lan Man Management Protocol,用于局域网和城域网的管理标准,针对物理层和数据链路层

4RMON:remote monitor,用于网络远程监视,是 SNMP的补充。

5SNMP:简单网络管理协议,Simple Network Management Protocol

----基于管理/代理模型,采用轮询监控,即由管理者轮流访问各个代理,对管理者有很大的开销cost

----是应用层协议,由UDP协议支持,端口161/162

----3个版本:

SNMP v1  是一个简单的协议,支持大规模简单网络

SNMP v2  在数据组织方面允许详细变量、专用表、管理信息库MIB,支持分布式策略

SNMP v3  增加了安全和管理机制,体现模块化设计;

----下层支持协议:(针对不同的网络支持和管理)

UDP:属于TCP/IP协议族,面向无连接、不可靠的

CLNSCONS:属于OSI体系,CLNS是面向无连接,CONS面向连接

DDPAppleTalk的数据报协议,属于Apple公司

IPXNovell公司的NetWare系统协议

6CMIS/CMIP:公共管理信息  服务/协议  规范

   Common  Management Information Service//Protocol

   ---- 是由ISO定义的网络服务规范

   ---- 是面向对象的模型,管理较为全面

---- 采用委托监控方式,由代理自动监视指定的对象,只在异常事件发生时才向管理者发出指示;

---- 主要的特点是开销小,反映及时,缺点就是对代理的要求较高,该模型过于复杂,几乎不能实现,不用于计算机网络,一般的用于电信网络TMN

6.2 信息安全技术

1、信息安全的原因

   1)开放:网络技术是全开放的

   2)自由:网络的使用没有约束,几乎没有代价

2、信息安全的组成

   三个方面的内容:物理安全、安全控制和安全服务

  1)物理安全:物理媒介层次上(具体的设备)对存储和传输的信息加以保护,即保证设备是可靠和安全的

  2)安全控制:在操作系统和通信设备层次上对存储和传输信息的操作和过程进行控制和管理,是一种初步保护

  3)安全服务:在应用层对信息的保密性、完整性和真实性进行保护和认证,满足用户的安全需求

3、信息安全系统的设计原则

  1)木桶原则:针对系统的“安全最低点”的安全性能设计

  2)整体原则

  3)有效性和实用性原则

  4)安全性评价原则

  5)等级性原则

  6)动态化原则

4、计算机系统的安全等级

   一共有4

1)美国国防部和国家标准技术研究所的可信计算机系统评估准则TCSEC

2)欧洲共同体的信息技术安全评估准则ITSEC

3)国际标准ISO/IEC15408CC通用准则)

    IEC:国际电工委员会

4)美国信息技术安全联邦准则FC

5、可信计算机系统评估准则(TCSEC)

   147个级别

     从低到高:D1C1C2B1B2B3A1

   2)每个级别的名称

  A1 可验证安全

  B3 安全域   B2结构化安全  B1 标记安全

   C2 受控安全   C1自主安全

   D1无安全(最小保护)

 3)各个类别的基本概念:

---- D1级别,无安全(最小保护)

硬件没有任何保护,任何人可任意拆卸硬件设备

软件方面也是如此,任何人只要开机就可以获取所有内容

典型的系统有:DOSWindows3.xWindows95/98AppleSystem7.x等等

----C1自主安全

硬件采取内置式安装,外部无法拆卸,机箱加锁防盗

软件要求用户进行登录(提供注册账号和口令),为每类用户分配权限,能够保护信息免受破坏,但是不足以保护敏感信息

----C2受控安全

继承C1的所有特性,但是可以细化到对某个用户分配权限,增加了身份验证级别,对系统资源进行分类,设定权限,用户可以通过目录来获取该目录下信息和程序的访问权限

利用日志和审计来维护系统的安全,C2是针对敏感信息存取的最低权限要求

典型的系统Unix系统、XENIX系统、NetWare 3.x系统或更高版本、Windows NT系统等

----B1标记安全,对相应的软硬件实施各种标签,可以快速定位,一般用于政府部门和某些承包商,普通用户较少使用

----B2结构化安全,从系统的设计开始就已经策划安全架构,所有的软硬件设计预先遵循这种安全架构,这种结构化安全可以保证一个系统内的绝对可靠

----B3域安全,采用域模型,保证域内安全,并保证域之间的传递是安全的,B3要求用户工作站或终端通过可信任途径连接到网络系统,即保证所有客体到主体的安全访问

----A1可验证,是最高安全权限级别,提供全面安全,即所有的过程都是在控制之下的

  6)欧洲准则   ITSEC 信息技术安全评估准则

 一共有7个级别,从E0~E6E6最高

  7CC 国际通用准则(了解)

---标准体系从低到高分为EAL1~EAL77个等级,EAL7最高

---每一级需要评估7个功能类:配置管理、分发和操作、开发过程、指导文献、生命周期的技术支持、测试、脆弱性评估

6.3 网络安全分析与安全策略

1、网络安全基本要素

   1)安全的定义:指的是网络系统的硬件、软件以及系统数据受到保护,不会由于偶然或恶意的原因遭到破坏、更改、泄露,系统连续可靠正常运行,网络服务不中断。

   2)基本要素

----目的是实现信息的机密性、完整性、可用性和合法性(涉及相关的攻击手段)

----各个要素的概念

  机密性:信息不暴露给未经授权的实体或进程,主要采取的手法是加密,当然也包含用户权限设定

  完整性:只有允许的人才能修改数据,并且能够判断数据是否被篡改,涉及认证体系(数字签名和数字证书)

      可用性:授权实体在需要的时候可以访问数据(任何时候均可以,不会因为受到攻击而被阻碍)

      合法性:访问的实体必须经过鉴别或身份验证

3)几种常用的安全攻击手段(188页)

  (l)中断:系统资源遭到破坏或变得不能使用。这是对可用性的攻击。

  (2)截取:未授权的实体得到了资源的访问权。这是对机密性的攻击。

  (3)修改:未授权的实体不仅得到访问权,而且还篡改了资源。这是对完整性的攻击。

  (4)捏造:未授权的实体向系统中插入伪造的对象。这是对合法性的攻击。

(5)假冒:一个实体假装成另一个实体进行攻击,通常包括一种其它形式的主动攻击。

2、网络安全模型 184

   有两个方面的安全保证机制:(填空题)

    1)对被传送的信息进行与安全有关的转换(涉及加密技术)

    2)两个主体共享不希望对手得知的保密信息(涉及认证技术)

   所以在网络安全模型中往往存在一个双方均信任的第三方

3、安全威胁

1)定义:某个人、物、事件或概念对某一个资源的机密性、完整性、可用性或合法性所造成的危害

2)分类:分偶然的和故意的,故意的又分为主动攻击和被动攻击

----基本威胁:信息的泄漏或丢失、拒绝服务、非授权访问

  信息的泄漏或丢失:有意或无意泄漏或丢失,通常在传输过程中或者经过参数分析推导出有用信息

  破坏数据完整性:窃取数据使用权,删除、修改、插入或重发信息

  拒绝服务:对网络系统进行干扰,改变正常的作业流程,执行无关程序使系统响应减慢或系统崩溃(合法的手段干扰)

  非授权服务:未经同意使用资源

----渗入威胁和植入威胁

渗入威胁:从外界进入,具体的方法有假冒、旁路控制、授权侵犯,也叫内部威胁

植入威胁:必须先安装在目的端,具体分为陷门和特洛伊木马Trojan

注意旁路Bypass和陷门,旁路是指本该保密的却又暴露而使得攻击者绕过守卫进入系统内部;陷门是指某个系统或文件中的开关,允许违反安全策略

   ----潜在威胁

 某些特定的潜在威胁可以导致一些基本威胁发生,具体的有:

     窃听(明文窃听)、通信量分析(密文分析)、人员疏忽、媒体清理

   ----病毒

   病毒三个步骤:预防、检测和消毒

    预防手段:加密可执行程序、引导区保护、系统监控和读写控制

    检测手段:自身校验、关键字、文件长度变化

4、安全攻击

 1)安全攻击方式:中断、截取、修改、捏造

  2)被动攻击和主动攻击(均属于恶意威胁行为)

     ---被动攻击:采用偷听或监视传送手段,主要为了获取正在传送的信息,不会影响通信双方的正常通信;主要的手段是信息泄漏(窃听)和通信量分析

     ---主动攻击:涉及修改或者创建数据流,包含假冒、重放、修改消息和拒绝服务,影响通信双方的正常操作

    总结:主动攻击和被动攻击具有相反的特点,被动攻击可以采取措施予以预防,但是主动攻击难以预防,目前主要的方法是检测,恢复。

  3)服务攻击与非服务攻击

  从网络高层协议角度看,攻击方法可以概括为服务攻击与非服务攻击。

服务攻击是针对某种特定网络服务的攻击:非服务攻击不针对某项具体应用服务,与特定服务无关,而是基于网络层等低层协议进行的。非服务攻击利用协议或操作系统实现协议的漏洞来达到攻击的目的,是一种更有效的攻击手段。<注意>:非服务攻击利用协议自身的缺陷,例如源路由攻击和IP地址欺骗

   4)安全策略和安全管理

---安全策略具有三点:威严的法律、先进的技术、严格的管理,其中技术是关键

---管理原则(了解):多人负责、任期有限、职责分离

6.4 加密技术

考点: 密码学基本概念

  明文、密文、加密、解密、加密算法、解密算法、密钥(加密密钥,解密密钥)

1、     密码体制

密码系统通常从以下3个独立方面进行分类:

  (l)按明文转化为密文的操作类型分为置换密码和易位密码

  (2)按明文的处理方法可分为分组密码和序列密码。

(3)按密钥的使用个数分为对称密码体制和非对称密码体制。

2、置换和易位密码

  1)置换密码

     将明文用另一个或者一组伪装字母代替,即明文和密文不同,凯撒密码是最古老的置换算法(将明文字母用其它的字母替代),例如右移3个字母,则明文attack转换为密文即为DWWDFN(密文一般大写),右移就是加密算法,3就是密钥

置换密码体系,即使黑客得到了密文,如果不知道算法和密钥也无法得到明文

2)易位密码

  易位密码不改变明文,只是对明文的字母进行重新排序,不隐藏,不变更,例如明文dog,转换为密文GOD

  易位比置换复杂,要破译易位密码,首先必须知道密文用易位密码写的,其次需要知道易位密钥的个数长度,最后需要确定易位密钥的排列次序

参考图6.11193页) 易位密钥是HANYG,按照英文字母表先后次序,密钥的排列次序应该是31452,按照这个次序提取明文重新组合

3、分组和序列密码

   虽然加密算法涉及的两个通用原则是:置换和易位,但是明文怎样处理,就涉及分组和序列(如果采用分组方式,每个分组也可以采用置换或易位)

   1)分组密码(块密码)

    明文等分为固定长度的数据块(不足则填充),每一组明文用相同的密钥或加密函数进行计算(可以置换也可以易位)

    优点:具有良好的扩散性、对插入的敏感性、不需要密钥同步、较强的适用性,适合作为加密标准

    缺点:加密速度慢,错误扩散和传播

   2)序列密码

    对明文的每一位进行操作,将每一位转换为密文,具体的方法是逐位模2加(异或操作),形成与明文等长的密文序列

    优点:处理速度快、实时性好、错误传播小、不易被破译,适用于军事、外交

    缺点:明文扩散性较差,插入敏感差、需要密钥同步

   总结:分组密码的核心在于加密算法的安全,序列密码的核心在于密钥序列

识别分组和序列两种算法的优点和缺点(对比概念),考点较多,考核次数较多

 4、对称和非对称加密(从密钥的个数角度说明)

1)如果发送方和接收方使用同一个密钥或者从其中一个密钥易于得出另一个密钥,这样的系统就称为对称的、单密钥或常规密码系统(绝大部分是一个密钥,既作为加密密钥,又作为解密密钥)

2)如果发送方使用的加密密钥和接收方使用的解密密钥不同,或者很难从一个密钥推导出另一个密钥,就称为非对称、双密钥或公钥密码系统(因为两个密钥的名称叫做公钥和私钥)

3)不可逆加密(也叫单向散列算法):不需要密钥,加密的数据无法被解密,只有输入相同的数据才能通过,无法通过对加密数据解密得到明文,常常用于口令,如系统登录和银行系统等。

4、网络中的加密技术

从网络通信传输的方面将数据加密技术分为链路加密、节点加密和端到端加密三种,目前常用链路加密,最后的发展目标是端到端加密

   1)链路加密:数据在传输线路,即传输介质上的信号传递是加密的,是一种密文传递,即使被窃听或截取,对方得到的也是密文,不经解密是得不到明文的(常用的攻击方式是通信量分析)

   2)节点加密:由于在广域网体系中数据是存储转发方式,当数据到达某一个节点的时候,需要将数据解密还原成明文,然后进行校验、差控和流控、路由,在转发的时候再次加密形成密文转发,这就意味着在节点处是明文方式,是不安全的;节点处加密,则节点也不会出现明文,但是需要两个方面的要求,一个是节点处需要有加、解密装置;一个是需要公用网络的支持

   3)端到端加密:从发送端加密发送数据直到接收端才解密,整个传输过程都是密文传递,是对整个网络系统采取的保护措施。

5、密码分析

  1)定义:试图发现明文或密钥的过程称之为密码分析,也就是密码破译。(算法一般是公开的,对于破译者只要确定密文使用的算法即可,无法通过算法来推导明文或者密钥,即算法是不保密的,但是密钥始终是保密的,发现了密钥即可推导出明文)

  2)密码分析的过程:分析、假设、推断和证实等步骤

  3)最可能的破译是蛮力攻击(穷举攻击),即分析所有可能性的结果,例如百钱买百鸡(100个钱,公鸡一只5个钱,母鸡一只3个钱,小鸡1个钱3只)(公鸡的可能性是0~19,母鸡的可能性0~32,所有的可能性是660种,如果有结果肯定在660种之内)

  4)密码的安全性标准定义:195

    ---破译密码的成本超出了加密信息本身的价值

---破译密文所要的时间超出了信息的有效期

总结:密钥加密,所有加密的算法是公开的,算法不受攻击的影响,即不可能试图通过攻击算法得到明文或密钥

  5)表6.5 寻找密钥所需的平均时间(掌握)196

     平均时间是等概率时间,是折半操作,即平均查找一半的数量

6、对称加密

  1)对称加密也叫做常规加密、保密密钥加密或单密钥加密,即双方共用同一个密钥或者从一方的密钥很容易推导出另一方的密钥(大部分是使用同一个密钥)

  2)涉及以下概念

发送方:明文、加密算法、加密密钥,生成密文

接收方:密文、解密算法、解密密钥,生成明文

加密密钥和解密密钥相同或相近、加密算法和解密算法互逆

  3)对称加密的要求(两点)

---需要强大的加密算法,需要强大到即使分析人员知道了算法并且知道一定的密文,也不能译出密文或密钥

---发送方和接收方必须用安全的方式来获得保密密钥的副本,必须保证密钥的安全(一般传递密钥的方式有两种,一种是人工物理方式传递,例如专人、邮局等;另一种是通过网络传递;前者最薄弱的环节是携带密钥的人或者机构,而后者是如何保证网络传递安全)

总结:安全性取决于密钥的保密性安全,而不是算法的保密性

  4)典型算法:DESTDEA3DES)、RC-5IDEA

---DES算法:称为数据加密标准,由IBM研制,是最常用的对称加密算法,密钥是56位,加密64位分组,形成64位密文;其缺点是密钥长度较短,不能抵御穷举攻击

---TDEA算法:也叫做3DES算法,三重数据加密算法,密钥是168位,(3DES密钥),主要为了克服穷举攻击,但是速度相对较慢

---RC-5算法:RC-5算法的分组长度和密钥的长度是可变的,可以在速度和安全性之间进行折中

---IDEA算法64位明文分组,密钥是128位,三种运算,即异或、模加、模乘,是目前公认的最好最安全的对称分组密码算法

  总结:置换、分组、单密钥

7、非对称加密,即公钥加密技术

1)定义:公钥加密具有两个密钥,申请人一次需要申请一对密钥,互为加密、解密;这两个密钥一个被公开,称为公钥,另一个被保密私有,称为私钥;

形成两个模式,即公钥加密,私钥解密或者私钥加密,公钥解密;密钥不能自身进行加解密过程。在密码体系中,无法从公钥推导出私钥,这就称为非对称加密。

    公钥和加密算法都是公开的,但是私钥只有申请人一人独有。

2)对于非对称体系,分为两个模型

---加密模型(公钥加密,私钥解密)

---认证模型(私钥加密,公钥解密)

公钥加密,密文只有私钥方才能解密,而私钥是唯一的,这就是保密性的概念

私钥加密形成密文后,只有公钥可以解密,掌握公钥的用户是若干个,所以没有机密性特征,只能注意公钥和私钥之间的联系

3)组成体系

  明文、加密算法、公钥和私钥、密文、解密算法

  公钥和私钥不同,加密算法和解密算法不同(在两端都要进行运算,所以速度较慢)

(往往在安全体系中,加密体系大部分采用对称加密,因为速度较快,而非对称体系大部分用于认证模型,因为不需要保密)

4)对于公钥和私钥都可以加密和解密操作,但是主要的使用方式还是加密模型(公钥加密,私钥解密,因为私钥是唯一的)

5)典型算法:RSA算法、Elgamal算法、背包算法

  ----一般来讲公钥加密比常规加密先进,主要是因为二者的机理不同,公钥加密基于数学函数,而不是位方式;但不能说常规密钥落后,不先进

  ----最流行的公钥机制有两类:一类是基于大整数因子分解,如RSA体制,另一类基于离散对数问题,如Elagmal体制

  ----RSA算法:最典型的非对称数据加密算法,其构造基于Euler定理,寻找大素数是容易,但是分解成两个大素数的积是很难的

  ----Elagmal算法:密文不但依赖于待加密的明文,而且依赖于用户选择的随机参数,即对于同一个明文,参数不同,密文也不同,Elagmal算法作为数字签名体系(认证)使用

  ----背包公钥体制:这是一种不可知破译,其特点是加密、解密速度快,但是大多数一次性背包体制均被破译,所以不再使用

总结:DES是最著名的对称加密算法、RSA算法是非对称加密领域内最为著名的算法

8、密钥管理(密钥的生存周期、密钥的分发)

  1)密钥的生存周期的概念

---所有的密钥均有生存周期,因为两个方面,一方面拥有大量的密文有助于密码分析,密钥使用太多,会给攻击者增大收集信息的机会,其次限制使用周期也就是降低危险

---密钥的周期:产生密钥、分发密钥、启用/停用密钥、替换或更新密钥、撤销密钥、销毁密钥一共有六个阶段,重点是前两个。

  2)产生密钥需要进行密钥登记,即将密钥和特定的应用绑定在一起,用于签名的密钥必须和签名者的身份绑定在一起,需要授权机构(一般是CA安全认证中心,双方信任的第三方)完成

  3)分发密钥,主要是两个方面的内容,一个是公钥的分发,另一个是分发保密密钥(公钥需要公开可靠分发,保密密钥需要安全分发)

  4)保密密钥的分发(单密钥)

常规密钥(保密密钥)的分发:

采用KDC密钥分发中心或CA安全认证中心

  ---利用KDC  Key Distributed CenterKDC掌握密钥,所有的用户都具有一个与KDC中心相联系的永久密钥;如果用户之间需要通信(会话),那么用户可以利用永久密钥与KDC建立联系,向KDC申请会话密钥,KDC随即产生一个会话密钥并分发给用户双方,用户双方的数据传递就利用该会话密钥进行对称加密操作,参考图6.15

  ---利用CA安全认证中心,用户从CA中心获取对方的公钥,用公钥加密保密密钥,私钥一方能够唯一的收到该密钥,双方的后续数据通信就可以利用保密密钥进行,例如SSL安全套接层(CA中心负责分发公钥)

   5)公钥分发:由CA安全认证中心,利用数字证书分发,即证书上含有申请者的相关信息和申请的公钥;数字证书是经过数字签名的消息,来证明某个实体的公钥的有效性(公钥本身是公开,任何用户均可合法获取,所以公钥的分发不在于保密性,而在于完整性和真实性,保证公钥不能被篡改,保证来源的真实性)

9、数字证书

  1)数字证书是一种公共格式,将某一个成员的识别符和一个公钥值绑定在一起,证书由权威机构颁发(考核的时候只要是权威机构,就是CA安全认证中心

  2)类型:X.509公钥证书、PGP证书(针对电子邮件)、简单PKI证书(PKIPublic Key Infrastrucment公钥基础设施)、属性证书

6.5  认证技术

1、认证的概述(认证不具有保密性特征)

  认证是防止主动攻击的重要技术

认证是验证一个最终用户或设备声明身份的过程。认证过程通常涉及加密和密钥交换,其具体的方式有三种方式:账户名和口令认证方式是最常用的一种认证方式。授权是把访问权授予某一个用户、用户组或指定系统的过程。访问控制是限制系统中的信息只能到达网络中的授权个人或系统

2、认证的目的

 第一,验证信息的发送者是真实的,而不是冒充的,称为信源识别

第二,验证信息的完整性,保证信息在传送过程中未被修改、重放或延迟等,(任何形式上的认证模型都不提供保密性,认证模型是私钥加密,公钥解密)

3、目前认证使用的技术

    有消息认证、身份认证和数字签名三种技术

    1)消息认证的内容包括为证实消息信源和信宿、消息、内容是或曾受到偶然或有意的篡改、消息的序号和时间性等等。(信源识别和完整性)

消息认证也叫完整性校验,银行业叫消息认证,OSI模型中叫封装。一般的方法是产生一个附件,称之为摘要Digest

消息认证的弱点就是消息认证只限于双方,不允许第三方加入,所以无法解决双方之间的冲突。消息认证不一定是实时的,例如电子邮件系统和文件存储系统。

过程:发送方首先将消息先产生附件(是一种消息摘要MD Message Digest),消息和摘要同时被目的方收取,目的方利用收到的消息再次产生摘要,与收到的摘要附件进行比对,判断是否一致,如果一致那么消息就是真实的,没有被篡改;如果不一致,不管什么原因,都认定是错误的。

解决消息认证缺陷的主要方法就是增加第三方,一般使用数字签名。(有双方共同信任的第三方CA安全认证中心存在)

   2)身份认证大致分为3类:

针对或验证终端用户的个人身份,具体分为口令机制、个人持证和个人特征三种概念

---为了使口令更加安全,可以通过加密口令或修改加密方法来提供更稳健的方法,这就是一次性口令方案,常见的有S/Key和令牌口令认证方案。(一次性口令机制表明口令只能使用一次,永不重复,防止重放攻击)

---个人持证,个人持有物,如磁卡、智能卡,护照,身份证

---个人特征,指纹识别、声音识别、笔迹、虹膜和手形等等

3)数字签名

两种格式:一是经过密码变换的被签名信息整体,二是附加在被签消息之后或某个特定位置上的一段签名图样

数字签名是01的数字串(一段二进制代码),因消息而异;数字签名是确认发送者身份和消息完整性的一个加密的消息摘要。

数字签名三点特征:(涉及三方概念)

 发送方,一经发送,不能否认

 接收方,接收后返回收报认证,不能抵赖;另外接收方不能伪造

 CA方,可以监督消息传送,但不能参与伪造这一个过程(用户申请公钥/私钥是向CA中心申请的

数字签名和数据加密的区别:数字签名使用认证模型,用私钥加密,虽然传输的仍然是密文,但是公钥是分散的,所以解密方是多个用户,毫无秘密可言;数据加密采用加密模型,用公钥加密,对方用私钥解密,私钥是唯一的,解密方是唯一的,数据是保密的

 数字签名也是一个数字消息摘要,也要通过摘要的比对进行确认

 4、安全单向散列函数和摘要算法

   消息认证和数字签名均需要安全散列函数产生摘要(消息认证是摘要的使用,数字签名是认证模型和摘要的使用)

   1)消息摘要的产生依赖于安全单向散列函数,该函数也叫哈希函数或杂凑函数,其作用是产生固定长度的散列值,安全单向散列函数是公开的(即攻击散列函数是没有意义的)

   2)散列函数产生消息摘要的特点:

--- 是单向的,只能由消息产生摘要,不能从摘要还原消息

--- 同一个函数针对不同明文产生的各个摘要长度是固定的,无论明文或消息的长度有多长(摘要是等长概念)

--- 不同的消息或明文,产生的摘要绝对不同(摘要是唯一的),但是同一个明文用同一个函数无论多少次摘要,其结果必定一样(一致性)

--- 摘要函数易于运算,可以采用硬件机制完成,成本较低

--- 摘要提供完整性认证,即识别数据是否被篡改,不提供保密性(可以是明文发送)

   3)常用的摘要算法

MD4MD5SHA

MD4MD5:消息摘要45算法,512位分组块,产生128位摘要

SHA:安全散列算法,512位分组块,产生160位摘要

MD   Message Digest  消息摘要

SHA  Secure Hash Algorithm  安全散列算法,目前使用最多的是MD5SHA

6.6安全技术应用

   主要采用公钥密码体制(加密模型和认证模型的共同使用),也会使用对称保密体制(对称加密机制加密速度较快,但是密钥分发较为困难,另外安全性相对公钥加密低;公钥加密安全性高,但是加密速度慢,因为双方都要各自运算;所以对称加密往往用于大批量数据加密,而公钥体系往往用于重要信息加密传送以及信息认证)

  1、实际采用的方法

    1)发送方用安全单向散列函数(双方已知)对明文生成摘要

2)发送方用自己的私钥加密这个摘要,形成数字签名(非对称中的认证模型)

3)发送方随机生成对称加密密钥,对消息加密,形成密文(对称加密模型,关键是如何将对称加密密钥传递给接收方)

4)发送方用接收方公开的公钥加密这个对称密钥,将加密后的消息、对称密钥、数字签名的摘要一起发给对方(非对称加密模型)

  总结:使用了2对半,共5个密钥

发送方产生3个:一对自己的公钥/私钥,生成的对消息加密的对称密钥

接收方产生2个,即一对自己的公钥/私钥

分析过程:

step1:发送方和接收方都向CA安全认证中心申请公钥/私钥对CA中心分别向各自安全发送私钥,将各自的公钥加上数字证书公开,以供各方获取(分发公钥),发送方获取接收方的公钥,同样,接收方获得发送方的公钥

step2:发送方生成对称加密密钥,对消息加密形成密文,同时用自己的私钥加密摘要,用接收方的公钥加密对称密钥,形成3个密文发送给接收方(消息密文、摘要密文、对称加密密钥的密文)(任何时候,私钥始终是自己的私钥,公钥始终是对方的公钥)

step3:接收方获得3个密文,首先用自己的私钥解密得到对称加密密钥,来解密消息密文得到明文;其次用发送方的公钥来解密摘要密文,得到发送方摘要;最终得到消息明文和摘要明文

step4:接收方利用双方已知的、相一致的安全单向散列函数对收到的消息明文再次生成接收方摘要,与收到的发送方摘要进行比对,如果一致,可以证明消息是真实的,消息具有完整性,没有被篡改,同时也提供了保密性或机密性(机密性、完整性、合法性)

总结:上述过程实际上也叫做  数字信封

2、加密技术用于网络安全的形式:

面向网络服务和面向应用服务

1)面向网络服务通常工作于网络层或传输层,SKIP协议IETF制定,因特网工程任务组Internet Engineering Task Force

2)面向应用服务:是目前较为流行的加密技术的使用方法,例如TelnetNFSrlogin(远程注册remote login),使用Kerberos认证,该认证是对称体系,使用DES算法,由KDC负责;电子邮件使用的加密技术(PGPPEM

3、相关的安全协议

  1)身份认证协议

   --- 提供两种制式,本地控制和可信任的第三方提供确认

   --- S/Key口令协议Secure Key,是一种基于MD4MD5的一次性口令方案,着重于针对重放攻击;运行于C/S环境中,由客户机发送初始化包启动S/Key协议

   ---PPP协议Point to Point Protocol,用于拨号,可以使用口令认证协议、挑战握手协议、可扩展认证协议中的任意一种

   ---Kerberos认证,由MIT麻省理工学院开发,是对称型、DES算法,广泛使用于校园网,具有三个部分:身份认证、计费和审计,由可信任的第三方KDC执行确认

  2)电子邮件安全协议

   ---PGP提供机密性和身份认证服务,用于电子邮件或文件的存储,PGP同时支持PGP证书和X.509证书,采用附件二进制方式加密或文本方式输出(二进制方式是默认的,PGP代码是公开的

   ---S/MIMEMIME是标准化邮件格式,S/MIMEMIME的基础上添加了安全性元素

4Web安全

   包含三个方面:Web服务器、Web浏览器以及之间的通信安全

   1)服务器安全

--- 服务器提供了不该提供的服务

--- 本该私有的数据放到了公开的区域

--- 信赖了来自不可信赖数据源的数据

 相应的访问控制具有4个级别:IP地址限制、用户验证、Web权限、NTFS分区,(参考161页)

2)浏览器的安全

--- Cookie文件,存储用户浏览网络服务器的一个许可标志,是双方信息交互的根本前提(Cookie不能关闭)

---分区:Internet区域、Intranet区域、可信站点和受限站点

  3)通信安全

    利用TCP/IP提供匿名的数据流,采用SSLIPSec等(SSL是在传输层,IPSec在网络层,可以用于v4,也可以用于v6IP Secure

6.7 防火墙技术 firewall

1、防火墙基本概念

     防火墙是设置在不同网络之间或网络安全域之间的一道屏障。它可以通过检测、限制更改跨越防火墙的数据流,尽可能地对外部屏蔽网络内部的消息、结构和运行情况,以此来实现网络的安全保护。

    防火墙分隔网络为内网和外网,防火墙始终认定外网是不安全的,内网是安全的,防火墙防外不防内

 

2、防火墙的分类

   从总体上分为数据包过滤和应用网关(属于网络层和应用层)

   1)数据包过滤,在网络层进行,主要针对地址检测,对内容是透明的,一般装载于路由器上,但是在网络层是无法阻止IP地址欺骗或源路由攻击

   2)应用网关,在应用层建立协议和过滤,转发信息,是针对特定的网络服务,通常安装在专用的工作站系统上,应用层为最高层,那么应用网关可以针对所有的信息识别,当然速率也最慢

 

3、防火墙的设计目的(理解)

   是一个分离器、一个限制器、一个分析器

 (1)进出内部网的通信量必须通过防火墙。(唯一通道)

  (2)只有那些在内部网安全策略中定义了的合法的通信量才能进出防火墙。(过滤功能,直接丢弃)

  (3)防火墙自身应该防止渗透。(防火墙不能被攻击)

4、防火墙的作用(了解)

  防火墙能有效地防止外来的入侵,它在网络系统中的作用如下:

(1)控制进出网络的信息流向和信息包

(2)提供使用和流量的日志和审计

(3)隐藏内部IP及网络结构细节

(4)提供虚拟专用网VPN功能(用公用网实现专用网功能)

5、防火墙的好处(了解)

  1)保护脆弱的服务,主要利用过滤功能,降低风险

  2)控制对系统的访问,在防火墙上面可以设置访问控制(ACL访问控制列表Access Control List)

  3)集中的安全管理,设定安全策略,针对整个内部网络,无须针对每一台主机

  4)增强的保密性,可以阻止攻击者获取攻击网络的有用信息

  5)记录和统计网络利用数据以及非法使用数据,以供参考

  6)策略执行,提供制定和执行策略的手段

6、防火墙的缺点

1)无法阻止绕过防火墙的攻击,防火墙应该成为访问的唯一通道,实际上也可能成为访问的瓶颈

2)无法阻止来自内部的威胁

3)无法阻止病毒

7、防火墙的功能(了解)

  1)是内网的唯一瓶颈

  2)通过防火墙可以监视与安全有关的事件

  3)可以为几种与安全无关的因特网服务提供方便的平台

  4)可以作为IPSec的平台,通过隧道Tunnel模式实现虚拟专用网

8、防火墙的设计策略(了解)

通常具有两个基本策略:没有明确允许的即为禁止;没有明确禁止的即为允许;一般采取折中的方案

防火墙的设计策略包含网络策略和服务访问策略,网络策略又分为高级网络策略和低级网络策略

高级网络策略定义允许和禁止的服务以及如何使用服务、低级网络策略服务描述防火墙如何限制和过滤在高级策略中定义的服务

9、防火墙的实现技术(4种技术)(掌握标题和次序)

1)服务控制:确定在防火墙内外可以访问的Internet服务类型

   2)方向控制:启动特定的服务请求并允许它通过防火墙,这些操作具有方向性

  3)用户控制:根据请求访问的用户确定是否提供该服务。通常用于控制内部用户,也可以控制外部用户的通信量,例如IPSec

   4)行为控制:控制如何使用某种特定的服务

10、防火墙的部署(理解性内容,应该不会原样考核)

1)在VLAN虚拟局域网中加入防火墙控制信息流动和流向

  2)企业内部网接入外网或因特网

  3)虚拟专用网VPN,在公用数据网和局域网之间加装防火墙

  4)远程拨号,对方的RAS服务器上加装防火墙,防止恶意攻击

  5)利用防火墙的负载平衡功能

  6)利用防火墙提供的负载平衡功能,主要在网络互连之间加入

  7DMZ非军事区或NAT网络地址转换或MAP地址映射

     采用非标准的本地地址,应该使用NAT转换

   第七章 网络应用—电子商务和电子政务

7.1 电子商务eC   electronic Commerce

1、电子商务的基本概念

以开放的因特网环境为基础,在计算机系统支持下的商务活动。基于浏览器/服务器Browser/Server方式,是实现网上购物、网上交易和在线支付的一种新型商业运营模式

2、主要的交易类型

主要交易类型有企业与个人交易(B to CB2C)方式和企业之间交易(B to BB2B)或者个人之间(C to CC2C

Business   Consumer

    涉及的对象含有顾客、商户、银行及认证中心

3、电子商务的发展

最早的电子商务活动是研究和利用专用网进行的,以电子数据交换(EDI)为核心,即无纸贸易,电子商务就是从专用网络上发展起来

现在越来越使用开放的因特网,但是电子商务的核心,即EDI电子数据交换仍然使用专用交易网络,EDI中心绝对不是因特网

电子商务中涉及三个网络概念:

  因特网 Internet、内联网 Intranet、外联网 Extranet

4、电子商务的优越性(了解)

   电子商务的优越性大部分源于因特网的优越性

1)以最小的费用制作最大的广告

2)丰富的网络资源有利于企业了解市场的变化、做出理性的决策

3)展示产品不需要占用店面,小企业和大企业获得同等机会

4)提高服务质量,及时获得顾客的反馈信息  24 x 365服务

5)在线交易on-line方便、快捷、可靠Off-line离线

     在线交易是电子商务的高级阶段和最终目的

5EDI与电子商务

电子数据交换(EDI Electronic Data Interchange)是电子商务的先驱,仍然是电子商务活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EDI不等同于电子商务

1)基本概念

电子数据交换(EDI)是按照协议对一定结构特征的标准信息,经数据通信网络,在计算机系统之间进行交换和自动处理,EDI用户根据国际通用的标准格式编制报文,以机器 可读 的方式将结构化的信息按照协议将标准文件通过计算机网络传送

 2EDI系统特点

    (1)EDI是两个或多个计算机应用系统之间的通信。(机器之间,不需要人工转换)

(2)计算机之间传输的信息遵循一定的语法规则与国际标准。目前世界上广泛使用的EDI报文系统是由联合国EDIFACT委员会主持制定的UN/EDIFACT报文系统。

EDIFACT  EDI For AdministrationCommerce and Transport基于管理、金融和运输的电子数据交换

(3)数据自动地投递和传输处理而不需要人工介入,应用程序对它自动响应。因为网络中传输的是标准文件,全球统一

  EDI数据通信还有一个概念,叫EDP电子数据处理Electonic Data Processing,例如MRP II 管理资源计划Management Resource PlanningR/3都属于EDP范畴

对于EDI系统来说,计算机通信网是EDI应用的基础,计算机系统应用是EDI前提条件,数据信息的标准化是EDI系统的关键

 EDI俗称“无纸贸易”(大大的减少了各种人工制单)

3)工作流程  7.5概念

两个系统、两个文件

(映射系统和翻译系统、平面文件和格式文件)

EDI强调在其系统上传输的报文遵守一定的标准。其工作流程绝对是对称的

工作流程如下:发送方的计算机应用系统生成原始用户数据;经过映射系统进行格式转换形成平面文件;平面文件经过翻译系统生成标准文件,经通信网络传输

原始用户数据----映射系统à平面文件----翻译系统à标准文件

接收方的应用系统处理过程与发送过程相反

注意:平面文件是用户格式文件和EDI标准格式文件之间的中间接口文件(原始数据用户格式文件和标准文件之间具有无关性)

 4)交换平台和接入方式

由于EDI传输的是经过翻译的标准格式文件,涉及映射和翻译两大系统,一般情况下翻译系统由EDI的运营商提供,而映射系统往往由用户自行开发(视具体情况而定

专门网络服务提供商提供EDI网络交换平台,建立用户之间的数据交换关系。可以参照图7.6

     EDI接入方式主要有:图7.7 226

---普通用户接入方式;这是一种代理机制agent,用户通过WWW浏览方式进入EDI中心的Web代理服务器,进入EDI交换中心;为安全起见,在EDI交换中心加装防火墙firewall

可以通过电话线远程拨号进入代理路由器(也叫RAS,也可以通过Internet进入代理路由器(参考165页)

---单一应用系统用户接入方式;专线或拨号接入EDI中心交换网络,用户端必须安装有EDI系统专用软件(通信、映射和翻译)

---多个应用系统用户接入方式;用户首先构建应用局域网,局域网通过EDI专用网络接入到EDI中心交换网络

6EDI与因特网

EDI是电子商务的先驱。企业内联网和外联网的因特网化,促使EDI系统因特网化;因特网的出现,使得用户可以通过WWW浏览方式访问EDI系统

7、电子商务的发展前景和存在问题(了解)

  1)网络安全技术和网络可靠性有待进一步的发展

  2)电子支付手段不能满足电子商务发展的需要

  3)电子商务方面的法律法规还不健全

  4)电子商务需要各行各业的参与

8、系统结构,图7.8

  1)网络基础平台,计算机网络是电子商务的运行平台

2)安全基础结构,建立在网络基础层之上,包含CA安全认证体系和基本的安全技术

3支付体系,分支付型和非支付型两种体系,支付型体系针对支付型电子商务系统,非支付型体系直接对应非支付电子商务系统

4业务系统,分支付型业务和非支付型业务,支付型业务涉及资金转移,例如电子购物,非支付型业务涉及单据流动、在线谈判等

9、完整的电子商务应用系统组成

  1CA安全认证中心,可以获取数字证书(含有证书拥有者的基本信息和公钥),证实身份。一般各个系统单元都具有相关证书,例如个人证书、企业证书、服务器证书、业务受理点证书;CA安全认证中心负责证书的签名和分发,并负责管理证书

2)支付网关系统  Payment Gateway

支付网关处于银行内网与外网之间,主要完成通信、协议转换、加密解密和保护银行的内部网络安全

3)业务应用系统,针对每一个特定的业务,主要是B2BB2C

4)用户、终端系统,用户包含企、事业用户以及个人用户;终端包含计算机终端、智能终端、傻终端void和电话终端

10、电子支付方式

电子现金、电子信用卡和电子支票等。

1)电子现金 e-Cash

也叫数字现金,具有用途广、使用灵活、匿名性、快捷简单、无须直接与银行连接便可使用等特点,可以存储在智能IC上,也可以数字形式存储在现金文件中(电子钱包)

 2)电子信用卡

    通过网络进行直接支付。利用SET安全电子交易协议保证电子信用卡卡号和密码的安全传输

 3)电子支票

   通过银行等金融单位的专用网络进行,是企业和商家之间的问题

11、安全电子交易(SET) Secure Electronic Transaction

安全电子交易(SET)是由VISAMASTCARD所开发的开放式支付规范,是为了保证信用卡在公共因特网网络上支付的安全而设立的

 1)设计目标(习题和考试)

     ---信息在公共因特网网络上安全传输,不被黑客窃取

---账单信息和个人账号信息隔离,商家只能得到是否能够支付的信息,不能得到账号信息,银行只能得到消费的金额,不能得到消费清单(共享不希望对方得到的信息)

---持卡人和商家相互认证,确保交易各方的真实身份,一般利用第三方CA中心提供担保

---软件遵循相同协议和信息格式,具有兼容性和互操作性

 2)涉及的当事人

     持卡人、发卡机构、商家、交易银行及支付网关

3SET协议的安全技术

  常规加密和公开密钥(公钥)加密是两种最基本的加密技术

SET协议使用数字信封技术、数字签名技术、信息摘要技术及双重签名技术,保证信息传输和处理的安全。

SET认证双方身份通过第三方CA安全认证中心SET协议涉及的证书包括持卡人证书、商家证书、支付网关证书、银行证书、发卡机构证书等各个组成单元。

 4)利用SET协议的购物流程(了解)

与传统购物流程很相似,只是顾客需要使用计算机终端设备及软件,通过公共因特网完成。

参考图7.10,电子购物的时候,只有当持卡人选择付款方式的时候,SET才介入---仅仅选择网上支付

    支付手段:网上支付、邮局汇款、货到付款等等

12、站点和页面的策划和推广

利用网站刊登广告或利用电子邮件分发也是电子商务的一种方式

   1)策划:(了解)

精炼网站内容、精心设计网页版面、建立与网民交互空间、点缀行业和其他信息、收集统计信息、加强网站管理

   2)推广办法

   1)传统方式-----最基本的、最有效的,但是需要资金

   2)搜索引擎

   3)旗帜广告

   4)电子邮件

   5)站点延伸到其他站点

13、因特网网上购物

我国传统的现金支付方式是最主要的支付方式,货到付款是网上购物最常用的支付方法之一

另一种方式是网上直接划付

网上购物可能还需要分辨会员制和非会员制

用户如果希望进行电子支付工具来网上支付,必须在自己的计算机终端上安装类似的电子钱包软件

7.2电子政务

1、政府的主要的四个职能(了解)

经济调节、市场监督、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

2、电子政务的定义(了解)

    实质上在全国范围内构建一个电子政府,将原有的政府通过互联网办公技术转变为新型的管理体系,适应虚拟的、全球性的、以知识为基础的数字经济,适应社会运行方式的根本改变

  3、特点

有相关的习题出现,从理解的角度出发

    1)更有效、更精简

2)更公开,更透明

3)为企业和居民提供更好的服务

4)重新构造政府、企业和居民之间的关系

4、应用模式

1G2G  Government

2G2B  Business

3G2C  Citizen

在电子政务建设中,网络是基础、安全是关键、应用是目的,含有三个层面的内容,即信息收集、业务办理和决策支持

5、发展阶段

   1)面向数据处理:数据存储和处理,办公自动化,信息载体从纸张转向电子介质,但是会产生信息孤岛,彼此独立,不相连

   2)面向信息处理:充分利用因特网构建“虚拟政府”,彼此联网,推动协同工作和信息共享,以网络为平台,以非结构化数据的信息流(或工作流)为主要的存储和处理对象

   3)面向知识处理:目前的阶段,建立基于网络的分布式政府机构,“一站式”政府服务

  6、机遇和挑战(了解)

   1)安全保障

   2)统一的标准和规范并且建设电子政务应用及安全系统

   3)目前,电子政务的发展还存在认识的误区(重开通,轻维护)

7、系统结构

   1)基础设施层

分网络基础设施子层和信息安全基础设施子层

网络基础设施关键是网络技术和通信技术,但是注意的是网络根据实际需要进行划分,分为因特网、公众服务业务网、非涉密办公网和涉密办公网络等,基本思想是“对等的、无中心的,无管理的”

信息安全基础设施,是一种智能化信任和授权平台,有公钥基础设施PKI、授权管理基础设施PMI、可信时间戳和安全保密管理

2)统一的安全电子政务平台

是电子政务的枢纽,作为统一对外门户,提供公众服务;作为统一的对内门户,提供对内的数据共享、写作办公、决策支持和数据挖掘等

四个统一:统一的可信Web服务平台、统一的Web门户平台、统一的数据交换平台、统一的接入平台

3)电子政务应用层

是政务业务应用系统,分为对内和对外电子政务应用系统

8、电子政务网络的体系结构

     1)网络基础设施包含:因特网、公众服务业务网、非涉密政府办公网、涉密政府办公网

     2)政务内网:公众服务业务网、非涉密政府办公网、涉密政府办公网

     3)非涉密的政府办公网络与公众网之间需要逻辑隔离措施

     4)涉密的政府办公网络与非涉密网之间需要物理隔离

9、一站式电子政务服务实现流程

   1)针对特定用户群,统一入口的服务平台、统一的访问的门户

   2)实现流程:身份认证、服务请求、服务调度及处理

第八章网络技术展望

8.1 网络演变概述

1、网络技术的发展趋势

   1)网络的综合化:宽带综合业务数字网B-ISDN,(ISDNN-ISDNATM的概念)

   2)网络的宽带化:有两个内容,以同步数字体系SDH来介绍宽带传输网技术,以异步传输模式ATM来介绍宽带交换网(含有xDSL、光纤接入、HFC混合光缆线缆调制、扩频通信)

   3)网络的多媒体化:全球多媒体网络的特性和技术

涉及三网:电信网、有线电视网、计算机网络的现状与融合

2、演变技术

 1)低速à高速

    bps  à  Kbps  à Mbps  à Gbps  à Tbps

 2)专用网à公用网à虚拟专用网

专用网:独占独享,例如公司内部的局域网

公用网:公用的通信网(公网,例如PSTN公共交换电话网Public Switch Telephone Network),形成了通信子网和资源子网的区分

虚拟专用网:在公网内建立自己的专用网络,数据通信采用公网,但是在公网和专用内部之间采用防火墙技术,只允许专用的数据信息可以进入内部网络,形成事实上的专用体系(介于物理专用网和公用网之间),称之为VPN Virtual Private Network

  3)面向终端的网络à资源共享网

面向终端实际上就是Telnet,远程登录,利用通信线路把远程用户连接到计算机中心,成为一个终端

    资源共享的一个最大特征就在于网络中的各个结点是“自治”的具有独立功能的计算机,现代计算机网络的最大特征:资源共享和数据传输

4)电路交换à报文交换à分组交换à信元交换

电路交换PSTN:最典型的是电话网,不适合计算机网络,电路交换建立实时的专用通信线路,在通信未结束之前,其他用户无法使用该线路的所有资源,电路交换的特点是延迟小、但是线路冗余大,物理投入巨大

报文Message交换:实际上是数据报技术,用于计算机网络,采用非实时的存储转发技术,报文传输的时候是一次性传输,所以存在中间结点的暂存容量配置问题,作用于网络层,目前很少使用

分组package交换:为改善报文传输的弱点,将报文分解成若干小的序列,编上序号,形成分组package,保证任何一个结点至少通过一个分组,解决了数据传输中暂存空间的限制问题,采用两种方式,一种面向无连接,一种是面向连接,分组交换技术是目前最重要的通信技术

信元cell交换:是一种快速分组交换技术,属于ATM技术,集合了电路交换技术和分组交换的特点,其固定长度是53个字节,(信元头部5个字节,信元体48个字节),可以传输任何类型的数据,包含多媒体,速率最高可到2.4Gbps,是新一代的数据交换技术

 5)各种通信控制规程à国际标准

   主要遵循开放open的概念,主要是ISO国际标准化组织和IEC国际电工委员会、IEEE国际电子电气工程师协会、IETF因特网工程任务组、联合国EDIFACT委员会等等

 6)统一的数据通信网à综合业务数字通信网络

    针对多媒体传输,有综合接入、综合传输、综合管理,为用户提供综合业务服务

 7)微机à主机à对等通信à客户/服务器à网站/浏览器(浏览器/服务器)

微机属于单个终端概念

主机属于单个的工作站或服务器概念

对等通信,实际上就是对等网peer to peer(地位平等、无集中管理,实现资源共享,对于Windows系统属于工作组模型)

客户机/服务器C/S Client/Server,是非对等结构,功能分化,客户机提出请求,服务器应答并运算,返回结果给客户机

浏览器/服务器B/S  Browser/Server,借助于因特网,客户端用户只要具有WWW网络浏览功能即可,所有的一切操作均属于服务器运行,也是一种非对等结构,是一种特殊的用于因特网的客户机/服务器结构

 3、三网概念,电信网、有线电视网和计算机网

   涉及业务类型、服务范围、网络结构、传输线路

  1)业务类型

电信网:公用电信网络,包括电话网、电报网、帧中继、DDN等,提供各种通信业务,如电话、传真、会议电视及数据通信

有线电视网CATV,提供广播业务,包括电视、图文电视等,是一种模拟网络

计算机网络,企业各自管理,相互互联

  2)服务范围

电信网服务范围最广,有线电视网往往是城市区域,计算机网络是通信范围最小的

  3)网络结构

电信网大部分是点对点连接(端到端的通信线路),有线电视采用树形拓扑(网络中所有用户是平等的,如果区分,必须加密),计算机网络具有多种拓扑结构

  4)传输线路

  电信网:光纤、微波、卫星等,连接用户大部分采用双绞线(1类、2类线)

    有线电视网:同轴电缆和光纤

    计算机网络:较为复杂,大多数采用双绞线、光纤和细缆

总结:“三网合一”,“数字会聚”

电信网、有线电视网和计算机网络都努力的向宽带化、综合业务化方向发展,三种网络的界限越来越模糊,这就是“三网合一”

  三网融合的基础是传输数字化,所以也叫做“数字会聚”现象

5)电信网、有线电视、计算机网三种网络的缺点

电信网络:用户的回路宽带化和具有综合业务能力的宽带交换机制,还要保证网络的互通

有线电视:具有直接到达用户的宽带网络,但是由于拓扑结构的限制,提供交换业务具有较大的困难(VOD 视频点播Video On Demand),但是没有历史包袱,容易采用宽带交换新技术

计算机网络:提供综合业务具有一定的优势,但是首先解决的问题是带宽和服务质量QoSQuality of Service,目前绝大的计算机交换式局域网采用100Mbps1000Mbps交换,带宽利用率大大提高,范围也扩展到了城域网和接入网AN  Access Network

 

8.2迈向宽带网络

4、宽带ISDN的业务

   ISDN综合业务数字网,其最初的目标是综合语音和非语音服务,从发展的过程看,ISDN分为两类,早期的窄带ISDN(N-ISDN),后续发展的宽带ISDN(B-ISDN)

  ---窄带的ISDN  NarrowBand窄带

1)带宽有限,最多提供一次群速率(T1载波,1.544MbpsE1载波,2.048Mbps)(T1载波:时钟周期为8000Hz,即125微秒,传输248位信号+1位总信令信号,计193位; E1载波:时钟周期依然8000Hz,即125微秒,传输328位信号,计256位)

2)目前窄带ISDN称之为“一线通”业务,提供B信道,64KbpsD信道,16Kbps,共提供2B+D,最多144KbpsB信道是数据传输信道,D信道是控制信道)

 ----宽带ISDN

   (1)要求只是“可以支持大于基群(一次群)速率传输的网络,其速率应该在155Mbps以上,足以支持非压缩的高清晰度电视HDTV

(2)B-ISDN的关键技术,精髓不在速率,在于对业务的综合;目标是实现4个层次,综合接入、交换、传输和管理;核心技术是ATM和服务质量QoS

 (3)宽带ISDN的业务分为两类:交互型业务和发布型业务。

交互型业务是指在用户间或用户与主机之间提供双方信息交换的业务;

分会话型(可视电话、会议电视)、主要的特点是实时性

消息型(电子邮件),主要的特征是非实时性,是存储转发

检索型(检索)

发布型业务是由网络中某点向其他多个位置传送单向信息流的业务。分允许和不允许个人参与(图文电视和全通道广播属于个人可参与)

5ISDN模型

3面和3,图8.2

3个面分别称为用户面、控制面和管理面。

每个面又分为3层:物理层、ATM层和ATM适配层。

在控制面存在信令(令牌Token)概念

6、社区宽带网RBB

   比较适合于居住环境较为集中的地区,例如中国,最适合在社区采用局域网

1)社区宽带网的概念:

是接到用户的高速网络,速率至少2Mbps,足以支持视频,强调娱乐,理想方式是使用ATM技术,也称为最后一公里的网络,因为社区宽带网是连接普通家庭用户终端设备和信息高速公路之间的桥梁

   2RBB4部分组成:

业务提供者、传送网、接入网和家庭网(机顶盒STU

业务提供者网络可以是因特网、企业网或一些特定网络,提供服务内容(ICP的概念,内容供应商)

传送网,传输技术和交换技术,例如ATMSDH

接入网:AN,由位于用户家庭的AN接入结点,光纤网络单元ONU以及网络终端NT(位于家庭内部)

家庭网,由网络接口单元NIU、社区网关RG、机顶单元STU和终端设备TE

7、社区宽带网的技术平台

   3种主要技术(三种网络的延伸)

  1)基于电信网络的数字用户线路xDSL,在原来的电信线路上传输宽带数据,目前主要是ADSL(非对称数字用户环路)(采用高频带,与传统的电话信号是分离的,可同时传输,互不干扰)

  2)在有线电视CATV网络上传输宽带数据,利用现有的机顶盒在CATV线缆上传输和接收宽带数据

  3)纯粹的计算机网络,就是局域网,采用IP方式传输宽带数据

8RBB服务,有社区服务和电子商务、娱乐项目、网络教育项目

 

8.3迈向宽带网络

3大网络概念:传输网、交换网和接入网

宽带传输网的代表是SDH,同步数字体系,以大容量光纤为主

宽带交换网的主要代表是ATM,异步传输模式(针对B-ISDN

宽带接入网,类型较多,主要是电信的xDSL(光纤接入、铜线接入、混合光纤/铜线接入、无线接入等)

1、传输技术

  1)光纤的WDM波分复用,因为每一种光具有不同的频谱,相互不重叠,所以可以将多种光信号混合发送,到达目的端再分离(检波)

2)在传输体制中,目前采用的是SDH同步数字体系,其特点是

 (l)具有全世界统一的网络节点接口,简化了消息互通

 (2)采用同步复用技术

     (3)在帧结构中具有丰富的用于维护管理的字节,因而具有强大的网络管理功能。维护管理的比特数量占总比特数量的5%

    (4)所有网络单元都有标准接口,包括同步光缆线路系统、同步复用器、分插复用器和同步数字交叉连接设备等,因此可以在光路上实现互通。

    (5)具有一套特殊的复用结构,允许现有的准同步数字体系(PDH )、同步数字体系(SDH)和宽带综合业务数字网(B-ISDN)的消息都能进入其帧结构,因而具有广泛的适应性

    (6)大量采用软件进行网络配置和控制,使得新功能和新特性的增加比较方便,适合未来的发展。

2、交换技术

  1)目前最有前途的是ATM网络,以统一的定长信元cellATM网络中交换

  2)采用面向连接的可靠交换方式,具有电路交换和分组交换的特点,但是设备较为昂贵

3、接入技术

  要求包含两个方面:网络的宽带化和业务的综合化(接入网是最后一公里,可能成为通信瓶颈)

4SDH发展的过程:PDHàSONETàSDH

  1PDH准同步数字体系

--- 标准不统一,具有3种标准,北美、日本和欧洲

--- 复用结构较为复杂,各信号独立定时,有同步复用,也有异步复用,结构复杂,硬件数量大,也缺乏灵活性

--- 网络管理能力差

--- 网络拓扑的灵活性较差

  2)美国贝尔通信研究所提出了“同步光网SONET”把高速大容量光纤传输技术和智能网络技术有机的结合起来

  31988年,ITU-T(原来的CCITT,国际电报电话咨询委员会)接受了SONET的概念,将其改名为SDH同步数字体系

5SDH的速率和帧结构

  1)速率体系

信号基本模块叫STM-1,速率是155.520Mbps(常称之为155Mbps), STM-N就是N x 155.520Mbps的速率,例如STM-4即为622.080MbpsSTM-16STM-32STM-64

  2)帧结构

块状帧结构:9 (270 x N) 构成(N代表模块复用的数量,即STM-N中的N),传输顺序从左向右,自上而下,每秒8000帧,时钟周期固定为125微秒

三个主要的区域:

段开销SOH72字节,主要是维护管理字节

管理单元指针AUPTR,针对帧内部信息的起始位置,保证同步

净负荷Payload区域,存放信息的地方 261 x N x 9=2349 x N字节6SDH的自愈环

从自愈网Self-healing Network而来,无须人为干预,在极短的时间中从故障中自动恢复所承载的业务,基本原理就是使网络具备发现替代路由并重新确立通信的能力

环形自愈网就称之为自愈环

7SDH的弱点(了解)

  1)频带利用率不如PDH

  2)主要使用软件控制,对软件的测试和可靠的网络拓扑要求很高

  3)传输速率易受到“电子瓶颈”的限制(交叉节点)

  4)帧长度固定在125微秒,不适合各种新业务的发展

8ATM技术

1ATM属于交换技术,属于交换网

  2ATM异步传输模式:异步是统计复用,与异步串行通信无关,信元中的每一位是同步定时发送,叫同步串行通信

3ATM特征如下

 信元传输、面向连接、统计多路复用和服务质量

      (1)面向连接的,以虚电路VC的方式工作,将差错控制和流量控制交给终端,在链路上不进行,简化网络控制,提高网络速率

      (2)信元传输。信元分信头和信体两部分,每个信头含一个VCI虚信道标识符,即逻辑地址

      (3)采用统计多路复用技术。任何业务按照实际信息量来占用资源,按需分配带宽,具有很大的灵活性

      (4)服务质量。QoSATM能够处理同一信道内不同虚电路中的信元流

9ATM协议(参考255页的宽带ISDN模型) 3层概念,ATM适配层、ATM层、物理层。其中适配层分为两类子层,会聚子层和拆装子层

1)                             ATM适配层

    把高层的各种业务的数据“适配”到下层的ATM层,用统一的ATM信元形式来传送

适配层分为两个子层,会聚子层和拆装子层;会聚子层又分为特定业务会聚和公共业务会聚,分别对应特殊业务服务和公共服务

拆分子层把上层的数据分割成48个字节的有效载荷,以便传送到ATM层后加上5个字节的信头,构成53个字节的信元传送,同时负责将来自ATM层的信元组装成报文传送到上层。

2)                             ATM

    提供信元传送功能,类似于数据链路层协议,信元长度固定为53个字节,不提供确认服务,信元中的差错可以被检出,但是不纠正,ATM认定传输介质是高可靠性的

  3)物理层

    比特流传递,由于高速传递,采用物理介质多变,因此ATM的物理层分为两个子层,即物理媒介依赖PMD和传输会聚TC子层

10ATM信元结构(图8.11

   1VCIVPIVCI虚信道标识符,表示逻辑地址,VPI虚路径标识符,指定逻辑信道

   2HEC信头差错控制,对信头的前4个字节的8CRC码校验,主要是检测出信头在传输过程中发生的差错

   3CLP丢失优先权:发生拥塞的时候是否丢弃该信元

11ATM的业务类型(了解)

  ABCD四种类型

  1A类业务:实时、恒定比特率、面向连接

  2B类业务:实时、可变比特率、面向连接

3C类业务:非实时、可变比特率、面向连接

4D类业务:非实时、可变比特率、面向无连接

12ATM应用举例(了解)

   1ATM高带宽主干网

   2ATM局域网,局域网仿真LANE  LAN Emulation

   3)电信网交换机

   4)实时多媒体信息的大规模发布

13、接入技术

15种技术方案

1)现有电话网铜线为基础的xDSL技术,主要是ADSL技术

2)有线电视中的电缆MODEMHFC(混合线缆光缆调制)

3)光纤接入网技术

45类双绞线为基础的以太网接入

5)扩频通信、卫星通信为基础的无线接入

 2)接入网的概念,其目的是综合考虑本地交换局、用户环路和终端设备,通过有限的标准接口,将各种业务接入到业务节点。也就是说AN Access Network是指交换局到用户终端之间的所有机线设备

 3)接入网的结构

其范围由三个接口来控制,参考图8-14

--- SNI,业务节点接口,与业务节点相连

--- UNI,用户网络接口,与用户终端设备相连

--- Q3,管理功能接口,与电信管理网相连

总结:接入网自身是一个中间网络,一是相连各个网络,二是进行信息传递,与具体的业务和应用无关

4)接入网的特点(了解)

   --- 完成复用、交叉连接、传输功能,不具备交换功能

   --- 提供开放的V5接口

   --- 光纤化程度较高

   --- 提供各种综合业务

   --- 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强

   --- 组网能力强

   --- 可采用多种接入技术

   --- 独立性强

   --- 网络管理方便

 5)接入网的功能(了解)

   --- 用户口功能

   --- 业务口功能

   --- 核心功能

   --- 传送功能

   --- 系统管理功能

14ADSL

    DSL Digital Subscriber Line 数字用户线路(数字用户环路),xDSL技术就是指不同种类的数字用户线路技术

  1)表8.4

主要是后3列,速率,线对,最大距离

  2)基本概念

--- DSL以普通电话线为传输介质,高速率的原因有两点,一个是DSL只使用电话网的用户环路,不使用整个网络,信号是叠加的信号,相互独立不干扰,其应用与网络几乎无关;一个是距离的概念,距离越长,信号衰减越大,所以DSL使用于短距离传递

--- 对称和非对称概念,传输分上行和下行两种,如果上行和下行速率一致,就叫做对称,如果不一致,叫做非对称传递

  3ADSL概念(非对称数字用户线路)

     ADSL是一种通过现有普通电话线为家庭、办公室提供宽带数据传输服务的技术。ADSL即非对称数字信号传送,它能够在现有的铜双绞线,即普通电话线上提供高达8 Mbps的高速下行速率,远高于ISDN的速率;而上行速率有2 Mbps,传输距离达3~5 km

     ADSL技术的主要特点是可以充分利用现有的铜缆网络(电话线网络),在线路两端加装ADSL设备即可为用户提供高宽带服务

     ADSL的另外一个优点在于它可以与普通电话共存于一条电话线上,在一条普通电话线上接听、拨打电话的同时进行ADSL传输而又互不影响。用户通过ADSL接入宽带多媒体信息网与因特网,同时可以收看影视节目,举行一个视频会议,还可以很高的速率下载数据文件。

8.15ADSL的接入模型

ADSL MODEM,分离器(POTS分离器或语音分离器)

频带:语音为4KHz以下,高频带为26KHz以上

ADSL俗称“超级一线通”

  4)高比特率数字用户线HDSL

     对称型铜线接入,两对普通电话双绞线上提供1.544Mbps,三对线提供2.048Mbps,主要针对2Mbps宽带传递

  5)单线路高速数字用户线SHDSL

一对线,多速率传递,可以提供全双工可变比特率传递

  6)基于ISDN数字用户线IDSL

提供基本速率BRI128Kbps,双向对称)ISDN业务

  7)甚高速数字用户线VDSL

最大速率可以达到52Mbps,上行可以达到6.4Mbps

  8)速率自适应数字用户线RADSL

一对线,同步或异步,速率自动调整

15、光纤接入技术

1)光纤接入的目标:首先减少铜缆网的维护运行费用和故障率,其次为了开展新业务,特别是多媒体和宽带新业务

2)拓扑结构:总线型、环型、星型、树型结构

3)接入网的分类:有源光网络AON和无源光网络PON,区别在于是否带有光分离器(补充光源)

4)应用类型

FTTRFTTBFTTCFTTZFTTHFTTO

Fiber Transfer To 光纤到 远端、大楼、路边、小区、户、办公室

RemoteCornerBuildingZoneHomeOffice

现在业务量最大的是FTTB,未来发展是FTTH

16HFC混合光纤电缆接入

  1HFCCATV有线电视网发展而来,是一种模拟频分(一条线路按照频率分布分成若干频带,每个频带传输一路信号,就叫做频分复用)

  2HFC采用电缆Cable MODEM技术-----副载波调制技术

    调制的方式有QPSK正交相移键控、QAM正交振幅调制

17、无线接入技术

  1)概念:指从业务接入节点(交换机)到用户终端全部或者部分采用无线传输方式的网络结构(微波、红外和卫星)

2)无线接入网可分为固定无线接入网和移动无线接入网两大类。

3)技术的发展:282

 GSMCDMA(FDMA,TDMA)GPRSEDEG(数据数率增强型GSM2.5G)、WCDMATD-SCDMA3G4G(无线互联网)、DBS数字直播卫星、FSO自由空间光通信

4)宽带接入的热门技术

   1Wi-Fi:无线高保真,IEEE802.11b2.4GHz频率,速率5.5Mbps11Mbps,三种传输技术,扩频、红外、窄带技术,其中扩频技术又分为直接序列扩频和挑频扩频

   2IEEE802.11a 5GHz频带,速率可达54Mbps,与IEEE802.11b不兼容

   3IEEE802.11g,后向兼容802.11b,前向兼容802.11a,速率可达54Mbps,采用正交频分复用OFDM

   4)蓝牙技术Blue ToothHomeRF

   5LMDS本地多点分配业务,属于固定无线接入网

 6)以太网接入,属于用户驻地网领域

解释:

GSM 全球移动通信系统,接入技术

     该技术是目前个入通信的常见技术的代表它用的是窄带TDMA,允许在一个射频(即蜂窝)同时进行8组通话。它是根据欧洲标准而确定的频率范围在900MHz~1 800 MHz之间的数字移动电话系统,频率为1 800 MHz的系统也被美国采纳。GSM1991年开始投入使用的。到1997年底,已经在100多个国家运营,成为欧洲和亚洲实际_L的标准。GSM数字网也具有较强的保密性和抗干扰性、音质清晰、通话稳定,并具备容量大、频率资源利用率高、接口开放、功能强大等优点。

   CDMA接入技术

     CDMAGSM一样,也是一种比较成熟的无线通信技术。CDMA的运作利用了扩频(Spread Spectrum)技术。所谓的扩频就是将所想要传递的信息加入一个特定的信号后,在一个比原来信号还大的宽带上传输开来。当基地接收到信号后,再将此特定信号删除还原成原来的信号。这样做的好处在于其隐秘性与安全性好。与使用Time-Division Multiplexing(TDM )的竞争对手(GSM)不同,CDMA并不给每一个通话者分配一个确定的频率,而是让每一个频道使用所能提供的全部频谱CDMA数字网具有以下几个优势:高效的频带利用率和更大的网络容量,简化网络规划,提高通话质量,增强保密性,提高覆盖特性,延长用户通话时间,软音量和“软”切换功能。另外,CDMA手机话音清晰,接近有线电话,信号覆盖率高,不易掉线。 CDMA系统采用编码技术,其编码有4.4亿种数字排列,每部手机的编码还随时变化,使盗码只能成为理论上的可能,一部CDMA手机与其他手机并机的可能性是微乎其微的。

  GPRS接入技术

     相对原来GSM的拨号方式的电路交换数据传送方式,GPRS是分组交换技术。由于使用了“分组”的技术,使用GPRS上网的方法与WAP不同。用WAPWireless Application Protocol上网就如在家中上网,先“拨号连接”,而上网后便不能同时使用该电话线,而 GPRS就较为优越,下载资料和通话是可以同时进行的。从技术上来说,声音的传送(即通话)继续使用GSM,而数据的传送便可使用GPRS,这样的话,就把移动电话的应用提升到了一个更高的层次。

  DBS卫星接入技术

     DBS技术也叫数字直播卫星接入技术。该技术利用位于地球同步轨道的通信卫星将高速广播数据送到用户的接收天线,所以一般也称为高轨卫星通信。其特点是通信距离远、费用与距离无关、覆盖面积大不受地理条件限制、频带宽、容量大,适用于多业务传输,可为全球用户提供大跨度、大范围、远距离的漫游和机动灵活的移动通信服务等

  蓝牙技术

     蓝牙技术是由移动通信公司与移动计算公司联合起来开发的,传输范围约为10 m左右的短距离无线通信标准,用来在便携式计算机、移动电话及其他的移动设备之间建立一种小型、经济、短距离的无线链路。

  WCDMA接入技术

     WCDMA技术能为用户带来了最高2 Mbps的数据传输速率。在这样的条件下,现在计算机中应用的任何媒体都能通过无线网络轻松地传递。

8.4 网络多媒体化

1、全球多媒体网络的特性

   1)全球多媒体网络必须具有下列5个特性

   (1)异构性:应付大量的传输技术、终端技术及应用程序的能力。异构性是网络不可缺少的特点,主要目标是包容异构性,使网络变得透明,相互操作在网络边缘发生

   (2)服务质量:在网络和终端设备内预留资源的能力,以确保满足性能的指标。相关的性能指标是时间延迟、丢失或损坏,时间延迟必须具有上限

   (3)移动性:对网络提供移动访问点的能力。越区切换,具有5W特点,应该具有无缝操作的特点

   (4)扩展性:适应未来各种各样的新应用程序和用户的能力。

   (5)安全性和可靠性:包括确保用户通信不被截获和其位置不被跟踪的能力,同时也确保网络服务的高可靠性。还有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就是如何恰当的定义隐私

2、应用技术领域:应用程序不依赖于网络

  1)组网技术

关心的是服务提供者和消费者之间提供优质的端到端传输

  2)信号处理技术

标准有H.261P x 64)、MPEG1MPEG2(没有MPEG3,转为了MP3标准,目前主要的发展概念是MPEG7

  3)应用技术

关心的是开发通用的应用程序,以易于开发用户的应用

当前的设计主流是使应用程序不依赖于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