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开德云社的徒弟现状:2011中华文化人物:十一人,十一面的精彩与感动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8 22:37:37
 

2011中华文化人物:十一人,十一面的精彩与感动

(2011-12-16 14:57:38) 转载标签:

凤凰卫视

中华文化促进会

中华文化人物

深圳

苏叔阳

谭晶

九把刀

余秋雨

分类: 直击大头条

中华文化五千年,源远流长,作为国内首个专门面向全球华人文化精英人物进行表彰的活动,“中华文化人物”年度性评颁活动自2009年始,到今年,已经走过了三个年头。三年中,三十余位当年的华人文化圈的翘楚在这一舞台上获得来自全球华人的欢呼和祝福,接受这一崇高的荣誉。

12月14日晚,由中华文化促进会、凤凰卫视主办,中共深圳市委宣传部、深圳华侨城集团公司协办,深圳东部华侨城有限公司承办的“2011中华文化人物”颁授典礼在深圳东部华侨城举行。这一晚,万众瞩目,群星璀璨,经过层层选拔,最终,苏叔阳、谭晶、九把刀等11位人物获本年度“中华文化人物”称号,捧得象征人文理念的“人文杯”。



 

苏叔阳:老骥伏枥 奋斗不已



2011年,年事已高的他一直以坚强的意志和疾病作斗争,被赞誉为开创了“读本体文学”的《中国读本》即是利用第一次手术和第二次手术之间的空隙完成的,第二次手术后又做了一些修改。

颁奖礼现场,不论是台前还是台下接受记者专访的他,精神头十足,丝毫看不出他是个身患脑中风和二种癌症已经七十多岁的老人。



在《中国读本》(修订版)后记中,他坦言,我必须根据不断变化的实情、修改和增删本书的内容,即使是资料的变化或者考古学的新发现,都必须跟得上现实的发展。我这后半生大约都得交代给这本书,时时变化的现实的鞭子会不断地抽打我的灵魂,只要我还想“与时俱进”,我就得修改本书,直至我与书共亡。新的一年,他的计划是继续奋斗下去,继续对书稿进行修改和增删。

 

九把刀:史上最年轻的获奖者



从今年夏天开始,吹来了一阵叫做“那些年”的风,台湾作家、电影导演九把刀本年度创作电影《那些年,我们一起追的女孩》,在无大牌导演、无大牌演员、无巨额投资的情况下,在台湾、香港以及东南亚创造了票房奇迹。今天这阵风刮到了深圳,手捧纪念品“人文杯”刚来到后台媒体采访区,他就遭遇了大批记者“围堵”。

得知自己获得这个奖项,而且又是三届以来最年轻的获奖者,九把刀兴奋和激动的心情溢于言表,“我一直是比较搞怪,而且代表一种反叛的价值观,我能获奖说明这个奖的气量很大,兼容并蓄。”



12年写作60本书,如今又由畅销网络作家到新晋电影导演,坚持着“人生就是不停地战斗”信条的他坦言,还会继续“战斗”下去。“我认为一个创作者最害怕的不是没有才能、灵感枯竭,而是安于现状,失去冒险的勇气。我很庆幸两年前的我做了如此热血的决定,或许将来有一天我会变得不勇敢、会变得比较没有勇气,可是在那一天来临之前,我会用我所有的冒险精神再去争取我下一个梦想。”

 

田发刚:中华人物精神万岁



他花了七年的时间,寻找到了32位年逾古稀的民间艺术大师,他花了将近八年的时间,91本书写了三千万字,他通过文字,通过他的不断的发掘,告诉我们说从汉唐以来辉煌了一两千年的巴愈文化还活着,他抢救下几十种珍稀民间艺术于濒危,他,就是民间艺术家田发刚。

始终关注中华文化人物评颁活动的他说,近两年来的三十几位中华文化人物有一个共同的特征,就是一种文化的使命感,具有创意的思维,创意性的理念,创造性的工作。“所以,我认为中华文化人物这个荣誉,相对于文化事业领域来说,它与其它的所有的奖项,有着特别不同的意义,所以我觉得有一种中华文化人物的精神,就是文化的使命感,执着与创新,所以我从心里暗暗地要呼一个口号,就是中华人物精神万岁。”

 

普布曲桑:将古遗址保护进行到底



在西藏阿里的大山里,隐藏着消失了318年的古格王朝原址。守护这遗址的人叫做普布曲桑。19年的守护中,孤独和危险如影随形,抢救逐渐毁损的壁画,他每天把自己锁在山洞里临摹为了防止损毁,每天白天巡视之后,夜里还要检查四次,他一个月就要走坏一双鞋,他生命中最好的时光都给了古遗址,在最艰难的日子里,只有信仰陪着他。他就是被称为古格“最后的国王”的普布曲桑。



普布曲桑不会说汉语,获奖感言和记者提问回答都需要翻译来完成,但是,从他纯朴真挚的目光中,透露出的是坚持的刚毅。他表示,作为古格流派的唐卡传承人,正准备出一本关于古格壁画研究的书籍。他也诚邀大家来阿里,来到古格,去寻访它的美丽。得知普布曲桑一个月就要走坏一双鞋,主持人尉迟琳嘉在现场呼吁,希望大家重视西藏文化以外,也关注他的鞋,一个月坏一双,也许需要一位造鞋的赞助商,可以穿到两个月就好了。

 

蔡安安:澳门影业第一人



他是一个电影界的老人,也是一个电影界的新人。他从影60多年,从小参与电影演出,七岁那年就参演了黄佐临的《表》,之后又在《鸡毛信》《祝福》《烈火中永生》等多部影片中都有精彩的表现,也担任过多部影片的制作;他同时也是一个新人,《还有一星期》是他执导的第一部影片,这部影片荣获第16届洛杉矶电影节的最佳喜剧片,是他亲手书写了澳门影业从无到有的历史篇章,也是他把澳门电影带上了世界舞台。

为了拍电影,蔡安安两度抵押自己的房子筹集资金,1995年出品了合拍电影《大辫子的诱惑》。为了能够展现澳门这片土地上独有的文化特色,打造澳门自己的电影,2010年蔡安安再次抵押自己的房产,亲自执导、全部启用澳门本土演职员拍摄饱含浓浓乡情的《还有一星期》,赢来世界的赞叹。谈及未来,他说,哪怕还要抵押自己的房子,他也会将澳门电影自己的路继续走下去。

 

侯军:带领越剧复兴的领军人



手捧奖杯刚刚从舞台下来进入后台采访区,杭州越剧院院长侯军没有直接接受记者提问,而是径直走向一旁的电视机屏幕,此时在台上,精彩的越剧演出正在上演,她边看边露出会心的微笑。



在十多年的时间内,在她的带领下,杭州越剧院先后排演童话剧《寒号鸟》、易普生的《心比天高》、以及《流花溪》、《剪花情》等多部戏剧,尤以本年度复排经典剧目《红楼梦》获得空前成功,已成为以“出人、出戏、出效益”的“杭越现象”并成为全国戏剧界的一面旗帜。她坚信,“走城市、走农村、走海外”,三条腿走路的杭州越剧院还会走得更远。

 

耿彦波:在工地上晕倒八次的市长



为了给他颁奖,几乎从来没有参加过这样活动的余秋雨来了。“我的朋友听说我要来参加这个颁奖典礼都非常吃惊,因为我几乎从来没有参加过这样的活动,他们说你给谁颁奖,我说是给耿彦波市长,所有的朋友都说应该去,这个名字也许文化界不太熟悉,我敢担保他真的做了一件非常非常重要的事情,对中华文化,甚至于对世界文化都非常重要。”



法国蓬皮杜总统曾专门到云岗石窟参观,说这是一个伟大的遗迹,但让人感到遗憾的是当时到处都是小煤窑、铁皮屋。古城零落,经济情况不好,所以伟大的古迹埋没在现代的慌乱之中。“尽管历史上很多人做出贡献,但是我们不能不感谢耿彦波市长的到来。这几年耿市长在工地上晕倒八次,两次有生命危险,我听到这个消息后跟好几个文化人说要给耿先生鞠躬。”

 

谭晶:第一次获颁文化大奖



在现场,谭晶格外夺目耀眼,在演唱一首《龙文》之后,很多一家老小她的粉丝追随她来到后台,希望能和她近距离接触,合影留念。



被主持人尉迟称为在歌坛的奖项可以说拿了遍了的谭晶,是首次获颁文化领域的大奖。“这样一个文化大奖我是第一次拿到,我也非常感谢中华文化促进会和凤凰卫视,以及各位专家各位老师对我的鼓励。我的父母经常跟我说一句话,你们这一代人赶上了好时候特别幸福幸运,有那么多的大的舞台,精彩的舞台可以展示自己、表现自己。”刚刚从伦敦演唱会载誉归来的她,期待用音乐这样一个无国界的语言,让世界了解中国,把中国唱给世界,继续做中华文化的传播者,唱响和谐之声。

 

何冀平:“双城记”的人生



“没有好的剧本,再好的演员也只能傻傻的站着”,主持人尉迟一语道破了编剧的重要性。

80年代在北京剧作界风生水起,一部《天下第一楼》赢得满堂彩,之后远渡重洋在香港定居。在香港,她佳作频频,《新龙门客栈》《西楚霸王》《黄飞鸿》《香港故事》《帝女花传奇》《楚留香》《风生水起》《新白娘子传奇》等电影电视作品都出自她的手笔。其后的话剧《德龄与慈禧》《还魂香》《开市大吉》,大型舞台剧《烟雨红船》,更是脍炙人口被观众奉为经典。

能够获得这一殊荣,自称“幕后的幕后”的她非常激动,在她看来,自己只是一个编剧,而在这个行当里一个项目启动的时候最早想到的是编剧,但是最早忘记的也是编剧。她感谢这个奖项给予自己的肯定。

 

吕建中:民营资本保护文化遗产的先行者



1300年前,在大唐的都城长安,有两个重要的贸易集市,称之为大唐东市和大唐西市,人们到东市和西市,就能买到全世界的各种商品。1300年后的一天,一个民营企业家在这里从事建设的时候,发现了大唐西市这一重大遗址,人类终于找到了丝绸之路的东方起点,这个企业家毅然放弃了商业利益,斥巨资45亿元对大唐西市进行展示保护,已经建成一座融汇古今规模宏大的大唐西市遗址博物馆,成为西安最具文化底蕴和历史文化特色的综合体,成为民营企业保护文化遗址的样板和典范。他,就是大唐西市文化产业投资公司董事长吕建中。

谈及今后的发展计划,这位民营企业家信心十足,而他的民营博物馆之路,也引起了来自各地媒体的兴趣。

 

樊锦诗:我会终老在敦煌



敦煌文化是“中华文化人物”评颁活动自创办始终关注的焦点。在第一届颁授典礼上,只身守护克孜尔尕哈石窟的热合曼·阿木提,用质朴的语言感动了全球观众。去年,悉心保护敦煌艺术,倾力打造敦煌名城,推动敦煌本土演艺及民间工艺的传承与创新,并在2010年筹备创立了“敦煌文化促进会”的酒泉市委常委、敦煌市委书记孙玉龙以及矢志不渝保护和传承龟兹文化的美术家王征也获颁文化人物称号。今年,被誉为“敦煌的女儿”敦煌文物研究院院长樊锦诗再次获得这一殊荣。



自1963年北京大学毕业开始,樊锦诗已经在敦煌扎根了48年。自25岁到敦煌,到如今73岁,敦煌已经成为樊锦诗生命中最重要的部分。从壁画病害防治到崖体加固,从环境监测到风沙治理,樊锦诗带领科研团队走出了一条切合实际的敦煌石窟保护和管理之路。“中西方文化都在敦煌回流,积淀在莫高窟,那里很了不起!余生只要还有走动的力气,我想我会终老在敦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