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王音谁喊的好:别把早恋“魔鬼化”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09 19:21:18

别把早恋“魔鬼化”

标签:

早教

幼教

青少年教育

早恋

儿童心理

少儿心理

自由绘画乐园

育儿

                                   文:李凌云    图:网络

在许多家长的观念中似乎“早恋”一词是完全贬义的词语,如果被发现或被告知“你家孩子早恋了!”就会感觉被当头一棒,瞬间一个不得不面对的“沉重”问题摆在面前。对于青春期早恋问题,教育界专家观点也逐渐从“坚决杜绝”的一边倒,到现在有人提出“早恋是好事,收到‘小纸条’的女孩更自信”的观点,教育观念不能死板固化,针对不同问题灵活运用才是教育的初衷,对早恋问题的对待也应该是这样。

进入青春期的孩子有许多明显的行为特征,而对异性的感知也是其中一项必不可缺少的情感经验,如果孩子完全没有这样“异样”的情感,家长反而要警惕孩子是不是发育不完全了。对于青春期异性情感的探索是孩子逐渐迈向成人的标志,这是人同样作为生物物种的自然反应,在此期间,孩子将能更明确男女之间关系的不同,处事方式,待人接物也应该有所区别,这是个探索的过程,也是一个学习的过程,如果家长仅仅因为“早恋”一词,就乱了方寸,那真是有些小题大做了。

 



不可否认,早恋的弊端仍然存在,比如有可能影响学习、做事注意力不能集中等等,但介于国内家长对早恋弊端认识相对“透彻”,而主观忽视了早恋的客观性,所以让家长正视早恋的利弊之处,正确处理早恋问题,合理把握教育尺度就变得尤为重要。

每个人都希望得到他人的认可,而不同领域人的认可又更能增加自身的“价值”,孩子也一样,得到父母的关爱,得到老师的赞赏,得到朋友的信任,但唯独得不到异性的“追求”,那在他们敏感多疑的内心会不会有一丝的不悦呢?其实在孩子10多岁体验的“恋爱”大多数都是柏拉图式的,由于生理结构的成熟,荷尔蒙的分泌,相对 家长老师同学的认可,他们更迫切得到异性的赞美,一个赞同的眼神,一句鼓励的话语的力量在朦胧“爱”的作用下放大了100倍,这让孩子为人处事更有自信,对自己更加认可肯定,对积极乐观的性格形成有促进作用。

 



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说过,“青年男女应当保持这样一种关系:无论对任何事物,不夸大,也不低估。如果彼此不欺骗,如果尊重自己也尊重他人,这时候,不管保持什么样的关系——友谊的、爱慕的等等关系,那都是健全的关系。”这句话也是我对青春期早恋所持的态度。

正因为孩子正处在青春期这个性格、人格建立的关键时期,家长切不可将早恋视为洪水猛兽,不能用专制的手段抵制孩子拒绝早恋,这样做的结果一定会适得其反。以正确的态度面对早恋,以“疏”为主是关键点,尊重是必要条件,有效沟通是前提,三者综合起来,让孩子知道男女相处要以尊重对方为前提,不能做出伤害自己又伤害他人的事情,并要提前对孩子普及必要的性生理知识,使孩子们一方面大大方方地与异性交往,一方面又增加理智的意识,学会自我感情的调节与控制,解除孩子对异性不必要的幻想。

作为13岁女孩的妈妈,我也正坦然面对着女儿青春期早恋的一些点滴现象。女儿读八年级(初二),前天周六的时候,女儿说有两个同班的男生约她出去玩,并且还有九年级的男生,但她并不熟悉,女儿告诉我“只有我一个女生,但那两个男同学都是好人”。能听出来,她挺想去。我心里也打着鼓,不过理性还是战胜了感性。因为我明白,如果不允许她去,她一定会一直惦记着这事,反作用的力量是非常之强大的,我不愿意去想。果不其然,把女儿送到商场以后,她玩了不到一个小时就要我去接她了,还跟我说:“妈妈,我再也不单独跟男生出去玩了,一点都不好玩,男生们就知道打游戏,而我就只能看,太没意思了。”我暗自窃喜,我的想法得到了验证。

在没有把握的情况下,首先我不建议家长像我一样去冒这种险,我给大家讲这个实例,不是让家长们都去冒这种险,而是要告诉家长一个道理:不要跟青春期有早恋迹象的孩子对着干,那样只会起反作用,要根据自己孩子的个体情况进行个体应对。

我觉得,家长们应该卸掉对早恋过多的偏见,高度警惕和敏感不能解决问题,纯真懵懂的爱恋有时也是一段美好的回忆,只要孩子能把握与异性相处的节奏,能促进彼此积极人生态度的形成发展,那又何必非要把那清澈的河水给搅浑,让自己疲惫不堪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