巫妖能不能触发冰杖:太平洋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06 05:27:32
太平洋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跳转到: 导航, 搜索關於2010年HBO影集,詳見「太平洋 (電視劇)」。

太平洋(拉丁文原文為Mare Pacificum,意為「平靜的海洋」,由葡萄牙航海家麥哲倫命名),是地球上五大洋中面積最大的洋,面積1億5,555萬7千平方公里[1],而在南冰洋成立前,原面積1億8,130萬平方公里[2],它從北極一直延伸至南極,其西面為亞洲、大洋洲,東面為美洲,覆蓋著地球約46%的水面及約32%的總面積,比地球上所有陸地面積加起來還要大[3] 。赤道將太平洋分為北太平洋南太平洋。北面連接白令海峽,南面則以南緯60度為界,與南冰洋相連。

目錄

[隐藏]
  • 1 海水性質
  • 2 地貌
  • 3 陸地
  • 4 歷史與經濟
  • 5 周邊國家與地區
  • 6 緣海
    • 6.1 亞洲
    • 6.2 澳洲
  • 7 海峽
  • 8 島嶼
  • 9 環境問題
  • 10 主要港口與海港
    • 10.1 亞洲
    • 10.2 北美洲
    • 10.3 中南美洲
    • 10.4 大洋洲
  • 11 重要戰役
  • 12 參見
  • 13 參考資料
  • 14 其它資料
  • 15 外部連結

[编辑] 海水性質

從國際太空站看太平洋上的日落。積雨雲如鐵砧般的雲頂清晰可見。

太平洋水溫隨緯度而異,在極地附近接近冰點,在赤道則大約為25至30°C(84°F)左右。海水的含鹽量則在中緯度較高:靠近赤道的水全年雨量充足,靠近極地則因寒冷而少蒸發,以致這兩處的含鹽量較低。整體來說,太平洋的海水要比大西洋的溫暖。 在北半球,太平洋表面海水主要以順時針方向流動(北太平洋渦漩),在南半球則以反時針方向流動。北赤道洋流沿北緯15度,受信風帶動向西推進,到達菲律賓附近轉向北方,與日本洋流(又稱黑潮)會合。

在大約北緯45度,黑潮分成兩支。往南的一支重返北赤道洋流。另一支往北形成阿留申洋流,接近北美洲時推動白令海峽反時針方向的水流,往南成為寒冷緩慢的加利福尼亞洋流。

南赤道洋流沿赤道往西流動,在新幾內亞往東南一轉,在大約南緯50度完全轉往正東方向。洋流在這段自西沿南太平洋流動,是為南極繞極環流一段。到達智利海岸時,洋流分成兩支:一支經合恩角流進大西洋,另一支向北成為秘魯洋流。

[编辑] 地貌

太平洋被周圍許多的火山和海溝以環形圍住。

安山岩線(The andesite line)是太平洋地貌中最重要的分界線,將中部太平洋盆地較深層的火成鎂鐵岩及大陸邊沿的半沉降火成長英岩分隔開來。安山岩線沿加里福尼亞州西端島嶼、阿留申群島南端、堪察加半島東端、千島群島、日本群島、馬里亞納群島、索羅門群島,直達紐西蘭;亦向東北伸延至安第斯山脈西端、南美洲及墨西哥,再折返加州。印尼、菲律賓、日本、新幾內亞、紐西蘭等澳洲大陸及亞洲大陸的東部延伸地區全在安山岩線以外。

[编辑] 陸地

完全處於太平洋海域內的最大陸地是新幾內亞島——也是世界第二大島嶼。太平洋上幾乎所有較小的島嶼都位於北緯30度及南緯30度之間,由東南亞延伸至復活節島;其餘的太平洋海域差不多都全被水覆蓋著。

連接夏威夷、復活節島和紐西蘭而成的玻里尼西亞大三角包圍了不少島嶼,它們分別是庫克群島、馬克薩斯群島、薩摩亞群島、社會群島、托克勞群島、湯加群島、土阿莫土群島、吐瓦魯群島和瓦利斯和富圖納群島。

赤道以北及國際日期變更線以西有許多密克羅尼西亞的小島,當中包括加羅林群島、馬紹爾群島和馬里亞納群島。

在太平洋的西南角則有由新幾內亞為首的美拉尼西亞。其他美拉尼西亞的重要群島還有俾斯麥群島、斐濟群島、新喀里多尼亞島、索羅門群島和新赫布里底群島等。

太平洋的島嶼一共分成四個類型:陸邊島、海島、珊瑚礁和uplifted coral platforms。陸邊島位於安山岩線以外,包括紐西蘭的紐幾內亞島和菲律賓群島。這些島和附近的大陸相連。海島是由火山作用形成的火山島,很多還是活火山,如布干維爾島、夏威夷島和索羅門群島。

[编辑] 歷史與經濟

奧特利烏斯於1589年繪製的地圖Maris Pacifici。大概是第一張印有太平洋的印刷地圖。

在史前時期太平洋地區發生過多次重要遷徙,最顯著的一次是南島語人(更明確地應是玻里尼西亞人)從亞洲海邊遷至大溪地,然後到達夏威夷和紐西蘭,後來還到了復活節島。

歐洲人於十六世紀早期見到了太平洋,最早的是曾橫渡巴拿馬海峽的西班牙航海家巴爾沃亞(Vasco Nú?ez de Balboa)(1513年)及以後在環球航行中橫渡太平洋的麥哲倫(1519年-1522年)。

太平洋之名稱起源自拉丁文「Mare Pacificum」,意為「平靜的海洋」,是由一名受雇於西班牙的葡萄牙航海家--麥哲倫命名。麥哲倫於1520年10月,率領5艘船從大西洋找到了一個西南出口(此後稱為麥哲倫海峽)向西航行,經過38天的驚濤駭浪後到達一個平靜的洋面,他因稱之為太平洋。

[编辑] 周邊國家與地區

  • 美屬薩摩亞
  • 澳大利亞
  • 汶萊
  • 柬埔寨
  • 加拿大
  • 智利
  • 中華人民共和國
  • 哥倫比亞
  • 庫克群島
  • 哥斯大黎加
  • 東帝汶
  • 薩爾瓦多
  • 厄瓜多
  • 斐濟
  • 法屬玻利尼西亞
  • 關島
  • 瓜地馬拉
  • 宏都拉斯
  • 香港
  • 印尼
  • 日本
  • 吉里巴斯
  • 朝鮮
  • 南韓
  • 澳門
  • 馬來西亞
  • 馬紹爾群島
  • 墨西哥
  • 密克羅尼西亞聯邦
  • 諾魯
  • 新喀里多尼亞
  • 紐西蘭
  • 尼加拉瓜
  • 紐埃
  • 北馬里亞納羣島
  • 帛琉
  • 巴拿馬
  • 巴布亞紐幾內亞
  • 秘魯
  • 菲律賓
  • 皮特凱恩群島
  • 俄羅斯
  • 薩摩亞
  • 新加坡
  • 索羅門群島
  • 中華民國
  • 泰國
  • 托克勞
  • 東加
  • 吐瓦魯
  • 美國
  • 萬那杜
  • 越南
  • 瓦利斯和富圖納群島

[编辑] 緣海

[编辑] 亞洲

南中國海,日本海,東海,菲律賓海,黃海

[编辑] 澳洲

珊瑚海

[编辑] 海峽

白令海峽,津輕海峽,台灣海峽,巴士海峽,馬六甲海峽,托雷斯海峽,巴斯海峽,福沃海峽,麥哲倫海峽,德雷克海峽

[编辑] 島嶼

查 · · 編太平洋島嶼主要島嶼北太平洋庫頁島 | 千島群島(含俄控南千島群島) | 阿留申群島 | 溫哥華島 | 夏洛特皇后群島 | 雷維利亞希赫多群島西太平洋濟州島 | 台灣島嶼 | 崇明島 | 舟山群島 | 香港島嶼 | 海南島 | 釣魚台列嶼馬來群島大巽他群島加里曼丹島 | 蘇門答臘島 | 新加坡島 | 蘇拉威西島 | 爪哇島 | 馬都拉島 | 邦加島 | 廖內群島 | 納土納群島小巽他群島巴厘島 | 弗洛勒斯島 | 帝汶島菲律賓群島呂宋島 | 維薩亞斯群島 | 民答那峨島摩鹿加群島斯蘭島 | 班達群島南太平洋紐幾內亞島(伊里安島) | 紐西蘭群島(南島 · 北島) | 馬里亞納群島 | 塔斯馬尼亞島 | 查塔姆群島 | 復活節島 | 科隆群島 | 火地群島 | 彼得一世島 | 亞歷山大一世島玻里尼西亞島群夏威夷群島 | 中途島(美) | 威克島(美) | 埃利斯群島(屬吐瓦魯) | 東加群島 | 社會群島(法屬玻里尼西亞) | 土布艾群島(屬法屬玻里尼西亞) | 土阿莫土群島(屬法屬玻里尼西亞) | 馬克薩斯群島(法屬玻里尼西亞) | 紐埃島(紐西蘭) | 薩摩亞群島(分屬薩摩亞和美屬薩摩亞) | 托克勞群島(紐西蘭) | 庫克群島 | 萊恩群島(屬吉里巴斯) | 鳳凰城群島(屬吉里巴斯) | 強斯頓環礁 | 瓦利斯群島(法) | 富圖納群島(法) | 皮特凱恩群島(英)美拉尼西亞島群俾斯麥群島(屬巴新) | 索羅門群島 | 聖克魯斯群島(屬索羅門群島) | 新赫布里底群島(即萬那杜) | 新喀里多尼亞島(法) | 斐濟群島密克羅尼西亞島群馬里亞納群島(分屬北馬里亞納和關島) | 加羅林群島(分屬帛琉和密克羅尼西亞聯邦)南中國海諸島東沙群島(中華民國控) | 西沙群島(中華人民共和國控) | 中沙群島(無人) | 南沙群島(中華民國、中華人民共和國、越、菲、馬分控)日本列島本州島 | 四國島 | 九州島 | 北海道島 | 對馬島 | 隱岐群島 | 伊豆群島 | 淡路島 | 佐渡島 | 小笠原群島 | 南鳥島 | 琉球群島



[编辑] 環境問題

海洋污染指的是向海洋排放有害化學品或粒子。最大的凶手是流進海洋的河流,它們帶著許多被用作肥料的化學物質,還有家畜和人類的廢物。大量耗氧化合物導致生物缺氧以及形成死區

[编辑] 主要港口與海港

[编辑] 亞洲

  • 俄羅斯 海參崴
  • 日本 神戶
  • 日本 札幌
  • 日本 橫濱
  • 日本 廣島
  • 日本 吳市
  • 南韓 釜山
  • 南韓 仁川
  • 中國大陸 大連
  • 中國大陸 青島
  • 中國大陸 上海
  • 中國大陸 寧波
  • 中國大陸 舟山
  • 中國大陸 溫州
  • 中國大陸 福州
  • 中國大陸 廈門
  • 中國大陸 深圳
  • 中國大陸 廣州
  • 中國大陸 海口
  • 中國大陸 汕頭
  • 中國大陸 三亞
  • 中國大陸 天津
  • 中國大陸 煙台
  • 中國大陸 樂亭
  • 中國大陸 秦皇島
  • 中國大陸 營口
  • 中國大陸 丹東
  • 中國大陸 連雲港
  • 香港
  • 澳門
  • 台灣 台北
  • 台灣 高雄
  • 台灣 基隆
  • 台灣 台中
  • 台灣 宜蘭
  • 台灣 花蓮
  • 台灣 台南
  • 北韓 清津
  • 北韓 南浦
  • 泰國 曼谷
  • 泰國 蘭加鎊
  • 泰國 宋卡
  • 菲律賓 馬尼拉
  • 菲律賓 布特加斯
  • 菲律賓 宿霧市
  • 新加坡

[编辑] 北美洲

  • 美國 安克拉治
  • 美國 檀香山
  • 美國 長灘
  • 美國 洛杉磯
  • 美國 波特蘭
  • 美國 奧克蘭
  • 美國 聖地牙哥
  • 美國 舊金山
  • 美國 西雅圖
  • 加拿大 基蒂馬特
  • 加拿大 魯珀特王子
  • 加拿大 溫哥華
  • 加拿大 維多利亞

[编辑] 中南美洲

  • 墨西哥 聖路卡斯
  • 墨西哥 阿卡普爾科
  • 墨西哥 恩塞納達
  • 墨西哥 拉巴斯
  • 墨西哥 曼薩尼尤
  • 墨西哥 巴亞爾塔港
  • 墨西哥 蒂華納
  • 智利 安托法加斯塔
  • 智利 阿里卡
  • 智利 伊基克
  • 智利 蒙特港
  • 智利 聖安東尼奧
  • 智利 塔爾卡瓦諾
  • 智利 瓦爾帕萊索
  • 哥倫比亞 布埃納文圖拉
  • 秘魯 卡亞俄
  • 厄瓜多 瓜亞基爾
  • 巴拿馬 巴拿馬市

[编辑] 大洋洲

  • 澳大利亞 雪梨
  • 澳大利亞 墨爾本
  • 澳大利亞 布里斯班
  • 紐西蘭 奧克蘭

[编辑] 重要戰役

  • 第二次世界大戰
    • 太平洋戰爭
      • 珍珠港事件
      • 珊瑚海海戰
      • 中途島海戰
      • 菲律賓海戰
      • 雷伊泰灣海戰

[编辑] 參見

垂斯特號深潛艇,攝於1960年1月23日在馬里亞納海溝的潛航前。
  • 大洋洲

[编辑] 參考資料

  1. ^ The World Factbook-Pacific Ocean,美國中央情報局世界概況-太平洋
  2. ^ 劍橋百科-太平洋,2005年
  3. ^ "Pacific Ocean". Britannica Concise. 2006. Chicago: Encyclop?dia Britannica, Inc.

[编辑] 其它資料

  • Barkley, Richard A.. Oceanographic Atlas of the Pacific Ocean. Honolulu: University of Hawaii Press. 1968.
  • Blue Horizons: Paradise Isles of the Pacific. Washington, D.C.: National Geographic Society. 1985. ISBN 0-87044-544-8.
  • Cameron, Ian. Lost Paradise: The Exploration of the Pacific. Topsfield, Mass.: Salem House. 1987. ISBN 0-88162-275-3.
  • Couper, A. D. (ed.). Development and Social Change in the Pacific Islands. London: Routledge. 1989. ISBN 0-415-00917-0.
  • Gilbert, John. Charting the Vast Pacific. London: Aldus. 1971. ISBN 0-490-00226-9.
  • Lower, J. Arthur. Ocean of Destiny: A Concise History of the North Pacific, 1500-1978. Vancouver: University of British Columbia Press. 1978. ISBN 0-7748-0101-8.
  • Napier, W.; Gilbert, J., and Holland, J.. Pacific Voyages. Garden City, N.Y.: Doubleday. 1973. ISBN 0-385-04335-X.
  • Oliver, Douglas L.. The Pacific Islands. 3rd ed.. Honolulu: University of Hawaii Press. 1989. ISBN 0-8248-1233-6.
  • Ridgell, Reilly. Pacific Nations and Territories: The Islands of Micronesia, Melanesia, and Polynesia. 2nd ed.. Honolulu: Bess Press. 1988. ISBN 0-935848-50-9.
  • Soule, Gardner. The Greatest Depths: Probing the Seas to 20,000 Feet and Below. Philadelphia: Macrae Smith. 1970. ISBN 0-8255-8350-0.
  • Spate, O. H. K.. Paradise Found and Lost. Minneapolis: University of Minnesota Press. 1988. ISBN 0-8166-1715-5.
  • Terrell, John. Prehistory in the Pacific Islands: A Study of Variation in Language, Customs, and Human Biology.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86. ISBN 0-521-30604-3.
  • 國立編譯館.王曾才. 西洋近世史. 正中書局. 2006.

[编辑] 外部連結

相關的維基共享資源:
太平洋
  • LA Times special Altered Oceans
  • 海洋每日圖片,來自世界海洋地理研究所
  • EPIC Pacific Ocean Data Collection 在線海洋觀察數據
  • NOAA In-situ Ocean Data Viewer 海洋研究地圖等
  • NOAA Ocean Surface Current Analyses - Realtime (OSCAR) 准實時太平洋表面衛星檢測數據
  • NOAA PMEL Argo profiling floats 實時太平洋數據


显示▼隐藏▲查 · · 編世界分區非洲北部 · 撒哈拉以南 (中部 · 南部 · 西部 · 東部)大洋洲澳大拉西亞 (澳洲) · 美拉尼西亞 · 密克羅尼西亞群島 · 玻里尼西亞美洲北美洲 (北美 · 中美 · 中美洲 · 加勒比地區) · 南美洲 (南部 · 北部 · 西部) · 盎格魯美洲 · 拉丁美洲極地北極地區 · 南極地區亞洲中亞 · 東亞 (東北亞) · 北亞 · 東南亞 · 南亞 (印度次大陸) · 西亞 (中東)世界洋 · 北冰洋 · 大西洋 · 印度洋 · 太平洋 · 南冰洋歐洲中歐 · 東歐 · 北歐 · 東南歐 · 南歐 · 西歐海洋列表有關 洲

来自“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E5%A4%AA%E5%B9%B3%E6%B4%8B&oldid=18352167” 3个分类:
  • 海洋
  • 太平洋
  • 世界之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