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丽丽老师:坚持三个创新 实现三大突破——推动河南由文化资源大省向文化强省的跨越式发展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03 06:41:04

坚持三个创新 实现三大突破——推动河南由文化资源大省向文化强省的跨越式发展

 


 

http://www.hnby.com.cn 河南日报 01 要闻 2006年06月26日

 

 

 

  深化文化体制改革,进一步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加快文化事业、文化产业发展,推动河南由文化资源大省向文化强省迈进,必须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努力在关键环节和重要领域迈出实质性步伐。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全省文化建设的重要任务是坚持三个创新、实现三大突破。
  一、坚持体制创新,努力在提升文化单位的发展活力、动力、生产力上实现突破
  体制创新是改革的重点,是发展的前提。体制问题不解决,文化发展就没有出路。现在我省文化发展与发达省份的差距,不在资源上,也不完全在人才上,关键是体制机制束缚了文化的快速发展。现行的文化体制如果不改革,文化单位和文化工作者还是靠财政供养,就不能很好地和市场结合,就缺少创新的激情和发展的动力,文化发展的道路必然是越走越窄、越来越没有生机和活力。因此,增强文化单位的发展活力和动力,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必须从改革体制、创新机制入手,尽快取得实质性进展和重大突破。
  大力推进经营性文化单位转企改制。推进国有经营性文化单位转企改制,增强微观主体的活力,是文化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也是改革的重点和难点。只有抓好经营性文化单位转企改制,确立它们的市场主体地位,才能把掌握大量国有文化资源的文化单位纳入市场经济体制之中,解决其游离于市场经济体制之外,被“边缘化”和生存困难的问题。要按照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盘活我省国有文化资源,打造一批有实力、有竞争力和影响力的国有或国有控股的文化企业和企业集团。针对不同单位的实际情况制定不同的转企改制办法,下决心把该从文化事业单位剥离出来的经营业务剥离出来,组建新的法人,形成一批新的文化市场主体;下决心把除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和实行事业体制以外的文化单位转制为企业,使之真正成为文化市场主体。换句话说,要“脱胎换骨”,就是要脱事业性质之胎、脱政府包养之胎,换弱不禁风之骨、换没有生长力之骨。否则,该由政府扶持供养的养不好、吃不饱,该在市场竞争中成长壮大的也长不高、长不壮。转企改制一定要真“转”真“改”,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实行企业财务、税收、社会保障、劳动人事制度,决不能穿新鞋走老路,搞“翻牌”公司。检验转企改制是真转真改还是假转假改,主要看是否从根本上改变了财政供养体制,是否增强了文化企业的活力,是否促进了文化产品生产,是否收到了明显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要注意政策和把握方向,实行新老人员区别对待的政策,多做思想工作,保证转企改制平稳进行。
  进一步深化文化事业单位内部改革。文化事业单位内部改革是文化体制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的应有之义。文化事业单位深化改革,主要是转换内部机制,最大限度地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大多数文化事业单位之所以缺乏发展动力和创新活力,主要是没有形成科学的业绩考评机制、有效的经费保障机制和完善的管理运行机制,干多干少一个样,干好干坏一个样,员工能上不能下,平均主义、大锅饭等现象普遍存在。在新的体制环境里,如果不从文化事业单位内部改革上求突破,制约发展的各种障碍不可能从根本上消除,文化事业单位不可能有大的作为,迟早要被时代淘汰。要引入竞争机制和激励机制,实行全员聘用制,健全岗位目标责任制,增强发展活力,充分发挥公益性文化事业的社会效益,最大限度地为公众提供精良的文化服务。
  加快调整文化领域的所有制结构。文化领域的所有制结构不合理,投资主体单一,社会资本进入文化领域的限制过多、过死,是制约文化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推动文化发展,必须加大文化领域所有制结构调整的力度,做到“两个坚定不移”,坚定不移地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坚定不移地鼓励和支持非公有资本进入非特殊性的文化领域。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就要巩固国有文化企业的主体地位,增强国有文化资本的市场控制力、影响力和带动力。要明确界定实行股份制改造的国有文化企业的范围,确定不同的股权结构和比例要求,实行国有独资或国有绝对控股,确保国有文化资本对文化产业发展的主导权;也要采取措施,积极鼓励非文化国有企业介入文化产业的发展,直接或间接经营开发文化企业。鼓励和支持非公有资本进入非特殊性的文化领域,就要在政策许可的范围内,对非公有资本投资文化产业敞开大门,大胆吸收民营资本进军文化产业,为非公有资本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和平等竞争机会,努力形成多元化的投资主体,形成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文化产业格局。
  二、坚持艺术创新,努力在增强艺术的吸引力、感染力、影响力上取得突破
  艺术的生命力来自创新,艺术创新是文化发展的源泉。通观我国和世界文化发展史,历代文学艺术家们之所以能够创作出传世之作,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他们具有踏着时代前进的鼓点不断探索、勇于创新的精神,不仅使艺术内容丰富多彩,而且在艺术形式上也不断创新、争奇斗艳,为艺术走进群众、走向市场开辟了通道,形成了每个时代文艺作品的鲜明特色和发展优势。创新的本质,从思想内容上来说,要符合时代进步的要求;从审美取向上来说,要符合当代人的审美习惯。今天我们推动文化事业、文化产业发展,就要把文化体制改革与艺术创新紧密结合起来,以改革促创新,把创新贯穿到文化发展的全过程,贯穿到文化创作、生产和服务全过程,努力实现内容、形式、风格、样式和形态的与时俱进、推陈出新,使各种门类的艺术不仅具有时代特色,还具有鲜明个性,具有较强的吸引力、感染力和影响力。
  大力推进艺术内容创新。发展文化生产力,需要靠文化产品,而生产文化产品需要依托文化资源进行创新。只有深入挖掘资源,创造性地利用资源,才能构成鲜明的产品特色,在文化市场的竞争中形成独特的优势。文化资源既有传统资源也有现代资源,传统文化资源是现代文化赖以发展的前提或基础。没有对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的继承,就没有现代文化的发展。但是继承不是被动地照单全收,而是要在前人创造的基础上进行新的创造。河南是文化资源大省,历史文化厚重,历代名人汇聚,文物古迹众多,艺术种类齐全,特别是以豫剧为代表的地方戏剧以及杂技、武术、民间艺术等影响很大,开发利用历史文化资源是一篇大文章,有很大空间。要切实把历史文化资源开发、利用、包装好,使之体现现代风格和审美情趣,打开市场,赢得观众,把文化的“原生矿”变为有用的资源和材料,把文化资源的“富矿”转化为强大的现实文化生产力。传统剧目《程婴救孤》之所以能获得国家文化大奖,产生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就是因为进行了大量的艺术创新。与此同时,还要充分挖掘和利用现代文化资源,特别是紧扣生活主题生产文化产品。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原崛起的伟大实践中,蕴藏着丰富的现代文化资源和现代文化题材,要顺应时代要求,从人民群众的实际需要出发,感受实践的脉动,吮吸生活的醇香,倾听群众的心声,表现时代前进的要求和历史发展的趋势,加大现实题材文化产品的生产,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多方面的精神文化需求。
  大力推进艺术形式创新。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不仅要在艺术内容上创新,还要在形式和手段上创新,也就是要面向群众、面向市场,探索新的艺术表现形式。只有艺术内容丰富多彩、艺术形式多种多样,才能满足不同时代、不同群体、不同层次的文化需求。在艺术形式创新上,要立足自我、博采众长,既要注重继承民族文化的优秀传统,又要注重汲取世界各民族文化的长处,做到古为今用、洋为中用;既要生产“阳春白雪”,又要生产“下里巴人”,努力满足不同消费者的不同消费需求。要适应新时期人民群众审美情趣的变化,多考虑群众的接受习惯、能力和兴趣,以生动活泼、群众喜闻乐见的艺术表现形式创作优秀文化产品,使文化产品深入浅出、可亲可信。当代乐坛出现的流行歌曲,无论唱腔、歌词、表现形式都有别于美声唱法和民族唱法,受到广大青少年的喜爱,成为艺术形式创新的范例。又比如广播,过去大部分都是“我说你听”,缺少听众参与,在调动听众的积极性方面效果比较差。现在创造出了一些新的方法,开办了大量听众参与互动的节目,改变了“我说你听”的传统模式,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河南电视台的名牌节目《梨园春》,打破了传统的艺术表演形式,采取演唱比赛、打擂台的新形式,既弘扬了民族戏曲的优良传统,又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了丰富多彩的精神文化食粮,受到群众的欢迎。京剧交响乐是艺术形式上的创新,豫剧也要在形式上创新。文化发展只有根据时代变化,不断创新表现形式,打造“色、香、味”异彩缤纷的丰盛文化大餐,才能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的需求,这也是文化产品的生命力之所在。
  大力推进艺术业态创新。新的业态不断涌现是艺术发展的规律。数字技术的应用和互联网的普及,带来文化创新和传播领域的重大革命,既给我们扩大文化阵地、加快文化发展提供了新的手段,也为各种文化业态的变革创造了新的机遇。一方面,要积极采用高新技术、高科技手段改造提升传统文化事业、文化产业,通过数字、网络等技术改造传统的创作、生产和传播模式,提高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的科技含量,推动文化事业、文化产业优化升级。另一方面,要运用电子出版、数字影视、网络传输等现代技术,催生新的文化业态,大力发展文化创意、文化博览、动漫游戏、网络传输等新兴文化产业。新兴文化产业体现文化生产力的发展方向,具有广阔的市场空间和开发潜力。抢占高新技术与文化产业深度融合这一战略制高点,对于加速文化产业发展具有决定性作用。与传统的新闻出版、广播影视、文化艺术等产业相比,我省新兴文化产业的发展相对滞后,在整个文化产业中的比重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要把扶持发展新兴文化产业作为一个重点,加大工作力度,努力缩小差距。要大力推动报纸、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与互联网、移动通讯的互动融合,促进文化产业与教育、信息、体育、旅游等相关产业联动发展。网络服务业要打造重点网站,扩大用户,完善服务,形成规模效益。广告会展业要充分利用我省的区位优势,建立全方位、多门类的广告媒介体系。动漫创意业要利用科研单位和大专院校的资源,研发高新产品,建立动漫创意等研发生产园区。要鼓励支持有条件的文化创作生产企业、研发机构开发高端文化产品,抢占行业制高点,形成后发优势,拉动相关产业发展。
  三、坚持运行创新,努力在文化产品的市场化、产业化、品牌化上取得突破
  文化的发展特别是文化产业的发展,需要建立一套科学合理、灵活高效、富有活力的运行机制。没有这样一种机制,再多的资源、再好的条件也不可能创造出丰富多彩的文化成果,产生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建立市场化的文化运行机制。同物质产品一样,文化产品要实现其效益,必须进入市场,接受公众检验。我们的文化发展长期在计划经济体制下运行,存在着行政干预过多、生产周期过长、工作节奏过慢,以及政府包揽、远离市场、不计成本、不讲效益等问题。实现运行创新的关键,是要推动经营性文化产业面向市场,以观众为对象、以市场为导向组织文化产品生产,调动文化企业自身的发展活力和动力。换句话说,要“调头转向”,就是要变面向政府、面向奖台为面向群众、面向市场。像过去一些文化单位那样从政府那里要来一点钱,一台戏排一年,演几个月、甚至演几场就完了,然后再向政府要点钱,用很长时间去编剧、去排演,再走上舞台,这不是市场化的做法。要增强成本观念,搞好成本核算,实施成本控制,增强生产能力,提高工作效率,扩大利润空间。要形成良好的市场开发意识和市场运营方式,在积极占领国内文化市场的同时,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加快走出去步伐,想方设法开发和占领国际文化市场。我国有13亿多人口,有世界上最大的文化市场,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文化消费的需求和能力也在不断提高,市场空间和潜力巨大,这是其他任何国家都无法比拟的;全世界有60亿人,国际市场更加广阔。美国的文化除占领本国市场以外,也占据了国际市场的很大份额。目前国际市场对中国文化来说,几乎还是个空白。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中国文化进入国际市场面临大好机遇、具有巨大潜力。郑州歌舞剧院的歌舞剧《风中少林》和美国蓝马克娱乐集团签约在美国演出两年,预定收入800万美元,目前在国内是少有的,这就是一次“走出去”的成功尝试。我们要加强与国际上知名演艺娱乐公司的合作,借助外力开拓文化产品的国际市场。只有市场扩大了,才能取得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建立产业化的文化运行机制。要实现文化产业的大发展,必须建立产业化的运行机制,调动一切手段、办法、资源,使文化产品的研发、生产、销售有机衔接,形成先进的文化创作、生产、营销体系,把文化转到产业化发展的轨道上来,实现效益最大化。《风中少林》之所以能够打进美国娱乐市场,除了剧目本身具有较强的艺术性、观赏性外,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创新营销手段,实现了合作双赢。要大力发展现代流通组织形式,推进连锁经营、物流配送、电子商务,加快文化产品物流基础建设,实行新型代理配送制度。要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在全省建立完善的书报刊、影视产品、音像制品、电子出版物、艺术品、演出剧目的现代市场营销系统,推动文化产品生产、流通和消费的信息化、便捷化。中介机构是连接企业和市场的桥梁、沟通生产和消费的纽带,行业组织是提高行业组织化程度、加强行业自律、推动行业健康发展的重要力量,二者在推进文化产业健康运行中发挥着政府部门不可替代的催化剂和推进器作用。要加快发展经纪、代理、评估、鉴定、推介、咨询、拍卖等文化中介机构和行业组织,为文化单位提供专业化社会化服务,建设依法经营、违法必究、公平交易、诚实守信的文化市场秩序,不断提高文化产品、文化服务的市场化程度。
  建立品牌化的文化运行机制。对于产品和服务来说,品牌就是形象,品牌就是信誉,品牌就是质量。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事业、文化产业发展,最终成果要通过作品和项目品牌来体现。只有形成品牌效应,才能使我们的文化产品、文化服务叫响全国、叫响全世界,才能解放文化生产力、增强文化实力。拿不出艺术精品,推不出知名品牌,很难说我们的体制创新、艺术创新是成功的。要确立品牌意识,实施品牌战略,着力打造黄河文化、黄帝文化、中原文化品牌,推出更多具有河南特色、反映时代风貌、在社会上叫得响的文化品牌,以品牌扩大影响,吸引资本,开拓市场。要鼓励支持文化企业开发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市场占有率高的原创性精神文化产品,打造具有核心竞争力的知名文化品牌,努力把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文化产业优势。要积极开发相关衍生文化产品,延伸文化产业链,特别是要以旅游为主线,开发具有市场价值的大型歌舞、影视片、杂技、武术、实景演出等,把文化旅游这篇大文章做足做好,带动交通、餐饮、旅店、商业、娱乐等行业全面发展。
  这三个创新、三大突破,是一个有机整体,紧密相联、相互作用,统一于文化体制改革和发展之中。坚持体制创新,实现体制机制突破,是推动文化发展的关键。不进行体制创新,不在体制上突破,不可能推动艺术创新和运行创新,不可能消除文化发展的障碍。坚持艺术创新,在艺术内容、形式和业态上实现突破,是文化发展的基础。改革的目的是促进文化发展,生产更多优秀的精神文化产品。不在体制创新的基础上推动艺术创新,不可能推陈出新,真正实现文化繁荣,运行创新也就失去了依托。坚持运行创新,在文化运行的市场化、产业化和品牌化上取得突破,是文化发展的条件。体制创新、艺术创新的成果,最终要体现在人民群众的文化消费上,必须创新运行观念,转变运行模式,依托市场实现价值转换,调节文化产品供求,激发文化发展的活力。坚持三个创新、实现三大突破,关键在于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没有思想的进一步解放,没有观念的进一步更新,就没有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大发展。要通过思想的解放和观念的更新,坚决改变束缚文化发展的做法和规定,革除制约文化发展的体制弊端,扫清文化发展的各种障碍,调动广大文化工作者的积极性,让文化发展的各种源泉充分涌流、活力竞相迸发,极大地发展文化生产力,极大地丰富精神文化产品,极大地提高文化服务水平,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
  (原载《求是》杂志2006年第12期)
  徐光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