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怎么申请信用卡能快速通过: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 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 - 甘肃白银市人民政府门户网站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10 12:47:37

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 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

马彦龙 发布时间:2009年07月19日 点击数:114 [字体:小 大]

一、我市中医药工作的现状

近年来,我市坚持“以农村为重点,预防为主、中西医并重”的卫生工作方针,以贯彻落实《中医药条例》为重点,认真实施“三名”战略,大力挖掘中医传统优势,积极开展中医专科(专病)建设和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大力拓展服务范围,中医事业得到一定发展,为保障广大群众身体健康、促进和谐社会建设发挥了积极作用。中医药工作中,主要工作和取得的成绩,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中医药人员保有量稳定发展。截止2008年底,全市共有中医药技术人员967人,其中4所中医医院(市中医医院、会宁、靖远、景泰县中医院)病床总数451张,中医执业(助理)医师144人。二级以上综合医院中医科室共有中医病床58张,中医药人员84人。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中医药人员396人,社会办医医疗机构中医药人员143人。全市中医药人员所占比例基本达到省内平均水平。

二是中医医院基础条件得到明显改善。目前全市三所县级中医院都建成了业务使用楼房,并对门诊、病区进行了装修,院内基础条件得到了改善。三所县级中医院医疗设备快速更新、发展,全部拥有了CT、彩超、全自动生化仪、电子内窥镜等先进的医疗设备,建成了能够开展普通外科、骨科、妇产科常见疾病手术治疗的设备配套比较齐全的手术室,能够对常见各科疾病进行比较全面的检查、诊断和治疗。

三是中医药服务能力不断提升。以持续开展“医院管理年”为抓手,注重加强中医医院、中医科室业务能力建设,不断提高服务能力建设。全市4家中医医院,全部达到了二级甲等中医院标准。2008年,全市4所中医医院及10家二级以上综合医院中医科室门诊374200人次,住院13340人次,分别约占当年全市卫生服务总量的1/3和1/4。

四是中医药特色建设稳步推进。在坚持辨证论治、广泛运用中草药治疗疾病的同时,加强针灸、按摩、中药熏蒸、中药坐浴、中药保留灌肠等中医特色治疗方法的推广运用,取得了显著效果。积极开展中医重点专科创建活动,建成省级重点中医专科3个,市级中医重点学科4个。积极开展院内制剂创新,市中医医院的“疏肝利胆丸”“通络止痛胶囊”,靖远县中医院的“玉参降糖方”等中药制剂,临床效果明显,受到群众欢迎。

五是中医人才工作逐步加强。注重通过多种途径培养中医药人才,组织开展了“师带徒”师承教育,先后有16名中医技术骨干完成了跟师学习。市上纳入高级卫生人才库的中医人员26名,具有中级技术职称84人,成为了中医药工作的骨干力量。重视培养中医药领军人物,2005年我市高志林被评为“甘肃省名老中医”, 2009年启动了市级名中医评选工作,并积极开展了评选、推荐省级乡村名中医工作。

六是中医药推广普及工作取得一定成效。加强基层中医药工作,认真组织开展中医适用技术的推广工作,全市农村95%以上的乡镇卫生院、60%以上的村卫生室、50%以上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能够开展中医药服务。全市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能够开展中医药业务的机构1300多个。积极开展中医工作先进县区创建,2005年白银区被主评为全国“中医工作先进区”。

二、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目前我市中医药工作中,还存在着一系列制约发展的问题,具体表现及其原因如下:

(一)中医医院缺乏可持续发展的空间。我市会宁、靖远、景泰三个县级中医院和市中医院,普遍存在建院时缺乏长远规划、医院占地面积狭小、无扩展空间的问题。目前,三县中医医院占地面积分别为3000—9000平方米,院内均没有可实施绿化、美化、提供病人休养、活动的公共区域,院园环境建设短腿问题非常突出。加之现有的工作用房普遍不能满足现已开展的业务工作需要,医院可持续发展的空间受到极大限制。

(二)发展中医药的有效措施不多。一是各级地方财政困难,拿不出对中医药发展给予特殊支持的资金,讲发展中医,只能从争取上级安排的基建、设备项目着手,而在建立有利于中医药发展的体制机制,加大中医药政策性支持,营造良好的中药发展环境方面着力不够。二是关于中医药发展,讲原则的多,研究方法的少。在国家重视加强中医药投入的大形势下,对中医药发展的问题,研究得不多、不深,对中医医院楼房、设备问题解决得越好,中医院“西化”步伐越快的实际问题,没有有效的、有针对性具体的方法措施。

(三)中医“西化”问题突出。中医执业医师不从事中医或部分从事中医的现象比较突出,存在着庞大中医药人才统计数字掩盖下的中医药业务不断萎缩现象。究其原因,一是在医院投入不足,提供中医服务业务收入相对低的情况下,医院在科室、人员安排上,减少了中医药服务所占的比重,造成了综合医院中医科萎缩,市内2家三级医院中医人员各不足10人,床位不足10张;中医医院严重“西化”,中医执业(助理)医师从事中医工作的不足四分之一,中医药服务收入占总收入比例仅为31%。二是在创收和分配直接挂钩的情况下,中医科室工作的人员,也经常通过西医服务增加业务收入。三是对中医新生力量没有科学的培养规划,没有实施有效的提高教育,使其在临床上走向“西化”。

(四)中医药服务的吸引力下降。其原因一是由于中医药服务的特殊性,如汤药服用不方便、对针刺的畏惧、对年轻中医人员的不信任等,中医科室的就诊量、中医药服务利用率逐年下降。二是中医药领军人物短缺,全市现有中医药人员中,目前还没有评选出一名省、市级中医学科带头人,具有较大社会影响力的名老中医更是寥寥无几。三是中医药服务的“拳头”产品不多,沿用传统方法、治疗常见疾病的多,缺乏理论创新、技术创新、服务方式的创新。

(五)中医药传承发展工作形势严峻。一是对名老中医经验的继承工作做得不全面。还有很多已经退休的老中医,没有安排经验继承工作。二是广泛存在于民间的具有一技之长和擅长治疗个别疾病的中医人员,由于不能获得医师执业证书,无合法行医资格,特长不能得到发挥,一些民间深受群众信赖的中医药技术,面临失传、湮没的危险。三是中医人才断档问题十分突出。一方面中医院校毕业生在录用时受到歧视,很多人改投他业,另一方面进入医疗机构的中医类人员,由于自身中医技术不足、受医疗环境影响和受收入分配制度影响,很容易走向“西化”,中医后继乏人形势严峻。

三、发展中医药事业应重点关注的几个问题

当前,全国上下正在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要求我们用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发展这个第一要务,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按照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要求,用统筹兼顾的方法,实现各项事业又好又快发展。用科学发展观指导中医药事业的发展,我们必须紧密结合我市中医药工作的实际情况,认真研究具体的问题,努力破解中医药事业发展中的各种难题,促进全市中医药事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当前,破解中医发展难题,要在针对上述主要问题及其原因的同时,还要做到对中医药发展的“四个正确认识”,实现中医药发展上的“四个转变”。

第一,正确认识中医所处的地位。在现代科技发展突飞猛进的时代背景下,传统的中医药处于明显的弱势地位。中医不能包治百病,中医也不能为所有的人所接受,这是不可否认的事实。但是中医药的作用并没有完全丧失,在新的医学模式中,在疾病谱发生重大变化的情况下,中医药因其独特的理论体系、研究方法、技术手段,以及在“治未病”、养生健身方面的特殊优势,越来越受到人们欢迎,在保障人民健康的过程中,其价值越来越大。政府应当转变中医药事业发展的思路,采取更加有效的保护、支持政策,深入继承、挖掘和发展中医精华,推动中医药的广泛使用,使中医药的发展跨上一个新的台阶。

第二,正确认识中医的人文特性。一剂西药配方没有治好病,人们说是“对药不敏感”,要求重新调整药物;一剂中药没治好病,人们就说是“大夫水平不高”,要求更换医生。每一样西药都有详细的药理、功效、对适应症、禁忌的说明,而一剂中药处方的药理、功效等等一切,只存在于医者个人意念之中。所以,中医在很大程度上是“人文”医学而非实验医学。中医技术人员的培养,不是学院式教育能够完成的,必须注重临床经验的传承和积累,培养中医人员独特的人文气质、思维方式和公共关系能力。

第三,正确认识中医药现代化。关于中医药“现代化”问题,不是简单的用西医解释中医,也不是按西医方法将中药提纯制作成各种注射剂、口服剂,也不是中医院设备现代化,更不是中、西医治疗方法简单结合就万事大吉了。中医药有其独特的理论体系和思维方式,中医的发展离不开其传统的理论。正确的做法应该是在中医药传统理论的指导下,运用现代科学技术为中医发展服务,发展现代化的中医。所以说创新重要,继承也很重要。离开了继承,创新就失去了根基。

第四,正确认识中医药的效益。医疗工作的效益,一方面体现在经济性上,更重要的是体现在社会性上。医疗卫生事业是社会性的公益事业,其核心效益应该是社会效益。当前中医药因其经济效益低,发展面临困境。应当看到,在医疗卫生工作回归“公益性”之后,在卫生经济政策调整和医疗环境改善的情况下,中医药必将以其“简、便、廉、验”的独特优势,获得更加广阔的需方市场,直接取得经济和社会效益。另一方面,中医药发展还可催生中药载培产业,延长中医产业链,间接产生巨大经济和社会效益。

实现中医药事业健康发展,要认真分析总结长期以来中医工作中的经验和教训,努力做到以下四个转变。

一是由以情为主,向依法与依情相结合转变。发展中医药事业的动力,不能继续停留在尊重人们对中医药的深厚感情上,也不应依靠某些领导人个人的爱好、个人的倡导和推动,而应从国家经济、文化、社会发展的战略角度,制定、完善并严格执行中医药工作法律法规,保持政策上的延续性,工作上的规范性,不因领导人意志、好恶、感情的变化,受到影响。

二是由重数字指标,向讲质量、讲效益转变。中医药科学是人文特性比较显明的学科,不能简单地追求普及性。中医药人才的培养,要注重质量,不能简单地追求数量。中医机构的建设要尊重中医药发展规律,突出中医药特色,发挥中医药优势,而不能过份地追求“五脏俱全”,搞成有中医之名、无中医之实的综合医院。要尽量避免中医机构现代化建设背后形成的中医药工作业务萎缩、质量效益下降的问题。

三是由零打碎敲向规模性、节约性、系统性转变。多年来国家、中医机构的建设大多偏重于现代化设备的配置,而对中医相关技术、设备的配置,缺乏长远规划,没有标准化、系统化的工作规范,因而在投入不足的同时,造成了若干资源的浪费。今后在中医药投入上,要合理整合、配置资源,在区域内形成各种形式的规模化的中医药专门机构,筑牢中医工作阵地,突出中医药优势,打造中医药品牌,提高中医药工作的竞争力。

四是由注重中医机构物质建设,向物质、文化、技术并重和智力、人力、信息共享转变。中医药工作中应加强文化建设,大力营造中医药文化氛围,要努力破除“同行相轻”、“挟技自重”和“慎相传授”的落后观念,加强经验传承、技术交流、科研创新工作,积极引进和推广适用技术,加强信息化建设,提高信息服务能力,实现信息共享,不断提高中医药工作水平。

四、关于我市中医药发展的建议

(一)加强中医药管理的制度建设。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贯彻“中西医并重”的方针,将继承和发展中医,作为卫生事业发展的重点,认真研究国家和省上关于中医药发展的政策取向,依据国家有关中医药发展的法规规章,学习借鉴各地成功的经验,进一步完善全市中医药管理的政策措施,要以出台促成市政府出台关于加强中医工作的意见为重点,深入开展调查研究,从我市的实际出发,就中医药发展规划、中医药资源配置、中医药管理规范、中医药服务体系、中医药财政保障、中医药人才开发、中医药技术创新、中医药继承挖掘、营造中医药文化、中医药政策支持、中医药绩效考核等,作出明确的制度安排,使中医药工作有理可据、有章可循,切实保证可持续发展。

(二)加强中医医院基础建设与内涵管理。一是抓住国家加大中医药发展投资的机遇,采取项目支持、政府投入、社会融资、资产兑换等形式,对市内所有中医医院进行迁址重建,按照中医医院的特色重新设计规划,建设标准化中医医院。二是在医疗设备配置上,要突出中医特色,按照中医工作和业务发展的要求,积极引进中医最新科研成果转化技术、中医特色适用技术。三是进一步加强中医医院的管理,要转变用西医的理念管理中医,遵从中医发展内在规律。管好中医,必须懂得中医、热爱中医。要多从中医专业人员队伍里,发现、培养、选拔中医工作、中医机构管理干部。四是转变用单纯经济效益衡量中医,注重中医的文化内涵和社会价值。要本着中医院必须姓“中”的办院思想,坚持以中医为主导,中西并重的方针,突出中医药特色和优势,加强中医特色专科(专病)建设,在专科设置和人员配备上,中医药要占绝对优势。

(三)加强中医药服务监测、考核和政策性支持。要按照国家关于中医药发展的国家总体规划、标准,以及对各级各类医疗机构中医工作的具体要求,结合我市的实际情况,制定对各级各类医疗机构中医工作日常考核、监测的项目、标准和指标,定期进行监测和考核,对中医药工作动态进行分析,加强监督指导。转变用西医标准评价中医,在制定中医临床疗效评价标准时,在重视生理指标的同时,要更多地考量中医药治疗对患者心理调适和社会适应方面的改善所取得效果。要将对中医药事业的支持政策,特别是经费补助方面的优惠政策,体现在对各医疗机构中医药工作的资源布局、提供的服务量、实现的社会效益等考核的基础上。为了逐步纠正中医院“西化”现象,在给予中医院补助的方式上,可采取以中医执业(助理)医师人数比例配置的病床数,结合医院所提供的中医服务量占全院总量的比例,兑现优惠政策,而不是一揽子按照中医院病床总数及标准给予补助。

 (四)加强中医药特色建设,推出“拳头”产品。一是积极组织开展中医特色科室创建活动,创建、评定中医特色科室。要注重内涵建设,大力发展具有独特优势的中医治疗技术,以优质的中医药服务突出中医特色,在病种、疗程、经济性等考核中,相对于非特色科室,要有显著的优质表现,做到名实相符,发挥好“龙头”作用。二是大力开展设立“名老中医工作室”试点工作。制定具体的实施方案,落实责任到有关医院,选拔中医学科带头人和知名老中医,或聘请市内外知名中医,设立以其本人名义命名的工作室,突出中医“以人为本”的特色。三是大力发展以针灸、推拿、火罐、刮痧、理疗、药浴等传统中医诊疗手段为主的诊疗、康复中心,以特色服务、优势产品、特殊疗效吸引病人。

(五)加强中医技术队伍建设。一是着力解决卫生人才队伍萎缩的问题。要对中医医院、综合医院、农村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中医执业(助理)医师、中医护士所占比例或绝对人员数,作出“钢性”规定,并确定达到要求的最后年限。二是要注重选拔和培养中医药学科带头人。要采取“请进来、送出去”、在岗培训、师承教育等多种措施,进一步加强对具有科研、创新能力的中医药学术和技术带头人的培养,让新一代名中医在实践中脱颖而出,着力建设一支结构合理、学术技术水平较高的中医药人才队伍。三是高度重视中医新生力量的临床培养工作。要通过多种培养途径,使进入中医医院和综合医院中医科的中医执业(助理)医师,都要有一年以上师承教育学习经历。对已经确定分配(或招录)去农村的中医院校毕业生,做到在县级以上中医医疗机构进修学习满一年,进修费用、生活补助等费用从中医人才培训专项经费中列支,并保证乡镇卫生院中医人员工资收入不低于相同资历西医人员的收入。

(六)加强中医药预防保健工作。充分发挥中医在“治未病”、健康教育/健康促进、调理摄生等方面的优势,要在各级中医医院、综合医院中医科和有条件的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积极开拓中医体质诊断、健康教育、康复保健指导、健康管理等新兴服务领域,逐步建立中医预防保健体系。要加强中医药“治未病”知识、技能的宣传广泛开展健康教育,普及中医防病知识,要积极探索设立中医“治未病”中心,以及“治未病”服务网络,通过开展体质诊断,开展中医导引、吐纳、食疗、动疗、药物调理培训等,开展健康管理服务,让中医药为预防疾病做出更大的贡献。

(七)加强中医药继承挖掘工作。目前中医药事业所面临的形势,是如何保存中医、更进一步地挖掘和发扬中医药瑰宝。一要大力组织开展名老中医带徒工作。对市内50岁以上、具有副高级以上技术职称的中医人员,包括退休的副高级职称中医药人员,都要安排35周岁以下的中医药人员,进行师承教育。二要重视有一技之长和擅长治疗个别疾病的民间中医的使用,及其技术经验的继承工作,要按照实际情况适度放宽其执业条件,发给限制执业范围的专用许可证,使其发挥一技之长。组织开展民间验方、特殊疗法的搜集、挖掘、整理工作。三要深入组织开展中医学经典活动,注重从经典中挖掘中医药的精华,继承中医药的技术和文化,着力培养若干名有较高理论素养的中医学者。

(八)不断加强综合医院、农村和社区中医药工作。各级政府应当制定支持中医的保护性政策,通过建立严格和检查考评标准,加强行政推动,强化政策激励。一是进一步加强综合医院中医服务能力建设,全面落实综合医院中医病床占总编制床位5%以上的要求,按照床位人员比,配置中医技术人员。大力推动西医病房约请中医会诊工作,提高综合医院中医药服务水平。二是加强乡镇卫生院中医科、中药房建设,加强村卫生所(室)中医药服务能力建设。要研究制定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中医药服务的优惠补偿政策,充分发挥中医药在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中的作用,引导农民选择运用中医药诊疗疾病。三是进一步加强社区中医药工作,在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建设中合理配置中医药人员、服务设施和药品,发挥中医药在社区预防、保健、医疗、康复、计划生育和健康教育等方面的作用。切实抓好中医药特色社区卫生服务示范区创建工作,总结创建有中医药特色社区卫生服务示范区建设经验,并加以推广。

(九)加强中医药技术创新。中医药是一个伟大的宝库,应当认真做好挖掘和研究工作,不断深化理论创新和技术创新。第一,要认真贯彻落实《中医药创新发展纲要(2006—2020年)》,在全市建立起中医药科研组织体系和奖励机制,认真挖掘、开发、凝炼中医药科研项目,通过独立研究、联合研究、专家指导研究等多种形式,组织开展科研工作,力争取得一批科研成果。第二,要结合中医临床需要,不断创新中医药服务方式,加强院内制剂研发,特别是要加强适用中药剂型制作工艺的创新,扩大粗细散剂、水蜜丸剂、膏酊贴剂等经济、适用、方便的中药剂型的供给,方便群众用药,提高中药利用率。第三,要积极推广院内协定处方的使用,研究定型一批具有独立知识产权、疗效突出、使用方便的成方、验方及其制剂。第四,充分发挥中医药工作者学会、协会的作用,广泛组织开展学术研讨、学术交流活动,加强广大中医药工作者之间的知识交流、信息沟通、相互启发、相互指导,促进中医药技术水平的提高。

(十)营造浓厚的中医发展氛围。营造全社会关心中医、支持中医、热爱中医的氛围,是促进中医药发展的重要措施之一。一是加大宣传中医药工作的力度,经常组织开展送中医药下基层、进社区、进家庭活动,宣传中医药的独特作用,让广大群众正确认识中医药。二是加强医院内部特别是中医医院中医药文化建设,要通过张贴历代中医名人像和中医格言,开展中医特色服务宣传推介,制造温馨怡人的药艾气味,以及深入开展“中医学经典,西医学中医”活动,使群众在医院内感受到浓厚的中医药文化氛围。三是要大力开展“市级名中医”和“乡村名中医”评选、命名工作,对评选命名的名中医,要加大宣传力度,并给予适当优待措施,让广大中医药工作者有钻研、向上的精神动力,在社会群众中营造中医药服务“追星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