赛尔号圣战瑞尔斯图片:难忘鄂尔多斯 1087名南京知青插队内蒙古大草原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01 09:00:30
难忘鄂尔多斯 1087名南京知青插队内蒙古大草原 news.longhoo.net  2008-10-21 9:47:12 推荐 评论 【 字号: 大 中 小 】

  【龙虎网报道】写在前面:40年前的今天,南京市10多所中学的1087名中学生,怀揣着憧憬,带有浓郁的理想主义色彩,告别了父母兄弟,告别了亲朋好友,告别了城市生活,在南京下关火车站,毅然登上了北上的列车,前往内蒙古鄂尔多斯。他们此行是要去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到牧区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

  在那片广袤的土地上,广大南京知青,通过锻炼与奋斗,领悟了人生的艰辛,养成了吃苦耐劳的品格,更与善良热情的牧民们结下了一生不解之缘。

  40年后,当年的知青,绝大多数已返回了南京,但他们难忘内蒙古的草原、内蒙古的山山水水、内蒙古好客的牧民。不久前,当他们再次踏上鄂尔多斯的那片大草原时,他们带去了对第二故乡最美好的祝愿……

  1087名学生主动要求插队大草原

  1968年,虽然很多学校开始复课,然而当时高校停招,工矿企业停止招工,即将毕业的高中生与初中生面临着该往何处去的问题,大家都对前途一片迷茫。

  这年8月上旬,南京九中部分学生被《人民日报》刊载的一篇介绍北京知青李萍萍奔赴内蒙古锡林郭勒大草原插队落户事迹的文章感染,他们决定:“到农村去,到边疆去,到最艰苦的地方去开创自己的新天地。”

  他们起草了一份决心书,申请到内蒙古插队落户。当时有12位同学在决心书上签下了自己的名字。

  第二天,决心书被张贴在学校大门口。

  “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这一首古老民歌,歌咏了北国草原壮丽富饶的风光,同时也深深打动了很多同学。很快,决心书得到了九中数百名学生的积极响应。这份决心书被抄写了7份,分别寄往内蒙古自治区革委会和苏尼特左旗、苏尼特右旗、阿拉善左旗、阿拉善右旗、鄂托克旗、乌审旗革委会。

  令学生们惊喜的是,没多久,鄂托克旗革委会发来电报,对南京应届毕业生愿来牧区安家落户,表示热烈欢迎。这一消息很快在南京城内各中学传开,学生们踊跃报名,一时报名人数达万人。学生们又向内蒙古方面打报告要求增加名额,得到的回复是同意接纳1000名南京知青,到内蒙古鄂尔多斯市(当时称伊克昭盟)的下属各公社。

  怀着远大理想投身艰苦牧区

  1968年10月21日,一列从南京至内蒙古海渤湾市(现乌海市)的火车停靠南京站。据当年知青赵晓文介绍,当天南京各所中学的知青,背着行李,怀着对大草原的向往,一路上唱着歌徒步前往火车站。火车站站台上,红旗飘扬,锣鼓喧天,人头攒动。

  内蒙古与南京有着2000多公里的距离,由于报名插队的学生都抱有扎根边疆的信念,送行的人们与知青紧紧相拥,难分难舍。

  火车拉响了汽笛,开始缓缓启动。顿时,车上车下哭声一片,车下送行的亲人拼命跟着火车跑,不少送行同学还爬到停着的列车顶上,跟着启动的火车跑,一边跑一边挥手,一直跑出去很远。

  据知青刘家华介绍,虽然说只有1000人的名额,但真正上火车的人远不止这么多。当时火车座位下、行李架上,就连厕所里都挤满了人,有很多没报上名的学生,偷偷混上了火车,这些人中有高中生、初中生甚至小学生。但这一情况很快被发现,列车到了徐州站,很多没有批准证的人被劝下了火车,又被送回到南京。但就是这样,到达鄂尔多斯的知青还是超了员,最终达1087名。

  经过两天三夜的行程,这趟列车抵达海渤湾市。

  一下火车,很多知青都愣住了,眼前一片荒漠,路边上只有几棵光秃秃的小树,这难道就是“风吹草低见牛羊”的大草原?据知青周怀英说,巨大的反差让一部分知青情绪低落,但好在来的都是年轻人,都有远大的理想,“我们就是来吃苦的,不是来享福的,既然当地牧民能生活下来,我们也能!”很快,知青们就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到这个新环境之中。当年,1087名南京知青被分配在鄂尔多斯市下属的鄂托克旗、鄂托克前旗、乌审旗3个旗所属的29个大队。

  知青们也很快就投入到兴修水利、挖防空洞等艰苦劳动中。他们的人生也从此翻开崭新的一页。

  艰苦岁月磨炼了南京知青

  据目前仍留在鄂托克旗的知青王强回忆,知青刚到鄂托克旗时,条件十分艰苦。他被分在当地最贫困的一户人家帮助牧羊,不管是春夏秋冬还是刮风下雨,他揣着干粮,每天都要将羊群赶到7公里外的山坡吃草、饮水,在草原上一待就是一天。更让人受不了的是放羊时的寂寞,一望无际的大草原上,除了羊,一个人影都看不到,一天也说不到一句话,长年累月,逼得人要发疯。

  草原的寒冷让生活在南方的知青们措手不及。在户外劳动,知青们常常被冻得浑身麻木,下肢甚至失去知觉。有一次,知青赵秀琴因为过度寒冷,先是不停地流泪,后来又不停发出笑声,可她自己却浑然不觉。有着丰富经验的牧民看到后赶紧给她套上羊皮裤。牧民说,被冻哭问题不大,可如果被冻得傻笑就很危险了。

  草原的工作是艰苦的。南京知青赵晓文,在南京时就习武,臂力过人,被内蒙古牧民称为草原大力士。他在内蒙古插队期间,什么苦活都干过。他前后干了25种工作,放羊、盖房、背盐、招羊绒等等。其中最苦的要属到盐湖背盐。那是在草原一场大雨过后,第二天,盐湖在太阳的暴晒下,会结起白白的一层湖盐,人们要踩着过腰深的淤泥,走到百米外的湖中心将盐背到岸边,一袋盐有100多斤重。“人在淤泥中行走已是非常艰难,因此,每背上一袋盐都累得快要虚脱了。”每当想起背盐时的情景,赵晓文到现在都感到后怕。

  1087名知青在内蒙古插队时,每一个人都经历了磨难,甚至有人献出了自己的生命。对于这段人生历练,知青们都说,那时虽吃了很多苦,但内蒙古大草原锻炼了他们,磨炼了他们的意志,教会了他们如何生存。“我们是自愿到草原的,在草原的经历是所有知青一生中最宝贵的财富。”知青们对记者说。

  草原人的胸怀感动了南京知青

  内蒙古牧民对南京知青都非常照顾。当时牧民们的生活都不是太好,但只要知青来到牧民家,他们都会把自家最好的食物拿出来。

  1976年,知青孙国光和李玉春夫妇生了一对双胞胎。孩子降生后,孙国光因为工作繁忙远在鄂尔多斯市,李玉春因为长期营养不良,没有乳汁,两个嗷嗷待哺的男婴经常饿得大哭。就在这时,一位蒙古族妇女米德格玛主动来到他们家,用自己的乳汁给两个孩子喂奶。这一喂就是两个月。而事后孙国光夫妇才得知,为了给他们的孩子喂奶,米德格玛给自己仅4个月大的孩子强行断了奶,让孩子改喝小米糊糊。

  孙国光说:“牧民的善良让我们一家深为感动。除了米德格玛让我们一辈子难忘,我们同样对其他牧民心存感激。那时,我们家里没钱买煤,常常一大早偷偷到公社食堂外搞点煤回家烧。在那个年代,偷煤是要受到严厉批评的,而当时有不少牧民都知道这事,但他们没有一个人举报我们。”

  知青倪志疆说,他最难忘的是过年。当时知青们在草原远离家人,十分孤单。所以每到过年,从年三十晚一直到正月十五,知青们都被热情的牧民请到家里吃饭,有时一顿饭要分在两三家吃,家家都拿出最丰盛的食物招待,知青们吃完了,牧民们还争着往知青宿舍送年糕,送饺子。在内蒙古的那些年,他们知青过年都是在牧民家里过的。

  内蒙古牧民对南京知青的关心照顾,让每位知青都终身难忘,就是40年后,提起当年的那段情感,知青们都会说,内蒙古的阿爸、阿妈把他们当成了自己的孩子。在今年9月15日,南京知青到鄂尔多斯“省亲”时,乌审旗一位牧民还给知青准备了红包。当地一位村干部甚至对“省亲”的知青说,“当年条件不好,让你们受苦了。”

  “南京知青是鄂尔多斯最受欢迎的人”

  南京知青在鄂尔多斯市有100多人从事教育工作,六七十人从事医疗卫生工作,还有更多人投入到当地的建设发展中,有的在煤矿、采石厂、铁路,有的在当地政府工作。南京知青给草原带去了活力和文明,也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牧民们的生活。

  每天早上,南京知青刷牙时都会引来一大群牧民围观。在南京知青到来之前,草原上的牧民从来没有刷牙的习惯,也很少洗澡。在南京知青的影响下,牧民跟着知青们学会了刷牙、洗澡,养成了良好的卫生习惯。

  除了生活上的影响,南京知青给牧民们最大的影响莫过于文化教育方面。来到草原的南京知青经过层层筛选,都是南京各个学校里的学习尖子,他们中的部分人被分配在鄂尔多斯市的各个学校,成为当地教育界的骨干,他们用勤劳和汗水,为鄂尔多斯市培养了一批蒙古族人才。

  南京知青吴宁川曾担任鄂托克旗额尔和图公社白音布拉格大队“乌兰牧骑”(草原红色轻骑宣传队)队长,这支马背上的宣传队中,成员很多是南京知青,他们将文艺作品送到了牧民的家门口。在当时文化艺术生活匮乏的年代,这样一支宣传队受到牧民热烈欢迎,如今活跃在歌坛被称为“草原歌王”的腾格尔,正是受到这支宣传队的影响。据腾格尔说,当时他最大的理想就是能像吴宁川和自己姐姐一样成为乌兰牧骑队员。可以说,是南京知青引领腾格尔走进音乐的殿堂。

  鄂尔多斯市副市长曹至琛说,鄂尔多斯人民对南京知青非常感谢,知青们不仅把自己的青春献给了草原,而且培养了一大批人才,如今在鄂尔多斯很多单位领导都是南京知青的学生。所以南京知青是鄂尔多斯最受欢迎的人,南京知青重返鄂尔多斯“省亲”,鄂尔多斯市理应用最高规格的礼仪来欢迎他们。

  南京知青离开牧区建设新内蒙

  1970年,随着大招工的开展,南京知青开始逐步向内蒙古旗里、盟里,乌海、包头、呼和浩特转移,他们有的进了矿山、铁路局,有的到了行政部门,有的考上了大中专院校,经过在牧区的插队锻炼,这些知青在新的工作岗位上发挥出巨大作用。

  1971年,南京知青常福林和另外7名知青被招到鄂托克旗钢铁厂。当时迎接他们的厂长说,厂里第一批职工是半年前才到这里的,目前钢铁厂只有30多人,住在3间工棚里。之所以要招南京知青来,主要考虑到厂里需要有文化的技术人员。

  常福林等8名知青就是在这片荒地上,从烧砖窑开始,白手起家搭建钢铁厂。一直到第二年的9月,钢铁厂终于炼出了鄂尔多斯第一炉钢铁,虽然只有几百公斤,但却让整个鄂尔多斯市沸腾了。

  1971年初冬,60名南京知青被分配到如今的鄂尔多斯羊绒集团。当时厂里的辅助车间、打包车间等,都需要工人们自己建。说是技术工人,其实知青们当了半年的泥瓦匠。好在知青们都能吃苦耐劳,这给了他们战胜困难的勇气。可以说,南京知青是中国第一代山羊绒工业的建设者。

  如今,这家羊绒集团已发展成为世界最大的羊绒加工厂,拥有总资产170亿元,员工2.2万多人,已是中国企业500强。南京知青为该集团的发展作出了贡献,当年的女知青张志目前还担任着该集团的执行总裁。

  1970年,南京70多名知青被分配到乌海市乌达矿务局,成为煤矿一线的采煤工。当地牧民形容挖煤工是“三块石头夹一块肉”,形象地说明了挖煤环境的危险。南京知青的加盟为该地区煤矿事业做出了很大的贡献,知青刘家华就用自己掌握的无线电知识,制造了信号指示盘,使井下设备运转情况通过电力载波信号传回地面,成为当地煤矿第一台安全报警装置。

  知青李涛一直没有返回南京,退休前任该矿务局总经济师,内部银行行长,是掌握煤矿经济命脉的掌门人;黄白茨矿于2003年政策性破产,南京知青焦鸿志临危受命担任矿长,第二年就扭亏为盈,使企业重新焕发青春,今年企业职工人均年收入将达5万元,他在担任矿长的4年里,共上交利税1.96亿元,使黄白茨矿成为神华集团西部的优秀煤炭企业。

  到了上世纪70年代中后期,只有很少的南京知青还留在牧区。到上世纪80年代中期,1087名南京知青有约600多人返回南京,余下的人中,有的已在当地安家落户,有的考上大学分到了外省,有的因工作调动离开了内蒙古,还有的出国生活。但这批当年的知青,在内蒙古的发展史上,必定会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