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兆星守卫是限定吗:中庸全文及注解三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30 03:34:49
第二十二章     尽性

【经原文】
唯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①;能尽其性,則能尽人之性②;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③;能尽物之性,则可以贊天地之化育④;可以贊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矣⑤。

【释字义】
①尽其性:充分发挥出本性(性体)的作用。
②人之性:众人各自有天赋的本性。
③物之性:动植物等万物各自有天赋的本性。
④贊天地之化育:赞,《古代汉语词典》:辅佐,辅助。化育,使动植物内部生机变化并培育。
⑤与天地参:参,《古代汉语词典》:参与,并立,通“三”,配合成三。传统文化称“天、地、人”为三才。
【释经义】
只有天下最真诚的人,才能充分发挥自己天赋的本性;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本性,就能够让众人充分发挥他们各自的本性;能充分发挥众人的本性,就能充分发挥万物的本性;能充分发挥万物的本性,就可以辅助天地化育万物,可以与天地相匹配,并立而为三了。

○天下最真诚的人就是圣人君子,具有高尚的德心德性德行,这也可以由普通庶人来实现,通过修持德道而成贤人,进而成就圣人。圣人的贡献之大可以与天地相比美。

                     
第二十三章     致曲

【经原文】
其次致曲①。曲能有诚,诚则形②,形则著③,著则明④,明则动⑤,动则变⑥,变则化⑦,唯天下至诚为能化。
【释字义】
①致曲:按照曲的规律。曲,隐曲、圆曲之义,与直相对。宇宙万物都是曲线形的,《易经·系传》说:“曲成万物而不遗”。
②诚则形:诚,蕴在内心。形,表露在外。

③著:明显,卓著。
④明:光辉,光明。
⑤明则动:光明是一种物质能量,有能量则能激发周围事物进入运动状态。
⑥动则变:凡运动的事物无一遗漏地处在一定层次的太极圈内,所以运动的事物都是易变的。
⑦变则化:凡事物的化生都在其内在的气机变化中完成。
【释经义】
其次是按照曲的规律处世做人。致曲也能达到真诚的境界,内心真诚必然表露在外,形成卓著的贤人风度,贤人德性卓著则一定心身光明,这种道光德能则能激发周围万物万事的运动,事物在运动中变易,变易使万物万事化生更新,唯有天下达到至高真诚境界的人才能完成这种化生,这就是致曲至诚之妙。

○老子《德道经》第67章:“曲则金”,应用“曲”字,赛黄金之宝贵。是讲处世做人的道理,必须符合自然之道,为人处世,外圆内方,巧妙地运用曲线方法,往往随机一转,就能转忧为喜,转凶为吉,能将事物处理得完全美好,这是做人的艺术。 “曲”又有“隐”的涵义,是太极之精粹,隐微之处,其机甚微,其成甚大。

                       
第二十四章     前知

【经原文】
至诚①之道,可以前知②。国家将兴,必有祯祥③;国家将亡,必有妖孽④。见乎蓍龟⑤,动乎四体⑥。祸福将至,善,必先知之;不善,必先知之。故至诚如神⑦。
【释字义】
①至诚之道:最诚实淳朴、心中无丝毫伪意存在,达到了融合于自然大道的境界。
②前知:在事件未发生之前就预先知晓该事件的始末情况。
③祯祥:吉祥的预兆。祯[zhen],吉祥。
④妖孽:古代物类反常的怪异现象,被认为预示不祥的征候。
⑤见乎蓍龟:见[xian],呈现。蓍[shi],一种草,古人用此筮吉凶。龟,动物,古人用以卜吉凶。
⑥动乎四体:至诚合道的人从自己身体运动中觉察出来。四体,即身体,泛指身心。
⑦神:即神明。至诚合道的人能明知事物在隐、显两个世界来龙去脉的因果关系,而常人不能见不能知,而感到奥妙。
【释经义】
当一个人的德性圆满达到至诚境界时,可以预先知道未来将要发生的事件的始末情况。国家即将兴盛,一定有吉祥的预兆;国家将要衰亡,一定有灾祸邪异出现。也可以用蓍龟进行卜筮的方法进行预测,已经达到至诚合道的上德之人可以从自己身心的变化运动中感知未来。祸福即将来临的时候,是福事必能预先知道,是祸事也必然能预先知道。因此至诚合道的人如同神明一般。

○圣人不出门,能知天下事;不必遥望天空,却能知天地运行规律,不必借助于易经卦爻和其他辅助工具,就能预知未来。在没有通信设施的古代能如此,是圣人至诚的结果。常人有私心杂念而不能融合于道,故常人不具备预知的能力。

                    
第二十五章     诚贵

【经原文】
诚者自成也①,而道自道也②。诚者物之終始③,不诚无物。是故君子诚之为贵。诚者,非自成己而已也④,所以成物也⑤。成己,仁也⑥;成物,知也。性之德也⑦,合外內之道也,故时措之宜也⑧。
【释字义】
①诚者自成:诚实淳朴者必然成就自己。
②道自道:而修持德道达到最高境界的人必然融合于大道。
③诚者物之終始:真诚修德的人以诚待万物万事始终如一。物,《说文》:万物也,牛为大物。此句中的“物”,泛指天下万事万物。古代民以食为重,引牛而耕,乃天地间万事万物的根本。物,主要指千万种动植物。
④ 自成己而已:仅成就自己就算完事了。已,终了。
⑤所以成物:以善心去慈爱、帮助、成就万物(动植物),以诚挚的心做好一切事情。 所以,理所当然地、顺理成章地。
⑥成己仁也:成己,从庶人起步修德道使自己成为贤人。仁也,是最大的善事啊。
⑦性之德也:性,对身内指心性,对身外指本人表现出来的秉性。德也,心性具有丰厚的德性,秉性符合德道的规范。
⑧时措之宜:随时行持,无不适宜。时,随时。措,行持。宜,适宜。
【释经义】
诚实淳朴者必然成就自己,而修持德道达到最高境界的人自然融合于大道。真诚修德的人以诚心待万物万事始终如一,心不诚,不仅得不到万物的回报,做事也难成功。因此,君子以真诚的心意为贵。真诚的人,并不是仅成就自己就算完事了,而是以善心去慈爱、帮助、成就万物(动植物);以诚挚的心做好一切事情。成就自己的大德,是大仁啊;成就万物万事,是大智慧啊。如果你的德心、德性、德行三者都符合要求了,那么你就内外都合道了,所以随时随地修心修性修德行而无不适宜。

○诚实就是“诚信实在”而没有疑惑和虚假,是五德当中的信德的体现,是一个人德福的根本,是一个人可能成就圣人的关键。修持德道的人,若抓住这一点,就是抓住了根本。

                   
第二十六章     厚德

【经原文】
故至诚无息①。不息则久,久則征②,征则悠远③,悠远则博厚,博厚则高明④。博厚,所以载物⑤也;高明,所以覆物也;悠久,所以成物也。博厚配地,高明配天,悠久无疆⑥。如此者,不见而章⑦,不动而变,无为而成。
天地之道⑧,可一言而尽也:其为物不贰⑨,则其生物不测。天地之道: 博也,厚也,高也,明也,悠也,久也。今夫天,斯昭昭之多,及其无穷也⑩,日月星辰系焉,万物覆焉。今夫地,一撮土之多⑾,及其广厚,载华岳而不重⑿,振河海而不泄,万物载焉。今夫山,一卷石之多⒀,及其广大,草木生之,禽兽居之,宝藏兴焉。今夫水,一勺之多,及其不测,黿鼉⒁、蛟龙⒂、魚鱉生焉,货财殖焉。
《诗》云:“維天之命,於穆不已⒃!”盖曰天之所以为天也。“於乎不显⒄!文王之德之純!”盖曰文王之所以为文也,純亦不已。
【释字义】
①无息:没有停息,没有间断。
②征:征验,效验。
③悠远:悠长久远。
④博厚则高明:博厚,慈善博爱、德性淳厚。高,人的整体德性素质处于高级的状态,非指显态空间高低尺寸。明,如日月的光明,此句中指德性光明。
⑤载物:象大地一样容纳和承载人类和动植万物。
⑥无疆:没有穷尽。
⑦不见而章:见[xian],显现。章,彰明显著。
⑧天地之道:也就是大道,参见《常清静经》:“老君曰:大道无形,生育天地;大道无情,运行日月;大道无名,长养万物。吾不知其名,强名曰道。”
⑨不贰:唯一,专一,坚定而不更改。
⑩今夫天,斯昭昭之多,及其无穷也:夫,语气词,用于句首,表示对某事物进行判断;斯,指示代词,此,这。昭,《说文》:日明也,从日。昭昭,譬如日月光明。及,介词,至,到。
⑾撮:用三个指头聚拢抓取。
⑿华岳:西岳华山。
⒀一卷石:一拳头大小的石头。卷[quan],《古代汉语词典》:通拳,喻微小。
⒁黿鼉:黿[yuan],背甲近圆形、暗绿色,又称绿团鱼。鼉[tuo],背面暗褐色,有六横列角质鳞,又称扬子鳄。
⒂蛟龙:地球上在远古世纪生活于深渊且能腾云驾雾的一种龙。
⒃“維天之命,於穆不已”:见《诗经·周颂·维天之命》。维,《古代汉语词典》:系,连结。穆,指天性清静,祥和,淳朴。不已,无穷,没有止境。维天之命:指文王德性秉承天道。
⒄於乎不显:在《诗经》中此句接续上句。有史文记载以来,凡大德高真之人,没有一个愿意显露自己的厚德和才华,都依据“善者贵乎隐,美者贵乎藏”的原则行善事。
【释经义】
所以至诚地修持德性的人是永不停顿的,永不停顿就会长久坚持下去,久而久之就会在自己的身心中产生效验而形成征候,有效验则能在时间上翻开道纪能知自己古史以来历世的情况,在空间上能通达天地间四海内外遥远的地方,通达悠远就能慈善博爱、德性淳厚,当达到慈善博爱德性淳厚的境界时,自己的心性就会处在高维空间的某一位置上,放射道光德能,光明四射朗照众生。博厚,就能象大地一样容纳和承载人类和动植万物;高明,就能光明朗照覆盖万物;博厚、高明持续悠久,也就能够帮助养育和成就动植万物。修持德道达到甚高境界的人,他的慈爱和德性淳厚可与大地相比拟,他的光明高照可与苍天相参比,且悠久而没有穷尽。达到这样境界的人,虽然不显现,但光明昭彰;虽然不动,但变化无穷;虽然放下主观意识处在无所作为的状态,但能成就一切善事。
天地的德性,可用一句话概括说明:天地专一地为人类和动植万物忠诚不二,则化生万物生命的妙理深奥莫测。天地的德性:渊博啊,淳厚啊,高大啊,光明啊,悠远啊,永久啊。现在看天,所见仅是日月光明这么多,扩展开来观察无边无际的宇宙,日月和无数星辰悬系在上面,世间万物全部被覆盖着。现在看地,从一小撮土之多开始,扩展开来观察广博深厚的大地,负载华山而不觉沉重,汇聚河海而不泄漏,世间万物都被大地负载着。现在看山,从一块小石头开始,扩展开来观察广阔高峻的山,花草树木丛生,飞禽走兽居住里面,金银宝藏从山上开发出来。现在看水,从一勺水开始,扩展开来观察深广难测的江湖海洋,黿鼉、蛟龙、魚鱉生活在里面,各种物产资财不断繁殖。
《诗经》说:“秉承天道之性,多么祥和淳朴!”这大概是说天之所以为天的道理吧。“淳德善美隐而不显,文王的德性多么清纯!”这大概是说文王之所以被尊称为“文”的道理吧,他纯洁无瑕,永无止境。

○对“征则久远”句的进一步解读:早在公元前300年,中国道家文化大成者、大哲学家——庄子(公元前369年——前286年)给出宇宙时空的概念:充实而没有处所曰宇,往古来今没有始末曰宙(《庄子·庚桑楚》)。就是四方上下充满物质(空间)而没有穷处称宇,自古经今往将来(时间)没有始末称宙。分析庄子宇宙概念有四点:(1)空间的无穷性;(2)时间的无穷性;(3)空间和物质的统一性,即不存在没有物质的空间,也不存在没有空间的物质(注意:这里的“物质”,既包括了显态物质,一百一十多种物质元素;也包括了隐态物质,即现代高能物理学家所谓的“反物质”,这种“反物质”就是中国道家前辈们在古代就已经发现的“炁”物质);(4)宇宙包含着空间和时间合二为一,时间总是伴随空间紧密相处在一起而不可分割。那个时代早已有了“阴阳太极图”理论,表明前辈们已经认识到宇宙空间及其万事万物总是处在内部阴阳对立统一相互转化、不停顿旋转运动状态中。这与现今的马克思主义辨证唯物论不谋而合。
《德道经》第58章:“以知古史,是为道纪。”即在静定中进入时间隧道,能够翻开古史的道纪,知晓自己久远的往昔不同年代生世的情况;《德道经》第10章:“不出户,以知天下;不规(窥视)于牖[you,窗],以知天道。其出弥远,其知弥少。”即在不出户的条件下,能从空间上通达天地、四海内外遥远的地方,并获得全部信息。古代的《山海经》是研究上古社会的重要文献,经中记载着南美洲和北美洲的情况,可能就是在不出户的状态下获得的。老子指出常人,走出越远,其知信息越少。

                     
第二十七章     圣道

【经原文】
大哉圣人之道!洋洋乎①!发育万物,峻极于天②,优优大哉③!礼仪三百④,威仪三千⑤,待其人而后行。故曰,苟不至德,至道不凝焉。故君子尊德性而道问学⑥,致广大而尽精微,极高明而道中庸⑦。溫故而知新,敦厚以崇礼。
是故居上不骄⑧,为下不倍⑨,国有道其言足以兴,国无道其默足以容。《诗》曰:“既明且哲⑩,以保其身。”此之谓与⑾?
【释字义】
①洋洋:广大,浩荡。
②峻极:高大到极点。
③优优:优,《古代汉语词典》:优柔宽和。优优,宽容柔和。
④礼仪:古时礼节的主要规则,又称经礼。
⑤威仪:古时典礼中的动作规范及待人接物的礼节,又称曲礼。
⑥凝:能凝聚而成。
⑦尊德性而道问学:尊德性,恭敬奉持德道规范。道问学,为求知弄懂“道”这门学问而勤奋钻研学习。
⑧居上不骄:居上,身居上位,指国君和高层次的官员。骄,骄慢。
⑨为下不倍:为下,身居下位,指在下位的官员和百姓。倍,《说文》:反也,违反,通“背”。
⑩既明且哲:见《诗经·大雅·烝民》。明,《说文》:照耀;象日月光明在照耀,这里指奉献自己的才华。哲,《说文》:知也,智也,能洞察是非。
⑾此之谓与:此文不就是说的这个意思吗?与,语助词,用于句末,表示疑问、感叹
或反诘。
【释经义】
伟大啊,圣人之道!广大浩荡!生养万物,与天一样崇高,宽容柔和广大无边!礼仪有三百条,威仪有三千条,有待众人学习并且实行。因此说,如果没有达到高层次德心德性德行,完美的道就不能凝聚而成。所以君子恭敬奉持德道规范,为求知弄懂“道”这门学问而勤奋学习,达到博知天地结构和万物生命原理而详尽到精细之处,明白道的原理达到穷尽的地步而时时处处不离中庸之行。在温习已经掌握的道学知识的同时,学习并进一步掌握更深层次的新知识,以敦厚朴实的态度从崇尚礼德起步以修满五德。
所以身居上位不骄慢,身居下位没有违叛的心态,国家政治清平时,其言语足以帮助兴盛国家,国家政局昏乱时,其博大胸怀足以沉默容纳。《诗经》说:“既为国家奉献自己的才华且能洞察是非,这样便能保护自身安全。”这句诗文不就是说的这个意思吗?

               
   第二十八章     同俗

【经原文】
子曰:“愚而好自用①,贱而好自专②,生乎今之世,反古之道③。如此者,灾及其身者也。”
非天子,不议礼④,不制度⑤,不考文⑥。今天下,车同轨,书同文,行同伦⑦。虽有其位,苟无其德,不敢作礼乐焉;虽有其德,苟无其位,亦不敢作礼乐焉。
子曰:“吾说夏礼⑧,杞不足征也⑨;吾学殷礼,有宋存焉⑩;吾学周礼⑾,今用之,吾从周。”
【释字义】
①自用:刚愎自用,只凭自己主观意识行事,拒绝旁人的正确建议。
②自专:独断专行。
③反古之道:恢复古时制度。反,《古代汉语词典》:通返,返回,恢复。
④议礼:议论礼仪,指修订礼仪。
⑤制度:创立法度。制,制订。
⑥考文:考核文字。
⑦今天下车同轨,书同文,行同伦:各地区的车子左右两轮之距都一样,叫车同轨;各地区的文字都相同,叫书同文;各地区待人处事遵守相同的道德规范,叫行同伦。
⑧吾说夏礼:吾说,我解说。夏礼,夏朝的礼制。夏朝,约公元前2205年—前1766年,由禹建立的。
⑨杞不足征:杞:国名,周平定天下之后,封夏禹的后代于杞国,故城在今河南省杞县。征,征验,证据。
⑩殷礼:殷朝的礼制。商朝从国王盘庚迁都至殷(今河南省安阳)直到商纣亡国,成为殷代,整个商朝也称殷商。
⑾宋:国名,商汤的后代,故城在今河南省商丘县南。
⑿周礼:周朝的礼制。是儒家企图恢复的理想的社会制度。
【释经义】
孔子说:“愚昧的人好自以为是,卑贱的人好独断专行,生于现在的时代,却要恢复古时的制度。这样一来,灾祸是一定会落到自己身上的。”
如果不是天子,就不要议定礼仪,不要创立法度,不要考核文字。现在天下,车轨统一,文字统一,伦理公德一样。虽有天子的地位,如果没有天子的德性,是不敢制定礼乐制度的;虽有天子的德性,如果没有天子的地位,也不敢制定礼乐制度呀。
孔子说:“我能解说夏朝的礼制,夏的后代只有一个杞国不足以证明。我学习殷商的礼制,现在还有殷商的后代宋国存在。我学习周朝的礼制,现在还通用着,我遵从周礼。”

○社会制度是管理人类社会的章程,是社会群体遵循的法规。因为社会发展的不同历史阶段有不同的经济基础,因而就有相对适应的社会制度,虽然有的时期,社会制度阻碍生产力的发展,但是会通过一些改革的方法调整或更新社会制度,并不断地加以完善。但总体来说,事物在发展,时代在前进,恢复古时的制度,对现今是不适用的,甚至是一种障碍,只可以从古时的制度找到有益的借鉴。
但是,优秀灿烂的中华传统道德文化,则与社会制度完全不同,以《老子·德道经》为代表的中华传统道学文化,揭示了宇宙的真理、生命的奥秘,在中国历史上一直产生过巨大影响,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是科学宝库。《德道经》蕴藏着人文科学、自然科学、生命科学,以及政治学、哲学、医学、伦理学、修真学、养生学、文学艺术、科学技术等广大领域的精华,表现出中华民族丰富而深刻的理论思维,是中华民族精神文化的渊源。凡在中华历史上许多闪烁着光辉灿烂的东西,都可以在《德道经》中找到理论根据;未来的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哲学以及社会制度的改革,仍然将离不开她的指导,中华传统道德文化永远不会过时。所以我们应该恭恭敬敬地继承下来,认真地学习推广应用,发扬光大。一个伟大悠久民族的文化史,存在少量的糟粕是可以理解的,只要留心剔除就可以了,但不可将大量宝贵的文化财富连同糟粕一起抛弃。

                          
第二十九章     君子

【经原文】
王天下有三重焉①,其寡过矣乎②!上焉者③,虽善无征④,无征不信,不信民弗从;下焉者,虽善不尊,不尊不信,不信民弗从。
故君子之道:本诸身⑤,征诸庶民,考诸三王而不缪⑥,建诸天地而不悖⑦,质诸鬼神而无疑,百世以俟圣人而不惑⑧。质诸鬼神而无疑,知天也;百世以俟圣人而不惑,知人也。是故君子动而世为天下道,行而世为天下法,言而世为天下则。远之则有望,近之则不厌。
《诗》曰:“在彼无恶,在此无射。庶几夙夜,以永終誉⑨。”君子未有不如此,而蚤有誉于天下者也⑩。
【释字义】
①王天下有三重焉:王,动词,统治天下。三重,三件重要的事,指上章言的议礼、制度、考文。统治天下能够做到三件重要的事。
②寡过:寡,少。过,过失,错误。
③上焉者:在上位的人,指执政者,个人或群体。
④虽善无征:虽然德厚心善但没有征验。征,征验,证据。
⑤本诸身:以自身诸多方面的德性修养为根本。本,修养德性为本。诸,众多,各方面,以下各句中的“诸”皆有此意。
⑥考诸三王而不繆:考察三王的诸多方面而没有谬误。三王,即夏、商、周三代君王。缪[miu],此处同谬。
⑦悖:悖[bei],违背,相抵触。
⑧百世以俟圣人而不惑:百世之后待到出世的圣人也没有疑惑。百世,指百世以后。俟[si],等待。不惑,不疑惑。
⑨“在彼无恶,在此无射。庶几夙夜,以永終誉”:见《诗经·周颂·振鹭》。恶[wu],厌恶。射[yi],妒忌,放肆不敬。庶几,几乎,差不多。夙[su],早晨。夙夜,早晨晚上。
⑩蚤:《古代汉语词典》:通早。
【释经义】
统治天下能做到“议礼、制度、考文”三件重要的事,就可以减少犯过错啊!处在上位的人,虽然德厚心善但是没有事实验证,人们就不会相信,人们不相信就不会遵从;处下位的人,虽然德厚心善却不在尊位上,不在尊位就不容易使人们相信,人们不相信就不会遵从。
所以君子秉承天道治理天下:要在多方面修养自身德性为根本,在各方面制定并实施关爱平民百姓的政策,从多方面考察夏商周三王德治社会的政策而不产生谬误,立于天地之间与天地相合而不违悖自然规律,问鬼神以验证而无可怀疑,待到百世以后出世的圣人也不怀有异意。问鬼神而无疑,这是君子知道天意啊;待到百世以后出世的圣人也无疑惑,这是君子了解人意啊。其中道理都是一样的。因此君子的言行举动世世代代成为天下的先导,君子的做事世世代代成为天下的楷模,君子的言论世世代代成为天下民众的法则。在远处人们仰望恭敬,在近处则不使人厌烦。
《诗经》说:“在那里没有人厌恶,在这里没有人不敬,几乎早晚都勤谨,美好声誉永远享。”君子没有不是如此的,所以能早早地在天下获得名望。

                      
第三十章     仲尼

【经原文】
仲尼祖述尧舜①,宪章②文武;上律天时③,下袭水土④。辟如天地之无不持载⑤,无不覆帱⑥;辟如四时之错行⑦,如日月之代明⑧。
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小德川流,大德敦化⑨,此天地之所以为大也。
【释字义】
①祖述:《古代汉语词典》:效法前人的行为或学说。
②宪章:宪,《古代汉语词典》:效法。章,规章,章程。
③律天时:遵从天时自然之运行。
④袭水土:符合水土的地理规律。袭,沿用,符合。
⑤辟如天地之无不持载:就像天地一样没有什么不能承载。
⑥覆帱:遮盖,掩盖。帱[dao], 《古代汉语词典》:覆盖。
⑦错行:错综运行。
⑧代明:交替照耀。代,更替。
⑨敦化:敦厚而生化。
【释经义】
仲尼继承了尧舜德道传统,效法周文王和武王的典章,上遵从天时运行的规律,下符合水土地理环境。就像天地没有什么东西不能承载,没有什么东西不能覆盖,就像四季错综运行,又如日月交替照耀。
万物一起生长而不相妨害,遵循各自的规律而不相违悖,小德如江河流淌,大德敦厚而化生万物,这就是天地之所以伟大的原因吧。

                       
第三十一章     圣人

【经原文】
唯天下至圣,为能聪明睿知①,足以有临也②;宽裕溫柔,足以有容也③;发強刚毅④,足以有执也⑤;齐庄中正⑥,足以有敬也;文理密察⑦,足以有別也⑧。
溥博渊泉⑨,而时出之。溥博如天,渊泉如渊。见⑩而民莫不敬,言而民莫不信,行而民莫不说⑾。是以声名洋溢乎中国,施及蛮貊⑿。舟车所至,人力所通,天之所覆,地之所载,日月所照,霜露所队⒀,凡有血气者,莫不尊亲,故曰配天。
【释字义】
①睿知:睿[rui],通达,思虑深广;知,通智。
②有临:居上而临下。临,《古代汉语词典》:降临,由上到下。
③有容:有博大的包容心。
④发強刚毅:发强,《易经·象》说:“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为修德进道发愤图强。刚,柔中有刚,原则性强。毅,《古代汉语词典》:勇敢,果断。刚毅,是道则进,见义勇为,为人排忧解难,拔苦扶危,不犹豫观望。
⑤有执:有管理能力。执,《古代汉语词典》:掌管,控制,施行。
⑥齐庄中正:齐,通斋,斋戒以清心身。庄,庄重。中,居中,适中。正,端正。
⑦文理密察:文理,文章论理。密,详细。察,明辨。
⑧有別:辨别。
⑨溥博渊泉:溥[pu],大,普遍。溥博,辽阔广大。渊,深。此句描述圣人的雄姿。
⑩见[xian]:显现,形象。
⑾说[yue]:通悦,喜悦,喜欢。
⑿蛮貊[mo]:古代野蛮的边远部族。泛指未开化的少数民族。
⒀队[zhui]:通坠,坠落。
【释经义】
天下唯有达到圣人境界的人,才能具有聪明睿智的才华,常以德道莅天下;性情宽厚温柔,对待一切人和事物都有博大的包容心;修德进道发愤图强,柔中有刚勇敢果断,对事业有极强的管理能力;心身清明端庄公正,总是受到众人的尊敬;文章论理精深细致,对是非正邪辨别清晰。
圣人的美德辽阔广大,象渊源深沉的泉水适时地流淌出来。辽阔广大象苍天,渊源深沉如深渊。圣人的形象民众没有不敬佩的,其言论民众没有不信从的,其一举一动民众没有不喜悦的。所以圣人美好的名声广泛流传在中国,并传播到边远的少数民族部落。车船能够行驶的地方,步行能够达到的地方,苍天覆盖的地方,大地负载的地方,日月照耀的地方,霜露降落的地方,凡是有血脉气息的生命,没有不尊敬亲近他的,所以圣人可与天地相比美。

                    
第三十二章     至诚

【经原文】
唯天下至诚,为能经纶天下之大经①,立天下之大本,知天地之化育②。夫焉有所倚③?肫肫其仁④!渊渊其渊⑤!浩浩其天⑥!苟不固聪明圣知达天德者⑦,其孰能知之?
【释字义】
①经纶天下之大经:经纶,丝绸纺织前纵线整理成的丝缕,引申为对国家的治理。经,纺织的纵线。大经,大政纲领。
②化育:化养万物。
③夫焉有所倚:夫,句首语气词;焉,带有反问的语气词。倚,靠着,依仗。
④肫肫[zhunzhun]:诚挚恳切的形象。
⑤渊渊:既深且静。
⑥浩浩其天:心胸象无边无际的天空一样开阔坦荡。浩浩,壮阔盛大的样子。
⑦苟不固聪明圣知达天德者:固,本来,固有。天德,天赋德性。
【释经义】
只有天下最真诚的人,才能制定治理天下的法则,树立天下的根本,知道天地化育万物的道理。还能依靠些什么呢?真挚恳切的仁慈之心!渊博深沉的大智慧!心胸开阔坦荡的天道大公无私之德!如果不是本来就具备圣人般的聪明智慧和天赋德性的人,还有谁能明白“真诚”二字的重要道理呢?

                   
第三十三章     阴德

【经原文】
诗》曰:“衣锦尚絅①”,恶其文之著也②。故君子之道,暗然而日章③;小人之道,的然而日亡④。君子之道:淡而不厌,简而文⑤,溫而理⑥,知远之近,知风之自⑦,知微之显,可与入德矣⑧。
《诗》云:“潜虽伏矣,亦孔之昭!⑨”故君子內省不疚,无恶于志⑩。君子之所不可及者,其唯人之所不见乎!
《詩》云:“相在尔室,尚不愧于屋漏⑾。”故君子不动而敬,不言而信。
《诗》曰:“奏假无言,時靡有争⑿。”是故君子不赏而民劝⒀,不怒而民威于鈇鉞⒁。
《诗》曰:“不显惟德⒂!百辟其刑之⒃。”是故君子笃恭而天下平。
《诗》云:“予怀明德⒄,不大声以色。”子曰:“声色之于以化民,末也。”
《诗》曰:“德輶如毛”⒅,毛犹有伦⒆。“上天之载⒇,无声无臭”,至矣!

【释字义】
①衣锦尚絅:见《诗经·卫风·硕人》。衣锦,色彩鲜艳的衣服。絅[jiong],通褧,用麻布制的罩衣。
②恶其文之著也:嫌那锦衣的文彩太显著。
③暗然:隐藏不露。
④的然:鲜明,显著。
⑤简而文:简,《说文》:用以书写的狭长竹片,引申为简单。文,《说文》:错画也,象交文,即交错刻画,以成花纹。
⑥溫而理:温,《古代汉语词典》:温柔宽厚。理,《说文》:治玉也,雕琢玉石。
⑦知风之自:风,《古代汉语词典》:流动着的空气,流传于世的道德、习俗,风尚。自,从。
⑧可与入德矣:与,《说文》:党与也(朋群,共举而与之)。可进入大德人群的行列。
⑨潜虽伏矣,亦孔之昭:见《诗经·小雅·正月》。潜,潜藏。伏,《古代汉语词典》:隐匿,隐蔽。孔,《说文》:通也,通达。昭,《诗经》作“炤”,即照字。照,《说文》:明也,盛明貌。与昭同音义。
⑩恶于志:由于历世往昔所犯下的罪过(过错)累及自己的心身,阻碍修德道的大志向。恶,《说文》:过也,罪过。恶于,这里含有“累及、劳累、有害于”的意思。志,《说文》:意也,意念(思想)有所去的地方为志。这里指修德道的大志向。
⑾相在尔室,尚不愧于屋漏:见《诗经·大雅·抑》。相,察看。屋漏,天窗处,指上天神明。
⑿奏假无言,時靡有争:见《诗经·商颂·烈祖》。奏假,祈祷。靡[mi],《古代汉语词典》:无。争,争论。
⒀不赏而民劝:不赏赐而百姓自然互相勉励为善。
⒁鈇鉞:鈇[fu],《古代汉语词典》:同斧,铁质。钺[yue],古代兵器,圆刃,其形类似斧子。鈇鉞,引申为刑罚。
⒂不显惟德:不显现的德,才是惟一真正的德。见《诗经·周颂·烈文》。
⒃百辟其刑之:辟,《古代汉语词典》:诸侯。百辟,众多诸侯国的国君。刑,《古代汉语词典》:通型,典范,效法。
⒄予怀明德:见《诗经·大雅·皇矣》,描述周文王德性。予,《说文》:推予也,举物给别人;赋予。怀,《说文》:念思也,不能忘怀的思念。明,《说文》:照也,日月为明。
⒅德輶如毛:见《诗经·大雅·烝民》篇,原文:“德輶如毛,民鲜克举之。”意为:德轻如鸿毛,却很少有人能举起它。德是“道”的表现形态,所以德也是隐态普遍存在的质元物质,称天德之炁,轻而细腻且不可见。輶[you],《说文》:轻车也。古代一种轻便车,引申为轻。
⒆毛犹有伦:毛在鸟身上如同人的伦辈一样,也是有次序的。犹,《古代汉语词典》:如同,好像。伦,辈也,从人,伦序。
⒇上天之载:见《诗经·大雅·文王》。天地承载万物之大德。上天指自然大道。
【释经义】
《诗经》说:“穿着华丽锦缎衣服,外面罩件麻布套袍。”这是嫌锦衣的文彩太显眼了。所以君子的德道深藏不露,但却日益昭彰;小人的德道,张扬显露却日益消亡。君子的德道:恬淡自然而不厌倦,一切从简而文采清秀,性格温柔宽厚而自我雕琢严细,知遥远目标必由近处起步,知流传于世的风尚习俗发生的来龙去脉,知细微的变化会导致明显事物的发生,掌握这些道理,就可以进入圣人等级的高尚德道境界。
《诗经》说:“鱼儿潜伏深水中,水清依然能看见。”所以君子常自我忏悔罪恶反省过错而心无内疚,化罪消业心底清明而不累及心志。常人之所以达不到君子的境界,其原因就在于常人做不到在没有旁人看见的时候也能严格要求自己!
《诗经》说:“看你单独居室内,做事无愧于神灵。”所以君子虽无动作,也很恭敬,虽无言谈,也很诚实。
《诗经》说:“诚心祈祷不说话,清静祭祀无人吵。”所以君子不奖赏而人民自会努力;不发怒而百姓自然畏惧刑罚。
《诗经》说:“多做善事行阴德,诸侯百官都效行。”所以诸侯百官都忠诚谦恭做善事行阴德,天下自然太平。
《诗经》说:“天道赋予心怀光明德性,安详文柔从不疾声厉色。” 孔子说:“用疾声厉色来驯化民众,只是抓住枝稍末节而已。”
《诗经》说:“德轻如鸿毛”,毛在鸟身上如同人的伦辈一样,也是有次序的。“自然大道有生育天地、运行日月、长养万物之次序,其道无声无味”,这是德的最高存在形态。

○中国传统道学文化将德分为三种:一是显德,其善绩是大家都知道的,此为下德;二是阴德(又称“隐德”),暗暗地为民众做善事,不留姓名,人们不知,此为中德;三是玄德,是自己的性体在太极弦另侧隐空间(阴世界)中所做大量善事,也是众人不能觉知的,此为上德。
立志修德道的人,要多做阴德和玄德,心要像太阳和月亮那样无私无欲,自燃为万物照明,奉献能量不求回报。心中光明,既能照亮自己的人生之旅,又能用此光明帮助别人,造福于社会。天地“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论语》)对人类和万物的大恩大德,何曾向人言说过?这是我们每个人的榜样。

                                                                                                                   (全文注释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