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fyoufaded歌词:雪漠语录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8 10:08:16

01

让世界因为你的存在而变得更美好。好的企业家一定要追问,当企业那钢筋水泥的森林和巨额财富消失之后,我们为这个世界留下了什么东西?

企业要想得到久远的发展,一定寻找企业的灵魂,要追问:“我们为啥存在?有啥意义?有没有不可替代性?”;要有宗教精神,从不同的角度去帮助人,去关注社会,回报社会 。

所以,我告诉那个孩子,如果有十个人向我伸手,其中九个人是骗子,只有一个人是真正饿着肚子的,我为了不错过这个人,会同时给十个人硬币。这,仅仅是为了不要让那个人饿着肚子,即使他是一个骗子。

一个国家的资源是相对固定的,当国家把大量的资金、资源投向大城市的时候,西部那些小城,只会得到其中的一小点。国家对大城市的投入越多,西部很可能得到的越少。当这些受不到良好教育的孩子长大后会怎么样?他没有了尊严,因为他不知道什么是尊严。当一个人饿着肚子的时候,谈尊严太奢侈了。

我遇到过一些人们认为的“骗子”,他们通过我的儿子问我借钱,然后说过一段时间还钱。儿子问我,他们会不会还?我说不会,但是他们真的是饿着肚子。我是一个作家,在西部人的眼中,作家是很崇高的,只要他们能够从别处得到可以满足温饱的钱时,他们是不会来骗我的,所以我叫儿子给他们钱。

凶手为什么伤害孩子?雪漠认为,凶手大多没有信仰,没有盼头,热恼熏心,难以自主。诸多不如意渐渐淤积,无以排遣,久久成病,他们就会有反常行为,为害社会。不能一味地遣责他们,首先应该想想他们为什么会这样?其中肯定有社会原因。我们要是一味地冷漠,身边的许多积怨者,都可能成为未来的凶手?

《西夏咒》是一个巨大的混沌和寓言,石破天惊,却一言难尽。它有大悲悯而无热恼,有大狂欢而无贪欲,博大包容,神秘超然。作品通过对西夏的岩窟里发掘的历史秘籍的解读和演绎,为我们展示了鲜为人知的西部人文景观,如诛咒术、打冤家、人骨法器、骑木驴、男女双修……

我给自己贴了 大手印、文化、作家、瑜伽、文学、佛教、心灵、小说 标签。

梦中才一笑,快乐无忧时,忽闻天边月,传来妙消息。其声大如雷,可惜少人知,何时见清光,无处不栩栩。

《西夏咒》是一个巨大的混沌和寓言,石破天惊,却一言难尽。它有大悲悯而无热恼,有大狂欢而无贪欲,博大包容,神秘超然。作品通过对西夏的岩窟里发掘的历史秘籍的解读和演绎,为我们展示了鲜为人知的西部人文景观,如诛咒术、打冤家、人骨法器、骑木驴、男女双修……

房价肯定会跌的,但前提是我们的心不要被欲望控制。我们只要息了贪心,随他涨跌,如如不动,明白租房其实活得更好。那房子,不过是暂时的钢筋水泥而已,是七十年后的一堆垃圾。奶奶的!没人追逐,不信还能涨上天去?

我发现,无论是中国的雅文化,还是俗文化,其内涵和核心都渗透了佛教文化。也就是说,都在弘扬真善美这个主题时,佛教那许多流传下来的经典,承载了一种非常质朴的、属于人类心灵本有的积极的精神。

02

出世不是躲避这个世界,入世不是陷入这个世界。世间就像是一个池塘,入世就是要从这个巨大的池塘中汲取营养,出世就是从这个池塘当中长出的一朵莲花。

对于大手印文化的实践者来说,整个世界都是他们的修心道具,无论苦难,还是顺缘,都是为了调炼心性,都是为了完善人格,都是为了完善人的主体性的道具,当你面对各种苦难时,你是不是仍然能够保持你做人的尊严?是否仍然能够完善你的人格?能否将各种苦难看成你人生最好的滋养,来实现你最终的超越?

《西夏咒》中有两个重要的板块:一是对当下的关怀,另一个我称之为“终极超越”。也就是说其中更多的是追问和反思历史与现实、信仰与灵魂、以及诸多心灵层面的东西,这些很难用传统的写作方法表达出来。于是我用了反小说的形式:没有完整的故事情节,小说具有的所有形式我都尽量避免,进行大胆的探索。

虽然《西夏咒》中的每一个人物在生活中都有原型,但正如曹雪芹所说:“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要知道,这些看似是呓语疯言的东西,其实是另一个群体最真实的生命体验,你不妨将他们称之为“形而上的人”。不过,他们的存在并不是无意义的。

我的儿子陈亦新说:我的脉博流淌着您的血;我的性格烙着您的印记;我的思想继承着您的智慧……我的钱包,可不可以多几张您的钞票?老爸,父亲节快乐!我回答:连你都是老子的,你哪有钱包?

不成功的改革家遭当世唾骂,却被历史目为大师,如太虚大师;成功的改革家为当世认可,也被历史目为大师,如宗喀巴,如星云大师。不改革,不与时俱进者,只有一条路:死!如印度佛教,如玛吉拉准的能断派,如汉地之唯识宗。

“何为成就?大贪大嗔大痴也。欲由凡入圣,大贪;连我执也斩,大嗔;明知不可为而为,大痴。知道不?烦恼就是菩提呀。”--《西夏咒》

因为,好多人并不知道。人类呀,每一个人都被一种“魔咒”困扰着,这个“魔咒”就是欲望,每个人的欲望为他自身造就了一种永远打不破的东西,我称之为“魔咒”,关于这一点,诸多的文化大师也罢,人类中间智者也罢,都想打破这种“魔咒”.

《西夏咒》中,好多人认为是魔幻的,事实上都有原型,我想写这部书的目的是什么呢?目的就是这几个字,想打破人性的“魔咒”,实现一种智慧的超越,在这样一个思维下开始写。

我们把这个世界比作一个池塘,里面有青蛙、淤泥、蝌蚪、虫子以及蚯蚓、泥鳅等等。什么叫超越呢?从这个池塘中间长出一朵莲花的时候,就叫超越;你从一个癞蛤蟆变成一个天鹅的时候,就叫超越;你走出这个池塘建立一种岁月毁不了的价值的时候,这就叫超越。

如今的世界诱惑很多,如果一个作家不学会拒绝,不学会“舍”,那么他很容易卷入庸碌和委琐,白白地浪费生命。因为生命非常的短暂,如果要想达到一种高度,只有投入全部的生命和灵魂。这里,作家必须清醒地知道自己一生该做什么?要达到怎样的一种艺术高度?高度的不同,其人生的价值就不同。

历史的梦魇、现实的挤压、灵魂的求索、终极的追问交织在一起,构成了一个奇妙无比的魔幻世界。在文学形式和叙述方式的探索上,更是出神入化,极具特色。

近来,社会上对两种凶手的关注度很高,一种是杀害幼儿的凶手,一种是杀害自己的凶手。前者称校园凶手,后者便是富士康跳楼的那些员工。——后者本质上也是凶手,只不过他们屠杀的对象,是自己的生命和亲人的幸福。

人的成长受众多因素影响,一个孩子不会无缘无故地变成一个凶手。凶手首先是病人,西方有学者用科学的高端仪器进行检测后发现,这类人的染色体往往出现了问题,基因中先天性地存在暴力倾向,缺乏自主能力和理性。

许多哲学、思想、文化流派的表述,虽然言辞各异,但其内涵却很相似,究其核心,还是这个“善”字。“善”是什么?“善”就是一种利他、利众,从而达到最根本的利己。它就是指这样一种精神和行为。“善”的本质,就是善待众生、利益万物。千百年来,这些善的思想深入人心,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炎黄子孙。

刘长乐先生和星云大师在某次对话中也涉及到这类内容。佛教中,将这种训练,称为熏习,所谓“诸恶莫做,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科学也证明,正确的心理和生理训练,确实可以升华生命。但由于那些“近视眼”们的误解,中国传统文化中许多可以改善生命和灵魂的瑰宝。

西方科学研究表明,藏传佛教中的宝瓶气训练可以激活处于休眠状态的某种基因,这基因一旦被激活,人的心理和生理便会有很大的改观。许多本来处于很糟糕状态的人,通过正确的禅定训练,大多会升华生命。

当一个人饿着肚子的时候,谈尊严太奢侈了。所以,我告诉那个孩子,如果有十个人向我伸手,其中九个人是骗子,只有一个人是真正饿着肚子的,我为了不错过这个人,会同时给十个人硬币。这,仅仅是为了不要让那个人饿着肚子,即使他是一个骗子。

他们可能有多种不如意,比如,买不起楼房,升不了官,发不了财。原因同样是因为,有人买了很多房子,有人当了官,有人发了财。当别人占有了那些资源时,老百姓便没了机会。要是这些老百姓想不通,再干些坏事,就成了我们所说的“凶手”。要是他们也能占据那么多的资源,想来是不会去行凶的。

正如日本鬼子在屠杀中国人之前被称为“日本人民”——虽然那“人民”随时会拿起枪再变成“鬼子”——一样,那些凶手在伤害孩子之前也不是罪人。他们跟我们一样,也有父母,也有朋友,也需要别人的关心爱护。

在猛子面临死亡的时候,专门思考过这个问题。所以那个土地上的许多人对如何活着并不重要,为什么呢?因为所有的宗教修炼者,他的目的在修炼什么呢?修炼着如何死去。就是如何让他的死变成生命的最后的升华,达到一种人格的升华,从人性,从消去兽性之后达到一种神性的死亡,那种死亡被称之为一种升华 。

那块土地上莹儿为什么自杀?因为西部和东部对于生和死有着截然不一样的看法,首先,西部认为人的生命仅仅是个过程,如何死比如何活着更重要。所以好多时候如果一个人,救人而死的时候他就是英雄,如果杀人而死的时候就是个罪犯,所以死比他的活更重要。

凉州贤孝和大手印文化非常注重灵魂的修炼和信仰,但这个信仰并不是现在人理解的那样。有许多人问过我,信仰是什么?我回答他,信仰本身就是目的。你为什么活着?这活着的理由就是信仰,信仰不一定与宗教有关。人可以信仰善、可以信仰美、信仰爱,西部很多人都信仰爱。

当我们的书籍和电视上充满了血腥的境头和罪恶的赞美时,我们的心定然会受其熏染而异化。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当那恶臭延续千年时,人类心灵定然会被熏染,一种习以为常的恶就衍化为人类的集体无意识。亦如世上有“嗜痂之徒”一样,一种“口味”的异化终究会使已经“异化”的心灵更加失去人性。

人类最可怕的不是屠杀,而是对屠杀的讴歌。你可以翻开中国历史和世界历史,或者文学史等,就会发现人类顶礼摩拜的,其实是屠杀自己同类的人。杀人越多,可能越被认为是英雄,如成吉思汗、拿破仑、亚历山大、曾国藩等。这是整个人类的堕落,也是历史书写者和文学参与者的罪恶。

我们的心变得像脚后跟上的皮一样,越来越迟钝,再也不能像一个真正的人那样,有一份敏感,一份悲悯,一份爱。

这个时代是一个非常冷漠的时代,冷漠到何种地步?我们对别人的痛苦已经无动于衷了。当我们从历史上读到人类相互残杀的血腥时,当我们看到各种自杀性袭击时,当我们面对一个婴儿的躯体和一个母亲的眼泪时,我们已经不再有什么触动了。

大手印的“大”字,是大胸怀、大境界、大悲悯。企业家的境界要高,目光要远,胸怀要大。“手”,代表注重行为,贡献社会。“印”字象征明空智慧,终极关怀。要破除所有流行的概念对生命本有智慧的束缚和执著。

算计人类者,必为人类所灭。朝代的更替,便源于掠夺和算计;三是“人”的建设出了问题,大企业经营人,小企业经营事。要是不注重人才的培养,企业很难长久地发展;四是一些企业家缺乏智慧的厚度,目光短浅,过于功利,不能实现超越。

03

没有梦想的人必定一生平庸,无所作为,一个人如果希望自己过得幸福,人生有价值,有意义,首先他就得问自己一句,“我为什么活着?”当一个人开始追问自己为什么活着的时候,才称得上是真正意义上的人。只有人类,才会追问生命的意义和活着的理由。

很多东西是双刃剑,矛盾统一的。在以前某个阶段成就了他的,往往也是今后阻碍他的那个东西,“成也萧何,败也萧何”,一个人最大的敌人,就是他自己。跨越过去,跨越自己,这是最难的,也是最了不起的。

我认为,人要得到快乐有两个要素:自由和明白。自由就是身体的健康和心灵的不受羁押,明白就是明白很多东西是不断变化的、虚幻不实的、不永久的。

我经常说这个比喻,鹰,有时候,会像小鸡那样啄食;猎狗,有时候,也会像狮子那样捕猎。但是,小鸡永远成不了雄鹰,猎狗永远成不了大狮子,决定其命运的,就是他们的基因不同,而决定一个人成就高下的“基因”,就是他的心灵。

面对世界,我始终保持开放的学习心态,我必须做到我今日之所学,一定要成为我明日进步的基石。我给自己定下三条标准:在这个世界上,有我比没有我要好,有我的作品比没有好,读者读了我的作品比不读好。

我认为,一个人不一定非要有所皈依,但一定要有信仰。我对信仰的理解,与一般人不同。我仅仅是对一种博爱、利众精神的敬畏和向往,信仰甚至不是谋求福报的手段,信仰本身就是目的。

我的信仰,主要是向往一种精神,保持警醒,让心灵安静、安详、专注,经常提醒自己有所为、有所不为,要自律、节制、觉悟、向上,不要向下堕落。

“有用之用”就是商业上用得着的某种行为、策划或是技巧;“无用之用”就是用商业目光看来也许无用的一些精神和文化,但是对他的人格修养和人生境界却可能有更大滋养的东西。表面看来的那些无用之用,其实往往可能是大用。

在人类的本性中,更多的是对欲望的追逐,大多数人总是被自己的欲望控制了心灵,更可怕的是,人类并没有学会反省,而恰恰沉溺于欲望之中不能自拔。

读好书的目的就在于提升自己的见地。好书如善知识,当你读它时,就等于亲近善知识。要远离恶友,一个人若亲近恶友是很容易受到污染的,譬如白手绢受了墨汁的染污后,是很难洗净的。

就象安徒生童话所揭示的那样:这世界,只要有穿新装的人,就需要一群“聪明”的看客。但同时,也更需要那个说真话的孩子。

一个人不在于他有多么高尚,而在于他是否有颗向上的心。只要有向上的心,不管他能飞多高,都值得赞美他。

大文化指人类的全息文化,非小地域、小民族、小国家等有很强的局限性的文化。文字是知识的重要载体,而文化的主要载体还是人本身。真正的文化是人的一种生存状态。

我眼中,除了生存的必须,别的需求,便是贪婪。人的欲望是无止境的,生命不息,欲望不止。但所有贪欲,都是罪恶的源泉。所以,我的长篇小说《猎原》的题记是:“在心灵的猎原上,你我都是猎物。”

真正的孤独是智慧的觉醒,是感悟生命的易逝、世间的无常和作家想建立的永恒价值之间的矛盾和冲突。真正的孤独是一种境界,是独上高峰望八都,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的怅然,是举世皆浊我独清、举世皆睡我独醒的冷寂。被钉在十字架上的耶酥是孤独的,菩提树下觉悟的佛陀是孤独的。

我的房间里放了一个死人头骨,它代表着“死亡”。每当我看到它,仿佛就听到它叫:“死亡!死亡!”它提醒我,死亡随时随地,都可能降临到我的头上。所以,我每天给自己打的考勤,是以小时来计算的。那头骨老提醒我:珍惜生命!

应该让每一个拥有影响力的媒体,让每一个拥有话语权的人――我们称之为名人和学者,让每一个推广文化的团体,渐渐把良知和慈爱的理念传播开来。让被灾难激活的同情心,变成为我们大家的生活习惯,变成我们的日常行为,像呼吸一样时刻不离开我们的生命。

一个人,他必须跳出自己的生存环境,必须跳出自己所学的知识,站到人类的上空来思考、观照这个世界。真正的智慧和博爱是超越了现存制度的,它不会为个体的、眼前的存在,包括利益、权势、得失所屈服。耶稣的出现,使人们明白了博爱,康德的出现,使人类学会了更尊重人本身。

澄然如童子者,方能远离垢染,以赤子之心,贴自然之脉搏,方能从虚静无执中流出万物来。

我发现,凡是信仰一种不好哲学的国家,定然会有不好的结果。许多时候,一种学说带来的后果是灾难性的。从历史和人类的长河中来看,一种学说的创始人,无论他个人的人格如何伟大,但他创建的学说带来的客观效果若是一场人类灾难的话,那么,这个创始人就是人类的罪人。

人类的潜力、创造力是难以估量的,一旦他有大理想,坚信自己一定能达到目标,他就会调动所有的主观能动性和积极因素,坚持这样做,就足以成功。即使他暂时不成功,也会最大可能地接近预定目标。就在这种向上的过程中,他不断的提升了自己的人生。保持积极、向上、奋进。

我衡量一个人是否伟大,不仅仅以某个群体或国家来衡量,而是以人类作为参照系,看他是不是真的为人类带来了好处,当然,还可以以所有的生命、地球、宇宙为参照系来衡量。

许多时候,一个微笑就可能改变一个人的心灵。微笑像一缕阳光,当它进入漆黑的屋子时,就能够驱散黑暗的。我们每个人的一点善念、一个善心,会发出一缕光明。光明无论多么微弱,肯定是能刺穿黑暗的。只要我们多一份关爱,多一份微笑,多一份同情,多一份慈悲,身边的许多人就可能被“磁化”。

生活中,当一个人感到不如意时,心灵是极为脆弱的,容易产生极端行为。当他心中充满仇恨和愤怒时,最需要的,其实是别人的关怀。这时,如果他的身边出现诸多顺缘,出现关心他、爱护他的人,其命运轨迹是能够改变的。佛教中称之为“境由心造”,或是“命由心造”。

诸多的慈爱之心就会发出慈爱的生物场,改善那环境。当我们到一个喧闹之地,就会觉得热恼熏心,因为那儿的人充满欲望、贪婪和浮躁,其生物场也会发生变异。这种现象,佛教称之为“熏染”。

世上所有艺术真品,无一不是真心和大爱的产物。在艺术中,要是你一旦有了“机心”时,“真心”便会相应淡化。真心和机心,永远像那个太极图上的阴阳鱼。阴盛时,必然会阳衰。真心越淡,离艺术真正的精神越远。

入世的文化让我们变得非常的清凉、能干,它是关于心灵修养的一种文化,它是重塑我们灵魂的一种文化,它是让我们的心灵变得宽容、博大、明白和清凉的一种文化。

现在许多人所谈的孤独,大多是现实对自己的挤压,是欲望得不到满足时的失落。那不是孤独,而仅仅是一种情绪。雪漠也有孤独。我想建立永恒,但我留不住时光,无法打破岁月的无常,无法建立岁月毁不掉的绝对价值,便注定孤独了。

这个时代,已不是哪个教派能独霸天下了。时代已经发生匪夷所思的变化。我们只秉承人类中间最优秀的那部分文化,秉承释迦牟尼佛的人格力量,秉承那种伟大的利众精神!

真正能对世界起作用者,是人类的智慧和慈悲。解脱跟神通无关。解脱是究竟智慧的产物。得究竟智慧者,便得解脱。没有证得究竟智慧,便是你能像孙猴子那样大闹天宫,也不过是个妖猴而已。

那些假造的神异,虽会欺世,也会盗名,但对于人生,没啥大作用?别说假神异,便是那些真正的神通,也解决不了人生的实际问题。那些《西游记》中的妖怪虽神通广大,但照样充满热恼,照样贪欲熏心,照样充满暴力,照样为害人类。他们的那些神通,似乎并没有帮他为世人做一些好事,也没有改变其妖怪的本质。

李一甚至不明白一个真理:这世上,即使你是真神,也不能轻易在这世上露面,何况那些假神。君不看,连那耶稣,都叫人钉上十字架;连那苏格拉底,都叫人毒死。他们可是实打实的智者,不照样是人类的眼中之钉?何况,你是一个不一定十分真的李一。

中国当代的文学它已经失去了一种存在的理由。因为它已经失去了文学精神,这个时代有好多东西可以取代它。文学如果想要存在下去,必须找到一个存在的理由。那么存在的理由是什么呢?你就必须找到一个这个世界上无法替代它的东西。只有达到一种无可替代,才能成为一种不可忽视的存在。

西方把赚钱的秘密,归结为一句话:把你的财富以,比收到财富更快的速度回报给社会,这个社会就会有巨大的反作用力回报你,给你带来更多的财富。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把这种行为称为种福田,把种子种入土地。

这世界上留不住任何东西,金钱留不住,我们的肉体留不住,我们的房子留不住,所有的东西都留不住,但有一种能留得住的东西,就是我们的行为,对世界有巨大好处的价值。

我们不能左右强权,我们不能消除罪恶。相对于强权,我们的笔很软弱。但我们可以支配我们的笔和喉咙,使它发出一种相对有良知的声音。一个微弱的声音故然会被时代的噪声淹没,但千万个喉咙,一齐发声时,可能会使一些被梦魇裹挟的灵魂惊醒。更有可能的是,他们也会拔亮眼

这个世界上的财富不是无缘无故来的。老祖宗说,财不走空路。人的财富、企业的财富不是无缘无故来的。它来源于什么?来源于对世界的某一种贡献。当你贡献世界的时候,世界会回报你。这种定律被科学家牛顿,定为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当你有一种贡献社会的行为的时候,社会会回馈你。

十九世纪的文学之所以辉煌,是因为它为其存在提供了充足的理由。它饱含的文学精神,成为那个时代的人类最主要的灵魂营养。而当代文学,因为文学精神的缺席,文学已成为一种徒有形体而乏精神的僵尸,它是不能在这个世界上长久存在的。换句话,时下的小说,已逐渐丧失了一种存在的理由。

悦于色者,色衰而爱驰,悦于欲者,欲泄而情淡。贪婪于始者,必失望于终。源于功利,必毁于功利。爱只有上升到信仰,才能贯通一生。

人在面对巨大压力时是无奈的,此时便会出现两种情况:一种是被同化了,找不到自己;另一种是清醒的,明知无奈,却要继续前进,直到找到自己。

04

经过了十多年的深入生活之后,我常常成年累月融入宁静和空灵,心无挂碍,触目随缘,行住坐卧,明空如天。读书写作之余,心中也会涌出世上没有的歌。于是我就唱它,陶醉在一种境界中。这时的唱,啥都不为,只将“我”消融于那善美的旋律之中,快乐无忧,觉醒于当下。

世上有真信仰与假信仰。真信仰者,有正见智慧的指导,有持之以恒的精进,有如理如法的修证。他不仅仅是学者,更是行者;不仅仅是利众精神的传播者,更是彻底的实践者。为了践约那精神,他的目标持久而专一,他的志向高远而具体,他的目光远大而务实,他可以舍弃一切的虚假外相,而直奔精神的内核。

我衡量文学之好坏,只有两个标准:一、这世上,有这部作品,比没有好;二、世人读这部作品,比不读好。

敦煌学涉及的,也大多是跟丝绸之路有关的甘肃。大师们涉及到现当代甘肃的,只有费孝通《甘肃土人的婚姻》等不多的几部著作。主流文化已经明显地遗忘了现当代的甘肃人。这不是偶然的遗忘,而是一种文化的遗忘和历史的遗忘。

我认真地研究过这一现象,我发现,主流文化对甘肃的视而不见,已经历史久远了,差不多已有千年的历史。自从丝绸之路的作用日趋衰微之后,甘肃人就开始从主流文化的视野中淡出。陈寅恪先生虽然对甘肃凉州的评价极高,但那是对千年以前的甘肃的关注。

甘肃人似乎是一个被人们忽略的群体,我读过许多大师的人类学、社会学、人文学的著作,很少有谈及甘肃人的。当然,你也可以翻开《人文中国》之类的书或是杂志,但你几乎找不到对甘肃人的研究和描写。这是一种奇怪的现象。

恶友如邪风,总能吹熄智慧的火种。我曾有位学生,本来心很纯净,仅仅是因为交了恶友,便坏了信根。凉州人用形象的语言说明了这个道理:“跟好人学好人,跟上龙王当河神”。古人更用八个字简明其理:“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无论其信仰宗教、信仰文化艺术,还是信仰其他主义,真信仰者都离不开三点:自省、自律和自强。这三点,是信仰的本质,能将骗子和信仰者区分开来。

在我的生活中,老出现口不离信仰者,有些是真信仰,有些是假信仰。许多时候,政治家们也会谈信仰,其中同样有真有假。如印度圣雄甘地,肯定是真信仰,他被刺客打中之后,首先喷出口的,是神的名字。临终前,他还是宽恕了那些极端的杀人者。他从来没有仇恨和算计,只有爱和宽恕。

十多年前,某文友问我:“你给我算算,这辈子,我能不能成大作家?”我张口就说:“不能!”他问为啥?我说:“成大作家的人,决不会问别人这种话的。连自己都不相信的人,成不了啥气候。”果然,直到今天,那人仍是饱食终日,一事无成。他不但没成作家,连文学也终于远离了。

在我的印象中,我老是剪指甲,老觉指甲疯长,因为一恍惚,便过去十多天了。别的一切可以忽略,那指甲,总是惹眼,提醒你又活了许久了。

我成功的秘诀是:别怀疑自己,每日干完自己该干的事,然后坦然入睡。我老对妻子说,我是世上最短寿的人,因为稍不留意,便过去一年或几年。但同时,我也可能是最长寿者之一,因为我从不浪费时间,在跟别人相若的单位时间里,我可能做了多倍于一般人的事。

这辈子,我从来不算命。我坚信自己是啥人,就一定能成为啥人。信心是决定事业成败的关键。我告诉儿子:所谓天才,就是俱足信心,瞅定目标,并每日做完自己该做的事的人。

我所做的,仅仅是如何让自己更“大”一些。我常说,要是创作主体是老鼠,那它们无论怎样思考形式和内容,也照样生不出狮子。哪怕它胀破肚皮,生出的仍是老鼠。要想生出狮子,只有一个办法:先让自己变成母狮,再跟另一个雄狮,即作家感受到的强有力的生活,进行生命的交融。

要知道,无论你是否愿意,那掌声和名利都会很快消失。那怕此刻全人类都在赞美你,但这一茬人类消失时,你仍然会成为另一类人群的陌生,除非你写出了也能叫下一茬人类也喝彩的东西。

人的优秀与否,与物质的东西关系不大,而取决于心灵。他的心灵决定了他的行动,他的行动又构成了他的命运。

因为,你有文化,你先明白了,懂了,所以,你就有责任先说出来,告诉大家,告诉社会,唤醒更多的积极力量,“说”也是行动,说出来,才会有更多的人听到了,更多的人理解了,也变成他们的行动。

当我们打定主意要寻找或是实践真理时,要抓住当下。生命是无常的。许多时候,稍一懈怠,人便成隔世之鬼。许多可能“朝闻道夕死可矣”者,却仍会糊涂而来糊涂而去。他们生是糊涂人,死是糊涂鬼。

衡量一种东西的价值不外乎两种:一种是能毁掉的,形而下的物质价值;另一种是岁月毁不掉的,形而上的精神价值、文化价值。建立无形的价值,要比创造有形的物质价值更难。

什么叫惑?惑,就是痛苦与迷惑。惑有两种,一种是烦恼之惑,人体欲望带来的烦恼之惑,贪婪、愚痴、仇恨所带来的惑。另一种是知识之惑,一个人的生存环境、所学知识,以及他许许多多的人生经历,构成另外一种认知障碍而造成的惑。解惑,就是破解、消除这个惑。

我认为:小善,就是仅仅让人得到金钱、物质的帮助;中善是授业,解惑;大善是传道,传播真理,传播为人之道。大善是一种精神、一种文化,如果让人明白了,这种善就永远扎根在他心里,影响他一辈子。

我们称“知识分子”,前者“知”,后者“识”,有“知”有“识”,才是知识分子,这个“识”指的是一种见识,一种思想境界,一种洞察万象的深刻见地,一种引领发展的文化,它能够站在时代的前沿承担某种使命、承载某种精神品格与境界。

人类的历史,就是善与恶的不断纠葛、不断斗争的历史。真正的英雄就是用尽自己的心力,努力让每个人都能很好活着的人。

人的道德修养有五种境界,即:圣人界——无缘大慈,同体大悲;君子界——利人无己;常人界--利人利己;小人界——损人利己或损人不利己;蠢人界——损人又害己。我们崇尚圣人,提倡做君子,起码做个常人,当然不能做小人,更不能当蠢人。

真理应该有一个基本标准:善,就是对人类这个群体有好处,对这个地球上的生灵、生命,包括动植物都有好处,甚至对整个宇宙有好处。

你想得到什么,就得付出什么,世界上永远没有免费的午餐,永远不要心存侥幸,为了小利、小恩、小惠,而放弃最重要的独立、人格和尊严。

在人类的本性中,更多的是对欲望的追逐,大多数人总是被自己的欲望控制了心灵,更可怕的是,人类并没有学会反省,而恰恰沉溺于欲望之中不能自拔。

我衡量一个人是否伟大,不仅仅以某个群体或国家来衡量,而是以人类作为参照系,看他是不是真的为人类带来了好处,当然,还可以以所有的生命、地球、宇宙为参照系来衡量。

一个人是好是坏,关键在于他是否自省、自律、自新,人类社会发展得是好是坏,关键也在于人类是否理性、节制、自律。

最高的快乐不是向外求到的,不是外部给的,不是别人给的,要向内、向心灵求来的。外部的东西永远给不了你真正的快乐。幸福与否取决于心灵的感觉,所以我常说,清明于当下,触目随缘,快乐无忧。

心的快乐是最究竟的快乐,心的安宁是最究竟的幸福。快乐、安宁、幸福,不要寄托于外物,要靠自己心的明白和自主。心快乐,人就快乐;心幸福,人就幸福。一切取决于自己的心。

你选的路,一定要朝着真、善、美的方向走。无论古今中外,这一定是代表人类最终极的向往,永远代表着发展的主流、时代的主流,这就是大方向。

当人的精神境界到了一定的时候,他就已经超越了苦难。别人认为的苦,他并不觉得苦。其实,所谓的“苦难”,很多时候也是一种心灵的感觉。超越了苦难层面的人,他会非常安详,非常宁静,非常快乐。世人眼中的“苦难”,他却认为是一种有意义的生命体验。

有时候,看起来非常笨拙的那些人,往往最后能成就大事,就是因为他不折不扣地经历了那个过程,他从不投机取巧,从不走捷径。一个人的可塑性很强的,就看生活怎么雕琢它。

人的一生,会不可避免地受到恶的熏染而发生变异,但你不必因此而自暴自弃。你只要自省向上,终究会战胜贪欲的。你在战胜外来的敌人之前,必须战胜你内在的敌人。

当你有了私欲的时候,当这个私欲得不到满足的时候,就会带来痛苦;没有这个私欲的时候,就没有任何障碍,这个世界一切都会向你微笑!

许多时候,成就一个人的,就是未来障碍他获得更大进步的那一点。所以说,一个人,要经常反思,不断打破原有的东西,不断否定自己,不断超越自己,完成否定之否定,又会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

如果一个人主动吸收了精华、精粹,自觉抵制不良影响与侵蚀,并时时以开放、包容、学习的心态,吸收人类文明中的各种精华、养分,那这个人,必定是这块土地上成长起来的优秀儿女。

当你达到一定境界后就会发现,很多人追求所谓的那种享受,其实是麻烦、累赘。但如果达不到那种境界时,你就会沉溺、迷醉于这些麻烦之中,心灵被“麻烦”牵引着,成为物质、贪欲的奴隶,难以自拔。

自信不是狂妄,是对自己恰如其分的评价与肯定。没有失败,只有放弃。你想让自己成为什么样的人,只要你有足够的信心,只要付出足够的努力,你一定就能成为什么样的人。

世界上不缺少真理,但缺少按照真理实践的人,大部分人往往说得多,想得多,做得少。做了不一定成功,但不做一定不会成功。行动是最重要的。

现代社会灯红酒绿,歌舞升平,电视网络等新玩意将人生的几乎所有空间都占满了,人们几乎没有时间和兴趣关心灵魂问题。他们不会想到死亡,只有在亲人和友人死亡时,才可能稍觉无常而生发感叹,但叹息易发,定力难生,叹声未落,心已他往。稍有觉悟的心总叫外物污染,如珍宝裹泥,难发其本有之光明。

理想,信念,这些看不到、摸不着的东西,往往在人的成长过程中起到关键作用,如果没有这些,他就没了主心骨,遇到一丁点挫折、诱惑的时候,就很容易改变方向,很容易被外力牵着鼻子走,很容易放弃,甚至堕落了。

我认为,功利,就是功德的“功”,利益大众的“利”,功德和利益众生,合二为一就是功利,这是大功利,大功利就是利益大众的好事。

05

人与动物最大的区别便是人类有自省和向往。正是有了这种自省和向往,猿人才完成了向人类的进化。也正是因为有了这自省和向往,我们才会生活得更自由、更快乐、更清凉。

《西夏咒》的主人公琼和雪羽儿,就一直以自省和向往的方式,期望实现超越。后来,经历了书中描写的诸多磨难之后,他们实现了超越,升华为智慧图腾。他们追求的终极目的,便是超越的另一种表述:有大悲悯而无热闹,有大快乐而无贪欲。

《西夏咒》的主人公琼和雪羽儿,就一直以自省和向往的方式,期望实现超越。后来,经历了书中描写的诸多磨难之后,他们实现了超越,升华为智慧图腾。他们追求的终极目的,便是超越的另一种表述:有大悲悯而无热闹,有大快乐而无贪欲。

孤独源于灵魂深处的明白和无奈。孔子想传播他的仁爱,世界却热衷于血腥与屠杀,他只能像丧家之狗一样“周游列国”,这便是孤独。在整个世界陷入热闹和欲望时,庄子却想做他的逍遥之梦,这也是孤独。许多伟大哲人也有大孤独。

在我看来,所有的暴力都是罪恶,所有的战争都是罪恶,所有对人类的屠杀都是罪恶。

真正的英雄就是用尽自己的心力,努力让每个人都能很好活着的人。

人的一生,就是由一个个当下的时间所组成,就像一块块砖头,构成了生命的大厦,这一块块砖头就是当下。抓住每一个当下的快乐,就构成了快乐的人生。抓住每一个当下的幸福,就构成了幸福的人生;抓住每一个当下的明白,就构成了明白的人生。要珍惜现在,抓住当下。

超越是心灵自主后的产物。要是真正实现了超越,那世界“池塘”中的一切,其实都是“莲花”的营养,而不是束缚。世界让你长大,让你丰富,让你包容。于是,你有了一种百川入海后的博大,有了很强的自主性,更有了无数的可能性。

在哲学的教条化、宗教的制度化、文学的功利化之后,我一直在寻找一种新的东西。它能汲取宗教、哲学、文学、艺术的营养,但又能超越母体。它抛弃宗教之制度化垢病,抛弃哲学之繁琐,文学之虚浮,成为一种能“直指人心”的东西。它简单,澄明,干净,质朴,超越名相,能春雨润物般为灵魂提供一种滋养。

很多人的困境实际上多是心灵的困境。心灵的困境导致了生命的困境,心灵的困境解除了,好多束缚、障碍、困难,也就不存在了。越往上走,越往大里走,可能碰到的困难也更大。克服这个困难主要还是取决于心灵的健康,心灵的力量。

要找到活着的意义,首先要知道活着的理由。有时候,活着的理由比活的过程更重要。

灾难带给我们的,除了痛苦,还有思考和反思。思考我们应该怎样活着,反思我们的生命中缺少哪些必须有的东西。

现在许多人所谈的孤独,大多是现实对自己的挤压,是欲望得不到满足时的失落。那不是孤独,而仅仅是一种情绪。雪漠也有孤独。我想建立永恒,但我留不住时光,无法打破岁月的无常,无法建立岁月毁不掉的绝对价值,便注定孤独了。

当我们每个人面对那数以万计的死人的时候,我们应该想一想,我们以后的活,是不是应该更有价值一些?当我们有一天死亡时,我们是不是会有遗憾?

去年,我在法国法兰西学院演讲时,专门谈过孤独和超越。我在长篇小说《大漠祭》、《猎原》和《白虎关》中,重点写的,也是当下的现实孤独。在《西夏咒》中,除了写现实孤独,也写了历史孤独,更想实现一种超越。

笔者曾在上海遇到一位朋友,他看过我的《大手印实修心髓》,对大手印文化很感兴趣,一直想向我讨教。某次我去上海时,有朋友通知他,结果他因一件小事缠身,没有来。不久之后,他得了急病,忽然身亡。死前,他对亲人说自己最遗憾的事就是没有得到大手印。

心有两种,一种叫“真心”,一种叫“妄心”。“真心”就是智慧,向善,向上,“妄心”就是欲望、私欲,一种就是被欲望牵引着向下的东西,这是一种恶的因素。

心的快乐是最究竟的快乐,心的安宁是最究竟的幸福。快乐、安宁、幸福,不要寄托于外物,要靠自己心的明白和自主。

人生的轨迹就是心灵的轨迹,心不变,人生轨迹就不会变。是可以预见的。心变了,人生轨迹就变了,命运就变了,路就变了。

这世上没有失败,只有放弃。成功决不是偶然的。

如果说一定要区分的话,善行只有形而上、形而下的区别。一种是物质形态的善,一种是心灵精神的善,凡是善心、善言、善行,都值得赞美。因为,有时候你的一个小善,可能会产生非常大的作用,能改变别人的命运。

你想得到什么,就得付出什么,世界上永远没有免费的午餐,永远不要心存侥幸,为了小利、小恩、小惠,而放弃最重要的独立、人格和尊严。

无论其信仰宗教、信仰文化艺术,还是信仰其他主义,真信仰者都离不开三点:自省、自律和自强。这三点,是信仰的本质,能将骗子和信仰者区分开来。

人的一生,会不可避免地受到恶的熏染而发生变异,但你不必因此而自暴自弃。你只要自省向上,终究会战胜贪欲的。

我只要把一个人能尽到的努力都尽到了极致,成功与否那是命运的事,我不犯错误,上帝可以犯错误,但我不管。

利他、利众的功利心,他就会越走越大;利己的功利心,他只会越走越窄,越走越小。

我认为,贪婪就是你想得到什么,你得不到的时候非常痛苦,影响了你心的宁静、安详、觉悟,影响了生命质量的时候,或者,有时候对成功过于执着,这就是贪婪。

我认为,“毫不妥协”是我们中国人性格中很稀缺的东西。

我与人交往的唯一原则就是“真诚”,从不看对方什么身份。 ◆ 我最喜欢的身份是“老百姓”,能和那么多朴实善良的老百姓为伍,并且清醒地健康地活着,我很知足了。

以出世之心,做入世之事。大丈夫立于世,不能依靠任何东西,不能依靠任何人,也不能依靠任何外物、外力,应无所凭借。

我衡量一个人是否伟大,不仅仅以某个群体或国家来衡量,而是以人类作为参照系,看他是不是真的为人类带来了好处,当然,还可以以所有的生命、地球、宇宙为参照系来衡量。

一个人是好是坏,关键在于他是否自省、自律、自新,人类社会发展得是好是坏,关键也在于人类是否理性、节制、自律。

人性中兼有善恶。凡有人类,善恶之争始终存在,也永远不会停歇,这就像一个人,我们经常在内心深处,自己跟自己斗争。“善”有不同层次,在不同时代、不同环境、不同情况下,“善”有着不同的内涵与诠释。

当我们明白,这个宇宙也会在日后的某个时辰命尽;当我们懂得,那光芒照射的红日也会在某一天里成为黑球;当我们发觉,自已贪爱无比的肉体终究会弃你而去;当我们相信,我们苦苦追求的外现很快会成为虚无;你是否应该问一句:我们的灵魂,该如何安置?

我成功的秘诀是:别怀疑自己,每日干完自己该干的事,然后坦然入睡。我老对妻子说,我是世上最短寿的人,因为稍不留意,便过去一年或几年。但同时,我也可能是最长寿者之一,因为我从不浪费时间,在跟别人相若的单位时间里,我可能做了多倍于一般人的事。

我成功的秘诀是:别怀疑自己,每日干完自己该干的事,然后坦然入睡。我老对妻子说,我是世上最短寿的人,因为稍不留意,便过去一年或几年。但同时,我也可能是最长寿者之一,因为我从不浪费时间,在跟别人相若的单位时间里,我可能做了多倍于一般人的事。

“随喜”是一种胸怀,教你学会包容,学会看到别人的长处。我有个学生,每次跟我交谈时,总是说别人的坏话和缺点,我告诉他:“人长眼睛,是用来发现别人长处的,是用来学习别人长处的。要是它只是用来挑剔别人,惹来无穷烦恼,还不如瞎了好。”

真正有信心者,甚至不渴望成功。在具信者眼中,成功跟成年男人长胡须一样自然。我从来没求过上帝赐我以胡须,可那胡须,仍指甲一样疯长个不停。具信者的成功亦然。

我认为,文学的真正价值,就是忠实地记录一代“人”的生活,告诉当代,告诉世界,告诉历史,在某个时期,有一代人这样活着。

《西夏咒》是一个巨大的混沌和寓言,石破天惊,却一言难尽。它有大悲悯而无热恼,有大狂欢而无贪欲,博大包容,神秘超然。

对这魔咒,我同样有着不同的解释,比如欲望魔咒、文化魔咒、时光魔咒等。其实,所有的解释,虽有着不同的外相,但本质差不多。我说的“魔咒”,便是岁月的变化和人类的欲望对我们想建立的永恒价值的腐蚀。

老有人问我:雪漠,你为啥要写《西夏咒》?对不同的对象,我有着不同的回答。但基本内涵大致相似,便是“打破魔咒,实现超越。”

06

许多时候,成就一个人的,就是未来障碍他获得更大进步的那一点。所以说,一个人,要经常反思,不断打破原有的东西,不断否定自己,不断超越自己,完成否定之否定,又会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

大丈夫立于世,不能依靠任何东西,不能依靠任何人,也不能依靠任何外物、外力,应无所凭借。

这个时代,“假恶丑”正洪水般到处蔓延,正在践踏我们的道德底线。善文化正在被颠覆,人心中那种欲望性的、恶的成分占了上风。恶的东西泛滥时,人们就对假恶丑的现象麻木了,习以为常了。

我眼中,文化没有高低雅俗之分,一切好文化都是滋养我成长的精神食粮,都是人类共享的优秀文化,它们不会也永远不可能变成我的精神枷锁。

我认为,一个作家,不感悟生活,不直面死亡,就不会真正成熟;不面对历史,就不会真正思考。

大文化指人类的全息文化,非小地域、小民族、小国家等有很强的局限性的文化。文字是知识的重要载体,而文化的主要载体还是人本身。真正的文化是人的一种生存状态。

首先要有目标,你打算在这辈子做什么?这一点是人生蓝图,然后,再日积月累地添砖加瓦,多年之后,便能自成体系了。

当你达到一定境界后就会发现,很多人追求所谓的那种享受,其实是麻烦、累赘。但如果达不到那种境界时,你就会沉溺、迷醉于这些麻烦之中,心灵被“麻烦”牵引着,成为物质、贪欲的奴隶,难以自拔。

很多东西是双刃剑,矛盾统一的。在以前某个阶段成就了他的,往往也是今后阻碍他的那个东西,“成也萧何,败也萧何”,一个人最大的敌人,就是他自己。

所谓的天赋、天分,就是一个人对生命体验那种特殊的感悟,这是最主要的。这种天赋几乎决定了后来很多东西。

没有失败,只有放弃。你想让自己成为什么样的人,只要你有足够的信心,只要付出足够的努力,你一定就能成为什么样的人。

我的房间里放了一个死人头骨,它代表着“死亡”。每当我看到它,仿佛就听到它叫:“死亡!死亡!”它提醒我,死亡随时随地,都可能降临到我的头上。所以,我每天给自己打的考勤,是以小时计算的。那头骨老是提醒我:珍惜生命!

我说,我们可以不为了赚钱、不为出名而活着,但一定要珍惜时间、珍惜青春、珍惜生命,让人生过得更充实,更有意义。

我认为,功利,就是功德的“功”,利益大众的“利”,功德和利益众生,合二为一就是功利,这是大功利,大功利就是利益大众的好事。

在真正的智者眼中,是没有问题的。所以,不要用世俗的机心去寻找问题,而要用赤子之心去亲近真理。

理想,信念,这些看不到、摸不着的东西,往往在人的成长过程中起到关键作用,如果没有这些,他就没了主心骨,遇到一丁点挫折、诱惑的时候,就很容易改变方向,很容易被外力牵着鼻子走,很容易放弃,甚至堕落了。

人类最可怕的不是屠杀,而是对屠杀的讴歌。你可以翻开中国历史和世界历史,或者文学史等,就会发现人类顶礼摩拜的,其实是屠杀自己同类的人。杀人越多,可能越被认为是英雄,如成吉思汗、拿破仑、亚历山大、曾国藩等。这是整个人类的堕落。

谁想让我放弃独立思考的立场,谁想让我变成一个机器、一个工具时,我决不同意,我就会抗争,决不妥协。当然,我也必须为自己的这种选择,承担一切责任、风险、后果。但如果没有这种与命运抗争的勇气,很可能一事无成。

没有梦想的人必定一生平庸,无所作为,一个人如果希望自己过得幸福,人生有价值,有意义,首先他就得问自己一句,“我为什么活着?”当一个人开始追问自己为什么活着的时候,才称得上是真正意义上的人。只有人类,才会追问生命的意义和活着的理由。

衡量一本书好坏的标准是真、善、美,好书教人学会宽容和博爱。伟大作家的价值就在于提升人的境界、滋养人的灵魂。我们当代作家也应树立这样的标杆,力争为读者多写好书。

必须拯救人们的阅读和审美习惯,毕竟在消闲和时尚之外,还有许多好书值得我们用心去读。

衡量一本书好坏的标准是真、善、美,好书教人学会宽容和博爱。伟大作家的价值就在于提升人的境界、滋养人的灵魂。我们当代作家也应树立这样的标杆,力争为读者多写好书。

一些读者阅读时过度追求消闲和时尚,一些出版商则千方百计迎合口味。于是水涨船高,图书市场上充斥着垃圾文化。这不仅造成了图书市场的虚假繁荣,还导致了出版机构与读者之间的恶性循环。"

时尚在冲击人的眼睛,占据人的耳朵,左右着人们的阅读。打个比方,臭豆腐并非不好,但如果大家都吃出了瘾,就可能会引起口味的集体变化。

有个成语叫“无中生有”,这里面包含了精妙的辩证思想。形而上的,决定了形而下的。虚的,包容了实的,指引了实的行为。

谁想让我放弃独立思考的立场,谁想让我变成一个机器、一个工具时,我决不同意,我就会抗争,决不妥协。

跨越过去,跨越自己,这是最难的,也是最了不起的。

我经常说这个比喻,鹰,有时候,会像小鸡那样啄食;猎狗,有时候,也会像狮子那样捕猎。但是,小鸡永远成不了雄鹰,猎狗永远成不了大狮子,决定其命运的,就是他们的基因不同,而决定一个人成就高下的“基因”,就是他的心灵。

当下关怀,即关注并解决当下在生活和人生中需要解决的问题,而不是仅仅去追求来世或是解脱等。关注眼前的人,帮助身边的人,用实际行为来实践利众精神。

在时下的文化背景下,宗教已被“异化”,在一般人眼中,它已成为类似于民俗的一种文化现象,而失去了它的原汁原味。

当一个作家真正拥有了他的家乡,并成为一种文化代言人的时候,他就能相应地拥有一个丰富、独特的心灵世界。这个心灵世界,可以和外部世界平等对话。内外两个世界,具有同等的价值。

我给自己定下三条标准:在这个世界上,有我比没有我要好,有我的作品比没有好,读者读了我的作品比不读好。

人必须从“神”的阴荫下走出。我们可以敬畏和向往一种精神,但不可以消解了人的主体性。换句话说,我们需要的,是真正的宗教“精神”,而不是披了宗教外衣的心灵枷锁。

面对世界,我始终保持开放的学习心态,我必须做到我今日之所学,一定要成为我明日进步的基石。

有时候,困难其实是另一种动力,你要享受它。享受厄运,享受所有命运的留难。当你静静地观察、品味并享受它们时,它们就成了你灵魂的营养。

我的信仰,主要是向往一种精神,保持警醒,让心灵安静、安详、专注,经常提醒自己有所为、有所不为,要自律、节制、觉悟、向上,不要向下堕落。

要是我能真正战胜自我、小我、私我,证得一种大智慧,拥有一种利众精神,哪怕在文学上默默无名,我的人生也是成功的。

我愿意在喧闹之中寻找一份清凉,在迷醉之中保持一份清醒,在庸碌之中体现一种高贵,在大善之前保持一份谦恭和敬畏。

我对信仰的理解,与一般人不同。我仅仅是对一种博爱、利众精神的敬畏和向往,信仰甚至不是谋求福报的手段,信仰本身就是目的。

你这个人的价值,以及你的作品价值,就看这个世界,是否因为你的存在而相对美好了一些。当然,这美好,也包括真,也包括善。

当我看到佛家故事"舍身饲虎"和"割肉喂鹰"时,我忽然发现了生命的意义。这意义,便是那精神。那虎和鹰,那身和肉,早已化为尘土,但那精神,却以故事为载体,传递给几千年间曾活过的人。

我的《猎原》中有些佛教智慧的东西影响了阅读。我告诉他,我利用一切机会向外界传播我证悟到的东西。我相信,真正能读懂它的读者,其心灵定然会大气许多、明白许多。要是因为我的存在,多了些明白人,多了些善良人,使这世界相对地美好了些,那我就没有白活。

我也曾告诉儿子,我之写作,非为自己,而为利益众生。这世上,有我的作品,比没有好;读我的作品,比不读好。所以,我的写作拒绝时尚,而多写百姓苦难,但更多的时候,我的作品里渗透了从奶格玛那儿传承下来,再由历代上师传递给我的大悲悯和空性智慧。

一天,陈亦新问我:“爸爸,你既然明白了无常,窥破了虚幻,那为啥还写小说?”在另一天,我也曾问一位大德:“你既然证悟了空性,为啥仍然那样精进地诵咒?”他说:“证悟之前,为自己证悟而诵;证悟之后,为众生而诵。”

有的读者读过我的长篇小说《猎原》,其“后记”中我写到我曾有过的灵魂焦灼。读完它后,你也许会明白我如何珍惜香巴噶举教法带给我的灵魂清凉。我爱香巴噶举和诸多上师,是超过生命的。

我的阅读还有一个特点,我跟他们始终处于对话状态,两种文化、两个心灵在相遇时互相撞击,总能碰出新的智慧的火花,我决不会放弃主动积极地思考,匍匐在名家、经典的脚下当奴隶。

07

读作品如同用棍探海,你有多长的棍,就能探到相应的深度。爱故事的,可以读故事层面;爱生活的,可以看我描写的生活;爱思想的,可以感受我的思想;能触摸到我的智慧的,可以去品尝我的智慧。

有什么样的智慧,就能写出什么样的作品,写《水浒》的,只能是施耐庵;写《红楼梦》的,只能是曹雪芹,而不会是别人。有什么样的智慧层面,就会写出什么样的作品。在写作中,我可以进入任何一个心灵空间,可以将我想写的任何东西诉诸于文字。

真正的文化大师,一定要超越教派,要站在人类文化的高度。要有这样的大胸襟:为了人类的和平、健康、安宁、清凉。不管是什么教派,只要对人类有益,我们就汲取它的营养,海纳百川,并与时俱进。

当一个人的智慧开时,他会发现世界上到处是金子。整个世界都在向你微笑,提供你需要的东西。那境界,类似于禅宗的开悟之后,朵朵黄花皆是菩提,声声鸟鸣无非般若。他就是世界,世界就是他。他能接近更本真的东西,更能穿透假象,看到本质。

世上的一切,都不是永恒不变的,都是虚幻无常的,都归于空性。这就是佛教的真理之一。佛教之伟大,就是为了让更多的人明白这种虚幻,不去执着,不要执着眼前的虚幻,不要贪婪,不要嗔恨,而得到解脱,能在有限的人生中,创造出相对永恒的价值。

当我越写越深时,可能更难引起共鸣。但这不要紧,因为总会有读懂的人,总会有解读的人。它会由一些同样有智慧的人去解读它。文学史上有好多这样的例子。在解读的过程中,人们得到的,可能是更多更好的东西。好的作品,应该像大海一样,有表层智慧的,可看到表层的风景;有深层智慧的,可看到深层的风景。

佛说:“一切善法皆为佛法。”百药治百病,百法救百心。佛教八万四千法门,各有其度众因缘,切不可拣一废百,固步自封。那些以为自己的水窖就是大海,认为自家的天井就是宇宙的人,无异于井底之蛙,会贻笑大方的。

我反对所有的教派之争。佛教的所有教派,皆源自神圣的佛陀,只要它传播一种真理,就会对人类产生善的影响。对所有可能产生善行的宗教,无论它叫什么名字,我们都要向它致敬。宗喀巴大师之所以伟大,正是因为他有无垢的正见和百川入海的胸襟。

文学更多的是一种净化,净化自己的灵魂。一个作家,当他真正地拥有主体性的时候,就是当他的心灵博大、足以吸收这个世界的诸多营养,却不受这个世界的许多诱惑的时候,自由才可能产生。

我始终觉得自己只是一个标本,我只能告诉你我走过怎样的路,将自己的路展示给大家。曾经,佛陀讲法的时候,就是在告诉大家他走过怎样一条路。我们每个人都走过一条路,当每个人将自己的路展示出来的时候,对于不会走路的人会是一个启发。至于你是不是走这条路,这是你的选择。

贫富无三代不仅仅是中国企业面临的问题,实质上是人类面临的问题。那么,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状况呢?原因很简单,这个世界上,没有永恒。

当一个人只有对某种精神保持敬畏时,才可能向往它。对一种很伟大的精神的敬畏,是一种智慧境界的体现。最高的敬畏,是一种向往。当然,藏传佛教也强调“佛慢”,就是认为自己就是佛,我与本尊,无二无别,你坚信你也能有佛那样伟大的人格。当你真正具备了那样一种人格......

阅读文学作品如同用棍探海,你有多长的棍,就能探到相应的深度。爱故事的,可以读故事层面;爱生活的,可以看我描写的生活;爱思想的,可以感受我的思想;能触摸到我的智慧的,可以去品尝我的智慧。但在小说中,我从来不去说教,而是将我的思想隐藏得很深。

按佛教的说法,世上的一切,都不是永恒不变的,都是虚幻无常的,都归于空性。这就是佛教的真理之一。佛教之伟大,就是为了让更多的人明白这种虚幻,不去执着,不要执着眼前的虚幻,不要贪婪,不要嗔恨,而得到解脱,能在有限的人生中,创造出相对永恒的价值。

人的生命就那么长,就像一块地一样,当你不种下庄稼的时候就会长满杂草,当你不种下智慧的时候就会被欲望所吞噬,所以,我们要想方设法在人类的心灵中种下一些智慧的庄稼。

文化发展必须与时俱进。佛教诞生于印度,后由历代的文化大师,将其智慧火种引向了中国汉藏两地,分别形成了各俱特色的、丰富的汉藏佛教文化,正如当今的佛教走向世界。正是在一次次地历史转折的冲击下,在阵痛中,佛教文化才传承了下来,实现了与时俱进,成为燎原的智慧之火。

大手印文化的目的是训练人的主体心,人作为主体而不是客体,人是自己的主体,而不是世界的客体,当一个人成为自己的主体之后,他的心属于他自己,他是自己的主人,世界是他眼中的一种风景,是他修炼心灵的一种道具,他的心不会被世界牵引而走。

这世上,所有存在必有其存在的理由。那么,小说要想在这世上存在下去,你有什么理由?你是想为这个日趋贪婪的世界贡献更加贪婪的诱因?提供一种娱乐方式?或是别的理由?只有当这个理由非常充足时,小说才可能存在。任何我们打算抢救的所谓“文化遗产”,就是因为它丧失了存在的理由。

我与世俗的保持距离,不是一种清高,而是一种智慧。因为生命就那么长,浪费一段,就少一段,好多人生的悲剧,就是因为不珍惜生命的原因。

我相信,人类历史上,定然有许多人有过我这样的灵魂焦灼和干渴,也定然有许多人有过我这样的灵魂求索。无论世人理解与否,但有一点是肯定的,人类之所以区别于动物者,正是因为人类有灵魂的需求和向往。除了肉体的需求之外,人类还应该关照灵魂,给予它相应的滋养,使它一天天变得大气和崇高。

人之优劣,最主要的是心,心明了路才开了,才能摆脱人生的困惑。所以,眼下要紧的,是要改造人文环境,完成灵魂的重铸。

阵痛是一个不可回避的过程,无数的文化大师及信仰者,都必须承受这种阵痛。事实上,阵痛是打碎,打碎固有的观念、陈腐的意识、障碍心灵自由的壁垒、习惯的理由与借口。文化困境的原因不在于历史遗留下的垃圾,不在于遇到的某些阻碍,一切要反看自身,从剖解自身开始。只有与时俱进,才能实现超越。

当你发不出声音的时候,你就是哑巴。你的智慧、诸多哲学思想、文化,发不出声音就说明你没有存在过。所以,我们要像星云大师那样介入社会,面对大众发出自己的声音。社会像一个田野,当你不种庄稼的时候,杂草必然会长出来。那么,我们为什么不发出自己的声音?

世人总爱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当孔繁森为了给两个孤儿增加营养而去卖血时,当他看到一个老奶奶被痰咽住而用口去吸痰时,这时他就远远地超越了好多世俗的东西,完成了人格的升华。这一刹那的那点善念,足以让他成为一个伟大的人。

当人类在无休止地折磨、无休止地糟蹋地球时,地球也会很快毁灭的。所以,我们现在面对的,再也不是教派、民族、国家,而是人类和世界。我们的眼光应该放在更大的方面,而不是小小的利益集团。

08

事实上,我们也知道,许多时候文学很无奈,它改变不了世界。它所能改变的,也许仅仅是我们自己。但从另一种意义上说,改变我们自己,又何尝不是在改变世界呢?

现在想来,那十二年与其说我在写《大漠祭》,还不如说我在闭关修炼,修炼人格,修炼智慧,修炼慈悲,随缘而为,毫不执着,心如虚空,了无牵挂。虽然心无一物,却如明镜,朗照万物。

只有让世上所有的规矩、外现、存在,都成为创作主体的养分,而不是枷锁和镣铐的时候,也即:所有外力、因素都不能干预创作主体的心灵时,自由才可能产生。

我眼中,文化没有高低雅俗之分,一切好文化都是滋养我成长的精神食粮,都是人类共享的优秀文化,它们不会也永远不可能变成我的精神枷锁。

阅读跟人生的良性活动一样,受多少累,便获多少益。欲悦眼眸者,只能得眼眸之欢;欲益心灵者,方能得心灵之益。

对真正的作家而言,大可不必期待所谓的机遇。有时候,那种所谓的机遇,可能恰恰是灾难。文章憎命达。作品能达到怎么样的高度,关键来自于作家有一颗怎么样的心,他对生命、社会、世界有着怎样独特的体验、批判与思考。

我出版了几本小说,前言和后序都是自己写的,原因是想通过我的文章把自己的思想和感悟传递出去,因为小说的表达有一定的局限,只有不放过任何一个传递自己思想的机会。正因为机会难得,所以我的文章中从来不说假话,能透出一颗心给读者,有时候也会因此受到一些伤害,但我不在乎。

我是用全部的真心、真爱、真情、真诚在写作。没有“真”,也就没有我的创作,只有“真”,才有一种很强的大力量,才有一种很强的艺术感染力。文学作品中必须有真挚的感情,作家的感情应该是自然流淌的。

我认为,一个作家,首先要“入世”,深入到现实生活的最底层,同时又要能够“出世”。仅仅“入世”而没有“出世”,不会有多大出息。要深入基层,感悟生活,在此基础上达到“出世”才能成功。

因为我清醒地明白,岁月的飓风正在吹走我们的肉体,无论我们愿不愿意,都会很快消融于巨大的虚空里。可能留下的,也许只是你独有的那点儿精神。许多时候,不迎合世界者,反倒可能赢得了世界。

当这个世界日渐陷入狭小、贪婪、仇恨、热恼时,希望文学能为我们的灵魂带来清凉。文学应该有一份光明,有一种能使我们的灵魂豁然有悟的智慧,它能使我们远离愚痴、仇恨、贪婪和狭隘。

我只想说,我不会迎合外现。我只求能在死亡追到自己以前,说完自己该说的话。那怕固执的结局是被搅天的信息掩埋,但我明白,被掩埋的璞玉仍是璞玉,被摇成旗帜的尿布还是尿布。

真正的作家吸收了他所在的那块土地、文化、行业领域的精华之后可能就会成为这块土地上非常重要的文化传承者,成为这块土地上文化的载体,他就把这块土地上的文化弘扬出去,为这个土地贡献非常美的东西。

今日到武威,见一残废,开一三轮拉人,人皆打的而去,没人坐三轮,我很可怜他。便去问价,要价跟打的一样,便想,叫残疾人挣点钱吧。上车,他一路敲诈,使横,多要钱。后来,要胁,更扔到半道上。给他钱后,他反怒吼:我可有五十万!你一个穷鬼,咋才坐一个三轮车?(人的命髙不过自己的心去!)

现在,时代的喧嚣惊天动地,一些外来文化、一些时尚文化、一些追求及时行乐的文化总在淹没真正的智慧。但随着这茬人肉体的消失,那些声音就被岁月的飓风吹得再也找不到一点痕迹。留下来的,仍是一种清醒的智慧的声音,它可以穿越历史的时空。

好多人说:雪漠,文学拯救不了世界。我说,是的,文学有时连作家也拯救不了。如司马迁,如陀斯妥耶夫斯基,暴君的屠刀总能把一些优秀作家送上断头台。但我认为文学的无力是暂时的。

对于大手印文化的实践者来说,整个世界都是他们的修心道具,无论苦难,还是顺缘,都是为了调炼心性,都是为了完善人格,都是为了完善人的主体性的道具,当你面对各种苦难时,你是不是仍然能够保持你做人的尊严?是否仍然能够完善你的人格?能否将各种苦难看成你人生最好的滋养,来实现你最终的超越?

真正的信仰是无条件的。它仅仅是对某种精神的敬畏和向往。信仰甚至不是谋求福报的手段。信仰本身就是目的。

我写了好多东西,但发表的不多。如果发表之后,仅仅是浪费别人的时间或浪费一些版面的话,那么,我就干脆烧了它。

当一个人的智慧开时,他会发现世界上到处是金子。整个世界都在向你微笑,提供你需要的东西。那境界,类似于禅宗的开悟之后,朵朵黄花皆是菩提,声声鸟鸣无非般若。他就是世界,世界就是他。他能接近更本真的东西,更能穿透假象,看到本质。

一个猴子,既使它有翻天覆地的神通,也不过是个难为众仙心仪的“弼马瘟”,那怕它自封为“齐天大圣”也改变不了其本质。只有当它经过无数次的自我超越,消去火气,降伏无明,证得智慧,从绚烂归于平淡,从舞棒弄棍到安祥微笑的时候,它才可能成“斗战胜佛”。

我这支笔虽然很笨,但充满真诚,我不想靠它博取虚名大利,我只想让它成为一支烛光。虽然它一日日燃尽自我,但那光明,总能照亮有缘之人。我的眼中,所有的读者,都是我的父母。你也许看过一个祼着全部身心的幼儿对母亲灿烂地笑着,那就是我。

大手印文化是和谐社会的基础,是人类优秀文化的代表,它倡导当下关怀与终极超越,是大爱与智慧的结合体。任何一个对其有向往,并且传播它的人都可以成为“西部文化爱心工程”的志愿者。

西部文化种类很多,能够承载其全息的,是凉州贤孝与大手印文化。凉州贤孝是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它是中国文化的活化石。

目前,在全球化浪潮的冲击下,一些优秀的西部文化濒临被湮没的边缘。一方面,许多当代人陷于热恼和焦虑不能自拔,他们非常需要心灵的滋养;另一方面,那些有益的文化却早已尘封,无人问津。在心灵滋养的供应和需求之间,出现了明显的断裂。

西部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人民立场、苦难意识、精神品格、利众精神等诸多方面,一直滋养着人们的灵魂,也对当代文明的诸多领域产生了启迪。它历史悠久,种类繁多,形式多样;它既有当下关怀,又有终极超越;它既重视人格修养,也强调灵魂重铸。它多以大善体现大美.

每进入一个新的文化圈,我的心灵,就像海绵吸水一样,吸收有益的滋养,我一直这样训练自己,直到养成一种生命习惯。一种文化只有在和另一种文化撞击时,才能发出更耀眼的光芒,才可能产生新的更大的价值。

一个作家首先是一个“人”。什么是人呢?人就是具有人的主体性。中国人对人的最高评价就是他是个“人”,骂他的时候就说他“不是人”。所以,中国人对人的最高评价就是他是个“人”。他真是个“人”呀!再高的评价就是他是个“好人”。

出世不是躲避这个世界,入世不是陷入这个世界。世间就像是一个池塘,入世就是要从这个巨大的池塘中汲取营养,出世就是从这个池塘当中长出的一朵莲花。

西方把赚钱的秘密,归结为一句话:把你的财富以,比收到财富更快的速度回报给社会,这个社会就会有巨大的反作用力回报你,给你带来更多的财富。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把这种行为称为种福田,把种子种入土地。

这世上,最好的试金石,便是看他是否做一些虽是举手之劳却能帮助别人的事。许多时候,那些有着吞天吐地的志向甚至发愿要利益众生的人,却总是连小事也不愿意做

我认为,一个人不一定非要有所皈依,但一定要有信仰。我对信仰的理解,与一般人不同。我仅仅是对一种博爱、利众精神的敬畏和向往,信仰甚至不是木求福报的手段,信仰本身就是目的。

应该让每一个拥有影响力的媒体,让每一个拥有话语权的人---我们称之为名人和学者,让每一个推广文化的团体,渐渐把良知和慈爱的理念传播开来。让被灾难激活的同情心,变成我们大家的生活习惯,变成我们的日常行为,像呼吸一样时刻不离开我们的生命。

一个人的成功不是以拥有多少物质来衡量的,而是看他是不是实现了自己的人生、是不是升华了自己的人格、完善了自己的道德。如果在完善了自己的道德之后,那么他就是成功的。

我认为,好的文学必须做到:这世上,有它比没它好,读它比不读好。因为它的存在,能使这世界相对美好一些。如果达不到这一点,就不是好文学。

百年之后,我们现在执着的一切都没了。也许留在这个世上的,就是我们对别人有所帮助的那点儿精神。肉体虽死,那精神却可以传递给下一代人。所以说,精神不死。

人犹如飞过虚空的苍蝇,要是没有好的行为,是留不下一点痕迹的。所以,古人认为不朽者,不过“立功、立德、立言”。这三者,都由人的行为构成。所以,只求无愧我心,岂能尽如人意?

许多时候,人不是活给社会的,也不是活给别人的。人是活给他自己的。他的价值就是他的行为。别管别人如何看你,也别管你是否得到社会的认可,你的人生价值本身,已经给了你的行为以最大的回报。

有朋友问我写《西夏咒》的意图是什么?我说:我写这个的意图,就是想叫人们问我为什么写这个?人只要一问,就开始远离愚痴。一万个读者就有一万个《西夏咒》。

文学也跟唱歌一样,不要跟上别人瞎跑,盲目的追求所谓全球化和接轨。你只要从灵魂里发出最强最美的声音,人家就会欣赏你,并向你学习。

我寻找的,不仅仅是写作的意义,更是生命的意义。我从来没有把自己文学上的成功,当成我人生的成功。我太清楚了,面对死亡,所有文学上的声誉毫无意义。

当我们的书籍和电视上充满了血腥的境头和罪恶的赞美时,我们的心定然会受其熏染而异化。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当那恶臭延续千年时,人类心灵定然会被熏染,一种习以为常的恶就衍化为人类的集体无意识。亦如世上有“嗜痂之徒”一样,一种“口味”的异化终究会使已经“异化”的心灵更加失去人性。

如果说一定要区分的话,善行只有形而上、形而下的区别。一种是物质形态的善,一种是心灵精神的善,凡是善心、善言、善行,都值得赞美。因为,有时候你的一个小善,可能会产生非常大的作用,能改变别人的命运。

我之所以不管别人的议论、非议、责疑,并不是我多么高尚,也不是我有多好的修养,而是我实在没有时间,实在不愿意花时间在无意义的争论或勾心斗角上。

09

关怀自己,是让自己具有更大的价值,这就是关怀自己。一个小人,当他关怀自己变成一个君子的时候,他就成长了。一个关怀自己的人,从关怀自己到关怀世界的时候,他就成长了。真正的善待自己就是让自己的胸怀变得大一点,改变自己的行为让它变得高尚一点。

什么叫关怀别人?无论你对这个世界做出什么样的一种许诺,你都得从身边做起。关注一个孩子,关注身边一个朋友,关怀身边的亲人,关怀每一个你碰到的人,把微笑给他们,把快乐给他们,把明白给他们。

菩萨是一种精神,与神通无关,与身份无关,与形象无关。当你拥有那份利众精神时,你就是菩萨。

前不久,某大城市的一个青年看了我的《大漠祭》后,到我家乡的贫穷山区来支教。他问我:“伟大是不是很难?”我说:“不难。当你看到寒风中悚立的乞丐时,你将身上所有的钱给他,或剥下自己的衣服给他,并且毫无勉强、执著和骄矜,像孝子对待慈母那样,你就伟大了。要是能这样坚持一生,你就是大菩萨。”

什么是“印”?“印”就是超越。什么叫超越,就是当你被世界中各种奇怪的、庸俗的、各种繁琐的东西把你困住时,你一定要学会超越出来,真正属于你自己。当这个世界上流行各种各样概念的时候,你守住自己的心,瞅中自己的目标不断地走,这就是超越。

我告诉大家,如果有十个人向我乞讨,只要有一个人真正饿着肚子,我宁愿给十个人铜板,因为我怕我的分别和怀疑,让其中真正饿肚子的人,得不到面包。

我的选择直到今天,就是把自己放在横的世界,纵的历史,在这样一种坐标系上寻找自己的位置。没有这种境界你永远,无论你有怎样的选择,你仅仅是个微不足到的小人物。因为你的心只能盛下这杯水,再多的时候你就盛不下了。当你的心成为大海的时候,你才有大海的容量,你才有大海的力量。

一种文化表面看起来没有什么“用”,但却是一种“大用”。为什么呢?它虽然不能给你带来巨大的利益,但是它能让你的灵魂得到升华。

眼睛不是让你用来发现别人的毛病,而让自己难受的。眼睛是用来做什么的?眼睛是发现人们有什么非常好的优点,让自己学习的,从他的身上吸收营养的,这个眼睛才有意义。

你必须学会走路,把这种智慧变成你走路的动力和能量,现在你所有学的东西没有进入你的行为的时候,它不是你的东西,很快就忘了。

有许多东西,它的意义,已超越了事件本身。如舍身饲虎和割肉喂鹰,那身与虎,肉与鹰,于今早不知化为何处尘埃,但那种精神却以故事为载体传递了下来,给人以永恒的灵魂滋养,宗教之意义也在于此。

所有的文化在没有变成你的营养之前,都是知识,不是智慧。变成智慧的宝藏,变成智慧必须得让它消化到你的生命中,变成你的行为,没有这个行为构不成智慧。

只要你有一颗明白的心,守住你非常明白的目的地,这时候你的心灵就得到了自由。这种自由不是外部世界给你的,而是你心灵发出的一种光明。

任何一个人只要盯住一个目标不停地走,不停地走,把什么都放下的时候,他肯定会成功的。怎么能不成功呢?!

什么是天才?天才就是用一辈子做好一件事情的人。当你想做二件事的时候,你不一定能做好,当你想做三件事的时候,你肯定是个庸人,不可能成功。

我的家里有一个死人头骨,放在我的写作间里。真正的一个死人头盖骨做的标本,我看到这个标本的时候,我就想要是我现在死去,那么什么东西对我有意义我就去做它,什么东西没有意义我就不去做它。

灵魂就是你活着的理由。为什么活着?你就有灵魂,明白这个你就有灵魂,不明白这个就没有灵魂。这个不是人说的死后像鬼魂一样的东西,而是活的理由,活着的意义。

我常对人说:其实,佛教所谓的菩萨,并非指何人,而仅仅是一种精神,一种利众精神,重于慈悲的利众精神,称观世音菩萨;重于智慧的利众精神,称文殊菩萨;重于大勇大力的利众精神,称金刚手菩萨。佛教就是这样一种精神,它光照千古的,正是这样一种精神。

许多时候打碎自己就是超越,不断地打碎过去的自己,不断地超越,只有一个没有什么大的胸怀的人,抱着自己的瓶子,揣到怀里永远认为这是最珍贵的东西,这个世界非常大,打碎意味着敞开胸怀去拥抱这个世界。当你打碎自己的时候,就会发现这个世界上的一切都是你的营养,包括苦难。

我在很小的时候,在床头上贴了四个字:“战胜自己”。我每天都在看着它战胜自己的贪婪、愚昧、仇恨、嫉妒,战胜自己的懒惰,战胜自己安分守己以及对未知世界的许多恐惧,并且拥有一种非常博大的文化,重新铸造自己的心灵,我称为“大善铸心”。

什么是人?当一个人拥有自主心灵的时候,不受这个世界诱惑,不受这个外部世界污染的时候,不被这个外部世界左右心灵的时候,真正具有了人的主体性的时候才叫人。

如何让下一茬人类知道呢?就是写出让下一茬人类知道的作品,给他一个让后来人知道的理由,这个理由就是传承文明,就是中国古代非常伟大的“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这样的胸怀和境界。

大手印文化它是一种世界观,它是一种生存方式,它是一种活着的时候某种状态和理念。它和自己的生命中无时无刻贴得非常近。

每个人抓住生命的当下,把所有的生命用来抓住当下,不要被世界上花花绿绿的东西所诱惑,这时候你才能实现人的主体性心,你才能实现真正的超越,你才能得到真正的清凉。

西部的大手印文化永远不拜什么“神”,它认为世界上从来就没有什么救世主,也不靠神像皇帝,要创造人类的幸福全靠我们自己,这个自己就是自己的心的明白和自由。

人类所有的痛苦来源于什么呢?来源于自己的分别心。人类所有痛苦的来源就是,流行于那个世界许许多多的概念,我们称之为观念。当你转变观念的时候,你的心就变了,你的心变了,你的世界就变了。

西部民歌代表了西部文化中的当下关怀,大手印文化代表了西部文化中的终极超越。没有当下关怀就没有终极超越,所以当下关怀和终极超越代表了西部文化的整个精髓。

我们不能左右社会的变化,但我们总是能左右自己的心。我们虽不能改造世界,但总能改造自己的人生姿态。

这修行,有什么意义?后来,我明白了,人的存在,虽也是虚幻的假相,但却能承载一种精神层面上的相对永恒。

我常想人生的意义,我深知诸法空相,诸行无常,也曾常常陷入困惑:既然无“我”,那个需要解脱的,究竟是什么?既然世上万物都免不了成住坏灭,这世界终有一天也会归于毁坏,那所有的善行,显然也不会永恒存在,它本身也是无自性的。

我常对人说:其实,佛教所谓的菩萨,并非指何人,而仅仅是一种精神,一种利众精神,重于慈悲的利众精神,称观世音菩萨;重于智慧的利众精神,称文殊菩萨;重于大勇大力的利众精神,称金刚手菩萨。佛教就是这样一种精神,它光照千古的,正是这样一种精神。

有好多人,常叫我算命。我说:“别算了。命是可以变的。心变了,命就会变。是小人心,必是小人命,尽干损人利己的事;一当你的小人心换成了君子心,心就会支配你的行为,去做君子的事,这时你的命也就成了君子命。”

我于修行,先重视做人,首先,当个好儿子,对父母,视如真佛,虔心供养,不敢稍懈;其次,做个好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虽然也时不时犯错,但能知悔知耻,时时忏悔,省察自己,不敢稍怠。除修证外,我之文学创作,其目的,也是能尽可能地为众生带来些善的东西。

我认为,一个作家,首先要“入世”,深入到现实生活的最底层,同时又要能够“出世”。仅仅“入世”而没有“出世”,不会有多大出息。要深入基层,感悟生活,在此基础上达到“出世”才能成功。

一个作家,必须保持清醒,看淡那些别人趋之若骛的东西,比如:权力、金钱、美色,不为外物所动,才能保持独立、宁静和自由。

我认为,艺术家在创作之前,要谦虚,虚怀若谷,吸取各方面营养;创作过程中,要目空一切。拒绝诱惑,保持清醒的独立思考,这对一个人的成长很重要,对作家来说更是如此。

因为我清醒地明白,岁月的飓风正在吹走我们的肉体,无论我们愿不愿意,都会很快消融于巨大的虚空里。可能留下的,也许只是你独有的那点儿精神。

要知道,无论你是否愿意,那掌声和名利都会很快消失。那怕此刻全人类都在赞美你,但这一茬人类消失时,你仍然会成为另一类人群的陌生,除非你写出了也能叫下一茬人类也喝彩的东西。

这二十年,从表面看来,我只写了一家农民。其实,它更是我最重要的一段人生历程,我完成了从文学青年到优秀作家——我自己这样认可——的升华。

这二十年,从表面看来,我只写了一家农民。其实,它更是我最重要的一段人生历程,我完成了从文学青年到优秀作家——我自己这样认可——的升华。不管我的作品有没有价值,但至少做到了一点:我奉献了二十年黄金生命里全部的心血和真诚。

原因在于,现在的大师是怎样产生的呢?就是学院派的知识通过填充,让他读了大量的书,大量的阅读,大量的所谓的积累,积累到一定程度后,所形成的程式化的一种东西,形成某种模式,达到符合那些大“书橱”们设立的某种价值评判标准时,就被称为大师。这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大师,这还是“书橱”。

在知识分子群体中,也有一个主体意识的问题,就是说,属于你自己独创的东西是什么?你不能像鹦鹉学舌那样,把各种各样的学术堆砌在一起,就以为是自己的东西。为什么我们东西方文化中很多大师的经典,至今现在所谓的大师无法超越?

我所做的,仅仅是如何让自己更“大”一些。我常说,要是创作主体是老鼠,那它们无论怎样思考形式和内容,也照样生不出狮子。哪怕它胀破肚皮,生出的仍是老鼠。要想生出狮子,只有一个办法:先让自己变成母狮,再跟另一个雄狮,即作家感受到的强有力的生活,进行生命的交融。

10

命由心造,心善则命吉,心恶则命凶;心大成君子,心小为凡俗;利众破执可成菩萨,贪婪损人则为小人;心慕漂流可成迁客,心喜独居方为隐士。

我是深深地理解印度尸林修道者的。我明白,在那个凡俗看来阴暗的所在,却充溢着真理。当你参照死亡时,会发现好多东西没有意义,财富、名声、权势、美颜都虚幻如梦,并无实质。

我认为,现实主义重当下关怀,浪漫主义重心灵超越;现实主义重存在,浪漫主义重信仰;现实主义重形而下,浪漫主义重形而上;现实主义重生存状态,浪漫主义重生存理由;现实主义重关注现实,浪漫主义重照亮世界;现实主义重活着的过程,浪漫主义重活着的意义。

这些所谓文学像瘟疫在网络上扩散,作家们将萎靡之气传递给更年轻的一代。作品宣泄着人格的萎缩、责任感的丧失、思想的缺钙,在这样的漫天浮躁、遍地颓废之中,谁会有忧患意识,谁又会听到这个社会中真正的弱势群体在无声哭泣!

我希望我用自己的一生写一部大书,在一定程度上,《西夏咒》对我来说即承载着为灵魂书写的意义。

当作者的心灵和世界一样丰富,当心灵强大到可以和整个世界对话时,作者便可以创造出优秀的作品。

在市场化和文学价值两者之间,作者往往心存权衡。当追求文学价值时,就极有可能坐冷板凳,《西夏咒》希望在文学形式和叙述方式方面积极探索,希望读者读它能比不读好。

每位作家都应该用一生时间为自己的灵魂写一部大书,《西夏咒》是我在一种极度的虔诚中写成的。对于我而言,《西夏咒》便承载着为灵魂书写的意义。

当代文学的一些作品中,对暴力的讴歌已达到极致,翻开书籍,打开电视,我们都能看到许多杀人的屠夫在作家笔下成了英雄。我们很难想象,人类怎么能将杀害自己同类的人,当成顶礼膜拜的对象。

宗教精神里面,善的成分很重,但宗教涵盖不了善,善是一种比宗教更大的文化,是人类文明中最值得弘扬的精髓。但目前恰恰是,善文化被妖魔化了之后,人类的价值评判体系出现了问题。

人生免不了要陷身庸碌的,问题是你是否有一颗自省的心?那所谓的自省,就是希望自己活得比现实更高尚一点。

当代文学创作中,大多重现实主义而淡化浪漫主义,文坛上充满了功利性的写作,但中国文坛还是不乏那些脚踩坚实的大地,却能向往星空的作家,如张承志,如莫言,如张炜,如闫连科……他们既有着大地的坚实,也有着心灵的超越,便成了中国当代文坛上一道独特的风景。

那些有孤独感的作家是很在乎现实反应的,他们大多忽视了灵魂的超越。其实,对于有信仰重超越者来说,现实的挤压和沉重仅仅是助缘,丝毫影响不了其作品的伟大。许多时候,他们总能像诞生于现实淤泥中的莲花一样,总能焕发出浪漫主义的智慧光芒。

对一位作家来说,关注现实的同时,还要向往群星。所以,从严格意义上说,许多伟大作品都是前面两种“主义”的完美结合,它们渗透了我向往的文学精神。

当贪婪烧去我们的清醒,当欲望毁坏我们的宁静,当生命需要另一类营养,当世界需要别一种光明,我们都应该将放飞的眸子收回内心,叩问一下自己。许多时候,叩问自己,就是叩问历史,叩问命运。

能给予你这一切的,非金钱,非权势,非物质。那养分,来自我们延续了千年的文明。

你可以撩开大眼,望那遍布世界的销烟和杀戮;你可以打开电视,望那被恐怖和暴力弄残的幼儿躯体;你可以放眼四顾,去追问失去灵魂殿堂的人们;你可以凝神静气,去搜寻热恼自己灵魂的贪婪。无异,你,我,他,都需要一股清凉的风,需要一晕智者的笑,需要一抹安详的超然,需要一份含蓄的包容。

你可以想象一个旅人,在风沙搅天中步入沙漠,欲将绿洲种入大荒;你可以想象一位智者,深入不毛,对嗷嗷乱叫的野人宣扬他感悟的真理;你可以想象一个夜行者,举着摇曳的烛光,进入亘古的黑夜……无疑,他们是孤独的,但这种孤独,绝非空虚的无聊,而是清醒的微笑。

人类历史上,有一种存在,令我们敬畏;有一种精神,叫我们仰视;有一类群体,会令我们忽然发觉自己的屑小。他们曾和我们共居一个星球。他们短暂的肉体烟雾般消失了,但他们的精神,却成为我们灵魂的滋养,能令我们自省并向往。

有些学说,虽然出发点是好的,但若是带来了不好的结果,让世界血流成河,给人类造成了巨大的灾难,那么,我就认为,这种学说不是什么好学说,无论它的创始人是不是善人。

当我们明白,这个宇宙也会在日后的某个时辰命尽;当我们懂得,那光芒照射的红日也会在某一天里成为黑球;当我们发觉,自已贪爱无比的肉体终究会弃你而去;当我们相信,我们苦苦追求的外现很快会成为虚无;你是否应该问一句:我们的灵魂,该如何安置?

真正的作家仅仅是个母亲。他只能为腹内的孩子提供养分,却无法按自己的习好设计孩子的长相和性格。不过,他至少要做到一点:尊重对方的人权。他和自己的孩子应该是两个有主权的国度,可以对话,可以交流,可以援助,但不可以侵略。

从严格意义上说,我仅仅是个信仰者,而从来不是――将来也不是――“教徒”。我仅仅是敬畏和向往一种精神,而从来不愿匍匐在“神”的脚下当“神奴”。我最不爱听消解了“智慧”主体而满口宗教词汇的那套话语。

我也曾为贪欲所伏,但我最终降伏了贪欲;我也曾为嗔恨所裹,但我终于将嗔恨踩在脚下;我也曾经干过许多傻事,但我终于懂得羞愧自省,并勇于改过。我是一个充满缺点的人。所以,我的修心,就是从拒绝诱惑开始的。

这个世界所有的东西都是营养,而不是枷锁,更不是什么障碍、困难、阻力等消极的东西。我常说,当你有私欲而得不到满足时,就会产生痛苦;没有私欲时,世上的一切都会向你微笑。人的一生,会不可避免地受到恶的熏染,但你不必因此而自暴自弃。你只要自省向上,终究会战胜贪欲的。

功利之“用”是小功利、小用,小功利仅仅是利己,以“实用”为主。当一个人陷入小功利之中时,是很难用博大的胸怀去汲取一些不一定马上见效实用、但对其人格人生有大滋养的文化养分的。利己的功利心只能越走越小,越走越窄,最终人甚至会受制于它。

去年,我在法国法兰西学院演讲时,专门谈过孤独和超越。我在长篇小说《大漠祭》、《猎原》和《白虎关》中,重点写的,也是当下的现实孤独。在《西夏咒》中,除了写现实孤独,也写了历史孤独,更想实现一种超越。

不管是演讲也好,还是写作也罢,我都是为自己的心灵。它们仅仅是我灵魂流淌的不同形式而已。我眼中,世间万物都是滋养我心灵的营养,整个世界都是我用以调心的道具。

大手印文化追求当下,活在当下,不执著于过去,不要执著于将来,活在当下,要明明白白、清清凉凉、快快乐乐地活在当下。

这个时代,“假恶丑”正洪水般到处蔓延,正在践踏我们的道德底线。善文化正在被颠覆,人心中那种欲望性的、恶的成分占了上风。恶的东西泛滥时,人们就对假恶丑的现象麻木了,习以为常了。

出世不是躲避这个世界,入世不是陷入这个世界。入世是一个池塘,要从这个巨大的池塘中汲取营养;出世就是在这个池塘当中长出一朵莲花。

我很可惜一些作家,花费黄金买不来的生命,去制造大量的垃圾,浪费自己生命,浪费别人的生命。有好些人,在他的肉体消失之前,作品便已消亡。更有甚者,其存在的价值,就是以自己的才华,宣扬一种罪恶。

我认为,好的文学必须做到:这世上,有它比没它好,读它比不读好。因为它的存在,能使这世界相对美好一些。如果达不到这一点,就不是好文学。

傅雷在《约翰·克利斯多夫》的扉页上“题记”道:真正的光明,决不是没有黑暗的时间,只是永不被黑暗所掩蔽罢了;真正的英雄,决不是没有卑下的情操,只是永不对卑下的情操所屈服罢了。所以,你在战胜外来的敌人之前,必须战胜你内在的敌人。

浮燥文人最注重别人的评价和看法,爱表现自己,甚至哗众取宠。取得一点儿小成绩唯恐别人不知,不是沾沾自喜,便是自吹自擂,唯恐别人把他遗忘。

司卡史德在遇到毕哇巴祖师之前,已俱足利众之心,身虽仍在凡俗,心已顿超十地,所欠者,因缘耳。待得遇上师,又是信心俱足,外缘内因,均达圆满之境,故能于一夜间证得虹身,如水到渠成,如瓜熟蒂落。

菩萨是一种精神,与神通无关,与身份无关,与形象无关。当你拥有那份利众精神时,你就是菩萨。

司卡史德故事的意义超越了她自身,给予我们许多的启示。按俗眼看来,司卡史德成就前已垂垂老矣,无修无证,其外形不过一尘世老妪,而其实德,却无异于菩萨。她能冒着被打骂污辱的危险,而将家中仅有的余粮布施给僧侣,其境界,早已超越尘世,达到菩萨境界。

每个人不是活给世界的,这个世界不在乎任何人。每个人是活给自己的。当你活给自己的时候,你就必须明白,当你的肉体离开这个世界之后,你为你自己做了哪些东西?

这辈子你必须有一个活着的理由,你为什么活着?然后用全部的生命去做自己该做的事情,拒绝一些外部世界带来的诱惑,守住一份真心,学会舍去一些东西,学会包容,拥有一份善良、明白、清凉、宽容。

人最大的敌人是自己,而不是别人。所有的圣人都是靠战胜自己来赢得世界的。

告诉大家,世界没有什么东西比写作更美了。你的心中涌动着一种巨大的爱的力量,在这种爱的陶醉中,让指头在键盘上跳舞的时候,整个世界都在狂欢。

因为写作是我的理由,我根本不去管是否有那么多的人爱我的书,并不要紧,爱很好,不爱也很好,为什么?因为我写东西是因为爱。因为爱文学,我愿意把这种心灵的爱流淌出来,因为爱人类,爱家乡,爱许许多多的人、景物,包括大自然的许多东西,我没有办法表达爱的时候,我或者唱歌,或者写作。

每个人不是活给世界的,这个世界不在乎任何人。每个人是活给自己的。当你活给自己的时候,你就必须明白,当你的肉体离开这个世界之后,你为你自己做了哪些东西?

文化只是作用于人的心灵。文化是一种什么东西?文化是一种能够让自己生命中间发生某种变化,产生某种心的转变的一种营养,文化更体现为一种生活态度。

他的歌既是唱给世界,又是唱给自己。我们每个人把歌声献给世界的时候,其实是献给自己;每个人在用行为贡献给社会的时候,其实是在完善自己。每个人在改变着自己命运的时候,最大的受益者当然是自己,因为一个人的行为就是一个人的价值。

11

当你觉得某种东西世俗和不世俗的时候,是你自己的分别心在作怪。你别去管啥世俗和不世俗,你只去管你的心是不是善。当一个乞丐朝你伸手时,你是否能用一种你对待上司和父母的心态去对待他。

有时,当你面对大自然时,无论什么语言都表达不出心中的感受,这时,最好的办法就是让你自己看到那种美。当你看到那很美的画面时,不同的人可以看到不同的内涵。

一个作家要有平常心,因为平常心透出了一种执着,要像对待吃饭和穿衣一样对待创作。创作是一种生命的需要,而不是一种谋取私利的手段。在这个基础上,对生活的热爱,可以激发他的智慧。

当你见到街上寒风中悚立的乞丐,把自己的衣服脱给他,把身上的钱给了他,并且无丝毫的为难、执着、和自矜,像赤子对待母亲那般自然,那你就很伟大了。一般人做不到的原因是他的精神没有达到那种层面,所以很难伟大。

在文学观念上,我更接近于记录,当然是更高艺术意义上的记录和展现。这样我可以不受时下的概念化的影响。我拒绝流行观念对我的侵略,我只写老百姓的生存。文学应完全忠实于生活。

我要不断地超越自己。我后面的创作,就尽可能地将目光投向精神,投向历史,当然,读体现精神的小说,也需要读者精神的投入,一般浮光掠影似的阅读是不能把握到作品真正的内涵的。

我老说,要是一个作家不爱家乡,他能写出啥好东西?智慧是源于爱的。我就是要立足于这片沃土,为老百姓写作。

人即使能活100年,也不过3万多天,除去吃饭、休息以及必须花费的时间外,剩下的不多。在这有限的生命里,如果不能珍惜时间,分秒必争,就很难达到最高境界,也很难成为大家。

我的生活经历虽不复杂,但很曲折。我这个人不善于应酬,很少与人接触,因此也容易引起别人的误会,甚至得不到亲戚朋友的理解。但我对生命的感悟很深,对自己要求很严,时间抓得非常紧。

什么时候你变成了大海,你可溅出许多浪花的时候,这个世界上有什么样的气势,你大海就能营造出什么样的气势的时候,你就可以写长篇小说了。所以一个作家,最主要的,是叫你自己像这个世界一样,变得大气、复杂、丰富。

你自己变成一个世界时,并且你能写出一个世界时,你就可能写长篇小说了。当你还不是一个世界,而仅仅是一杯水时,你就去找一个小杯子,把你的这杯水献给读者,叫他们品尝你的奉献。

卓有远见的人,拥有伟大人格的人,他即使在无人监督的情况下,仍然会保持高度的自律,就是因为他始终心存敬畏,保持一颗对“大善”、“大道”的敬畏之心。这个“善”就是“人心所向”的大力量,这个“道”,也就是客观世界的规律和真理。

茫茫宇宙无边无际,不知何来,不知所终,地球微尘般弱小,人类应该在爱中延续,没有愚痴,没有暴力,没有贪婪,没有战争,应该将纷繁的热恼,转化为清凉的风。

没有放弃,便不会有成就。无论世间法,还是出世间法,都这样。人生太短,没有放弃,你的一生便会被垃圾装满,盛不下真正的好东西。盯住目标,放弃跟它无关的东西,一步步走向目标,便是成功的诀窍。

所谓佛,就是那种发现了自身的狼性而不断战胜自我,消去无明,破除愚痴,终而觉悟的人!

我的文学创作是另外一个世界。现实生活好像是那淤泥,我的创作是从里面长出的莲花。虽然差别很远,但我的文学是从那块土壤里长出的,现实给我提供了足够的养分,我才开出了很美的花。

现在有些电影,很好看,但缺乏深度,就是因为他们仅仅是展示了形而下的东西。宗教是涉及人的灵魂的东西,要是电影里渗透了宗教精神,电影就有了内涵。

什么是天才?天才就是朝着那个方向每天不停地走完该走的路程,然后坦然入睡的人。而成功的标志则是超越,是与大自然相应,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成功的关键在于行为,没有行为,就没有成功。而成功的关键在于关注,天才和平庸者的区别非常小,不是智力和区别,而是定力的区别,就是自己有没有那个专注的力量。

我在创作时是非常宁静的,不宁静时,我无法创作。写作时,甚至我的脑里也没有字,若是有字时,那字也会成为杂念。我像骆驼一样,只是行走,不去考虑水和草,因为我的峰子里已为我贮存好了一切。

你的写作必须修练到非常宁静,让你的那种感觉从心灵里流淌出来。我创作时,不考虑语言,不考虑什么情怀,不考虑什么悲悯,更不考虑为老百姓代言,但是那一切,早进入我的血液,成为我灵魂的营养。

作家应该有语言训练,但一个作家如果在写作时过分注意语言,他的创作可能就失败了。语言是训练时注意的,写作时不要管语言。文学的训练在很大程度上是语言的训练,我用了十多年的时间来训练语言,到了写作时,我对语言的运用已达到了自然而然的地步。

我写作时,根本感觉不到我在用方言。写作时,我的心中没有语言,只有感觉。因为人物活了,他们既然是这块土地上的人,必然会用这块土地上的语言,于是我的作品中才出现了方言,我不是故意用方言的。

我写作时,如和尚打坐那样,盘了腿,从临晨三点钟可以写到中午十二点,这九个小时中,我脑中没有一点杂念,甚至没有文字,只是文章自己往外涌。我写大海时,我自己就会变成大海。写啥时,我会变成啥。

写作准备不过三点:一是多读书;二是不停地写;三是到处跑,多跑些地方,多接触些人,然后,就像我刚才告诉大家的那样,瞅中一个目标,不停地走。

我追求一种新的东西,一是用我的笔,把这段老百姓的生活留下来,因为它可能很快就消失了;第二,给现在活着的人,带来一种新的东西,肯定能带来新的东西。

我没有天才,也不勤奋。我只是朝着一个方向,每天走完自己该走的路,脚步不停,不乱走,不受诱惑,然后睡觉。别说我,就是一个蚂蚁,每天爬,爬上十年,也会爬出很长的路。

我的所有对人生和世界的思考,都会在作品体现出来。我因为信仰宗教,就能进入另外一个我独有的精神空间,这个空间不是所有人都能进入的。有多少人想进入而未能进入的精神空间,我进入了,所以我必须把它写出来。

心灵的污垢如成熟的脓,挤它时,肯定会痛的。但要是不挤,那污垢就永远存在于我们我的生命中,成为障碍。

佛教所谓的菩萨,并非指何人,而仅仅是一种精神,一种利众精神,重于慈悲的利众精神,称观世音菩萨;重于智慧的利众精神,称文殊菩萨;重于大勇大力的利众精神,称金刚手菩萨。佛教就是这样一种精神,它光照千古的,正是这样一种精神。

社会如池溏,佛法是池中长出的莲花。莲花不离池溏,却又能超越池溏。佛法的真正意义就在于改变社会和人生。

如何破除执?破执有两种方法。一是读好书,深入经藏,智慧如海;二是找到善知识,点亮心中的明灯。一灯可破千年暗。

文学不是太阳。它虽然有光明,但它很难在瞬间照亮世界。而且,文学从来也不曾承当照亮世界的义务。文学照亮的,只能是我们自己。但从更高意义上说,照亮我们自己,又何尝不是在照亮世界呢?

永远只觉醒,清明于当下。督摄六根,心无旁骛,触目随缘,快乐无忧,做事如彩笔描空,描时专注,毫不旁顾,描后放下,心中空中皆了无痕迹!

西部民歌不是以阴柔取胜,而有种撕裂般的声音,是一种灵魂的流淌,是一种灵魂的叫喊,有种困兽一样的味道。

当你爱一个女孩时,她所在的那个城市就有了灵魂。许多时候,土地和城市因为某个人而精彩。因为那个人是那个城市的灵魂。或者说是良心。

当一种外力和邪恶对你的人生追求形成干扰时,你必须反抗,否则,你可能会一事无成。真正的悲惨,不是社会的腐败。真正的悲惨,是灵魂的命运的悲惨。

我以后的作品也许更难读,但我不能为了迎合某一部分读者而降低我的艺术标准,或是放弃我的艺术追求。我写作,有我自己的追求,我是将我的创作当成一生中最重要的事来对待,而不仅仅是为了搏得别人的叫好。所以,不管别人说啥,我必须完成我自己的宿命。

苦难和体验仅仅是我作品内容之一种。一个作家是一个世界,一部好的长篇小说也是一个世界。《大漠祭》也罢,《猎原》也罢,其中的人物有他们各自的快乐,但小说整体却是一种苦难,这种苦难是一种命运的苦难,是无法摆脱的苦难。这苦难本身,却构成了一个世界。

现在,我已没有了困惑。我的困惑多在二十五岁至三十岁之间。现在早没有了困惑。就像一个小和尚有好多困惑,后来他苦修顿悟后,就不再有困惑。现在,我只有快乐,我写作时得到的那种灵魂的快乐,决不是红尘中的一般快乐所能比拟的。若是你在某一天顿悟之后,也会品尝到这种快乐。

有人也许会问,佛教精神是一种什么精神?我会告诉他,佛教精神就是一种利众精神,就是对这个世界有点好处。当然,我的作品中不仅仅是利众精神,更有一种智慧,更有一种与众不同的人生感悟。但无异,佛教精神是我生命很重要的营养之一。

因为你太小了,一个蚂蚁大的作家,你想生下黄豆大的作品,都会涨破你的肚皮,你别想生出更大的东西。你要想生出真正的大东西,你只有自己先变得大起来。

我亲耳听到一位有名的评论家说:“我们并不比别人强。”他于是理直气壮地嘲弄高贵,他说:“我就是个卑鄙的人。”他说这话时,好多作家都在叫好,认为他很真诚。所以,中国作家确实缺乏一种宗教精神,缺乏一种灵魂的维度,缺乏一种灵魂的拷问。如果这个问题解决不了,中国作家很难走向世界。

中国作家和西方作家的区别,就是这一点,好多中国作家没有宗教精神。中国作家最大的毛病就是没有宗教精神。要是一个作家仅仅为自己活着,他可能会比一般的老百姓更没有价值。目前,中国文坛有种流行病,就是好多人都去嘲弄一种高贵的东西。

要是一个作家用他的笔去宣扬一种罪恶,宣扬一种邪恶,那么这个作家的不曾活着比他的活着更好。所以,一个作家必须有一种宗教精神。

我认为,要是一个作家做不到两点――这个世上有你的作品比没有你的作品好;别人读了你的作品比不读你的作品好――那么你的存在,就没有任何意义,你就是一堆垃圾。

我觉得,一个人到这世界上来,就应该为这个世界做些什么,你既然耗费了这个世界上的许多资源,你至少应该贡献出相应的东西,使这个世界因为你的存在而多了一种东西,而且是一种好的东西,别人会因为你的活着而更美好了一些,那么你就没有白来。

我常想,要是我明天死亡的话,职称是没有意义的。一个作家,必须藐视生活中间的一些别人趋之若骛的东西,包括权力,包括金钱,包括美色。他必须高贵地看淡一些东西,不为外物所动。

多年之后,当我们的肉体消失之后,也许能留在这世上的,只有作品。所以,我要在有限的生命时间里,尽可能好的、尽可能多的留下我的作品,至于别人的说好说坏,我实在没有时间去在乎。

就像我在唱歌时,无论别人从我的歌中听出什么意义,我都不在乎。对评论也是这样,我不管他们是否听出了爱情也罢,或认为我唱的是灵魂的歌也罢,或者认为是别的意义,我都不在乎。我从来不在乎别人的评论。

好在我对家乡有太深的了解,也很有感情。当我把这种感情说出来的时候,一些文人都认为我在说假话。其实不然,一部作品要是没有爱,那是十分苍白的。而连家乡都不爱的人,是不可能成为优秀作家的。

一个人的成功与名利关系不大。好多人把出名当作了成功,这是错误的。一个人的成功首先是做人的成功,只有做人成功了,那他这辈子就没有白活。如果一个人的人品不好,却成为一个所谓的名作家,我认为这是一种欺世盗名,他并不是一个成功的人。

佛道文化,首先给我的,是精神境界上的升华,和一种悲天悯人的胸怀,。我的文字都很朴素,都很淡,但它又不是一般的淡。它的背后,有一种我独有的东西,这得益于宗教精神对我的滋养。

严格说来,佛教不仅仅是一种信仰和文化,更是一种精神,一种利众的精神。一个作家,如果人格修炼达不到一定层次,文章是不会“大气”。他可以文字玩得非常好,但就是没有那种“大气”。

12

真正的的根在自己的心里,真正的根是心灵之根。心中有依怙,无处不是根。

真正的爱是发自内心的,无须培养或是寻觅。寻到的肯定是造作。一寻,便有了功利;有了功利,便不是真爱。真的爱,只需要等待。

我的知识系统是宗教、哲学、文学、还有一些民俗学等等。我的做法是,将所有知识,都用于我的文学。而我的文学,则是为了传递我的思想。

活到老,学到老,取天下学问,为我所用。铸就光明心,以照菩提愿。

因为时代让许多人势利了。当家乡给他们带不来实际利益时,他们便会忘了家乡。像温州人是不会忘记家乡的,因为在他们眼中,家乡就等于一个巨大的财富背景。全球化的真实含义就是财富的没有国界。

真正的作家吸收了他所在的那块土地、文化、行业领域的精华之后可能就会成为这块土地上非常重要的文化传承者,成为这块土地上文化的载体,他就把这块土地上的文化弘扬出去,为这个土地贡献非常美的东西。

如果因为你自己的活着,让这个世界和人类相对的更美好一些,那你就没有白活。我的文学创作就是为了实践我感悟到的这种意义。这个世界上存在我的作品比没有好,别人读了我的作品比没读好,这就是意义。

我的写作和人生的修练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如果叫我自己选择的话,我会用一生的时间去写好一个家庭,因为能写好一个家庭,就等于写好了这个世界。当代许多作家追求一种大的气派,动不动百年千年。其实,真正的历史画卷是日常生活,而且是老百姓的日常生活。

我的写作源泉是生活积累,主要是对生活的体验。我专门用了十年时间,到我的家乡各个地方,不仅仅是观察,更是用心灵去感悟它。我觉得文艺理论对一个作家成为一个作家之后才有点作用。在成为作家之前,要尽可能的放飞自己的心灵,不要受任何条条框框的限制。

我当作家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众生服务的一种方式。所以我对文学的要求有两点:一是这世界上有你的作品比没有好,二是读者读你的作品比不读好。如果我的作品不能利众,我就不会去写它。

宗教,不仅仅是一种信仰,更是一种文化,更是一种精神。宗教情绪,是必要的精神素养。精神上的顿悟,会导致文化上的顿悟。

我喜欢透过一些表面现象,看一些深层的东西。当这个世界都惊奇于某种现象的时候,我询问的却是“为什么会这样”?它的产生有没有更深层的原因?有哪些文化土壤?我关注这过程,反倒忽略了结果。

如果外界的东西干扰了作家的灵魂,他决不会有大成就。只有外现对灵魂的诱惑完全消失之后,智慧的灵光才可能显现。中国古代的哲人,用四个字就概括了这真理:“定能生慧”。心灵有了定力,才可能产生智慧。这智慧出自心内,不是外来的东西。

有个当官的朋友,很有权,老想给我办件事,可我一直想不出有啥事能叫他办。当我吃饱肚子且无病痛时,实在没有可求之事。我只想尽快做完自己该做的事,能坦然地在死神来临前微笑。

我眼中,除了生存的必须,别的需求,便是贪婪。人的欲望是无止境的,生命不息,欲望不止。但所有贪欲,都是罪恶的源泉。所以,我的长篇小说《猎原》的题记是:“在心灵的猎原上,你我都是猎物。”

写《大漠祭》时,我不奢望出版,不奢望出名,更不奢望它能改变我的生活。我只是想完成而已。我写了好多东西,但发表的不多。如果发表之后,仅仅是浪费别人的时间或浪费一些版面的话,那么,我就干脆烧了它。

真正的上师是自己不迷惑的真心。只要你能自省,便等于有了上师。真正的修炼,就是在有真心观照下的那种利众的行为。

有时候,困难其实是另一种动力,你要享受它。享受厄运,享受所有命运的留难。当你静静地观察、品味并享受它们时,它们就成了你灵魂的营养。

没有厄运,便没有大成功。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耐得天磨,才是真好汉!当我们不能改变命运时,就先改变自己的人生姿态,这也同时改变了命运。

一个人的改变与金钱地位无关,取决于其心的善恶大小。心善者,方有善行;心恶者,难有善念;心大者,遂有大业;心小者,难成大器。心蒙昧者,不会有光明之行;心愚痴者,不会有智慧之举;心堕落者,极难有超然之念。救世先救心,诸般“开关”,当以心为先。

相较于生存状态,我更愿关注人的灵魂和信仰,以及产生这种灵魂的文化土壤。因为灵魂是文化的产物,有什么样的文化,就有什么样的灵魂。

当然,我会尽量做好我该做的,比如:当儿子。对父母,我会尽我的全力来孝敬,当一个合格的儿子。这比当作家更重要。当不了作家不要紧,但一定要做个合格的儿子,并做一个明白人。当然,这“明白”,就是指看破虚幻,珍惜生命,在短暂一生中,做好应做的事。

“出世”并不意味着不近人情,稍加相近的理解是:以出世之心,做入世之事。一次,雷达老师问我:“事在人为和顺其自然,哪个对?”我说:“都对。事在人为之后,顺其自然。”出世意味着有所为,也有所不为。以心的独立换取灵魂的自由。

当然,若是一味“出世”,而不能“入世”,也不会成功。要感悟社会,融入百姓,熟悉生活,在此基础上,达到“出世”。文学到了一定的境界,是灵魂的流淌,是生命力的自然喷涌。

一个作家,首先要做到“入世”,深入到生活最底层,同时又要能够“出世”。仅仅“入世”,而没有“出世”心,不会有大出息。必须舍弃许多东西,才可能得到你所追求的东西。

人生最珍贵的是生命,一旦失去,永不再来。我不会用非常珍贵的生命去换一些毫无意义的东西。成名也罢,不成名也罢,在我的眼中都一样。

一个作家,不经历死亡,不会真正成熟。不深思死亡,才会被世俗的东西所迷惑。当他能时时刻刻想到死亡时,就会看破那种虚幻的外现。所有的应酬也罢,名也罢,利也罢,终究是过眼云烟。这些东西都体现不了你的价值。

创作需要扎扎实实下苦功,许多过程都不能省略。省略了一点,他的成就就会低一点。若要不省略,必须有足够的生命。

如果不学会舍,在一些不必要的事情上花去太多的时间,剩下的时间,无法让你在今生达到一个很高的境界。达到最高境界,需要进行必要的灵魂历练和写作修炼,需要相对长的一段时间。若是时间不够用,今生是很难如愿的许多作家没有感悟到这一点。也许感悟到了,但他们舍不了那种诱惑。等他们明白时已经晚了

生命是一根绳子,就那么一点长度,浪费一截,就少一截。闲事上用多了,正事上就不够用了。我的好多朋友和亲戚都说我有些不近人情,原因是我从来不愿在应酬上多花时间。这源于我对生命的感悟。好多人生悲剧,就是因为不珍惜生命。谁明白了这一点,其人生无疑会更有质量。

贤孝的叙事方式,和托尔斯泰很相似。它也是进入主人公的心灵,叙述他看到了什么?正在想什么?做什么?也以描写生活画面为主。它的风格很古朴,也很优秀,是典型的现实主义叙事方式。

因为要想真正写出那种原生态的东西,作家必须经过一番灵魂的洗礼。如果用一种宗教语言来说的话,必须经过由苦修到顿悟的过程。否则,你很难进入农民的灵魂。因为,洗不去心灵上的污垢,无法贴近老百姓的心,永远和农民隔着一层。

我之所以不管别人的议论,并不是我多么高尚,也不是我有多好的修养,而是我实在没有时间。一些人花了许多时间来议论我,而我却没有机会去听,叫人家白议论了,很抱歉,在此顺便致歉。

我首先做的,是拒绝一切外现,包括名利,包括荣辱,自然也包括非议。当然,在创作上,我是闻过则喜的。只要是真诚的批评,我都会欢迎,并且一生感激。

一个作家,首先必须是好人,首先必须使自己尽可能地大气,才有可能写出大气的作品。生狮子的,自己必须先是狮子。若是自己是老鼠,无论如何挖空心思,哪怕胀破肚皮,也只能生下老鼠。他的作品,绝不会比他自己更伟大。

生命太短了。眼前的一切,很快会成为过去,荣也罢,辱也罢,都是过眼云烟。重要的,是如何在生命存在时,干完自己该干的事。所以,我从来不去考虑别人说啥,也没时间去管一些无意义的事,更不愿蝇营狗苟。

我常说,在这世上,挤压自己的,只能是自己。折磨自己的,也是自己那颗贪婪的心。要是作家有颗强大而宁静的灵魂,任何外现都奈何不了你。

心灵的困境,必须用智慧的光明来解脱。心灵的困境导致了生命的困境,心灵的困境解除了,好多束缚、障碍、困难,也就不存在了。越往上走,越往大里走,可能碰到的困难也更大。克服这个困难主要还是取决于心灵的健康,心灵的力量。

我常说,在这世上,挤压自己的,只能是自己。折磨自己的,也是自己那颗贪婪的心。要是作家有颗强大而宁静的灵魂,任何外现都奈何不了你。

西部有着非常独特的文化,那是一个神奇的土地,千年来,各种文化在那块土地上交汇、沉淀,所以它变得非常博大。因为中国农业文明中,有诸多的是神秘的(东西),所以,那块土地的文化也显得非常神秘。

我觉得一个人一辈子能够做好一件事就够了,不要太多。当一个人能做好一件事的时候,他可能就是大师、专家。如果做很多事的时候,就什么都做不好。所以,我这一辈子写好我想写的几本书。

人的价值便是自己做过的事。人的肉体可以在一场地震之后消失,但人的善行承载的利众精神,却会传递下去,照亮一个个未来的灵魂。要珍惜生命,生命说不定在啥时会消失。所以要在有限的生命里,尽可能地多做些有益的事。

沉不住气的人老埋怨一些外界因素,比如机遇、评论等,把许多人的成功归于机遇。机遇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还是自己。从文学的角度看,许多所谓的机遇,可能恰恰是灾难;试想,如果汉武帝刘彻瞅中司马迁并委以宰相重任,《史记》的命运又将如何。政界站起一个新贵的同时,文坛上必然倒下一位大师。

中国文人,潜意识中“学而优则仕”成分居多,大多将个人悲喜甚至命运压在当权者身上。次一等的,也追求书中的颜如玉和黄金屋,而将文学的真正内涵异化了。

真正的作家要有孤独的自信,清醒的寂寞。他必须有真正的平常心。他甚至不一定在写作,他只是在生活,如同渴而饮、饥而食,写作也只是他生活的一部分。

浮燥文人最注重别人的评价和看法,爱表现自己,甚至哗众取宠。取得一点儿小成绩唯恐别人不知,不是沾沾自喜,便是自吹自擂,唯恐别人把他遗忘。浮燥文人的人生永远是活给人看的。

时下,一个可怕现实是:高贵者或向往高贵者,常常会受到嘲讽。而卑劣者则可以大言不惭地展示自己的卑劣,反倒引起别人的认同甚至赞许,认为他是真诚的。但却忘了,真诚的卑鄙也是卑鄙。

一个偶然的机缘,我进入文坛。不久,我吃惊地发现,不知不觉间,我竟然开始堕落:我多了贪,开始在乎文坛的排名;多了嗔,当我的作品被人恶意糟蹋时;多了痴,一日日地迷失了自我。复归到西部小城后,我竟然失却了先前的那份宁静和超然。

我认为,一个人不一定非要有所皈依,但一定要有信仰。我对信仰的理解,与一般人不同。我仅仅是对一种博爱、利众精神的敬畏和向往,信仰甚至不是谋求福报的手段,信仰本身就是目的。

我们常常看到一些作家以欣赏、赞赏的语调、表情写那些杀人的所谓英雄,更不乏讴歌罪恶者。当作家们失去了作为人类的那种悲悯情怀时,文学的堕落便成了必然。

13

有时候,文学甚至比史学更真实,因为历史是强权写的,很容易被篡改。而文学,则更可能接近生活的真实、心灵的真实和人性的真实。

我认为,文学的真正价值,就是忠实地记录一代“人”的生活,告诉当代,告诉世界,告诉历史,在某个时期,有一代人这样活着。

另一种是修上求见,即先从修定入手,精修住心之法,来消除散乱,消除昏沉,安住掉举摇动之心,达到身心轻安。得定之后,再由止生观,观察诸法实相,得到觉悟。

佛教的智慧修炼之法非常多,据称有八万四千种,但究其实质,都在心性上用功。一种是从见地入手,见上求修。就是先从心性入手,先得到性空正见,然后再修定;

《西夏的苍狼》精读:真正的大孤独是没有孤独名相的。他们的所有孤独,都化成了《西夏咒》中琼们想实现的“超越”,也化成了本书中黑歌手的“寻觅”。真正的孤独是一种灵魂的寻觅。不过,这“寻觅”,还包含了两个方面,一是自省,二是向往。

《西夏的苍狼》精读:据说,无论在匈奴时,还是西夏时,那些曾雄视中原的西部汉子都将苍狼当成了重要的武器。一本流传于凉州的笔记小说记载了当时的宋朝人见到猛扑而来的苍狼的情景。文字的意思是,当他们见到那席卷而来的黑云般的苍狼时,觉得它像降临的黑夜一样不可阻挡。

《西夏的苍狼》精读:据说,无论在匈奴时,还是西夏时,那些曾雄视中原的西部汉子都将苍狼当成了重要的武器。一本流传于凉州的笔记小说记载了当时的宋朝人见到猛扑而来的苍狼的情景。文字的意思是,当他们见到那席卷而来的黑云般的苍狼时,觉得它像降临的黑夜一样不可阻挡。

我衡量文学之好坏,只有两个标准:一、这世上,有这部作品,比没有好;二、世人读这部作品,比不读好。

《西夏的苍狼》精读:在我的故事里,有一个歌手,一个女人,一条狗。那歌手,一直在寻找娑萨朗。那是他歌中的净土。就是说,那歌手,是一个寻找自己歌声的人。那女人,却在寻找一条狗。那两种寻找,在某一天相遇了,便撞击出一段生命的传奇.

正是由地、水、火、风这些因缘的聚合,你才有了肉体。但因为它是四大假合之物,不是永恒不变的。无论你现在如何保养它,到最后还是会消失。没有长生不老的人,没有永恒不变的肉体。

我们就要在身体还存在的时候,做一些利益于众生的行为。你的行为构成了你的人生价值。要知道,肉体的存在,就像苍蝇飞过虚空,留不下一点痕迹的。而你的行为所承载的精神,会离开你的肉体桎梏而传播开来,成为人类的有益营养。

按老祖宗的说法,身体是四大假合之物。哪四大呢?地、水、火、风。什么是地?比如骨头、固体的东西叫地;尿、唾液、血液等液体的东西叫水。人的体温等叫火。如果体温一不正常,人也会死亡。风,就是指呼吸等。

在显微镜下,皮肤上有无穷的细菌。它们乱哄哄闹嚷嚷的,好像十万天兵在打架。你能说它是干净的?

当你执著于自己的身体,觉得它无限美好的时候,实质上你看到的,是一种假象。当你每天照着镜子孤芳自赏的时候,你其实是被那种假象欺骗了。

按照佛教的说法,身体并不净,里面充满了污垢。为什么?“九孔常不净”,眼睛里有眼屎、眼泪;鼻子里有鼻涕;体内有污血,等等。这些脏东西,都是来自不净的身体。

身体并不是本来就存在的东西,也不可能永远不坏。因为它是因缘聚合之物。《三藏法数》:“谓身根,有形质可见,故名色也。”《瑜伽》云:“身谓四大种所造,身识所依净色。无见有对。此出其体。”“诸根所随,周遍积聚;故名为身。此释其名。”

我想讲讲身空。为什么说身体是空的?因为它也不是永恒不变的本体。要是没有父亲母亲,要是没有父亲母亲相遇并结婚的因缘,这个身体是不可能存在的。

当作家们失去了作为人类的那种悲悯情怀时,文学的堕落便成了必然。

我眼中,文化没有高低雅俗之分,一切好文化都是滋养我成长的精神食粮,都是人类共享的优秀文化,它们不会也永远不可能变成我的精神枷锁。

当我看到佛家故事"舍身饲虎"和"割肉喂鹰"时,我忽然发现了生命的意义。这意义,便是那精神。那虎和鹰,那身和肉,早已化为尘土,但那精神,却以故事为载体,传递给几千年间曾活过的人。

无论在任何领域,初期的成功靠机遇,真正的大成功则取决于人格。

“有用之用”就是商业上用得着的某种行为、策划或是技巧;“无用之用”就是用商业目光看来也许无用的一些精神和文化,但是对他的人格修养和人生境界却可能有更大滋养的东西。表面看来的那些无用之用,其实往往可能是大用。

凭啥获益者,也会因啥受制。一个人最擅长的东西,往往也最能制约他。

真正的历史画卷是生活,是平平常常的生活。是一滴滴生活之水,汇成了历史潮流。作家应该描绘的,就是这些平常的、然而又是最真实的生活。作品的价值也就在于真实地记录这段生活,真实地记录一个历史时期的老百姓如何活着。

我的眼中,所有的读者,都是我的父母。这世上,也有了太美的景致,一片落叶,一声雁鸣,一个灿烂的笑,都会叫我感动不已。

这苦难,只有在他们的心灵变得明白起来时才会消失。而叫心灵的明白或观念的转变,是世上最艰巨的工程。

灵魂的滋养需要灵魂的养分,物质的供给只满足于肉体,那更高意义的幸福取决于心灵的明白与否。

心灵的安详需要智慧的滋养,心灵的明白需要智慧的顿悟。

真正的孤独是智慧的觉醒,是感悟生命的易逝、时间的无常和作家想建立的永恒价值之间的矛盾和冲突。真正的孤独是一种境界。

好好做你的事时,是感觉不到孤独的。当你觉得孤独时,肯定就没有好好做事。

我的标准只有一个:善。我永远会抓住中心的,仍是一个字:善。

人常问:写《大漠祭》,吃了不少苦吧?我说不苦。真的不苦。若说苦,是写它之前有苦。写时,只有乐,如同一个猴子,苦苦修炼时,无异是苦的。一旦成“弼马瘟”,就只有乐了。再后来,连乐也无了,只有宁静。

心如瓶子,财富如水。瓶子不大,装不了多少东西,硬装的话,瓶子就破了。只有心宽如天,才能富大似海。

没有厄运,便没有大成功。享受厄运,享受所有命运的留难。当你静静地观察、品味并享受它们时,它们就成了你灵魂的营养。

人生的不朽有两种:一种破执自失,一种放大自我。

修行修行,修的是行为。没有行为,就没有功德。那些没有行为的人,仅仅想靠所谓的发心是不可能成就的。真正的发心,要体现在行为上。

信仰是心的真正主宰。信仰可以解决根本问题。即:心灵的问题。信仰是一种精神。

大疼之后,必有大安。没有大疼,便没有大安。明白之前的磨难,是冲破黎明前的黑暗;明白之后的磨难,是命运在检验你是不是真的明白了。

当我们一天天远离愚痴,远离贪嗔,擦去了心灵的污垢,让那本有的智慧放出光明时,我们也会像佛陀那样觉悟的。

真正的上师是自己不迷惑的真心。只要你能自省,便等于有了上师。

智慧修炼,主要就是要让自己的心,成为真正属于自己的。许多人的心并不属于自己,而是受制于外物。

做好自己的人,管好自己的心,做好自己的事。然后一切随缘。

依托大善之力,远离小我,重铸灵魂,重塑人格,使自己高贵、朴素、简单、干净。

真正流传后世的是作家的作品,而不是许多戴在作品头上的桂冠。

人生太短,没有放弃,你的一生便会被垃圾装满,盛不下真正的好东西。盯住目标,放弃跟它无关的东西,一步步走向目标,便是成功的诀窍。

舍弃名利,舍弃欲望,舍弃贪婪,舍弃繁华,舍弃现实虚幻的一切,舍弃一切令灵魂浮燥的外现。只有外现对灵魂的诱惑完全消失之后,智慧的灵光才可能显现。

14

这世上,最可怕的,不是厄运的降临,而是心灵的愚痴。

舍是诸善之源。舍是打破自我小瓶,融入更大空间的前提;是抛弃“小我”,证入“大我”的关口;是破除我法二执,成就永恒佛果的根本。

真正的禅修不是盘腿打坐,真正的闭关也不是远居山林。真正的禅修是远离散乱、执著和分别心。

灵魂的滋养需要灵魂的养分,物质的供给只适用于肉体,那更高意义的幸福取决于心灵的明白与否。

所谓佛,就是那种发现了自身的狼孩性而不断战胜自我,消去无明,破除愚痴,终而觉悟的人。

一担黄铜一担金,挑到街上试人心。黄铜卖尽金还在,世人认假不认真。

语出真心,打人便痛。

我对时下的文学作品兴趣不大。其原因,除了感悟生命的易逝,不想浪费时间外,还因为我总能从那些也许很有名的作品中发现“机心”。而“机心”,是我最反感的东西。无论它如何高明,那“机心”总是“机心”。

佛法若有佛法相,便成世间呆学问。

“凉州贤孝”——贤,就是做人要贤德,孝,就是孝顺父母,孝敬老人;贤,是面向社会的,孝,是面向父母家人的,里外都要做个好人,这是最朴素的道理。

我们都是在以一个小学生的心态,向世界学习。人长上眼睛不是用来发现别人毛病的,而用来学习别人优点、长处的;不是让自己产生热恼的,而是让自己得到清凉的。

我总在阅读时陷入一种很深的宁静之中,我总能感到另一个生命存在那鲜活的灵魂和跳跃的脉搏。我的阅读还有一个特点,我跟他们始终处于对话状态,两种文化、两个心灵在相遇时互相撞击,总能碰出新的智慧的火花,我决不会放弃主动积极地思考,匍匐在名家、经典的脚下当奴隶。

我坚持读那些能做我老师的大师的作品,读今生必须读的、最值得读的书,我始终是向上的,决不读比我差的、很弱的作品。

所有的利众之“心”,要是没有利众之“行”,充其量只是在骗人骗己。同样,我要是不用二十年生命写出《大漠祭》《猎原》《白虎关》,我这个“作家”,就只能算欺世了。

我从不将同行当成对手的,无论活着的,还是死去的。我唯一的对手,就是死神。

我只是一个标本,我不是一个解剖师,什么意思呢?我所做的一切,就是把我自己一个萤火虫一样的光明焕发出来,或许让别人看到还有这样一种发光的方式。

人在面对巨大压力时是无奈的,此时便会出现两种情况:一种是被同化了,找不到自己;另一种是清醒的,明知无奈,却要继续前进,直到找到自己。

宗教可以用另一种传播形式,直指人心,像春雨一样,而不是像暴风骤雨一样,“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文学、文化、美术、音乐都可以,只要你有一颗光明的心,只要你能发出光明,你何必在乎用什么形状的灯泡呢?扁的也能发光,圆的也能发光,只要你点亮它就可以了。

在凉州,从来没有像“赵氏孤儿”那样的复仇故事,凉州人总是说:“冤家宜解不宜结”、“得饶人处且饶人”。凉州人知足常乐,没有侵略性,没有排外性,任何人到凉州都能生活得很好,他甚至可以活得比当地人更好,凉州人不会羡慕他,反倒可能会同情他。

爱是我创作的理由。我的写作是因为爱,而许多作家的写作是因为用。这是我们本质的区别。所以,当我找不到写作的理由时,我宁愿不写。所以,许多时候,我更愿意放下文学,或进行宗教的灵魂修炼,或参与一些有意义的活动。

这个时代没有文化的载体,就相当于智慧之水没有杯子,或者说像用了一只鞋子去装智慧之水。人们是不愿意端起鞋子喝水的,因为太旧了,而且里面还有一种臭味——佛教界千年来积淀下来的陋习,包括教派之间诸多的恩怨等。所以,强调出世与入世并重,强调当下关怀和实现终超越。

教徒是什么?教徒就是被某一种理念控制了叫教徒,因为这个理念没有成为你的营养而是枷锁。佛教的解脱不需要枷锁而是智慧。这个智慧包括戒律,戒律不是枷锁,戒律是一种拒绝的智慧,一种放弃的智慧。

安禅不须佳山水,灭却心头火自凉。

真正的智慧,只有在生活中能生起妙用时,才会成为活水。我们明白了真理之后,要用它观照自己的日常行为,渐渐对治习气,智慧遂成活水。

西方的文明是让人面对外部的,他们的自由是靠宪法、金钱、法律、制度来实现。而我们东方人的自由是靠心灵的明白,靠执著的破除,靠对欲望的拒绝,靠证得自性光明实现的。我们的自由像太阳一样,自身就能发光,我们不是月亮,我们不需要依靠太阳发光。

思想是什么?一个一个的念头,很快就消失了。行为是什么?行为是记忆,很快就消失了。记忆是什么?记忆是幻化的,所以世界是一个幻觉。那么,要是没有文化将这些定格下来,你的行为,你的明空觉受也罢、智慧也罢、甚至你利众的行为也罢都将变成记忆,很快消失,你追都追不到。

时代是需要优秀文化的,而我们都是文化的传承者,如何让智慧之水用一种现代人能够接受的容器献给他们?正是我们要思考的问题。这个问题一旦解决,中国的佛教、中国的文化才能真正走向世界。

时代变了,中国古代的小脚女人是跳不出现代舞的。要想跳出最美的舞,首先要把自己脚上的裹脚布解开,让它健康地成长。这个“脚”就是我们的心灵。许多的制约和忌讳,本质上是来自于我们的心灵,不是客观,不是世界的,是自己给自己的心裹了许多带子,所以心灵不能自由地飞翔。

佛教认为,不管一个人信不信佛教,他都是我的母亲,苍蝇也是我的母亲。在无边无际的时间长河中,所有生物都可能在某次生命的轮回中做我的母亲。它的胸怀远远超越了狭隘的宗教范筹。

佛教更多的时候是一种智慧的关照,而不是一种粗暴的侵略,而且它很讲究因缘。有统治者的支持固然好,没有他们的支持也没啥大不了。如果为了传教而向往强权,推广强暴,那是另外一种贪婪,是另外一种罪恶。

 

人类根据其根器的不同,需要不同的文化营养,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活法,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思想,你愿意怎样活,佛教都尊重他们。它像太阳一样,不去分别哪是香花,哪是毒草,无论哪种生物,它都施以相同的温暖和光明,至于你是否能接受多少,那依你的根器和悟性而定。

历史上也有许多统治者信仰佛教,用世俗权力来推广佛教,如印度阿育王,但佛教讲究随缘,并且尊重所有的思想,要是佛教通过强权来实践自己的理想,那和别人专制没啥两样。文化专制、思想专制、精神专制都是专制,任何专制都是人类的大敌,所以,佛教从来都是尊重别国的信仰。

因为人类的贪婪,远远大过人类的智慧。一个贪婪的群体,必然比追求觉悟和真理的人多。人类的本性中,更多的是对欲望的追逐,所以大多的人总是被自己的欲望占据了心灵,更可怕的是,人类并没有学会反省,而恰恰沉溺于欲望之中,不能自拨。

人类历史上出现了好多哲学家、思想家,但真正对人类做出积极贡献的并不多。好多哲学家对人类的贡献,远远不如耶稣对人类的贡献大。而有些哲学家,按他所提供的思路,人类必然会走向专制,会诞生许多罪恶的东西。但耶稣的出现,使人们明白了博爱,而康德的出现,使人类学会了更尊重人本身。

一定不要有分别心,你一定要超越这个层面,谁有谁的生命轨迹,太阳就是太阳的轨迹,流星就是流星的轨迹,都有存在的价值,所以才构成了世界的丰富。

不要指望近视眼会看到千里之外的东西,不要指望一个疯子会成为有思辩能力的人,也不要指望一个政客会拥有出世的智慧。一些政客的存在,也如人类的瘟疫一样,他的存在终究会过去的。在人类中总会有一些非常清醒、非常伟大的灵魂,这种灵魂的出现,是人类的福音和圣光,如释迦牟尼,如耶稣。

一个人很聪明,但可能没有智慧。聪明是一种很小的东西,它可以通过知识和学习得到。一个作家应该有大智慧,不应该有小聪明。许多时候,很聪明的作家往往不是大作家。

智慧有两种,一种是宿慧,按佛教的说法,是由前世的熏修而导致的今世的结果;一种是修慧,是今生严格修炼后的成果。智慧是学不来的,学来的叫知识。

佛教不仅仅是一种学问,更是一种行动,或是一种在行动中产生的精神,没有行动就没有佛教。所谓学问的东西叫佛学,这是一种知识,谁都可以学它,但它不是智慧。

真正的信仰是拥有智慧的时候,对一种真理坚信不疑。它已经没有了世俗的交易似的需求,比如,希望这种信仰给他带来好报,希望某种供养给他带来福分,或希望消除疾病和灾难等。真正的信仰没有功利色彩,信仰本身就是目的。真正的信仰者,对真理的追求和信仰,不需要任何条件。

真正的文化大师,一定要超越教派,要站在人类文化的高度。要有这样的大胸襟:为了人类的和平、健康、安宁、清凉。不管是什么教派,只要对人类有益,我们就汲取它的营养,海纳百川,并与时俱进。

当一个人的智慧开时,他会发现世界上到处是金子。整个世界都在向你微笑,提供你需要的东西。那境界,类似于禅宗的开悟之后,朵朵黄花皆是菩提,声声鸟鸣无非般若。他就是世界,世界就是他。他能接近更本真的东西,更能穿透假象,看到本质。

读作品如同用棍探海,你有多长的棍,就能探到相应的深度。爱故事的,可以读故事层面;爱生活的,可以看我描写的生活;爱思想的,可以感受我的思想;能触摸到我的智慧的,可以去品尝我的智慧。

有什么样的智慧,就能写出什么样的作品,写《水浒》的,只能是施耐庵;写《红楼梦》的,只能是曹雪芹,而不会是别人。有什么样的智慧层面,就会写出什么样的作品。在写作中,我可以进入任何一个心灵空间,可以将我想写的任何东西诉诸于文字。

世上的一切,都不是永恒不变的,都是虚幻无常的,都归于空性。这就是佛教的真理之一。佛教之伟大,就是为了让更多的人明白这种虚幻,不去执着,不要执着眼前的虚幻,不要贪婪,不要嗔恨,而得到解脱,能在有限的人生中,创造出相对永恒的价值。

15

佛说:“一切善法皆为佛法。”百药治百病,百法救百心。佛教八万四千法门,各有其度众因缘,切不可拣一废百,固步自封。那些以为自己的水窖就是大海,认为自家的天井就是宇宙的人,无异于井底之蛙,会贻笑大方的。

我反对所有的教派之争。佛教的所有教派,皆源自神圣的佛陀,只要它传播一种真理,就会对人类产生善的影响。对所有可能产生善行的宗教,无论它叫什么名字,我们都要向它致敬。宗喀巴大师之所以伟大,正是因为他有无垢的正见和百川入海的胸襟。

文学更多的是一种净化,净化自己的灵魂。一个作家,当他真正地拥有主体性的时候,就是当他的心灵博大、足以吸收这个世界的诸多营养,却不受这个世界的许多诱惑的时候,自由才可能产生。

我始终觉得自己只是一个标本,我只能告诉你我走过怎样的路,将自己的路展示给大家。曾经,佛陀讲法的时候,就是在告诉大家他走过怎样一条路。我们每个人都走过一条路,当每个人将自己的路展示出来的时候,对于不会走路的人会是一个启发。至于你是不是走这条路,这是你的选择。

贫富无三代不仅仅是中国企业面临的问题,实质上是人类面临的问题。那么,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状况呢?原因很简单,这个世界上,没有永恒。

阅读文学作品如同用棍探海,你有多长的棍,就能探到相应的深度。爱故事的,可以读故事层面;爱生活的,可以看我描写的生活;爱思想的,可以感受我的思想;能触摸到我的智慧的,可以去品尝我的智慧。但在小说中,我从来不去说教,而是将我的思想隐藏得很深。

佛教的“割肉喂鹰”和“舍身饲虎”亦然。那鹰、虎、身、肉早没了,但那精神却以故事为载体传递了下来,传递给千年后的我们。这精神,早超越了那种肉体上的痛苦,也超越了时空。当我们听到这故事时,心灵会因之而崇高一些,伟大一些,这就是精神的力量。

按佛教的说法,世上的一切,都不是永恒不变的,都是虚幻无常的,都归于空性。这就是佛教的真理之一。佛教之伟大,就是为了让更多的人明白这种虚幻,不去执着,不要执着眼前的虚幻,不要贪婪,不要嗔恨,而得到解脱,能在有限的人生中,创造出相对永恒的价值。

人的生命就那么长,就像一块地一样,当你不种下庄稼的时候就会长满杂草,当你不种下智慧的时候就会被欲望所吞噬,所以,我们要想方设法在人类的心灵中种下一些智慧的庄稼。

文化发展必须与时俱进。佛教诞生于印度,后由历代的文化大师,将其智慧火种引向了中国汉藏两地,分别形成了各俱特色的、丰富的汉藏佛教文化,正如当今的佛教走向世界。正是在一次次地历史转折的冲击下,在阵痛中,佛教文化才传承了下来,实现了与时俱进,成为燎原的智慧之火。

大手印文化的目的是训练人的主体心,人作为主体而不是客体,人是自己的主体,而不是世界的客体,当一个人成为自己的主体之后,他的心属于他自己,他是自己的主人,世界是他眼中的一种风景,是他修炼心灵的一种道具,他的心不会被世界牵引而走。

这世上,所有存在必有其存在的理由。那么,小说要想在这世上存在下去,你有什么理由?你是想为这个日趋贪婪的世界贡献更加贪婪的诱因?提供一种娱乐方式?或是别的理由?只有当这个理由非常充足时,小说才可能存在。任何我们打算抢救的所谓“文化遗产”,就是因为它丧失了存在的理由。

我与世俗的保持距离,不是一种清高,而是一种智慧。因为生命就那么长,浪费一段,就少一段,好多人生的悲剧,就是因为不珍惜生命的原因。

就是对照自己信奉的宗教哲学,看看自己做得怎么样?是否有相应的行为。因为没有行为就没有宗教。所有的宗教哲学,所有的宗教体验,如果不体现在你的宗教行为上的话,那么你就是一个骗子。比如,当我口口声声说要帮助别人,却连自己的父母都不爱的时候,那么我就是个骗子。

良心是自我修炼的问题,这是佛教真正的精髓。我们要常常看看自己,你能不能坦然的面对自己的良心?你是不是佛教的真正信仰者?你是不是有佛陀那样伟大的人格?你是不是有佛陀那样无私的精神?你是不是能像佛陀那样的放下?是不是有一种大慈大悲。

我相信,人类历史上,定然有许多人有过我这样的灵魂焦灼和干渴,也定然有许多人有过我这样的灵魂求索。无论世人理解与否,但有一点是肯定的,人类之所以区别于动物者,正是因为人类有灵魂的需求和向往。除了肉体的需求之外,人类还应该关照灵魂,给予它相应的滋养,使它一天天变得大气和崇高。

人之优劣,最主要的是心,心明了路才开了,才能摆脱人生的困惑。所以,眼下要紧的,是要改造人文环境,完成灵魂的重铸。

阵痛是一个不可回避的过程,无数的文化大师及信仰者,都必须承受这种阵痛。事实上,阵痛是打碎,打碎固有的观念、陈腐的意识、障碍心灵自由的壁垒、习惯的理由与借口。文化困境的原因不在于历史遗留下的垃圾,不在于遇到的某些阻碍,一切要反看自身,从剖解自身开始。只有与时俱进,才能实现超越。

世人总爱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当孔繁森为了给两个孤儿增加营养而去卖血时,当他看到一个老奶奶被痰咽住而用口去吸痰时,这时他就远远地超越了好多世俗的东西,完成了人格的升华。这一刹那的那点善念,足以让他成为一个伟大的人。

当人类在无休止地折磨、无休止地糟蹋地球时,地球也会很快毁灭的。所以,我们现在面对的,再也不是教派、民族、国家,而是人类和世界。我们的眼光应该放在更大的方面,而不是小小的利益集团。

当你觉得某种东西世俗和不世俗的时候,是你自己的分别心在作怪。你别去管啥世俗和不世俗,你只去管你的心是不是善。当一个乞丐朝你伸手时,你是否能用一种你对待上司和父母的心态去对待他。

有时,当你面对大自然时,无论什么语言都表达不出心中的感受,这时,最好的办法就是让你自己看到那种美。当你看到那很美的画面时,不同的人可以看到不同的内涵。

一个作家要有平常心,因为平常心透出了一种执着,要像对待吃饭和穿衣一样对待创作。创作是一种生命的需要,而不是一种谋取私利的手段。在这个基础上,对生活的热爱,可以激发他的智慧。

当你见到街上寒风中悚立的乞丐,把自己的衣服脱给他,把身上的钱给了他,并且无丝毫的为难、执着、和自矜,像赤子对待母亲那般自然,那你就很伟大了。一般人做不到的原因是他的精神没有达到那种层面,所以很难伟大。

在文学观念上,我更接近于记录,当然是更高艺术意义上的记录和展现。这样我可以不受时下的概念化的影响。我拒绝流行观念对我的侵略,我只写老百姓的生存。文学应完全忠实于生活。

我要不断地超越自己。我后面的创作,就尽可能地将目光投向精神,投向历史,当然,读体现精神的小说,也需要读者精神的投入,一般浮光掠影似的阅读是不能把握到作品真正的内涵的。

我老说,要是一个作家不爱家乡,他能写出啥好东西?智慧是源于爱的。我就是要立足于这片沃土,为老百姓写作。

人即使能活100年,也不过3万多天,除去吃饭、休息以及必须花费的时间外,剩下的不多。在这有限的生命里,如果不能珍惜时间,分秒必争,就很难达到最高境界,也很难成为大家。

我的生活经历虽不复杂,但很曲折。我这个人不善于应酬,很少与人接触,因此也容易引起别人的误会,甚至得不到亲戚朋友的理解。但我对生命的感悟很深,对自己要求很严,时间抓得非常紧。

什么时候你变成了大海,你可溅出许多浪花的时候,这个世界上有什么样的气势,你大海就能营造出什么样的气势的时候,你就可以写长篇小说了。所以一个作家,最主要的,是叫你自己像这个世界一样,变得大气、复杂、丰富。

你自己变成一个世界时,并且你能写出一个世界时,你就可能写长篇小说了。当你还不是一个世界,而仅仅是一杯水时,你就去找一个小杯子,把你的这杯水献给读者,叫他们品尝你的奉献。

卓有远见的人,拥有伟大人格的人,他即使在无人监督的情况下,仍然会保持高度的自律,就是因为他始终心存敬畏,保持一颗对“大善”、“大道”的敬畏之心。这个“善”就是“人心所向”的大力量,这个“道”,也就是客观世界的规律和真理。

茫茫宇宙无边无际,不知何来,不知所终,地球微尘般弱小,人类应该在爱中延续,没有愚痴,没有暴力,没有贪婪,没有战争,应该将纷繁的热恼,转化为清凉的风。

没有放弃,便不会有成就。无论世间法,还是出世间法,都这样。人生太短,没有放弃,你的一生便会被垃圾装满,盛不下真正的好东西。盯住目标,放弃跟它无关的东西,一步步走向目标,便是成功的诀窍。

所谓佛,就是那种发现了自身的狼性而不断战胜自我,消去无明,破除愚痴,终而觉悟的人!

16

眼睛不是让你用来发现别人的毛病,而让自己难受的。眼睛是用来做什么的?眼睛是发现人们有什么非常好的优点,让自己学习的,从他的身上吸收营养的,这个眼睛才有意义。

你必须学会走路,把这种智慧变成你走路的动力和能量,现在你所有学的东西没有进入你的行为的时候,它不是你的东西,很快就忘了。

有许多东西,它的意义,已超越了事件本身。如舍身饲虎和割肉喂鹰,那身与虎,肉与鹰,于今早不知化为何处尘埃,但那种精神却以故事为载体传递了下来,给人以永恒的灵魂滋养,宗教之意义也在于此。

所有的文化在没有变成你的营养之前,都是知识,不是智慧。变成智慧的宝藏,变成智慧必须得让它消化到你的生命中,变成你的行为,没有这个行为构不成智慧。

我告诉大家,如果有十个人向我乞讨,只要有一个人真正饿着肚子,我宁愿给十个人铜板,因为我怕我的分别和怀疑,让其中真正饿肚子的人,得不到面包。

只要你有一颗明白的心,守住你非常明白的目的地,这时候你的心灵就得到了自由。这种自由不是外部世界给你的,而是你心灵发出的一种光明。

任何一个人只要盯住一个目标不停地走,不停地走,把什么都放下的时候,他肯定会成功的。怎么能不成功呢?!

什么是天才?天才就是用一辈子做好一件事情的人。当你想做二件事的时候,你不一定能做好,当你想做三件事的时候,你肯定是个庸人,不可能成功。

我的家里有一个死人头骨,放在我的写作间里。真正的一个死人头盖骨做的标本,我看到这个标本的时候,我就想要是我现在死去,那么什么东西对我有意义我就去做它,什么东西没有意义我就不去做它。

灵魂就是你活着的理由。为什么活着?你就有灵魂,明白这个你就有灵魂,不明白这个就没有灵魂。这个不是人说的死后像鬼魂一样的东西,而是活的理由,活着的意义。

我常对人说:其实,佛教所谓的菩萨,并非指何人,而仅仅是一种精神,一种利众精神,重于慈悲的利众精神,称观世音菩萨;重于智慧的利众精神,称文殊菩萨;重于大勇大力的利众精神,称金刚手菩萨。佛教就是这样一种精神,它光照千古的,正是这样一种精神。

许多时候打碎自己就是超越,不断地打碎过去的自己,不断地超越,只有一个没有什么大的胸怀的人,抱着自己的瓶子,揣到怀里永远认为这是最珍贵的东西,这个世界非常大,打碎意味着敞开胸怀去拥抱这个世界。当你打碎自己的时候,就会发现这个世界上的一切都是你的营养,包括苦难。

我在很小的时候,在床头上贴了四个字:“战胜自己”。我每天都在看着它战胜自己的贪婪、愚昧、仇恨、嫉妒,战胜自己的懒惰,战胜自己安分守己以及对未知世界的许多恐惧,并且拥有一种非常博大的文化,重新铸造自己的心灵,我称为“大善铸心”。

什么是人?当一个人拥有自主心灵的时候,不受这个世界诱惑,不受这个外部世界污染的时候,不被这个外部世界左右心灵的时候,真正具有了人的主体性的时候才叫人。

如何让下一茬人类知道呢?就是写出让下一茬人类知道的作品,给他一个让后来人知道的理由,这个理由就是传承文明,就是中国古代非常伟大的“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这样的胸怀和境界。

大手印文化它是一种世界观,它是一种生存方式,它是一种活着的时候某种状态和理念。它和自己的生命中无时无刻贴得非常近。

每个人抓住生命的当下,把所有的生命用来抓住当下,不要被世界上花花绿绿的东西所诱惑,这时候你才能实现人的主体性心,你才能实现真正的超越,你才能得到真正的清凉。

西部的大手印文化永远不拜什么“神”,它认为世界上从来就没有什么救世主,也不靠神像皇帝,要创造人类的幸福全靠我们自己,这个自己就是自己的心的明白和自由。

人类所有的痛苦来源于什么呢?来源于自己的分别心。人类所有痛苦的来源就是,流行于那个世界许许多多的概念,我们称之为观念。当你转变观念的时候,你的心就变了,你的心变了,你的世界就变了。

西部民歌代表了西部文化中的当下关怀,大手印文化代表了西部文化中的终极超越。没有当下关怀就没有终极超越,所以当下关怀和终极超越代表了西部文化的整个精髓。

现在,时代的喧嚣惊天动地,一些外来文化、一些时尚文化、一些追求及时行乐的文化总在淹没真正的智慧。但随着这茬人肉体的消失,那些声音就被岁月的飓风吹得再也找不到一点痕迹。留下来的,仍是一种清醒的智慧的声音,它可以穿越历史的时空。

我们不能左右社会的变化,但我们总是能左右自己的心。我们虽不能改造世界,但总能改造自己的人生姿态。

我常想人生的意义,我深知诸法空相,诸行无常,也曾常常陷入困惑:既然无“我”,那个需要解脱的,究竟是什么?既然世上万物都免不了成住坏灭,这世界终有一天也会归于毁坏,那所有的善行,显然也不会永恒存在,它本身也是无自性的。这修行,有什么意义?后来,我明白了,人的存在,虽也是虚幻的假相,但却能承载一种精神层面上的相对永恒。

我常对人说:其实,佛教所谓的菩萨,并非指何人,而仅仅是一种精神,一种利众精神,重于慈悲的利众精神,称观世音菩萨;重于智慧的利众精神,称文殊菩萨;重于大勇大力的利众精神,称金刚手菩萨。佛教就是这样一种精神,它光照千古的,正是这样一种精神。

有好多人,常叫我算命。我说:“别算了。命是可以变的。心变了,命就会变。是小人心,必是小人命,尽干损人利己的事;一当你的小人心换成了君子心,心就会支配你的行为,去做君子的事,这时你的命也就成了君子命。”

我于修行,先重视做人,首先,当个好儿子,对父母,视如真佛,虔心供养,不敢稍懈;其次,做个好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虽然也时不时犯错,但能知悔知耻,时时忏悔,省察自己,不敢稍怠。除修证外,我之文学创作,其目的,也是能尽可能地为众生带来些善的东西。

我认为,一个作家,首先要“入世”,深入到现实生活的最底层,同时又要能够“出世”。仅仅“入世”而没有“出世”,不会有多大出息。要深入基层,感悟生活,在此基础上达到“出世”才能成功。

一个作家,必须保持清醒,看淡那些别人趋之若骛的东西,比如:权力、金钱、美色,不为外物所动,才能保持独立、宁静和自由。

我认为,艺术家在创作之前,要谦虚,虚怀若谷,吸取各方面营养;创作过程中,要目空一切。拒绝诱惑,保持清醒的独立思考,这对一个人的成长很重要,对作家来说更是如此。

因为我清醒地明白,岁月的飓风正在吹走我们的肉体,无论我们愿不愿意,都会很快消融于巨大的虚空里。可能留下的,也许只是你独有的那点儿精神。

要知道,无论你是否愿意,那掌声和名利都会很快消失。那怕此刻全人类都在赞美你,但这一茬人类消失时,你仍然会成为另一类人群的陌生,除非你写出了也能叫下一茬人类也喝彩的东西。

这二十年,从表面看来,我只写了一家农民。其实,它更是我最重要的一段人生历程,我完成了从文学青年到优秀作家——我自己这样认可——的升华。不管我的作品有没有价值,但至少做到了一点:我奉献了二十年黄金生命里全部的心血和真诚。

原因在于,现在的大师是怎样产生的呢?就是学院派的知识通过填充,让他读了大量的书,大量的阅读,大量的所谓的积累,积累到一定程度后,所形成的程式化的一种东西,形成某种模式,达到符合那些大“书橱”们设立的某种价值评判标准时,就被称为大师。这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大师,这还是“书橱”。

在知识分子群体中,也有一个主体意识的问题,就是说,属于你自己独创的东西是什么?你不能像鹦鹉学舌那样,把各种各样的学术堆砌在一起,就以为是自己的东西。为什么我们东西方文化中很多大师的经典,至今现在所谓的大师无法超越?

我所做的,仅仅是如何让自己更“大”一些。我常说,要是创作主体是老鼠,那它们无论怎样思考形式和内容,也照样生不出狮子。哪怕它胀破肚皮,生出的仍是老鼠。要想生出狮子,只有一个办法:先让自己变成母狮,再跟另一个雄狮,即作家感受到的强有力的生活,进行生命的交融。

事实上,我们也知道,许多时候文学很无奈,它改变不了世界。它所能改变的,也许仅仅是我们自己。但从另一种意义上说,改变我们自己,又何尝不是在改变世界呢?

现在想来,那十二年与其说我在写《大漠祭》,还不如说我在闭关修炼,修炼人格,修炼智慧,修炼慈悲,随缘而为,毫不执着,心如虚空,了无牵挂。虽然心无一物,却如明镜,朗照万物。

只有让世上所有的规矩、外现、存在,都成为创作主体的养分,而不是枷锁和镣铐的时候,也即:所有外力、因素都不能干预创作主体的心灵时,自由才可能产生。

我眼中,文化没有高低雅俗之分,一切好文化都是滋养我成长的精神食粮,都是人类共享的优秀文化,它们不会也永远不可能变成我的精神枷锁。

阅读跟人生的良性活动一样,受多少累,便获多少益。欲悦眼眸者,只能得眼眸之欢;欲益心灵者,方能得心灵之益。

对真正的作家而言,大可不必期待所谓的机遇。有时候,那种所谓的机遇,可能恰恰是灾难。文章憎命达。作品能达到怎么样的高度,关键来自于作家有一颗怎么样的心,他对生命、社会、世界有着怎样独特的体验、批判与思考。

我出版了几本小说,前言和后序都是自己写的,原因是想通过我的文章把自己的思想和感悟传递出去,因为小说的表达有一定的局限,只有不放过任何一个传递自己思想的机会。正因为机会难得,所以我的文章中从来不说假话,能透出一颗心给读者,有时候也会因此受到一些伤害,但我不在乎。

我是用全部的真心、真爱、真情、真诚在写作。没有“真”,也就没有我的创作,只有“真”,才有一种很强的大力量,才有一种很强的艺术感染力。文学作品中必须有真挚的感情,作家的感情应该是自然流淌的。

我认为,一个作家,首先要“入世”,深入到现实生活的最底层,同时又要能够“出世”。仅仅“入世”而没有“出世”,不会有多大出息。要深入基层,感悟生活,在此基础上达到“出世”才能成功。

17

相较于亘古的大荒,我生命的翕忽善逝比闪电还快上万倍。趁着还能表达自己的思想时,趁着还能做些有益于众生的实事时,我应该投入全部的身心,奉献全部的真诚,宁静专注地做我应做的事。

我愿意在喧闹之中寻找一份清凉,在迷醉之中保持一份清醒,在庸碌之中体现一种高贵,在大善之前保持一份谦恭和敬畏。因为我知道,承载我思想的肉体很快会消失,无论我多么虚矫和世俗,都不会改变我终究成为白骨的命运。

我从来不将文学的成功当成我人生的成功。我之为文,如善人之铺路,如唐东之修桥,仅仅是为众生服务的一种手段而已。我之目的,非为名,非得利,而仅仅是将我之所悟告诉世人,使他们活得更善良一些,更安详一些,使世界因我的存在而更美好一些。

从特殊意义上说,我是个不会创作的人,是作品自己从心里流出来的。读者可以看出,我寻找的,不仅仅是写作的意义,更是生命的意义。

我一生向往的,是对所有的生灵都有善意的真理,因为我们的共同敌人是死神。我们不应该成为死神的帮凶。我诅咒所有的屠杀。我认为所有的屠杀都是罪恶。

人的一生里,总该有一种高贵的心灵和姿态的,对权力,对金钱,对地位,都应该这样。当满世界都趋之若鹜时,你应该对它淡淡一笑。

《西夏咒》描写的,便是借助大爱和智慧实现的超越。我们虽赋予它不同的名相,但真正的超越,却总是超越了所有的概念。超越是心灵自主后的产物。当你实现了超越时,那世界“池塘”中的一切,其实都是“莲花”的营养,而不是束缚。世界让你长大,让你丰富,让你包容。

在这世上,活人一世,如白驹过隙,如苍蝇飞过虚空,留不下一点痕迹的。名如水中浮沬,转瞬便成遗忘;利如过眼烟云,纵然积下万千家产,临死也带不走半文铜钱;官位更是无常,处心积虑一生,到头来仍以白衣身份入土,并不能将宰相印也带入墓去。那无常大鬼,把一切外现都吞个精光,不留些许有意义的东西。

我相信,人类历史上,定然有许多人有过我这样的灵魂焦灼和干渴,也定然有许多人有过我这样的灵魂求索。无论世人理解与否,但有一点是肯定的,人类之所以区别于动物者,正是因为人类有灵魂的需求和向往。除了肉体的需求之外,人类还应该关照灵魂,给予它相应的滋养,使它一天天变得大气和崇高。

生命对于我们每个人只有一次,我们应在有限的生命时空里,给这个世界奉献更多的光明和温暖。当世界充满贪婪、仇杀、血腥和暴力时,我们能否尽自己的心力,为我们的星球贡献一点慈悲?贡献一份祥和?贡献一份博爱?贡献一份无私?以便让这个日渐困难的世界,能因为我们曾经的生存,而变得相对美好一些。

阅读跟人生的所有活动一样,受多少累,便获多少益。欲悦眼眸者,只能得眼眸之欢;欲益心灵者,方能得心灵之益。

当你进入那宗教世界时,你会感受到许多与时下不一样的东西。你会不知不觉间升华生命,因为跟你在一起的,是一个向上的群体。当你置身于“本尊”的世界时,你的生命和心灵同样会有相应的提升。

当我们面对一些作品的时候,除了感受到那种扑面而来的大自然的气息之外,我们很难用几句话把它说清楚。有时候,说清楚的东西,就会变成教条化的东西。

所有的宗教体验最终都要表现在宗教行为上,这样的宗教体验才是真正有意义的。也就是说,它不仅仅体现行者的“心”,同时也反映在他的“行”上;它不仅仅是他单个人的内心感受,而且符合普遍的验证效准,这样的宗教体验才具有宗教学的意义。

特殊的文化土壤,孕育了特殊的灵魂。写出一个时代独有的灵魂,是作家的责任。

我认为,真正的宗教,仅仅是对某种精神的敬畏和向往。它甚至不是谋求福报的手段。信仰本身就是目的。当然,我的这种宗教观只能代表我自己。但同时,宗教学原理会告诉你,我的这种宗教观可能是高层次的宗教观,因为它远远超越了世俗的功利之心,更接的近于宗教本真。

文学跟宗教、哲学、其他文化的目的一样,终极目的就是给人类带来一种自由和快乐。离开了这个目的,文学就没有意义。所以,我认为好的文学,必须具足两点:第一,世上有它比没有它好;第二,人类读它比不读好。

我们每一个人,在实现自己超越的过程中,必然要面临自己内心的欲望。当一个人真正降服欲望的时候,才能实现终极的超越。

善是一种文化,不是一种宗教。宗教精神里面,善的成分很重,但宗教涵盖不了善,善是一种比宗教更大的文化,是人类文明中最值得弘扬的精髓。但目前恰恰是,善文化被妖魔化了之后,人类的价值评判体系出现了问题。

真正的文学,应该有益于人类的文明、进步和幸福,应该为人类提供积极的灵魂滋养,因为更高意义的幸福取决于心灵的明白与否。当一个农民头枕土块香甜地大睡时,一个千万富翁可能正要自杀。当人类日渐陷入狭小、热恼、贪婪、嗔恨时,真正的文学精神和人生智慧,应该能为我们带来清凉。

真信仰者,有正见智慧的指导,有持之以恒的精进,有如理如法的修证。他不仅仅是学者,更是行者;不仅仅是利众精神的传播者,更是彻底的实践者。他的一生,是为了践约那精神,他的目标持久而专一,他的志向高远而具体,他的目光远大而务实,他可以舍弃一切的虚假外相,而直奔精神的内核。

大手印文化其实是关于心灵、心性修炼的一种文化,修养身心的一种文化。它的目的是什么呢?目的是训练人的主体心,人是自己的主体,而不是世界的客体。当一个人成为自己的主体之后,也就是心属于自己,自己是心的主人时,世界在他眼中就是一道风景。

只要一个人能奉献时,他成就与否,其实并不重要了。真正的成就,就是为了能更好地奉献。比尔•盖茨对世界的贡献,定然会大于那些号称“法王”、“心子”,心中却贪婪嗔恨愚痴无比的“成就者”。被人非议的慈善家陈光标定然比那些巧言令色想从信众手中骗取供养的“高僧”伟大。

我与别人交往时,是很少看他的身份。无论其身份高低,我都会真心相待。于是,我最好的茶给了别人,最好的物给了别人,最好的念珠给了别人。虽然,许多时候,这也助长了一些人的贪心,但我觉得跟人真诚相交时,不将最好的给他,心中总是觉得对他不住。

只要一个人能奉献时,他成就与否,其实并不重要了。真正的成就,就是为了能更好地奉献。比尔•盖茨对世界的贡献,定然会大于那些号称“法王”、“心子”,心中却贪婪嗔恨愚痴无比的“成就者”。被人非议的慈善家陈光标定然比那些巧言令色想从信众手中骗取供养的“高僧”伟大。

有人问,雪漠成就了吗?我答,雪漠成就不成就并不要紧,重要的是你自己怎样。对于雪漠,成就也罢,不成就也罢,都定然在为世界贡献一种好东西,都在用他的行为构建着自己的生命价值。他对世界的奉献,定然大于索取。

即使此刻全世界都在赞美你,但在百年后,你仍然是下一茬人类的陌生。要是能让下一茬人类也记住你,你得首先有叫人家记住的理由,那理由,便是你有没有岁月毁不了的价值和行为。

无论世人如何看待雪漠,并不重要。构成雪漠的,其实不是别人的看法,而是雪漠的行为。是雪漠的作品、行为、人格、思想构成了“雪漠”。

人活一世,若没有对一种精神的敬畏,确实很可怜。那人衣着宝气,有靓女傍臂,热恼熏心,却不知苦,究意谁愚昧呀?还有一个人,见别人给乞丐布施时,就耸耸鼻头说:“我是从来不给这般懒汉钱的。”却不知那钱,既施了别人,更施你自己。你的生命和人格,就可能在无数的布施中升华。

好多人也跟他们一样,啥也放不下,啥也不够,却始终想不到死亡和无常。死亡一到,啥放不下的都得放下,啥不够的,都会够了。

我从不浪费时间,在跟别人相若的单位时间里,我可能做了多倍于一般人的事。在我的印象中,我老是剪指甲,老觉指甲疯长,因为一恍惚,便过去十多天了。别的一切可以忽略,那指甲,总是惹眼,提醒你又活了许久了。

心的大小决定了事业的大小。心大者,事业也大,心小者事业也小。一个长有老鼠心的人,其命运,充其量只是个老鼠。老鼠腹内是孕不出狮子的。我在长篇小说《猎原》中,写了一个道理:心变了,命才能变;心明了,路才能开。

无论苦修,无论劳动,无论如何被别人不理解,无论坎坷,无论疾病,在智者眼里,都是“生命”的证据。所有生活和生命的逆境,都是修道的助缘。

文化是一种什么东西?文化是一种能够让自己生命中发生某种质的变化,产生某种心的转变的一种营养。文化更体现为一种生活态度,所以大手印是一种生活态度,人应该这样活着。

超越也叫打碎,打碎过去的自己。当你特别喜欢享受的时候,打碎那个享受的我;当你特别追名逐利的时候,打碎那个追名逐利的我,不断地打碎自己,不断地战胜自己,一天一天接近崇高,这就叫超越。

大手印文化就是超越的智慧,它告诉人们真正的自由不是面对世界去寻找的,从心里寻找。明白吗?心明白了路就开了。真正的自由不是面对这个世界,让世界给你自由,而是让心灵足够的强大,和这个世界强大到足以抗衡。

我们每个人把歌声献给世界的时候,其实是献给自己;每个人在用行为贡献给社会的时候,其实是在完善自己;每个人在改变着自己命运的时候,最大的受益者当然是自己,因为一个人的行为就是一个人的价值。这个世界非常公平,你有什么样的行为,就会得到什么样的回报。

我们既然也浸泡在这布满污垢的环境中,自然会不可避免地染上一些狼孩气,只是自己并不觉得而己,我们会有许多毛病,会有许多兽类的恶习,我们需要净化自己的灵魂,发掘出本有的人性光芒。当我们一天天远离愚痴,远离贪嗔,擦去了心灵的污垢,让那本有的智慧放出光明时,我们也会像佛陀那样觉悟的。

人的生命是一根绳子,每一次对外物的追求,都会使绳子缩短。而要想让某个事业达到顶峰,需要全力投入最大的生命长度。你要在死神追到你之前做完你该做的一切。而只有舍,才能让你的生命拥有最大的可塑空间。

舍弃名利,舍弃欲望,舍弃贪婪,舍弃繁华,舍弃现实虚幻的一切,舍弃一切令灵魂浮燥的外现。只有外现对灵魂的诱惑完全消失之后,智慧的灵光才可能显现。

18

在凉州,从来没有像“赵氏孤儿”那样的复仇故事,凉州人总是说:“冤家宜解不宜结”、“得饶人处且饶人”。凉州人知足常乐,没有侵略性,没有排外性,任何人到凉州都能生活得很好,他甚至可以活得比当地人更好,凉州人不会羡慕他,反倒可能会同情他。

爱是我创作的理由。我的写作是因为爱,而许多作家的写作是因为用。这是我们本质的区别。所以,当我找不到写作的理由时,我宁愿不写。所以,许多时候,我更愿意放下文学,或进行宗教的灵魂修炼,或参与一些有意义的活动。

这个时代没有文化的载体,就相当于智慧之水没有杯子,或者说像用了一只鞋子去装智慧之水。人们是不愿意端起鞋子喝水的,因为太旧了,而且里面还有一种臭味——佛教界千年来积淀下来的陋习,包括教派之间诸多的恩怨等。所以,强调出世与入世并重,强调当下关怀和实现终超越。

教徒是什么?教徒就是被某一种理念控制了叫教徒,因为这个理念没有成为你的营养而是枷锁。佛教的解脱不需要枷锁而是智慧。这个智慧包括戒律,戒律不是枷锁,戒律是一种拒绝的智慧,一种放弃的智慧。

安禅不须佳山水,灭却心头火自凉。

真正的智慧,只有在生活中能生起妙用时,才会成为活水。我们明白了真理之后,要用它观照自己的日常行为,渐渐对治习气,智慧遂成活水。

西方的文明是让人面对外部的,他们的自由是靠宪法、金钱、法律、制度来实现。而我们东方人的自由是靠心灵的明白,靠执著的破除,靠对欲望的拒绝,靠证得自性光明实现的。我们的自由像太阳一样,自身就能发光,我们不是月亮,我们不需要依靠太阳发光。

思想是什么?一个一个的念头,很快就消失了。行为是什么?行为是记忆,很快就消失了。记忆是什么?记忆是幻化的,所以世界是一个幻觉。那么,要是没有文化将这些定格下来,你的行为,你的明空觉受也罢、智慧也罢、甚至你利众的行为也罢都将变成记忆,很快消失,你追都追不到。

时代是需要优秀文化的,而我们都是文化的传承者,如何让智慧之水用一种现代人能够接受的容器献给他们?正是我们要思考的问题。这个问题一旦解决,中国的佛教、中国的文化才能真正走向世界。

时代变了,中国古代的小脚女人是跳不出现代舞的。要想跳出最美的舞,首先要把自己脚上的裹脚布解开,让它健康地成长。这个“脚”就是我们的心灵。许多的制约和忌讳,本质上是来自于我们的心灵,不是客观,不是世界的,是自己给自己的心裹了许多带子,所以心灵不能自由地飞翔。

佛教认为,不管一个人信不信佛教,他都是我的母亲,苍蝇也是我的母亲。在无边无际的时间长河中,所有生物都可能在某次生命的轮回中做我的母亲。它的胸怀远远超越了狭隘的宗教范筹。

佛教更多的时候是一种智慧的关照,而不是一种粗暴的侵略,而且它很讲究因缘。有统治者的支持固然好,没有他们的支持也没啥大不了。如果为了传教而向往强权,推广强暴,那是另外一种贪婪,是另外一种罪恶。

人类根据其根器的不同,需要不同的文化营养,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活法,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思想,你愿意怎样活,佛教都尊重他们。它像太阳一样,不去分别哪是香花,哪是毒草,无论哪种生物,它都施以相同的温暖和光明,至于你是否能接受多少,那依你的根器和悟性而定。

历史上也有许多统治者信仰佛教,用世俗权力来推广佛教,如印度阿育王,但佛教讲究随缘,并且尊重所有的思想,要是佛教通过强权来实践自己的理想,那和别人专制没啥两样。文化专制、思想专制、精神专制都是专制,任何专制都是人类的大敌,所以,佛教从来都是尊重别国的信仰。

因为人类的贪婪,远远大过人类的智慧。一个贪婪的群体,必然比追求觉悟和真理的人多。人类的本性中,更多的是对欲望的追逐,所以大多的人总是被自己的欲望占据了心灵,更可怕的是,人类并没有学会反省,而恰恰沉溺于欲望之中,不能自拨。

人类历史上出现了好多哲学家、思想家,但真正对人类做出积极贡献的并不多。好多哲学家对人类的贡献,远远不如耶稣对人类的贡献大。而有些哲学家,按他所提供的思路,人类必然会走向专制,会诞生许多罪恶的东西。但耶稣的出现,使人们明白了博爱,而康德的出现,使人类学会了更尊重人本身。

一定不要有分别心,你一定要超越这个层面,谁有谁的生命轨迹,太阳就是太阳的轨迹,流星就是流星的轨迹,都有存在的价值,所以才构成了世界的丰富。

不要指望近视眼会看到千里之外的东西,不要指望一个疯子会成为有思辩能力的人,也不要指望一个政客会拥有出世的智慧。一些政客的存在,也如人类的瘟疫一样,他的存在终究会过去的。在人类中总会有一些非常清醒、非常伟大的灵魂,这种灵魂的出现,是人类的福音和圣光,如释迦牟尼,如耶稣。

一个人很聪明,但可能没有智慧。聪明是一种很小的东西,它可以通过知识和学习得到。一个作家应该有大智慧,不应该有小聪明。许多时候,很聪明的作家往往不是大作家。

智慧有两种,一种是宿慧,按佛教的说法,是由前世的熏修而导致的今世的结果;一种是修慧,是今生严格修炼后的成果。智慧是学不来的,学来的叫知识。

佛教不仅仅是一种学问,更是一种行动,或是一种在行动中产生的精神,没有行动就没有佛教。所谓学问的东西叫佛学,这是一种知识,谁都可以学它,但它不是智慧。

真正的信仰是拥有智慧的时候,对一种真理坚信不疑。它已经没有了世俗的交易似的需求,比如,希望这种信仰给他带来好报,希望某种供养给他带来福分,或希望消除疾病和灾难等。真正的信仰没有功利色彩,信仰本身就是目的。真正的信仰者,对真理的追求和信仰,不需要任何条件。

真正的文化大师,一定要超越教派,要站在人类文化的高度。要有这样的大胸襟:为了人类的和平、健康、安宁、清凉。不管是什么教派,只要对人类有益,我们就汲取它的营养,海纳百川,并与时俱进。

当一个人的智慧开时,他会发现世界上到处是金子。整个世界都在向你微笑,提供你需要的东西。那境界,类似于禅宗的开悟之后,朵朵黄花皆是菩提,声声鸟鸣无非般若。他就是世界,世界就是他。他能接近更本真的东西,更能穿透假象,看到本质。

有什么样的智慧,就能写出什么样的作品,写《水浒》的,只能是施耐庵;写《红楼梦》的,只能是曹雪芹,而不会是别人。有什么样的智慧层面,就会写出什么样的作品。在写作中,我可以进入任何一个心灵空间,可以将我想写的任何东西诉诸于文字。

这个世界上的财富不是无缘无故来的。老祖宗说,财不走空路。人的财富、企业的财富不是无缘无故来的。它来源于什么?来源于对世界的某一种贡献。当你贡献世界的时候,世界会回报你。这种定律被科学家牛顿,定为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当你有一种贡献社会的行为的时候,社会就会回馈与你。

世上的一切,都不是永恒不变的,都是虚幻无常的,都归于空性。这就是佛教的真理之一。佛教之伟大,就是为了让更多的人明白这种虚幻,不去执着,不要执着眼前的虚幻,不要贪婪,不要嗔恨,而得到解脱,能在有限的人生中,创造出相对永恒的价值。

当我越写越深时,可能更难引起共鸣。但这不要紧,因为总会有读懂的人,总会有解读的人。它会由一些同样有智慧的人去解读它。文学史上有好多这样的例子。在解读的过程中,人们得到的,可能是更多更好的东西。好的作品,应该像大海一样,有表层智慧的,可看到表层的风景,有更深智慧的,可看到更深层的风景。

药治百病,百法救百心。佛教八万四千法门,各有其度众因缘,切不可拣一废百,固步自封。那些以为自己的水窖就是大海,认为自家的天井就是宇宙的人,无异于井底之蛙,会贻笑大方的。

我反对所有的教派之争。佛教的所有教派,皆源自神圣的佛陀,只要它传播一种真理,就会对人类产生善的影响。对所有可能产生善行的宗教,无论它叫什么名字,我们都要向它致敬。宗喀巴大师之所以伟大,正是因为他有无垢的正见和百川入海的胸襟。

佛法本为救心,心有多少病,便有多少法。以中医为例,热病要泻火,寒病要驱寒,虚者补,实者泻。所有对机的药都是好药,因此很难说哪个药好哪个药坏,这要看你得了啥病。服药前,一定要了解你的病根,并熟悉药理。千万不要胡乱吃药。有时,吃错了药,小病会吃成大病,甚至会送命。

文学更多的是一种净化,净化自己的灵魂。一个作家,当他真正地拥有主体性的时候,就是当他的心灵博大、足以吸收这个世界的诸多营养,却不受这个世界的许多诱惑的时候,自由才可能产生。

我始终觉得自己只是一个标本,我只能告诉你我走过怎样的路,将自己的路展示给大家。曾经,佛陀讲法的时候,就是在告诉大家他走过怎样一条路。我们每个人都走过一条路,当每个人将自己的路展示出来的时候,对于不会走路的人会是一个启发。至于你是不是走这条路,这是你的选择。

贫富无三代不仅仅是中国企业面临的问题,实质上是人类面临的问题。那么,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状况呢?原因很简单,这个世界上,没有永恒。

当一个人只有对某种精神保持敬畏时,才可能向往它。对一种很伟大的精神的敬畏,是一种智慧境界的体现。最高的敬畏,是一种向往。当然,藏传佛教也强调“佛慢”,就是认为自己就是佛,我与本尊,无二无别,你坚信你也能有佛那样伟大的人格。当你真正具备了那样一种人格,你与佛无异。

我写作时,一直将自己放入历史坐标。西夏文明的被毁灭,对我启发很大,由此我产生了顿悟,如果有一位哪怕是三流文人能够记录下当时老百姓的生存状态,保存下来都会有价值。所以,我能把我所处时代的老百姓的生存状态记录下来,我想总会有价值的。

阅读文学作品如同用棍探海,你有多长的棍,就能探到相应的深度。爱故事的,可以读故事层面;爱生活的,可以看我描写的生活;爱思想的,可以感受我的思想;能触摸到我的智慧的,可以去品尝我的智慧。但在小说中,我从来不去说教,而是将我的思想隐藏得很深。

佛教的“割肉喂鹰”和“舍身饲虎”亦然。那鹰、虎、身、肉早没了,但那精神却以故事为载体传递了下来,传递给千年后的我们。这精神,早超越了那种肉体上的痛苦,也超越了时空。当我们听到这故事时,心灵会因之而崇高一些,伟大一些,这就是精神的力量。

按佛教的说法,世上的一切,都不是永恒不变的,都是虚幻无常的,都归于空性。这就是佛教的真理之一。佛教之伟大,就是为了让更多的人明白这种虚幻,不去执着,不要执着眼前的虚幻,不要贪婪,不要嗔恨,而得到解脱,能在有限的人生中,创造出相对永恒的价值。

人的生命就那么长,就像一块地一样,当你不种下庄稼的时候就会长满杂草,当你不种下智慧的时候就会被欲望所吞噬,所以,我们要想方设法在人类的心灵中种下一些智慧的庄稼。

文化发展必须与时俱进。佛教诞生于印度,后由历代的文化大师,将其智慧火种引向了中国汉藏两地,分别形成了各俱特色的、丰富的汉藏佛教文化,正如当今的佛教走向世界。正是在一次次地历史转折的冲击下,在阵痛中,佛教文化才传承了下来,实现了与时俱进,成为燎原的智慧之火。

19

有一天,一位作家朋友说我把他当成对手,我笑着说,“你要是这样想,就太看不起我了。我从不将同行当成对手的,无论活着的,还是死去的。我唯一的对手,就是死神。

住在西部偏远小城,最大的好处,就是能感受死亡。大都市太喧嚣,每每将心淹了,死亡的声音,总显得稀薄,很难唤醒快乐或苦恼的城里人。

历史绝不会因一些御用文人的所谓的好机遇,就把他们的位置排在苏东坡和曹雪芹之前。问题的实质是你有没有好东西?

真正的作家,甚至大可不必借助于所谓机遇。有时,所谓的机遇,可能恰恰是灾难。试想,如果汉武帝刘彻垂青司马迁并委以宰相重任,《史记》的命运又将如何?无疑,政界站起一个新贵的同时,文坛必然倒下一位大师。文章憎命达。

中国文人,血液中“学而优则仕”的杂质太浓了,多将个人悲喜甚至命运维糸在强权上。次一等的,也追求书中的“颜如玉”和“黄金屋”,而将文学的真正内涵异化了。中国文人中,具有真正独立人格者并不多。

我常常为俄罗斯文学吃惊:是什么使这个民族诞生了那么多的文化巨人?这无异是一种文化奇观。无论是专制的尼古拉一世时代,还是残暴的斯大林时代,这个民族都为人类贡献了一批又一批的伟大作家。封建专制的屠刀扼杀不了文学。贫困、富贵、厄运. . . . . . 一切外部势力都动摇不了俄罗斯的文学大厦。

十多年前,我幸运地迷上了托尔斯泰。此前,无论咋啃也读不下去。后来才明白,爱托尔斯泰也需要资格。当自身“修炼”达不到一种境界时,你绝不会了解他,更不会爱上他。他的作品是一座巍峨的城堡,真正攻入,需要实力。

而那些“名人”的活着是为“卖”。卖刀时的杨志不失其好汉本色,而酒足饭饱后品头论足的牛二也不过是牛二。前者可能有鄙陋之行,但他的骨子里仍足以傲世。区别的是心灵。鹰会鸡一样啄食。狗也狮子般捕猎。区别的,也是心灵。

时下,有一些借文学满足自己私欲的“名人”常常拿巴尔扎克的卖文偿债为自己寻找光鲜些的借口。诚然。世界艺术史上不乏卖文和卖画的大师,但最本质的区别是大师的“卖”是为活着,一若杨志之卖刀。

如托尔斯泰、曹雪芹、斯汤达、鲁迅、卡夫卡等人——他们甚至不一定活着看到自己作品的出版。当然,就象太阳也会被乌云掩蔽一样,这类作家偶尔也会为卑下的情操所屈服。但他终究会凭借自己伟大的人格力量超越鄙俗,完善自我。

我心仪的作家要有孤独的自信和清醒的寂寞。他必须有真正的平常心和责任感。写作是他的生活方式,而不是借以谋利的手段。他只为灵魂活着,从不委屈良心去捉笔。他只说自己想说的话。他之所言,或为完善自我,或为充实人生,或为记录生活。当他能真正成为时代代言人时候,他就可能被称为大作家和文化巨人。

凉州贤孝虽谈不到精深,却很博大。这是直到今天还没被世界发现的瑰宝。它可以和藏族的《格萨尔王传》比美。自春秋战国,到解放大西北,对这几千年的历史,贤孝都有相应反映,其曲目浩如烟海。它反映的内容和正史不一样,正史多记载朝廷大事,贤孝多反映百姓生活。

《大漠祭》几易其稿,草字千万,拉拉杂杂,写了十二年。其中甘苦,一言难尽。动笔时,我才二十五岁,完稿时已近四旬。但我终于舒了口气,觉得总算偿还了一笔宿债。今生,即使不再写啥,也死能瞑目了。

现代科学发现,人的思维会产生一种波,幸福有幸福的波长频率,痛苦有痛苦的波长频率。当一个人心中充满爱,用同情心对待世界时,他会产生一种非常祥和的生物场,会跟周围相若的波长频率达成共振,进而构成非常和谐的环境。

一粒有毒的种子,要是没有适宜的土壤,没有足够的水分,没有空气和阳光,它是结不出毒果的。那种子,甚至可以腐烂,变成肥田的养料。历史上充满着这样的例子。千年前,藏地有个叫密勒日巴的人,年轻时,他曾用一种特殊方式诛杀过很多人,后来他经过心性修炼,成长为光照千古的文化大师和诗人。

生活中,当一个人感到不如意时,心灵是极为脆弱的,容易产生极端行为。当他心中充满仇恨和愤怒时,最需要的,其实是别人的关怀。这时,如果他的身边出现诸多顺缘,出现关心他、爱护他的人,其命运轨迹是能够改变的。佛教中称之为“境由心造”,或是“命由心造”。

我们要善待身边的每一个人。当他们需要帮助的时候,我们能伸出援助之手;当他们烦恼的时候,我们能给他们微笑和清凉,给他们一份力所能及的关爱,给他们一份既能让他们生命受益,也能让我们心灵升华的帮助。

除了灾难之外,良心的激活还有许多重要的契机,社会正确的导向是最重要的一种。要是我们每一个拥有影响力的媒体,每一个拥有话语权的人,每一个有推广力度的文化团体,把这种理念传播开来,让这种激活的“良心”,成为我们的一种生活习惯,变成我们的日常行为。让它像呼吸一样,不要离开我们的生命。

我们每一个人心中都有一颗好种子,祖宗称之为“良心”。每个人类都有良心。当大地震发生的时候,许多人发现了自己的良心,发现那些受难者和我们是一体的,同属于一个民族,同属于一个地球。

许多时候,一个微笑就可能改变一个人的心灵。微笑像一缕阳光,当它进入漆黑的屋子时,就能够驱散黑暗的。我们每个人的一点善念、一个善心,会发出一缕光明。光明无论多么微弱,肯定是能刺穿黑暗的。只要我们多一份关爱,多一份微笑,多一份同情,多一份慈悲,身边的许多人就可能被“磁化”。

我眼中,除了生存的必须,别的需求,便是贪婪。人的欲望是无止境的,生命不息,欲望不止。但所有贪欲,都是罪恶的源泉。所以,我的长篇小说《猎原》的题记是:“在心灵的猎原上,你我都是猎物。”

一个作家,不经历死亡,不会真正成熟。不深思死亡,才会被世俗的东西所迷惑。当他能时时刻刻想到死亡时,就会看破那种虚幻的外现。所有的应酬也罢,名也罢,利也罢,终究是过眼云烟。这些东西都体现不了你的价值。

我喜欢读书,我读书的时候,从来都不愿意把这本书变成我的枷锁,而愿意变成营养。

从释迦传道至今,万千大德或开宗,或著书,或棒喝,或厉斥,所想做的,也仅仅是传达那份觉悟。但这是世上最难的事。心灵的真诚需要真诚的心灵才能感悟。面对一些读者,我常常觉得无所适从。

在那种妙不可言的吟诵中,我一日日成长。心中的污垢渐渐消融,化为远逝的风。面对那充盈天地的圣明之乐,所有文字惨白无力。我很想从心中挖出那份觉受,塞入每位读者的胸中,可我明白,这念头,是最大的妄想。

自己能够成为亚运火炬手,我意识到自己必须有一种跟以前不太一样的使命感,我觉得这块土地能够给任何一个作家这样一个平台,这毕竟是一种社会的认可,所以作家们有必要为这个土地贡献出非常好的作品。

在很长的一段岁月里,我都在凌晨三时起床。当我从朦胧睡意中惊醒,我便听到了空行母的歌唱。当然,你可以说我在观想,但我宁愿将它当成灵魂的歌谣。那歌谣来自亘古,无起始年月,无谱写之人。

从二十五岁起,我一直给自己打考勤,以小时计算,每天读几个小时的书?写作几个小时?采访几个小时?练笔写了多少字?现在,虽然仍在打考勤,但仅仅成为记录人生的一种方式了。因为,写作已经成为我的生活方式,我已不再有以前的那种执着。

人常问:写《大漠祭》,吃了不少苦吧?我说不苦。真的不苦。若说苦,是写它之前有苦。写时,只有乐,如同一个猴子,苦苦修炼时,无异是苦的。一旦成“弼马瘟”,就只有乐了。再后来,连乐也无了,只有宁静。

一个作家,在执笔之初,甚至执笔之前,就几乎决定了将来。正如一个青苹果,虽小,却具有了成为大苹果的基因;而山药,无论如何施肥浇水,成熟的,终究是山药。作家亦然,其心灵和文学观念,决定了他日后的成就。除非,他进行过脱胎换骨式的灵魂历练。

当我们的书籍、网络和电视上充满了血腥的境头和罪恶的赞美时,我们的心定然会受其熏染而异化。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当那恶臭延续千年时,人类心灵定然会被熏染,一种习以为常的恶就衍化为人类的集体无意识。

一个真诚的有毛病的人,远胜于许多巧言令色的“完人”。一部真诚的有毛病的作品,同样也胜于许多花里胡哨形式完善但叫人读后只能增长欲望和罪恶的所谓小说。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书亦然。不在乎他是否是名作家所写,只要它能为我们提供一抹感叹、一个启迪、一种感悟、甚或是一份沉重,它就有了存在的理由。

其实,我们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一颗莲子,都可能会长出莲花,但时代的污染包裹了它,为它造了一层硬壳。那莲子,便是悲悯之心。虽然它可能被深埋,但一遇到适宜的土壤、湿度和温度,遇到相宜的其他条件,那莲子仍然会迸出新蕾。

当这个世界日渐陷入狭小、贪婪、仇恨、热恼时,我希望文学能带来灵魂的清凉。它应该有一份光明,有一种能使我们的豁然有悟的智慧,它能使我们远离愚痴、仇恨、贪婪和狭隘。

我们不能左右强权,我们不能消除罪恶。相对于强权,我们的笔很软弱。但我们可以支配我们的笔和喉咙,使它发出一种相对有良知的声音。一个微弱的声音故然会被时代的噪声淹没,但千万个喉咙,一齐发声时,可能会使一些被梦魇裹挟的灵魂惊醒。

许多时候,比屠夫更可恶的是他的啦啦队。正是在啦啦队的鼓噪声中,小屠夫长成了大暴君。当然,他很可能做的一件事是,那把越抡越疯的屠刀,最终也会削去啦啦队们的脑袋。

我们的文学,不应该是啦啦队。因为历史告诉我们,所有讴歌罪恶者,最终仍会成为罪恶的牺牲品。面对历史上的一把把屠刀,我们应该放直了声音————哪怕会招来屠刀——歇斯底里地大叫:那是罪恶。

杀人者因为有其强权基础和欲望的引诱,固然可以屠杀。当我们无法制止其屠杀时,不能不忍受命运的苦难。但我们必须明白一点,那屠杀是罪恶,是必须遣责的,决不能讴歌。这时的讴歌比屠杀本身更值得诅咒。

我一向对这种好战的西夏文化持否定态度。崇尚暴力者,最终会招来暴力。所以,西夏王朝的存在史非常短暂,也没有一种像中国其他王朝的那种久远的传承系列。

令我们欣慰的是,在人类文明史上,虽然充满了现实的孤独和挤压,但还是有一种能令我们敬畏的存在,有一种能叫我们仰视的精神,有一个会令我们发觉自己渺小的群体。

亚运火炬象征一种精神的传承。我希望自己能在传递这种精神的过程中得到升华,进而成长为亚运精神的重要载体。在日后的生命中,我会用文学来传承并显扬这种向上精神,能让这个世界因我的存在而更加美好。

我发现,苦难的人类一直没有摆脱欲望和暴力。它像“魔咒”一样,一直困扰着人类。人类文化中最先进的内容,就是想帮助人类自身挣脱这个“魔咒”。比如,春秋战国时期,人们的欲望和暴力导致了战乱,孔子却东游列国,传播他的“仁”。他也想打破这个“魔咒”。

我心仪的作家要有孤独的自信和清醒的寂寞。他必须有真正的平常心和责任感。写作是他的生活方式,而不是借以谋利的手段。他只为灵魂活着,从不委屈良心去捉笔。他只说自己想说的话。

中国作家第一村的建立,许多作家能够发现樟木头,发现东莞的文化,通过他们的笔,把这快土地的文化传承下去,弘扬开来,通过他们的笔把这块土地承载的某一种精神的东西传承下去,这才是真正的传承,所以说每个作家都可能成为这样的火炬手,而不仅仅是一种体育、运动意义上的火炬手。

20

有一天,一位作家朋友说我把他当成对手,我笑着说,“你要是这样想,就太看不起我了。我从不将同行当成对手的,无论活着的,还是死去的。我唯一的对手,就是死神。

住在西部偏远小城,最大的好处,就是能感受死亡。大都市太喧嚣,每每将心淹了,死亡的声音,总显得稀薄,很难唤醒快乐或苦恼的城里人。

历史绝不会因一些御用文人的所谓的好机遇,就把他们的位置排在苏东坡和曹雪芹之前。问题的实质是你有没有好东西?

真正的作家,甚至大可不必借助于所谓机遇。有时,所谓的机遇,可能恰恰是灾难。试想,如果汉武帝刘彻垂青司马迁并委以宰相重任,《史记》的命运又将如何?无疑,政界站起一个新贵的同时,文坛必然倒下一位大师。文章憎命达。

中国文人,血液中“学而优则仕”的杂质太浓了,多将个人悲喜甚至命运维糸在强权上。次一等的,也追求书中的“颜如玉”和“黄金屋”,而将文学的真正内涵异化了。中国文人中,具有真正独立人格者并不多。

我常常为俄罗斯文学吃惊:是什么使这个民族诞生了那么多的文化巨人?这无异是一种文化奇观。无论是专制的尼古拉一世时代,还是残暴的斯大林时代,这个民族都为人类贡献了一批又一批的伟大作家。封建专制的屠刀扼杀不了文学。贫困、富贵、厄运. . . . . . 一切外部势力都动摇不了俄罗斯的文学大厦。

十多年前,我幸运地迷上了托尔斯泰。此前,无论咋啃也读不下去。后来才明白,爱托尔斯泰也需要资格。当自身“修炼”达不到一种境界时,你绝不会了解他,更不会爱上他。他的作品是一座巍峨的城堡,真正攻入,需要实力。

而那些“名人”的活着是为“卖”。卖刀时的杨志不失其好汉本色,而酒足饭饱后品头论足的牛二也不过是牛二。前者可能有鄙陋之行,但他的骨子里仍足以傲世。区别的是心灵。鹰会鸡一样啄食。狗也狮子般捕猎。区别的,也是心灵。

时下,有一些借文学满足自己私欲的“名人”常常拿巴尔扎克的卖文偿债为自己寻找光鲜些的借口。诚然。世界艺术史上不乏卖文和卖画的大师,但最本质的区别是大师的“卖”是为活着,一若杨志之卖刀。

如托尔斯泰、曹雪芹、斯汤达、鲁迅、卡夫卡等人——他们甚至不一定活着看到自己作品的出版。当然,就象太阳也会被乌云掩蔽一样,这类作家偶尔也会为卑下的情操所屈服。但他终究会凭借自己伟大的人格力量超越鄙俗,完善自我。

我心仪的作家要有孤独的自信和清醒的寂寞。他必须有真正的平常心和责任感。写作是他的生活方式,而不是借以谋利的手段。他只为灵魂活着,从不委屈良心去捉笔。他只说自己想说的话。他之所言,或为完善自我,或为充实人生,或为记录生活。当他能真正成为时代代言人时候,他就可能被称为大作家和文化巨人。

凉州贤孝虽谈不到精深,却很博大。这是直到今天还没被世界发现的瑰宝。它可以和藏族的《格萨尔王传》比美。自春秋战国,到解放大西北,对这几千年的历史,贤孝都有相应反映,其曲目浩如烟海。它反映的内容和正史不一样,正史多记载朝廷大事,贤孝多反映百姓生活。

《大漠祭》几易其稿,草字千万,拉拉杂杂,写了十二年。其中甘苦,一言难尽。动笔时,我才二十五岁,完稿时已近四旬。但我终于舒了口气,觉得总算偿还了一笔宿债。今生,即使不再写啥,也死能瞑目了。

现代科学发现,人的思维会产生一种波,幸福有幸福的波长频率,痛苦有痛苦的波长频率。当一个人心中充满爱,用同情心对待世界时,他会产生一种非常祥和的生物场,会跟周围相若的波长频率达成共振,进而构成非常和谐的环境。

一粒有毒的种子,要是没有适宜的土壤,没有足够的水分,没有空气和阳光,它是结不出毒果的。那种子,甚至可以腐烂,变成肥田的养料。历史上充满着这样的例子。千年前,藏地有个叫密勒日巴的人,年轻时,他曾用一种特殊方式诛杀过很多人,后来他经过心性修炼,成长为光照千古的文化大师和诗人。

生活中,当一个人感到不如意时,心灵是极为脆弱的,容易产生极端行为。当他心中充满仇恨和愤怒时,最需要的,其实是别人的关怀。这时,如果他的身边出现诸多顺缘,出现关心他、爱护他的人,其命运轨迹是能够改变的。佛教中称之为“境由心造”,或是“命由心造”。

我们要善待身边的每一个人。当他们需要帮助的时候,我们能伸出援助之手;当他们烦恼的时候,我们能给他们微笑和清凉,给他们一份力所能及的关爱,给他们一份既能让他们生命受益,也能让我们心灵升华的帮助。

除了灾难之外,良心的激活还有许多重要的契机,社会正确的导向是最重要的一种。要是我们每一个拥有影响力的媒体,每一个拥有话语权的人,每一个有推广力度的文化团体,把这种理念传播开来,让这种激活的“良心”,成为我们的一种生活习惯,变成我们的日常行为。让它像呼吸一样,不要离开我们的生命。

我们每一个人心中都有一颗好种子,祖宗称之为“良心”。每个人类都有良心。当大地震发生的时候,许多人发现了自己的良心,发现那些受难者和我们是一体的,同属于一个民族,同属于一个地球。

许多时候,一个微笑就可能改变一个人的心灵。微笑像一缕阳光,当它进入漆黑的屋子时,就能够驱散黑暗的。我们每个人的一点善念、一个善心,会发出一缕光明。光明无论多么微弱,肯定是能刺穿黑暗的。只要我们多一份关爱,多一份微笑,多一份同情,多一份慈悲,身边的许多人就可能被“磁化”。

我眼中,除了生存的必须,别的需求,便是贪婪。人的欲望是无止境的,生命不息,欲望不止。但所有贪欲,都是罪恶的源泉。所以,我的长篇小说《猎原》的题记是:“在心灵的猎原上,你我都是猎物。”

一个作家,不经历死亡,不会真正成熟。不深思死亡,才会被世俗的东西所迷惑。当他能时时刻刻想到死亡时,就会看破那种虚幻的外现。所有的应酬也罢,名也罢,利也罢,终究是过眼云烟。这些东西都体现不了你的价值。

我喜欢读书,我读书的时候,从来都不愿意把这本书变成我的枷锁,而愿意变成营养。

从释迦传道至今,万千大德或开宗,或著书,或棒喝,或厉斥,所想做的,也仅仅是传达那份觉悟。但这是世上最难的事。心灵的真诚需要真诚的心灵才能感悟。面对一些读者,我常常觉得无所适从。

在那种妙不可言的吟诵中,我一日日成长。心中的污垢渐渐消融,化为远逝的风。面对那充盈天地的圣明之乐,所有文字惨白无力。我很想从心中挖出那份觉受,塞入每位读者的胸中,可我明白,这念头,是最大的妄想。

自己能够成为亚运火炬手,我意识到自己必须有一种跟以前不太一样的使命感,我觉得这块土地能够给任何一个作家这样一个平台,这毕竟是一种社会的认可,所以作家们有必要为这个土地贡献出非常好的作品。

在很长的一段岁月里,我都在凌晨三时起床。当我从朦胧睡意中惊醒,我便听到了空行母的歌唱。当然,你可以说我在观想,但我宁愿将它当成灵魂的歌谣。那歌谣来自亘古,无起始年月,无谱写之人。

从二十五岁起,我一直给自己打考勤,以小时计算,每天读几个小时的书?写作几个小时?采访几个小时?练笔写了多少字?现在,虽然仍在打考勤,但仅仅成为记录人生的一种方式了。因为,写作已经成为我的生活方式,我已不再有以前的那种执着。

人常问:写《大漠祭》,吃了不少苦吧?我说不苦。真的不苦。若说苦,是写它之前有苦。写时,只有乐,如同一个猴子,苦苦修炼时,无异是苦的。一旦成“弼马瘟”,就只有乐了。再后来,连乐也无了,只有宁静。

一个作家,在执笔之初,甚至执笔之前,就几乎决定了将来。正如一个青苹果,虽小,却具有了成为大苹果的基因;而山药,无论如何施肥浇水,成熟的,终究是山药。作家亦然,其心灵和文学观念,决定了他日后的成就。除非,他进行过脱胎换骨式的灵魂历练。

当我们的书籍、网络和电视上充满了血腥的境头和罪恶的赞美时,我们的心定然会受其熏染而异化。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当那恶臭延续千年时,人类心灵定然会被熏染,一种习以为常的恶就衍化为人类的集体无意识。

一个真诚的有毛病的人,远胜于许多巧言令色的“完人”。一部真诚的有毛病的作品,同样也胜于许多花里胡哨形式完善但叫人读后只能增长欲望和罪恶的所谓小说。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书亦然。不在乎他是否是名作家所写,只要它能为我们提供一抹感叹、一个启迪、一种感悟、甚或是一份沉重,它就有了存在的理由。

其实,我们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一颗莲子,都可能会长出莲花,但时代的污染包裹了它,为它造了一层硬壳。那莲子,便是悲悯之心。虽然它可能被深埋,但一遇到适宜的土壤、湿度和温度,遇到相宜的其他条件,那莲子仍然会迸出新蕾。

当这个世界日渐陷入狭小、贪婪、仇恨、热恼时,我希望文学能带来灵魂的清凉。它应该有一份光明,有一种能使我们的豁然有悟的智慧,它能使我们远离愚痴、仇恨、贪婪和狭隘。

我们不能左右强权,我们不能消除罪恶。相对于强权,我们的笔很软弱。但我们可以支配我们的笔和喉咙,使它发出一种相对有良知的声音。一个微弱的声音故然会被时代的噪声淹没,但千万个喉咙,一齐发声时,可能会使一些被梦魇裹挟的灵魂惊醒。

许多时候,比屠夫更可恶的是他的啦啦队。正是在啦啦队的鼓噪声中,小屠夫长成了大暴君。当然,他很可能做的一件事是,那把越抡越疯的屠刀,最终也会削去啦啦队们的脑袋。

我们的文学,不应该是啦啦队。因为历史告诉我们,所有讴歌罪恶者,最终仍会成为罪恶的牺牲品。面对历史上的一把把屠刀,我们应该放直了声音————哪怕会招来屠刀——歇斯底里地大叫:那是罪恶。

杀人者因为有其强权基础和欲望的引诱,固然可以屠杀。当我们无法制止其屠杀时,不能不忍受命运的苦难。但我们必须明白一点,那屠杀是罪恶,是必须遣责的,决不能讴歌。这时的讴歌比屠杀本身更值得诅咒。

我一向对这种好战的西夏文化持否定态度。崇尚暴力者,最终会招来暴力。所以,西夏王朝的存在史非常短暂,也没有一种像中国其他王朝的那种久远的传承系列。

令我们欣慰的是,在人类文明史上,虽然充满了现实的孤独和挤压,但还是有一种能令我们敬畏的存在,有一种能叫我们仰视的精神,有一个会令我们发觉自己渺小的群体。

亚运火炬象征一种精神的传承。我希望自己能在传递这种精神的过程中得到升华,进而成长为亚运精神的重要载体。在日后的生命中,我会用文学来传承并显扬这种向上精神,能让这个世界因我的存在而更加美好。

我发现,苦难的人类一直没有摆脱欲望和暴力。它像“魔咒”一样,一直困扰着人类。人类文化中最先进的内容,就是想帮助人类自身挣脱这个“魔咒”。比如,春秋战国时期,人们的欲望和暴力导致了战乱,孔子却东游列国,传播他的“仁”。他也想打破这个“魔咒”。

我心仪的作家要有孤独的自信和清醒的寂寞。他必须有真正的平常心和责任感。写作是他的生活方式,而不是借以谋利的手段。他只为灵魂活着,从不委屈良心去捉笔。他只说自己想说的话。

中国作家第一村的建立,许多作家能够发现樟木头,发现东莞的文化,通过他们的笔,把这快土地的文化传承下去,弘扬开来,通过他们的笔把这块土地承载的某一种精神的东西传承下去,这才是真正的传承,所以说每个作家都可能成为这样的火炬手,而不仅仅是一种体育、运动意义上的火炬手。

21

文学更多的是一种净化,净化自己的灵魂。一个作家,当他真正地拥有主体性的时候,就是当他的心灵博大、足以吸收这个世界的诸多营养,却不受这个世界的许多诱惑的时候,自由才可能产生。

我始终觉得自己只是一个标本,我只能告诉你我走过怎样的路,将自己的路展示给大家。曾经,佛陀讲法的时候,就是在告诉大家他走过怎样一条路。我们每个人都走过一条路,当每个人将自己的路展示出来的时候,对于不会走路的人会是一个启发。至于你是不是走这条路,这是你的选择。

贫富无三代不仅仅是中国企业面临的问题,实质上是人类面临的问题。那么,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状况呢?原因很简单,这个世界上,没有永恒。

按佛教的说法,世上的一切,都不是永恒不变的,都是虚幻无常的,都归于空性。这就是佛教的真理之一。佛教之伟大,就是为了让更多的人明白这种虚幻,不去执着,不要执着眼前的虚幻,不要贪婪,不要嗔恨,而得到解脱,能在有限的人生中,创造出相对永恒的价值。

人的生命就那么长,就像一块地一样,当你不种下庄稼的时候就会长满杂草,当你不种下智慧的时候就会被欲望所吞噬,所以,我们要想方设法在人类的心灵中种下一些智慧的庄稼。

文化发展必须与时俱进。佛教诞生于印度,后由历代的文化大师,将其智慧火种引向了中国汉藏两地,分别形成了各俱特色的、丰富的汉藏佛教文化,正如当今的佛教走向世界。正是在一次次地历史转折的冲击下,在阵痛中,佛教文化才传承了下来,实现了与时俱进,成为燎原的智慧之火。

我虽然信仰佛教,但我总不希望因此得到啥好报。我做好事,同样也不是期望得到相应的回报。当你指望有回报时,那不是真正的信仰,而成为一种世俗的交易。同样,帮助别人而希望得到一种所谓的功德,也不附合宗教精神。

大手印文化的目的是训练人的主体心,人作为主体而不是客体,人是自己的主体,而不是世界的客体,当一个人成为自己的主体之后,他的心属于他自己,他是自己的主人,世界是他眼中的一种风景,是他修炼心灵的一种道具,他的心不会被世界牵引而走。

这世上,所有存在必有其存在的理由。那么,小说要想在这世上存在下去,你有什么理由?你是想为这个日趋贪婪的世界贡献更加贪婪的诱因?提供一种娱乐方式?或是别的理由?只有当这个理由非常充足时,小说才可能存在。任何我们打算抢救的所谓“文化遗产”,就是因为它丧失了存在的理由。

我与世俗的保持距离,不是一种清高,而是一种智慧。因为生命就那么长,浪费一段,就少一段,好多人生的悲剧,就是因为不珍惜生命的原因。

就是对照自己信奉的宗教哲学,看看自己做得怎么样?是否有相应的行为。因为没有行为就没有宗教。所有的宗教哲学,所有的宗教体验,如果不体现在你的宗教行为上的话,那么你就是一个骗子。比如,当我口口声声说要帮助别人,却连自己的父母都不爱的时候,那么我就是个骗子.

良心是自我修炼的问题,这是佛教真正的精髓。我们要常常看看自己,你能不能坦然的面对自己的良心?你是不是佛教的真正信仰者?你是不是有佛陀那样伟大的人格?你是不是有佛陀那样无私的精神?你是不是能像佛陀那样的放下?是不是有一种大慈大悲?

我相信,人类历史上,定然有许多人有过我这样的灵魂焦灼和干渴,也定然有许多人有过我这样的灵魂求索。无论世人理解与否,但有一点是肯定的,人类之所以区别于动物者,正是因为人类有灵魂的需求和向往。除了肉体的需求之外,人类还应该关照灵魂,给予它相应的滋养,使它一天天变得大气和崇高。

人之优劣,最主要的是心,心明了路才开了,才能摆脱人生的困惑。所以,眼下要紧的,是要改造人文环境,完成灵魂的重铸。

阵痛是一个不可回避的过程,无数的文化大师及信仰者,都必须承受这种阵痛。事实上,阵痛是打碎,打碎固有的观念、陈腐的意识、障碍心灵自由的壁垒、习惯的理由与借口。文化困境的原因不在于历史遗留下的垃圾,不在于遇到的某些阻碍,一切要反看自身,从剖解自身开始。只有与时俱进,才能实现超越。

当你发不出声音的时候,你就是哑巴。你的智慧、诸多哲学思想、文化,发不出声音就说明你没有存在过。所以,我们要像星云大师那样介入社会,面对大众发出自己的声音。社会像一个田野,当你不种庄稼的时候,杂草必然会长出来。那么,我们为什么不发出自己的声音?不在这里种上智慧的庄稼。

世人总爱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当孔繁森为了给两个孤儿增加营养而去卖血时,当他看到一个老奶奶被痰咽住而用口去吸痰时,这时他就远远地超越了好多世俗的东西,完成了人格的升华。这一刹那的那点善念,足以让他成为一个伟大的人。

当人类在无休止地折磨、无休止地糟蹋地球时,地球也会很快毁灭的。所以,我们现在面对的,再也不是教派、民族、国家,而是人类和世界。我们的眼光应该放在更大的方面,而不是小小的利益集团。

当你觉得某种东西世俗和不世俗的时候,是你自己的分别心在作怪。你别去管啥世俗和不世俗,你只去管你的心是不是善。当一个乞丐朝你伸手时,你是否能用一种你对待上司和父母的心态去对待他。

有时,当你面对大自然时,无论什么语言都表达不出心中的感受,这时,最好的办法就是让你自己看到那种美。当你看到那很美的画面时,不同的人可以看到不同的内涵。

一个作家要有平常心,因为平常心透出了一种执着,要像对待吃饭和穿衣一样对待创作。创作是一种生命的需要,而不是一种谋取私利的手段。在这个基础上,对生活的热爱,可以激发他的智慧。

当你见到街上寒风中悚立的乞丐,把自己的衣服脱给他,把身上的钱给了他,并且无丝毫的为难、执着、和自矜,像赤子对待母亲那般自然,那你就很伟大了。一般人做不到的原因是他的精神没有达到那种层面,所以很难伟大。

在文学观念上,我更接近于记录,当然是更高艺术意义上的记录和展现。这样我可以不受时下的概念化的影响。我拒绝流行观念对我的侵略,我只写老百姓的生存。文学应完全忠实于生活。

我要不断地超越自己。我后面的创作,就尽可能地将目光投向精神,投向历史,当然,读体现精神的小说,也需要读者精神的投入,一般浮光掠影似的阅读是不能把握到作品真正的内涵的。

我老说,要是一个作家不爱家乡,他能写出啥好东西?智慧是源于爱的。我就是要立足于这片沃土,为老百姓写作。

人即使能活100年,也不过3万多天,除去吃饭、休息以及必须花费的时间外,剩下的不多。在这有限的生命里,如果不能珍惜时间,分秒必争,就很难达到最高境界,也很难成为大家。

我的生活经历虽不复杂,但很曲折。我这个人不善于应酬,很少与人接触,因此也容易引起别人的误会,甚至得不到亲戚朋友的理解。但我对生命的感悟很深,对自己要求很严,时间抓得非常紧。

什么时候你变成了大海,你可溅出许多浪花的时候,这个世界上有什么样的气势,你大海就能营造出什么样的气势的时候,你就可以写长篇小说了。所以一个作家,最主要的,是叫你自己像这个世界一样,变得大气、复杂、丰富。

你自己变成一个世界时,并且你能写出一个世界时,你就可能写长篇小说了。当你还不是一个世界,而仅仅是一杯水时,你就去找一个小杯子,把你的这杯水献给读者,叫他们品尝你的奉献。

卓有远见的人,拥有伟大人格的人,他即使在无人监督的情况下,仍然会保持高度的自律,就是因为他始终心存敬畏,保持一颗对“大善”、“大道”的敬畏之心。这个“善”就是“人心所向”的大力量,这个“道”,也就是客观世界的规律和真理。

茫茫宇宙无边无际,不知何来,不知所终,地球微尘般弱小,人类应该在爱中延续,没有愚痴,没有暴力,没有贪婪,没有战争,应该将纷繁的热恼,转化为清凉的风。

没有放弃,便不会有成就。无论世间法,还是出世间法,都这样。人生太短,没有放弃,你的一生便会被垃圾装满,盛不下真正的好东西。盯住目标,放弃跟它无关的东西,一步步走向目标,便是成功的诀窍。

所谓佛,就是那种发现了自身的狼性而不断战胜自我,消去无明,破除愚痴,终而觉悟的人!

我的文学创作是另外一个世界。现实生活好像是那淤泥,我的创作是从里面长出的莲花。虽然差别很远,但我的文学是从那块土壤里长出的,现实给我提供了足够的养分,我才开出了很美的花。

现在有些电影,很好看,但缺乏深度,就是因为他们仅仅是展示了形而下的东西。宗教是涉及人的灵魂的东西,要是电影里渗透了宗教精神,电影就有了内涵。

22

什么是天才?天才就是朝着那个方向每天不停地走完该走的路程,然后坦然入睡的人。而成功的标志则是超越,是与大自然相应,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成功的关键在于行为,没有行为,就没有成功。而成功的关键在于关注,天才和平庸者的区别非常小,不是智力和区别,而是定力的区别,就是自己有没有那个专注的力量。

我在创作时是非常宁静的,不宁静时,我无法创作。写作时,甚至我的脑里也没有字,若是有字时,那字也会成为杂念。我像骆驼一样,只是行走,不去考虑水和草,因为我的峰子里已为我贮存好了一切。

你的写作必须修练到非常宁静,让你的那种感觉从心灵里流淌出来。我创作时,不考虑语言,不考虑什么情怀,不考虑什么悲悯,更不考虑为老百姓代言,但是那一切,早进入我的血液,成为我灵魂的营养。

作家应该有语言训练,但一个作家如果在写作时过分注意语言,他的创作可能就失败了。语言是训练时注意的,写作时不要管语言。文学的训练在很大程度上是语言的训练,我用了十多年的时间来训练语言,到了写作时,我对语言的运用已达到了自然而然的地步。

我写作时,根本感觉不到我在用方言。写作时,我的心中没有语言,只有感觉。因为人物活了,他们既然是这块土地上的人,必然会用这块土地上的语言,于是我的作品中才出现了方言,我不是故意用方言的。

我写作时,如和尚打坐那样,盘了腿,从临晨三点钟可以写到中午十二点,这九个小时中,我脑中没有一点杂念,甚至没有文字,只是文章自己往外涌。我写大海时,我自己就会变成大海。写啥时,我会变成啥。

写作准备不过三点:一是多读书;二是不停地写;三是到处跑,多跑些地方,多接触些人,然后,就像我刚才告诉大家的那样,瞅中一个目标,不停地走。

我追求一种新的东西,一是用我的笔,把这段老百姓的生活留下来,因为它可能很快就消失了;第二,给现在活着的人,带来一种新的东西,肯定能带来新的东西。

我没有天才,也不勤奋。我只是朝着一个方向,每天走完自己该走的路,脚步不停,不乱走,不受诱惑,然后睡觉。别说我,就是一个蚂蚁,每天爬,爬上十年,也会爬出很长的路。

我的所有对人生和世界的思考,都会在作品体现出来。我因为信仰宗教,就能进入另外一个我独有的精神空间,这个空间不是所有人都能进入的。有多少人想进入而未能进入的精神空间,我进入了,所以我必须把它写出来。

心灵的污垢如成熟的脓,挤它时,肯定会痛的。但要是不挤,那污垢就永远存在于我们我的生命中,成为障碍。

佛教所谓的菩萨,并非指何人,而仅仅是一种精神,一种利众精神,重于慈悲的利众精神,称观世音菩萨;重于智慧的利众精神,称文殊菩萨;重于大勇大力的利众精神,称金刚手菩萨。佛教就是这样一种精神,它光照千古的,正是这样一种精神。

社会如池溏,佛法是池中长出的莲花。莲花不离池溏,却又能超越池溏。佛法的真正意义就在于改变社会和人生。

如何破除执?破执有两种方法。一是读好书,深入经藏,智慧如海;二是找到善知识,点亮心中的明灯。一灯可破千年暗。

文学不是太阳。它虽然有光明,但它很难在瞬间照亮世界。而且,文学从来也不曾承当照亮世界的义务。文学照亮的,只能是我们自己。但从更高意义上说,照亮我们自己,又何尝不是在照亮世界呢?

永远只觉醒,清明于当下。督摄六根,心无旁骛,触目随缘,快乐无忧,做事如彩笔描空,描时专注,毫不旁顾,描后放下,心中空中皆了无痕迹!

西部民歌不是以阴柔取胜,而有种撕裂般的声音,是一种灵魂的流淌,是一种灵魂的叫喊,有种困兽一样的味道。

当你爱一个女孩时,她所在的那个城市就有了灵魂。许多时候,土地和城市因为某个人而精彩。因为那个人是那个城市的灵魂。或者说是良心。

当一种外力和邪恶对你的人生追求形成干扰时,你必须反抗,否则,你可能会一事无成。真正的悲惨,不是社会的腐败。真正的悲惨,是灵魂的命运的悲惨。

我以后的作品也许更难读,但我不能为了迎合某一部分读者而降低我的艺术标准,或是放弃我的艺术追求。我写作,有我自己的追求,我是将我的创作当成一生中最重要的事来对待,而不仅仅是为了搏得别人的叫好。所以,不管别人说啥,我必须完成我自己的宿命。

苦难和体验仅仅是我作品内容之一种。一个作家是一个世界,一部好的长篇小说也是一个世界。《大漠祭》也罢,《猎原》也罢,其中的人物有他们各自的快乐,但小说整体却是一种苦难,这种苦难是一种命运的苦难,是无法摆脱的苦难。这苦难本身,却构成了一个世界。

现在,我已没有了困惑。我的困惑多在二十五岁至三十岁之间。现在早没有了困惑。就像一个小和尚有好多困惑,后来他苦修顿悟后,就不再有困惑。现在,我只有快乐,我写作时得到的那种灵魂的快乐,决不是红尘中的一般快乐所能比拟的。若是你在某一天顿悟之后,也会品尝到这种快乐。

有人也许会问,佛教精神是一种什么精神?我会告诉他,佛教精神就是一种利众精神,就是对这个世界有点好处。当然,我的作品中不仅仅是利众精神,更有一种智慧,更有一种与众不同的人生感悟。但无异,佛教精神是我生命很重要的营养之一。

因为你太小了,一个蚂蚁大的作家,你想生下黄豆大的作品,都会涨破你的肚皮,你别想生出更大的东西。你要想生出真正的大东西,你只有自己先变得大起来。

我亲耳听到一位有名的评论家说:“我们并不比别人强。”他于是理直气壮地嘲弄高贵,他说:“我就是个卑鄙的人。”他说这话时,好多作家都在叫好,认为他很真诚。所以,中国作家确实缺乏一种宗教精神,缺乏一种灵魂的维度,缺乏一种灵魂的拷问。如果这个问题解决不了,中国作家很难走向世界。

中国作家和西方作家的区别,就是这一点,好多中国作家没有宗教精神。中国作家最大的毛病就是没有宗教精神。要是一个作家仅仅为自己活着,他可能会比一般的老百姓更没有价值。目前,中国文坛有种流行病,就是好多人都去嘲弄一种高贵的东西。

要是一个作家用他的笔去宣扬一种罪恶,宣扬一种邪恶,那么这个作家的不曾活着比他的活着更好。所以,一个作家必须有一种宗教精神。

我认为,要是一个作家做不到两点――这个世上有你的作品比没有你的作品好;别人读了你的作品比不读你的作品好――那么你的存在,就没有任何意义,你就是一堆垃圾。

我觉得,一个人到这世界上来,就应该为这个世界做些什么,你既然耗费了这个世界上的许多资源,你至少应该贡献出相应的东西,使这个世界因为你的存在而多了一种东西,而且是一种好的东西,别人会因为你的活着而更美好了一些,那么你就没有白来。

我常想,要是我明天死亡的话,职称是没有意义的。一个作家,必须藐视生活中间的一些别人趋之若骛的东西,包括权力,包括金钱,包括美色。他必须高贵地看淡一些东西,不为外物所动。

多年之后,当我们的肉体消失之后,也许能留在这世上的,只有作品。所以,我要在有限的生命时间里,尽可能好的、尽可能多的留下我的作品,至于别人的说好说坏,我实在没有时间去在乎。

就像我在唱歌时,无论别人从我的歌中听出什么意义,我都不在乎。对评论也是这样,我不管他们是否听出了爱情也罢,或认为我唱的是灵魂的歌也罢,或者认为是别的意义,我都不在乎。我从来不在乎别人的评论。

好在我对家乡有太深的了解,也很有感情。当我把这种感情说出来的时候,一些文人都认为我在说假话。其实不然,一部作品要是没有爱,那是十分苍白的。而连家乡都不爱的人,是不可能成为优秀作家的。

一个人的成功与名利关系不大。好多人把出名当作了成功,这是错误的。一个人的成功首先是做人的成功,只有做人成功了,那他这辈子就没有白活。如果一个人的人品不好,却成为一个所谓的名作家,我认为这是一种欺世盗名,他并不是一个成功的人。

佛道文化,首先给我的,是精神境界上的升华,和一种悲天悯人的胸,。我的文字都很朴素,都很淡,但它又不是一般的淡。它的背后,有一种我独有的东西,这得益于宗教精神对我的滋养。

严格说来,佛教不仅仅是一种信仰和文化,更是一种精神,一种利众的精神。一个作家,如果人格修炼达不到一定层次,文章是不会“大气”。他可以文字玩得非常好,但就是没有那种“大气”。

真正的爱是发自内心的,无须培养或是寻觅。 寻到的肯定是造作。一寻,便有了功利;有了功利,便不是真爱。真的爱,只需要等待。

我的知识系统是宗教、哲学、文学、还有一些民俗学等等。我的做法是,将所有知识,都用于我的文学。而我的文学,则是为了传递我的思想。

活到老,学到老,取天下学问,为我所用。铸就光明心,以照菩提愿。

因为时代让许多人势利了。当家乡给他们带不来实际利益时,他们便会忘了家乡。像温州人是不会忘记家乡的,因为在他们眼中,家乡就等于一个巨大的财富背景。全球化的真实含义就是财富的没有国界。

真正的作家吸收了他所在的那块土地、文化、行业领域的精华之后可能就会成为这块土地上非常重要的文化传承者,成为这块土地上文化的载体,他就把这块土地上的文化弘扬出去,为这块土地贡献非常美的东西。

如果因为你自己的活着,让这个世界和人类相对的更美好一些,那你就没有白活。我的文学创作就是为了实践我感悟到的这种意义。这个世界上存在我的作品比没有好,别人读了我的作品比没读好,这就是意义。

我的写作和人生的修练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如果叫我自己选择的话,我会用一生的时间去写好一个家庭,因为能写好一个家庭,就等于写好了这个世界。当代许多作家追求一种大的气派,动不动百年千年。其实,真正的历史画卷是日常生活,而且是老百姓的日常生活。

我的写作源泉是生活积累,主要是对生活的体验。我专门用了十年时间,到我的家乡各个地方,不仅仅是观察,更是用心灵去感悟它。我觉得文艺理论对一个作家成为一个作家之后才有点作用。在成为作家之前,要尽可能的放飞自己的心灵,不要受任何条条框框的限制。

我当作家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众生服务的一种方式。所以我对文学的要求有两点:一是这世界上有你的作品比没有好,二是读者读你的作品比不读好。如果我的作品不能利众,我就不会去写它。

23

当代文学的一些作品中,对暴力的讴歌已达到极致,翻开书籍,打开电视,我们都能看到许多杀人的屠夫在作家笔下成了英雄。我们很难想象,人类怎么能将杀害自己同类的人,当成顶礼膜拜的对象。

宗教精神里面,善的成分很重,但宗教涵盖不了善,善是一种比宗教更大的文化,是人类文明中最值得弘扬的精髓。但目前恰恰是,善文化被妖魔化了之后,人类的价值评判体系出现了问题。

人生免不了要陷身庸碌的,问题是你是否有一颗自省的心?那所谓的自省,就是希望自己活得比现实更高尚一点。

当代文学创作中,大多重现实主义而淡化浪漫主义,文坛上充满了功利性的写作,但中国文坛还是不乏那些脚踩坚实的大地,却能向往星空的作家,如张承志,如莫言,如张炜,如闫连科……他们既有着大地的坚实,也有着心灵的超越,便成了中国当代文坛上一道独特的风景。

那些有孤独感的作家是很在乎现实反应的,他们大多忽视了灵魂的超越。其实,对于有信仰重超越者来说,现实的挤压和沉重仅仅是助缘,丝毫影响不了其作品的伟大。许多时候,他们总能像诞生于现实淤泥中的莲花一样,总能焕发出浪漫主义的智慧光芒。

对一位作家来说,关注现实的同时,还要向往群星。所以,从严格意义上说,许多伟大作品都是前面两种“主义”的完美结合,它们渗透了我向往的文学精神。

我认为,现实主义重当下关怀,浪漫主义重心灵超越;现实主义重存在,浪漫主义重信仰;现实主义重形而下,浪漫主义重形而上;现实主义重生存状态,浪漫主义重生存理由;现实主义重关注现实,浪漫主义重照亮世界;现实主义重活着的过程,浪漫主义重活着的意义。

当贪婪烧去我们的清醒,当欲望毁坏我们的宁静,当生命需要另一类营养,当世界需要别一种光明,我们都应该将放飞的眸子收回内心,叩问一下自己。许多时候,叩问自己,就是叩问历史,叩问命运。

能给予你这一切的,非金钱,非权势,非物质。那养分,来自我们延续了千年的文明。

你可以撩开大眼,望那遍布世界的销烟和杀戮;你可以打开电视,望那被恐怖和暴力弄残的幼儿躯体;你可以放眼四顾,去追问失去灵魂殿堂的人们;你可以凝神静气,去搜寻热恼自己灵魂的贪婪。无异,你,我,他,都需要一股清凉的风,需要一晕智者的笑,需要一抹安详的超然,需要一份含蓄的包容。

你可以想象一个旅人,在风沙搅天中步入沙漠,欲将绿洲种入大荒;你可以想象一位智者,深入不毛,对嗷嗷乱叫的野人宣扬他感悟的真理;你可以想象一个夜行者,举着摇曳的烛光,进入亘古的黑夜……无疑,他们是孤独的,但这种孤独,绝非空虚的无聊,而是清醒的微笑。

人类历史上,有一种存在,令我们敬畏;有一种精神,叫我们仰视;有一类群体,会令我们忽然发觉自己的屑小。他们曾和我们共居一个星球。他们短暂的肉体烟雾般消失了,但他们的精神,却成为我们灵魂的滋养,能令我们自省并向往。

有些学说,虽然出发点是好的,但若是带来了不好的结果,让世界血流成河,给人类造成了巨大的灾难,那么,我就认为,这种学说不是什么好学说,无论它的创始人是不是善人。

当我们明白,这个宇宙也会在日后的某个时辰命尽;当我们懂得,那光芒照射的红日也会在某一天里成为黑球;当我们发觉,自已贪爱无比的肉体终究会弃你而去;当我们相信,我们苦苦追求的外现很快会成为虚无;你是否应该问一句:我们的灵魂,该如何安置?

真正的作家仅仅是个母亲。他只能为腹内的孩子提供养分,却无法按自己的习好设计孩子的长相和性格。不过,他至少要做到一点:尊重对方的人权。他和自己的孩子应该是两个有主权的国度,可以对话,可以交流,可以援助,但不可以侵略。

从严格意义上说,我仅仅是个信仰者,而从来不是――将来也不是――“教徒”。我仅仅是敬畏和向往一种精神,而从来不愿匍匐在“神”的脚下当“神奴”。我最不爱听消解了“智慧”主体而满口宗教词汇的那套话语。

我也曾为贪欲所伏,但我最终降伏了贪欲;我也曾为嗔恨所裹,但我终于将嗔恨踩在脚下;我也曾经干过许多傻事,但我终于懂得羞愧自省,并勇于改过。我是一个充满缺点的人。所以,我的修心,就是从拒绝诱惑开始的。

这个世界所有的东西都是营养,而不是枷锁,更不是什么障碍、困难、阻力等消极的东西。我常说,当你有私欲而得不到满足时,就会产生痛苦;没有私欲时,世上的一切都会向你微笑。人的一生,会不可避免地受到恶的熏染,但你不必因此而自暴自弃。你只要自省向上,终究会战胜贪欲的。

功利之“用”是小功利、小用,小功利仅仅是利己,以“实用”为主。当一个人陷入小功利之中时,是很难用博大的胸怀去汲取一些不一定马上见效实用、但对其人格人生有大滋养的文化养分的。利己的功利心只能越走越小,越走越窄,最终人甚至会受制于它。

去年,我在法国法兰西学院演讲时,专门谈过孤独和超越。我在长篇小说《大漠祭》、《猎原》和《白虎关》中,重点写的,也是当下的现实孤独。在《西夏咒》中,除了写现实孤独,也写了历史孤独,更想实现一种超越。

不管是演讲也好,还是写作也罢,我都是为自己的心灵。它们仅仅是我灵魂流淌的不同形式而已。我眼中,世间万物都是滋养我心灵的营养,整个世界都是我用以调心的道具。

大手印文化追求当下,活在当下,不执著于过去,不要执著于将来,活在当下,要明明白白、清清凉凉、快快乐乐地活在当下。

这个时代,“假恶丑”正洪水般到处蔓延,正在践踏我们的道德底线。善文化正在被颠覆,人心中那种欲望性的、恶的成分占了上风。恶的东西泛滥时,人们就对假恶丑的现象麻木了,习以为常了。

出世不是躲避这个世界,入世不是陷入这个世界。入世是一个池塘,要从这个巨大的池塘中汲取营养;出世就是在这个池塘当中长出一朵莲花。

我很可惜一些作家,花费黄金买不来的生命,去制造大量的垃圾,浪费自己生命,浪费别人的生命。有好些人,在他的肉体消失之前,作品便已消亡。更有甚者,其存在的价值,就是以自己的才华,宣扬一种罪恶。

我认为,好的文学必须做到:这世上,有它比没它好,读它比不读好。因为它的存在,能使这世界相对美好一些。如果达不到这一点,就不是好文学。

傅雷在《约翰·克利斯多夫》的扉页上“题记”道:真正的光明,决不是没有黑暗的时间,只是永不被黑暗所掩蔽罢了;真正的英雄,决不是没有卑下的情操,只是永不对卑下的情操所屈服罢了。所以,你在战胜外来的敌人之前,必须战胜你内在的敌人。

浮燥文人最注重别人的评价和看法,爱表现自己,甚至哗众取宠。取得一点儿小成绩唯恐别人不知,不是沾沾自喜,便是自吹自擂,唯恐别人把他遗忘。

司卡史德在遇到毕哇巴祖师之前,已俱足利众之心,身虽仍在凡俗,心已顿超十地,所欠者,因缘耳。待得遇上师,又是信心俱足,外缘内因,均达圆满之境,故能于一夜间证得虹身,如水到渠成,如瓜熟蒂落。

菩萨是一种精神,与神通无关,与身份无关,与形象无关。当你拥有那份利众精神时,你就是菩萨。

司卡史德故事的意义超越了她自身,给予我们许多的启示。按俗眼看来,司卡史德成就前已垂垂老矣,无修无证,其外形不过一尘世老妪,而其实德,却无异于菩萨。她能冒着被打骂污辱的危险,而将家中仅有的余粮布施给僧侣,其境界,早已超越尘世,达到菩萨境界。

这辈子你必须有一个活着的理由,你为什么活着?然后用全部的生命去做自己该做的事情,拒绝一些外部世界带来的诱惑,守住一份真心,学会舍去一些东西,学会包容,拥有一份善良、明白、清凉、宽容。

人最大的敌人是自己,而不是别人。所有的圣人都是靠战胜自己来赢得世界的。

告诉大家,世界没有什么东西比写作更美了。你的心中涌动着一种巨大的爱的力量,在这种爱的陶醉中,让指头在键盘上跳舞的时候,整个世界都在狂欢。

因为写作是我的理由,我根本不去管是否有那么多的人爱我的书,并不要紧,爱很好,不爱也很好,为什么?因为我写东西是因为爱。因为爱文学,我愿意把这种心灵的爱流淌出来,因为爱人类,爱家乡,爱许许多多的人、景物,包括大自然的许多东西,我没有办法表达爱的时候,我或者唱歌,或者写作。

每个人不是活给世界的,这个世界不在乎任何人。每个人是活给自己的。当你活给自己的时候,你就必须明白,当你的肉体离开这个世界之后,你为你自己做了哪些东西?

文化只是作用于人的心灵。文化是一种什么东西?文化是一种能够让自己生命中间发生某种变化,产生某种心的转变的一种营养,文化更体现为一种生活态度。

他既是唱给世界,又是唱给自己。我们每个人把歌声献给世界的时候,其实是献给自己;每个人在用行为贡献给社会的时候,其实是在完善自己。每个人在改变着自己命运的时候,最大的受益者当然是自己,因为一个人的行为就是一个人的价值。

关怀自己,是让自己具有更大的价值,这就是关怀自己。一个小人,当他关怀自己变成一个君子的时候,他就成长了。一个关怀自己的人,从关怀自己到关怀世界的时候,他就成长了。真正的善待自己就是让自己的胸怀变得大一点,改变自己的行为让它变得高尚一点。

什么叫关怀别人?无论你对这个世界做出什么样的一种许诺,你都得从身边做起。关注一个孩子,关注身边一个朋友,关怀身边的亲人,关怀每一个你碰到的人,把微笑给他们,把快乐给他们,把明白给他们。

笔者曾在上海遇到一位朋友,他看过我的《大手印实修心髓》,对大手印文化很感兴趣,一直想向我讨教。某次我去上海时,有朋友通知他,结果他因一件小事缠身,没有来。不久之后,他得了急病,忽然身亡。死前,他对亲人说自己最遗憾的事就是没有得到大手印。

菩萨是一种精神,与神通无关,与身份无关,与形象无关。当你拥有那份利众精神时,你就是菩萨。

什么是“印”?“印”就是超越。什么叫超越,就是当你被世界中各种奇怪的、庸俗的、各种繁琐的东西把你困住时,你一定要学会超越出来,真正属于你自己。当这个世界上流行各种各样概念的时候,你守住自己的心,瞅中自己的目标不断地走,这就是超越。

我的选择直到今天,就是把自己放在横的世界,纵的历史,在这样一种坐标系上寻找自己的位置。没有这种境界你永远,无论你有怎样的选择,你仅仅是个微不足到的小人物。因为你的心只能盛下这杯水,再多的时候你就盛不下了。当你的心成为大海的时候,你才有大海的容量,你才有大海的力量。

一种文化表面看起来没有什么“用”,但却是一种“大用”。为什么呢?它虽然不能给你带来巨大的利益,但是它能让你的灵魂得到升华。

我利用一切机会向外界传播我证悟到的东西。我相信,真正能“读懂”它的读者,其心灵定然会大气许多,明白许多。要是因为我的存在,多了些明白人,多了些善良人,使这世界相对地美好了些,那我就没有白活。

当我们翻开历史上任何一个伟人传记时,会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每一个伟人,在人生的关键时刻,都有一个殊胜的契机,或遇一贵人,或进入殊胜环境,或直接或间接(比如读书)跟大师接了善缘,少有例外。

试想,要是一个婴儿在贪嗔痴炽盛的家庭里生活几年,哪怕他日后远离了这种环境,狼孩效应也会伴随他一生。一生里,他很难磨去幼年打在他身上的烙印。除非,他能像密勒日巴那样,经历一番脱胎换骨似的灵魂历炼。

读智慧之书,需相应智慧;读真诚之作,亦需相应真诚。鄙陋者难有高见,浅小者难有深谋,其见识,无论再有灵光照耀,也高不过他自己的心去。

大惊小怪者,多鼠目寸光,识寡见薄,其见识如筷子,只能戳破大海水面,难窥海内之诸多景象,更不可能如潜水员一样,游行深海,采得明珠。故对生活,智者和愚者,各有其体验和表述。看文学作品亦然,深者探其深,浅者窥其浅,其见解,不会高过心去。

我对孤独的解释是,当一颗莲子在池塘的淤泥中成为一朵莲花时,突然发现池塘里还有无数个莲子可以成长为莲花,但他们由于各种原因,执著、愚昧、仇恨等而无法长成。因此,当这朵莲花产生想让这些莲子变成莲花的念头时,或者叫普渡众生、发愿,孤独随之产生。

小爱转瞬即逝,大爱相对永恒;小爱是个人觉受,大爱是心灵的滋养。

这个池塘因为缺乏与外界的沟通已经变臭了,历史的灰尘、垃圾、石块都沉积在这个池塘里。这个池塘有两种命运,第一种,让它继续封闭下去,让它继续发臭,受太阳蒸发,最后消失;第二种,把大海之水引入池塘,让它变成大海的一部分。

我现在重要的是做事,而不是考虑。我的考虑在年青的时候已经完成了,要是我再考虑,后半辈子就虚度了。考虑是三十岁前的事情,三十岁前如果没有考虑,那他可能就是个混混。要是他四、五十岁仍在考虑的话,那他是个大混混。

真正的恶是很难被转化的,尤其是当这种恶缘拒绝了忏悔和自省的时候。许多时候想转化恶的人,最终得到的可能是被诋毁,被欺骗,被伤害,所以当我们不能转变恶的时候,就远离恶缘。佛教把这称之为“远离恶友,亲近善知识”。释迦牟尼对付恶性比丘时就用“默摒之”,即不要理睬,远离他们。紫晓也是这样。

每个人有每个人的娑萨朗,每个人有每个人的世界。完美的标准同样不同。只要自己的娑萨朗完美就行了,不要管是不是全部人的。当每个人的娑萨朗完美的时候,世界就完美了。

社会是一个大杂院,有着无穷的可能性,每个人的选择导致了不同的命运。我们不能左右社会,却可以决定自己的选择,所以说每个人的命运,从本质上都是源于他的选择。所以我们不要埋怨社会,无论祸福,无论得失,无论成败,都跟自己的选择密切相关。因此我们要把握上帝赋予我们的选择权利,真正地用好它。

‘大’是大胸怀、大境界、大包容、无缘大慈、同体大悲;‘手’是入世的行为,积极的利众、贡献社会;‘印’是确凿无疑、不可动摇的生命体验,它代表传统大手印的超越智慧。”

人生免不了要陷身庸碌的,问题是你是否有一颗自省的心?一群群迷着的人们被岁月的风刮得无踪无影,留下些许痕迹者,是自省的智者;万千水流终于在浩翰的大海中不见了自己,惊人眼眸的,是那自省而跃出海面的浪花。那所谓的自省,就是希望自己活得比现实更高尚一点。

这世上,最可怕的,不是厄运的降临,而是心灵的愚痴。前者尚能摧人自省,成为助缘;后者,却能令一个洁净之人,化为肮脏之蛆,每日游戏于粪尿之中,而反倒蠢蠢然欢怡不已。

24

有一些充满欲望的人,他写了很多东西,他写了很多欲望的著作,用这些欲望的著作让更多人更有欲望。一产生欲望的时候,就会有空虚、失落、痛苦、苦难等这些概念。孩子是没有这些的,也不存在精神也罢,充实也罢。孩子面对这个世界的时候,是非常淳朴的,是没有任何污染的童心。

赤子之心就接近于佛教中的平常心。只不过那种赤子之心被污染了之后,人们就有了分别心。分别心是带来痛苦的一个主要原因。

 

世人总爱展示高贵者的的缺憾,以论证自己卑劣的合理。却不知,这世上,有两种人值得尊敬,一种是不犯错误的圣人,另一种是犯了错误而知道悔改者。一个人不在于有多么高贵,而在于他是否有颗向上的心。我想,只要有向上的心,不管他飞多么高,都值得赞美他。

当五毒吞噬了人的智慧,当无明迷蒙了人的心智后,人就会像狼孩那样迷失本性。这时,本有的智慧已罩满尘垢,心性的光明已为无明所覆,遂成愚痴众生。而所谓佛,就是那种发现了自身的狼孩性而不断战胜自我,消去无明,破除愚痴,终而觉悟的人。

妈的脸上闪着圣光。怪,妈挨了打,却反倒有圣光了。妈笑了。妈说:“圣光,就是叫打出来的。不挨打,就没有圣光。” ——《西夏咒》精读

约翰叹息道:“就是。你的思维超强一年,叫先驱;超前五年,是圣人;超前十年,就成疯子了;超前百年,必是妖魔无异。” ——《西夏咒》精读

“你留着吧,你还要走老长老长的路呢,你得去朝圣。虽然朝圣很苦,但人的一生,总是要朝圣的。不朝圣,就白活了。” ——《西夏咒》精读

心大则诸法为营养,心小则举世皆绊索。

大善铸心:去机心,事本觉,任自然,明大道。依托大善之力,远离小我,重铸灵魂,重塑人格,使自己高贵、朴素、简单、干净。大善远小我,行为乐明空。以照菩提愿,铸就光明心。

他更想到了活着的意义。今世虽然为人了,但他却找不到活的证据。常常是打个盹的功夫,世界就沧桑成另一种样子。过去的没有踪迹,未来的不见影儿,眼前的一切却瞬息万变虚幻不实。琼便常常想到阿甲,也常常堕入梦魇之中,更常常分不清现实和梦幻了。——《西夏咒》

我心中的朝圣,不是去看哪座建筑或是地理风貌,而纯属于对一种精神的向往和敬畏。我所有的朝圣仅仅是在净化自己的灵魂,使自己融入一团磅磗的大气而消解了“我执”。

所有大的超越,其实都建立在具体生活的超越上,比如爱情。从本质上讲,爱情是最大的欲望,超越了它的人不多。只要超越了爱情和欲望,我们才能谈更大的超越。

任何阅读时能激发欲望、贪婪和仇恨的作品,充其量只是罪恶的帮凶。真正的文学应该为人类带来清凉,带来宽容详和,带来宁静和平。

文学的功用化、世俗化、功利化,正是作家“执假为真”的结果。眼前的物质外现成为一个个迷失心灵的诱因。文学因而也成为欲望的助缘。而许多时候,欲望的助缘也是罪恶的助缘。

我喜欢坐火车。我几乎每次外出开会都选择了火车,除了为接待单位省钱这一理由外,还因为我能在火车上感受到一种飞逝而去的存在,和被抛入陌生和孤独的感觉。这是人生的感觉之一,可惜被当代人忽略了。他们忽略了一种飞逝而去的存在,而将眼前的虚幻,执着为实有,从而迷失了智慧的光明。

生命与自然合一;人与生活的合一;灵魂与命运合一。

何为成就?大贪大嗔大痴也。欲由凡入圣,大贪;连我执也斩,大嗔;明知不可为而为,大痴。知道不?烦恼是菩提呀。——《西夏咒》精读

要沉住气,在喧嚣的时代,修炼出一份宁静和专注。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让自己的心灵独立起来。然后,你朝着一个方向,宁静而专注地走,莫问路程远近,只管默默迈步,直到成功的果实撞疼你的脑袋……

朋友,别笑我的认真和痴迷。当整个世界都迷失时,总该留下块心灵的净土,不要杀戮,不要算计,只要那份至真至纯,相携在夕阳的余晖里。那就去朝圣吧。——《西夏的苍狼》精读

作家的创作自由亦然。当世上所有的规矩、外现、存在,只能成为创作主体的养分,而不能成为鉫锁和镣铐的时候,也即所有的外现不能干预创作者的心灵时,自由才可能产生。自由是心灵独立后的产物,是“了无牵挂”后的本真显现。

单纯地重智慧而不重方便,便容易陷入曲高和寡,不为世人所理解,终而掩埋于岁月之中;而要是单纯地追求方便,则易陷入世间琐屑,而难以超越,失去终极意义。只有智慧和方便合而为一时,光明大手印瑜伽才会与时俱进,成为人类共有的财富。——《西夏的苍狼》

《娑萨朗》是爱的声音,当你去机心、勿造作、事本然、明大道时,则随缘触目,无处不是娑萨朗。只有到了那时,你的口才是娑萨朗大美的出口。——《西夏的苍狼》

那背了母亲进老山的雪羽儿太像天牛了,她不知道自己将走向何处。跟我一样,我也不知道自己将走向何处。跟人类一样,人类也不知自己将走向何处。就这样,我们都不知道自己走向何处。——《西夏咒》精读

谝子想收拾雪羽儿,不止一天了。谁叫她的名气比谝子大呢。没办法。要是谁的名气比上司大时,你就要小心了,不定哪一天,他就要修理你。无论在世间和出世间,有许多这样的案例。——《西夏咒》精读

我想从宗教中汲取一种能滋养人类灵魂的养分。宗教被制度化之后,已成为一种远离真理的教条化存在。不少宗教在被制度化后都失去了其本有的精神,成为另一种意义上的枷锁和镣铐。当然,被制度化的文学同样如此。

这个世界上,永远是劣币把良币驱出市场。经济学上有这样一个规律:劣币驱除良币,最后市场上就会只流行劣币。为什么呢?假如真币含金量是百分之九十,而劣币只有百分之十。那么,人们就会把真币收藏到家里,把劣币花出去。久而久之,市场上流行的将全是劣币。

智慧来自心内,不假外求,眼前的一切,终会过去。万事总要以利益他人为准。不要执著,只保持当下的清明和快乐就成了。

真正的文化大师,一定要超越教派,要站在人类文化的高度。要有这样的大胸襟:为了人类的和平、健康、安宁、清凉。不管是什么教派,只要对人类有益,我们就汲取它的营养,海纳百川,并与时俱进。

苍狼的神情很傲慢,但不是那种浅薄的傲慢,而是从骨子里透出的一种王者之气。他想起了书上看过的一个词:佛慢。也许,那佛慢便是苍狼的这种神情。苍狼淡然地望着远处,眼神中充满了辽远和苍茫,那眸子里盛的,仿佛是整个世界。——《西夏的苍狼》

真正的智者,只觉醒和快乐于当下。他们不追念过去,不向往未来,过去了不可得,未来是明天的当下。把握当下者,才能把握一生。

因为只有当自己拒绝了嚣喧而融入宁静时,你才可能接近那值得你敬畏的精神。我曾许多次接近朝圣的目的地,却选择了远望静思,而后转身。某次,我去朝峨嵋山,到峨嵋山的脚下,却放弃了上山。因为我朝的不是那几座建筑,或是那几尊佛像。不是。我在向往一种精神并净化自己,这也许是真正的朝圣。

有人说,这个时代,是一个众神缺席的时代,教徒们仍在顶礼摩拜,但被摩拜的神却不见了。文学亦然。文学的诸种形态仍然存在,但文学精神却不见了。一种徒有形体而乏精神的僵死,是不能在这个世上永存的。

他们甚至打到了莫斯科,被俄罗斯惊呼为“上帝惩罚人类的鞭子。”但无常,并没因之将他们忘却。他们的结局最终和后来曾经美丽的雪羽儿一样,暂且住世的,仅仅是个脑壳。所异者,雪羽儿的头骨被我制成了标本,充当警枕。而武士们罪恶的头骨却不知被抛在了哪个堆满垃圾的角落。——《西夏咒》精读

阿甲说,当一个小屠夫在拉拉队的欢呼声中成长为大暴徒时,暴徒手中的屠刀最终会抡向拉拉队的。——《西夏咒》精读

雪羽儿还将那忽然流出的泪,当成了悲心的显现。这也是对的。当一个人忽然泪流满面时,他定然会被某种东西感动。那感动,也定然会使他生起慈悲之心。——《西夏咒》精读

你们跟别人不同的是,除了那该牵挂的之外,你们“了无牵挂”而已。你们用一个牵挂取代了所有的牵挂,就像释迦牟尼用“普度众生”的牵挂取代了其他牵挂一样。阿甲说,那唯一的牵挂,就成为你们活着的理由。——《西夏咒》精读

不过,那僧人从来不认为自己经历了磨难。他一直认为,他是在享受。这当然不是作秀,因为磨难从来都是最好的助缘。——《西夏咒》精读

25

但他的身上却有另一种味道,那是有信仰者独有的味道。任何东西也隐不了那种味道,包括贫穷、苦难,甚至富贵,都无法葬埋那种味道。我曾在出生在马槽里的一个外国孩子脸上发现过那种味道。当你放下了对今生的所有执著之后,你便有了那种味道。那时,你便超越了你。——《西夏咒》精读

阿甲哭道:“真的怙主,是信。信没了,就没怙主了。我知道,怙主是我疑的那一刻没的。这么长的夜路,再也没依怙了。” ——《西夏咒》精读

“定了。我问,凭啥叫怙主定?他们说他是怙主。我又问:怙主叫谁定?他们说:怙主叫佛陀定。我又问:佛陀叫谁定?他们说:佛陀叫心定。我就说多罗嗦,以后,干脆直接叫心定。这一说,那些人向我扑来,都举了刀,要杀我。我就逃了出来。” ——《西夏咒》精读

阿甲解释道,你知道记忆吗?短的记忆叫记忆,长的记忆----当那“长”度超过了肉体极限时,它就有了另一个名字:宿命通。——《西夏咒》精读

你要知道,道高一尺,魔高一丈,世上没有白吃的宴席。你要想取得惊人的业绩,就得经受惊人的磨难。关于这一点,孟子说得很透彻:“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 ——《西夏咒》精读

一天,公主对那个僧人说:去吧,回到凉州去吧。真正的圣地,就是你的家乡。那金刚亥母的化身,正在等你。经历了灵魂的炼狱之后,你们都会即身成就的。——《西夏咒》精读

在西部文化中,人格是能以一种我们称之为精神的力量传承的。事实上,所有的文化传承,其本质也是文化精神。孔子死后,对儒家文化,虽然各代的表述不一,名相也有差异,但其精神,却定然有相通的一面。——《西夏的苍狼》

西部文化中有许多跟现代科学相悖的内容。前边所说的英魂载体,便是其中之一。那英魂,要是换一个词,人们也许就会理解了:精神。事实上,“英魂”真的是“精神”的另一种称谓。西部文化认为,人类虽然一茬一茬地换着面孔,但其中定然有一种换不了的东西,这便是精神。——《西夏的苍狼》

“善”是什么?“善”就是一种利他、利众,从而达到最根本的利己。它就是指这样一种精神和行为。“善”的本质,就是善待众生、利益万物。

在没有体验到真正的爱情时,许多女人都会将异性间的相吸当成爱情。只有在遇到黑歌手之后,对方那沙尘暴一样的气势将她裹挟而去时,她才发现,相对于她跟黑歌手那劫火般的大爱,她跟常昊的那点感觉,只不过是一点游弋于夜空中的萤火虫而已。——《西夏的苍狼》精读

所谓定力,便是自信。那命运,只在有命时管用。没命时,命呀运呀都失去了意义。有意义的,是自己的心。——《西夏咒》精读

大的改变是无常,有得必有失,有聚必有散,有生必有死,有福必有祸。万物离不开生老病死、成住坏空。小的改变要从自己的心上找原因,别老是埋怨世界,要是你真的值得人爱的话,你赶都赶不走你的爱;要是你不值得人爱,你锁也锁不住你的爱。

明心之前,你的观想和持咒是为了认知真心;明心之后,你的观想和持咒是为了保任真心。

雪羽儿想,就这样,妈还没说过她一句好话,老怨她不学好呢。但雪羽儿不怨妈,天下无不是的妈。妈想骂,就叫她骂几句。——《西夏咒》精读

她眯了眼望远处。远处叫山遮了,她还是能望到远处。真正的远处总是在心里,心不死,就能望到远处。雪羽儿心里有好些风景,都在远处。她心里最好的风景就是像毛爷那样,成就个幻身。——《西夏咒》精读

人类最可怕的不是屠杀,而是对屠杀的讴歌。你只要翻开历史,就会发现人类顶礼膜拜的,其实是屠杀自己同类的人。杀人越多,可能越被认为是英雄,如拿破仑、亚历山大、成吉思汗、曾国藩等。这是整个人类的堕落,也是历史书写者和文学参与者的罪恶。---《西夏咒》精读

从绝望中爬起来时,僧人想,管它啥意义,走就是了。他的所有力量,仅仅是这样一句话。他忽然发现,他以前追求的涅槃,也是一种执著。而解脱的真正意义,是破除所有执著。——《西夏咒》精读

在证悟了空性的人眼中,无处不是凉州,无处不是圣地,但他依然在走。他正是在走的过程中,一步步成为真正的自己。要是没有这“走”,他仅仅是一个寻常少年,只会牛一样劳作,然后牛一样死去。他像苍蝇飞过虚空一样,留不下一点痕迹。但他终于这样走了。他于是走出了自己。——《西夏咒》精读

我听到了雪羽儿轻盈的气息,那是她独有的气息。你当然没有摸过她的手,那是柔若无骨的融化感觉,内功炼到极致时就那样。她的气息也柔若无骨,或者说像蝉翼一样轻盈。后来,你的女人也一样。但你的女人是人的气息,而雪羽儿是神――不,是仙的气息。我就是在那种气息中吃豆角的。《西夏咒》精读

琼问,舅舅,你还那样,没显老。老僧笑道,有老的,有没老的。身子虽老了,但知道身子老了的那个东西没老。——《西夏咒》精读

他先是站到一个高处,他想找一个寺院。一个云游的僧人,到一个地方,定然要先找寺院的。他终于看到了一个飞檐。他走向了它,一种清凉溢满了心,就像迷路的羔羊终于发现了久违的羊圈。——《西夏咒》精读

琼想,人真是奇怪,为啥总要找个管束自己的主子呢?——《西夏咒》精读

阿甲说,那时,死神的大手总在头顶晃。我们躲呀躲呀。后来才明白,那大手,抓的不仅是我们,还有铁鹞子,还有蒙古人,还有那些披着黄乎乎袍子的帝王,还有你。雪漠,还有你!我打个哆嗦,我心头掠过一缕阴云。我说:“还有琼,还有雪羽儿,还有所有的众生。”我的眼泪迸溅而出。——《西夏咒》精读

谝子想收拾雪羽儿,不止一天了。谁叫她的名气比谝子大呢。没办法。要是谁的名气比上司大时,你就要小心了,不定哪一天,他就要修理你。无论在世间和出世间,有许多这样的案例。——《西夏咒》精读

好多人说主持是狸猫儿转生的,连睡觉都在念经,但一点也不影响人家当主持。因为他背会了四部《阿含经》,嘴一张,就瓦罐里倒核桃,尽是佛的声音。没治。这是硬头货,跟现在的美元一样,到哪儿都硬手得很。——《西夏咒》精读

当然,老百姓也没必要知道。他们不知道那句“羌笛何须怨杨柳”,还不是照样养儿引孙?当然,老百姓知道也没用,这茬子老百姓知道了,下一茬上来,照样不知道你。所以名扬天下是骗自己的话。要是你想叫每一代老百姓都知道,你就得有个叫他们必须知道的理由。——《西夏咒》精读

当一个孩子忽然发现大人的世界很可怕时,心里定然有天塌般的感觉。记得多年之前,我一向视为神灵和恩师的某个凉州名人变成了害我的凶手时,我也觉得一眼灰色,身心像罩了个无形的玻璃罩子,把我和世界隔离开了。自那后,我就像被上帝流放在了凉州。——《西夏咒》精读

阿甲讪讪地笑,瞧,凉州人都一个屌样,连你也免不了俗。我说,你想,那娃儿叫狼养了三年一生都改不了狼性,何况我在凉州呆了四十年。我跟一般凉州人不一样的是,我明白自己身上有狼性,并日日自省,而他们,却认为自己是天下最棒的人。——《西夏咒》精读

妈来了。妈说,得让娃儿早些出家,那挨刀货,啥事也干得出,保不定生出个啥方儿,就把娃儿毁了。舅舅说:“能毁了的,不是真的法器。若不是法器,出了家,也没用。你不见,披了袈裟的,有几个修行人?” ——《西夏咒》精读

那夜的火光中,许多人都被惊醒了,都叫哎呀,罗什寺起火了,都往那儿涌,都想救火,都想因之积累无量的功德,都想用信仰的铜板换来金山般的福报。你于是知道那也是世上最大的贪心。但你别埋怨人家,山中石多珍玉少,世上人稠君子稀。——《西夏咒》精读

他只是有些不甘心。他觉得自己还年轻,不该这么快就死去。以前,总觉得死是最远的星辰,但现在,死一步步近了,老是朝他亲热地笑。说不准在哪一刻,他的口角就会流出一线清水,然后头一歪,堕入另一个世界。他于是想,那时,他会有怎样的感觉?——《西夏咒》精读

据说腐烂的尸体是世上最臭的东西,那臭味只能用“死臭死臭”来形容。那是真正的恶臭。谁也想不到平时里翘首弄姿百般珍惜的躯体,到头来却只能发出恶臭。明白这一点,也许那执著就会淡化许多。琼真正明白了印度的修道者为啥总爱选择尸林。眼前的一切都在告诉琼,生命其实是最不可靠的东西---《西夏咒》精读

阿甲哭道:“真的怙主,是信。信没了,就没怙主了。我知道,怙主是我疑的那一刻没的。这么长的夜路,再也没依怙了。” ——《西夏咒》精读

太阳暖融融照在脸上,琼醒了,阿甲正使劲地打呼噜。最讨厌打呼噜的阿甲,打起呼噜来,一点也不比别人弱势。琼想,人咋只能看到别人手上的刺,而看不到自己眼里的梁木呢。——《西夏咒》精读

据说,无论在匈奴时,还是西夏时,那些曾雄视中原的西部汉子都将苍狼当成了重要的武器。一本流传于凉州的笔记小说记载了当时的宋朝人见到猛扑而来的苍狼的情景。文字的意思是,当他们见到那席卷而来的黑云般的苍狼时,觉得它像降临的黑夜一样不可阻挡。---《西夏的苍狼》精读

在我的故事里,有一个歌手,一个女人,一条狗。那歌手,一直在寻找娑萨朗。那是他歌中的净土。就是说,那歌手,是一个寻找自己歌声的人。那女人,却在寻找一条狗。那两种寻找,在某一天相遇了,便撞击出一段生命的传奇。---《西夏的苍狼》精读

我讲的这故事发生时,距黑水国兴盛的那时,至少有千年了。千年间,世事纷纷扰扰,人流熙熙攘攘,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黑水国跟人类一样,总显得那么孤独。那时的日头爷仍照着人类,但肯定已老了千年。那山川那河流,那世上的一切,都在瞬息万变着。我们再也找不到当初的它们。---《西夏的苍狼》精读

在没有体验到真正的爱情时,许多女人都会将异性间的相吸当成爱情。只有在遇到黑歌手之后,对方那沙尘暴一样的气势将她裹挟而去时,她才发现,相对于她跟黑歌手那劫火般的大爱,她跟常昊的那点感觉,只不过是一点游弋于夜空中的萤火虫而已。——《西夏的苍狼》精读

在流传于瑜伽行中的传说,核武器是恶魔的一种,降伏它,最好的方法便是修光明大手印瑜伽。因为此瑜伽的修证目的,便是证得无缘大慈和同体大悲。那大爱之力,便是伏魔之能。这种说法,跟儒家的“仁者无敌”很相似。但因为这世界观只有在方法论的支持下,才会具有真正的操作性。 ---《西夏的苍狼》精读

在西部文化中,人格是能以一种我们称之为精神的力量传承的。事实上,所有的文化传承,其本质也是文化精神。孔子死后,对儒家文化,虽然各代的表述不一,名相也有差异,但其精神,却定然有相通的一面。---《西夏的苍狼》精读

西部文化中有许多跟现代科学相悖的内容。前边所说的英魂载体,便是其中之一。那英魂,要是换一个词,人们也许就会理解了:精神。事实上,“英魂”真的是“精神”的另一种称谓。西部文化认为,人类虽然茬一茬地换着面孔,但其中定然有一种换不了的东西,这便是精神。---《西夏的苍狼》精读

真正的大孤独是没有孤独名相的。他们的所有孤独,都化成了《西夏咒》中琼们想实现的“超越”,也化成了本书中黑歌手的“寻觅”。真正的孤独是一种灵魂的寻觅。不过,这“寻觅”,还包含了两个方面一是自省,二是向往。---《西夏的苍狼》精读

按大手印瑜伽理论的说法,单纯的理论是很难改善行为的。因为许多时候,人大多能知道是非,但问题是身体不一定听你的话。比如,许多人虽知道吸烟的害处,但他们偏偏戒不了烟。原因很简单:身体不听话。---《西夏的苍狼》精读

许多人称我为狗王,你要知道,其实我不是啥王。这世上哪有王呀。若说有,“王”便是已经控制了自己心灵的那个人。此外,没有王。连那成吉思汗也不是王。因为他也被自己的心奴役着。被外物奴役的人,是不配称王的。---《西夏的苍狼》精读

26

所有科学对自然的战胜,科学力也罢,工业化也罢,其实就是人类向自然的某一种挑战,向农业文明的某一种告别,对自然文明,他们称之为革命也罢,变革也罢等等,这个东西必然会招致一种巨大的恶果。

日本的海啸绝对不会降临到西部,因为西部的人们对那个海洋没有欠下血债,但日本的渔民必然对那个大海欠下了血债,大自然的报复它是必然的。同样的,西部的人类,对大自然造成巨大破坏的时候,就会出现舟曲的泥石流,出现类似的东西,也是一种自己的某种行为招致的某种结果。

当你屠杀了大量的鱼、虾,包括海豚的时候,在那个日本的小镇上,西方的一些动物保护主义者想去保护海豚的时候,曾经是冒着生命危险去的,但那个地方的渔民认为,他们在屠杀那些海豚、那些鱼类的时候,他们是胜利者,确实他们是胜利者,但大自然发怒的时候,大自然就成了胜利者。

最近不是日本发生地震了吗?对这样一个事件,很多人表示了一种哀悼也罢,同情也好,事实上只我只用四个字来表达我对那事的态度:自作自受。人类所有的东西都会“自作自受”。

人类历史上有许多最美的定格,如耶酥之殉难,如佛陀之觉悟,它们是暗夜里的电光,每每划破长夜,警示世人。那耀人眼眸的智慧和爱,是人类历史上最美的风景。我们敬畏它,向往它,而我们的每一次向往,都会剥去心灵的污垢,焕发一份本有的光明。

人类之间有一种伟大的灵魂,他是作家也罢,哲人也罢,思想家也罢,甚至是不识字的一个人,比如像六祖慧能大师,他不识字,但他仍然有一种巨大的精神力量,这种东西来自于人类文明营养的滋养,同时也是人类文明最大的一个营养母体,同样也会给人类提供很大的营养。

强大的精神力量就是人类灵魂中非常需要的一种东西,比如孔子、康德。当整个世界都拒绝孔子的时候,他带着几个弟子像丧家之犬一样周游列国的时候,他那种心灵的力量仍然是非常强大的,强大到足以影响中国几千年的历史。康德也是这样,一个瘦瘦的小老头当他身上迸发出那种精神的力量,就可以改造一个世界。

一个作家通过自我的修炼,让自己变得非常强大,强大到可以拒绝整个世界――我的意思就是整个世界可以作为他的营养,却不能干预他这个个体存在的时候,他就会非常强大,强大到像一个国家一样。世界是另外一个国家,我们可以平等对话、交流,可以和平共处,但不可以侵略。

我读书有一个标准,就是所有读的东西就像这杯水一样,它能滋润我的生命,它能为我提供营养,但它不是镣铐,不是绳索,要是这个东西能够束缚我心灵的自由,变成一种枷锁和镣铐的时候,我就打碎它。

人类的终极追求――人为什么活着?人活着的时候面临什么样的困境?当爱与信仰纠结的时候人类应该怎么办?当没有爱的时候怎么办?人类的梦想中有哪些东西?这些主题都是人类共有的,千百年来一直是人类向往的,但一直以来没有得到解决。

《西夏的苍狼》、《西夏咒》有很多很多的粉丝,还引出了很多话题。原因就在于他们的心灵和我的心灵达成了一种共振之后,产生一种类似于心心相印的生命感悟,而不仅仅是技巧上的表述,它不是一种文字和文字之间的交流,而是心灵和心灵之间的沟通,就是灵魂与灵魂之间的共振。

这种状态下,它首先感受到的就是快乐,那种消失了自我,好像一个很小的存在和一个巨大的存在联成一体产生共振时的快乐。所以我说,我的写作是在享受快乐。这时候,不去考虑一些技巧,因为任何技巧,任何概念,都不能局限一个鲜活的灵魂。

每一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不同的喜好,都有流行的时尚,所有流行的时尚其实就是一种情绪,情绪很快就会过去。但人类有一种不变的东西就是人本有的人性,这是相对永恒的东西,是不变的。任何一个时代,只要有人类,它就有人性,它就有向往,有追求,就有人这个物种有、而别的物种所没有的一种心灵的力量。

我写的时候就是那样。所有的小说包括最初的《大漠祭》一直到最近的《西夏咒》、《西夏的苍狼》,都是在喷发,喷发的过程中忘了在写作,而只是一种生命的灵魂在流淌,指头在跳舞,人和整个世界达成了一种共振,觉得是在一种巨大的快乐和宣泄之中流出来的文字。

事实上,所有的作家如果没有经历过这种让生命本身产生一种能够和外部世界对话和抗衡的某种力量,达不到这种境界的时候,他的作品就没有力量。他可能仅仅是在宣扬某种技巧,进行某种诠释,在不断地重复着自己。

我的小说中,很多作家可以一笔带过的东西,却可能是我着力渲染的,或者是着力表现的东西。我要表现那种生命的状态,在面对外部世界的那种本有的一种精神的力量,这时候它可能是一般的文字、一般的文学技巧、一些知识所不能达到的某种深度。

我为什么闭关呢?就是想让这个世界对我的干扰降低到最低的限度。因为这时候,写作的时候我已不再需要外面的光明了,不是月亮需要借太阳之光来让自己发亮,而是我自己的心灵已经变成太阳了。

在《西夏的苍狼》里就写了“木鱼歌”和“凉州贤孝”共有的东西,它们的形式是相似的,精神也是相通的。甚至在温州,任何地方都有这种类似的东西,但当地的文人忽略了。为什么忽略呢?原因在于当一个人的心灵被各种欲望所遮蔽的时候,它好像乌云遮住了太阳一样,是没有光明的。

这个时代已经不一样了,为什么?到处是信息,到处是喧嚣,各种声音此起彼伏占据了我们的生命时空,你大叫几声别人都听不到了。这时代和过去不一样了,这时候含蓄的微笑或者仍然像十九世纪过去的那种文学,如果那样写,现代人已经没有耐心去看了。

《西夏的苍狼》中黑歌手寻找“娑萨朗”的过程,任何一个有素养的宗教家,他都会从这个里面发现一种心灵的奥秘,他会发现这个“娑萨朗”寓言几乎承载了所有宗教的追问,所有信仰者的一种思考,以及所有心灵追求者诸多的向往。

我的《西夏咒》和《西夏的苍狼》,目的就是不迎合一些小说的东西,不去为自己鲜活的灵魂打上很多烙印,而是作为一个载体,用这个世界所能接受的形式让它呈现在世界面前,它不是为了迎合世界。

第一,首先活下去;第二,活得更好。活下去,并且想活得更好的时候,这种理念和自己所处的生活环境之间会有一种反差,这种反差会让人产生思考,包括造成的痛苦,那种挤压的根源,就会有一种知识之外的生命体验,而这种生命体验对一个作家来说是非常重要的。

我的生命最初想得到的不是知识,而是生命本体的一种体验,就是大自然给予我们生命本有的一种体验。而城市的孩子更多的是一种知识,让知识之水填满他们的生命空间。像我们西部这一代人,那时候,他首先面对的是自然,面对自然的时候,人本身的那种生存信念变得无比的强大,就是先要活下去。

明白的途径有很多种,一种是直接地讲一些真理;另外一种就是通过艺术的形式。这时代艺术是个杯子,装入那种让人快乐的智慧之水,通过这个杯子,让更多的人能接受到这种快乐。我的文学,像《西夏的苍狼》和《西夏咒》等作品就是这个杯子。我的文学也已变成了水,即这个智慧之水已经变成了文学形式本身。

正好有很多作家,他的目的就是显示学到的那些东西,甚至有意地去迎合某一种东西,迎合一种流行的概念。目的是为了获奖,为了得到别人的喝彩,这时候,作家可能会赢得一些喝彩。当他发现这个时代的某些人需要某一种流行的东西的时候,他可能会因为迎合了这种喜好而得到喝彩,但这种喝彩很快就会过去的。

宗教的目的就是让人产生无条件的快乐。而社会、科学、文学、艺术等其它的我们称之为“世间法”的东西,其目的就是让人产生有条件的快乐。宗教信仰能产生无条件的快乐,就是说,自己的心灵快乐,不需要任何条件。其它的快乐需要各种条件,比如像金钱、物质,以及社会规则、社会认可等诸多的东西。

《西夏的苍狼》里诸多的东西,比如物质对人类的那种异化,人类心灵需要一种清凉,需要一种自足,需要对大自然一种敬畏,一种感恩。这个东西,这些词汇在这个时代其实已经消失很久了,消失很长很长时间了,这已经不是主流话语了,现在占据主流话语的仍然是无休止的掠夺。

文学给了我一种快乐,这是最主要的。写作的时候,我感到非常充实。就在快乐之后,开始寻找意义,寻找一种除了自己快乐也能让别人快乐,让所有的读者都能快乐的意义。今天我和一些朋友聊天的时候就说:“人类所有的目的都是快乐!”

人类需要的,不是一个有力的拳头去打一个不如他的拳头,不是以暴力对暴力,而是一种文化对人类直接的影响,如西方基督教文化中的“博爱”,中国文化中的“仁”,甚至许多民俗文化、宗教文化、一些国家文化中有益的东西。

在人类历史上――包括中国历史,无论什么朝代,农民推翻一个暴力王朝之后,最终也都会变成那种暴力的政权。一个暴力政权对那个时代的老百姓欺压到忍无可忍的时候,老百姓就会反抗推翻它,但推翻之后,他们建立并向往的“娑萨朗”仍然是那种暴力政权。

一个时代要想让一个人的梦想真正变成“梦想”的时候,这个人必须拥有一个博大的心灵――真正属于人类高于一般动物层次很多很多的一种心灵,要有一种精神的、信仰的、灵魂的这样一个国度,我们也可以称之为精神文明建设。如果没有这样一种建设,单纯一种物质性、欲望的满足,那么这个心灵也大不到哪里去。

我举个例子,过去凉州人特别爱吃羊肉臊子面,他们认为北京城里的一些国家领导人都顿顿吃羊肉臊子面,就认为国家领导人,或者北京最富有的人都能吃羊肉臊子面的时候就是“娑萨朗”。他心中的“娑萨”永远高不过他的心。他能认知到的范围就这么大,追求的东西高不过他的心灵。

无论什么样的人,心中都有一个“娑萨朗”,都有一个超越自己现实之外的心灵世界。这个世界的存在让人类变成真正的人类。没有这个世界,人类和其他动物没有什么区别,都是一种自然性的、类似动物性的生存。正是有了这种向往,对超越现实之外某一种精神本体的向往,才让人类成为了“人”。

不同的民族、不同的国家、不同的时代都在现实生活之外,向往一种东西,甚至想创造一种东西,这个东西可以用我作品中的“娑萨朗”来代替。无论什么样的人,心中都有一个“娑萨朗”,都有一个超越自己现实之外的心灵世界。这个世界的存在让人类变成真正的人类。

人类从诞生的时候起,所有人类的文明都有两个世界,第一是人的现实世界;第二是人类向往并且追求的世界,比如孔子追求大同世界,柏拉图的理想国,以及延续到一种空想社会主义。不同的民族、不同的时代都在现实生活之外,向往一种东西,甚至想创造一种东西,这个东西可以用我作品中的“娑萨朗”来代替。

千年前西夏的这样一种文化就像“苍狼”的基因一样,仍然一脉相承地传承了下来,我们需要把这种文化发扬光大,爱护自然,崇尚自然的美,崇尚人类朴素的、淳朴的最原始的一种情感,而不是被现代科技、人类的物欲、人类的物质所异化。

27

我们找不到过去,我们留不住当下,我们抓不住将来。岁月的流水奔流不息,冲刷着一切。一切都永远地走样了。

当你认知到真心,并打成一片时,心中便不再妄念纷飞了,只有一份明白、快乐、光明。那个时候,没有时间空间,没有一切的分别心。

自由是心灵独立后的产物,是了无牵挂后的本真显现。当然,那“了无”的,也是作家心中的贪婪、仇恨和物欲。

我眼中,文化没有高低雅俗之分,一切好文化都是滋养我成长的精神食粮,都是人类共享的优秀文化,它们不会也永远不可能变成我的精神枷锁。

西部有许多优秀的文化人,但雪漠只有一个。在我的生命里,目前,写作仅仅是适合我的一种生活方式而已。

我发现,西部文化像一个巨大的蛛网,互相联系,环环相扣,终而构成了一个大格局。主流文化已经明显地遗忘了现当代的甘肃人。这不是偶然的遗忘,而是一种文化的遗忘和历史的遗忘。

一种文化只有在和另一种文化撞击时,才能发出更耀眼的光芒,才可能产生新的更大的价值。

每进入一个新的文化圈,我的心灵,就像海绵吸水一样,吸收有益的滋养,我一直这样训练自己,直到养成一种生命习惯。

当作家们失去了作为人类的那种悲悯情怀时,文学的堕落便成了必然。

苦难意识是西部民歌的灵魂。西部民歌中最值得称道的,不仅仅是它对苦难的叙写,更因为它对苦难有种大悲悯的情怀,非常像“无缘大慈”、“同体大悲”那种境界。

文字是知识的重要载体,而文化的主要载体还是人本身。真正的文化是人的一种生存状态。

我认为,文学、文化应当有一种值得人们敬畏的力量。特殊的文化土壤,孕育了特殊的灵魂。写出一个时代独有的灵魂,是作家的责任。

与时俱进是文学的灵魂。随着时代的发展,我们必须对某些文学概念进行新的诠释。笔者便对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进行了跟过去不太一样的解读。我认为,现实主义重当下关怀,浪漫主义重心灵超越;

我的阅读还有一个特点,我跟他们始终处于对话状态,两种文化、两个心灵在相遇时互相撞击,总能碰出新的智慧的火花,我决不会放弃主动积极地思考,匍匐在名家、经典的脚下当奴隶。

我的阅读史也就是我的成长史。读名著,读经典,跟年龄没有关系,跟这个人的天赋和秉性有关系。

我之为文,如善人之铺路,如唐东喇嘛之修桥,仅仅是为众生服务的一种手段而已。我之目的,非出名,非得利,而仅仅是将我之所悟告诉世人,使大家活得更善良一些,更安详一些,使世界因我的存在而更美好一些。

我寻找的,不仅仅是写作的意义,更是生命的意义。我从来没有把自己文学上的成功,当成我人生的成功。

我认为,一个作家,不感悟生活,不直面死亡,就不会真正成熟;不面对历史,就不会真正思考。

有时候,文学甚至比史学更真实,因为历史是强权写的,很容易被篡改。而文学,则更可能接近生活的真实、心灵的真实和人性的真实。

我认为,文学的真正价值,就是忠实地记录一代“人”的生活,告诉当代,告诉世界,告诉历史,在某个时期,有一代人这样活着。

另一种是修上求见,即先从修定入手,精修住心之法,来消除散乱,消除昏沉,安住掉举摇动之心,达到身心轻安。得定之后,再由止生观,观察诸法实相,得到觉悟。

佛教的智慧修炼之法非常多,据称有八万四千种,但究其实质,都在心性上用功。一种是从见地入手,见上求修。就是先从心性入手,先得到性空正见,然后再修定

我衡量文学之好坏,只有两个标准:一、这世上,有这部作品,比没有好;二、世人读这部作品,比不读好。

正是由地、水、火、风这些因缘的聚合,你才有了肉体。但因为它是四大假合之物,不是永恒不变的。无论你现在如何保养它,到最后还是会消失。没有长生不老的人,没有永恒不变的肉体。

我们就要在身体还存在的时候,做一些利益于众生的行为。你的行为构成了你的人生价值。要知道,肉体的存在,就像苍蝇飞过虚空,留不下一点痕迹的。而你的行为所承载的精神,会离开你的肉体桎梏而传播开来,成为人类的有益营养。

按老祖宗的说法,身体是四大假合之物。哪四大呢?地、水、火、风。什么是地?比如骨头、固体的东西叫地;尿、唾液、血液等液体的东西叫水。人的体温等叫火。如果体温一不正常,人也会死亡。风,就是指呼吸等。

在显微镜下,皮肤上有无穷的细菌。它们乱哄哄闹嚷嚷的,好像十万天兵在打架。你能说它是干净的?

当你执著于自己的身体,觉得它无限美好的时候,实质上你看到的,是一种假象。当你每天照着镜子孤芳自赏的时候,你其实是被那种假象欺骗了。

有位非常美丽的女士患了乳腺癌,医生从手术台上端出来一个盘子,上面是她生了病变的乳房。平时,我们想起美丽少女的乳房时,总是会想入非非,觉得它十分诱人。可端到盘中的乳房全是污血与癌肉,让人发呕。

按照佛教的说法,身体并不净,里面充满了污垢。为什么?“九孔常不净”,眼睛里有眼屎、眼泪;鼻子里有鼻涕;体内有污血,等等。这些脏东西,都是来自不净的身体。